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券集体诉讼在美国的应用
内容摘要:判例法国家证券市场最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对股东权利保护最好、法治也最强。它们之所以能实现最好的股东权利保护,不仅在于法律条文上如此,也在于从诉讼程序上给中小股东许多便利。相比之下,在大陆法系的德国,其书面成文法给股东的保护很多,但一旦股东权益受到侵害,其侵权诉讼程序上的种种障碍使受害的股东只好望而止步。书面上法律条文可以完美,但如果没有相配的诉讼程序提供便利,那也无实效。证券市场侵权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受侵害者众多、而个人投资者又无经济激励去单个诉讼索赔。在此情况下,集体诉讼是一种最有效的司法程序、也最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司法公正。本文先介绍集体诉讼在美国历年的应用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具体证券集体诉讼案例的程序性细节。
关键词:集体诉讼、共同诉讼、证券民事诉讼、美国历年证券集体诉讼统计、集体诉讼程序
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通知各地法院,暂时可受理由虚假陈述引起的证券民事索赔案。出于多种实际考虑,高院暂只允许单独(个人)诉讼,兼有必要的共同诉讼。比起去年9月21日的“暂不受理”,年初的通知已使我国证券市场基础建设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作为证券民事诉讼的下一步,设置并推广集体诉讼应是相当首要的项目。
第一、多数受害股民根本就不会去起诉,这违背保护股东权益的法律宗旨。原因是经济上不合算。这4万7千股民每人的平均持股量大约为1千股。假如平均每股因受欺诈损失15元(银广厦在2000年最高价达40几元,去年9月后跌至5元左右),那么,每个股民平均受损约为1万5千元。尽管每位股民的索赔数目可为1万5千元,但实际可得到的补救通常要少。根据银广厦公布的2001年中报看,其净资产到去年中仅为5亿2千元(这是假帐被揭发之前的数据,揭发之后可能是负的)。也就是,即使按当时的净资产算,如果总共有4万股民上诉,平均每人可从银广厦得到的赔偿最多不过1万3千元(不包括银广厦董事、要员和中天勤会计所应作的赔偿额)。但,即使如此,这1万3千元的上限赔偿费也不足支付律师费、诉讼费、股东自己需花的时间和亲自去银川打官司的旅宿费。因此,多数股东的权利将受到牺牲。
第二、个人诉讼给银川中级法院的工作量太大,浪费法院的资源。即使最后只有5千股民起诉而且每一诉讼案只需花一小时,银川中级法院共需花5千小时。按每天8小时算,法院需花625个工作日才能处理完,大约要3年时间。这些计算还只是针对银广厦一个公司,还有其他有虚假陈述的公司呢?
第三、正因为银广厦今天所剩的净资产不到5亿元,众多受害股民会竞争起诉,谁能起诉得早,得到赔偿的可能性就越大、可得的赔偿额就越多。越是晚诉,越可能一分赔偿都得不到。在法律上,这极不公正。
第四、按前面的粗算,如果有5千或更多股民分别进行个人诉讼,诉讼案的数目和持续的时间会过于分散被诉公司的注意力、消耗其资源,甚至可能迫使其破产。当然,这种消耗或许对其它上市公司构成足够的威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资源的浪费。
以上从几个方面说明,在证券类民事责任诉讼中应尽量引入更为有效、法律上更为公正的诉讼程序。
多人诉讼起源于十二、十三世纪的英国,后于1966年集体诉讼才正式纳入美国联邦民事程序法。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国的集体诉讼还主要应用于消费品民事责任类案件中。在证券类民事案中的应用还主要是从80年代开始(下面会简单说明原因)。除美国之外,其他允许集体诉讼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南韩和台湾。除南韩和台湾以外,其他的均为判例法国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为什么判
例法国家对中小股东权利保护最好、法治最强、证券市场也最发达)。
共同诉讼与集体诉讼
那麽,什麽是集体诉讼(也叫集团诉讼)?以集体诉讼运用得最广泛的美国为例,多人诉讼大约分两种。第一种是“共同诉讼”(joinder),由多位受害人结合一起诉讼,事由必须相同、案发时间与内容也一样,一般要求共同参诉者每人出庭作证或发誓申明,每人得亲自参诉。这种形式比个人诉讼效率要高些、也节省一些资源,但改进不是太多。像将来对银广厦的民事诉讼,即使允许共同诉讼,要求众多参诉人一一登记、分别出庭,那还是一个烦琐、漫长的过程,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面说到的头三条理由。
第二种是“集体诉讼”(classaction),由一位或二位原告(也称“牵头原告”或“首席原告”)代表众多受害者提出起诉,首席原告和被代表的数目众多的原告在诉由上必须相同、在利益上必须一致。诉讼过程中,只有首席原告代表所有其他(匿名的)原告参加,包括与律师交涉、进行和解谈判、搜取证据、为开庭做准备,等。一旦达成和解或得到法院的判决,所有参诉的成员(甚至包括未参诉的受害者)都不可再以同样事由对被告方提出起诉。与共同诉讼的主要差别如下:
第一、参加共同诉讼的每位成员必须亲自直接参诉、对整个诉讼过程负责。而集体诉讼中除首席原告外,其他所有受害者都不需直接参诉,甚至也无需知道有这样一个诉讼案在进行,一旦赔偿额被确定,各间接参诉的受害人均会按比例得到一份赔偿(正因为这样,笔者在过去几年中有时会突然接到来自集体诉讼赔偿费、数额不大的支票,这些是对笔者多年前炒股因受欺诈而赔钱的补偿),任何不愿参诉的受害者必须亲自申请退出,否则就算自动参诉。
第二、共同诉讼需要律师进行较多的组织工作,把参诉各方组织在一起。而集体诉讼中无需组织多人,律师只需与首席原告交涉,因此也不会带来任何社会稳定的问题,反而可以一次解决众多股东的索赔问题。
第三、共同诉讼中各参诉者自己对律师费与其他费用负责。而集体诉讼中都采用“胜诉才收律师费”的方式,也就是律师按“诉讼风险费”收费,部分诉讼费用先由首席原告支付,而所有其他匿名的受害者都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这最有利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尽管中小股东得到的赔偿金额通常不多,但至少得到了赔偿)。
第四、共同诉讼中全部或多数参诉者都得出庭或提供证词。而集体诉讼中只需首席原告出庭或提供证词,这反而使诉讼过程相对简单。正因为集体诉讼中绝大多数原告是匿名、不直接参诉,整个过程需要法官的介入,包括首席原告、首席律师、律师费等都得经过严格司法程序由法官决定。法官的作用之一是维护那些没直接参诉的、匿名的受害者。
在美国,证券集体诉讼之所以于80年代才开始运用,是因为在此之前,每位参诉股东必须宣誓申明他确实是根据被告的虚假陈述而决定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必须证实股票买卖与被告欺诈行为间的因果关系。这一举证要求完全使证券集体诉讼成为不可能。70年代的一些判案奠定了“市场欺诈理论”(fraud-on-the-markettheory),也就是在公司要员通过虚假陈述或其他操纵行为使股价上涨后,根据操纵后的价格交易该股票者就自然受到欺诈行为的侵害。因此,受侵害股东不需要亲自提供证词,只要有记录证明其交易时间是在虚假陈述之后,即可建立欺诈与交易的因果关系。这些里程碑性的案例为证券集体诉讼清除了最后一道障碍,从80年代初开始,集体诉讼成为美国保护股东权益的最有效司法程序,也是最普遍使用的股东民事索赔手段。
美国历年证券集体诉讼情况
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历年证券集体诉讼的经验。本节所用的证券诉讼数据都来自于NationalEconomicResearchAssociates(NERA),该公司专门为证券诉讼提供举证研究、咨询服务。
给出自1991至2001年美国各联邦法院受理的证券集体诉讼案数。除去年外,其他年受理的案数都在200件左右。这些年美国上市公司总数大约为1万1千家,因此每年约有2%的上市公司得到股东集体诉讼。其中1995年的总数仅为110件,原因是那年美国国会正在通过“个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PrivateSecuritiesLitigationReformAct,PSLRA),该法案旨在给上市公司要员一定的“言论安全区”、提高证券诉讼举证责任标准、减少边界性诉讼案。该法案通过后,当年律师界与法院还不十分清楚如何在此法案下运作,使1995年提交的诉讼案特别少。之后,证券集体诉讼案的举证重点都转向上市公司的财务表、季报和其他正式公布的材料,从中找寻虚假陈述、假帐、内蒙交易的证据。
我们看到,所有证券集体诉讼案中有60%的指控涉及虚假陈述、财务假帐,56%涉及内幕交易。也就是,许多诉讼案中既有虚假陈述,同时又伴随着内幕交易。
显示出,2001年的487件案中有49%(近一半)是对科技业上市公司起诉,银行金融类占总数的3%。从图二和图三中看到,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虚假陈述的根本基础。这种分离与信息不对称在科技类公司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由于科技类股价涨跌的幅度较大,对消息的敏感度高,同时它们的收入与利润又最不好预测,极容易使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信息不对称达到极端。在股民的预期极为偏离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们更有压力去作假账或给出误导性陈述。因此,科技公司更容易被起诉。
只有8%的集体诉讼案在一年内就了结(通常是因被法院驳回),共有26%在两年内驳回或和解。在三年内了结的只占所有案件的39%。因此多半的案件要持续三年以上,这也说明不仅公司上市的代价高,虚假陈述、违反股东权益的代价更高。
给出证券集体诉讼案的平均赔偿费,91年达成和解的平均每案赔偿费为6百30万,99年为1千2百90万美元,2000年为4千5百10万美元,那一年之所以例外地高是因为山登公司一案的赔偿费就为31亿8千5百万美元,创历史纪录(见本刊2001年12月号)。
股东得到的赔偿费通常是索赔损失额的6%到10%。另外,过去十一年中平均有81%的证券集体诉讼案在开庭前达成和解,18%被法院驳回,只有1%的诉讼案走完一审的全过程。可见,美国的法官一般都尽量鼓励两方达成和解,以减少社会成本、也减轻控、辩双方的负担。
此外,在达成庭外和解的案件中,如果有假账类指控,则赔偿费比其它类诉讼高30%;如果假账指控被证实,则赔偿费要多90%;如果五大审计所之一也为被告,赔偿费则平均多79%。有意思的是,为了维护信用,不让持久的诉讼程序损害其名声,在五大审计公司之一也被起诉时,如果法院不驳回诉讼案,每次都早早达成和解,不会持续到开庭的那一天。
最后,示出证券集体诉讼每案的平均律师费。自1991年至今,胜诉律师费基本呈上升趋势,1991年达成和解的,平均每案的胜诉律师费为2百10万美元,到1999和2000年则超出4百万美元。整个11年中最高的一次是对山登公司的股东集体诉讼,在2000年达成和解时法官批准的胜诉律师费为2.63亿美元。比较图五和图六,我们看到胜诉费平均约为总赔偿额的30%。
胜诉才收费是集体诉讼得以应用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风险费一般都很高,使原告律师既使先不收费、但照样有充分的激励为原告方利益效劳。也正是这种风险费让众多受害的小股东在无法支付律师费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司法得到部分补救。另一方面,由于胜诉费很高,美国有一些律师所(如,在纽约的MilberyWeiss)专门投身于证券集体诉讼,每天、每时去跟踪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与新闻发布,把今天的陈述与过去的作对照比较,去搜集虚假陈述证据,为下一个集体诉讼作准备。这种跟踪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但其社会效果却是规范了证券市场的运作,保护了中小股东。
集体诉讼的一些实施考虑
按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程序法”第23条规则,只有在以下四条件均满足时主管法官才可将一个多人诉讼案定为“集体诉讼”。
(一):集体成员众多。上诉方律师必须证明,受损人数多到无法进行“共同诉讼”的程度。
(三):首席原告的指控应该与其他成员的指控一致,两方的利益也必须一致,以保证首席原告真能代理其他成员参诉、谈判,等。
(四):首席原告必须确能代理其他集体诉讼成员参诉。一方面,这要求前者与后者无利害冲突;另一方面,这要求所推荐的首席原告真会为其他成员的利益去努力,也就是,尽管首席原告可能有能力代理所有成员,但他也必须有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整个诉讼集体去争取。
诉讼集体成员一般根据某一时段内买进(或卖出)某股票的事实来界定,所有满足这一条件者自然成为诉讼集体之一员。如果由此定义的诉讼集体满足上述四条件,主管法官将正式立其为集体诉讼案。办案过程的一些细节如下:
第一、一旦首席原告选定,其他诉讼集体成员均不直接介入,因而成为“缺席原告”(absentmembers)或“匿名成员”。正因为此,诉讼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项都由法官在与首席原告协商的情况下,代表缺席原告的利益作决策。比如,首席原告可推荐“首席律师”,但在选定首席律师之前,法官一般邀请多家合格律师所参加投标。一旦所有的律师费投标收到后,法官给首席原告推荐的律师一种优先权:首席原告推荐的律师要么接收最低的费用投标并成为首席律师,要么就放弃机会、让投标最低的律师所成为首席律师。这种投标过程可保证以最低的费用为诉讼集体找到最合格的律师代理。
第二、诉讼和证据调查过程中,法官一般都禁止被告方去直接召见或骚扰缺席原告成员,以避免被告方以这些手段影响原告集体的一致性,也禁止被告方去误导任何原告方成员。
第三、一旦与被告方达成初步和解条件,首席原告和律师所需要立即刊登广告、通知其他集体成员,并给他们反对和解或退出集体诉讼的机会。此后,法官举行正式和解听证、听取各参诉成员对和解条件的意见。如果听证会表明和解条件足够合理,法官会正式批准协议。
一旦双方达成和解或得到法院的判决,法官最后还得审定两项事情。第一项是如何分配和由谁来分配赔偿费。这项工作一般是由专门从事集体诉讼赔偿分送的独立服务公司负责。另一项是律师胜诉费。在集体诉讼中,首席原告不能与律师直接锁定律师费,而是通过前面介绍的投标过程确定,但在最后支出胜诉费之前,法官还得举行最后听证,在确信合理的情况下胜诉费和其他律师费才可支付。因此,与个人诉讼和共同诉讼不一样,整个集体诉讼过程都得到法官的监督,以保护缺席原告的利益。
集体诉讼案例:山登公司案
原告:以加州退休基金、纽约共同退休金、和纽约市退休金为首席原告的股东集体(控方)。
被告:美国山登公司(CendantCorp.)、该公司的28位董事和高级经理(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以及安永会计审计公司(Earnstamp;Young)。
诉讼原由:山登公司在1997,1996和1995的年报中虚报收入、诈骗股东。在1998年4月与8月两次公布有关假账之消息后,其股票市值由之前的300多亿美元跌至100亿美元左右。其次,每次消息公布前,都有内部人抛售股票行为。
去年8月28日,在法官对本案的上诉做出判决后,此证券欺诈集体诉讼案算是宣告结束。结果,被告向控方集体支付28.5亿美元的赔偿金,安永公司向控方集体支付3.35亿赔偿金,赔偿总额为31.85亿美元。其中,控方律师共获得2.63亿美元的胜诉奖励费(占总赔偿金的8.275),另补加1462万美元的律师费用。
山登公司背景
按此业务扩展之招,HFS公司再接再厉,1997年5月27日与另一家名为CUC国际公司达成兼并的协议。依协议,每股HFS公司股票兑变成2.4031股CUC国际公司股票。随后,双方股东大会于1997年10月1日投票通过协议。经过进一步政府审批程序后,两公司在1997年12月17日正式合并,并将合成的新公司改名为山登公司。兼并的结果使山登之业务范围更加无所不有,成为全球最大的从消费品到商务服务业包罗万象的综合控股公司,共雇用3.4万员工。
截止1998年3月20日,山登公司的每股价为40美元(参见图七图略),市场总值为304.48亿美元。根据当年3月31日给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所有山登公司董事以及财务经理都已签名的年报,1997年度其业务收入为53.15亿美元,净利润为5540万美元。作为对全体股东负有信托责任的诸董事及财务经理,一旦在这份年报上签名,就具法律效果,就得为其内容之准确性负法律责任。也恰恰是这份年报给山登公司埋下地雷。
相比之下,山登在1996年的业务收入为39.09亿,净利润4.24亿美元。1995年,其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9.92亿和3.03亿美元。
问题的出现与经过
在两公司合并形成山登公司之前,HFS公司的西沃曼总裁从前是税务律师,一向对公司财务倍加谨慎,对日常账目都仔细过目。相反地,CUC公司的弗布斯(WalterForbes)却毕业于新闻专业,一向以企业大方向为重点,不过问细节。早在1991年美国证监会就对CUC公司的财务报表提出质疑(CUC于1990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这些年CUC公司的财务审计均由安永公司负责。
两公司合并时,虽然互相作过专业审计调查(duediligence),但这些调查均是基于已公开的数据资料,并无法从对方取得公司内部信息。合并之后,新的山登公司开始重组其前两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以节省公司成本,增强效益。为开始筹划改组,1998年1月公司将其40余名最高要员召集在纽约开会。会议期间,西沃曼总裁私下要求两名常务副总裁从今以后每天收集全公司的收支情况,并整理月报表。对于这两位常务副总来说,这真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均来自于前CUC公司,而在CUC公司他们从来不必这么细。
时到1998年3月初,这两位副总甚至还没把1月份的财务总表整理完。更糟的是,按美国证监会规定,山登公司最迟于3月31日必须将1997年度的年报送交给证监会。一急之下,西沃曼总裁把从CUC公司转来的财务人员换下马,由原HFS公司的财务人员接手。接手之后,他们发现原来CUC公司账目中这里有几千万美元收入不知来自何处,那里有几百万没有着落。但是,负责审计的安永公司审计员对西沃曼与其他人保证说不会有问题。为稳妥起见,西沃曼总裁还是要求原CUC公司的总裁和副总签署一项声明,保证原CUC公司的财务数据之准确性,该声明也得到安永审计员的认证、签署。此后,西方沃曼也寻求过原HFS公司的审计师德勒(DeloitteandTouche)作咨询。在确信无疑后,山登公司各董事与财务要员均在1997年度年报上签名,并于1998年3月31日正式送交美国证监会。
4月15日股市收盘后,山登公司发布新闻:原CUC公司存在严重的财会假账问题,使实际的1997年度利润可能比原先报告的少1亿到1.15亿美元。次日股市一开盘,山登股票由先一天的35.63美元跌至21.13美元,最后以每股19.06美元收盘(见图八图略),跌幅为46.5,nbsp[1][2]下一页
第二篇:统一通信在证券呼叫中心应用
统一通信在证券呼叫中心应用
呼叫中心是企业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种沟通渠道。使用企业统一通信平台实现的呼叫中心,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
呼叫中心是企业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种沟通渠道。在国内,证券行业是较早应用呼叫中心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证券交易的便捷性和客户需求多元化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融合,应用统一通信技术实现的证券公司呼叫中心,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证券公司的服务质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一、统一通信走入呼叫中心
统一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通信模式,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合为一体,从而为企业和客户带来选择的自由和效率的提升。它不同于网络层面的互联互通,是人机友好的应用层面的融合与协同,是新一代通信与IT产业。使用企业统一通信平台实现的呼叫中心,功能将更加强大,能实现统一智能管理、营销服务管理、核心业务系统、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统一。
二、统一通信的优势
信息技术IP化,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企业通信由移动、数据、语音、视频四网融合,向全IP发展成为企业通信发展的趋势,使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拥有了更高的效率。
目前证券公司的呼叫中心,即统一通信前的呼叫中心系统,多存在于一些局限。主要体现为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畅整合。证券公司多有几种系统并存,即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互联网系统、呼叫中心座席系统。业务系统为实现证券交易,经集中交易后的网络均为物理隔离或带硬件防火墙的交易网络,是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网络;呼叫中心座席系统、办公系统OA分别运行在各自的网络环境中,相互之间有严格的隔离措施;互联网为电信公司提供的光纤专线,被严格地与证券交易网隔离,以提高证券交易网的安全性。
企业统一通信平台是支持企业呼叫中心的基础网络,通过协同、WEB,状态、业务、移动、语音视频把企业的统一智能管理、核心业务系统、营销业务系统、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有机整合起来。
统一通信技术为证券公司的呼叫中心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企业统一通信平台为证券公司的呼叫中心有机整合提供了支持。
三、统一通信呼叫中心架构
以恒生HSIPCC4.0为例,使用应用服务容器承载各类通信应用服务与组件,利用统一数据对象服务、统一媒体服务实现数据与媒体资源的封装,将统一通信的影响进一步应用在呼叫中心基础功能环节上,从而导致技术架构的革新,实现了灵活开放的业务通信功能。
在这种架构下,由公司已建立的全国性广域网把证券公司总部和分布于全国的所有营业部联系在一起。在总部端部署有媒体服务器、排队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录音服务器和后台业务系统构成呼叫中心的系统以及接入网关和座席网关,组成呼叫中心的核心环境。通过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与公众电信网联结,中心人工座席分别则通过企业部署的接入网关和座席网关接入呼叫中心系统。而营业部端除接入网关、媒体服务器、排队服务器、人工座席外,同时通过有严格安全策略的统一通信平台联入Internet网,这样客户就可以使用如软电话及一些互联网接入设备与呼叫中心营业部端形成访问机制。客户能方便地通过呼叫中心系统实现信息的高效访问,而把客户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就是统一通信平台的新型产业呼叫中心系统。
统一通信呼叫中心,在给客户带来方便性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防范:一是多媒体层面上的安全保护,二是数据层面的IP网络保护,三是通信服务器相关信令和控制系统的物理保护,四是有线、无线接入模式下认证及加密技术保护,五是从多媒体产品和支持标准要求保护,六是统一通信网络环境的整体安全措施保护。
第三篇: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在美国的应用状况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在美国的应用状况
摘 要 我国在建高速公路已开始推广美国高性能(SUPERPAVE)沥青路面,苏嘉杭高速公路率先在全线沥青路面三层结构上使用这一技术。这种路面结构形式出现时间相对较短,国外、国内经验相对缺乏。本文参考了SUPERPAVE在美国施工中的一些难点、焦点问题,并结合苏嘉杭高速
公路SUPERPAVE路面的实践,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性能沥青路面 SUPERPAVE施工 路用性能
1 前言
SUPERPAVE是美国耗资1.5亿美元的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的重大组成部分之一,耗资约5000万美元。1992年SHRP计划结束后,在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的大力推广下,美国大部分州已开始修建SUPERPAVE路面,1996年新建SUPERPAVE工程项目93个,1997年316个,2000年达3900个。2000年一年生产沥青混合料13400万吨,占沥青混合料总量的62%;2001年采用SUPERPAVE方法施工的沥青混合料占总量的82%。
在SUPERPAVE的推广过程中,相关的争论一直很多。为此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联合美国国家沥青路面协会(NAPA),组织专家组编写了SUPERPAVE施工技术指南,在NAPASR-180报告中发表。随后NAPA联合SAPA(美国各州沥青路面协会)针对原材料、混合料设计、拌和、摊铺、碾压、质量控制六个方面组织了一次全国调查,而这也正是我们国内推广SUPERPAVE常常遇到的、争议较多的问题,本文就这几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2 原材料
2.1 沥青
美国大部分混合料生产商认为沥青的PG等级可控制在公路局规范范围之内。有40%的SUPER-PAVE混合料使用了改性沥青,这一比例要高于传统的马歇尔混合料设计法。这主是基于“保险”的考虑,承包商们都希望随着SUPERPAVE的推广,使用改性沥青的比例能够逐渐降下来。所用的SUPERPAVE混合料相对于马歇尔混合料来说,25%的承包商使用沥青含量较多,增幅达0.5%~1%。而40%使用沥青含量较少,减少量一般小于0.5%。另外35%所用SUPERPAVE混合料的沥青含量与马歇尔混合料基本相同。
有40%的SUPERPAVE混合料中使用了抗剥落剂,其中使用液体抗剥落剂和石灰处理的各占一半。
2.2 集料
在美国,95%的承包商反映传统的石料可以满足SUPERPAVE要求,但要求水洗、保持洁净,还要使用较多的机制砂。而且用传统轧石设备完全可以生产出合格的SUPERPAVE的集料。但80%的承包商认为SUPERPAVE配合比级配比马歇尔配合比级配粗,且有80%的设计级配曲线位于限制区下方;60%的承包商感觉SUPERPAVE混合料级配曲线很容易满足限制区的要求,这就表明还有40%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不能满足VMA的要求。试验发现,混合料设计沿限制区上侧通过时更易满足VMA的要求,这种混合料和易性较好,容易施工;70%的SUPERPAVE级配曲线不允许穿过限制区,而另外30%允许穿过限制区,但要求混合料必须满足一些附加性能试验要求,如车辙试验等;80%的SUPERPAVE混合料没有使用回收沥青混合料(RAP),但一般的观点是随着SUPERPAVE混合料设计、施工水平的提高,混合料生产可以逐渐使用RAP。
3 混合料的设计
表1为美国SUPERPAVE各种结构形式所用的比例。由此可见,在美国使用最多的混合料是SUPER-PAVE-12.5和SUPERPAVE-19。60%的SUPERPAVE混合料均用于表面层处治或罩面,这和美国现在路面施工以养护为主有关。
在美国已建的SUPERPAVE项目中,有70%的SU-PERPAVE混合料是由承包商自己设计的。几乎所有的承包商均反映SUPERPAVE旋转压实仪(SGC)性能良好,80%的沥青路面工程公司至少拥有一台SGC。
SUPERPAVE混合料设计要求有4小时的烘箱加热过程,但仅有10%的承包商做到了这一点,其它加热时间从30分钟到2小时不尽相同,而50%的承包商在生产过程中并未做混合料的老化试验。几乎一半的承包商认为为了使SUPERPAVE满足混合料体积特性设计指标颇费周折。主要问题是空隙率较低、偏差较大。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为了满足VMA的要求及避开限制区,级配曲线在4.75MM以上应位于最大密度线的上方,然后穿过最大密度线,从限制区下方走。
4 混合料的拌和
美国70%的SUPERPAVE混合料采用间歇式拌和楼拌和,配有布袋式贮存器,每小
时产量介于250~350吨,这与生产传统的马歇尔混合料相差不大。为了满足级配的要求,60%的SUPERPAVE混合料增加了冷料仓,一般采用6~8个冷料仓。
50%的SUPERPAVE混合料温度较传统增加了5~8℃,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改性沥青或混合料较硬。美国对于SUPERPAVE混合料的拌时间没有作任何的变动要求。
生产SUPERPAVE混合料对沥青拌和厂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对级配控制、细料数量及类型、沥青的储存、布袋式储存器等细节要求更严格。
5 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和碾压
据调查,美国SUPERPAVE混合料的运输、摊铺与传统马歇尔混合料没有任何差别。85%的SUPERPAVE混合料在摊铺方面没有出现问题,但实践表明良好的摊铺作业对于路面施工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SUPERPAVE混合料施工的焦点问题是SUPERPAVE混合料的碾压。50%的SUPERPAVE施工需要额外的压实功,而60%的SUPERPAVE工程增加了压实机具(最多的增加了3台)。在选择压路机类型上与过去没有差别,但有30%的SUPERPAVE工程中已不再使用轮胎压路机。所有工程的沥青碾压温度都是由沥青供应商向工程承包商提供的。一些承包商认为应通过某种试验来确定现场碾压温度。
三分之二的SUPERPAVE工程遇到了混合料的软化现象,这是因为SUPERPAVE特有的温度禁区所造成的。70%的SUPERPAVE工程较难达到特定的密实度,原因是粗集料含量增多和层厚增加。SUPERPAVE混合料层厚增加是因为设计所用的是最大公称尺寸,而不是传统设计使用的集料最大尺寸,相同的层厚与最大颗粒比需要更大的层厚,这一变化造成了集料尺寸和层厚之间的不同关系。当路面结构层厚度相同时,混合料越粗,集料尺寸越大,越难获得良好的密实度。
尽管有一些困难,但仍有85%的SUPERPAVE工程获得了良好的密实度,90%密实度变异性和马歇尔混合料一样,90%的SUPERPAVE工程按照以往的施工方法即可满足混合料的压实。在40%的SUPERPAVE工程中混合料的降温速度要快于马歇尔混合料。
总的说来,SUPERPAVE混合料的压实相对于马歇尔混合料要困难些,碾压的关键在于一些细节的处理,正如有的施工人员形容的压实过程“不容易,但不是不可?quot。6 SUPERPAVE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质量控制中,所有的SUPERPAVE工程均使用了最大理论密度试验(RICE试验)。75%的SUPER-PAVE在生产之前每天要进行一至两次该试验。
对于沥青含量的测定,45%的SUPERPAVE工程采用NCAT灼烧试验,30%使用核子仪,其余的使用溶剂离心法抽提等方法,85%的SUPERPAVE混合料沥青含量变异性等于或低于马歇尔设计的混合料。
85%的SUPERPAVE工程使用体积指标优先控制,它们的变异性和马歇尔法设计混合料指标相仿。
不同的SUPERPAVE工程,密度试验频率差别很大。30%的SUPERPAVE工程所在州公路局规定了集料的相对密度值,另外35%的工程仅在混合料设计阶段进行了该试验,而其余工程的试验频率分别为:A、每1500吨;B、每周一次;C、阶段性的;D、每项目一次;E、出现问题时进行;F、一年一次。
7 关于SUPERPAVE混合料的整体评价
美国全国性的施工调查反映SUPERPAVE施工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据统计85%的工程可以获得一致的压实度,这也意味着有15%的压实度无法满足要求。
在调查中暴露的主要问题是体积指标和路面压实度的问题。通过对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有时也有必要对原材料或试验方法作一些调整。
40%的SUPERPAVE混合料级配曲线在限制区附近存在问题,部分美国专家认为有必要逐步减少对限制区的要求。限制区的要求仅仅是指导性的,然而许多部门将限制区强化为一条规范,要求强制执行。国内SUPERPAVE的推广中也有类似情况,将限制区视为”禁区“,要求级配曲线绝对不能进入,这和当初限制区设置的初衷是不同的。
设置限制区的最初目的是限制圆颗粒的天然沙数量,避免”拥包"等病害的发生。这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如限制最大天然沙用量,或传统混合料设置为15,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江苏省在建高速公路已明确限制天然砂的使用,因此,笔者认为省内推广SUPERPAVE时,限制区的要求仅作为参考指标,不作为强制性指标执行。
美国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限魄纳柚眉蟮叵拗屏薙UPERPAVE的推广。但如前所述,有30%的工程业主允许混合料级配曲线穿过限制区,前提条件是混合料必须满足附加的性能试验,这也是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
在SUPERPAVE的的推广应用中,有两个技术问题需要关注,即混合料碾压温度和集料相对密度的确定。
目前还没有一种好方法可以确定SUPERPAVE混合料的拌和、碾压温度,和过去一样,仅仅依赖于沥青混合料试验。因此需要确定一种室内混合料试验方法来指导施工碾压。
美国的调查表明各地集料相对密度试验频率相当混乱,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一周一次,也有的使用业主指定的材料密度。在SUPERPAVE计算中,应该首先确定各体积指标需要使用原材料的相对密度,因为集料相对密度对空隙率、VMA、VFA等体积指标的计算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影响承包商的投入、施工段落的质量评定等。因而NAPA建议混合料生产商应在传统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检查集料相对密度变化情况。
在苏嘉杭高速公路施工中我们也发现热料仓材料密度是争论的一个焦点,建议采用如下方案解决:
(1)加强取样频率,每天拌和结束后热料仓中的余料不要全部废弃,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做筛分和密度试验,多次试验结果汇总取平均值;
(2)业主、监理、承包商三家同时取样,分别试验后汇总取平均值;
(3)材料有变化时应该重新进行试验,汇总后取平均值。
参考文献
〔1〕E.R.brOWN,DALEDECKER,RAJIBB.MALLICK,JOHNBUKOWSKISUPERPAVECOTRUCTIONIUESANDEARLYPERFORMANCEEVAL-UATION,AAPT
〔2〕RICHARDW.MAY1996SUPERPAVEPROJECTSREVIEWOFCON-STRUCTIONEXPERIENCE,AHALTITITUTE
〔3〕MAGHSOUDTAHMOREI,SUMMARYOFTXDOTSUPERPAVEPROJECTSCOTRUCTEDIN1997.STATEBITUMINOUSENGINEERTXDOT
〔4〕PAULJ.MARK.AASHTOLEADSTATEGUIDELINEONSUPERPAVEIMPLEMENTATION,1998
〔5〕贾渝等.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技术实用手册.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2002年5月
第四篇:美国基层法院的便利诉讼制度
美国基层法院的便利诉讼制度
美国法院分为联邦和州两个独立的系统。联邦法院由联邦地区法院、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三级组成。州法院系统一般也分为三级,即地方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但在具体称谓上不尽相同;也有的州只设两级法院,由州最高法院兼领上诉法院的职能。就一般管辖权而言,联邦地区法院和州地方法院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基层法院。在此之外,还有管辖特定案件的法院,如联邦破产法院,以及职权有限、承担辅助性司法工作的治安法官(justice of peace,香港地区译作“太平绅士”)。就笔者个人的认识,美国基层法院的便民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的广泛采纳、小额求偿程序的设置、以及一些具体的技术性措施。
替代性纠纷解决(ADR)是指由纠纷的当事人使用一个或多个民事诉讼程序以外的机制及联合谈判,以解决纠纷。美国法院附设或提供的ADR形式多样,包括调解、仲裁、司法和解会议、早期中立评估、示范陪审团审判、租用私人法官等。这些替代性方法所达成的结果有的具有约束力,但多数是建议性的,旨在为当事人及潜在的审判法官提供参考。例如,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要求所有的当事人都必须在审判前举行一次司法和解会议,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或者具有和解权限的代理人到场或通过电话交流意见,法官的作用是促成当事人进行沟通并达成协议。如果当事人未能和解,案件将进入审判,但为鼓励和解,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若和解提议比最终的判决对胜诉方更为有利,则和解会议之后发生的诉讼费用将由胜诉方承担。司法和解会议在联邦地区法院非常普遍,94个地区法院几乎全都使用司法和解会议,由一个指定的法官作为法院的主要和解官员。又如,在早期中立评估中,由法院指定在纠纷涉及的实体领域中经验丰富的律师作为中立评估人,当事人向其介绍案件的简要情况,然后中立评估人告知当事人与其案件相关的有利点和不利点,并提供他/她对于案件结果的评估。尽管评估决定对于当事人没有约束力,但它有助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慎重考虑其案件,以决定可能获得的赔偿是否值得继续诉讼。与此相似,在示范陪审团审判中,示范陪审团在听取相关陈述后,将作出一个不具约束力的建议性判决,然后当事人以此作为指导进行和解讨论。这给当事人、律师和法官提供了一个较早了解陪审团将会如何判决案件的机会。ADR的应用非常广泛,大量案件在审判程序之外得到解决。研究表明,在1980至1993年间,在联邦法院提起的民事案件中平均仅有4%进入审判:34%的案件未经审判即告终结,55%的案件被撤销或者和解,7%的案件被移送或发回。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替代性纠纷解决法》,强制要求每个地区法院设置并实施根据本地规则确立的替代性纠纷解决项目。1999年的统计显示,向联邦法院起诉的全部民事案件中仅有2.3%进入审判。
与ADR不同,小额求偿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是用以允许普通公民提出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数额金钱诉讼请求的诉讼程序。小额求偿程序由州地方法院适用,有时也由具有有限金额管辖权的派出法庭适用。关于小额求偿程序的适用范围和“小额”的界定,各州不尽相同。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其小额法庭受理的案件主要是债权债务纠纷、交通事故、财产损害赔偿、不动产业主与承租人纠纷,标的额上限为每个案件2500美元,也可将两个索赔请求合并不超过5000美元。小额求偿程序所追求的是不需法律技巧的简易和效率,以及由此而来的低成本。简便表现在诉讼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起诉和答辩可以使用法院印制好的表格,也可以口头进行;可以在休息日甚至晚间开庭;不进行证据开示、简化证据调查;不设陪审团,甚至无需法庭记录;判决只需宣布结果,而不必说明理由;削弱专业化色彩,法官不使用深奥晦涩的法言法语,当事人一般毋须聘请律师,自己即可应对,等等。小额求偿程序注重调解,一般采取调解与审判一体化,在审理过程中可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原被告直接对话,寻求和解方案;法官也一改其通常的被动角色,主动介入,在当事人争执不下时直接提出和解提议。一些小额法庭甚至专门设置独立的调解程序,将调解作为前置程序。小额求偿案件的诉讼费比普通民事案件低得多,一般在20美元左右,甚至完全免费。更重要的是,程序的简便使得当事人无需支付昂贵的律师费用。这样,不仅原告不致因成本过高而放弃自己的小额请求,被告的负担也得以减轻(因为被告可能需要承担原告的部分律师费用)。小额求偿程序的简便和高效既使得当事人能够减少诉讼支出、迅速解决纠纷,又能减轻法官负担、节约司法资源。统计显示,在美国每名法官每天平均审理19件小额案件并做出判决,花在每一件案件处理上的时间约为18分钟。美国基层法院的便民性还体现在为公众接近和利用法院和司法程序创造便利条件。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作为公共职能部门,应当以为社区和公众提供合格的“司法产品”为服务宗旨,这一观念已得到美国司法实践的认可。美国国会1990年通过的《民事司法改革法》,要求所有地区法院开展一个在本地区内减少成本和迟延的特别计划。美国全国州法院中心(NCSC)与司法援助局(BJA)在1997年制定的《初审法院运作标准及评价体系》中也就专门强调基层法院的“可获得性”,指出应当让公众感到法院以及法院所提供的正义是可以获得和实现的,同时还在考评方法中专门提到应当使公众感到他们可以方便地运用司法程序途径。作为向社区靠拢和回归的体现,一些地方法院以公众对案件审理和相关司法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判法官和助理人员的重要标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基层法院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方便当事人提起和参加诉讼。例如,亚利桑纳州部分地方法院允许以电子方式提起诉讼,诉讼费用以信用卡预付;当事人用信用卡向法院支付小额案件的诉讼费用后,可使用电子邮件向法院传输原始诉讼文书。在案卷查询方面,美国基层法院也借助信息系统向公众提供更多便利。例如,明尼苏达州区联邦破产法院制作有全数字化案卷,公众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华盛顿东区联邦破产法院允许公众通过互联网免费查询起诉状全文,以及自1997年1月1日以后的所有诉讼文书。至于案件判决,更是一般都在互联网上公开,以便公众查询和了解。这些措施都使得公众可以更为便捷利用基层司法设施的解决纠纷、获得救济。通过参观访问了加州阿拉米达县(County of Alameda)高级法院、加州第一区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等美国两个司法系统的三个不同层级的法院,并旁听了部分案件的庭审。我们着重了解美国联邦司法系统与州司法系统的并行运作模式、初审法院陪审团的遴选与出庭方式、美国民事法律执行制度,对美国司法制度的特点有所感知,启示亦多。
一、充分尊重意思自治,十分注重和解。
从考察情况来看,在美国各州法院系统,真正进入庭审程序的案件不会超过5%。刑事案件的诉辩交易和民事案件的和解,避免了大量的案件进入严格的司法程序,纠纷因而得以及时调处,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大量节约,社会和谐状态得以维持。
(1)刑事案件主要通过诉辩交易解决。案件进入法院以后,原告(控诉检察官)、被告(犯罪被告人)双方总是会先进行“谈判”,力求达成一种“双赢”协议:被告人以认罪来换取获得更轻的判决,控方则以从轻发落已认罪的犯罪被告人,换取办案效率,并使自己承办的案件获得更多的有罪处理。而法官对这种“协议”原则上是予以认可的。这样,大量的刑事案件就不必进入复杂、繁冗、严密、严格、严肃的司法程序了。
(2)民事案件主要通过庭前和解。案件起诉到法院以后,往往是原、被告及双方律师进行沟通、谈判、妥协,达成和解,以使双方当事人尽快地从纠纷中摆脱出来。对于双方达成的和解,法官一般予以认可。基于原、被告双方及双方律师对和解价值的认知和共同推进的意愿、积极的努力,95%以上的案件就不必进入繁复的庭审程序了。
【启示】
在我国,弘扬中国传统的调解经验,探索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应作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决策考量优先、机制构建侧重、手段探索多样的优位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将思路局限于人民法院的诉讼管理和诉讼效率。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矛盾纠纷呈几何级增长,人民法院已不堪重负。重视立案前和诉讼中调解、判后与执行中和解,特别是建立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办法,以减轻和分担法院的压力,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应当是学术界、实务界的责任和全社会的共识。美国国会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替代性纠纷解决法》。我国学者曾指出:“一个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合理地分配给各种纠纷解决方式,按照不同纠纷种类的特殊要求及当事人意思自治,将数量庞大的纠纷分配给不同的纠纷解决程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证司法程序作为最终救济的地位,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为此,法院必须支持各种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的发展,并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保持一种必要的联系和牵制。”
二、坚持严格的庭审程序,彰显司法的严肃性
在美国,案件一旦进入庭审,就意味着法官必须坚持严格的庭审程序。程序正义和程序的独立价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得到极其充分的彰显,无论是初审法院陪审团裁决案件还是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法官判决案件。
证人出庭作证,是美国司法制度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制度。无论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所有为我们授课教授的讲解,还是我们到加州阿拉米达县高级法院、加州第一区上诉法院、联邦最高法院旁听庭审、咨询求解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地表明:案件一旦进入庭审,就意味着证人出庭作证的不可避免。否则,原、被告双方如果缺失出庭证人,也意味着这种案件很难进入庭审程序。
美国司法坚持的一个理念是:言词证据只是传闻,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而只有证人到庭宣誓、接受双方律师的“盘问”,陪审团和法官才能判定某一个案件事实的真伪。在刑事案件中警察出庭是最普遍的事情。民事案件的审理也是如此。当事人提出的诉辩主张,展示的重要文书,都得有证人出庭作证。即使是技术鉴定,鉴定人也得作为证人出庭。
在美国,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的一项强制义务。倘若某人拒绝出庭作证,伯克利法学院教授和所考察法院法官给我们的答案是:法官可以直接下令拘捕羁押,或以“藐视法庭罪”处理。
【启示】 在我国证人出庭作证也应当逐步予以推行。首先应把证人出庭作证作为重大刑事案件指控成立的必要条件。重要事实控方没有证人出庭,案件以不进入庭审为宜。但可尝试审前刑事和解办法解决这类刑事纠纷。民事案件某些决定案件是非的关键证据也应实行证人出庭作证。
当然,在我国普遍实行证人出庭制度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予以保证。国家出台《证据法》,应规定出庭作证是公民的强制性义务,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必须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证人保护问题也需法律予以规定。总之,应推动证人出庭作证成为我国司法的一项基本制度。
三、坚持陪审团制度,彰显司法的公开与公信
美国司法的陪审团制度是从英国传承过来的,而且一直予以坚持。美国一些法学教授和法官也认为陪审团制度有程序繁琐、效率低等不少弊端,但目前没有更好的司法制度替代。
在美国,每个公民都有选择陪审团审判自己案件的权利,除非他放弃这个权利。
在联邦和各州的初审法院,刑事案件如果不能达成诉辩交易、民事案件不能达成和解,案件自然进入庭审。进入庭审后,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首先就是选择由陪审团还是由法官审理自己的案件。如果当事人选择了陪审团,法院就启动陪审团的遴选程序。刑事案件陪审团由12人组成,民事案件陪审团由6人或12人组成。刑事案件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法官决定有罪被告人的量刑;民事案件中,陪审团不仅要判断是与非,还得对实体权利进行裁决,比如赔偿案件的赔偿数额也由陪审团决定。
在由陪审团参加的庭审中,法官只充当法律适用的解释者和指导者以及庭审程序的主持者、推进者、裁决者,对案件事实的决断、罪与非罪的判定、民事案件实体权利的裁决都由陪审团说了算。当然,美国联邦和各州司法系统,陪审团一般只适用于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不适用陪审团制度。上诉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开庭审案一般由3名或7名法官出庭,联邦最高法院则是9名大法官出庭审案。
【启示】
我国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建立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群众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司法权的分享和司法运行的监督。人民陪审员制度对司法公开和公正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我国人民陪审员是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成为固定的、不穿法袍的法官。人民陪审员的相对固定,虽然有利于陪审员学习法律,熟悉审判业务和司法程序,但也限制了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分享司法的权力,监督司法的运行。如何吸纳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的优越元素,进一步完善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使参加陪审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通过随机抽选获得参与陪审的权利,应成为我国法学界、立法界、司法界认真研判和试行的内容。
四、“藐视法庭罪” 的广泛适用,司法的权威得以维护
美国法律中的藐视法庭罪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迟延提交证据或者拒不提交证据;负有出庭作证的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负有协助法庭执行义务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拒不交纳法庭罚款;在法庭上辱骂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对法官进行言语攻击和无理纠缠;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扰乱法庭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藐视法庭罪,其惩罚范围极其宽泛:凡不服从或不尊重法庭或法官、可能影响司法运作之言行,皆可入罪。藐视法庭,是一种严重的罪行,可以被判罚款或监禁。
在美国,蔑视法庭罪,部分是渊源于判例法,部分依据英国1981年《蔑视法庭法案》。
【启示】
在中国,对于妨碍诉讼采取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拘留、罚款等措施,由于未能上升到刑罚处罚,藐视者视若无物,妨碍司法的不法行为常常发生,有的还十分严重,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威严和法治秩序。因此,在我国确立“藐视法庭罪”也是有必要的。建议刑法学家和立法机关认真研判,整合我国《刑法》的有关罪名,增设藐视法庭罪,以达到惩治粗暴,维护法院尊严,巩固法律秩序与权威的目的。
五、尊崇司法裁判已成为全民的一种基本理念
美国法治化程度很高,公民遵守法律、尊崇司法裁判已成为全社会的基本理念和传统。纠纷一旦经陪审团或法官裁决,就必须予以尊崇。故很多民事案件,经法官裁决后,当事人一般就会自动履行。不是因为这个判决是否完全符合客观事实,而是因为这个案件已经法官裁决了,就得执行而不去争论了。在美国人看来,某人如果法院的裁判都可以不执行,那这人就毫无诚信可言了。其诚信纪录中这个严重的污点足以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致命的影响。
伯克利法学院威廉教授(William Fernholz)在讲课中谈到布什与戈尔选举案。由于计票问题,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认为应启动人工计票程序。布什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联邦9名大法官以5:4的比例裁判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违宪,叫停了佛罗里达州的人工计票,戈尔败下阵来,布什继续连任总统。威廉教授说:“当时我很不开心,很不高兴,因为我投了戈尔的票。全美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开心,不高兴。但是我们遵守了大法官的裁决。虽然我们都认为那5个大法官是错的,但美国人还是遵守了,这样,法律的有效性、司法的公信得到了遵守和保证。”
【启示】
当前,在我国如何让司法裁判得到全社会的尊崇,还需要社会各界做很多的努力。特别是当前一些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裁判的既判力和严肃性没有得到严格的维护,对我国推进法治进程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应在制度层面上着力进一步构建司法裁判的权威和严肃性维护机制。同时,应在全社会倡导对司法权威和司法裁判的充分尊崇,形成全民尊重司法、服从裁判、自觉履行裁判确定义务的理念和传统。当然,这也需要一系列保障司法公正和公信的制度与措施作为前提。
六、资深法官热爱法学教育,理论与法律实务实现完美结合
美国是一个十分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家。法学教育更是如此。美国著名大法官、法学教育家霍姆斯有过“法律的生命从来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句经典名言。故法学院聘请资深法官兼任教授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国法官制度实行法官专职和中立制度,规定法官不得兼职。包括不得兼任行政官员、议员和其他营利性职务。但有一个例外,可以兼任教学职务。
我们这次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培训,为我们授课的教授大多都是现任法官或曾任法官。著书立说、教书传道是美国法官的看家本领。无论是威廉教授还是罗伯特教授,无论是埃莉诺教授还是布来瑞尔教授,他们都是曾任法官或现任法官。尤其是在结业典礼上为我们24名学员一一签名赠送自己新著《怎样解决民事纠纷》的布来瑞尔教授,他就是美国联邦法院的资深法官。
与此相适应的是,在美国,大学本科都没有法律专业,而把法律专业设立在研究生阶段。隐含的理念是,本科生尚不具备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难以驾驭法律这门更需要社会经验累积和对社会对人生对纠纷有更多体验与感悟的学科。
【启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院与法院共建资源共享互补机制,是法学科健康发展的方向。现代法官不仅有着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还具备深厚的法学背景和理论功底。法学院聘请法官兼任教授,更多地让法官在教学课堂讲授法律理论和实务,让法学走出象牙塔,走进实务,走向实践,法学因而变得异常生动和有活力。法官也在教学中使得自己法学理论和实务更加体系化,实务和理论相得益彰。当前,我们应更多地提倡有教研能力的法官去法学院兼课任教。
七、宽松的公民旁听制度和严格的安检措施 到旁听席坐满为止。但美国坚持极为严格的安保检查制度。尤其是“9.11”事件以后,进入法院和其他机关的安全检查就更为严格了,几乎与机场安检无异,或者更甚。
我们到加州阿拉米达县高级法院旁听陪审团审案,无论是谁进入法院都必须解下皮带、脱鞋赤脚经过安检门,一切行李、手包等都必须通过X光机检查。
在加州第一区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旁听,安检就更为严格了,要经过2—3道安全检查措施。进入法庭旁听,行李和手包虽然经过了X光机的检查,但也不得带入法庭,只能集中存放。进入法庭只允许随身携带纸和笔。联邦最高法院还不允许旁听者穿外套(西装除外)进入法庭。
【启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突发事件增多,甚至在法院也发生不少不测事件,给当事人的安全和法官自身安全带来威胁与不安。因此,各级法院必须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和检查制度,预防任何安全事件发生在法院,确保人民群众到法院参加诉讼活动的安全,也确保法官自身的安全。在实行完善的安全检查基础上,逐步开放法庭,让人民群众无须登记身份即可进入法庭旁听。
第五篇:证券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性分析
证券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性分析
随着计算机应用进入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对计算机的依赖日趋加重。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借助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处理,计算机多媒体等前沿技术实现新型事务处理,新型业务管理及形形色色的生活应用。人对电脑系统的依赖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信息/数据被存入计算机,越来越多的应用集成在一起,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连成网络。技术的公开化/标准化为人们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威胁。一旦电脑系统瘫痪,一旦数据被毁灭,网络/通讯失灵;关键业务将出现混乱、停滞,甚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计算机的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是人们审核一个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优劣的重要方面。人们只有确信计算机系统是安全的、可靠的,才肯将最机密、最关键的数据交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系统的协同处理能力迅速增强,也将对计算机安全防范的要求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文根据作者对证券行业计算机应用的了解和调查对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了分析,对常见的一些技术问题给出详细的说明,供证券业的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及证券营业部技术人员参考,促进并提高证券网络应用的安全性。
1. 证券营业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性现状
证券交易是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撮合、交易的,每个营业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为股民提供如下的服务:
行情服务:根据从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卫星传来的行情数据;为股民提供各种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利用多元化的方式为股民创造好的信息环境。
交易服务:对注册股民的股金进行协调管理,帮助/代理股民下单交易,按照股民的意愿完成股民的股票买卖操作,将股民的交易请求发送到交易所进行处理。
随着证券行业的迅猛发展,多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引入到证券网络应用(例如家庭远程炒股、Internet炒股、多应用合一等),使得计算机应用服务日趋复杂;相对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威胁就更大!由于对核心数据访问途径增加,趋于复杂;可能留下的安全隐患就会越多越大。
一个典型的计算机劫客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对证券计算机应用进行破坏:
1、干扰、破坏行情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劫客可以放置假的行情数据以造成股民错误的投资倾向,甚至干脆破坏行情服务软件系统,破坏营业部的声誉。
2、偷窃、篡改注册股民的注册信息和资金信息,对股民的管理/数据信息进行修改;假冒客户身份进行交易以达到其个人的目的,使股民/营业部遭受巨大的损失。
从最近的一些报道来看,有一些营业部已经发生了计算机应用被外来人员破坏的事件,并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目前,所有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都已经注意到计算机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广,以及各种计算机应用环境对安全方面的考虑不尽完善,使得目前证券业计算机应用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的现状。
但是,技术设计方面的不完善可以靠规范化的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得到补足。正如军队需要严格的安全体制管理一样,证券计算机应用的安全性可以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的操作等途径得到增强。技术/设计上的安全保护加上人员、操作上的严格管理,才可能将那些恶意的入侵者拒之门外,防患于未然。
2. 对证券营业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性的深入分析和建议
营业部证券网络的模式基本是相同的,即分为行情系统和交易柜面系统。一个典型的证券营业部的结构如下:
证券业计算机网络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营业部柜面业务系统(以下简称柜面系统),用于对股民帐户、资金、交易委托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这类系统由专门的证券应用开发商或营业部计算机应用人员开发,采用的平台有NetWare下的Foxpro、Btrieve或基于SQL查询的DBMS(如Sybase)。另一类应用是股票行情发布和行情分析系统(以下简称行情系统),用于为股民提供最新的股票价格信息(大屏)及对股票的历史数据的分析(走势图)。这类应用由专业计算机开发商来开发,多采用基于NetWare的文件共享和网络广播信息包的方式。柜面系统有时也需要访问行情服务器的数据。图1简单地表明了证券业应用的结构方式。
在图1中,S1是柜面服务器,运行NetWare网络服务操作系统。S1中的数据可能是 Foxpro,Btrieve及Sybase等格式的数据。W1,W2是柜面应用工作站PC,采用相应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完成储户帐户维护,资金管理,股票买卖等工作。S2是行情服务器,运行NetWare操作系统;S2中存放由深交所及上交所传来的原始数据(该数据由专门的接收站Wr转入,数据文件格式为Foxbase)及行情应用软件的处理数据。Wt为行情数据转换机,它将Wr存入S1的Foxbase数据读出并加以转换及分类处理,形成专门的行情数据,例如乾龙系统。同时Wt将某些行情更新信息以网络广播形式向外广播。W3、W4为行情应用工作站,向股民开放。W3,W4通过接收Wt的行情更新数据和读取服务器内的行情历史数据,加以分析加工,为用户提供股票价格更新和“涨跌起伏曲线”等分析信息。
通常来说,营业部对股民服务采用无盘PC;利用DOS映象文件远程启动、上网和进行业务处理。同时营业部内部采用有盘站和无盘站对网络应用进行管理、监控及内部结算/处理。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证券网络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布线系统,网络布局。
2.网络系统的管理。
3.应用系统的管理。
2.1 证券营业部的网络布局和布线系统的安全性 从业务操作模式和网络数据流动方式来看,应将证券营业部的网络布局进行合理化分布,这样做的好处是:
1、按应用用户的种类分隔网络数据的流动
2、便于应用的规划、安全设置
3、网络信息的分隔从根本上局限了入侵者的入侵位置
例如:营业大厅内的普通用户工作站多以“乾龙”行情显示为主;将所有行情应用的工作站连到同一网段上有利于对行情应用的统一规划,另外,在行情网段上的入侵者将无法截取其他系统(例如柜台系统)的信息;使其在行情网段上很难入侵到其他网络应用。
建议按如下方式配置:
将行情、柜面应用分开,将功能简单的、只做浏览/读操作的行情应用单分到一起。
将业务服务网与内部系统管理网分开。
网段的分隔不能用switch实现,可以用服务器多块网卡或采用路由器实现。
有了布线系统的分隔,对网络应用的高级配置就易于实现了。
例如:将应用编写/设置成只能在相对应的IPX/IP网络上运行,这样限定了应用的使用范围,可利用网络系统管理软件,限制不同网段上可登录的用户身份;应用程序也可以将程序限定只在某些网段上才可以运行。
2.2 通过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系统及应用的安全性。
由于与交易所的数据交换是通过文件形式来操作的,因此,要严格地限制对存放这些关键数据的权限。例如限定专门用户、专门的机器及专用的时间段才能合法登录、访问关键数据(这些选项在NetWare系统中,可以用NWADMIN的目录管理工具实现)。
另外,NetWare4.11中提供了审计功能,你可以对关键用户,关键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核查;尤其是关键用户帐户及关键目录由于审计记录可以由唯一的专门的用户帐户进行管理(一个好的帐户管理机制可以使网络管理员帐户〈ADMIN〉不能干预审计用户的审计操作)。因此,可以由另外一个人掌管审计;由一个人掌管管理员帐户。在NetWare4.x中ADMIN用户可以被删去/改名,通过对每个内部维护工程人员分配独自的帐户,可以清楚地记录每次关键操作。
作者接触了一些证券营业部网络应用的开发商、集成商及最终用户,发现有如下技术问题有待及时解决。
用户不加口令,采用批处理上网。
由于营业部内有大量的无盘工作站,营业部工程师为简便开机工程,一般对某些帐户不设置口令而允许无盘站启动时利用批处理自动注册上网,自动启动相应的应用程序,如“乾龙软件”和“柜台管理软件”。如果权限设定有误的话,一个入侵者可以中断批处理,登录上网,改变系统配置/数据文件(例如可以删除/修改某些文件),甚至注入网络病毒!这将直接损坏系统,因此应当对每个帐户设置口令。如果需要自动启动上网,可以编写一些批处理或专门的应用程序完成带口令登录。
批处理程序可以被中断
无盘站在启动过程中,从NetWare服务器上获取DOS环境启动DOS,再运行批处理程序(含Login;login Script及其他DOS批处理)。由于DOS系统的特性,批处理可以被用户键盘中断,网络数据很容易的裸现在用户面前。一旦网络权限或应用权限管理不充分/不准确,恶意的入侵者就可以修改网络管理权限或修改应用程序/数据。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
避免批处理被中断(无盘站)
可以开发一个内存驻留程序(驱动),截取相应的按键(例如Ctrl-C和Ctrl-break),避免批处理程序被中断。
要屏蔽DOS启动前的按键(DOS启动时可以按某些功能键,如F5或F8键),可以在Config.sys中加入:
SWITCHES = /N
此操作使DOS在启动Config.sys之前不检查F5、F8键的请求,从而限制了客户不能中断DOS的引导过程。
网络软件系统的版本:
网络系统软件有其自有的安全等级。目前许多用户采用比较老的3.11和3.12系统,利用Bindery方式上网(Netx),这些系统并没有加补最新的增补程序,存有一些安全漏洞。例如,入侵者可以伪装成Supervisor的身份,轻易地进入网络系统。另外,由于3.x系统的帐户口号是基于服务器管理,多个NetWare 3.x系统需要重复创建多个帐户/口令(一般而言,同名,同口令),为恶意入侵者留下更多的机会去猎取口令。NetWare 4.11采用NDS管理,多服务器可以采用一套用户管理数据,简化了用户的管理,同时也在各方面弥补了在3.x中的安全漏洞。目前,NetWare 4.11达到了网络C2安全验证,能满足用户的安全要求。
另外,NetWare 4.11缺省状态下开启了Bindery仿真方式(是为了与原有的3.x客户软件/应用兼容),入侵者仍有可能利用Bindery 管理的弱点来攻击网络,因此,将客户端的软件升级到4.11的NDS登录,将Bindery仿真关闭(或只在限定的OU或限定的服务器),这样,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3 应用软件的安全性
目前证券营业部的应用软件可分为两类,行情应用和柜面应用。从总的来讲,行情应用相对来讲对安全性的要求较低,而柜面业务由于涉及股民的股金管理及交易的金额处理,安全性便显得非常重要。认为行情应用可以撒手不管是错误的,因为行情应用与整个应用系统有许多直接的联系,对行情系统的破坏会波及整个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例如:系统的用户/口令,系统/用户的配置文件,播种病毒„„。恶意的用户可以通过行情系统的入侵来设置各种陷阱,收集系统和用户的信息,并依照这些信息轻易地破坏整个系统。
一般来说,对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应用软件的安全体系设计
*应用软件所基于的平台/技术的安全
*防病毒能力
2.3.1 应用软件的安全体系设计
应用软件的设计是安全性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它从应用系统的最高层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一个好的设计可以修改/屏蔽/克服其他底层的安全威胁。例如,应用系统拥有自己的帐户管理,数据加密,身份验证和应用/数据维护。由于此类的设计通常牵涉的技术/产品的问题过多和过于复杂,因此应用软件的设计在安全性的管理方面通常采用所依赖的软件/技术平台来帮助应用系统实现安全管理。例如,应用系统可以利用NDS所提供的安全管理手段完成其对用户的身份验证,NDS的可扩展特性允许应用程序将应用方面专有的属性和管理方式嵌入到NDS的管理。由于利用NDS的层次性,面向目标及分布式的计算处理,应用系统除了可以很容易的达到高安全性以外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大规模网络,跨平台应用及高可靠高容错等特性。
在柜面交易系统中,每个股民的信息是存放在数据库里的。目前,广泛采用的数据库平台有以下几种:
XBASE:没有用户管理,文件共享式访问,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依赖严重,安全漏洞较多。
Btrieve: 无用户管理,Client/Server,无身份验证,对网络系统的安全依赖严重,有安全漏洞。
基于SQL:查询语言的数据库:有数据库自身的用户管理,Client/Server访问方式,安全漏洞较少。
在以上的几种数据库类型中,基于SQL语言的数据库有其独到的优势。在安全性方面,这类数据库有自己的用户管理机制,采用Client/Server结构也使得客户机只通过数据通信协议与数据库打交道,这样客户机无法通过文件访问的方法篡改应用数据,因而从一定意义上保证了网络数据库的安全。
另外,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股民的帐户信息是由应用开发商自行维护的。下面对典型的计算机处理和业务操作过程进行分析,阐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1、用户的创建:用户ID和口令字由应用软件自行管理。
由应用程序自行管理股民的ID和口令字。由于帐户的管理是一门很严谨的系统,一个好的安全帐户管理系统需要很好的设计、实现与技术保障;如果系统的帐户管理有欠缺则极容易被人破译和入侵。Novell的安全管理可以帮助应用程序确认用户的身份和口令,通过 NDS的扩展接口,应用程序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安全等级。
2、用户信息入库:建立用户信息(包括股金管理信息),存放在集中的数据库里。
用户信息存放在集中的数据库里,这对用户数据库是一项挑战,必须避免用户直接访问该数据的文件。对数据库文件的任何恶性操作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应采取严格的文件权限管理,对所有操作记录;同时应选择更安全的数据库系统,利用Client/Server或Client/Middle Server/Sever等多层结构完成信息的处理。目前,NetWare + Oracle 8是一个非常强健的安全的Client/Server系统,用户可以用NDS登录NetWare和Oracle,通过IPX或IP连接到Oracle数据库
3、用户操作:用户提供了个人信息后(键盘、刷卡操作等),应用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计算机进行下单操作。
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要保证该用户身份密码不被泄漏(这要求高级加密技术,例如RSA),也要保证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不被人侵权或假冒身份。目前有些证券应用系统对股民身份的验证过程较简单,股民操作对应的计算机用户身份的防伪技术也较差,因此最容易使黑客进行攻击。在NetWare4.1中,采用RSA技术进行公钥加密身份验证,对网络上发出的信息包进行防伪识别,排除了此类入侵的可能性(注意,NetWare3.x没有此类功能)。应用程序可以利用NDS的优势方便地实施其自身的身份验证。例如,应用程序可以利用NDS的接口将股民的身份验证转给NDS系统;NDS身份验证完成以后,应用程序就可以认可股民的身份,这些验证操作将是安全的。
4、数据操作:数据库应用软件通过网络计算(文件共享、Client/Server)等方式进行数据综合。
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时,有可能被别人在网上偷听。最好在应用程序里对要存放的数据进行加密,这样网上偷听/截取的将是一些废码。选择的网络工具要尽可能支持数据完整性验证,在确保数据不被偷听的同时,保证在网上的数据不被人篡改。
5、操作上传:将用户请求及数据上传交易所(文件形式)。
上传的数据是从柜面应用系统中对发生交易的数据信息进行总结形成的Foxbase格式的数据,该数据库文件放在NetWare服务器上,作为队列等待上传,由专门的传输工作站从队列里读出,发送到交易所,最后再从队列里清除该上传数据。
因此,该Foxbase文件的创建,存放和清除都有可能被侵犯。一个不安全的网络权限分配或一个受侵犯的NetWare服务器都有可能使入侵者有能力自行创建、存放、修改和复制所需上传的队列文件,一旦此文件传至交易所并完成交易,股民、营业部都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如下的技术手段:
修改数据上传的格式;对要上传的数据进行加密及完整性校验信息,这样能够保证处理的正确性和防止欺骗。但这要求对整个信息处理模式进行改造,周期长,难度大。
严格限制网络文件系统的权限。可以单独设置网络帐户来处理该上传队列的文件,只有该帐户可以读写此队列目录,并且只有有限的工作站(MAC地址)能够以此帐户登录。
修改柜面系统的数据上传处理流程,加入加密机制和数字签名机制,缩小受侵犯的范围。
6、操作验证:交易所传回的对用户交易请求的处理结果。
此类数据为确认信息,入侵者可以篡改此信息造成系统的混乱。
病毒的防护: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另一天敌,一个恶意的攻击性病毒可以造成系统性能减退或造成系统瘫痪。更可怕的是一个计算机病毒可以窃取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信息或潜伏在系统中“卧底”,随时“出山”攻击系统。
一个病毒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攻击:
通过键盘截取方法获得口令字
伪装成登录程序/用户界面,骗取用户的口令
为入侵者做“内应”,在安全性方面留“后门”
破坏系统程序,造成系统瘫痪
破坏应用程序,造成应用系统出错
破坏数据、改变、增加或删除数据信息,造成系统紊乱
增加网络系统负担,降低服务器/工作站性能,增加网络流量
播放错误导向信息或其它错误信息,影响股民决策
从实际操作来看,一个病毒难以同时实现上述各项攻击,但是,恶意的攻击者可以利用多种攻击工具,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实现对系统的攻击。
严格周密的文件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能有效的防止病毒入侵。Novell公司提供了ManageWise网络管理软件,除了能对网络进行全面的管理以外,还具有防病毒和杀病毒的功能。ManageWise可以在文件服务器上以NLM方式查找和删除病毒,也提供了客户机端的查病毒与杀病毒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