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周汝昌答疑红楼梦笔记
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百家讲坛》2003.10.29,11.05.是时周先生86岁。
如何理解曹雪芹的创作动机?
答:我本人头脑里也有许多疑问。甲戌本成书的时候,不过是乾隆十九年,作者年龄不大。《风月宝鉴》写的是男女关系。(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受明朝小说影响。“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还是小说?中华文化的文史哲,无所不包。有人认为脂砚斋起的作用很大。
研究《红楼梦》是文本重要还是作者重要?
答:并行不悖。我的红学研究就是从文本开始的。可是,你不了解曹雪芹,你能看得懂《红楼梦》?
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联系的副作用。
答:毛泽东说中国文化没剩什么,只有一部红楼梦。你得去体会他说话的风格。正面作用副面作用都有。
《红楼梦》到底是百八回,还是百十回?
答:大石高12丈,脂批说这照应正钗;大石方形,长24丈,四面加起来96丈,脂批说照应副钗。96加12正好108,这是文本里说的。脂批说书的后面是情榜,一排十二,九排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品评人的格,品评艺术品都是用这个办法。上中下,里边又分上中下。古话叫做九品中正。这又是一百零八。《东周列国志》108回。《歧路灯》108回。这部书是针对《红楼梦》的。他那个少爷住的碧草轩。108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数字。庙里撞钟,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还是108。脂批书的时候是78回,贾宝玉读完《芙蓉女儿诔》后戛然而止。所以,说后面还有30回,不多不少正好108回。108个女儿,正对《水浒》108好汉。这都是文化内容,不是文字数字游戏,内容深刻得很。
冯其墉先生为其作序,重论庚辰本的脂砚斋重批《红楼梦》,为何同任何一个版本都不尽相同?
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这个本子出现以后,五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买入,范明先生认为这就是庚辰本照抄的。今天藏在北京大学,原在燕京大学的庚辰本。这个本子经过陶心如借了我的甲戌本校勘的。您有疑,我也有疑。我也查了一下,北大本子与北师大本有异同。
秦可卿之谜并谈谈刘心武先生的秦学。
答:中国古来没有作家这一行当。刘心武先生是位作家。他搞红学,谁强迫他的?这里头名声好听啊?这是个挨骂的地方。刘心武给红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他走的是探佚学的路子。最早听到的时候,我也疑,有那么回事吗?后来,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并不是说他每一个论点都接受。秦可卿这个人物不寻常,人家说出来了,我有点服气。我同意他的主要观点。我和他见过一面,通过信,没有深交。我们坚决拒绝什么门户,什么流派。我的一个考证给刘心武的论点增加了论据。“天香”是古诗里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皇家规格。给秦可卿买棺材,什么好木头也看不上。义忠亲王老千岁,康熙废太子。曹家本来就是太子那一边儿的。删去的那四五页,是这个,借焦大骂街掩盖。只有胡风先生看见了,第一个指出。怎么看林黛玉和薛宝钗,更喜欢谁。
答:过去一谈钗黛的问题,是受了高鹗的误导。让人们看来,只是个小爱情,为这么个小悲剧,塑造六百多个人物,写一百二十回?什么叫“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小女孩处在一起吵个小架,那个稀奇吗?曹雪芹批评林黛玉,真的批评。她谁也不关心。他表扬史湘云,从不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宽宏大量。林黛玉就是这个缺点,太自我,太狭小,紫娟雪雁大概也没有太多的关怀。有才,有貌,可怜。薛宝钗,我们认为她像高鹗写的结党,一言一动都暗含杀机,我不认为她是这样的人,如果是这样曹雪芹他干吗写红楼梦?这女儿太可怕了。其实薛宝钗非常关心林黛玉。高鹗居心不可测。
您为什么不写续写红楼梦? 答:为了解真正的曹雪芹,真正的红楼梦。探佚学,这是我起的名字,是我建立的这门学问。续写,不敢,没有那水平。想续,不敢落笔。写过一个《真故事》,那不是文学作品,是开账篇儿,现在还有改变。
可不可以认为宝玉的“情不情”有两个条件,一是自己心情好,二是对方是美女。
答: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后世从西方借来的一些观念。没有脱离历史。贾宝玉是个富家公子,他宝贵娇养,那并不隐讳。哪有什么平等?哪儿有博爱?他可以跟丫鬟发脾气。金钏儿,“我这里是新搽的胭脂,你要不要吃啊?”那金钏就是个不好的人?就是个轻薄女子?她是王夫人房里的大丫头,如果她是个坏女人,打一巴掌算什么?玩笑是玩笑,人格是人格,她活不了。宝玉跑了,他哪里知道金钏怎么着了?他怎么救?踢袭人,宝玉是一连串的倒霉。什么叫情不情,就是物我平等。
如何评价王熙凤?
答:一部红楼梦,两大主角,男主角是贾宝玉,女主角王熙凤。她的戏在后半部分,“家亡人散各奔腾”。她有错,但那个才干,那个人品,曹雪芹是佩服有加。抄捡大观园,抄谁呀?第一个是林黛玉,结果抄到自己的亲戚。王熙凤站哪边儿?
恳求为刘姥姥的为人说句公道话,以正视听。答:才拿到本新书,我里边有一篇:《姥姥才是奇女流》。贾府这一家子,你以为是拿她开涮?你错了。只不过开点小玩笑。真正写贾府,是由刘姥姥开始,败落以后的收场人物是她。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和俞平伯的“色空观”。
答:一僧一道在全书里起什么作用?他不设这些,没人爱看。“漫言红袖啼痕重”,空还悲什么呀?“更有情痴抱恨长”,临死那恨也没解,这个恨不是仇恨,这是空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要是空,我还写《红楼梦》,我吃饱了撑的?他要写人,人生,社会。
今后《红楼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答:当时胡适的工作,一个是版本,一个是作者,新红学从来没有离开这两条路。今后,一个是文学的方向,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向。
您从红楼梦中得到什么人生感悟?
称:有人说宝玉没刚性,你要看他对什么人没有刚性。
第二篇:《百家讲坛——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之——《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观后感整理
一、《三国演义》之美中不足
《三国演义》是建立在动荡不安的三国历史之上,作者采用“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的方法,再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君臣之间重情重义的鸿篇巨制。周汝昌先生强调:“讲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文化。”他认为看待任何一部小说都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去接受小说存在的意义,也就不会偏执的想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或者西方的解构主义之法,试图对小说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了解一部小说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就应该从小说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和小说自身作为“稗史”对“正史”的补充修正的重要意义。
周汝昌先指出:“《三国演义》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分配了’天、地、人’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三才主义”的完美体现。”“三才主义”,是指作为一代明君典范的刘备,他凭借拥有“五虎将”之“人才”,在动荡年代得已占据一方天地,而作为一代“奸雄”的曹操,无疑在于他把握了汉朝的命脉,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名,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支持,至于孙权所掌握的东吴,在江南富庶之地,得以在曹刘争霸天下中赢得一些安稳之地,即占据了“地利”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主义”,是《三国演义》获得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最后,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水浒传》时,相比之下,提出了《三国演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天、地、人”三方面实际上是悬空的,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作家在构建文本时,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美好愿望;二是,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三国演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数是凭借语言来加以塑造,很少涉及人物内心深处的心里活动,这一点可能是受到“话本”阶段流传的影响,以至于到后来,读者对于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形象的评价,往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二、浅谈《水浒传》之“黑气”
周汝昌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讲解《水浒传》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洞里释放的一股黑气,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一百零八将,那么,为什么是黑气呢?”
仔细想来,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严肃、庄重,更多时候表示的是歪风邪气,比如说现代社会上出现的“黑社会”、“黑帮”。与此相反,在《西游记》中,就连白骨精的出现,也都是一股洁白的烟雾先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么《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出场为什么会是一股浓浓的黑气,这有什么含义呢?在我看来,至少代表了某种暗示意义。
实际上,作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一百零八将。既然一登场,代表的就是消极的色彩,就算作者没有直接表示态度,但在作者潜意识里面,就已经后建好了壮士们最终的结局。“黑气”,代表的就是不正之气,既然是不正之气,必然会有被打压或者消失的一天。也许作者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样进行文本创造,但潜意识中的封建思想的桎梏,已经完全渗透了他的创作,在这里也已经注定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悲剧有很多种形式,而梁山好汉的悲剧是从杏黄旗树立的那一刻开始的。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高高的挂在梁山泊之上,只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追问,“天”到底是什么意思?“替天行道”到底是为谁做事?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天”主要代表着“皇权”,而代表自然的“天空”
是很难出现的,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天”完全与自然意义的“天”没有丝毫的联系。宋江一伙人,从一开始,就是立志要“替天行道”,就是为皇帝清楚奸臣,为天子扫荡起义势力,最后注定以“招安”的方式,将悲剧推向高潮。
因此,作者实际上从动笔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水浒传》,必然以悲剧落幕。
第三篇:《唐诗宋词》在线答疑笔记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MOOCs答疑
岑参取名的可能性
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兄岑况教养长大。与哥哥取名“况”相联系,岑参之“参”应该念can。
岑氏家族出过三位宰相。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岑长倩相高宗、武后,伯父岑羲相睿宗。岑羲在睿宗朝做户部尚书时曾写了一首题为《参迹枢揆》的诗(原诗今不存),同官沈佺期的《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说:“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盐梅和鼎食,家声众所归。”
参迹枢揆”即入为宰相。此诗作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正月岑羲拜相时。“良佐参万机”是指辅宰而言。显然,沈佺期的和诗系赞美岑氏一门三相,皆有美誉;岑羲还有两个弟弟,皆为县令,且有治绩,于羲合称“江东三岑”,正所谓“家声众所归”。可见为岑参命名者,可能受其伯父岑羲《参迹枢揆》诗的启发,“参”是有望他重振相国家声之义,当读“can”音才对。
方镇与幕府
方镇和藩镇是近义词,可以互相代替使用。但在具体语境中,有时需要略作辨析:“藩镇”,更多指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方镇”有时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唐代所谓“方镇”是指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等。
“幕府”一名始见于《史记》。“幕府”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将帅的军府。二是指将帅或者将军。虽然一指军府,一指将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幕府”其名源于军府的建筑。从建筑上看,当时的军府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
中国古代所说的“幕府”计有两类:一类地点,另一类指的是机构。中国历史上,各级官员延揽某些有学识才能之士,帮其处理文牍政务、出谋划策。后者被称为幕僚、幕宾、幕友、慕客、师爷„„等。《史记》上所记的门客和“舍人”便是幕僚的原始职称。
日本曾经出现幕府政治,镰仓幕府是日本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幕府,但“幕府”这一名称最初源自中国。其最初的含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相近的,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外延。
宋代“10%户口在城市”
宋代城市的数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唐代的时候,全国有10万人口以上的中型城市十几个,而到宋朝时已经激增到40多个。北宋京城汴梁,人口已逾150万,南宋都城临安人口也达到124万。
宋代的城市人口在整个居民人口中的比重突破了10%,达到了前工业化的农业社会最高极限。王东《中华国富论》说据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户籍推算,城镇住户已超过全国总户数的12%。因此这是有可能的。
北宋的版图非常的小,从这张版图就可知道,北宋时的版图相当于现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版图。所以他的城市人口密度超过10%还是可能的。
宋词与宋诗孰高孰低?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涵义是多重的:一指“盛”,即繁荣发达的程度;二指“佳”,即文学成就的高下;三指“代表性”和“独创性”。这三者当然可能交叉发生,但大致区分是存在的。王国维亦认为宋词可算“盛”,但不一定是宋代文学中的“最佳之作”。
仅就宋代而言,宋诗也处于繁荣阶段,并不比宋词稍逊;而从今存作品的数量来看,还大大超过宋词。在纵向比较上,作为词体文学,宋词无疑已臻顶峰,元、明、清也有词作,但是其词作稍逊于宋代的作品。宋词以我国词体文学之冠的资格,凭借这一文体的全部创造性与开拓性,为宋代文学争得与前代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在这一层意义上,它对于宋代的作用要比宋诗要大。
单从文学成就而言,宋词与宋诗难分高下。至于现在对宋诗艺术质量的评判,仍旧见仁见智,褒贬反差悬殊,形成众说纷纭的唐宋诗之争。
就个体而言,诗与词的成就高低,有的容易判断: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肯定以词胜;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肯定以诗胜。
宋词的女性化特点
从总体上看,宋词具有女性化的倾向。
从词的诞生来看,早期的词是与燕乐配合而唱的,用于酒宴上享受的俗乐,由此而产生的词作便有了美人与醇酒的主题,词是美人唱的,唱的目的是佐酒侑觞,因此早期词作在题材上往往侧重于美人爱情、伤时惜别、人生迟暮等主题,风格上崇尚婉美幽约、清切细丽,基调则大都感伤哀怨、回肠荡气,境界上又较为狭小封闭。
就词的特征而言,词之为体,本来就不像壮士,却像一位窈窕纤瘦的女性,擅长轻歌曼舞而不善于厮杀呐喊。表现在抒情的类型方面,它就长于抒写那些深微细腻、幽约悱恻的感情,而不能像诗那样,能够自如地抒发豪言壮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是一种狭深文学与心绪文学。
但宋词中也不乏豪气万丈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的特点。这种豪气词多出现于南北宋之交及以后,代表词人有辛弃疾、刘过、陈亮等。南北宋之交,从靖康之乱到南宋朝廷形成偏安的局面,词人们早已经意识到纯粹的感伤已经于事无补,他们开始创作一些豪气万丈的爱国词,这些豪迈的词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诗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如何定义诗品和人品的好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难题。品鉴文学作品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同一作品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人品也是一样的道理,人品包括个性、品德、才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因为其某一方面的缺陷,来判断这个人人品好,还是不好,本身也需要斟酌。
钱钟书认为“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少先见之明。”“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写什么容易作伪,而怎么写却不易作伪,所以“文如其人”重在形式不在内容。因此诗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需要区别对待。
学生提问:
1.我们如何写诗?
答:对于如何写诗这一个问题,每个人给出的方案是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格律常识,怎么用韵,这是古体诗词最基本的一个要求。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可以通过翻阅王安忆的诗词格律等比较通俗化,大众化的读物来了解。之后便是照着学,按照平仄和旋律。显然,这样还是写不好诗的。如果你想写一首绝句或者写一首词,必需要有画面感,一个镜头感,并且每个画面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与“清泉石上流”两者都是一幅幅山水水墨画,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它有许多不停的版本,我们该如何选择?
答:这首词普遍认为非常好,认为这是代表苏轼豪放词的一个重要典范。但我认为苏轼的词主要并非豪放,应是清旷。我们现在说词分豪放与婉约,其实并不是宋代时讲的,而是明代提出的。第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好多版本,至于哪一个版本好则是见仁见智,很难评判具体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
3.唐诗宋词人文解读这门课程的作业是如何评分的? 答:对于人文的课程,我们是没有标准,作业最多起到的是一个参考的作用。第一,我们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创新之作。第二,不要老是听老师怎么讲的,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4.唐诗宋词人文解读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
答:我认为唐诗宋词对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品格上有什么好处,这才是关键。为什么我要加上人文解读四个字,说明这门课程主要不在着重于知识,最主要是希望大家明白,唐诗宋词对自己的品格的养成有什么帮助。我们现在讲唐诗宋词事实上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专题,能够对你当下的人生产生一些作用,5.我很想知道做MOOC老师的工作量和平时上课有什么区别?
答:我想这个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工作量也是挺大的。当然我可能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虽然我是第一次做MOOC课程,但是我讲这门课已经十几年了,所以我基本上会比较快。录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录制就会比较快。比如我今天要将这个一章的内容,一两个小时就把它录完了,基本上是不改动的,原汁原味。MOOC跟传统授课还是有区别的,面对镜头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的,因此讲的内容相对比较轻松。其实,MOOC也很大的促进了老师的进步。因为我要想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才能让选这门课程的人觉得不枯燥,能够收到启发。
6.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一直对古代文学史有疑惑,我到底应该如何去学文学史呢? :想要学习文学史,可以去读五部书。第一应该读庄子。我认为每个中国人,每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的内心深处都装着庄子的精神。庄子谈的是人生哲学。第二要读史记。史记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史学著作。第三要读杜诗。为什么要读杜甫的诗呢,首先,杜甫的人格非常伟大,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杜甫的诗歌成就很高。当我们讲到杜诗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把他与李白进行比较,李杜到底孰高孰低。我觉得这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如果说李白与杜甫哪个队后世的影响比较大,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那必定是杜甫。李杜的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李白考才情写诗,杜甫靠学识写诗。因此李白是我们学不来的。因此,既然大家都学杜甫,那么我们必须读懂杜诗。第四,要读红楼梦。这点我想就不需要多说了。第五要读鲁迅全集。如果你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又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你读这五部书就够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那么这次的互动就结束了,祝大家学习进步,谢谢!
第四篇:红楼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一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贾雨村一听这案子,就知道头尾。正要办案,看到有人使眼色,便觉疑怪,先退堂再说。这里可看出他办事开始老练了。雨村再次为官,遇到“贫贱之交”竟如雷震一惊,当故人把他教乖之后,就过河断桥,这点倒是无师自通,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官本性?
为官须有“护官符”,官官相护,才“作得长远”,连门子都知道,看来此风已是历史悠久!雨村刚看完护官符,“王老爷来拜”,便是王家派人来说情了,虽只“顿饭功夫”,但连说带送(钱)时间已经足够,官场交易,点到即止,虚礼则不必。“王老爷”来得正是时候,接下来门子所说的话,雨村(及读者)才肯相信,单听一面之辞,雨村不一定信,作者笔墨不多,重点放在门子对案情的分析。
门子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对贾雨村和盘托出,想以此讨好上司,以示尽忠尽责,博取新来上司的好感,图日后办事能行个方便,甚至还以为雨村还是旧日的书生,教雨村“应相时而动”,一味地替雨村出点子,殊不知雨村说到“蒙皇上隆恩……实不能忍”时已经言不由衷了!门子教了他具体操作办法,他还装着“不妥,不妥”嘿!
门子把聪明都显尽了,还不知大难临头,低估了雨村,却不知雨村上次被免职,吃了一堑,这次再复出,心理上已经完成了从“书生官员”到“一般官员”的过渡。门子既知道英莲之父是雨村大恩人,又不秉公办事,替英莲作主,还知道雨村此次复出补升此任,是贾府之力,这些底细都捏在你门子手里,贾雨村哪里还容得下你?可见,不管是多好的朋友,往日的交情有多深,只要有一方地位变了,人就会变,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夫妻之间也屡见不鲜。
作者用一回的篇幅详细写雨村胡乱办案,便把雨村之流的为人、作官写明白了。
薛蟠出场了。
------------------
摘:
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槁木死灰——这里喻情性欲望已归寂灭。《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槁木死灰,取其寂寞无情耳。”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二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起床时,袭人早已把上学用的书笔衣物都安排停当,并坐着发闷了,宝玉只不过是上学,她嘱咐的话象是母亲对儿子,王夫人反倒没说什么嘱咐的话,这丫头真是既勤快又尽心。
众多姐妹,单与黛玉辞别,还唠叨半日,引得黛玉提醒怎么不辞宝姐姐,宝玉笑而不答,这下,黛玉心里该高兴一阵子了。
宝玉与秦钟“二人更加亲厚”,同窗便因此起疑?男孩子也“生得妩媚风流”?还起了女孩子的外号,怎么这么写?一部《红楼梦》,什么事都有!这男孩子们在学堂内吵架,我可看不明白。贾瑞当老师不好好管学生,“反助纣为虐讨好儿”,难怪学堂里学风不正。
“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问题来了,大至国家,小至小家,都有这种现象。有不如意,必口出怨言,所谓人不平则呜。如果品性差些,遭遇不平,自然造言诽谤。
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竟玩起了借刀杀人之计,好象后来巧姐是被他设计卖的,这里先埋下伏笔,写一写他的奸巧了。
“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真是狗仗人势,所幸宝玉不似薛蟠等人。还是贾兰冷静,他叔叔的下人起哄打架,叔叔也被人点了名,飞砚又打到了自家座位,还能按捺性子“不与咱们相干”。宝玉人多势众,李贵等几个大仆人喝住了众人,场面安定下来,宝玉此时说出来的话也一套套呢。秦钟一句“有金荣,我是不在这里念书的”,分明是要逼宝玉撵了金荣,这帮孩子,一个两个都是非等闲之辈,秦钟也不是什么好人,能借个地方读书,不好好珍惜,胡闹什么。
闹学堂一事,最后还是李贵主持平息,来之前贾政的一番警告起作用了。
摘: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宝玉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周公辅成王)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三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秦氏说凤姐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正是这意思。
秦氏叮嘱凤姐趁早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便是有了罪,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这便是万全之策了。秦氏托梦说的非常喜事,应是元春省亲一事吧?
宝玉听说秦氏死讯,“奔出一口血”,他也知道这是“血不归经”?他还会推荐凤姐帮料理丧事呢,看来此时的宝玉,长大些了。
贾珍听了宝玉的推荐才想起请凤姐,过到这边,又说“想了几日,除了大妹妹再无人了”,一个两个都是会说话的。凤姐领了任务,即刻理出宁府的头绪来,工作能力确实强。
摘: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四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平儿精明,有人送钱来,机警地避开了贾琏的视线,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贾琏的奶妈也知道办事的窍门,有事找凤姐才办得妥:“从此我们奶奶作主,我就没的愁了”
凤姐的事瞒着贾琏,贾琏的事她却参和参和,贾蓉贾蔷原是好兄弟,兄弟二人又与凤姐要好,凤姐自然是要帮说几句话撑腰。既帮说了话,便可以做顺水人情,推荐两个工仔,立即就解决了贾琏奶妈刚才所求的事。蓉、蔷两兄弟想借机打点贾琏夫妇,贾琏夫妇都在小字辈面前摆出一幅廉洁奉公的样子。可见,不要贪小便宜,要贪就贪大的,同时还要因人而异,不能见好就伸手。
向秦钟索命的鬼神也写得活灵活现,宝玉运旺时盛,连鬼都怕。秦钟遗言宝玉:“……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好好的一对朋友,转瞬阴阳相隔。好朋友的临终遗嘱,都不能让宝玉提起认真读书,考取功名的劲头!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五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为替宝钗过生日一事,王熙凤考了贾琏半天,原来就一句话:“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
湘云打破原计划,在贾家多住两日,便遣人将针线活取来,真是勤快。有针线活在手,若是闲坐着,心里是很可惜。
贾母笑凤姐:“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之猴儿?”,深有同感。
贾母问宝钗过生日时喜欢什么酒戏,宝钗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这方面黛玉就做不到,她总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黛玉来了几年,贾母从没为她做过生日,现宝钗刚来不久,就替宝钗专设生日酒,黛玉心中有了不自在,所以一天都不开心,加上凤姐又拿戏子来取笑,心情遭透了。宝玉后又进来,真是撞在枪口上。
宝玉有心事,也喜欢东写西写(写博客?)。
通过大家猜谜语,显得迎春、贾环二人笨些。元春省亲之后,元宵节的灯谜开始有“悲戚之状”了。看到这里,心也有些闷闷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六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宝玉的脸被烫了,马道婆又趁机发了一笔财。她骗了贾母,又来骗赵姨娘,正是黑白两道都吃。愚昧的人们,还送钱给她,指望她帮消灾,“济困扶危”,她的到来,就是灾!
所以黛玉不懂人情事故,别人巴结凤姐还来不及,现在凤姐主动送茶叶给你了,你谢的话也不回一句,凤姐出口问起,还直言:“可是倒忘了”!要是紧接着说尝着好也还罢了,又要凤姐问“你尝了可还好不好”,宝玉终于急的抢着回话,以为黛玉不喜欢茶叶,就说味不好,宝钗既顺宝玉之意,又不想得罪凤姐,说的两开话,黛玉偏要说“我吃着好”。
众人都因凤姐、宝玉“中邪”乱成一团,薛蟠的心思怎么这样?真是混世的十足呆子。
凤姐、宝玉终于转醒了,黛玉由衷的松了一口气,牵念之情不加掩饰,宝钗你笑什么?讨厌!
摘:
天不拘兮地不羁 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 便向人间觅是非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七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写贾芸与小红相恋,原来是为了刻划宝钗的“金蝉脱壳”!一个细节,足见宝钗口蜜腹剑的本性,堪称经典之笔。
小红行事说话利落,难怪贾芸一见就爱。向领导汇报工作说话就得爽快些!
黛玉先是与宝玉发生口角,没来得及消停,又听说贾政唤宝玉,担心了半天,晚上找宝玉吃了闭门羹,次日与宝玉刚见面,宝玉又忙着与探春拉家常,黛玉满肚委曲,终于化作《葬花词》。先逢绝境,后出绝唱。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八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宝玉黛玉伴嘴闹了几日,老太太要凤姐说合,凤姐对这两个“冤家”也很了解,最好的交差就是将二人带到老太太跟前,于是“拉了黛玉就走”,黛玉必须要拉,宝玉自然会“在后面跟着”。
宝钗是何等老谋深算,宝玉、黛玉说话想讨便宜,哪里是宝钗的对手。“凤姐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说什么只是形式,观颜察色,知微见著才是功夫,这是王熙凤的强项。宝玉在宝钗处讨了没趣,黛玉非但不体谅,最后还要再打趣,硬是把个宝玉逼到墙角。黛玉这样的说话习惯不好。
书中虽然没有正面写过王夫人如何教育宝玉,但从她断然处理丫头金钏一事可见一斑。
宝玉是书的主角,以他所到之处的视角把故事引伸,写他看龄官划蔷,是为了刻划他的“痴”性吧?写宝玉看“划蔷”痴的被雨淋了,原来是为了踢袭人一脚。袭人忍痛还要为宝玉开脱,真是“宽以待人”!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九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递茶斟酒是苦差事,凤姐上上下下张罗,劳苦功高,实是能说会干的当家把手。
偏巧湘云与黛玉的号同名!“宝玉不待湘云动手,便代将„湘‟字抹了,改了一个„霞‟字”!
以菊花作诗,原是黛玉所长吧,她的《葬花词》就是一绝。对花对月,是宝玉、黛玉的老本行。
摘:
凤姐:“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来转荒唐。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十
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王熙凤对刑岫烟的观察、安排心思不错。王熙凤的说话、识人、处事都很有水平,只是太贪财。
宝玉虽与黛玉厚密,说话也绕些弯子,欲问黛玉几时与宝钗和好,先借用《西厢》。
早说过凤姐胆大狂野,是一个贪玩的家伙,开始因有事不来诗社,知道有烧烤了,再忙也抽空玩。
摘:
(宝玉对黛玉)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
是真名士自风流
第五篇:3《红楼梦》读后笔记
《红楼梦》读后笔记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
先说说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再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