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
公选课:《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课程作业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作者:李剑穆寒
学号:3201005070433
代课教师:马治鸾
二
0一三年五月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一、青城山旅游资源概况
1、独特的地质地貌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丈人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名青城,谓之青城山。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在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有36座山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青城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青城后山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
青城山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职务生长。1994 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拥有高等植物2500 种,其中珍稀植物69 种。有木本植物730 余种,分属110 个科,有多种名贵树种,其中银杏树和水杉树被称为活化石;草本植物上千种;药用植物837 种,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因地貌独特,林木清幽,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280 余种,野生两栖类动物和爬 行动物10 余种,鱼类2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野牛、牛羚、白鹤等。虫鸟种类繁多,山鹊画眉,黄莺紫鹃,四时鸣啼不绝。
2、自然奇观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另有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天桥奇景、金鞭岩、石笋峰、山泉雾潭、白云群洞等。
天桥奇景
3、道教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教发源于1700多年前。目前全国各地都保存有丰富的道教历史文物,其旅游资源主要以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道教旅游景点景区分布较密集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四川、山东、福建和安徽。四川著名道教胜地当推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构成了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具体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道教建筑类: 天师洞、祖师殿、圆明宫等。
(2)道教人文类: 道家音乐、道家武术和气功、道教文学艺术、道教工艺品等。以青城山的古琴曲《流水》为代表的古琴艺术2005 年列入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道教活动类: 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 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 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 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
(4)道教历史遗迹: 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等。
4、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人遗墨 青城山有诸多典故和传说。
如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如关于圣灯的出现,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又说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后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教,遂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还有说天师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是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自古以来,青城山也是文人墨客乃至名流流连忘返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钱起、贾岛、吕岩、唐球、章孝标、张令问;宋代张咏、宋祁、吕大防、文同、张俞、范镇、赵汴、陆游、范成大;明代杨升庵,清代李调元、黄云鹄、李善济等;近现代名人颜楷、黄炎培、谢无量、于右任、董寿平、沈钧儒、黄宾虹、张大千、冯玉祥、林森、李济深、老舍、王冶秋、蒋介石、徐悲鸿、关山月、赵朴初等都曾访幽探胜青城山。他们寄情于青城山水,或题壁书额,或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耐人寻味的诗文佳作。
5、道家养生饮食文化
道家历来重视服食养生,人们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传统秘方酿造的这四种特产,风味独特。故青城山饮食具有一定知名度。
主要有青城四绝: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道家泡菜。还有后山老腊肉:烟香味浓、肥而不腻、口感独特。
长生宴则颇有历史文化底蕴。据传长生宴是青城山鹤翔山庄上善堂餐厅推出的道家滋补特色美食。自三国蜀汉,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寿齐彭祖。之后,唐代药王孙思邈居青城,又将川芎。山药等做成药膳以滋补元气。唐安史之乱,明皇避乱蜀中,驻辇长生宫,使道家饮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被誉为“青城文化餐”。
后山老腊肉
道家泡菜
二、青城山宗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宗教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学术讨论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为广大学者所认同的宗教旅游的含义是指它不仅仅包括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养生、静心、游憩行为等。
1、开发形式
就全国而言,宗教旅游景点主要的开发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全新开发;第二类是在扩展开发,在原有宗教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建相关性的宗教景点;第三类是重建开发。青城山则属于第二种开发形式。
2、开发规划
在2006 年都江堰政府制定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青城山是“ 中国式养生”的核心启动区域, 《规划》将其划分为三个片区: 一是以青城前山门片区为前台, 主要强化娱乐功能;二是以青城前山片区, 主要强化深度观光功能和养生文化集中展示与研习功能;三是以青城后山片区为后台, 主要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和道教养生、中医养生的深度体验。
2008 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青城山景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青城山景区2010 年要完成景区古建筑群修复重建和“两中心一馆”(游客中心、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和道教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以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力争到2012 年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和体验之地。灾后重建坚持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立足于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发展基础,以旅游为龙头,从多个产业角度对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深度挖掘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充分注意展示与体验相结合、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经过大地震后的青城山,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因此应在对青城山景区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对道教文化的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3、已开发的旅游活动
目前青城山已经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1)以青城山宫观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摩崖石刻、道教历史遗迹、道教人 9 物造像、道教楹联碑刻、道教音乐等为主的展示;(2)以青城山道家茶道、青城山道家养生术、青城养生元谷为主的休闲度假;(3)以青城山道教武术、道教气功、道家茶道、青城道家长生宴、青城道家素食为主的体验;(4)从2004 年起,青城山以道文化为主题,成功举办多届道教文化节、摄影艺术节、猕猴桃节等各类国际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5)以青城四绝、青城老腊肉、青城根雕、川芎等中药材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青城山道家茶道
4、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单一, 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
游客参与性项目少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注重以观光为主, 而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的, 如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养生、道教艺术欣赏、武学健身和修禅等项目的结合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少。
(2)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
在青城山道教宫观开展的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主要有:每年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 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 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 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等。每年逢庆典节日, 都会举办大型的民间庆典和民间艺术活动, 周边地区的信徒便会纷纷上山朝觐。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 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 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青城山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仍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范围, 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不紧密。其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3)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宣传手段单一
近年来,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注重了景区业态调整和旅游营销宣传, 成立了 宣传营销处和宣传报道组。但宣传手段单一, 仍以被动参加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为主。据各旅行社目前的主要组团线路来看, 游客对青城山的了解停留在道教文化观光的表面, 对深层次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了解。
(4)缺乏显著标志物
近年10来开发的宗教旅游景点景区的形式多样,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和通用的开发热点:追求“最”。例如无锡灵山景区建造了国内最大的青铜佛像,法门寺兴建了世界最高的佛塔等。广东番禹莲花山的铂金观音铜立像是世界之最,同样是观音像,西樵山风景区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一观音坐像。例子不一而足,普遍而言,由于显著标志物更加容易获得民众和媒体眼球,因此在开发策划中大多把焦点放在这些标志物上。而青城山,在这方面显然落后。
三、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可作如下尝试:
1、力争在青城山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挖掘、展示道教养生、健身及音乐、武术等道教文化精髓
在青城山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虽然说早在2006 年就已纳入景区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付诸实施却进展缓慢,其间又遇汶川特大地震。可庆的是地震后道教文化博物馆已列入青城山灾后重建招商引资项目清单。博物馆建成后将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道家文化、仙学文化研习,养生长寿文化体验,武术健身体验,音乐艺术展示与体验,道教文学欣赏,道教民俗展示等多种功能。
游人在登山领略青城之幽后,将在青城山脚下欣赏到道教洞经音乐,品鉴道教茶艺、膳食美味,欣赏青城武术、道教文物书画藏品,从而丰富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内容。
2、继续开发一些重要景点
朝阳洞位于青城山卧云亭与壮观台之间,有大、小朝阳洞之分,相距几米,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百余人,内有名人题记。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巘,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4]洞口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洞口门楼为悬空古建筑,洞中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和三官神像。依岩傍洞,还建有瑯环仙馆。该道观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特的景色,又处在天师洞与上清宫的必经之地,是游客的休憩之所。朝阳洞进一步的拓展可展示其魅力,充分展示道教贵德重生、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涵。
3、进一步完善通往各景点道路及配套设施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资源。由于圆明宫、玉清宫地处偏僻,离旅游主线较远,加上山路崎岖,可达性较差,游人较少。其中圆明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前殿灵祖殿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2 年)建,二殿为老君殿,三殿为斗姆殿,后殿为三官殿。殿堂之间各有庭院,院内有山茶和杜鹃花。旁侧“别有洞天”内有桂花、梅花。圆明宫以宝圆山为屏障,孤峰独秀,周围几十棵高大的楠木和柏树簇拥着整个道观,较其它道观更为幽静。山门有对联: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既题景,又咏志。青城 山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与青城山道教界造林护林的优良传统有关,也与他们几十年的努力分不开。现在青城山道协每年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值得发扬光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各景点,应该系统配臵景区标识牌,如此可以起到宣传人类历史文化知识,地球知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
4、注重参与性活动的开发
如蜀派古琴表演、道家养生展示、实景剧《道解都江堰》等活动,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
5、深化道教文化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
道教肯定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也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应针对目前青城山旅游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开发一些道教文化主题活动,以丰富青城山道教文化主题游。每年可举办青城山“道教文化节”专项展示活动。
道教文化十分丰富,所以活动的主题有诸多选择,当然应该选择以下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且应该与青城山核心开发“ 中国式养生”密切相联系。如:可举办“道教生态伦理智慧”主体活动,将“天人合一”、“ 三才相盗”、“ 德及微命”、“我命在我”等思想观念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展现出来。
6、重视养生休闲度假游的开发
青城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就目前景区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青城山旅游依然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上,休闲度假产业的开发仍有些滞后。
休闲度假产业当然是以“中国式养生”为核心。应该完善景区休闲度假配套设施。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休闲度假产业规模化、国际化,使青城后山、青城外山、赵公山、天国山真正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休闲度假中心、中国式养生保健基地。与此同时推出道教休闲度假游、道教养生保健游、中医药药物生态游等系列旅游产品。青城山不仅有丰富的道教医药养生文化资源,而且川芎、黄柏、杜仲、厚朴等中药材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围绕药王孙思邈真人崇拜而兴起的“药王会”延续至今。借助对传统道教医药加强研究与挖掘的基础上,一方面可针对道教养生方法有选择地建立一些新型度假区和体闲疗养地,开发按摩针灸保健、青城太极修习和简单易学的炼形养神方术等 13 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和中药材加工、制作,对道教医药进行深度产业开发。此外,将“道在养生”的和谐健康理念与道家素食餐宴融入青城山餐饮业发展之中,大力开发科学养生产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适应游客的消费需求。
7、重视横向联合,打造青城品牌
青城山在横向联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笔者认为,可以有选择的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道教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和一些中高等学校合作,成为这些学校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也可以每年定期面向高校、科研机构,颁布研究课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青城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论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虽然开发较早,且开发也比较成功,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从开发策略总体来看,青城山的思路是符合其实际条件的,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笔者所提出的七点开发策略,只是对青城山总体开发策略的补充。不足之处,请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 燕,李春雨.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88.
[2] 毛丽娅.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分析与深度开发———以青城山道教文化灾后重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61-166. [3] 青城山志编修委员会.青城山志[M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4]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8.
[5]](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M]/ /道藏: 第11 册[Z]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 冯琼脂.道教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7-39 [7] 道藏: 第1 册[ 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8]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15
第二篇: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摘要:临漳位于河北最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辉煌灿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有效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促进临漳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临漳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设计临漳文化旅游方案,深入分析了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所谓文化旅游资源, 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临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必要性
临漳处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西太平仰韶文化遗址和回漳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了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临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古邺文化、鬼谷子文化、成语文化和乡土文化。
1.1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1.1.1 古邺文化 在古邺沃土上,众多历史名人创下了辉煌灿烂的古邺文化。曹魏邺城建筑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街道作棋盘格式,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在中外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商时河亶甲迁都于相,即今境内孙陶一带。战国时,邺令西门豹投巫凿渠,破除迷信,发展生产,泽流后世。秦末,项后生,大破秦军。曹操“求贤纳士,唯才是举”,不惜重金从匈奴赎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谢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即兴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传后世;曹操聚才于邺,促进了邺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1.2 鬼谷子文化
春秋时,著名军事家、纵横家、教育家王禅(即鬼谷子)就诞生在境内香菜营乡谷子村,他创办了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孙膑、庞涓、毛遂、苏秦、张仪等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纵横家。
2010年5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和临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在临漳举行。大会确定:临漳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谷子村为“鬼谷子故里”,盐食村为“鬼谷子诞生地”,并在临漳建立“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现存于谷子村的鬼谷子祠堂,不断有中外游人凭吊。
1.1.3 成语文化
源于古邺大地的曹冲称象、春华秋实、闭月羞花、冲锋陷阵、瓜田李下、鸡犬食禄、快刀斩乱麻、铜雀春深锁二乔等成语典故更是赋予了临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1.4 乡土文化
地名是语言文化的词汇,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地理文化的标识,是乡土文化的象征。临漳的地名无不打上漳河、战场、都城、姓氏的烙印,构成了区域文化网络。如“临漳全县,漳河串遍”。漳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横贯临漳全境,如今临漳425个村庄,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因漳河而得名的村庄46个,如回漳、章里、夹河、河图、堤上、五岔口、二分庄、漳潮等。
1.2 必要性
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开发,至少要具备“进得来,出的去,散得开” 的可进入性,有了基本的并同环境相协调的接待设施, 才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意识中的旅游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活动, 而更多包含了休闲、人文、娱乐等内容, 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即需要更大的开发。方案
2.1 建设临漳重点旅游项目,创旅游名牌。
第一,把临漳“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凤台)、磁山文化、赵王城作为重点,推广招商,加快开发临漳古邺文化的步伐。
第二,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旅游,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第三,在城建规划中,把体现改革和进取精神的“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将相和”等历史文化以雕塑或壁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开发临漳的成语文化,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
位。
2.2 整合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点、线、面一体开发。
临漳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应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营造大区域大旅游的观念,实现临漳内部及与周边省市在文化旅游资源、资金、市场、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协作。因此,具体可从展开分析:
2.2.1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第一,重组旅游线路。
根据临漳境内旅游资源的特色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与周边省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互关系,可以推出太行风情游、古城历史文化长廊游、红色之旅、生态休闲度假游、科普游及工业旅游6条品牌旅游线路。通过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借助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来提升临漳的旅游市场地位,树立临漳整体旅游形象,利用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促进临漳文化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建设“古邺文化旅游专线”即马义公路—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的旅游专线和县城—邺城遗址旅游专线。
(2)连接漳河生态科技园区—铜雀三台遗址园—三国南北朝民俗文化体验村—西门豹纪念馆—邺城遗址博物馆旅游交通公路的建设,增强各遗址点景区道路的内外通行能力,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要。
第二,开发景区景点。
临漳旅游业的发展,应在集中构建晋冀鲁豫大旅游圈联合行动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临漳所辖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因此,需要准确了解所有资源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布局等,尤其是重点优势独特文化旅游资源,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优势资源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开发,以对临漳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树立市场形象,形成品牌。具体可以以“文化邺都、生态新城”为口号,通过建造邺城遗址博物馆、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村、鬼谷子文化产业园、酒文化生态游景区、邺城生态公园、邺都温泉宾馆、仿古商业一条街等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点建设。
2.2.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整合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尤其在各景区的可进入性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临漳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各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建设,使各景区之间能纵横相连路况良好,从整体上形成网状交通体系。
第一,以京珠高速在邺城遗址增设出口为契机,结合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和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着力加快景点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在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及邺令公园成功争创国家3A级景区基础上,启动邺城博物馆、邺都生态公园景区创A工作。
第三,以建设仿古商业一条街为依托,谋划建设集综合贸易、创意研发、策划推广、信息咨询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和漳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尽快实现可听、可看、可游的目标。
最终形成以临漳县为核心,以平涉线为轴线,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和经营),三权分离(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两个主体(旅游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体,经营设施以企业为主体),一个赋予(赋予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企业二十至三十年经营权),整合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文化旅游区。
2.3 举办“文化节”和文化旅游宣传活动
第一,可以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临漳的“文化节”,通过文化展示,、手工艺展卖、传统文化特色、游园游艺杂技玩耍、猜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临漳古老的的文化内涵。第二,积极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邺都·魅力临漳”摄影大赛、邺都文化书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建安文学”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第三,通过“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等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邺都文化旅游打造成全国知名、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3 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是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2011年,临漳县生产总值完成589780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1380万元,同比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0130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8270万元,同比增长15%。2011年临漳县财政收入完成1101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增长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06万元,比去年增长2.2%,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01859万元,比去年增长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501元,同比增长22.1%。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交通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促进因素
临漳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京珠高速贯穿南北,紧邻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距石家庄、郑州、济南等机场均为200公里。公路总长423公里,魏峰线、茶柳线、曹前线三条公路通过县城;茶柳线、曹前线、马义线与魏峰线、杜称线、丛峰线构筑了“三纵三横”为框架的临漳公路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提高了可进入性,是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动力。
3.3 客源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决条件
临漳县辖5镇、9乡、425个行政村。总人口594626人,东邻魏县,西接磁县,北达成安县,南连河南省安阳县,特别是与安阳的殷墟文化距离较近,易形成集群。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并成为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4 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4.1 管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由于临漳的工资及其他待遇低于省份其他城市,其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不断流失。中、小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只接受过短期培训,只能给游客的带路,无法提供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
4.2 开发性破坏现象需警惕
旅游业决不是“无污染产业”,更会因游人大量拥挤,决策者旅游开发战略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导致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破坏。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永远不能恢复。因此,旅游开发要慎之又慎,要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损益分析和风险评估,警惕开发性破坏。
4.3 旅游业基础设施薄弱
临漳县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全行业整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市场运作力度小。旅游业作为产业,产业化、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旅游业建设和经营力量薄弱。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全县仅一家旅行社,且为政府运作。包括新建电信宾馆在内,城区现有床位不足一千张,接待能力较弱。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仅一家,即临漳豆腐干厂,但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旅游交通舒适度低,也没有专业的旅游车队。建议
5.1 培养、吸引、保持旅游人才
对于旅游业的三大主要行业,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区的人才需求,临漳县应加大引进力度,用一些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提高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重视人才的安排和使用;
督促基层旅游部门的领导学习现代旅游开发和管理知识,健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5.2 科学合理的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保护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县政府的财政开支,但由于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常常使得保护的投入满足不了需要。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县政府都看到了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激起了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性,相应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因此,旅游开发能够在资金、人力等方面为保护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 才能够让本地居民、广大公众和社会各方面看到其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进而产生保护文化的动力、觉悟和行动。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5.3 改善、加强重点景区的设施设备
要重点解决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问题,在旅游区的初步设计阶段要考虑游客最多时所需的道路宽度,应设计道路阻塞时的迂回道路,按照完善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修建旅游区景点的公路,尽量使相邻的旅游区可以串联起来,要加强对临漳各景区附近的交通疏导及管理工作。
临漳建设要走现代化之路,开展市民素质工程教育。第三产业管理要打破“按时上下班”的习俗,让晚上也红火起来、亮起来、活起来。要以活动促亮、促销、促发展。另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发展跨区域的特色旅游,加强与安阳、魏县、磁县、成安等地旅游规划、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谋文化旅游业发展。参考文献
[1]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2]吴芙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杨振之.成都《旅游资源开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5
[4]张一 于燕 赵伟华.浅谈邯郸旅游资源开发[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张旭.浅析河北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第三篇:临沂市旅游资源现状研究及开发策略
临沂市旅游资源现状研究及开发策略
摘要: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地区,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风光秀丽。临沂市发展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中尤以孔子最为出名。近代的沂蒙山区更是凭借红色革命根据地闻名全国。临沂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深厚的旅游资源潜力。本文通过对临沂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提出一些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有益处的建议。关键词:临沂 旅游 发展 措施
引言:临沂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7亿元,增长13.5%。接待国内游客5175.4万人次,增长9.1%;国内旅游收入463.7亿元,增长13.8%。逐渐发达的旅游业,促进了临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临沂的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建成发达旅游业城市任重道远。
一、主要资源
1、自然风光
临沂市是山东省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活跃的内外力作用。塑造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蒙山山体高大,奇峰罗列。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监测,景区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个,居全国之首,为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蒙山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具有极高的疗养价值。另外,沂山、孟良崮、抱犊崮、天宝山等,峰秀林密,石怪松奇,观赏与旅游价值颇高。全市有大中型水库36座,小型水库与塘坝数千座,镶嵌于崇山峻岭之间,云蒙湖许家崖水库、跋山水库、陡山水库等水面宽展,湖光山色,风光旖旎。
2、自然旅游资源
由于特殊的环境演变过程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临沂市特色性旅游资源较为突出。费县沂蒙石林是我国罕有的造型石分布地,类型之多、分布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另外,沂蒙风情、临沭红石湖公园、世界最大铁质陨石、沂水地下大峡谷等,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位于临沂城北30 km处的汤头温泉,水温可达65度,含有多种矿物质,具有舒筋活血、杀菌消炎之功效,被列为全国甲等温泉,是全国疗效最佳的温泉之一。
3、观光农业资源
临沂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特色鲜明。山楂、柿子、板栗、金银花的产量居全国之首;苍山为山东省两大蔬菜生产基地,号称“大蒜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郯城为“银杏之乡”,临沭为“白柳之乡”,费县是山东重要的洋香瓜生产基地;李官的2 000公顷桃园,天宝山、许家崖漫山遍野的梨树,莒南的700公顷樱桃园、葡萄园、茶园等,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
4、历史文化资源
临沂市名人资源有王羲之、颜真卿、刘洪、诸葛亮与匡衡等,但大部分还存留于书本上,流布于传说中,许多遗迹遗址历经破坏,修复、再造较为困难。在临沂市区金雀山、银雀山的西汉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和残简,还有漆木器、陶器、铜器、钱币等随葬品。
5、革命纪念地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留下不少遗迹,有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战斗遗址、青驼镇战工会旧址、岸堤镇抗大一分校旧址等。为了纪念战争年代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建设有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崮烈士陵园、文峰山烈士陵园等十几个烈士陵园。另外,沂蒙人民的沂蒙精神,由两战英烈、支前模范、几代红嫂以及历家寨、九间棚、沈泉庄、刘疃庄人用不同形式加以诠释,构成了临沂市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地区,为山东省的南大门。临沂市交通网络陆海空三位一体,京沪高速公路南北纵贯,联结了宁沪杭和京津唐两大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新荷兖日铁路、胶新铁路等多条铁路在临沂交汇,在建的鲁南客运专线将并入京沪高铁,临沂机场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东临青岛、日照、岚山、连云港四大港口,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临沂旅游业的发展的发展提供了可优越的条件。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临沂市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线、成片的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以兖石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为主轴,构成米字型的空间格局,这一方面决定了临沂市区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立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开发地域系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内差异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继承性,许多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接近、在内容上相类似,构成了既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外在形象的旅游系列产品。
3、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维护和提高旅游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临沂市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当地客源,临沂市人口已逾1 000万,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5元,农民人均收入11629元,具备了良好的旅游外出经济条件,这是临沂市旅游最稳定、最主要的客源;周边客源,由济南、济宁、徐州、连云港、日照、青岛围成的区域人口多、经济较发达,距临沂市近,是一股重要的客源;线路客源,便利的交通使京津、沪宁杭及陆桥沿线的重要城市具备了来临沂市二日游的条件,这是一股重要的线路客源;会客源,周边地区的旅游热点如泰山、曲阜对国内外游客引力大,且有众多的国际性旅游节日,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这些均是临沂市的会客源市场;商业客源,临沂市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批发中心,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客源;本区是革命老区,数以万计的老革命家在此战斗、工作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健在,他们的亲朋好友渴望故地重游,这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客源。
4、社会环境
省政府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重点支持发展,培养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策略。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和促进临沂市旅游业的迅速起步。临沂市政府也紧跟省委步伐,指出“要把培育发展旅游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搞好规划,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沂蒙山区人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主动性越来越强。旅游资源开发已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
5、旅游商品资源
临沂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兰陵美酒、金银花、银杏、沂蒙茶、全蝎、温带水果干果等土特产品早已闻名遐尔;八宝豆鼓、临沂糁等地方名吃独具特色;琅琊草编、柳编、印花布、套色门签、龙山毯等极富地方特色;玛瑙石、天景石、琅琊石刻以及徐公砚、金星砚等,为临沂市工艺品中的上乘之作。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内容,方便了购物,另一方面,其销售也起到了宣传作用,对扩大客源有重要影响。另外,旅游资源开发也有许多不足和制约因素,有些景点、景区破坏严重,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部分旅游资源档次偏低,缺乏联动效应;有的资源类别与临近地域重复,如山岳风景资源品位不如泰山,人文历史景观不如曲阜,战争纪念地不如徐州,避暑不如日照海滨,这些均是资源开发的屏障。
三、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强化主体,抓好主导产品建设
在资源开发中,应根据资源情况,确定相应的开发时序,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避免全线出击,投资分散。在项目层次上,应进行深入论证,首先投资建设客源层次多、吸引半径大、对外竞争力强的项目,同时顾及内部市场,满足本地游客休闲、游览的需要,内外兼顾;其次在旅游设施的投资建设上,要注意分析游客的消费特征,面向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客源群体,避免贪大、求高。当前临沂市最有开发潜力和最富竞争力的资源是蒙山,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养生长寿、生态旅游、康体休闲为主体,以省内外客源市场为主攻目标,重点开发建设几条成熟的旅游线路,积累经验,培养和锻炼队伍,引导全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部门与区域合作
旅游开发管理和运作中,涉及旅游、地矿、土地、林业、水利、文物、农业、交通、通讯等多个部门,一个景区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因此,必须注意部门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文明确职能,确定分工,明晰责任,在旅游项目论证、投资审计、线路组织等方面全市一盘棋,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耗。
3、搞好旅游资源保护
对历史文物资源的开发,应根据“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与景点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派专业人员执行检查;水景资源要特别注意水质保护,杜绝一切污染物的排入;泉水周围限制开采地下水,禁止放炮采石或大规模用水,以免造成泉水枯竭;在山林景观区禁止开采山石、砍伐树木和打猎,保护区内景观的自然性与生物多样性;禁止在旅游区附近建设对水、大气、土壤等有污染性的工厂;控制旅游区内机动车的数量,以免对大气造成污染;旅游区内建筑物的规模、风格、色彩、位置应经有关专家严格论证后方可建设,避免造成整体环境的不协调或对景区主要景点的遮挡;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尽快绿化旅游区内荒山、荒地,创造优美旅游环境。
4、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某些名特产品本身就构成一种旅游景观。临沂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要有意识地建立与旅游业发展规模相当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5、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客源决定于许多因素,如游客的动机和要求,风景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经营水平、服务质量等。应注重景观的培育,提高其观瞻性、娱乐性、科学性、艺术性,增强其吸引力。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大影响,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6、积极改善旅游环境,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一个旅游地的环境氛围,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感受以及旅游活动进程的顺利实施。一个景区的崭新风貌,朴实淳厚的民风,安全祥和而又亲切的氛围和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将直接影响客源市场的发育。所以当地政府必须在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加强城镇建设、交通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沂蒙山区人民热情、淳朴、善良、好客的传统,把临沂建成既有美好的生态环境,又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文明旅游区。
参考文献:
[1]临沂市人民政府.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R],2008:218-218.[2]百度百科.临沂市2015.06 [3]左兴俊.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M].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4]杨效忠,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4,19(5):5-10.[5]谢亚飞,关于临沂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0,(1):32-37.
第四篇: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调研的汇报材料
一、徐州道教简史
夏朝,彭祖被唐尧封于徐州,建立的大彭氏国,延续了八百年,成为中国修炼养生与烹饪的鼻祖,被列为道教的一位重要神仙。
春秋时,老子亦诞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当时徐州为楚国重要城池,也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徐州即为老子活动的主要区域,仅史书记载,在沛国,孔子就曾多次向老子问道,现在国内多处发掘出土“孔子沛国问道图”碑刻。
西汉初期,留侯张良不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与治国,而且也是一位重要的道教神仙修炼家。汉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徐州为重要区域。沛国丰邑人(今江苏丰县丰县)张道陵制订完善经典、礼仪,创立了“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并置祭酒等职务,封二十四治而治(后改为二十八治),标志着道教由此创立。据史籍记载,张道陵生于东汉建武十一年,卒于永寿二年,终年一百二十岁。
东汉末年,道家先哲神医华佗亦生于沛国谯县(今亳州),行医于徐、亳一带,死后葬于徐州城南一里处,后人筑华佗墓,并建华祖庙。
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自认老子李耳为祖宗,因道教奉老子为道宗、道教鼻祖,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道教当时被尊为国教,封天师张道陵为“太师”,道教盛行一时,徐州宫观亦遍布各地。
宋元时期,徐州道教宫观遍布徐州城区近郊和临近各县乡村野等,仅丰县就有文昌祠、二清庙、华佗庙、关王庙、贤侯祠、火神庙、玄帝庙、泰山神庙、三皇庙、东岳行祠、司马神庙、田祖神庙、李文靖庙、金龙大王庙、洞真观、龙翔观、紫微观、天和观、栖云观、南华观、长春观、和光观等20余座道教宫观。
明朝时期,虽然当时的明政府的限制,但徐州的道教仍然香火鼎盛,信众众多,道教宫观林立,在徐州城郊内(即明古城郊)就有十几座之多。明嘉靖年间,徐州人集资在徐州城南泰山建盖碧霞无君祠。乾隆四十五年改称碧霞宫,每岁四月十五至十八日,举办泰山庙会,苏鲁豫皖接壤地的数以万计群众均来进香赶会。
清末,民初,徐州道教仍盛行不衰,徐州市内道教场所计有:城隍庙(城中,今青年路),黄楼(城东北隅,宋时建,历经修缮,80年代迁建黄河堤今址)灵霄观(城西北,后称斗姆宫),真武观(小井涯巷),太山老君庙(城东郭山),彭祖楼,碧霞宫,天启庙(城北),老君庙(云龙山东坡),天师观(城西),张良祠、三官庙,三义庙,财神庙,关帝庙,火神庙、华祖庙等二十余处,皆香火很旺。其中,城隍庙塑有城隍像,后殿塑有城隍夫妻像,大殿前两侧,各建廊房数间,并有阴间十八司群塑像。民国17年(1928)铜山县长刘炳辰响应北伐军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率众捣毁庙观神像,逐赶僧道离庙,道教宫观多废。
1940年初,徐州商会会长李蔼堂任主任,组成理事会,筹资修复市区城隍庙,重塑城隍座像,而殿前两侧廊房、东侧作他用,西侧为警察局占用,皆未修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整庙充作警察局。建国后,旧址为市公安局用。
徐州道士聚城隍庙数人,余庙或道士、道姑,驻一、二人。如遇道场,则集各庙10多人共做。曾有王祥坤(城隍庙)、张祥莲(利国、火神庙)、周家正(老君庙)等,擅长乐器、颂经。1950年,建国初期,徐州尚有道士7人。
徐州道教,沿正一道(天师道)规,以事符篆斋醮,财神庙时常为人求签,授符。农历初一,十五香火较旺。黄楼,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逢会。城南泰山碧霞宫,每年四月十五日逢会。城隍,黄楼两处四十年代庙毁会止。泰山碧霞宫庙会,每年聚有苏鲁豫皖周遍信众十几万人,延续至今。
民国36年(1947)5月,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徐州市道教会”,理事长张明洞、常务理事李宗錞、韩明濂。但由于历史原因,年余解散。
50年代,徐州辖区内道教场所大多被毁,道士及道姑亦逐渐减少,但民间信道者仍绵延不断,延续至今。
二、徐州历代著名道教人物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彭祖姓篯名铿,于六月六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馈,彭祖是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第八代孙)。
赤须子:丰人也,丰中传世见之,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出。后去之吴山。
张陵(34—156):一作张道陵,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张鲁(?~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
华佗(约公元145—208):东汉末道士,医学家。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道士、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曹国舅:徐州人,相传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
路可泰:明代徐州萧人,五岁即通术数,为人推星度多奇中。尤精《易》,占言祸福,无不验,修道于果老洞中。
方灵圆:徐州睢邑找沟集人,明季为道士,住玉皇庙,晚遇吕纯阳得道。尝外游,顺治末年(1644-1661年)归,休息于路旁树下,群儿聚观,见蜣螂数百飞鸣绕其旁,灵圆接以手,嗑而吐之,咸以为异。及起行,视所吐,皆荔枝壳也。邻里争延至,如期往,一日同见之,始知为仙。后再往延,不可见矣。
刘道士(1777-1858年):清代徐州萧人,本名铭,字奉盘,号云巢。幼失父母,入真武观为道士。喜读书,善于绘画,尤工山水,好鼓琴。为人恬退,一介不苟取与。庙宇倾废,道士俯仰其中,食常不给,佐以山蔬,饱则掬泉饮浣,兴至或调轸染翰,或杂莳花木,悠然自得,虽贫困如也。作山水得“二王法”,清丽似石谷,高旷追鹿台。晚年用笔若梦若雾,空灵无匹,脱尽画家气习。咸丰八年卒,岁八十有一。
李兰(1862-1921):字芳谷,晚清著名画家,因为一耳重听,自称“聋道人”,幼年即酷爱绘画,曾获巴拿马赛会银奖,名扬国内外。
第五篇: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09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200905131020申圆方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摘要】沙河市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为沙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从分析沙河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分析制约和影响沙河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瓶颈,从而找出解决措施,为沙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河市;文化旅游
沙河地处河北省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沙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我国近几年将发展重点向第三产业倾斜,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政府层的关心。
沙河市号称“中国的玻璃城”,但是这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沙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沙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提升沙河形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沙河市总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绵延不绝的太行山,风景优美。同时沙河市历史悠久,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隋开皇16年置沙河县,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1987年2月经国务院撤县立市,1988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沙河市旅游资源丰富,秦王湖、宋璟碑、乾隆御笔真迹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一)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
沙河市西邦太行山脉,既能欣赏到层峦叠嶂的高山,感受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又能享受绿树丛荫,小桥流水的秀丽,让人好不快活!另外,朱庄水库隆冬季节可见“鼎梅晴雪”,北国风光让你尽收眼底;秦王湖更有“三峡四沟五十景”之说,让你一饱眼福;另外,北武当山、小西天的传说更是让人想解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二)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沙河市有着14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后到隋朝时期置县,是燕赵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宋璟、张文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留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传承人由后人参鉴。
1.宋璟碑、梅花赋
在沙河市十里铺村内有一座梅花亭,是明正德年间修建,因唐代名相宋璟作“梅花赋”而得名。宋璟是邢州南和人,武侯垂拱三年,宋璟25岁,在沙河的东川馆舍随其叔父读书,作《梅花赋》,在序中赞梅,实以此自喻。其赋曰:“垂拱三年„„”。《梅花赋》全篇共计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词丽言切,备受历代文人所称道。之后,颜真卿爱慕前贤,又受宋璟之后所托撰下碑文,故宋璟碑又名为“颜鲁公碑”。宋璟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代备受珍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看到已有残破的宋璟墓碑时,不禁感叹“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庄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不忍弃也。”南宋学者赵明诚著《金石录》首载是碑,称其为上品。
公园1750年,乾隆皇帝及其皇后大臣们巡幸河南返京时,路过十里铺,听说这里是宋璟的故乡,便“停驾驻跸”。乾隆好大喜功,又善于舞文弄墨,因读《梅花赋》羡慕前贤,故在此挥毫行书《梅花赋》,随之,又御笔《东川诗》赞颂前贤。后人将赋、诗、画刊刻于石,此之谓“乾隆御书石刻”。《梅花赋》与《东川诗》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现沙河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历史资源,已将《梅
花赋》移至沙河市中心梅花公园内,更有利于人民观瞻这一文物。
1982年国家文物出版社将该碑拓帖影印出版发行。被列为中国一百通品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中国唐史和书法专家的高度重视。
2.沙河藤牌阵
沙河藤牌阵是一种仅存于沙河市十里铺村的古代实战项目。沙河藤牌阵历史悠久,相传是明末李自成从北京溃败,其中有一人秘密逃遁到十里铺村,并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以此用来防身、护村,并留下了“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现在,十里铺村胡正道老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三百多年来,藤牌阵无论在防身御敌还是在活跃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对藤牌阵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古代军事战法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藤牌阵法场面中融入了舞蹈和音乐,可以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人民获得艺术享受。
3.张文谦文化
“张文谦,邢州沙河人,县志称之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称邢州五杰。”【百度百科】张文谦在世时期辅佐忽必烈统治中原,为元朝的稳定和中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红色文化
在大家张嘴就能提到黄继光、董存瑞的时候,沙河也有一位为共和国的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英雄——杨春增。杨春增1945年加入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排长。1952年8月5日在金城郡座首洞战斗中,率一个班坚守541阵地,从拂晓激战到下午三时,大腿数倍于己的南朝鲜军多次反扑,歼敌二百余人。当阵地上只剩下他和一名卫生员时,百余敌人又冲上来,他拉燃了最后一枚手雷冲进敌群,炸死十多名敌人而牺牲。同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沙河市杨春增烈士陵园建于1962年,是沙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建有烈士纪念馆,并被团省委命名为首批少先队时间教育基地。
现在,还有《英雄杨春增》京剧,该剧是有景德镇市京剧团和南昌市京剧团根据抗美援朝杨春增创作的京剧故事,该剧通过表演,突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的高贵品质。【2】
(四)商贸旅游
沙河市号称“中国玻璃城”,其玻璃产量占到全国17%以上,并有以迎新集团为首的一大批高新企业;另外还有以恒力集团为先导的恒力庄园,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沙河市禅房乡的老爷山林场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蓄积达6万立方米。其中1.1万余亩油松是河北省南部地区唯一的万亩油松春林,被誉为“冀南绿色明珠”,依托该林场,开发经营了以森林抚育、收购加工销售林果产品为主,其中年产木材500方,板栗50吨。
(五)优越的区位条件
沙河市交通便捷。自古就有“赵北之咽喉,襄南之藩蔽”,是沟通晋、冀、鲁、豫的交通枢纽。京广路纵贯市区,褡午铁路西延中部,京珠高速、107国道以及邢都、平涉、褡花公路等纵横交错,邢台机场距市区5公里,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另外沙河与京、津、石距离较近,还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旅游消费人口大而且消费能力强。
二、沙河市文化旅游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各种节日的举办为沙河旅游注入了活力
邢台市“中国·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太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进一步宣传太行精神,打造太行文化品牌,激活太行旅游奠定了基础。
2009年8月28日,沙河召开广阳山与老子文化研讨会,会上中国老子研究会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得出了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之后去所就是这座广阳山,从而解开了老子六年隐居修行地这个千古之迷。
沙河市拟通过开发把广阳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老子(道教)文化旅游名胜区。会上,沙河市政府还发布了广阳山、秦王湖、太行三峡等旅游开发项目,拟引进资金2.4亿元。相信政府的重视再加上资金的启动,必会打造出一个出色的文化旅游名胜区。
(二)可持续发展观渐入人心
沙河市是一个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还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国内外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对城市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更加追求那种原生态的感觉。沙河市西部山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同时还有很浓重的道家氛围,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这也为沙河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制约沙河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几大瓶颈
沙河市虽然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旅游观念”意识不强
沙河市对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拉动作用认识不足,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缺乏,并且主题不够鲜明,对广阳山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很多文化旅游产品点多面广,单兵作战,并没有形成合力;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上,层次低、重复性建设严重。
(二)区位优势下降
沙河市优越的区位条件既对文化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也会面临“南北夹击”的窘境,京、津、石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比沙河的知名度和开发程度都要好,对这些地区的吸引力较小。而且人们会有一种出去旅游的观念,所以对本地游客的吸引力也较低。同时,沙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同邢台各县、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差别不大,吸引力也较低。
(四)旅游开发资金欠缺
沙河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旅游投资水平低,比如老爷山的开发仅用了一百万元,这远远不足以彻底开发一个旅游项目。另外,沙河市文化旅游民间项目投资有限,多数由政府财政拨款维持,开发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
(五)旅游意识淡薄,专业人才缺乏
沙河市人们的旅游观念差,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也舍不得拿出一分钱来旅游,即使有人出来旅游,旅游意识也相当淡薄,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行为时有发生。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当地老年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四、如何塑造沙河市文化旅游品牌
(一)树立“大品牌”观念
沙河市发展文化旅游资源要从自身优势抓起,扬长避短,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和以重要历史人物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扩大融资总量
沙河市政府要改变开发模式和观念,鼓励各方投资开发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政府为其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
(三)提高宣传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资源如果不大力宣传,开发效果也会不尽人意,沙河市要在中央、省级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将京、津、石等具有强大消费能力地区的游客吸引过来。
(四)可持续发展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措施的到位。“不能光让牛耕地,不让牛吃草”,边保护,边开发,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利用这一资源。同时,旅游的可持续开发还体现在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上,可以考虑利用相关院校设立旅游专业的人才,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ssid=0&from=2001a&uid=wiaui_1325061158_7195&pu=usm@0,sz@230_300&bd_page_type=1
【2】百度百科?uid=wiaui_1325061158_7195&ssid=0&bd_page_type=1&titleid=1&bk_fr=view_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