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跳远技术原理
跳远技术原理
摘要:通过多方面实践中运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来观察分析跳远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对跳远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纵向的深入研究,获得跳远运动的总体技术认识
关键字: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
正文:跳远是公元前708年就出现的比赛项目,从而知道跳远技术到如今已经逐渐成熟并完善,它的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1896——1936年的自然发展阶段,1936——1968年的跳远技术兴盛阶段:1968年——到现在的系统科学训练阶段,从简单的蹲踞式跳远,经历了挺身式,二步半式和三步半式跳远技术,这些读书一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从综合的角度认识研究跳远运动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从而开发和挖掘运动员的自身潜力
跳远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技术部分,各个部分技术有机联系构成跳远技术的整体,其中尤以助跑速度和起跳角及腾空技术对跳成绩起着主要的作用。
1)生物力学
跳远远度成绩的测量是从距起跳板最近点落地点的至起跳线的垂直距离。跳远远度可以由以下三个不同距离所组成S二S, + SZ + S3(图)S,是起跳线到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S: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影点到两脚落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S3是两脚落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
S,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身材条件、起跳结束瞬间所处的身体姿势和起跳腿蹬地的角度。从身体形态看,身高腿长的运动员较为有利,从技术结构看,为增大S;运动员必须在起跳结束瞬间,通过起跳腿的魏、膝、踩关节的充分蹬直和有力的摆臂摆腿使身体处于合理的高重心姿势,以及适宜的蹬地角度。
根据射抛运动的远度公式:S二voZSin2(X/g腾起初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与人体飞行时腾起角a成正比。人体腾起初速度是人体在起跳中所获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合速度,腾起速度可以通过助跑和起跳技术的改进以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得到增大。从远度公式看,最佳的腾起角度应该是450,但由于腾起角度是助跑产生的水平速度和踏跳产生的垂直速度的比值所决定的,又因为起跳瞬间重心高度与落地瞬间重心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合理的起跳角度必须小于450o S3主要取决于运动中在完成空中动作的合理性。
助跑是为了获得高的水平速度,v。并为准确的踏板和起跳作好准备。跳远助跑的速度与腾空初速度的关系密切,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很大。研究证明:助跑速度在决定跳远成绩的诸因素中占70%以上。助跑的距离要根据助跑道的性质、天气及身体情况、个体发挥最大速度的距离等进行调整。助跑道松软,气候寒冷、逆风和体力不足时,助跑距离要缩短;反之,应加长。为提高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助跑的节奏要相对稳定,快速的助跑还必须与正确有力的起跳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整个助跑中要做到快速、平稳、准确、直线、轻松而富有弹性和节奏感,并使助跑与踏跳技术紧密结合。
起跳是由水平位移向斜抛运动转换的阶段,起跳的任务是改变身体重心向前运动的方向,通过快速正确的起跳动作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的腾起角度。通过起跳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发生了改变,改变成斜抛运动,根据抛射远式:V20Sin2a/g可以看出,S是由腾起初速度V。和腾起角度。决定的,腾起速度可以通过助跑和起跳技术的改进以及运动身体素质的提高得到增大。从远度公式来看,最佳的腾起角度应该是450,但由于腾角度是助跑产生的水平速度和踏跳产生度的比值所决定的,同时因为起跳瞬间重心高度与落地瞬间重心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由于运动员在短暂的起跳时间内生很大的垂直速度,因此,腾起角远小于抛射体最佳远度的理论角度45“角,合理的起跳角约为20”左右,比蒙的创世界纪录时身体重心的腾起角约为240。从以上公式分析中我们知道合理的起跳是决定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整个起跳过程又可分成三个动作阶段。
2)运动生理学
1.2研究办法 1.2.1摄像法
采取JVC9800型高速摄像机,对研究对象跨步跳伏跳的完全技巧动作进行立体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100Hz,摄像机高1.25米,摄像机抬置在帮跑路的一侧,主光轴正对跨步跳踏跳区域,距运动核心17米,并拍摄了置于运动平面的1.8米长的标记比例尺。1.2.2结析法
运用EIMG71PN-I型爱捷运动录像解析体系,对研究对象跨步跳起跳过程中着地瞬间,最大缓冲时刻以及离地瞬间等时相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丈量和分析,选用扎全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对录像带进行采集和数据盘算,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涩处置,得到研究对象的跨步跳起跳技术指标。1.2.3动力学测试法
采取瑞士产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研究对象跨步跳的踏跳三维测力,采样频率为500Hz。测力台固定于三级跳远场地助跑说下,按划定装置,测力台表面笼罩有厚1.5cm 与助跑谈资料雷同的塑胶垫,其表面与助跑叙坚持在统一程度面高。测力台的X轴为左右方向,Y轴为前前方向平行于助跑道,Z轴为竖直方向。数据的采集与处置由专门与测力台配套的盘算机体系完成。
1.2.4远测肌电法
应用美国产NORAXON Telemyo2400R远测肌电仪对运动员有关肌群进行测试。采样频率为500Hz/s,测试过程中,三种仪器采取同步测试的办法。1.2.5数理统计法
对标文所获获得的试验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xp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走单果艳方差剖析、单样利t测验以及相干性分析等统计学处置和图表的画造。2 试验成果与剖析
2.1着地瞬间的运动学特点分析 2.1.1着地角
研讨发明,着地角的大小直交影响程度快度的丧失率;也影响着下肢肌蹬伸机会的迟早,从而影响蹬伸作使劲的大小和作用时光,并以为优良女子运动员的跨步跳着地角应把持在63°左左;而李鸿江等己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的跨步跳着地角替68±2°。
和平研究发现,在幻想情况下,为了坚持水平速度,运动员应当应用小脚度踏跳,大角度着地,但这却是不可能的。由于下肢肌在完成起跳的过程中有其奇特的运念头制和性能特性,简略地说就是下肢肌在起跳过程中要绝速地完成一次从退让性工作向抑制性工作的转化,这种转化完成的佳坏由支撑负荷和起跳腿工作肌群的肌肉反映特征决议,依据肌肉反应特征值的公式R=垂直冲击力极值/自身材重/起跳时间,该运动员这种肌肉反响特征必定时,若下肢肌蒙受了较大的垂直冲击力,就会延缓退让性工作向抑制性工作的转化,使起跳难以钝速完成蹬伸,导致起蹬晚,发力不充足,所有运动员每一跳着地角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各跳着地瞬间垂直方向所承受的冲击负荷大小,从而成为影响运动成就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优秀女子运动员着地角分析发现(见表1),跨步跳着地角广泛偏小,且与国内外优秀选手比拟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0<0.01见表2)。有关研究证实,“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无论高跳型仍是平跳型,对每次起跳着地角均表示出很恶的把持能力,在起跳时表示出着地角大于起跳角的技术特征。着地角大,则缓冲时副作用力绝对较小,利于坚持水平速度。有关研究已经证明,着地角越小,前支撑阻力越大,添大了着地时的制动作用,水平速度的丧失就大,且这种损失是由于起跳腿着地瞬间与地面的冲击所引起,不会转化为垂直速度,是完整的损失。天津市优秀女子运动员着地角偏小是广泛存在的问题,由于着地角偏小,导致离地瞬间的重心水平速度丧失比较大,与国内外优秀选手离地瞬间身材重心水平速度对照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见表2 p=0.000<0.01)。
表1 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角(度)THF JXL ZQX ZJ WZF CH ZYL LY DB ZX GF WY LW64.7 60.7 61.5 63.6 59.5 61.4 62.8 58.6 60.9 57.7 60.4 57.6 58.6(1)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着地瞬间采用较为显著的“屈腿着地起跳蹬伸技术”,到最大慢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公道的蹬伸范畴,但在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显明小于国内外优秀女子选手,且差别拥有明显性(p<0.05)。
(2)通过对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的肌电学特征分析,尔们发明在着地瞬间明显性差别,半腱肌的用力水平初末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骨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皆起着无比主要的作用。
(3)进一步增强相对力气素质和专项气力素量训练,尽力进步运动员下肢肌“拉长-缩短周期”的压缩能力,特殊是由离心到向口快捷收缩的能力以及等长发缩能力。
3)体育心理学
随着跳远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而且还包括心理能力的较量。跳远心理训练就是把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运用到跳远训练和比赛中,以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正常发挥水平的目的。心理训练已成为跳远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调整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的一个难题,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关键。
一、设计好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训练;不给运动员定指标,让其轻松上阵;制订准确的比赛方案,做到知己知彼,临阵不乱,树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努力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
1.动机训练目标是行为决策的前提。首先要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和奋斗目标,激发运动员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动员整个机体,发挥出个人最大潜力,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增强比赛信心。
2.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可较多运用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去克服各种困难,培养队员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各项品质,使运动员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训练。可采用念动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念动训练是运动员借助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表象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印象,以达到巩固和改进技术的目的,同时对稳定情绪和集中注意力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运动员机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来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4.提高比赛适应能力训练。一般选择模拟训练,可用接近比赛地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还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另外,在训练、学习、日常的生活中,队员本能地、恰当地利用时机,使身体方面的准备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对设备、场地、人、目标及身体思想感觉的适应等。运动员必须适应不同场合,特别是在比赛中进入角色,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将全部身心投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二、做好运动员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顺利完成复杂而又艰巨的比赛任务,创造友谊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1.做好“暗示调节”。比赛中如果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这时运动员可以想象平时训练或过去某一比赛中创造最优成绩时的动作顺序的情景,以稳定一下情绪。也可以用“我很放松”等词语引导,通过暗示自己肌肉放松,调整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的精神性。
2.做好“呼吸调节”。由于比赛时运动员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时使其交感神经活动加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动作不协调,思维混乱等现象,这时如果采用慢节奏的深呼吸方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就会改善学生的情绪波动,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这样可以起到稳定运动员情绪状态、缓和紧张的作用。
3.做好“注意调节”。在比赛时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的事物上,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注意状态,有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诱导运动员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运动员利用间隙时间,默念动作要领,如:练习跳远技术时,要求运动员原地战栗或一边走动,注意里集中想象体会助跑节奏、踏跳摆动、挺身式或走不式空中技术动作要领和举腿落地技术要领等。
三、做好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
教练员不要因运动员偶尔几场比赛的失败就指责运动员,而应用微笑、鼓励方式来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一场比赛的结束,往往在运动员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影响,通过赛后调整采用一些心理调节手段以消除疲劳和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缓和比赛带来的压抑感,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消除心理障碍,为下一次的比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改变赛后训练课的训练环境,安排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郊外、田野等各地活动,使运动员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和新鲜感等等。
四、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消除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消极状态。训练过程中,要了解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况,帮助运动员查找原因,分析情况,采取措施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使其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例如:有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目标不明确,过分重视比赛名次和成绩,进而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此时,教练要善于开导,帮助运动员科学地分析自己和比赛对手势力,从而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减轻压力,保持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和斗志。
2.训练过程中严格控制运动员的过分激动。有些运动员对情绪的体验过分强烈,过度兴奋,坐立不安,焦急烦躁,记忆减弱,并有生理上心跳加快,四肢肌肉颤抖等现象。这种过分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使运动员不能发挥应有水平。教练员应该帮助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自如的调节心理,使心理放松,情绪稳定,配合适宜的活动和按摩等措施。如想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想象听音乐看戏跳舞等。把注意力转移到能使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上。
3.消除运动员的盲目自信。运动员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困难估计不足,过分松懈注意力等,往往会导致比赛的失败。造成盲目自信心理原因,一般是运动员因动机水平过高,要求过急。为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动机训练时,帮助他们科学分析自己实力,确定正确而适度的目标。
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注意加强对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运动员达到更佳的竞技状态,有助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稳定发挥。
总之
参考文献:
1)马里舒克.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吴保英.试论跳远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1,(2).3)王方春.对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肖威.心理训练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J].田径,2005,(7).5)
和平,王健,孟凡林.三级跳远练习实践与实际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巧出版社,1999,177.6)
袁息生,南仲喜.古代田径活动迷信练习法[m].北京:国民体育没版社,1997.7)
布吕格曼.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讲演-三级跳远[J].田径,1998,(8):19-24.8)
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跳跃项纲选材和训练方式学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9)
蔡锡元,田兆钟.试论中国三级跳远再跻身于世界程度的要害答题.田径热门论[m].北京:国民体育出版社,1995.10)曾红辉.邦内外优良女子三级跳远运发动某些运动学指标的研讨[J].体育学刊,1997,(1):24-26.11)王元,周建华等.三级跳远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换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33-1435.12)尚瑞花.三级跳远中各跳起跳时着地动作的作用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2):31-33.13)余敬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31-34.14)
郭元奇.中日青少年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比拟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91-692.
第二篇:2012伦敦奥运会三级跳 跳远技术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2012伦敦奥运会三级跳 跳远技术
北京时间8月7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田径比赛进入第五天,中国队在两个项目取得决赛资格。董斌在男子三级跳远预赛跳出16米94晋级
教学步骤: 1.开始进行三级跳练习时可以采用节奏跳练习,练习的目的是使用两条腿起跳,提高一般跳跃能力,应该采用不同的节奏,例如右腿跳两次,然后左腿跳两次,把注意力集中在节奏上,避免过度的脚跟着地。
2.组合三级跳:采用组合三级跳是使运动员熟悉三级跳远的节奏,运动把注意力集中在节奏上,而不是跳得远度,单腿跳和跨步跳的时间应该相同,积极的用全脚掌落地。
3.跳箱三级跳远:这个练习使用中等高度的跳箱来提高跨步跳技术,单腿跳过一段距离,动作要平,而且落地要积极,运动员应作出有力的跨步跳,把脚落在跳箱上,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单腿跳和跨步跳的衔接就能够加强。
4.三级跳远节奏练习:这个练习应注意两点,一方面运动员应注意把注意力过分放在单腿跳上,另一方面教练员通过练习对运动员进行区分,可以让用沙坑侧面使更多的运动员做同事练习。
5.半程助跑三级跳远:在助跑道上采用中等距离助跑能够使运动员熟悉更高的速度和更坚硬的地面,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节奏上,要记住在好的三级跳远技术中单腿跳和跨步跳所经历的时间是相同的。
6.完整练习:采用全程助跑的三级跳远技术练习完成学习步骤,学些的目的是均衡的跳跃,做到快而平的单腿跳和有力的跨步跳。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 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跳远:
在田径比赛中跳远通常都是可选择的项目之一,提高运动员自然的奔跑和弹跳能力,为他们的助跑建立标记,然后然他们跳,这都是很吸引人的,然而这时一项技术性活动,通过为提高跳跃能力而设计的,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效果有目共睹,以下请教练介绍训练计划:
跳远时最简单的田径项目之一,你跑,然后跳,就这么简单,可是在高速下微小的错误会被放大,致使技巧中的任何一环都非常的重要。跳远技巧有三种风格,扬帆式、悬挂式、和踢足式,然而起跳和着陆并无区别,这些名称只是就腾空动作而言,跳出的距离由起跳时的速度和起跳角度所决定,腾空技巧是用来获得一个更好的着陆点,扬帆式悬挂式和踢足式只是就腾空动作而言,跳出的距离由起跳时的速度和起跳角度所决定,腾空技巧是用来获得一个更好的着陆点。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助跑,助跑的目标是达到一个控制范围内的最高速度,所以正确的助跑距离十分重要,初学者或许只需助跑七十到八十英尺,有经验的跳远运动员助跑一百到一百二十英尺,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起跑,步行也行,慢跑也行,只要用一致的方式就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每一步出错的机会,头两三步非常的中国要,因为从这几部开始很容易兴奋起来,步子迈得越来越大,继而使整个助跑过程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应该以四分之三的速度起跑,跑向位于跑到中间的标记,看着那标记确保你踩中了他,这个标记离踏板足够远,如果运动员组跑的不够好,也有足够的距离停下来,逐渐建立起这些,确立你的步幅,减少助跑次数,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是你不至于犯错,增加你的自信心,使你相信这次助跑一定很出色,而且一定会踏中踏板,当你到大位于跑到中间的标记时加速,争取在离踏板两步时达到最高速度,你的不表是踏板后两道三英寸处,而不是紧贴着线,虽然速度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在学习正确的跳远技巧后它才显得重要,初学者应该缓步跑,然后起跳,当你跳得越来越轻松的时候你可以跑得快一点,你发现要跳得远,唯一的方法是助跑得快,使用好的跑步技巧可以在跑的时候保持直挺的姿势,髋部应该保持在肩部的下方,这不仅会帮助你跑得更快,而且保持直挺的姿势,会使运动在起跳的时候更容易摆动他们的髋部,和防止旋转。
我们要看到第二部分技巧是起跳,有两种方法来用你的手臂辅助起跳,受大多数教练欢迎的疾跑式起跳强调把与起跳脚异侧的手臂和腿猛力的向前摆动,另一种是双臂式起跳,对悬挂式腾空很有效,和撑杆跳的原理类似,用双臂式起跳可以得到更多的力量,但要小心不要减慢速度,你一定要从踏板上跑过,保持加速,才能跃到空中,起跳时运动员由踏板两步以外到踏板之间所做的动作的结束,最后一个跨步,或者叫倒数第二步是成为一个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关键,对于一个左脚起跳的运动员来说这意味着你需要在到达踏板前,倒数第二次左脚着地时开始把你的髋部向下沉,右脚着地以后髋部开始再次往上升,髋部一直往上升,直到起跳脚离地为止,确保髋部在左脚起跳时,比之前任何一次左脚着地都要高,如果这起跳时髋部不往前送的话,倒数第二步的调整就会对整个跳跃带来消极影响,关键是髋部不要太低,应该往前送,着地时应该用整个脚掌多用脚跟触地,比只用脚的前半部分要好,确保起跳脚在着陆过程中起积极作用,起跳脚应移动得比身体快,但在踏板时不应该阻碍身体前进,你往地面施加多大的力,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你就得到多大的放作用力,但是你得迅速,抬起非起跳脚的膝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这样可以把力量传递到地面,有助于你跳得更高,有力的摆动与起跳脚同侧的手臂,使之水平,把与起跳脚异侧的手臂向后挥动,助跑结束时调整那几步十分重要,但也十分难学,虽然你不应该低头看着踏板,但把焦点放在沙池的另一端以外也同样不好,清楚你的身体与踏板之间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好好运用你的周围视觉,出色的调整步有三个要领,调整时髋部向下沉,起跳时髋部往前送,调整以及起跳时保持速度不变,起跳时的速度和起跳脚是最重要的,在腾空过程中身体的位置对减少上半身的旋转式很重要的,而且可以帮助运动员伸展他们的腿以获得更出色的着陆和更远的飞行距离。跳远的第一种风格是扬帆式,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但也是效果最差的一种,到达起跳位置后凉席分开,起跳脚与非起跳脚并排形成派克斯式,虽然你马上到达着陆点,但这一姿势并不能对你身体的向前旋转起任何阻碍作用,你跳得越远,旋转越大,也就是使这种姿势效果越差;悬挂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腾空方式,和踢足式一样有效,起跳以后非起跳脚与起跳脚一起往后摆,使膝部、髋部、头部与手臂处于同一直线,脚就在身体的后方,这个姿势过后,随着膝部往上抬,腿部往前摆,同时双臂往前下方摆动;最后一种风格是被奥运跳远运动员们广泛使用的踢足式,但对年轻跳远运动员来说踢足式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踢足式腾空的特征是这样的,非起跳脚伸直,向后摆动,就像悬挂式一样,不同的是起跳脚弯曲,向前摆动,同时起跳脚异侧的手臂向反方向划圈,多数运动员会把非起跳脚往前摆,使之在着地点与起跳脚重合来完成摆腿一点五次的踢足式腾空动作,而摆腿二点五次的踢足式腾空动作则被那些跳出24-25英尺的运动员所使用,大部分的年轻运动员吧太多的注意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力放在腿部动作上,而忽略了吧髋部往前送,一般来说至少要跳出十九英尺,这套踢足式腾空动作才有效,技巧中最后的一环是着陆,但是着陆在所有腾空风格中,腿应与地面平行而身体应保持派克姿势,目标是保持这种姿势知道伸展了的双腿进入沙池为止,要想使脚跟先接触沙子,你需要使膝部弯曲,身体向双腿的上方移动,或者有经验的运动员可以尝试用双腿划进沙池,保持派克姿势的关键,向前的翻转会迫使腿部向下,一个直挺的起跳加上一个好的悬挂式或者踢足式腾空会带来一个出色的着陆,无论用何种方式着陆,保持派克姿势的关键是有起跳和腾空所产生的向前的旋转,如果一个运动员直挺的起跳而没有受到踏板的任何阻碍,而且用悬挂式或踢足式顺利腾空的话,着陆将会很出色。
练习的目的是是、为了获得速度、强度以及精神方面也就是对这项运动的理解等技巧,我们通过夸张、分解动作和重复来获得技巧,举个例说在摆动膝部的练习中你要夸张的摆动你的膝部,要摆得比与地面平行这一标准高,在此后的练习中,膝部可以抬得稍微低一些,我们可以把技巧的每一部分分解,仿佛只有一部分动作对摆膝起作用,我们把重复运用在几乎所有的训练当中,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分解过的动作和夸张过的动作,试着在无意识中获得这些技巧,例如:有经验的跳远运动员在腾空的过程当中不会想着怎样踢腿,他在无意识中就完成了动作
助跑练习:助跑在跳远中要比在三级跳远中更重要一些,因为我们想离起跳线更近一点,助跑相当重要,他是运动员在到达犯规线前获得可控制范围内的最高速度。而且他可以是运动员在有利的位置起跳,每个跳远运动员都至少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需要一到两个可固定在地面的标记,不要依靠鞋子、卷尺或在跑道上及旁边的草地上留刮痕来做标记,你的标记点需要在比赛开始前和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所以你需要一些容易移动但不容易被别人踢到或移走的标记,用一些独特的东西来做标记,这样好与其他参赛者的标记区分开,独特且容易与其他标记区分,建立起一套固定的步伐对助跑十分有好处,无论是在真正比赛中还是在试跳中,步伐都应该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固定的步伐帮助运动员集中精神和建立稳定的节奏,这种节奏有助于减少压力和使你的迈步更加准确,在试助跑时一般要试三到五次,第一次的目的是为了检查位于跑到中间的标记让后你轻松地跑向踏板就可以了,第二次你要跑过踏板后继续跑就可以了,第三次和接下来的几次你要为在踏板处起跳做好准备,跑步运动员跑动和跳远运动员是有区别的,我们要的是对速度的控制,我们要为起跳做准备,这就是髋部要向下沉,在到达踏板以后要升起来,在最后一次助跑以后我们要来一次有力的起跳,来模拟一次真正的起跳动作,尝试问一下运动员他觉得他的脚他在了踏板的什么位置上,而不要直接告诉他落脚的位置,运动员对他们落脚位置的感觉比他们真正的落脚位置要重要,在助跑的过程中眼睛应该望着跑道,确认你才到了位于跑道中间的标记以后,眼睛望向踏板,直到最后的五六步你才可以把目光移开踏板,但我们相信你依然要感知踏板的位置,太多的初学者太想不看踏板了其实这和盯着他是一样的糟,不要盯着踏板,但要用周围视觉感知踏板的位置,虽然多数的运动员已经练习过成百上千次,他们的助跑非常专业,但实际上他们在最后的那几步里做出的调整比初学者要多,这是因为他们可以感知身体的位置以及身体与踏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大多数人认为助跑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步伐,这样才能以稳定的节奏踏中踏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板,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除了建立起步伐以外,运动员要学习在最后的几步里对跨步做出细微的调整,我们用盲跑练习来学习这方面的技巧,在离踏板任意远度起跑,调整最后几步并踏中踏板,应避免使最后几步过大或过小,想做到这一点不要低着头跑,再踏出最后那几步以前,眼睛留意踏板,在最后那几步里你就要用周围视觉了,技师助跑是用来检测跨步准确性并提高速度的,教练可以在离踏板五十英尺处放一个跨栏然后站在栏旁边,当运动员从栏旁边经过时开始计时,当运动员的起跳脚踏板时停表,这段时间在每一次助跑时都应该相同,但经过一个赛季的锻炼这段时间应该缩短,在不同的跑道上练习助跑并练习从跑道上不同的位置起跑,在比赛前后的一个星期,这个来练习尤其重要,练习在风中助跑也是有必要的,好让运动员清楚应对跨步做多大的调整,为在比赛中应变做准备,没有线和踏板辅助的情况下在跑道上助跑看你是否踩中踏板而跑,还是按照正常的方式跑,也能踩中踏板,有时在标记练习中我们需要为犯规或踩不中踏板,设立一些惩罚这样可以模拟一下比赛中的压力,我们规定运动员的起跳点每超出起跳线一英寸就要罚跑体育馆楼梯一次,要记住,你不能做太多次助跑练习,尽管我们穿平底鞋参加大多数的练习,但为了模仿比赛是的情况,出安定些进行助跑练习十分重要。
起跳练习:尽管调整步在技术上是助跑的一部分,但他也是起跳的一部分,当身体超过了起跳脚,也就是起跳开始的时候,身体处于整套助跑以及跳跃动作的低点,从这点开始身体往上升,超过起跳脚跃到空中,助跑及起跳中的调整步一般要花一到两年来学习,因此要对你自己或教你的运动员有耐心,我们要先向下沉再升起,下沉的时间不要太长,持续行进中起跳对帮助你学习以有力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的摆腿和摆臂进行起跳,不要不用你的膝部,要用力蹬地,尝试不要跳,把膝部和摆臂的力量转化成拉力,把你从地面拉起,在慢跑中起跳的过程中太高并保持膝部的位置是起跳的第一步,接着是无着陆式慢跑中起跳,抬高膝部、髋部随之上升,使得你可以用非起跳脚着陆,用一只脚起跳而用另一只脚着地很重要,非起跳脚被抬起,然后被往下压到身体的下方,髋部也随之下降,要想在起跳动作和你自己的一套动作上下功踏板练习是学习保持膝部动作的途径,但如果只是膝部太高了,髋部没有跟上,这个练习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用头顶目标毛巾,是练习在跳远过程中跳得更好的方法,这比越过跨栏更好,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整个身体向上提升,不仅是腿部,两步跨栏联系并不是一般的跨栏练习,它旨在提高最后两步的频率,节奏是快快慢,注意:跨栏的腿要提高,而后退要伸直,非起跳脚的联系十分重要,在几乎所有的练习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非起跳脚来练习的,有六个理由让我们这样做,第一:万一在关键的起跳中呢跨错了步,用了不擅长起跳的那条腿踏板,还是得跳出去。第二:你怎样知道那条腿更有利于你起跳,经过对非起跳脚的训练,也许你会发现事实上它更适合做起跳脚。第三:脚的对称性,有些运动员一只脚比较强,一只脚比较弱,通过对双脚的练习。我们可以使较弱的脚变得更强壮,下一个理由是转移,在这里转移的意思是当你跃到空中时,身体是不知道那条腿把它送到空中的,例如你可以用非起跳脚和悬时式的踢足式腾空,而不是用起跳脚,你会发现他依然在腾空技巧中发挥作用,另一个理由是受伤,你可以用不擅长起跳的那条腿来完成比赛,最后,最重要的理由是学习一下活动最好的方法,当教练,当自己的教练比当别人的教练更好,通过试图让你不擅长起跳的那条腿完成训练你就真正对这项活动有所认识了,为什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么要用非起跳脚来练习?
一、学习在错脚时起跳,二、帮助运动员确定合适的起跳脚,三脚的对称性,四、转移,五、受伤,六、在自我指导中学习,跳上两层跳高垫的训练告诉运动员如和跳得高,以及让他们知道保持膝部提起和伸展后退的重要性,注意,不需要整个人跳上垫子,只需要把你的膝部提升得比垫子高,经验不足的运动员做这个训练时需要人在旁边保护,无论你起跳的姿势够不够好,使用负重带都有助于增加强度,而且使起跳更加明显,用外科管产生阻力来阻碍起跳,增强起跳姿势的强度与力度,用外科管产生拉力来辅助起跳有助于运动员学习控制技巧时的速度,许多来自欧洲的跳远运动员和世界级的女性运动员只强调助跑中的速度,而不运用倒数第二步的概念,我们认为逐步学习这些概念是很值得的。
腾空练习:腾空是最难模仿的一环,因为在训练中我们不愿意完完整整地助跑,学习踢足式腾空应遵循以下顺序,用一只脚起跳,用另外一只脚着陆,用同一只脚的起跳和着陆刷叫在空中都要摆动,用同一只脚起跳和着陆,最后摆动双腿,然后以非起跳脚着陆,起跳、摆腿、以非起跳脚着陆,注意学习踢足式起跳常见的错误时摆动双腿时并没有使他们伸直或伸展,结果没有达到阻止身体向前旋转的效果,缓速跳进沙池的训练针对的是腾空在大多数时间里你不需要着陆,除非你正在练习着陆,因为不完完整整的助跑就很难练习腾空,所以用斜坡和箱子辅助起跳就显得很重要,有这些器材的辅助可以减少运动员双腿所收到的压力,在这个练习中运动员借助斜坡起跳,然后落到沙池中,使得他可以在空中停留一段长时间做腾空动作。
着陆练习:练习着陆的第一阶段是简单的起跳,然后双腿伸直,以腿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部着地,下一阶段,你要试着在着陆时双腿向前滑动,着陆时双腿向前滑动的起跳,运动运应身体向后并以臀部着陆才是出色的着陆,因为在短助跑的情况下运动员无法达到足够高的速度,来完成腿部动作,如果想要在着陆上下功夫,一段七十五英尺的助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整套腾空动作,开始时往高处跳,然后尽量跳得远,腿要提起,踏斜坡或箱子起跳可以获得长时间的腾空来模仿着陆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跳高垫上着陆,试着模仿出色的着陆,双腿向前伸展,身体向前倾,虽然你应该以臀部陆,但也应该现实一点,不是说你在沙子地上着陆就一定不会伤到你的脊椎,这就不是一次好的着陆。
锻炼:体育馆的作为和台阶时很好的训练设施,但在不同的体育馆,这些设施标准不一,在这里我们只是示范一下跑座位,我们从座位上跑上去然后从楼梯上走下来,每步跨两层座位的炮座位训练是一种更辛苦但更有价值的训练,因为在这种训练中两膝的分开更加自然,我们让运动员每步跨两层座位,跨得越多步越好,到坚持不下去时才改为每步跨一层座位,直到完成为止,每步跨一级楼梯的跑楼梯训练针对的是高频率的跨步以及登上体育馆顶层看台所需要的强度,单脚跳作为训练产生的压力尤其大,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可以单脚跳两层座位,而且两只脚轮流着跳,你可以附上沙袋或负重袋来使每一个体育馆检验更具挑战性,跑山路带给跑步运动运的好处稍稍多于跳远运动员,你可以随意间隔你跑山路的时间,但一般来说在赛季早段间隔可以比较长,在赛季中段应该稍短,在赛季末段就不应该跑山路了,除了弹跳联系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跑山路的过程中做跳远练习,来制定适合跳远运动员的检验,向后跑练习强调的是所用的主要肌肉群,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韵律训练是任何形式的弹、跳和跃的联系,使用箱子的训练时一种特殊的韵律训练,韵律训练的好处不在跳远本身,而在于当运动员着陆时肌肉的收缩以及为下一跳做出的反应,双脚跳箱子训练时最简单的训练项目,因为双脚着陆可以减少腿部承受的压力,跳跨栏训练是一种几号的韵律训练,没有栏也可以做,韵律训练对身体产生的压力非常大,进行训练时应急度小心,千万不要在做高强度测验后做韵律训练,也不要在比赛后的第一天做,我们用把它叫做彼得箱子,他是用来自巴西的天主教徒的名字来命名的,他的做法简单的令人吃惊,他是一种可以令你的脚踝向不同的方向活动的极好的器材,只是每周两次,每次三十秒钟的跳跃,就可以使你的运动员的脚踝远离伤病。
重量训练:重量训练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它是一种不用跳的强度训练,向上跨步对跳远运动员来说是一项极好的重量训练,我们现在示范的是都是必须的,我们现在示范的臂部练习叫做直立提拉,注意在这个练习中臂部姿势与所有真正比赛中的姿势是很相似的,行进中的蹲步其实针对的是训练把身体向前拉的肌肉群,这肌肉群能够巩固其它的肌群的位置以及推动关节运动,设计滑步跑是为了使下半身在做跳跃动作时更加有力,单纯的滑步跑对所有的运动员都很有价值,但如果你稍微的把你的髋部向下沉,你会是你自己在迈出跳跃动作最后一步时更加有力,或许完成好起跳前的调整步是跳远时取得成功的关键,而滑步跑就是使下半身在做出调整的姿势时更加有力,向后跑可以使与跳跃有关的肌肉得到加强,蹦跳活动是非常好的快速活动,慢跑和普通跑步都不如蹦跳练习这种对地面的快速反应有价值。
测验:测验应该建立在一个紧张放松的体系上,就像俄勒冈远程教学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课程,紧张的测验日是跳远日,而放松的测验日我们安排的是跑步,慢跑可以让肌肉热起来,因此可以伸展得更好,加速时每次都应该比上一次快一点,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跑步的方式上,小组热生是一种主动的热身方式,可以用来代替普通的热身你可以选择让一个组长向全体示范热身动作,也可以选择自己做,放松时在练之后慢跑一圈,然后通过伸展运动来增大身体的活动范围,不像练习之前的活动,那是为了避免受伤,我们通过二十五英尺助跑跳远和五十英尺助跑跳远来测试所有的运动员,我们做记录并把成绩保存下来,与前一年的成绩作对比,对跑步运动员来说跑山路要比跑楼梯好一点,但对跳远运动员来说跑楼梯比跑山路要好,你可以选一种来做,在年初给运动员的一些交替训练甚至踢足球或打排球也可以,跳跃训练包括立定跳远、立定右脚跳、立定左脚跳,和立定三级跳,就算是跑步运动员和跨栏运动员也可以做到上述这些项目,跑步训练和休息对于运动员在赛季末端保持腿部的平衡十分重要,这是我们在赛季中的测验,周一最适合教授技巧,以为运动员们的脚最有活力,轻松地计划对于运动员最好不过了,他有时间针对年轻运动员的步伐进行工作,再标记训练中,必须用惩罚来模仿真正比赛中的压力,我们的惩罚是还没踏上踏板就起跳时,起跳点离踏板每一英寸或起跳点超出犯规线没半英寸罚跑体育馆的座位一次,只有缓速的运动而且没有任何跳跃项目的一天,对第二天的径赛有好处,请确定你参加了两种其它项目的比赛,例如跑步跨栏或借力,赛季下半段的训练应该比较短,快速跳远起跳练习和踏斜面跳远的联系对于运动员在年底达到巅峰很有好处,在标记练习中你要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做标记,来为大型比赛做准备,看,这一天多轻松,周四比周三更加轻松,比赛前一天放假能使运动员真正兴奋起来,比赛是一个机会。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心里方面:犯规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你不能绕过它,所以,当你踩中了中点标记时,应该给自己信心,不要停下来,直接跑向踏板,必须向前走出沙池,向后走出沙地会减少你的成绩,而且是违例的,在跳远的着陆点附近做一个标记是允许的,但不能在沙池内作标记,你必须学会在心里构想出色的一跳,留心领先的选手的一举一动,当你到达赛场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做好你自己的标记,然后缓速助跑,再热身,因为你已经把标记做好了,就算有什么事情发生或者你被什么事情干扰也不怕了,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跳远环境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热身的时候把他们想一遍,在第一跳时,千万不要犹豫,就算你超过了踏板三英尺也好,离踏板还有三四英尺也好,像平时一样跑,如果你不知道你超过了踏板多远或离踏板多远你就无法做出调整,当你调整脚步的时候向后调整使得幅度应较大,向前调整幅度应较小,例如:如果你因为踏出踏板一英尺而犯规把你的标记往后移两英尺你就安全了,如果你起跳时离踏板还有三英尺,把你的标记往前移一点五英尺,你的吧、目标是踏中踏板中间起跳,而不是贴着犯规线起跳,跳远后把你的目标移到跳远和三级跳所用的踏板之间,而不是从新测量标记之间的距离,尽量不要用完六次试跳,不要把好成绩或完完整整的助跑浪费在练习中,有助于理解的三项原则是加速、旋转和伸展,加速在数学中十分重要也十分简单,如果你在A点的速度是每小时八英里,而在B点的(腾空)速度也是每小时八英里,那么你的运动到C点的速度大约也是每小时八英里,但我们很少匀速跑动,所以在A点的速度是每小时十英里,而在B点的(腾空)的速度是每小时八英里,你只能以六到七英里每小时的速度移动到C点,你在减速,然而如果你在开始时的速度是每小时六英里,加速到B点时是八英里每小时,那你的到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达C点时素对会达到每小时九到十英里,这是对加速原理十分简单明了的解释,很明显起跳等其他因素没有被考虑在内,但从中你会看到你可以做得最糟糕的事情是开始时跑得很快,起跳时就慢了下来,在脚踏到踏板时我们的下半身慢了下来,而山半身被加速了,旋转由此而产生,为了减低旋转地速度我们要尽量的伸长身体,尽管我们希望起跳脚尽快的离开地面,但只有腿被充分伸展我们才能把力气全部花到我们希望的方向上去,所以伸展十分重要,当我们着陆时伸展也很重要,如果能把腿伸展到几乎平直,很明显等于跳远了好几英寸,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腾空更久,就等于跳得更远。
使运动员达到巅峰:是运动员达到巅峰是指定一套训练计划,使你在赛季末的大型比赛中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好状态,有五种途径可以使运动员达到巅峰,首先是对跳远弹跳动作的控制,经过早前比赛的过量运动,例如头一次比赛的前一天,等了整天的山,你要控制他们腿部的弹跳动作的数量,在练习时逐渐把跳的次数减少,使训练日远离比赛的日子,所以在比赛前可以完全不跳,对那些高强对的训练,例如跑山路和跑作为等,开始时应把训练的量保持适中,然后逐渐的增加强度,到了大约赛季的一半,开始减低训练的量,使得在赛季的末端没有任何的高强度训练,开始时应该用又长又慢的间隔,例如三百或两百,当运动员进入状态以后用较短的间隔例如一百,间隔应该变快,同时休息也要增多,到了赛季的末段,用非常短的间隔,例如五十,运动员能真真的跑得快,这种风格的训练只保证速度得到提升,但减少跑步的量有助于运动员得到休息,使运动员的技巧达到巅峰,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获取技巧的顺序,为这个赛季剩下的时间多储备些点子,可以由起跳和腾空开始,但要确保运动员们已经学到正确的概念,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然后就在助跑上下功夫,再在起跳上下功夫,把腾空留到迟一点再学,确保在赛季开始以前起跑的速度足够的慢,好让运动员们能起跳,然后你可以看到运动员们跑得多快和完成起跳动作,当下半身的动作被完全纠正以后,强调臂部动作,使运动员在精神上达到巅峰时最容易的,订立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目标,学会在心里构想出色的一跳,向运动员解释,如何使他们达到巅峰,运动员要相信这套方法,并把精神集中在最后的目标,虽然我们有很多使跳远运动员达到巅峰的好例子,我教过的一个中学三级跳远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初中时代跳出了四十五英尺六英寸的成绩,进入高中我们开始设定他未来一年内的目标,他相当州冠军,我说可能行也可能不行,让我们把目标定在四十九英尺吧,因为四十九英尺的成绩通常能在俄勒冈州拿到冠军,所以我们就这样定下了目标,他从九月开始接受训练,每月他都问我做得怎样,是否是向目标迈进,我说是的,我们还有另外两个目标,一个是跳远至少达到二十一英尺六英寸,这样可以把跳远的起跳转换到三级跳远中来使用,另外我们想他需要达到用五十二秒完成四百米跑,他需要把这样的速度用在三级跳上,整个冬天他都在训练,他经常问我,教练,我做的怎样,我说做得不错,赛季开始了,大约在八月上旬他在四百米接力中跑出了五十二秒的成绩,到了八月最后一个比赛,他跳出了四十五英尺十一英寸的成绩,那是一个记录,他个人的最佳记录,还记得吗,他在初中时代的成绩是四十五英尺六英寸,那次比赛以后,他对一家报纸说,今天我只跳了四十五英尺是以英寸,但下星期我要跳四十六英尺,然后再州运动会上我要跳四十八或四十九英尺,在接下来的那个区选拔赛上他以二十一英尺三英寸的成绩取得跳远出线资格,他也取得了三级跳的出线资格,成绩是四十六英尺六英寸,再一次刷新了他个人的最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佳记录,在下一周的州运动会上他要参加周五的跳远项目,他跳了二十一英尺六又四分之一英寸,还记得吗,这是他要达到的目标之一,那天晚上我们从会馆走回家的路上,他问我,教练,明天的比赛我准备好了吗,我说你最好这样想,第二天的州运动会上的三级跳比赛他第一跳就跳了四十九英尺两英寸,他达到了目标,它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所有方面我们之前都谈到过的,要使运动员达到巅峰方面就有很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他有信念和自信,相信他参加的这个计划,这终于发生了,他由始至终都这样相信,当你也要这样做的时候,当你也有好的计划的时候,你可以从很多途径达到巅峰,只要你相信,多好的事情都会发生。
本文编者:淘宝代购小二论坛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792167964
第三篇:教育技术学原理
课程名称 : 教育技术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技术学原理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理论研讨,小组协作学习,全班头脑风暴,基于项目的研究,教育信息化项目规划实践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 1.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 1.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 经验之塔
§ 2.2 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
§ 2.3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
§ 2.4 媒体、技术、工具与 2.0 时代的教学理论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
§ 3.1 信息化教学概述
§ 3.2 “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教学计划设计
§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四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设计
§ 3.1 网络支持环境设计(主题网站、学习的平台网站、教学管理网站等)
§ 3.2 教师工具在教学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 3.3 学习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
§ 4.1 课件、积件、学习对象与国际标准
§ 4.2 多媒体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
§ 4.3 网络资源的收集、开发、共享与合理使用
§ 4.4 Web2.0 资源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 e-Learning 学习环境的设计、使用与管理
§ 5.1 e-Learning 学习环境发展概述
§ 5.2 Moodle 课程管理系统
§ 5.3 e-Learning 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 5.4 e-Learning 学习环境设计实践
第七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 6.1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概述
§ 6.2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教师版)
§ 6.3 同伴互助、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 6.4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支教培训活动设计
第八章 教育技术研究
§ 7.1 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式
§ 7.2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常用方法
§ 7.3 e-Learning 学习社区研究的常用方法
§ 7.4 教育技术研究实践
第九章 教育技术项目规划
§ 8.1 教育技术项目规划的战略与规划
§ 8.2 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方法
§ 8.3 教育技术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 8.4 教育技术项目的评价
3.主要参考资料
[1] 《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2] 《中国教育史》,孙培育,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2 年版。
[3] 《教育技术学基础》,加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4] 《教育技术学导论》,伊俊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5]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6] 《 Moodle 课程设计》,黎加厚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7]近两年的杂志:《电化教育研究》(兰州),《中国电化教育》(北京),《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美国)
4.任课教师:黎加厚
5.总时数: 72 学时(4 学时 / 周 x18 周)6.考核方式:教育技术学研究作品集
教育技术学参考文献
基本读物:
[1]《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中国教育史》,孙培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拓展读物:
(一)教学设计理论及新发展.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李龙,《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10、11、12期.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张华,《教育科学》2000年第4期.从系统论到关系论—— 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李芒,《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利用科学纲领引导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杨开城,《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5期 6.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陈青 乌美娜,《中国电化教育》 7.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张祖忻,《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7期.多媒体教学设计,李克东 谢幼如, 9.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郑葳,《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0.教学设计的威力——若干样例研究,林建祥,11.设计与教学设计,戈登?罗伦德著 高文 编译
12.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林宪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3.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 ——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对我们的启示,黄伟
14.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何克抗,<教育技术通讯>
(二)教学设计课程学习方法
1.简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刘美凤,《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0期 2.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李翠白 李芒,《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2期
(三)教学设计应用模式及案例
1.远程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学设计模式初探,唐伟,《中国远程教育》2001.1 2.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陈传锋 李翠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许骏 余胜泉
4.基于教学设计的教育软件开发,林茂成等
5.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周玉芬 司言词 李芒,<教育技术通讯> 6.浅议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李葆萍,<教育技术通讯> 7.公共选修课“多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教学设计,高志军 张玲 8.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9.“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李秉德,《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10.中国教学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前瞻——兼与蔡宝来先生商榷,张传燧,《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1.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胡定荣,《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祝智庭
3.计算机整合于教育: 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刘儒德 陈琦,《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4.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刘儒德,《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5.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李谨,<教育技术通讯>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章剑卫,《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 8.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期 9.基于学科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满海风,<教育技术通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 期 2.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陈琦 张建伟
3.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张建伟、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张建伟、陈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5.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毛新勇,《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6.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小娟、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7.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杨开城
(五)研究性学习
1.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与思考,王天蓉、柳栋,惟存教育实验室
2.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学习型网站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肖从华,惟存教育实验室
3.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思考,崔连仕,《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7日第4版 4.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唐伟,《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月 5.什么是WebQuest,柳栋译,惟存教育
三、参考书籍
1.加涅 《学习的条件》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皮连生 《教学设计 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祖昕 《教学设计 基本原理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乌美娜 《教学设计》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李龙 《教学过程设计》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 7.Walter Dick, Lou Carey and James O.Carey,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5th Edition 中文版(汪琼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9.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10.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乌美娜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2.萧树滋主编.电化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3.加 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技术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4.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5.《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16.网络资源:http://et.wzu.edu.cn/iet
国外资料:
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Heinich, Robert;Molenda, Michael;Russell, James;and Smaldino, Sharon(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s 1 and 2.Seels, Barbara B.and Richey, Rita C.(1994).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Chapters 1, 3, and 5.Eraut, M.(1994).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In Torsten Husen, and T.Neville Postlethwait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Elsevier Science.Molenda, M.and Sullivan, M.(in press)Issues and trends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n Robert Branch(Ed.)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Yearbook 2000.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Johnston, Jerome(1987).Electronic Learning: from Audiotape to Videodisc.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Clark-Kozma Media / Methods Debate: Clark, Richard E.(1983).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4), 445-459.Kozma, Robert B.(1991).Learning with media.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179-211.A major updating and reanalysis of media research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written as a rebuttal to Clark(1983)
Kozma, Robert B.(1994).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ing the Debate.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2), 7-19.Clark, Richard E.(1994).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2), 21-29.Clark, Richard E.(1994).Media and Metho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3), 7-10.Note that the latter two issues of ETR&D--42(2)and 42(3)--are primarily devoted to the Media/Methods Debate.Reiser, Robert A.(1987).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history.In Robert Gagne(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Saettler, Paul(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pp.69-81
Knowles, Malcolm(1996).Adult learning.Chapter 12 in Robert L.Craig(Ed.)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Driscoll, Marcy(1994).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Boston: Allyn & Bacon.A succinct overview of the whole area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Chapter 10, Gagne's Theory of Instruction is required reading.The sections on Epistemology of Learning, Piaget, Vygotsky, and Constructivism are outstanding summaries of these topics.Use what you need to fill in gaps in your understanding.Gardner, Howard(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 Basic Books.Chapters 1-4 for the basics, plus at least one of the later chapters that address arenas of application.3.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Bonner, Jodi(1998).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y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36(1), 4-14.Burton, John K., Moore, David M., and Magliaro, Susan G.(1996).Behaviorism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Duffy, Thomas M.and Cunningham, Donald J.(1996).Constructivism: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Instruction.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Winn, William and Snyder, Daniel.(1996).Cognitive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Ertmer, Peggy and Newby, Timothy J.(1993).Behaviorism, Cognitivism, Constructivism: Comparing critical features from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perspective.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6(4), 50-71.Bruner, Jerome(1990).Acts of Meaning.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Saettler, Paul(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Chapter 10: Behaviorism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4.Instructional Design Reigeluth, Charles M.(Ed.)(1999).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Volume II.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Chapter 1;skim chapters 3-23 to get the flavor of a range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Schiffman.Shirl S.(1995).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Five views of the field.Chapter 11 in Gary Anglin(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nd ed.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Gagne, Robert M.& Merrill, M.David(1990).Integrative goal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38(1), 23-30.Molenda, Michael., Pershing, James A., & Reigeluth, Charles M.(1996).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In Robert Craig(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Thiagarajan, Sivasailam(1993).Just-in-time instructional design.In Piskurich, G.(Ed.)The ASTD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New York: McGraw-Hill.Mager, Robert F.(1984).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rev.2nd ed.).Belmont, CA: David S.Lake.Chapters 3-7.Romiszowski, Alexander J.(1981).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New York: Nichols.Chapters 1, 2 and 9.5.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Kirkpatrick, Donald L.(1994).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Chapters 1-3 and 7-8.Rubin, Jeffrey(1994).Handbook of usability testing: how to plan design, and conduct effective tests.New York: Wiley.Chapters 1-3.Robinson, Dana Gaines and Robinson, James C.(1990).Training for Impact: How to link training to business needs and measure result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Shrock, Sharon & Coscarelli, William.Criterion-Referenced Test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ISPI).Parts I, II, and IV.6.Implementation and Change DeVito, James D(1996).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Chapter 4 in Robert Craig(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Dormant, Diane.(1999).Implementing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Rogers, Everett(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 ed.).New York: Free Press.Van den Akker, J.(1994).Designing innovations from an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In Husen, Torsten & Postlethwaite, T.Nevill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U.K.: Elsevier Science.Cuban, Larry(1988).Teachers & Machines: 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Clayton, John S.(1979).Comment: Inhibito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27, 157-163.7.Systems Theory Brethower, Dale M.(1999).General systems theory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Hutchins, C.Larry(1996).Systemic Thinking: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Aurora, C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s.Senge, P.(1994).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 Doubleday.8.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Brandenburg, Dale C.& Binder, Carl V.(1999).Emerging trends in human performance interventions.Chapter 40 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Rosenberg, Marc J.;Coscarelli, William C.and Hutchinson, Cathleen Smith.(1999).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field.Chapter 2 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Spitzer, Dean R.(1999).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impact interventions.Chapter 9 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Rosenberg, Marc J.(1996)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Chapter 18 in Robert Craig(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Rossett, Allison.(1996)Job aids and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Chapter 27 in Robert Craig(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Mager, Robert F.(1984).Analyzing Performance Problems, or, You Really Oughta Wanna(2nd ed.).Belmont, CA: David S.Lake.9.Message Design Heinich, Robert;Molenda, Michael;Russell, James;and Smaldino, Sharon(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 3, Visual Principles.Saettler, Paul(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the Visual Instruction Movement, pp.140-143.Braden, Roberts A.(1996).Visual literacy.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Hartley, James.(1996).Text design.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Moore, David M.;Burton, John K.;Myers, Robert J.(1996).Multiple-channel communications: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multimedia.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Shneiderman, B.(1992).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nd ed.Reading, MA: Addison-Wesley.Chapters 1, 2, 13 and Afterword and pp.72-73.Winn, William(1993).Perception principles.Chapter 2 in Malcolm Fleming and W.Howard Levie(Eds.),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Dale, Edgar(1946).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1st ed.).New York: Dryden Press.Part I, pp.2-66.10.Digital Technologies Dillon, A.& Gabbard, R.(1998).Hypermedia as 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learner comprehension, control and style.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3(Fall), 322-349.Hannafin, Michael J.;Hannafin, Kathleen M.;Hooper, Simon R.;Rieber, Lloyd P.;and Kini, Asit S.(1996).Research on and research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McLellan, Hillary.(1996).Virtual realities.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DeCorte, Verschaffel, and Lowyck.(1994).Computers and learning.In Torsten Husen & T.Neville Postleth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Elsevier Science.Hannafin, Michael J.and Rieber, Lloyd P.(1989).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emerging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 Part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37(2), 91-101 and Part 2.ETRD, 37(2), 102-114.11.User-Centered Design Corry, Michael;Frick, Theodore, and Hansen, Lisa(1997).User-centered design and usability testing of a web site: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4), 65-76.McKnight, Cliff;Dillon, Andrew & Richardson, John.(1996).User-centered design of hypertext/hypermedia for education.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Mitchell, C.T.(1993).Redefining Designing.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Chapter 6.12.Distance Education Heinich, Robert;Molenda, Michael;Russell, James;and Smaldino, Sharon(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 11, Distance Education.Wagner, Ellen D.(1999).Beyond distance education: Distributed learning systems.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McIsaac, Marina Stock and Gunawardena, Charlotte Nirmalani.(1996).Distance education.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Bates, A.W.(1994).Distance education.In Torsten Husen & T.Neville Postleth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l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Elsevier Science.13.Soft Technologies Heinich, Robert;Molenda, Michael;Russell, James;and Smaldino, Sharon(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 12, Process Technologies.Grabinger, R.Scott.(1996).Rich environments for active learning.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Thiagarajan, Sivasailam(1996).Instructional games, simulations, and role-plays.Chapter 25 in Robert L.Craig(Ed.)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Albanese and Mitchell(1993).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its outcomes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Academic Medicine 68(1), 52-81.Schwen, Thomas M.;Goodrum, David A;and Dorsey, Laura T.(1993).On the design of an enriched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ELIE).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11), 5-9.14.Research: Basic Concepts Ross, Steven M.& Morrison, Gary R.(1995).Getting Started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Saettler, Paul(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Instructional Media in WWII(pp.186-194);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Experiments(pp.224-225;Research on ID and Media(pp.436-441)
Schwen, Thomas M.(1977).Professional scholarship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riteria for judging inquiry.AV Communication Review 25, 5-24.15.Research: Paradigms and Methodologies Reigeluth, Charles.& Frick, Theodore.(1999).Formative research: A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design theories.Chapter 26 in Charles M.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Volume II.Mahwah, NJ: 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Knupfer, Nancy Nelson & McLellan, Hillary.(1996).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Ross, Steven M.& Morrison, Gary R.(1996).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Savenye, Wilhelmina C.& Robinson, Rhonda S.(1996).Qualitative research issues and methods: An introduction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ists.In David H.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Driscoll, Marcy(1995).Paradigms for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systems.In Gary J.Anglin(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Frick, Theodore.Scope of Knowledge Created Through Disciplined Inquiry.http://education.indiana.edu/~frick/r690/#scope
16.Research: Directions Foshay, Wellesley R.;Moller, Leslie;Schwen, Thomas M.;Kalman, Howard K.;& Haney, Debra S.(1999).Research in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Eds.)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2n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Hannafin, Michael.(1995).Status and future of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revisited.In Gary J.Anglin,(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nd ed).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Clark, Richard E.(1989).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37(1), 57-66.Winn, William(1986)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from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Programm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3, 345-355.学习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活动中,同学们都关心如何才能够得到“渔”而非“鱼”。在维基百科上面查找英文资料是一个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这样,就可以把youtube 上面下载的FLV格式的视频节目转换为: 视频:Video AVI(DivX, Xvid)MPEG WMV ASF 3GP MP4 音频:Audio MP3 M4A WMA WAV 等格式。
第四篇:旋风除尘技术原理
旋风集尘器的工作原理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并捕集下来的装置。旋风除尘器与其他除尘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造价便宜、除尘效率较高、维护管理方便以及适用面宽的特点主要用于捕集5~10µm以上的非黏性、非纤维性的干燥尘粒。影响除尘器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参数二是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管理。对于使用者来说设备的结构参数业已确定运行管理便是影响旋风除尘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运行管理方法对旋风除尘器的影响对提高旋风除尘器的净化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旋风除尘器运行管理和重要性是 1稳定运行参数 2防止漏风
3预防关键部位磨损 4避免粉尘堵塞。
因为旋风除尘器构造简单没有运动部件卸灰阀除外运行管理相对容易但是一但出现磨损、漏风、堵塞等故障时将严重影响除尘效率。
1、稳定运行参数
1.1 入口气速 气体流量或者说旋风除尘器入口气速对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除尘效率都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入口气速越高除尘效率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增加入口气速能增加尘粒在运动中的离心力使尘粒易于分离使以除尘效率提高。但气速太高气流的湍动程度增加二次夹带严重。另外气速过高易使粉尘微粒与器壁磨擦加剧导致粗颗粒粉碎使细粉尘含量增加。过高的入口气速对具有凝聚性质的粉尘也会起分散作用当入口流速超过监界值时紊流的影响就比分离作用增加得更快以至于除尘效率随入口气速增加的指数小于1。若入口的气速进一步增加除尘效率反而降低因此旋风除尘器的入口气速不宜太高。另一方面从理论可以分析可知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与气体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进气口气速成太大虽然除尘效率会稍有提高有时不提高甚至下降但压力损失却急剧上升即能耗增大同时入口气速过大也会加剧旋风除尘器筒体的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因此在设计除尘器的进口截面时必须使进入口气速为一适应值一般为18~20m/s最好不要超过30m/s 浓度高和颗粒粗的粉尘入口速度应选小些反之可选大些。
1.2 含尘气体的物理性质和进气状态 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含尘器体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气体的密度和黏度。而含尘气体的密度随进口温度增加而降低随进口压力增大而增大。气体密度越大临界粒径也就越大故除尘效率下降。但是气体的密度和尘粒密度相比特别是在低压下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其对除尘效率的影响与尘粒密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是气体的密度变小使压降也变小。旋风除尘器的效率随气体黏度的增加而降低气体黏度变化直接与温度的改变有关当气体温度增加时气体黏度增大使颗粒受到的向心力加大因此在入口风速一定的情况下除尘器效率随温度的增加而上降。所以高温条件下运行的除尘器应有较大入口气速和较小的截面气速这在与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管理中也应予以注意。
1.3气体含尘浓度 气体的含尘浓度对旋风除尘器效率和压力损失都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含尘气体的压力损失要比处理清洁空气时小且压力损失随含尘负荷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径向运动的大量尘粒拖曳了大量空气粉尘从速度较高的气流向外运动到速度较低的气流中时把能量传递给旋转气流的外层减少其需要的压力从而降低了压力损失。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随粉尘浓度增加而提高。但是除尘效率提高的速度要比含尘浓度增加的速度慢得多因此要根据气体的含尘浓度不断调整气体的流量和速度始终保证较高的除尘率。在选择含尘气体的容量时除浓度外还要考虑粉尘的黏结性粉尘的黏结强度。用于中等黏度结性粉尘净化时含尘气体的容量应为允许容量的1/4用于高等黏结性粉尘净化时含尘气体的容量应为允许容量的1/8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1.4 固体粉尘的物理性质 固体粉尘物理性质主要有颗粒大小、密度与粉尘粒径分布是影响旋风除尘器的重要因素。含尘气流中固体颗粒粒径越大在旋风除尘器中产生的离心力越大越有利于分离。所以大颗粒粉尘中所占有的百分数越大则除尘效率越高。颗粒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临界直径。颗粒密度越大临界直径越小除尘效率越高。但颗粒密度对压力损失影响很小设计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在处理粗颗粒腐蚀性粉尘时其浓度比允许浓度低1/2~1/3为此可设计前一级预除尘器。在处理腐蚀性粉尘时必须增加除尘器的壁厚或者在旋风除尘器下覆盖橡胶板、人造石板等其它抗腐蚀材料。
1.5 含湿量 气体的含尘量对旋风除尘器工况有较大影响。如分散度很高而黏着性很小的粉尘气体在旋风除尘器中净化不好。若细颗粒量不变含湿量增加5%~10%颗粒在旋风除尘器内相互黏结比较大颗粒这些大颗粒被猛烈冲击在器壁上气体净化将大为改善。所以有往除尘器内加些蒸汽来提高效率的做法。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水蒸汽的量不宜过大将会引起粉尘粘壁甚至堵塞以致大大降低旋风除尘器的性能。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因素除上述外除尘器内壁粗糙度也会影响除尘器的性能。
2、防止漏风 除尘器的漏风对净化效率有显著影响尤其以除尘器的排灰口的漏风更为显著。因为旋风除尘器无论是在正压下还是在负压下运行其底部总是处于负压状态如果除尘器底部密封不严密从外部渗入的空气会把正在落入灰斗的粉尘重新带走使除尘器效率显著下降。除尘器漏风原因主要有三种
1)除尘器进出口连接处漏风主要是由于连接件使用不当引起的例如螺栓没有拧紧垫片不够均匀法兰面不平整等
2)除尘器本体漏风主要原因是灰斗因为含尘气流在旋转或冲击除尘器本体时磨损十分严重根据现场经验当气体含量真超过10g/m3时在不到100天时间里就可以磨坏3mm厚的钢板
3)旋风除尘器卸风装置的漏风卸灰阀多用于机械自动式这些阀密封性较差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漏风这是除尘器管理的重要环节。除尘器一但漏风将严重影响除尘效率。据估算旋风除尘器灰斗或卸灰阀漏风1%除尘效率下降10%。沉降室入口或出口的漏风对除尘效率影响不大如果沉降室本体漏风则对除尘效率有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保持旋风除尘器线管的气密性不允许有漏风正压操作时和吸风现象负压操作时。一般在制造前后要进行气密性试验。
3、关键部位的磨损 3.1 影响磨损的因素
1)磨损与负荷关系。在高浓度、高速度含尘气体不断冲刷下旋风除尘器极易被磨损。除尘器一般先在钢板上磨出沟槽然后被加速磨损直至磨穿。除尘器的磨损随灰尘负荷、灰尘密度和硬度以及气体速度的增加需加快随构成除尘器壁的材料的硬度的增加而减慢。灰尘浓度低时一般有较轻磨损浓度增大被磨损的面积也增大。 2)磨损与气体速度成指数关系。磨损和气体速度成指数关系。矩形弯头指数为2垂直射流的冲击大约是2.5~3.在相同的气流速度下20~30度时是磨损最严重的冲击角度。就低碳钢而言磨损就会迅速增加。 31))磨损与粒径关系。流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空气中的小粒子造成的磨损应当较小。因为粒子的质量随直径的立方而变化所以小粒子的动量和动能要比相同速度的大粒子小得多。也有人认为小粒径粉尘因其总表面积较大产生的磨擦面积也大因此会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加。
3.2磨损部位 1) 壳体。除尘器壳体的内部沿着纵向气流给壳壁以相当大的冲击。在这冲击区产生最大的纵向磨损。焊接金属通常比基底金属硬靠近焊接处的金属常因为退火而软于基底金属硬度的差异使软的退火处比其它部位磨损快。这些都是造成纵向磨损的条件。横向磨损是沿着壳体壁一条或几条圆圈形磨损。在圆筒和圆锥部分任何圆周焊缝或法兰连接都可能产生断续流动和不同的金属硬度。因此在制造和运转时应注意保证连接处的内表面真正光滑并且同心。在圆筒变为圆锥处贴近壳壁部分产生的最大断续流动因而横向磨损增加。2)圆锥和排尘口的磨损。旋风除尘器圆锥部分直径逐渐减小所以通单位面积表面的灰尘量和流动速度都逐渐增加。这就使圆锥部分比圆筒部分磨损更严重。旋风除尘器从排尘口倒流进去的气体到临界点运行情况就会恶化。这时将没有多少灰尘排出而只是在圆锥的较低部位形成旋转尘环能使磨损的速度加快好几倍。这样的磨损可以利用防止气体流入灰斗的办法来减轻。如果排尘口堵塞或灰斗装得过满妨碍正常排尘则圆锥部分旋转的灰尘特别容易磨损圆锥。倘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磨损范围就上升到除尘壁愈来愈高的位置。解决磨损的办法。是防止灰斗中灰尘的沉积到接近排尘口的高度。
3)叶片磨损。惯性除尘器的叶片磨损是最主要的磨损部位所以应定期检查叶片完好程度。为了防止叶片磨损优良的设计应该把叶片截面制成圆形-矩形而不应该是片状。3.3 防止除尘器磨损的技术措施
1)防止排尘口堵塞。选用优质的卸灰阀加强调节和检修。
2)防止过多的气体倒流入排尘口。使用卸灰阀要严密配合得当减轻磨损口。3)就当常检修除尘器有无因磨损而漏气的现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尽量减少焊缝和接头。必须要有焊缝应磨平法兰连接处应仔细装配好。
5)在灰尘冲击部位使用可以更换的抗磨板或增加耐磨层也可以用耐磨材料制造除尘器。
6)除尘器的壁面的切向速度和入口流速应当保持在临界范围以下。
7)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在除尘器的外壳一般要刷一层红丹二层耐腐漆或耐热漆。
4、避免灰尘堵塞和积灰 旋风除尘器的堵塞和积灰主要发生在排尘口附近其次发生在排尘的管道里。
4.1排尘口堵塞和预防措施 引起排尘口堵塞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块物料或杂物二是灰斗内灰尘堆积过多不能及时排出。排尘口的堵塞会增加磨损降低除尘效率和加大设备压力损失。预防排尘口堵塞的措施预防排尘口堵塞的措施
1) 在吸气口增加栅网既不影响吸风效果又能防止杂物吸入。
2) 在排尘口上部增加手掏孔其位置应在易堵部位大小以150×150mm的方孔即可。手掏孔的法兰处应加垫片并涂密封膏避免漏风。平时检查中可用小锤易堵处听其声音以检查是否有堵塞。
4.2 进排气口堵塞及预防 进、排气口堵塞现象多是设计不理想造成的。与袋式吸尘器、电除器不同旋风除尘器的进气口或排气口形式通常不进行专门设计所以在进气出气口略有粗糙直角、斜角等就会形成粉尘粘附、加厚直至堵塞。避免和预防堵塞的第一个环节是从设计中考虑设计时要根据粉尘性质和气体特点使除尘器进、出口光滑避免容易形成堵塞的直角、斜角。加工制造设备时要打光除突出的焊瘤、结疤等。运行管理旋风除尘器要时常观察压力、流量的异常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找出原因及时消除。总之防止旋风除尘器的堵塞和积灰要做到
1)灰斗内的粉尘要在允许范围内 2)排灰运灰工具良好 3)及时清除灰斗中的灰尘
4)防止贮灰和集灰系统中的粉尘接块硬化。
5、结束语
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管理对除尘器的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管理健全运行管理制度督促管理者和操作者严格按规程管理和操作。严密监视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排除运行故障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除此之外还需要从设计、制造和安装入手。优化除尘器结构、合理匹配除尘器的相关尺寸提高除尘器的制造尺寸精度尤其是关键尺寸提高安装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旋风除尘器高效、安全、可靠运行提高空气净化程度。我们相信。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旋风除尘器的性能将会越来越好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
第五篇:跳远
跳
远
一.单选
1.1991年第3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美国运动员鲍威尔以()米的成绩创造新的世界记录,并保持至今.
A8.90
B8.91
C8.95
D8.98 2.当今跳远训练的核心是()A速度 B力量 C频率 D柔韧
3.一般来说,跳远助跑最后一步与倒数第二步步长相比()A长 B一样 C稍长 D稍短 4.起跳脚着地时()
A脚跟先着地 B脚掌先着地 C脚掌和脚跟几乎同时着地 D脚掌外侧着地 5.跳远教学的核心部分是()A助跑 B起跳 C腾空 D落地
二、多选
1.助跑的加速方法有()
A积极加速 B匀速 C逐渐加速 D变速 2.起跳动作的三个阶段是起跳脚的()A着地 B放松 C缓冲 D蹬伸 3.缓冲的作用有()
A减缓起跳的制动性 B减少助跑速度的损失 C提高水平速度 D放松起跳腿
4.腾空动作是为了()
A提高起跳高度 B维持身体平衡 C为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D提高水平速度 5."蹲踞式"跳远中身体前倾主要原因是()A.摆动腿不积极,摆动幅度小
B.起跳时低头,肩前冲,上体过分前倾 C.急于做落地动作 D.助跑速度过快
三.名词解释
1)2)3)4)腾空步 蹲踞式 挺身式 起跳
四.简答
1.简述跳远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2.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 3.助跑的任务是什么
4.在跳远中起跳动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5、跳远教学一般分为那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1、跳远助跑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2、跳远起跳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答案 一单选
1.C
2.A
3.D
4.C
5.B 二多选
1.AC
2.ACD
3.AB
4.BC
5.ABC 三.名词解释
1.腾空步:起跳结束后,运动员要保持起跳时的跨步姿势,向前、向上腾起.这一跨步姿势一般称为"腾空步"
2.蹲踞式:起跳成腾空步后,上体仍保持正直,摆动腿的大腿继续高抬,两臂向前挥摆,起跳腿开始向前上方提举,逐渐与摆动腿靠拢,形成空中蹲踞的姿势。
3、挺身式:进入腾空步后摆动腿的大腿随即积极下放,小腿由前向后下呈弧型摆动,髋关节伸展,两臂向下、向后上方摆动,这时留在身后的起跳腿与向后摆动的摆动腿靠拢,臀部前移,胸、腰稍向前挺,形成展体挺身的姿势。
4、起跳: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速度,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的技术动作。可以分为起跳脚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
四.简答
1.简述跳远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
2.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
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3.助跑的任务是什么
获得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快速有力踏板和起跳创造条件 4.在跳远中起跳动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起跳脚着地、缓冲、蹬伸
5、跳远教学一般分为那几个阶段
1)建立正确的跳远技术概念 2)学习助跑踏板及起跳技术 3)学习腾空和落地技术 4)学习完整的跳远技术
五、论述题、1、跳远助跑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1)助跑步点不准 2)助跑最后几步减速
2、跳远起跳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1)“制动式”起跳 2)起跳腿蹬伸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