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11:0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模版)》。

第一篇: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模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ã)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拓展阅读

一、史铁生经典语录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二、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三、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6.《散步》

莫怀戚

一、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结构图解。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写作技巧一

开门见山,直接叙事。

写作技巧二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写作技巧三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写作技巧四

巧借景物,烘托主题。

写作技巧五

巧妙穿插,交代内容。作用:让时空更集中

对称美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课堂小结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7.《散文诗两首》

《七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 冰心

1.词语:

匿名(nì míng)林阴(lín yīn)

敷衍(fū yǎn)

膝盖(xī gài)

并蒂(bìng dì)浓阴(nïng yīn)

莲蓬(lián pãng)

菡萏(hàn dàn)

敧斜(qī xiã)

慈怜(cí lián)

荫蔽(yīn bì)

荫庇(yìn bì)

覆盖(fù gài)

祷告(dǎo gào)姊妹(zǐ mâi)

木梗(mù gěng)

沐浴(mù yù)

遮蔽(zhē bì)

徘徊(pái huái)

嗅觉(xiù juã)

揣摩(chuāi mï)2.多音字

荷:荷叶(hã)

负荷(hâ)闷:闷热(mēn râ)闷闷不乐(mân mân bú lâ)烦闷(fán mân)会: 会计(kuài jì)

会议(huì yì)

卷:试卷(shìjuàn)

卷入(juǎnrù)便:便宜(piányí)方便(fāng biàn)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ã)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②沐浴:洗澡。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⑦攲斜:倾斜、歪斜。

5.文学常识: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6、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8、《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9、《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1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荷叶 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儿女 :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去:

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

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

白《北风行》(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 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咏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

讲论(lùn)

雪骤(zhîu)

差(chà)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5)俄而: 不久,一会儿(6)骤:急速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一、注音: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14)礼:礼貌。(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四、默写: 元方曰:“,;

。” 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问题探究: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参考答案: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3、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值得赞赏: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或者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6、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参考答案: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7、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第二篇: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1课时 《伟人细胞》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6、《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7、《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8、《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9、《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

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 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 自我反馈 小结: 自我小结

第5课

《往事依依》(于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

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学安排: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自由朗读,讲书下注释的拼音标到书上,圈起自己不懂的字词。

二、集体朗读课文。

三、字词 :

1、注音: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2、解释造句: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谆谆教导

四、名句积累:

年华似流水

徜徉于山水之间

春城无处不飞花

绿树荫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

靑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五、作业:抄写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三、教学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4、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5、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 :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板书)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明确:好处 ——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点: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 ”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6、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 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注意: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7、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8、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 :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

举例1: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2: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谈谈感想,自我评价:(教师稍加把握即可。)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一、二

2、《作业本》

六、教后反思:

《幼时记趣》 沈复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怡然

称快

其必

然„„(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其神游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八、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际遇:遭遇(多指好的)。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实世界里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穹窿(qionglong):指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此指无边的天空。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安恬(tian2)安详恬静。撷取(xie2):摘下,取下。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前飞越细小的缝隙一样。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提问后归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①倘祥 :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②似曾相识: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③茫然若失: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④通幽曲径: 例句______

造句____(2)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六、教后反思:

九、伟人的细胞 秦文君 教学目标: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交流的能力;

3、抽象与概括能力

4、想象与创造能力 活动设计:

1、收集、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2、小组讨论,探究主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

《伟人细胞》节选自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金奖小说《男生贾里》第18章。小说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施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小说分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贾里三次“可歌可泣”的伟人行动;第四部分是贾里的一次意外成功。小说通过塑造贾里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一个道理:必须从小事做起才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二、品读日记:

1、贾里画像评议。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想见见他吗? 今天,我把他请到了现场„„(拿出小黑板上的贾里画像,介绍作者)。

“贾里有三个最大、最得意的细胞还没有画出来。是哪三个细胞?你知道吗?”„„

2、导读贾里日记:

①从日记里看出,贾里是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痛苦)②从哪些句子看出?该怎样读?(导读日记„„)③评价贾里(自评;他评,同学评)

二、抓关键句,回顾课文。

1、关键句质疑:

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默读,思考:

为了做伟人,贾里做了哪几件“可歌可泣”的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指的又是哪一件事?„„

2、浏览课文,熟悉情节

学生浏览课文,圈点,汇报。“可歌可泣”的行为:

(1)“仇人”变朋友(2)追求“矮个风度”(3)打工计划失败 “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主动要破书。

三、精读思考,探究主旨: 贾里想当伟人,有远大的理想,这决不是坏事。遗憾的是他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行动都失败了,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贾里三次伟人计划都失败了,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贾里要实现伟人梦,还应该添加哪些伟人细胞?(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贾里失败原因:

想法不当,不切实际;

不想做小事,只想一鸣惊人;„ 应该添加的细胞:

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等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贾里走上成功之路!

2、鼓励质疑 :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 小说最后有一句话,“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小说中看到,从开始到最后,贾里的变化很大。

从思想上看,他不再空想,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伟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从行动上看,他不再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开始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主动要破书。

这说明,贾里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进步了,开始成熟了。所以 “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

3、学生赠言:

经历了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贾里吧„„

四、创造,拓展。

1、人都是发展变化的。看着板书,谁能借用刚学过的数轴来表现人的两种

相反的发展变化?„„

原点表示什么?(人的起点)

箭头表示什么?(人的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刻度呢?(表示人生的足迹)

看着这个人生的数轴,想想你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老师赠言„„

2、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3、推荐阅读《男生贾里》。附:板书设计: 九、伟人细胞 贾里

庸人

普通人

伟人 理想远大 ╋ 脚踏实地

= 成功

五、作业:

1、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2、完成语文《作业本》。

六、教后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准确而有情感的演唱《歌唱祖国》,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

(2)通过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体验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方式,掌握音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认识旋律线。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歌曲教唱,展开联想与想象,从中进行思考探索与体验。(2)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体会怎样用音乐来表达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节课通过采取“创设情境──欣赏体验──演唱感受──实践延伸、拓展”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扩展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把握歌曲《歌唱祖国》的情绪及表现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施教策略:教师在欣赏的同时加以细致的讲述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突破策略: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比欣赏来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教学资源] 钢琴、dvd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歌曲教唱《歌唱祖国》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欣赏

2、教师讲述:

作者简介:王莘 1918出生,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再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到延安鲁艺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毕业后在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任教。解放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主要作品有歌曲《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愉快的劳动》、《歌唱祖国》、《祖国颂歌》、等歌剧《义和团》、《煤店新工人》等。

《歌唱祖国》王莘作词作曲,作于1950年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有富于变化,在继承聂耳、冼星海革命群众歌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歌曲有长度相等的主、副歌组成,主歌每段歌词不同,表现了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副歌歌词不变,是歌曲主题集中的体现,两者再节奏、结构、音调诸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象征。

3、教师教唱《歌唱祖国》

①播放《歌唱祖国》。(学生哼唱)

②听完这首歌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③教师范唱。

④、学生随钢琴哼唱主旋律。

⑤、教师指挥,随音乐演唱《歌唱祖国》一遍,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注意唱好起句的弱起小节,附点节奏。

⑥、分析歌曲的演唱风格、音乐结构图式和表现主题。(出示歌曲的演唱风格:雄壮、行进、有力;音乐结构图式:A—B—A;表现的主题: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现走向繁荣富强的光明前程,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

⑦、随钢琴有感情地齐唱歌曲。2.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1)、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2)、教师讲述

作品简介:这首歌是女作曲家古建芬1989年的作品。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开始的引子旋律在中底音区徘徊,透露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引子中的钟声,宛如晨钟敲响,预示着举国欢庆的新的一天的来临。第一段从开始到“鸽子在崇山峻岭飞过”为止,共四句,类似起、承、转、合的传统乐段,由于旋律在中、低音区跌宕起伏,情绪显得深邃、厚重而婉转抒情。歌曲的高潮是第二段开始的地方,一般歌曲常常在高潮时拉开节奏,用衬词“啊”来进行咏叹,而这首歌的高潮处歌词节奏却是紧密型,如激动的诉说和热切地祝愿,另有一种感人的力量。高潮乐句变化重复了一次,然后慢下来,回复到歌曲开始的深情的表达,最后翻高八度结束全曲。

3、作者简介:

谷建芬 1935年生于日本大阪,祖籍山东威海。她1942年随家人回国。她的作品格调高雅,风格多样,很多歌手都因唱她的作品而一举成名。曾经轰动一时的“谷建芬声乐训练班”培养了很多著名歌手,包括田震、刘欢、红豆、那英、解小东、毛阿敏等。

谷建芬的作品影响了两代人,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作品有: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兰花与蝴蝶》、《采蘑菇的小姑娘》、《校园的早晨》、《思念》、《妈妈的吻》、》《我多想唱》、《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歌声与微笑》、《二十年后再相会》等800余首;舞蹈音乐《草原春雨》、《长白春来早》、《欢乐的琴声》、《马铃》、声乐套曲《凳山》;二胡独奏曲《泪雨》;电视连续剧音乐《三国演义》等。

4、听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小组活动:

(1)讨论:上述歌曲还可分哪些形式唱?

(2)选择一两首赞美祖国的歌曲演唱,形式不限。(3)演唱比赛开始。

(4)评价:自评、互评、师生评。

第二课时

1、听国歌,谈感想

设问:让我们一起来听《国歌》,这首歌在哪些场合下能听到?听到《国歌》有何感受?(A、天安门升国旗;B、学校升国旗:c、中国女排获得奥运会金牌颁奖时升国旗的场面。)

2、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3、音乐欣赏《祖国颂》,播放歌曲《祖国颂》。学生欣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教师指导学生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5、音乐欣赏《祝福祖国》

学生哼唱,体会在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所欣赏的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风格和情绪。

6、教师自选欣赏歌曲《红旗飘飘》、《精忠报国》

教师讲述:下面为大家播放一首歌曲,听后猜猜歌名是什么?由谁演唱?你们了解多少?

(1)、播放歌曲《红旗飘飘》的CD碟。(歌曲的名字《红旗飘飘》,孙楠演唱,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归纳引导:目前这首歌被被选入音教科书,跟着CD碟大家一起唱,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所表现的音乐内涵。(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在于它的旋律,在背景音乐中用了鼓等,节奏比较好,具有浓厚的流行音乐风格。歌曲慷慨激昂,积极向上,能够给人量,催人奋进,可以教育、感化青少年的心灵。)(3)、唱一唱:《红旗飘飘》、《精忠报国》

第三课时

1.导入: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的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其中的第二曲《伏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它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伏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它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教材中所列钢琴、手风琴未出现)。

(1)伏尔塔瓦河的源头

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

(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6)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的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动机;乐队全奏。

5.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教学内容:

歌曲:《歌唱祖国》

欣赏:《红旗飘飘》、《精忠报国》、《祝福祖国》、《祖国颂》、《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教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课,我们了解了“捷克及其境内的伏尔塔瓦河”、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及其第二首《伏尔塔瓦河》和“交响套曲”。在听辨作品中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了解了《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作曲家融会在作品中的对祖国的深情。请同学们列举其他中外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我爱你,中国》《芬兰颂》等)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唱了歌曲《我的祖国》,欣赏了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交响乐作品《伏尔塔瓦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交响乐,体验了不同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同学们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唤起同学们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英语上2单元

Unit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重点短语】

1.help with housework 帮助做家务活

2.go shopping 去购物

3.on weekends 在周末

4.how often 多久一次

5.hardly ever 几乎不

6.once a week 每周一次

7.twice a month 每月二次

8.go to the movies 去看电影

9.every day 每天

10.use the Internet 上网/用网

11.be free 有空

12.have dance and piano lessons 上舞蹈钢琴课

13.swing dance 摇摆舞

14.play tennis 打网球

15.stay up late 熬夜

16.at least 至少

17.go to bed early 早睡

18.play sports 锻炼身体

19.be good for 对…...有好处

20.go camping 去野营

21.in one’s free time 在某人的空闲时间

22.not...at all 根本不

23.the most popular 最流行的

24.such as 例如

25.go to the dentist 去看牙医

26.more than 超过/多于

27.Old habits die hard.旧习惯难改

28.hard=difficult 困难的

29.less than 少于/不到

【重点句型】

1.I go to the movies maybe once a month.我可能一个月看一次电影。

2.——How often does he watch TV? 他多久看电视一次?

——He hardly ever watches TV.他几乎不看电视。

3.——Do you go shopping? 你购物吗?

——No, I never go shopping.不,我从来就不购物。

4.Here are the results.下面就是结果。

5.We found that only fifteen percent of our students exercise every day.我们发现仅仅百分之十五的学生每天锻炼。

6.We all know that many students often go online, we were surprised that

ninety percent of them use the Internet every day.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经常上网,我们很吃惊他们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每天上网。

7.Although many students like to watch sports, game shows are the most popular.虽然很多学生喜欢看体育节目,但游戏节目依然是最受欢迎的。

8.It is good to relax by using the Internet or watching game shows, but we think the best way to relax is through exercise.通过上网或看游戏节目来放松很好,但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放松方法还是通过锻炼。

9.It’s healthy for the mind and the body.对思想和身体都很健康。

10.So start exercising before it’s too late!

开始锻炼,为时不晚。

【重点单词】

housework ['haʊswɜːk] n.家务劳动 hardly ['hɑːdli] adv.几乎不;简直不;刚刚

ever ['evə(r)] adv.曾经;在任何时候

once [wʌns] adv.一次;曾经

twice [twaɪs] adv.两倍;两次

Internet ['ɪntənet] n.因特网

program ['prəʊɡræm] n.节目;程序;课程;节目单

full [fʊl] adj.满的;充满的;完全的

swing [swɪŋ] n.摇摆;秋千 v.摇摆;旋转

maybe ['meɪbi] adv.或许;也许;可能

swing dance 摇摆舞

least [liːst] adj.最小的;最少的

at least 至少

hardly ever 很少;几乎从不;难得

junk n.垃圾;废旧杂物

coffee ['kɒfi] n.咖啡;咖啡色

health [helθ] n.健康;人的身体或精神状态

result [rɪ'zʌlt].结果;后果

percent [pə'sent] adj.百分之...的

online [ˌɒn'laɪn] adj.在线的 adv.在线地

television ['telɪvɪʒn] n.电视机;电视节目

although [ɔːl'ðəʊ] conj.虽然;尽管;然而;可是

through [θruː] prep.穿过;凭借;一直到

body ['bɒdi] n.身体

mind [maɪnd].头脑;想法;意见;心思

such [sʌtʃ] adj.这样的;如此的

together [tə'ɡeðə(r)] adv.共同;一起

die [daɪ] v.死;枯竭;消失

writer ['raɪtə(r)] n.作者;作家

dentist ['dentɪst] n.牙科医生

magazine ['mæɡəziːn] n.杂志

however [haʊ'evə(r)] adv.然而;无论如何;不管多么

than [ðən] conj.比

almost ['ɔːlməʊst] adv.几乎;差不多

none [nʌn] pron.没有人;没有任何东西;毫无

less [les] adj.更少的;较少的

point [pɔɪnt] n.看法;要点;重点;小数点;目标;分数

such as 例如;诸如

junk food n.垃圾食品;无营养食品

more than 超过;多于;不仅仅;非常

less than 不到;少于

第五篇:五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上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

本单元字词:

矛盾 楚国 买卖 锐利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戳穿 围观 腮帮 推辞 唬人 霎时间 佩服 推敲 贫寒 和尚 郊外 皎洁 即兴 妥帖 恰当 吟哦 敲门 沉睡毛驴 簇拥 避让 逛街 闯进 饶恕 宽恕 莽撞 礼貌 斟酌 思索 推敲 衬托 逢蒙 药丸 企图 必须 接济 搜寻 焦急 凝望 祝福 威逼 周旋 敬重 障碍 麻烦 衷心 牢固 掌握 模糊 勤查字典 书页 误解 连估带猜 葡萄 狐狸 馋嘴 辛酸 无能为力 牧童 一贯 喉咙 说谎 即使 粪便 圈套 赞叹 察觉 有诈 掺杂 戒心 聪明 灾难 教训 伊索寓言 大错特错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张牙舞爪 犹豫不决 迫不及待 翻箱倒柜 疾步向前 奸诈贪婪 飘飘悠悠 碧蓝碧蓝 皓月当空 树影婆娑 惊慌失措

1、字词知识(1)多音字组词

结jié(张口结舌)爪zhuǎ(爪子)宿sù(住宿)逢páng(逄蒙)jiē(结巴)zhǎo(张牙舞爪)xiǔ(一宿)féng(相逢)兴xìng(即兴、兴高采烈)将jiāng(将来)蒙mēng(蒙骗)xīng(兴奋、兴旺)jiàng(将领)měng(内蒙古)méng(蒙蔽、蒙上、蒙昧)(2)容易写错的字

锐利 金碧辉煌 金陵 俸禄 礼貌

斟酌

莽撞

一贯

慌张(谎言)

馋嘴

奸诈(炸)戒心(戎马一生)喉咙(候车)

(3)近义词

佩服(敬佩)锐利(锋利)推辞(拒绝)妥帖(恰当)推敲(斟酌、琢磨)避让(躲避)莽撞(鲁莽)皎洁(洁白)一贯(一向)赞叹(赞美)救济(接济)凝望(凝视)企盼(盼望)敬重(敬佩)威逼(威胁)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张口结舌(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4)反义词

锐利(迟钝)推辞(接受)莽撞(谨慎)宽恕(惩罚)敬重(鄙视)奸诈贪婪(忠厚老实)张口结舌(口若悬河)自相矛盾(前后一致)

2、课本知识(1)成语的寓意及告诉我们的道理。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吃亏的是自己。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韩愈主张用“敲”字有三条理由:①表明作者是一个有礼貌的人;②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③读起来也响亮些。(3)《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后羿:力大无穷、为民造福;嫦娥:美丽善良、机智勇敢,一心为民;逢蒙:奸诈贪婪。

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因为嫦娥美丽善良,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们。为了不让乡亲们受苦,不让逄蒙危害百姓,她宁愿离开后羿,吞下仙药,飞上了月亮。她这种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精神使乡亲们深深感动。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后羿射日、智斗逄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思念企盼。(4)“莫”的意思是不要,“拦路虎”指读书时遇到的生字,题目的意思是读书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生字词。要扫除拦路虎,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5)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还有《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狼和小羊》、《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等。

《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牧童和狼》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我还知道的伊索寓言:《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6)造句:总是——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爷爷总是坚持晨跑。

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不要„„而要„„ 上课时,我们不要东张西望,而要专心听讲。

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二、提高拓展

1、来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精卫填海、火眼金睛、大闹天宫、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开天辟地、愚公移山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来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卧薪尝胆(勾践)、三顾茅庐(刘备)、负荆请罪(廉颇)、初出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围魏救赵(孙膑)、才高八斗(曹植)四面楚歌(项羽)、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完璧归赵(蔺相如)、望梅止渴(曹操)、单刀赴会(关羽)、刮骨疗毒(关羽)茅塞顿开(刘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形容做事执着的成语: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形容学习刻苦勤奋:孜孜不倦、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关于想的成语:苦思冥想、深思熟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前思后想

2、AABB式成语:

浩浩荡荡 郁郁葱葱 支支吾吾 口口声声 勤勤恳恳 安安稳稳 轰轰烈烈 朝朝暮暮 形形色色 挨挨挤挤 普普通通 密密麻麻 ABAB式词语:

瓦蓝瓦蓝、修理修理 教训教训 整顿整顿 打扮打扮

清醒清醒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锻炼锻炼 比试比试

3、我国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 春节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四月五日 清明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十二月三十一日 除夕 我还知道这些节日:(七月初七 七夕节)

4、关于月亮的古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俗语:

马前卒——为别人效力的人。拦路虎——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老狐狸——非常狡猾的人。眼中钉——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门外汉——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的外行。

5、跟戏曲有关的谚语: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京剧被称为“国粹”。我知道的京剧有《红灯记》、《杨门女将》、《白毛女》、《白蛇传》。我还知道安徽的地方戏叫黄梅戏,上海的叫沪剧,宝应的叫淮剧,浙江的叫越剧。

3、京剧《红灯记》选段中的唱词表现了李玉和被捕时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敏捷。

6、河流的幸福,在于浇灌了农田,哺育了两岸的人民,让船只自由航行,所以河流一路欢歌奔向大海。

蜜蜂的幸福,在于在花丛中勤劳地工作,给人类带来香甜的蜂蜜,所以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鸟的幸福在于唱着悦耳动听的歌,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我的幸福在于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给予他温暖与快乐,所以我快乐地奉献着。

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7、口语交际: 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应该拒绝;独立思考,是非明确;拒绝时语气要婉转坚定,态度要诚恳,说出充分的理由,力求使对方心服口服。

星期天,小明约你去网吧玩游戏,你会说:不,小明,我们别去!我们还很小,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随便进入网吧等公共场所;再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上瘾,损坏我们的视力,影响我们身心健康成长。我们还是到别的地方玩吧!8嫦娥与逢蒙对话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逢蒙迫不及待地闯进嫦娥家里,用脚踹开门。

逢蒙气势汹汹的对嫦娥说:“快把仙药交出来!否则就有你好看!”说罢,逢蒙就把一把宝剑架在嫦娥的脖子上。

嫦娥镇定地说:“哟,蓬蒙,你这是哪跟哪呀!来来,快坐下,先喝口茶吧。您家里是不是缺钱了?要我给您多少,您尽管说。”

逢蒙猖狂的说 :“少来装模作样!快说,仙药在那里?不然我就杀了你!嫦娥故作惊讶:“仙药?什么仙药?逄蒙,你是不是想吃仙药想疯了呀?村子那么多户人家怎么就会偏偏找到我们家呢?”

“少装糊涂了,不要以为你们把从西王母那里获得一丸仙药的事可以瞒天过海,就算能瞒过乡亲们,也瞒不过我逄蒙!”逄蒙凶恶的说。

嫦娥镇定自若的说:“逢兄啊!我一个女人家,后羿怎么会把仙药交给我呢?再说,或许你那天看错了,我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那是后羿在山上给我采的草药给我补身子的吧!” “哼,我劝你最好老实一点,乖乖把仙药交出来,你交出来了,或许,我可以饶你一命,但是,你不把仙药交出来,哼哼,我的剑可是不长眼睛的!”逄蒙蛮狠无理的说

嫦娥平静地说:“哦,可是我现在忘记它放在哪里了。”

逢蒙眼里生出一团怒火:“这么重要的东西,你怎么会忘了呢?那可是仙药呀!”嫦娥轻声回答:“我的确是忘了,那药的确是后羿给我的草药。” 逢蒙气急败坏地说:“我,我不管是什么药,先拿出来给我看看再说!” 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

下载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版2017-2018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一、中心: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

    8上第二单元作文

    第二单元同步作文指导 学写传记 【知识目标】 1.掌握人物小传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2.学会写简单的人物传记。 【教学设想】 1.结合本单元内容,掌握对人物传记的要求及写法。 2.从......

    六上第二单元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你们知道吗?50年代的中国是一......

    人教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2.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

    六上第二单元备课

    《山雨》《索溪峪的野》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一双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的美。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体味那山雨和索溪峪的无穷韵味吧! 一、出示学案 1、默读课文,理......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教案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训练 【单元导读】 本单元四篇小说兼及古今中外,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学习本单元,要初步了解小说的一......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 六 单 元 测 试 题 (共100分,卷面分2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4分) 1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人不知而不愠(yùn)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īn)不闻机杼声(zhù) 同是......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