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马克思13年考研题
材料1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材料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 的能动作用。(6分)答案:认识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充分了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当主体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法认识客体或认识不全面时,就应该从客体出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角度以实现对客体正确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实现对客体系统的认识。在教育孩子时,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设计老年人使用的产品时,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客体完整、系统和正确的认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答案: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给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我们的意识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因此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二,我们的实践必须要受认识的指导,尤其是作为认识高级形式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第三,正确的设计和实践还必须要符合主体的需要,不断创造价值,为群众谋利。总之,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看到实践决定认识方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认识的指导下,勇于实践,尊重群众的需要,让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考研题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考研题
水文学 历年考研试题
一九九一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均质土层饱水带与包气带中的渗透系数K值有何区别?其原因是什么?(15分)
二、试分析我国上海、天津、常州等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并说明防治这类地面沉降的主要途径。(20分)
三、什么是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说明两者在供水中有何作用。(15分)
四、国外某一松散沉积物供水水源地,含水层中有石膏(CaSO4),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结果,硬度大幅度上升,PH值明显下降。试述产生此现象的水文地球化学依据。(20分)
五、松散沉积物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请阐述。(15分)
六、试述测定松散沉积物孔隙度(n)的方法。已知沉积物的容重(ρb)和密度(ρ),能否求出n,并列出公式?(15分)
一九九二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有效孔隙度;补给资源;毛细上升高度;负硬度。
二、为了解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布置了勘探孔,并测定水位,数据如下:孔位孔号距河中心孔(m)水位(m)
河中心A050.0
河东岸13048.0
河东岸26047.0
河东岸310046.5
河西岸42048.5
河西岸54547.5
河西岸68547.0
河水----58.0
(1)绘出示意剖面图,并标出侵润曲线。
(2)河水对潜水有否补给?如有,是饱水补给还是非饱水补给?(20分)
三、某地有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为含少量硫化物的砂砾石层。由于过量开采,七年后,水位下降10m,水质也明显恶化:SO42-从20mg/L升至780mg/L,硬度(CaCO3)从113mg/L升至780mg/L,PH值降至3,但 CL-变化不大。地表无明显污染源。试述水质变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解释。(20分)
四、何谓“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试举例说明。(20分)
五、过量开采地下水为什么会引起地面变形(如地面沉降、塌陷等)?试分析其产生条件及原因。(20分)
一九九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术语解释(共20分):
地下径流模数;上层滞水;持水度;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水。
二、试论述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5分)
三、如图为典型的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请论述图中钻孔A、B、C、D处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并用地下水动态过程线表示。(20分)
四、某一供水水源地开采潜水,由于过量开采,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原来的一部分含水层变为包气带,这一部分包气带中含有黄铁矿。结果潜水化学成分也有明显变化:PH值从7.5降到5.0,SO42-从20mg/L升至85mg/L,总铁也从0.1mg/L升至2mg/L。请阐述这种变化的原因。(20分)
五、试述3—4种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的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并举例说明。(25分)
一九九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如何分类?(10分)
二、试述结合水和重力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0分)
三、何谓水文地质条件?(24分)
四、在一干旱地区山间盆地,从盆地边缘的洪积扇顶部到盆地中心有三个取样点,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式如下:
盆地边缘取样点
盆地中间取样点
盆地中心取样点
请:(1)给出各水样的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5分)
(2)给出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并对该过程作出合理的水文地球化学解释。(15分)
五、(1)某潜水含水层水源井深100米,设计动水位埋深30-60米,后来因开采其水位埋深超过60米而于1983年10月被迫停泵,1985年2月重新抽水。停泵前和复抽后水质变化情况见下表:
取样时间PH值FeCa2+Mg2+SO42-TDS
1983年10月停泵前6.32.1162.9131231985年2月复抽后2.5365.018019.013302160
1985年3月5.716.0499.1135302(除PH值外,其它成分单位均为mg/L)
试分析产生上述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原因。(10分)
(2)试用碳酸平衡原理解释泉华的形成。(10分)
六、试述当前我国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16分)
一九九六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判断岩层的富水性可以依据哪些资料?(10分)
二、在一山区河谷中打有一眼钻孔,孔中地下水位能高出地表,试解释其原因。(15分)
三、在一灰岩含水层中,地下水与灰岩中的方解石达到饱和状态;当地下水在向前流动时,遇到含石膏地层,水与石膏达到饱和状态;再向前流动又遇到含蒙脱石的页岩层,并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假定地下含水系统为开系统,请问:地下水在整个流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HCO3、SO4、Na、Ca)在浓度上有什么变化?其水化学类型有什么变化?(15分)
四、试通过分析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说明岩溶作用的形成机理,并据此简要讨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15分)
五、在如图中绘出了四张地下水动态曲线图,试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可能的形成条件。(20分)
六、如图为一单斜断块含水层剖面,已知A泉、B泉均为常年性泉。(1)、在该剖面图上绘制地下水水头线。(2)、简述其水文地质条件。(3)、若以A泉、B泉作为供水水源,试评述其特点。(25分)
一九九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选择题----在括号内的三项选择中选择一项最佳答案。(30分)
例题:岩石的给水度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它的空隙度。
例题最佳答案:c。
1、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粒所充填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a.小于、b.大于、c.等于)由粗颗粒和细颗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的乘积。
2、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主要表现为(a.测压水位升高、b.含水层厚度加大、c.向相邻含水层越流)。
3、地下水按(a.埋藏条件、b.含水介质类型、c.化学成分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5、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a.升高、b.不变、c.降低)。
6、包气带岩层的渗透系数随包气带含水量的降低而(a.增大、b.减小、c.不变)。
7、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阳离子组分通常以(a.Na、b.Mg、c.Ca)为主。
8、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称为(a.侵蚀性二氧化碳、b.平衡二氧化碳、c.游离二氧化碳)。
9、用同位素(a.氚和14C、b.氘和18O、c.34S和36Cl)可以研究地下水的起源。
10、水对某种盐类的溶解能力随该盐类浓度的增加而(a.增强、b.不变、c.减弱)。
11、当潜水与河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时,用直线分割法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得的地下水泄流量将(a.偏小、b.偏大、c.不偏小也不偏大)。
12、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a.小于、b.大于、c.等于)地下水的补给量。
13、接受同等强度的降水补给时,砂砾层的地下水位变幅(a.大于、b.小于、c.等于)细砂层的地下水位变幅。
14、灰岩地区的峰林平原,是岩溶作用(a.早期、b.中期、c.晚期)的产物。
15、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a.降水量、b.蒸发量、c.地表径流量)的多寡。
16、用一个泉作为供水水源时,供水能力取决于泉的(a.最大流量、b.最小流量、c.平均流量)。
17、矿亢充水水源以地下水的(a.补给量、b.储存量、c.允许开采量)为主时,则矿亢涌
水量充沛、不易疏干。
18、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之一是可以防止(a.地下水污染、b.大泉干固、c.海水 入侵)。
19、在松散岩层中打供水井,常在井内滤水管外围回填砾石,要求回填砾石的渗透性(a.小于、b.大于、c.等于)岩层的渗透性。
20、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中,常把(a.碳酸盐硬度、b.非碳酸盐硬度、c.负硬度)称为暂时硬度。
二、试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1、大多数泉水常给人以“冬暖夏凉”的感觉。(5分)
2、灰岩地区溶洞中常分布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10分)
3、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密,而另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疏。(13分)
三、城市地下水受污染的途径有哪些?如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12分)
四、试列举五种在野外所能见到的河流补给或排泄地下水的情形,并用相应的剖面图表示(要求绘图用的符号必须规范、清楚)。(30分)
第三篇:长安大学考研题范围《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考试内容范围:
为了解地质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所确定的构造地质学考试课程情况,特编写本考试范围,供入学考试复习参考用。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及地质工程专业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其研究对象是地质力对地壳或岩石圈的作用所引起的形变及形变组合,如岩层、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形态及组合规律。要求应掌握构造地质学较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构造地质学专门知识;应掌握必要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实践实验技能;具备较熟练运用地质图的能力和读图作图的基本技能,通过读地质图和作图,研究它们的产状,形态、性质及组合规律,学会剖面组合标绘方法,建立各类构造变形的空间三维概念。学会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形成、发展与演化规律。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动向。涉及理论课程考试章节(参照徐开礼教材章节)的主要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原生构造、地层接触关系、第三章应力-应变分析、第四章褶皱类型和主要特征、第五章节理类型和特征、第六章断裂类型和主要特征、识别标志、运动方向判定、第七章面理线理类型特征;了解岩浆岩流面流线构造、变质岩构造置换、叠加构造的概念。
涉及实验实习的部分是实习1、3、5、10(参照其附本实习指导书),其中实习1地质图读图,要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判断水平岩层的分布范围和图中水平岩层的厚度;实习3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会作岩层地质剖面,绘制凌河地形地质图中A-B地质剖面图;实习5 读褶皱地质图,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分析褶皱形态、产状、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分析暮云岭地区地质图;实习10 即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分析金山镇地质图,并用文字简述构造发展史;编制地质剖面图。
1夺情书生
第四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考研题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考研题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2002年(20×5=100)
1、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
2、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
3、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
4、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5、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意义。
2003年(30×5=150)
1、怎样进行第四季沉积物成因研究?
2、研究第四纪古气候的主要标志?
3、新构造运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举例说明。
4、地貌的成因与演化,并举例说明。
5、岩溶地貌为何具有垂直分代性?
2004年
1、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20)
2、论述影响地貌演化的主要因素。(20)
3、残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的主要区别。(20)
4、试述第四纪黄土的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20)
5、河流阶地类型与新构造意义。(20)
6、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20)
7、青藏高原有哪些值得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科学问题,您认为因如何研究?
(30)
2005年
1、第四纪划分方案。(10)
2、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判别标志。(20)
3、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20)
4、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20)
5、结合实际论述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20)
6、论述我国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30)
7、试述青藏高原隆盛的环境效益。(30)
第五篇: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
选择题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判与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表人物:黑格尔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亚当斯密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昂利·傅利叶、罗伯特·欧文 4.19世纪40-60年代 马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形成了。(大部分都是可知论;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观点。例如:“人是环境的产物”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7.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9.唯物辩证法体系包括:、质量互变规律。10.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2.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表象。
理性认识。
14.真理的绝对性是无限性;相对性与之相反。15.主要是指: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16.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工具)、劳动资料、劳动者(活跃因素)17.是 18.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心 19.国家是一种具有20.社会形态包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23.资本原始积累包括: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两个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段掠夺货币财富。
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6.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27.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可28.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9.产业资本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0.资本主义的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31.资历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32.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33.金融资本包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
34.国家垄断资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35.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国际性协调组织:WTO、36.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1842年2月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发展生产力3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会主义民主。
工人阶级执政为之奋斗社会主义民主。
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1.解放生产力2.建立公有制3.各尽所能、按劳分配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有哪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简答: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8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4.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客观认识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2.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26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最稳定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形式。P188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
4.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
论述: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8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45
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简答: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结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P202
1.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论述:
马克思的物质观及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1分)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以及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1
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