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男子三级跳远现状综述
男子三级跳远的技术现状研究综述
摘要:男子三级跳远是田径比赛中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近年来三级跳远成绩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是运动员通过科学训练、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体现。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三级跳远三跳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三级跳远三跳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男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科研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现状;
一、前言:
三级跳远是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技术比较复杂, 身体素质与技术高度统一的项目, 其以快速的助跑、有力的起跳、三跳之间较长时间的腾空以及明显的节奏, 形成了此项目的鲜明特点。本文将从三级跳远三跳的比例、速度以及平衡等方面, 对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三级跳远作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其主导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然而,三级跳远项目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在训练和竞赛中除了对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要求高外,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更高,自爱德华兹创造18.29m的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以来,打破此记录一直成为许多世界优秀选手追求的梦想。因此,当前应该认真总结经验,运用先进的理论、技术与科学的训练方法,尽快改变落后的局面,以迅速提高我国男子三级跳远的水平。二、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研究
三跳的比例问题在三级跳远的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的时期出现过三种不同的技术类型。长期实践证明, 三跳远度的比例关系是反映运动员技术类型的窗口, 每一种技术类型都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比例关系, 技术类型的改变, 三跳比例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跳比例的改变反映了技术类型的改变。区分这三种技术类型的主要标志就是看每一跳的远度在三跳中所占的比例,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高跳型, 第一跳的远度所占比例最大;以波兰运动员为代表的平跳型, 第一跳与第三跳的远度基本相同;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跑跳型, 第三跳的远度所占比例最大。
詹姆斯.海利用三级跳远各距离比例图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过去30 年中, 世界纪录的发展都是在跨步跳占总成绩30%的情况下围绕单腿跳和第三跳之间的最佳比例进行的。他认为弄清楚某一跳比例与三级跳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并根据上述观点建立了一个对某一指定的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级跳比例进行判断的方法, 即如果单足跳的百分比超过跳跃百分比的2%为单足跳技术, 如果两者的比例相反则是以跳跃为主的技术, 如果两者的百分比之差小于2%则为平衡式。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跨步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解决单足跳和第三跳之间的关系是三级跳远比例的关键, 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跑跳型技术正是从增大第三跳的起跳速度与远度比例方面着手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 降低单足跳的高度, 缩短单足跳的远度是取得减少三跳中水平速度的损失, 增加二、三跳的远度, 提高后两者在三跳中的比例的有效手段。林琳等人根据几种不同类型的三级跳远技术的优越性指出以速度型跳法(即跑跳型)为基础的三级跳最为合理, 而这一比例也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保持助跑时所拥有的助跑速度, 同时更加注意第二跳和第三跳的合理比例以创造优异成绩。
综上所述, 以合理缩短单足跳比例增大第三跳的远度, 提高其在三跳中所占的比例, 使第三跳的距离超过或接近第一跳将成为未来三级跳远技术的主流。另 外, 我们还应该看到, 三跳比例受到体能水平, 各项形态结构指标, 心理适应能力, 以及比赛场地、风力、风向等其它诸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应指出, 随着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不再刻意地追求和模仿某种技术类型, 而是致力于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的技术特点紧密结合, 寻找符合个人的最佳比例结构, 以求达到个人的最佳成绩, 不同技术类型的运动员都有可能创造出较好的成绩。三、三级跳远速度指标方面的研究
(一)水平速度的利用率
王斌通过对中外优秀运动员的对比,得出世界优秀三级跳远选手的速度总损失率在40%以下,而中国优秀选手三跳速度在总损失率在40%以上。谢向阳表明水平速度损失率大是制约我国三级跳远成绩提高的关键。余敬平也同样认为减少各跳水平速度的损失,提高速度的利用率。而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这方面明显地处于劣势,要使各跳水平速度提高,除提高助跑速度以外,还必须减少各跳水平速度的损失。卢刚却认为,水平速度损失率只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先决因素,单一的技术参数并不能说明问题。束景丹认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水平速度的损失更多地是用在了速度的变化上,国内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可能是损失在此前的着地支撑阶段,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加强的课题。
(二)垂直速度的变化
关于垂直速度,前苏联教练B.A.Noamb 曾建议:“运动员在着地时,重心垂直速度是负或较小的正值,如果没有随后降低,则地面的反作用冲量全部用来增加向上的垂直速度,最终有利于增加腾起垂直速度。”谢向阳指出我国运动员跨步跳起跳时较高垂直速度的获得是以牺牲较大的水平速度得到,我国运动员在三跳水平速度损失率方面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应引起教练员的重视。从中我们看出水平速度利用率和垂直速度的问题是影响三级跳远中的关键问题,如何减小水平速度的损失保持到最后一跳还要获得必要的垂直速度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四、三级跳远的平衡问题
关于三级跳远中的平衡问题在文献资料中提及较少, 其术语平衡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各种文献资料对此并没有确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 美国学者詹姆斯-海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并指出,平衡是身体的转动惯量保持在与围绕身体的每一主轴旋转(或平动)的需要相一致的一种稳定状态。
这一定义虽不是很容易懂, 但却能帮助我们在生物力学方面对三级跳远中的身体平衡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正如各种跳跃运动一样, 为了获取一定的垂直速度, 起跳的一瞬间, 脚会对地面进行制动, 地面必然会在运动员的脚部产生一种较大的垂直力和较小的横向力。在跳远中垂直力会使运动员的身体产生前旋, 使身体失去平衡, 三级跳远中这种力也会使运动员的身体失去平衡。詹姆斯在研究中指出, 三级跳远中产生的垂直力其作用线向上通过身体重心的左侧, 从而使身体趋向于顺时针方向旋转, 转动的力度取决于垂直力的大小及其作用线与身体重心的间距。
由于三级跳远中运动员每一跳都承受了巨大的垂直作用力, 尤其发生在单足跳着地时垂直作用力最大,如果作用线与重心的间距又大, 身体平衡控制不好, 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结果, 使试跳失败, 要控制好身体的平衡, 采用何种摆臂, 摆腿技术, 身体各部分又该如何协调配合, 既能发挥好垂直作用力的作用, 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小速度的损失, 尤其是在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跑跳型技术出现后, 其每一跳的着地点几乎处于身体重心的正下方, 产生的垂直作用力导致的身体前旋也更强,平衡也较以前更难控制。小结:
1、在三跳比例中应合理缩短单足跳比例增大第三跳的远度, 提高其在三跳中所占的比例。三跳比例受到体能水平、各项形态结构指标、心理适应能力。
2、在三级跳远的训练中应注意发展水平速度的同时, 还应注重发展垂直速度, 在做到尽量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情况下增大必要的垂直速度, 这是我们今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加强摆臂和摆动腿技术的训练, 以增加着地脚与腿的蹬地力量, 减少身体“前旋”的速度, 维持身体平衡。
参考文献:
[1]徐佶译.三级跳远运动研究综述.体育研究, 1995, 46(4): 50-57 [2] 林琳.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分析.体育科技信息,1999, 19(3): 50-52 [3] 田径高级运动教程.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 [4]吴鹭江.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现状分析与今后建议.福建高校体育, 1993, 9(3): 29-31 [5] 曾立火, 徐志诚, 林越英.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指标分 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4(增刊): 20-22 [6] 吴鹭江.论速度在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中的地位.福建体育科技, 1996, 15(2): 41-43 [7] 潘嗣勤.对女子三级跳远水平速度的新认识.田径,1995,(4): 29-30 [8] 詹姆斯# 海, 张细谦译.三级跳远的力量分配.体育科研, 1995,(2): 15-19 [9] 艾康伟, 林宾芳, 张铭.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田径, 1998,(8): 19-24 [10]詹姆斯# 海.詹姆斯博士谈三级跳远技巧.田径,1996,(4): 32-35 [11] 吴国生.从爱德华兹的技术风格谈三级跳远训练趋势.田径, 1998,(4): 18-19 [12] 李修平, 马福平.男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田径,2000,(2): 12-13 [13] 曾红辉.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某些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体育学刊, 1997, 9(1): 24-26 [14] 王清, 李爱东, 孙长江.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1992, 28(1): 8-13 [15] 潘嗣勤, 袁运平.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和三跳水平速度与成绩的关联关系.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 12(2): 94-98
第二篇:试谈高校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短期训练
前言
高校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课余训练方法曾有许多文献和教科书作过阐述。但大多数是长期训练(1年以上),且运动员训练基础水平高。而针对有些高校不会长年组建田径训练队训练,都是比赛前通过临时组队进行训练,以致训练时间短(大多1—3个月);且大部分运动员都是来自业余体校或中学,训练水平不高的现状,就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如何进行训练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并结合自己本身的训练体会,试着就高校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短期训练这一问题作一阐述。旨在进一步探索高校男子三级跳远课余训练规律,提高高校男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希望能与广大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九八级体育教育三年专科学生梁斌,男,1978年出生,身高186m,体重84kg;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九九级体育教育四年本科学生王恒,男,1981年出生,身高172m,体重65kg。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有关三级跳远方面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资料。2.2.2 实验法
本研究主要对大学生梁斌、王恒两名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赣南师范学院进行了三个月的训练实验,训练过程严格对照训练计划实施,并根据运动员和项目特点,合理地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手段,对训练全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讨高校男子三级跳远短期集训的有效方法。3 分析讨论
3.1 确定训练指导方针
高校课余训练不能等同于专业队训练,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运动员除了要在运动场上刻苦拼搏之外,还要在专业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作为体育系的学生,每周还有专业技术课要上。其次,从训练条件来看,运动员所处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普遍存在着营养供应不足和恢复时间过长的训练特点。所以,每次训练课时间安排上都比较短。再者,作为一般高校,大部分运动员都是来自业余体校和中学,接触三级跳远这项运动的时间较短,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普遍存在着训练水平不高的情况。
此外,每个运动员也有其不同的个体特征,包括素质状态和技术特征等。梁斌,身材高大,各项素质都比较好,但三跳节奏较差;王恒,腿部力量和三跳节奏较好,但速度较差。因此,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体设计。因此,根据高校课余训练特点和运动员个体特征,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以发展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为主,重点抓好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和三跳之间的衔接技术训练指导方针。
3.2 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3.2.1 专项速度特征与训练
三级跳远属于典型的跑跳结合项目,是一种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速度——力量型运动项目。所以,快速助跑是三级跳远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保证。据有关资料表明,三级跳远成绩的60%——70%取决于助跑速度。但是,由于起跳板的限制,使得运动员不仅要跑得快,还要跑得准。这样,运动员为了在高速助跑中完成爆发式的起跳动作,在起跳前的最后几步助跑就必须具备身体重心较高,动作协调放松,助跑节奏稳定的动作特征。所以,改进跑的技术,提高跑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快速、准确的助跑,是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主要任务。因此,围绕着这一任务,我们在训练中安排了以下练习:(1)、跑的专门性练习:快速半高抬腿跑或快速高抬腿跑10—15s×3—4组,要求动作频率尽可能快;后蹬跑60—100m×4—5组,要求摆腿积极前摆,后蹬充分有力;徒手或持轻哑铃的摆臂练习60—100次×4—5组,要求动作协调自然,肩关节放松,逐渐加快动作频率。一般作为训练课的开始部分,主要是强化动作频率和动作技术。(2)、速度练习:30m加速跑3次×2组;30m行进间跑3次×2组;30m的上下坡跑3次×2组;60m跑3次×1组;150m跑×2次;要求在中的过程中积极加速,高抬大腿,保持高重心,动作协调放松。常作为发展速度的专门练习,基本上每周安排二次训练课,周一和周四训练。选择其中3—4个练习,大多采用多人比赛或计时跑的方式进行,不仅改善了助跑技术和提高的助跑速度,而且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助跑节奏,从而为以后准确有力的踏跳奠定了基础。
3.2.2 专项力量特征与训练
三级跳远是一项以力量为基础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强大的腿部支撑力量和爆发力。根据三级跳远项目特征和起跳时的力效应情况,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力量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腿部要有承受较大力量负荷的能力;二是在承受较大重量负荷条件下迅速连续跳跃的能力。所以,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力量练习和退让性力量练习为主要训练内容。在动力性力量练习中,应以民展快速力量和爆发力为主,而在退让性力量练习中,除了单一地发展退让肌群力量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由退让(离心收缩)向克制(向心收缩)迅速转换的能力。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下肢与躯干以及下肢与上肢用力的整体性,保证整个跳跃过程中的身体协调平衡,在大力发展腿部力量的同时也应注重发展运动员的腰背部力量以及上肢力量。所以,我们在训练方案设计方面,首先强调的就是以最大力量和最快速度完成动作,重点发展快速力量和爆发力;其次,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应尽可能与专项动作结构、用力方向、用力顺序、关节角度以及肌肉最大用力时间相一致,使得在发展最大力量的同时充分发展专项力量,及时完成力量转换。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练习:(1)、小力量练习:肋木悬垂举腿15次×4组,负重仰卧起坐(5kg)20次×4组,侧卧起坐15次×4组,均要求动作速度尽可能加快;负重俯卧背屈伸(10kg)30次×4组,要求尽量跳起;由一人拉腿做对抗性收腿练习10次×4组(分仰卧、俯卧两种练习,左右脚各4次),要求在运动员几乎用最大力量收缩时放手,充分动员骨肉工作单位。基本上每周安排一次训练课,周三训练,选择其中3—4个练习。主要是发展快速力量和爆发力,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动作。(2)、大力量练习:杠铃抓举(40—60kg)5次×4组,要求杠铃尽量贴近身体上举;负重半蹲起(100—150kg),负重深蹲起(90—140kg),一般采用递增重量至极限再递减的方式进行练习。方法是10kg递增,15—20kg递减,次数安排上一般由10—8—6—4—2—1—3—5—7—9次为一组,每个练习完成一组,要求“下蹲慢,蹲起快”;在40cm高的体操凳上做原地或上一步的负重蹬摆练习(60—100kg)10次×4组,要求摆动腿着地时用前脚步掌快速蹬起,起跳腿积极蹬伸,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基本上每周安排一次训练课,周六训练,选择其中3—4个练习,主要是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和退让性力量,注意动作姿势和正确和同伴的保护帮助。(3)、专项跳跃练习:立定跳远10次×2组,立定五级跳5次×2组,立定十级跳5次×2组,要求前脚掌积极扒地,摆臂积极有力,采用计远度的方式进行;单脚跳100m×3—4组,要求每跳在保持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远度;连续跳栏架(栏高91.4cm)10个×10组,要求脚跟不着地,采用计时比赛的方式进行。一般选择其中1—2个练习,主要是安排在小力量练习和大力量练习之后进行练习。旨在发展专项跳跃能力,强调以最大力量和最快速度完成动作。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近三个月的训练,我们的立定十级跳、杠铃深蹲和杠铃抓举等成绩都有显著的提高。全讯网|www.xiexiebang.com
3.2.3 专项技术特征与训练
运动员经过高速助跑后,要连续进行“单足跳”接“跨步跳”再接“跳跃”三次跳跃,而三次跳跃中的远度又取决于运动员的每次起跳时的腾起初速度,包括起跳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有资料表明: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次起跳中,速度每增加0.1m/s,可使三级跳远成绩提高30—40cm,可见腾起初速度的大小对三级跳远的成绩有重要影响。运动员能否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主要是取决于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利用速度的能力,应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才是关键。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改进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和三跳之间的衔接技术作为专项技术训练的重点来抓。像我们在训练中经常出现起跳的向前性不够,支撑时间过长,造成起跳时重心跟不上,从而产生制动,因此,针对这此问题,我们安排了以下练习:(1)、助跑踏跳练习:全程助跑用棕垫起跳入沙坑6次×2组,30m助跑起跳6次×1—2组,计时30m连续做三步助跑起跳成腾空步4次×1—2组,要求最后几步积极加速,起跳腿快速下压扒地起跳;设标志线练习6次×2组,即在全程助跑的后6步以运动员的步长用石灰粉划线作标志线,当运动员跑到后6步时,教练员用声音提示,要求后6步积极加速,节奏鲜明。(2)、三跳衔接技术练习:4—6步助跑用跳箱盖起跳完成第一跳接第二跳(自然跳)入沙坑6次×1—2组,4—6步助跑用跳箱盖起跳完成第一跳接第二跳跳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6次×1—2组,4—6步助跑在跑道上完成长距离的单跨结合跳100m×3—4组,4—6步助跑完成跨步跳接跳跃入沙坑6次×2—3组,要求每次起时大腿要积极下压着地,缩短起跳点与身体重心的距离,加快起跳速度
第三篇: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研究综述
1004320090235
周亚飞
摘要:三级跳远是人体经过快速助跑后,由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跳所组成的连续三次腾越水平距离的运动项目。根据目前的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特点,三级跳分为“平跳”和”高跳”两类, [1] 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变化的运动学研究,近年来始终是国内外三级跳远研究的重要方面,对运动员三跳比例和技术类型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点的实际状况,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键词:三级跳远;平跳;高跳;比例
目前,运动员采用的三跳比例各有不同,有的采用38%+29.5%+32.5%的比例关系,有的采用35%+30%+35%的比例关系,等等。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技术类型。这两类运动员在三跳比例分配上各有自己的特点,“速度型”的运动员采用三跳比较均匀和第一跳小于第三跳的“平跳型”分配方案。郭元奇指出,速度型三级跳远技术是现在和未来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速度型三级跳远的训练应从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尽量减少前两跳中水平速度的损失,以及改进和加强弱腿的跳远技术和能力等三个方面来进行。[2]
速度型运动员在第三跳达到和超过第一跳的远度,是因为他们在第一跳既能达到一定的远度又不致使水平速度有很大的损失,他们通常是一些助跑速度很快的运动员。如果把第一跳放得太远,势必会造成抛物线的弧度很大,使着地起跳腿承担很大的冲击力,从而导致起跳腿被迫进行过分的缓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减速,这样,他们在速度上的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他们在第一跳中相对地减少起跳腾空的高度,以保持水平速度,从而加强了“跨步跳”和“跳跃”。力量型的运动员首先比较注重第一跳的远度,其次是第三跳的远度。例如原苏联运动员萨涅耶夫和根蒂勒,他们的三跳比例分配就是如此。这类运动员之所以在第一跳能达到这样的远度,是因为他们在第一跳着地时能依靠强大的腿部力量承担着地时的巨大冲击力,而不失去进行后两跳的能力。这类运动员在速度上稍逊于前一类运动员,但其在支撑能力上则强于他们。在三跳比例上他们比较突出单 足跳,而单足跳评定的主要指标是弹跳力量。
目前,三级跳远前三名的动作中,很少看到典型的“高跳”或“平跳”技术,更多的兼“高跳”和“平跳”的优点,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技术风格,具体表现为:(1)助跑速度快,动作幅度大;(2)起跳充分有力,跳跃的速度快;(3)适宜的腾空高度与适合个人特点的三跳比。[3] 1 三级跳远技术的演进
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现行三级跳远技术的初期形成阶段,称为“跳远型”技术阶段。那时的动作纯属跳远式的三级跳远,重视第一跳和第三跳的远度,第二跳很短,是一、三跳的过渡步。
1.2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三级跳远进入完善阶段,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三级跳远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不断实践,创造了各种类型的跳法,分为“苏联技术”和“波兰技术”。
1.3 “苏联技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三级跳远选手。其三跳比例技术是强调第一跳的远度,重视第三跳。观其技术外形,第一跳身体重心的抛物线高而远,换腿跳,后两跳均采用高抬大腿扒地式着地动作,双臂摆动。
1.4 “波兰技术”。1960年前后,波兰选手施密特以新型跳法创造17.03m的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越过17m大关的运动员。他的技术特点是较好地利用了助跑速度,前两跳身体重心的抛物线轨迹较平,着地积极,速度损失少,这使第三跳有较长的远度,当时人们把这种技术称为“平跳”技术。相应地,人们把苏联的跳法称为“高跳”技术。
1.5
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向适当减小第一跳远度的百分比,其实质是强调提高和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减小前两跳中的制动作用,以获得快速而连贯的跳跃动作———高而远的第三跳。2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发展趋势
2.1
张义盛等人(1990)对我国和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与总成绩之间的关系和技术类型的分析,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第一跳比例过大与总成绩呈负相关,第三跳的比例同总成绩呈正相关。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己基本形成了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的“平跳型” 2 技术。提出中国运动员应将第二跳比例适当缩小到29%左右,同时在保持速度和加强第三跳起跳速度和力量下功夫,争取较好的第三跳,将使总成绩有较大的提[4]高。HayandMi11er(1985)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的12名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12名运动员中有7人使用单足跳比跳跃远的技术,另外5人使用跳跃比单足跳远的技术,两种技术的平均三跳比例分别为36.4%:29.5%:34.2%和34.4%:29.3%:36.3%,差不多互为镜中的影像。[4]
2.2
James.G.Hay(1990)根据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三级跳远技术类型的划分方法,依据单足跳和跳跃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把三级跳远技术划分为单足跳型、平衡型、跳跃型三种类型。这是对三级跳远技术研究和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对三级跳远技术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比赛的43名运动中,有一半的运动员和约一半的决赛运动员采用单足跳型技术;平衡型和跳跃型技术与单足跳型技术是同样有效的;决赛中的8名选手中有四人在单足跳距离相对较小的的一跳中,达到了他们的最好成绩;这4名运动员中的3位在跳跃距离相对较大的一跳中,达到他们的最好成绩。表明单足跳距离相对越短,则跳跃距离相应越长,三级跳远成绩越好。[4]
2.3
曾立火(2001)总结了世界20名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发展资料,提出了世界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助跑速度与上板速度加快、有利于保持水平速度的增大第三跳比例的技术、水平速度利用率逐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助跑和起跳的准确性、注重加强弱腿技术和能力。[4]
在三跳中第一跳是最关键的。[5]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总趋势应是减少第一跳的比例,加大第二跳和第三跳的比例,其实质是更强调速度,减少前两跳中的制动作用,以获得一种快速完成三个跳跃的动作节奏和又高、又远的第三跳成绩及腾空轨迹。三级跳远中跨步跳承前启后,同时对形成良好的三跳长度比例和节奏有着重大影响。对于这一跳来说,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又要为第三跳的起跳创造良好的条件。相对而言,适当缩小第一跳远度以减少水平速度损失、增加第三跳远度是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专项技术方面存在水平速度保持和利用不够、水平速度损失不合理的特点。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表现为:在追求 3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持水平速度、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能特点,在单足跳型技术、平衡型技术和跳跃型技术中,都产生出了最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根据素质类型及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来安排三级跳远的比例(三跳),对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是可行的,一般采用“平跳型”技术要优于“高跳型”技术。对于业余运动员和初学者应以“平跳型”教学为宜。[6] 3 结语
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往往仅针对部分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上的一个或几个指标进行分析,揭示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部分特点,缺乏对运动员技术特点整体上的、相对全面的研究,同时对产生相关技术特点的原因也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因而对解决运动员,尤其是对中国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次保,赵立军.体育专业女生三级跳远教学的特点及方法[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2]郭元奇,浦军.跳跃的持续时间与三级跳远成绩.田径2002,(12).[3]周凯.三级跳远教学的探索[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4]吴永宏.中国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及训练安排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2).[5]汤定福.三级跳远的关键是第一跳技术[J].四川科技,1996,(3).[6]崔令令.三级跳远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J].体育教育科技2002,(12).
第四篇: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的重点是速度、力量和平衡能力的结合。运动技术较为复杂,让学生全面掌握技术按适当比例有节奏地完成三跳,提高运动成绩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点滴方法,介绍如下。
一、单足跳练习
(1)连续两步单足跳练习。主要让学生掌握全脚着地,用力点在前脚掌,积极扒地后蹬;离地及时折叠前摆,抬离至体前方。
(2)原地模仿扒地动作。手扶肋木或其它扶助物,侧向站立,一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当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并用全脚掌在身前20~30度处扒地,同侧臂配合腿由身体的侧展方向前上方做摆臂。
(3)跳箱或踏板练习。利用箱上或踏板的弹力踏上跳下。连续进行单足跳跨步跳一单足跳一跨步跳单足跳,双腿交换动作练习,使双腿得到平衡发展,单足跳腾空时起跳腿向前方伸展,当脚着地时脚面放平,以使顺利进入下一动作。
二、跳跃练习
(1)行进中做单足跳、跨步跳、单足跳。助跑练习:每跳中间可加放皮筋;跳跃边也可放标志物,要求动作连贯、有节奏、幅度要大,跳跃腾空时间要长,腾空时要保持跨步姿势。
(2)蛙跳练习。单个蛙跳练习;4~8次连续跳的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对提高腿脚力量、脚的蹬弹力量、腹肌力量效果较好,在练习时要求屈膝,双臂后摆,向前上方跳起,收腹举腿落地。
(3)采用标志跳练习。单足跳或跨步跳要注意限制第一跳的高度,加大第二跳的远度,动作要协调连贯,有节奏、速度快。
(4)4~6步助跑跨步跳进沙坑或4~6步助跑上踏板,跳箱跨步跳进沙坑练习,要求起跳后腾空步时间要长,身体维持平衡。
三、跨步跳
(1)4~6步跨步跳,要求两臂前后大幅度摆动,摆动腿充分摆动高抬,下压扒地后蹬地积极有力,这个练习对腿部力量和协调性的提高很有效。
(2)4~6步助跑单足跳越过放在第一跳中间的障碍物,落地后接着起跳以摆动腿跨入沙坑。
(3)利用跳箱练习,用于发展跨步跳阶段技术“弹跳”能力,跨过跳箱在箱与箱之间做一个“跳步”,接着再跳下一个箱。双腿交换进行。
四、完整技术练习
(1)短程助跑试跳,4~6步或6~10步助跑试跳,助跑速度要快,助跑和起跳要紧密衔接,起跳要充分,水平速度要快。
(2)4~6步助跑三级跳远,一跳平、二跳远、三跳高。三跳的节奏要连贯。
(3)中程和全程助跑完整三级跳练习;要在助跑速度达到最快时起跳,最后一步比例略小于倒数第二步,重心稍下降,节奏要明显,各跳远度可参考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如康利,第一跳5.70(32%)第二跳5.50(30%)第三跳7.00(38%)成绩18.17米;爱德华兹第一跳6,22(34%),第二跳5.48(30%),第三跳6.59(36%)成绩18.29米。
五、加强弱腿训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弱腿的强化练习,只有弱腿的跳跃能力提高了,才有
助于跳远能力或成绩的提高。
(1)4~6步助跑练习摸高。学生4~6步助跑弱腿起跳时用起跳腿异侧臂单手摸高。
(2)4~6步助跑跳皮筋。采用4~6步助跑连续跳过皮筋,可根据学生情况增加皮筋高度,这种练习较安全,练习效果好。
(3)6~8步助跑弱腿跳远练习,与一般跳远要求相同。
(4)6~8步助跑弱腿单足跳,要求助跳速度快,跳要有一定的远度。
(5)4~6步助跑单足三级跳远,学生4~6步助跑用弱腿进行单足三级跳远,然后双脚落入沙坑中,要求每一跳着地过程中要用全脚掌着地。
(一)教学建议
1、三级跳远的教学可采用完整与分解相结合以完整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在分解教课时应注重各部分的内在***,在完整教课时要改进提高部分技术的质量。
2、三级跳远技术讲解不易过细,开始练习不要过于追求动作细节,着重腿部动作,重视蹬摆结合。
3、学生练习三级跳远时,准备勾当要充分,助跑道要平整,沙坑要松软,防止危险事故。
4、三级跳远教学中可采用画线、放标记物等方法,帮助掌握三跳的比例和节奏。
5、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攻板”意识,尽量削减起跳准备,控制好熬头跳的高度,十分关注助跑及三跳的直线性、平稳性。
6、三级跳远教学应以技术为主,强调三跳的节奏为主,不克不及过多的强调远度。
(二)教学方法介绍
介绍和初步学习三级跳远的技术
1利用技术图片、录相、课件介绍
(2)西席示范和讲解等
(3)立定或助跑三级跳远练习。
学习熬头跳及熬头、二跳相结合的技术
(4)原地及行进间的单足跳练习。
(5)跨步跳技术练习。
(6)行进间单足跳——跨步跳练习。
(7)—步助跑单足跳练习。
(8)—步单足跳——跨步跳练习。
(9)—步单足跳跳上棕垫接跨步跳落入沙坑。
(10)学习扒地技术:原地扒地、直腿扒地、垫步扒地。
按预定标记(实心球、海棉块、橡皮筋)进行上述练习。
摆臂练习及与下肢动作的配合练习。
学习第二、第三跳的结合技术
(1)行进中的连续进行单足跳,跨步跳练习。
(2)4—6步助跑跨步跳,摆动腿着地起跳,两脚落人沙坑。
(3)短程助跑做第二和第三跳结合练习。
(4)短程助跑做跨过实心球第二和第三跳结合练习。
学习短程助跑三级跳远技术
(5)短程助跑三级跳远。
(6)同上,利用实心球、海棉块、橡皮筋等物进行辅助练习。
(7)利用助跳板,跳箱盖进行辅助练习。、学习全程助跑三级跳远技术
(8)中程、全程助跑的单脚跳练习。
(9)—10—12步助跑三级跳远练习。
(10)按三跳的比例进行助跑三级跳远练习。
(三)易犯错误与纠正方形法
1)助跑步点禁绝
产生原因:①每次助跑开始加速的方式纷歧样②每次助跑开始前几步的步长不固定③每次助跑的节奏纷歧致。
纠正方形法:①固定每次助跑开始时的加速方式,一般初学者最好选择逐渐加速的方式,具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可以选择积极加速的方式。②固定每次助跑开始前几步的步长,可以采用在助跑的前几步画标记的方法,反复进行练习。③反复进行全程助跑练习,每次助跑开始前几步的步长、加速的方式、助跑中程和助跑最后阶段的节奏都应该一致。
(2)熬头跳腾空过高
产生原因:①助跑最后一步拉大步。②起跳时小腿伸得过远,上体后仰。③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向上。
纠正方形法:①采用标记跑的方法,在助跑的后几步的每步之间摆放标记,运动员在进行助跑练习时快速跑过起跳板。②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的练习,要求运动员在起跳时上体正直,小腿不要前伸,有跑过起跳板的觉得。③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的练习,在助跑的最后几步两臂积极先后摆动,在起跳时两臂和摆动腿也要先后摆动。
(3)三跳节奏不好
产生原因:①熬头跳过大,第二跳跳不出去。②最后一跳的起跳腿无力。③助跑时没有充分发挥水平速度,在前两跳的着地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持水平速度,使水平速度损失过多,造成第三跳过近。
纠正方形法: ①做中短程助跑完整三级跳远练习。可以在前两跳的着地点放置标记,控制熬头跳的远度。要求运动员熬头跳向前跳,而不是向上跳。②加强弱腿的力量练习,可以采用单足跳和6—8步助跑跳远练习。③加快助跑速度,注重前两跳的向前性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尽量削减水平速度的损失,以求获得第三跳尽可能大的远度。
(4)空中动作不服衡
产生原因: ①在跳跃中两臂和两腿的摆动动作配合不协调。②在摆动动作时向左右方向使劲的成分过大,从而造成身体过分扭转。③两臂在先后摆动时夹得太紧。
纠正方形法:①短程助跑单足跳、跨步跳、两单一跨以及完整的三级跳远练习,注重上下肢的协调配合。②短程助跑单足跳、跨步跳、两单一跨以及完整的三级跳远练习,注重上下肢的先后摆动动作。③短程助跑单足跳、跨步跳、两单一跨以及完整的三级跳远练习,注重在摆动时两臂要适当打开,以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第五篇:立定三级跳远
立定三级跳是在原地起跳后沿直线连续进行的三次跳跃。由于第一跳获得的水平速度在三跳过程中不断降低,所以如何减少水平速度的损耗而又能获得合理的垂直速度,是原地三级跳技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它要求运动员有较强的爆发力、良好的弹跳力和协调性,以及强有力的腿部力量。原地三级跳的成绩取决于第一跳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产生的垂直速度,同时也和动作质量、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及三跳比例有关。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
一、第一跳身体重心的腾空轨迹比较平。保证有一定远度的基础上减少水平速度的损耗。
二、第二跳的空中动作要求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跨步姿势。在身体向前腾越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较大的两大腿夹角。同时,还要尽可能延长腾空时间,以便及时开始第三跳。
三、第三跳,经过前两次起跳之后,水平速度有明显下降,因此,在第三跳中,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水平速度,尽可能提高垂直速度,以获得一个较高、较远的腾空轨迹,取得第三跳的远度。在第三跳的腾空中,最好采用跳远的挺身式或走步式姿势。这一跳的空中动作和落地技术与跳远基本相同。
四、身体素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在加强技术的练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如:上肢、腰腹肌、下肢的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训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爆发力训练:训练时应注意速度和力量的密切结合,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进行中等重量的负重练习,如负重提踵、负杠铃原地跳、负重弓箭步走等;在发展快速力量的同时,也要进行大重量的负重练习,以增加肌肉力量。主要练习有负大重量蹲起等。并且要同跑和放松练习结合起来进行。重量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尤其是杠铃,最好是在有保护或是有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才好,这样比较安全。
2、弹跳力训练:发展快速力量和跳跃能力能有效发展弹跳力,其主要练习有:
1、一般跳跃练习:单足跳、跨步跳、分腿跳、蛙跳、直腿跳等;
2、跳跃障碍练习:跳跃栏架、跳深(即跳下-跳上练习,效果非常显著,简单易行)、摸高练习等。
3、腰腹肌训练:仰卧起坐、俯卧挺身、负重仰卧起坐、负重俯卧挺身等来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你个人或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安排上述练习的方式、次数和运动量,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切忌图快而加大训练强度和密度,造成运动损伤和劳损,事倍功半;但运动强度和密度不够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以上方法仅供你参考,希望给你带来好的收效
在田径运动中,立定三级跳远是跳远、三级跳远项目发展快速跳跃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在教科书中都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资料。我在训练中采用下面的手段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所带学生都超过8米多,效果较好。
一、加强速度力量和专项弹跳力连续跳跃能力的练习
立定三级跳远是由三次连续的跳跃技术动作组成,要完成这个复杂的技术过程,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跳跃技能-----速度力量和专项弹跳力。因此,必须重视速度力量和专项弹跳力的发展。具体手段如下。
1,双腿跳栏架
在平整的跑道纵行排列10个栏架,运动员用双腿依次连续跳过每个栏架。栏架的高度和间距因人而异,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栏高和加长栏间的跳高。
2,双脚跳皮筋
在跑道上纵行相对排列若干个栏架,每纵行相对排列的栏架之间用皮筋相连,运动员用双腿依次连续跳过每个皮筋。皮筋的高度和相互间的跳高因人而异。
3,屈膝跳
连续双脚跳起屈膝收腹,大腿尽量接近胸部
4,单足跳
双脚起动30米记时记步单足跳练习。左右腿交替进行,培养运动员快速向前的跳跃能力。
5,跳深练习
立于60厘米高的跳箱盖上,双脚起跳落地,再以起跳脚跳上同样高度的跳箱盖上。
6,负荷练习
可采用肩负中等负荷的快速深蹲,轻负荷的快速蹲跳起、双手提铃快速跳及沙坑内连续交换腿跳等,来增强运动员的踝部和腿部肌群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7,十级跨步跳
双脚起跳记距练习。双脚起跳,单脚落地,连续跨步跳。通过此练习,不断改进技术动作。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特点要求有两次着地再起跳,要保持三跳的连续性就必须加强连续起跳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训练中要采用单足积极的扒地动作,要避免着地腿前伸得过远。着地腿积极的扒地动作和双臂及摆动腿相对摆动动作能增加起跳能力,从而使身体重心快速移过下一跳的支撑点,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具体手段有:
⑴跳深练习
⑵50~100米的多级跨步跳
⑶50~100米的跨跳结合练习,即脚起跳后两个单足跳一个跨步跳,连续进行。
二、训练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先软地后硬地
2,先双腿后单腿
3,先数量后强度
4,先一般后专项
5,先幅度后速度。
一、动力性练习组合:
斜身仰卧起坐:20X3组 卧推 10X3组
双腿负重屈伸:20X3组 悬垂转体 10X3组
双臂负重上举:20X3组 50米加速跑3组
这一组动力性练习负荷小、中强度、非常适应中小学运动员发展力
量的训练,要求连续完成三组。(这组练习不仅不易疲劳,而且还能重复多次。
二、发展爆发力训练与铅球技术训练结合:
1.手指俯卧、连续抓不同重量的铅球。
2.用不同重量的杠铃快速前推、斜推、原地推不同重量的铅球。
3.连续蛙跳、阻力负重连续滑步。
4.负重进行体侧屈一体侧转的练习,用橡皮条牵拉完成技术动作,身体超越器械的练习。
5.负重半蹲起结合提踵的练习,持不同重量的铅球完成推铅球技术动作。
6.各种跳跃练习,快速跑练习。
肱三头肌。在上臂后边突起的肌肉。
一、原地侧向推铅球 握铅球:手指自然分开。将球放在指根上,掌心空出; 持铅球:将铅球放在右肩锁骨窝处,掌心向前,抬肘与肩平; 推铅球:最后用力,出手角度;
试着用下列方法进行臂 力练习
1、推小车要求:两人配合协调,注意安全; 8—10米要求:两脚支撑地面,只用双手 向前移行.2俯卧撑
3仰卧快速推杠铃,没有杠铃用哑铃代替.4、快速推墙练习
三、注意事项:
运用以上两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隔天交替的训练方式;
2.在发展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时,结合发展基本力量练习,使专项训练负荷保持合理的节奏;
3.在负重练习后合理安排放松练习,保持肌肉随意放松能力;
4.在发展专项力量训练时,把铅球技术结构结合起来,安排大量的负重滑步练习和用接近推铅球技术,推各种不同重量的器械,这样就将各关节肢体的爆发力和速度、灵敏等素质协调地结合起来.提高铅球成绩三步曲
铅球运动是属于运动持续时间短、技术性强、以绝对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爆发力要求高的运动项目。其成绩主要取决于推铅球的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
一、出手方法练习(以右手为例)
(一)学生对墙正面开立(距离1米),右手持球于右肩颈部,左手扶球,然后伸臂把球推到墙上,中食指用力按住球,稍停,双手把球接回。要求把球推到墙上后,成屈腕、中食指用力拨球状,主要体会扣腕拨指动作。
(二)学生正对投掷区两脚开立,右手反握矿泉水瓶子右肩颈部,瓶内装2/3沙子,大拇指垫在瓶底,屈膝,然后蹬地、伸臂、扣腕、拨指将其推出,要求瓶子在空中成直立状飞行。主要体会上、下肢用力顺序和正确的推、拨动作。
(三)学生两脚开立,右手持实心球(或铅球)于右肩颈部,左手扶球,然后把球快速垂直推向地面(砸地)。要求球的落地点在两脚之间稍前处,主要体会快速出手的肌肉感觉。
(四)在(三)的基础上,上体向右后转并屈膝,然后,快速蹬地、转体、收腹、伸臂、顶肩把球垂直推向地面。要求用力顺序正确、动作连贯不停顿。主要体会蹬转快、伸臂顶肩快、拨球快的三快动作。
二、出手角度练习
(一)与同伴一起做蹬、转、伸、抬体徒手模仿练习。模仿者做好预备推铅球姿势,同伴在其后面抓住其右手(起固定作用),模仿者反复进行蹬转伸抬体练习,要求提脚跟、蹬地同时送髋。主要体会全身协调用力。
(二)做好预备姿势对墙侧向站立,蹬伸转髋、抬体、顶肩不伸臂,利用蹬、转、抬、顶的速度将球弹出。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蹬、转、挺、抬、顶依次用力。主要解决学生只注重上肢用力,而不会下肢用力的问题。
(三)在距离投掷区5~8米的地方,设置一个平行于投掷圈延长线、高2.5米左右的橡皮筋,练习者用完整技术将球推过橡皮筋,要求推球时展体增加出手角度。
三、出手速度练习
(一)用完整技术推矿泉水瓶或垒球。要求尽量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主要体会快速用力的肌肉感觉。
(二)侧对墙(距离7米左右)推实心球。在投掷线与墙正中间设置一条平行于墙,高2.9米左右的橡皮筋,从墙高2.9米处,向下画三条间隔0.5米与地面平行的横线,练习者用完整技术将球推到墙上,在球不越过橡皮筋的前提下,在墙上的落点越高越好(球出手的速度越快,飞行的弧度就越小,在墙上的落点就越高),要求不破坏完整技术动作,主要体会爆发式用力的肌肉感觉。
赛前做准备运动先热身再活动全身各个关节肌肉及韧带,另外要有比赛得第一的信心.一、变速跑、间歇跑是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的主要手段
800米跑是一种有氧无氧跑的典型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训练既要改善心脏和循环系统功能,增强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增强无氧供能的能力。
变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脏容量,改善跑的过程中心脏对循环系统的泵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
间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过度酸化”,为了消除“过度酸化”对肌肉工作能力的影响,就要求血液中有大量的碱储备,发挥中和作用。运动员有了更好地抵抗较长时间“过度酸化”和供氧不足的能力,便提高了无氧供能能力,即提高了速度耐力。
匀速跑(或定时跑)也有变速跑同样的生理效果,经常采用,会对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变化发生影响,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发挥速度所需要的无氧分解能力,因得不到锻炼而相对削弱,所以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其他专项成绩,因此不适宜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 第一阶段多采用变速跑训练;第二阶段变速跑和间歇跑训练交替采用;第三阶段多采用间歇跑的训练。
二、周训练计划中,800米训练的合理安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制定的。在制定周训练计划时,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训练水平,周密地考虑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兼顾各专项训练。周训练计划中的800米训练安排: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一般要有两次,第三阶段每周不得少于一次,训练间隔不得少于两天;必须与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杠铃负重练习)叉开,一般安排在大强度力量素质训练前一到两天,或者周末,通过星期天的调整,以求达到超量恢复。
三、一次训练课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第一阶段逐渐增加运动负荷量,第二阶段在增加运动负荷量的同时加大运动负荷强度,第三阶段只上强度而不增加运动量(或适量减小运动量)。下面是第二阶段800米训练运动量及强度的课计划安排:
1.变速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4倍左右,如采用150米、200米快速跑,中间用100米慢跑作为调整,训练量为:跑12~14个快跑150米+慢跑100米;或者跑10~12个快跑200米+慢跑100米。快跑段的强度不低于70%,慢跑段的时间不超过快跑段时间的三倍。
2.间歇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3倍左右,如采用200米、300米、400米的间歇跑,训练量为:10~12个200米跑;或者6~8个300米跑;或者5~6个400米跑。跑的强度不低于自己最高速度的80%为最佳。如果跑的强度在70%以下,对人的机体就没有足够刺激,对提高成绩意义不大。
四。每天都要跑几个800米,跑一个月
耐力就提高了。
运动中腹痛的原因:
① 肝脾郁血②呼吸肌痉挛③胃肠痉挛④腹部慢性疾病
运动中腹痛的防止: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前不能过饱或过饥,也不要大量喝水。运动中要注意呼吸的节律。运动中出现腹痛时,可减慢跑速,加深呼吸,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坚持一段时间疼痛一般可减轻或消失。
运动中腹痛
它是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中长跑和长跑中发生率较高,以右上腹疼痛为常见,男运动员多于女运动员。
①处理
1)一般只要减慢运动速度,加深呼吸,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疼痛即可减轻,以致消失。
2)若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反而加重,就应停止运动。
3)若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疼痛还在继续,则应请医生诊治。
②预防
1)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增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提高生理机能水平。3)膳食安排要合理,饭后须经过一定时间(1.5小时左右)以后才可进行剧烈运动。4)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中长跑时要合理分配速度。
参考资料:
考前要调整好训练的量和强度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教师要调整好训练的量和强度,使学生以最佳的运动状态迎接考试。因此,教师在考前要不断减少训练的量,在训练中要寻求通过少量的重复次数就能对肌肉产生很大刺激作用的训练方法,注重训练的质量,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学生的训练合乎考试的要求,以便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良好的技术状态。如果考前采用大运动量训练,会使学生的机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结果学生会出现肌肉、关节劳损或“过度疲劳”,使训练中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低,训练的质量方面如肌肉的收缩速度、动作的节奏、动作的规范性等根本无法保证,造成肌肉的收缩速度、动作的爆发性大大降低,会造成学生运动疲劳的产生,这样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以下是一些经过多年训练大的前辈所总结些的一些实践经验,具体方法是:
第一,第1周负荷较大,第2周负荷最大,第3周负荷最小,第4周积极参加体育考试。在最后一周训练中,运动量为平时的1/3。考前三天休息二天,最后一天安排适应场地练习,学生活动只要达到微微出汗为宜。这样安排适合体育高考生的考前训练规律,使学生体
能达到充分恢复和超量恢复,并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方式的安排,对学生竞技状态培养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参加体育高考的许多学生以往缺少运动和比赛经历,比赛经验差,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教师在平时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对待训练如考试、对待考试如训练的态度。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增强其自信心、求胜欲望、不服输的精神和临场兴奋性,要合理评估自己的水平,制定合适的目标,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比赛)的成败,学会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训练时,让学生自己完成准备活动;多安排一些单项对抗赛,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在考前配合兄弟学校,安排一到二次模拟考试,执照考试的规则与要求进行测验,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让学生重复体会考试场景,消除恐惧心理。考试中每个项目考完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好他们的心态。如果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在中间休息时,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看到体育高考最后的录取是看总分,一个项目考不好不要紧,还有后面几项的考试,争取把后面的项目考好,把丢失的分数补回来。这时候应抓紧时间休息,做好考下一项的准备工作。对于前一项目考得好的学生,在鼓励表扬他们同时,提醒学生不要过度兴奋,要适时调整心态,争取下几个项目考得更好。,由于体育高考的时间安排在春季三至四月间进行,考试有可能是在雨天、多风、较低的气温下进行,对学生的发挥的影响较大。所以考前注意加强学生对恶劣天气的适应性训练。教师在考前训练和
测验中,要有意识安排在不同气候中进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在雨天场地器械湿、多风、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测验和训练,使学生在较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和测验,以适应紧张体育高考的需要。研究证明:人长期在某一时间训练,会使人在特定时间产生适应,养成一定的习惯和运动条件反射。因此教师要根据考试中各个项目测试的时间安排,在考前一段时期的训练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安排相应的项目进行训练和测验,使学生身体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能适应考试的要求。
第三、要注意训练的实效性和项目的均衡。体育高考是要考几个项目,因此要想取得高分,学生各个项目都要均衡不能有弱项。教师在考前训练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合理分配训练时间,科学安排运动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的强弱项,最后阶段的训练,在保持强项成绩稳定上,加强弱项训练,争取突破以提高成绩。但要控制好运动量和强度。具体到每个项目,在保持一定的量和强度基础上。关于跑步,应该采用战术和冲刺跑训练的结合,铅球加强最后用力技术训练,三级跳要加强动作技术和节奏的训练。
第四、重视训练后疲劳的消除研究证明,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训练后的疲劳如果不能较快消除,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体育高考生训练后的放松练习。而在训练疲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理方面的疲劳,如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对于肌肉疲劳可以采用慢跑放松、抖动、伸展和牵拉放松、按摩放松、沐浴或热水泡脚放松等手段,促进
肌肉的舒张、增进肌肉的弹性、加快肌肉疲劳后的恢复。对于神经系统的疲劳可以采用意念放松、音乐放松、运动饮料放松等手段,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得到放松。二是心理方面的疲劳。学生会因训练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期待和恐惧等,引起情绪波动造成心理不稳定的状态,产生疲劳的痛苦、惧怕和厌倦情绪。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调整,会严重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考前一段时间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学生的心理,恢复正常的心态。
第五、加强安全教育,防范生病和受伤教师在考前对学生要加强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注意在考前或考试期间注意安全。不要因饮食卫生、起居等方面引起生病,不要因交通、训练中准备活动不足、或在训练外因参加其它剧烈运动而引起受伤。考前要求学生不要参加足球、篮球等身体对抗激烈运动。生病与受伤一样,都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轻则影响学生的训练和成绩的提高,严重则可能使学生不能正常参加考试,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第六、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饮食和营养。赛前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能够保持和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保持原有饮食习惯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强各种营养的摄入。但是在加强营养同时,要注意临考前饮食中应避免摄入过多脂肪,这样会导致热量过高,引起体重和体脂增加,使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许
多酸性物质,导致机体疲劳提早发生,不利于竞技能力的保持。考前一周要逐渐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加强肌糖元的储备。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肌肉的作用。
第七、加强心理素质练习。培养学生自信心,相信自己,敢于挑战自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考出最佳成绩。一定会成功的。
总之,高三体育生的后期管理和训练的工作是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一种考验。体育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自身修养.真诚关心学生,从学习、生活、情绪、训练等诸多方面了解学生,关怀学生、爱护学生,和他们多交谈、多分析、多帮助,让师生之间更添信任。通过细致、全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摘自:体育教师之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