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4: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第一篇:2007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引 言

过去10年中获得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明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心管病的价值。ACEI已被推荐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并写人国内外指南之中。但是,在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指南明确列为I类适应证的情况下,ACEI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且剂量不足。本专家共识的编写目的,在于将ACEI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理念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况下应用的证据和使用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共识性文件,供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临床应用ACEI的状况,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在认真分析ACEI临床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并参考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ACEI在心血管病应用的专家共识,经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编写的。

为了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共识文件采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对有关适应证作了推荐分类和证据水平的分级。

推荐内容的分类:I类:己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II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其中II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III类: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的分级:A级为证据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为证据来自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为专家共识和(或)证据来自小型研究。

药理学

一、定义 ACEI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ACE是一种非特异的酶,除可使血管紧张素I(AngI)转换成血管紧张素II(AngII)外,还催化缓激肽等肽类扩血管物质的降解。因此,在ACE的作用下,循环和组织中的AngII浓度增高、缓激肽水平降低。

AngII的作用非常广泛,包括收缩血管,刺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醛固酮、加压素、内皮素-1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释放,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刺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增加黏附分子(如P-选择素)、趋化蛋白、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l(PAI-1)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生,增加细胞外基质蛋白及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增加多种生长因子的生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分类

ACET可根据其与ACE分子表面锌原子相结合的活性基团而分成巯基类、羧基类和膦酸基类等三类(表1)。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各种ACEI的吸收率变化很大(25%-75%),食物不影响吸收,或可减慢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lOh。大多数ACEI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故肾功能异常时(肌酐清除率≤3Oml/min)需要调小剂量;福辛普利、佐芬普利和螺普利平衡地经肝和肾排泄,肾功能异常时一般无需调整剂量。表1中的半衰期数据仅供参考,因为文献中有不同报道,且ACEI吸收后与组织ACE结合,以后又可逐渐脱离出来,形成较长的终末相半衰期。

四、作用机制

ACEI能竞争性地阻断AneI转化为AngII,从而降低循环和局部的AngII水平。ACEI可增高缓激肽的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和有血管活性的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前列腺素E,)的释放。APET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1-7的降解,使其水平增加,从而通过加强刺激血管紧张素1-7受体,迸一步起到扩张血管及抗增生作用。

各种ACEI制剂的作用机制相同,故在总体上可能具有类效应。但是各种制剂与组织中ACE结合的亲和力不同、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有差别,因此有人认为会导致组织浓度的明显差异和不同的临床效果。但是,这些差异的临床相关性还没有得到证实,对ACEI制剂的选择和剂量应当以临床试验结果为基础。

表1 常用ACEI的药理学特性

药物 巯基类

卡托普利

佐芬普利 羧基类 贝那普利 西拉普利 依那普利 咪达普利 赖诺普利 培垛普利 喹那普利 雷米普利 螺普利 群多普利 膦酸基类

福辛普利

五、ACET的作用

1.血液动力学作用:ACEI降低总体外周血管阻力,促进尿钠排泄,但是对心率几乎无影响。在血压正常人群和无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中,ACEI对心排血量或肺毛细血管楔压几乎没有影响。ACEI能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肥厚,改善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功能异常。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I可诱导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舒张。静脉舒张可增加外周静脉容量,降低右心房压力、肺动脉压力、毛细血管楔压、以及左心室充盈容量和压力,从而迅速减轻肺充血;动脉舒张则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并增加心排血量。

2.神经激素作用:短期应用ACEI治疗会伴随AngII和醛固酮水平的下降,降低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加压素的水平。长期应用ACEI时,由于通过非血管紧张素介导的替代途径(例如糜酶)被激活,AngII和醛固酮水平有恢复至治疗前的趋势(醛固酮“逃逸”现象)。另一方面,ACEI能增加缓激肤、血管紧张素1-

7、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的水平,这可部分解释其扩张血管、抗血栓以及抗增生作用的持续存在。半衰期 经肾排泄 剂量及标准给药方法(h)2 4.5 11 10 11 8 12 3-10 2-4 13-17 1.6 16-24 12

(%)

60 88 80 88 70 75 75 60 50 33 50

肾功能衰竭时的 剂量及标准给药方法a

12.5-100mg,3次/日 6.25-12.5 mg,3次/日 7.5-30 mg,2次/日 7.5-30 mg,2次/日

5-40 mg,1次/日 1.25-5 mg,1次/日 5-40 mg,1次/日 2.5-10 mg,1次/日 5-40 mg,1次/日 4-8 mg,1次/日 10-40 mg,1次/日b 2.5-10 mg,1次/日b 3-6 mg,1次/日 1-4 mg,1次/日

10-40 mg,1次/日

bbb

2.5-20 mg,1次/日 0.5-2.5 mg,1次/日 2.5-20 mg,1次/日 1.25-5 mg,1次/日 2.5-20 mg,1次/日 1-2 mg,1次/日 2.5-5 mg,1次/日b 1.25-5 mg,1次/日b 3-6 mg,1次/日 0.5-1 mg,1次/日

10-40mg,1次/日

bbb注: a肌酐清除率(CrCl)=10-30ml/min时;b也可将每日剂量等分成2次服用 3.抗增生作用:ACEI有抗增生作用(减轻血管和心脏的肥厚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增生),还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ACEI逆转心室重构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降低心室前、后负荷,抑制AngII的增生作用和交感神经活性,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心脏肥厚、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对肥厚的心脏,ACEI可以减轻肥厚程度,并改善舒张功能。ACEI还能够预防压力负荷过重心脏的心肌细胞凋亡。

4.对肾脏的作用:ACEI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脏血流,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其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作用超过扩张入球小动脉的作用,因此肾小球滤过率保持不变或者轻度下降。ACEI能够预防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进展成为大量蛋白尿并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对各种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也有类似作用。

5.对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影响:ACET能降低PAI-l的浓度以及PAI-1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摩尔比值,增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生成,拮抗AngII诱导的血小板凝集。

6.其他作用:在动物模型中,ACEI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生下降、炎症细胞的积聚与活性下降、氧化应激减轻、内皮功能改善。

随机临床试验显示,ACEI能降低左心室功能异常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性心肌梗死危险。在心脏后果预防评估研究(HOPE)中,雷米普利能够降低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HOPE和抗高血压及降脂治疗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等研究还显示,ACEI可减少研究人群的新发糖尿病。近年来有专家对一些随机临床试验的患者在试验结束后继续进行随访,发现ACEI减少临床终点事件的效益可以维持多年,绝对效益还有增大的趋势。

六、不良反应

大多数患者对ACEI耐受良好,但也可发生几种不良反应。

1.咳嗽:最常见,国外临床试验中约5-10%的患者发生干咳,国内患者咳嗽的发生率可能更高一些,但常与肺部充血或伴随的疾病如呼吸道疾病难以区别。咳嗽并非剂量依赖性,通常发生在用药1周至数月之内,程度不一,夜间更为多见。咳嗽较重的患者有时需要停药,停药后干咳一般在1周内基本消失。

2.低血压:低血压常见,多数无症状。少数患者发生有症状的低血压,特别是在首剂给药或加量之后。低血压最常见于使用大剂量利尿剂后、低钠状态、慢性心力衰竭等高血浆肾素活性的患者。

3.高钾血症:ACEI抑制醛固酮分泌,可使血钾浓度升高,较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肾功能受损、糖尿病、补充钾盐或合用保钾利尿剂、肝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患者。

4.急性肾功能衰竭:ACEI用药最初2个月可增加血尿素氮或肌酐水平,升幅<30%为预期反应,可继续治疗;肌酐上升过高(升幅>30-50%)为异常反应,提示肾缺血,应停药,寻找缺血病因并设法排除,待肌酐正常后再用。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ACEI,以选择经肝肾双通道排泄的ACEI为好。肌酐>265umol/L(3mg/dl)的患者宜慎用ACEI。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发生于心力衰竭患者过度利尿、血容量低下、低钠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孤立肾而肾动脉狭窄以及移植肾。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以及原有肾脏损害的患者特别需要加强监测。

5.蛋白尿:ACEI对肾脏病伴有蛋白尿、例如糖尿病性肾病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可改善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可减少蛋白尿;但ACEI也可引起蛋白尿。

6.血管性水肿:罕见,但有致命危险。症状不一,从轻度胃肠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到发生喉头水肿而呼吸困难及死亡,多发生在治疗第1个月内。停用ACEI 后几小时内消失。

7.胎儿畸形:妊娠中晚期孕妇服用ACEI可引起胎儿畸形,包括羊水过少、肺发育不良、胎儿生长延缓、肾脏发育障碍、新生儿无尿及新生儿死亡等。新近报道提示,妊娠初3个月中服用ACEI也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

七、禁忌证

血管性水肿、ACEl过敏、妊娠和双侧肾动脉狭窄为ACEI绝对禁忌证。育龄妇女可以使用ACEI,但一且怀疑妊娠或诊断妊娠即应停用。ACEI治疗期间发生低血压(收缩压<9OmmHg,lmmHg=O.133kPa)时,若患者无症状仍可使用。血钾升高到>6.Om mol/L或者血肌酐增加>50%或高于265umol/L(3mg/dl)时应停用ACEI。轻度肾功能不全(肌酐<265umol/L、轻度高钾血症(≤6.Ommol/L)或相对低血压(收缩压低至9OmmHg)不是ACEI治疗的禁忌证,但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如主动脉瓣狭窄及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不宜使用ACEI。

八、药物相互作用

1.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抗酸药物可降低ACEI生物利用度,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减少ACEI的血管扩张效应。保钾利尿剂、钾盐或含高钾的低盐替代品可加重ACEI起的高钾血症,故应避免此类组合。但ACEI与螺内酯合用对严重心力衰竭治疗有益,需临床紧密监测。ACEI可增加血浆地高辛浓度或血锂水平;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用时,可能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疗效。

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同时服用水杨酸盐会降低ACEI的有效性,但也有汇总分析表明阿司匹林并不减少ACEI效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等患者中,联合使用ACEI和阿司匹林的总的获益远远超过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

2.有利的药物相互作用:ACEI常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治疗高血压,尤其是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除增强降压效果外,还可减少利尿剂引起的高肾素血症以及对血尿酸及血糖的不良影响,而排钾利尿剂则可拮抗ACEI的高钾倾向。ACEI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用治疗高血压,可加强降压作用并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保护作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有协同作用。

临床疗效与实际应用

ACEI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效益和临床适应证己经明确,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无症状的左室功能异常、AMI、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事件的高危患者。上述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则得益将更多。关于使用ACEI的一般建议为注意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清肌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上调剂量,血压较低或心力衰竭的患者须尤其注意。

一、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炎症或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心肌重构,最后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临床上表现为收缩性和(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实验研究表明,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各个组分在心肌的表达均有增加,在心肌重构中起重要作用。ACEI是第一类证实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美国心脏病学院和心脏协会(ACC/AHA)的新版指南,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有心力衰竭高危因素、有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到难治性心力衰竭),将心力衰竭分成A、B、C、D四个阶段,ACEI是惟一的在每个阶段都推荐应用的药物。

(一)循证医学证据

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至少有30多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例如北斯堪地那维亚依那普利生存协作研究(CONSENSUS)观察253例心功能IV级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依那普利治疗使6个月时的总死亡率下降40%,1年死亡率下降31%。左室功能异常治疗研究(SOLVD-T)、急性心肌梗死雷米普利效益研究(AIRE)和第二次血管扩张剂心力衰竭试验(VheFT II)等也显示ACEI治疗能显著降低总死亡率。Garg等汇总分析132项临床试验共7105例心力衰竭患者,ACEI治疗使总死亡率降低23%,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的合计发生率降低35%。进一步分析显示,ACEI短期治疗即有效、长期治疗仍然有效,且效益不依赖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利尿剂或?受体阻滞剂。

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同样获益于ACEI治疗。左室功能异常预防研究(SOLVD-P)观察4228例LVEF≤35%的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平均随访37个月,依那普利组死亡和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降低29%。生存与心室扩大试验(SAVE)入选2231例AMI后无症状的左室功能异常患者,平均随访47个月,卡托普利组的总死亡率降低19%。SOLVD,试验的随访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ACEI治疗期间(3-4年)所得到的降低死亡率的效益,在长达12年的随访期间继续存在;其中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的死亡率还有进一步降低。因此,所有LVEF<45%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不论有或无心力衰竭症状),都有可能通过ACEI长期治疗得到降低死亡率、减少再住院率和减慢心力衰竭进展的临床效益。

(二)临床应用

l.ACEI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建议。I类适应证:(1)所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有症状心力衰竭患者(证据水平A)。(2)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证据水平A)。(3)其他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证据水平A)。IIa类适应证:(1)有心力衰竭高发危险的患者(证据水平A)。(2)舒张性心力衰竭(证据水平C)。说明:①所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包括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都必须使用ACEI,而且需要无限期地终生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②对目前尚无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但有心力衰竭高发危险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用ACEI来预防心力衰竭。③应该告知患者,应用ACEI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死亡和住院;ACEI不能明显改善症状,或在治疗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症状改善。

2.禁忌证。(1)使用ACEI后曾发生血管性水肿或无尿性肾衰竭的患者、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妊娠妇女,绝对禁用ACEI。

(2)以下情况须慎用:①血肌酐显著升高(>3mg/dl);②高钾血症(>5.5mmol/L);③有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OmmHg)。这些患者应先接受其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待上述指标改善后再决定是否应用ACEI。

3.制剂和剂量。

(1)制剂:ACEI可能有类效应。然而,仍应尽量选用临床试验中证实有效的制剂。(2)剂量: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高剂量虽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但对症状与死亡率的益处则与低、中等剂量相似。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临床试验中所规定的目标剂量(例如卡托普利为5Omg,3次/d)或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4.给药方法。

(l)ACEI应尽早开始使用。一旦诊断明确、确定无禁忌证后,即应给药。

(2)从小剂量开始,逐步上调剂量,每1-2周将剂量加倍。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轻度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以及住院患者,可较快上调剂量。

(3)目前或以往有液体潴留的患者,ACEI必须与利尿剂合用,且ACEI起始治疗前需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剂量。如无液体潴留时亦可单独应用。

(4)ACEI一般与?受体阻滞剂合用,因二者有协同作用。(5)起始治疗后1-2周内应监测肾功能和血钾,以后定期复查。并告知患者报告可能的不良事件如咳嗽和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如视力模糊、眩晕等。5.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1)有症状的低血压:①调整其他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硝酸盐、钙拮抗剂和其他扩血管药物;②如无液体潴留,考虑利尿剂减量或暂时停用。严重低钠血症(血钠<130mmol/L)患者可酌情增加食盐摄人;③减小ACEI剂量。

(2)咳嗽:①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特别是肺淤血;②如咳嗽不严重,一般可继续应用ACEI;③如咳嗽持续且困扰患者,则停用ACEI,可代之以AngII受体拮抗剂(ARB)。

(3)肾功能恶化:①ACEI治疗初期肌酐或血钾可有一定程度增高。如果肌酐<265umol/L(3mg/dl)和血钾<6.Ommol/L,且患者没有症状,不需特殊处理,但应加强监测;②考虑停用某些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钾盐和保钾利尿剂。无充血征象的患者,可减少利尿剂用量;③如果肌酐或血钾水平持续增高,ACEI剂量减半,必要时停用或请专家会诊。

(4)血管性水肿: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可能致死,因此一旦疑为血管性水肿后,应立即停药,并告知患者终生避免应用所有的ACEI。

(三)ACEI与ARB的比较及合用问题

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表明,ACEI改善心肌重构的效益优于ARB,可能与缓激肽水平增高有关。一些临床研究试验比较了ACEI与ARB的效益。以总死亡率作为主要终点的氯沙坦心力衰竭生存研究(ELITE-2)和氯沙坦心肌梗死最佳治疗试验(0PTIMAAL)显示,氯沙坦均未能证明其不次于卡托普利。在坎地沙坦心力衰竭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试验的替代部分(CHARM-altemative)中,对不能耐受ACEI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坎地沙坦治疗,使心血管病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降低73%。在AMI后心力衰竭患者中迸行的缬沙坦试验(VALIANT)显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有相同的降低死亡率的效益。总之,现有临床试验表明ARB不优于ACEI。因此,ACEI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当患者不能耐受ACEI时,可用ARR代替(I类推荐,A级证据)。ARB作为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药物也是合理的(IIa类推荐,A级证据)。

关于ACEI加用ARB的问题,现有临床试验的结论并不一致。在缬沙坦心力衰竭试验(Val-HeFT)中,缬沙坦和ACEI合用不能降低死亡率,但使死亡和病残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降低13%。在坎地沙坦心力衰竭试验的相加部分(CHARM-added)中,坎地沙坦与ACEI合用使心血管病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降低15%。在VALIANT试验中,缬沙坦与卡托普利合用的效益并不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而不良反应却增加。因此,ARB是否能与ACEI合用以治疗心力衰竭,目前仍有争论(IIb类推荐,B级证据)。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不宜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

关于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物的合用问题,FTITE-2和Val-HeFT试验曾经发现,在己经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加用ARB反而增高死亡率。但是VALIANT和CHARM试验均末重复上述发现。因此,这三类药物的合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ACEI、ARB与醛固酮拮抗剂三药合用会进一步增加肾功能异常和高钾血症的危险,故不推荐合用。

(四)关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顺序

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是在ACEI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这是由于:①ACEI是最早被证明能降低心力衰竭病死率的药物,此后的心力衰竭临床试验,均以ACEI作为基础治疗;②ACEI既是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又是血管扩张药,易于使血液动力学稳定,而能加用β受体阻滞剂。但有学者认为应该首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理由是:①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的激活早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②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猝死,而β受体阻滞剂预防猝死的作用最强。第三次心功能不全比索洛尔研究(CIBIS III)探讨了两类药物中何者先用效益更好的问题,对101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先接受比索洛尔或依那普利单药治疗6个月,然后合用这两种药物治疗,平均随访1.22年。结果显示,两组的疗效或安全性均相似。

事实上,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孰先孰后并不重要,两类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得到最大效益。因此,在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中,没有必要改变目前先用ACEI、后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顺序,但是β受体阻滞剂不一定要等到ACEI剂量“达标”之后才开始使用。应用低、中等剂量ACEI,及早加用β受体阻滞剂,既易于使患者病情稳定,又能早期发挥β受体阻滞剂降低猝死的作用和两药的协同作用。在选择性的患者中,可以首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二、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如前所述,SOLVD-P和SAVE试验表明,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能够在ACEI长期治疗中得到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的效益。因此只要没有禁忌证,就应使用ACEI。

三、舒张性心力衰竭

采用ACEI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随机临床研究迄今只有一项,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培哚普利研究(PEP-CHF)。该研究入选850例≥70岁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培哚普利或安慰剂治疗平均2.1年,培哚普利未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但仍有某些益处,包括显著改善心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减少最初1年治疗期间的主要终点事件。ACEI可减轻心室肥厚、改善心室顺应性,同时有利于调节、逆转心力衰竭过程中神经内分泌活性的过度激活。因此,可推荐用于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异常而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

四、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主要问题是瓣膜本身有机械性损害,任何内科治疗或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缓解。因而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关键是修复瓣膜损害。

国际上较一致的意见是,有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及以上)、以及重度主动脉瓣病变伴有晕厥或心绞痛的患者,均必须进行手术或介人治疗,因为有充分证据表明手术或介入治疗是有效和有益的,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迄今为止,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ACEI、β受体阻滞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试验,均未将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纳人研究。因此,没有证据表明,上述治疗可以改变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自然病史或提高生存率,更不能用来替代已有肯定疗效的手术或介入治疗。ACET有血管扩张作用,应慎用于瓣膜狭窄的患者,以免引起低血压、晕颇等。

血管扩张剂包括ACEI主要适用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目的是减轻后负荷、增加前向心排血量而减少瓣膜反流,可应用于:①因其他因素而不能手术的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②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在换瓣手术前短期治疗以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③无症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已有左室扩大,而收缩功能正常,可长期应用,以延长其代偿期;④己经手术置换瓣膜,但仍有持续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LVEF正常的无症状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通常并无后负荷增加,应用降低后负荷的药物使患者长期处于低后负荷状态是否有利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扩血管药物仅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此外,在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功能性或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ACEI有助于减轻反流程度。

五、AMI 现有ACEI用于AMI的临床试验,主要人选了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因此,本节内容主要适用于STEMI。

(一)循证医学证据

在AMI患者中曾迸行过两类ACEI的大型临床研究,即早期和晚期干预试验。早期干预试验多为短期研究,包括第二次新斯堪地那维亚依那普利生存协作研究(CONSENSUS-2)、第四次心肌梗死生存率国际研究(ISIS-4)、第三次意大利急性心肌梗死研究(GISSI-3)、心肌梗死后生存率长期评价(SMILE)和第一次中国心脏研究(CCS-l)。晚期干预试验包括SAVE、急性梗死雷米普利研究(AIRE)和群多普利心脏评价研究(TRACE)。这两类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ACEI可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死亡率。

1.早期干预试验(<24-36h=:研究显示死亡率降低程度较小,可能是因为入选的是非选择性的患者,而且治疗时间较短。ISIS-4试验入选58050例发病后24h内(平均8h)的AMI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5周后卡托普利组死亡率降低7%,高危患者亚组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和心力衰竭患者获益较大,且治疗效益至少持续1年。GISSI-3试验入选19394例发病后24h内AMI患者,赖诺普利组治疗6周后死亡率降低12%,治疗效益至少维持6个月。SMILE试验入选1556例发病后24h内的前壁AMI患者,佐芬普利治疗6周使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34%,1年后随访时的死亡率仍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CCS-l试验入选我国的13634例发病后36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4周。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9.05%和9.59%,相当于用卡托普利治疗1000例患者1个月,可避免5.3人死亡。CCS-1试验结束后,研究者对其中6749例患者随访平均23.4个月。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卡托普利组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力衰竭致死率均显著降低,提示AMI急性期用卡托普利治疗4周,能显著降低长期死亡率。

CONSENSUS-2试验入选6090例发病后24h内的前壁AMI患者,随机分组接受依那普利或安慰剂治疗。依那普利组患者先静脉滴注依那普利拉,随后口服依那普利。依那普利组有较多患者发生低血压,1个月及6个月的死亡率均略高于安慰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心肌梗死协作组汇总分析98496例患者的资料,显示ACEI组和安慰剂组的30天死亡率分别为7.1%和7.6%,相当于用ACEI治疗1000例患者4-6周,可以减少4.8例死亡。心力衰竭或前壁梗死等高危患者得益更大,而低危患者(如不伴有心力衰竭的下壁梗死)末能显著获益。

2.后期干预试验:这些试验入选AMI后有心力衰竭或左室收缩功能异常证据的高危患者,ACEI治疗开始较晚(发病后>48h)、但持续时间较长,患者获得较大的益处。

SAVE试验入选2231例LVEF<40%的患者,在AMI发病后3-16天分组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42个月,卡托普利组的死亡率降低19%。TRACE试验入选1749例LVEF<35%的患者,在AMI发病后3-7天分组接受治疗,随访24-50个月,群多普利组的死亡率降低22%o。AIRE试验入选2006例有心力衰竭症状的AMI后患者,平均治疗15个月,雷米普利组死亡率降低27%。

Flather等汇总分析上述三项临床试验的资料,共5966例患者,平均治疗31个月。ACEI治疗使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26%,相当于每1000例患者治疗30个月可避免大约60例死亡。此外,再发心肌梗死减少20%、心力衰竭再住院减少27%。

(二)临床应用

l.ACEI用于AMI患者的建议。I类适应证:(l)AMI最初24h内的高危患者(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无再灌注、大面积心肌梗死)(证据水平A)。

(2)AMI超过24h的心力衰竭或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证据水平A)。(3)AMI超过24h的糖尿病或其他高危患者(证据水平A)。(4)所有心肌梗死后患者带药出院并长期使用(证据水平A)。IIa类适应证: AMI最初24h内的所有患者(证据水平A)。2.临床应用中的儿个问题。

(1)尽早口服使用:临床研究表明,AMI早期口服ACEI可降低死亡率,这种效益在AMI发生后最初7天内特别明显。因此,ACEI应在发病24h内开始应用。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溶栓治疗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使用ACEI。合并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心动过速或前壁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得益最大。

CONSENSUS-2试验在发病第1天即采用静脉注射依那普利的方案,未能显示效益。因此,AMI早期24h内不应静脉注射ACEI。

(2)是否长期用药:AMI后ACEI长期治疗的临床试验,入选的是合并有心力衰竭或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关于ACEI长期治疗对非选择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确切效益,目前还缺乏研究,曾经认为只有合并心力衰竭等高危患者才需长期用药。但是在HOPE试验结果发表之后,大多数专家认为,所有AMI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使用ACEI。AMl早期因各种原因而未使用ACEI的患者,应该带药出院并长期使用。

(3)给药方法:ACEI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早期干预方案通常在24-48h内用到足量。例如在ISIS-4中,卡托普利的用法为首剂6.25mg,能耐受者2h后给12.5mg,l0-l2h后25mg,然后5Omg,2次/d,治疗28天。在GISSI-3中,赖诺普利首剂5mg,24h后再给5mg,如能耐受,以后lOmg,1次/d治疗6周。血压偏低者最初几天的剂量为2.5mg/d,维持量可用5mg/d。

后期干预方案同样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方法。例如在SAVE中,卡托普利的起始剂量为6.25-12.5mg,住院期间上调到25mg,3次/d,出院后再逐渐增加到目标剂量5Omg,3次/d。在AIRE中,雷米普利起始剂量为2.5mg,2次/d,能耐受者2天后改为5mg,2次/d,不能耐受者用2.5mg,2次/d维持。不能耐受初始剂量2.5mg者先予1.25mg,2次/d,2天后改为2.5mg,2次/d,最后酌情增加到5mg,2次/d。

六、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在NSTEMI患者中缺乏评价ACEI的随机临床试验。但是大多数AMI试验入选了部分NSTEMI患者,对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研究也证实了ACEI的效益。因此,ACEI适用于AMI最初24h内的患者。ACEI可在急诊室内开始使用,也可稍后开始使用。

ISIS-4的亚组分析资料显示,NSTEMI患者未得益于短期ACEI治疗。但是最近Borghi等对SMILE试验中的526例前壁NSTEMI患者进行了事后分析,佐芬普利组治疗6周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65%,1年死亡率降低43%,提示NSTEMI患者早期使用ACEI是有益的。

ACEI用于NSTEMI患者的建议。

I类适应证:(1)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或慢性心力衰竭、使用硝酸甘油和ß受体阻滞剂后仍有高血压的NSTEMI患者(证据水平B)。

(2)伴有糖尿病的NSTEMI患者(证据水平B)。

(3)伴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异常、高血压或糖尿病的NSTEMI患者出院时带药及出院后长期使用(证据水平A)。

IIa类适应证:(1)所有NSTEMI患者(证据水平B)。

(2)所有NSTEMI患者出院时带药及出院后长期使用(证据水平B)。七、二级预防及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

ACEI能显著降低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也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合并有这些疾病或危险因素的高危慢性冠心病患者,应该长期采用ACEI进行二级预防。

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不合并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中评价了ACEI的效益。HOPE试验入选9297例伴有至少1项其他危险因素的慢性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雷米普利治疗4.5年使主要终点事件减少22%、总死亡率降低16%。培哚普利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欧洲试验(EUROPA)入选12218例慢性冠心病患者,培哚普利治疗4.2年便主要终点事件减少20%。

根据上述试验,一些指南推荐所有有症状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应使用ACEI。然而更新的研究提示,低危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非都能得到同样显著的效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事件试验(PEACE)入选8290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安慰剂或群多普利治疗平均4.8年。群多普利治疗未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或总死亡率。这一结果与该试验入选低危患者人群有关,也由于入选患者己经接受了相对完善的二级预防治疗。

但是,ACEI治疗对于低危患者仍有一定的效益。在PEACE试验中,群多普利显著降低了新发糖尿病和严重心力衰竭的危险,降低了肾功能异常亚组患者的总死亡率。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培哚普利与左室重构试验(PREAMI)中,培哚普利治疗减少了主要终点事件,显著降低了左室重构的发生率。因此,绝大多数慢性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够得益于ACEI长期治疗,但得益程度与患者的危险程度有关。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喹那普利缺血处理试验(IMAGINE)入选2553例左室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7-10天内随机分入喹那普利或安慰剂治疗组,平均随访43个月。结果显示,喹那普利治疗不能降低各种心血管病事件,主要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还略有增高(+15%,P=O.21)。大多数专家认为,IMAGINE试验评价的是一个特殊的患者人群,其结果不应该影响ACEI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的使用。

ACEI用于慢性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的建议。I类适应证: 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或有使用ACEI的其他适应证,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证据水平A)。

IIa类适应证:(1)所有确诊的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证据水平B)。(2)LVEF正常的低危患者,若其各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到良好控制、接受了当前最佳的治疗包括适当的血管重建治疗,使用ACEI可作为一种选择(证据水平B)。

III类适应证: 左室功能正常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7天内(证据水平B)。

八、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可采用利尿剂、ß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或ARB,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能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许多临床试验显示,血压降低的水平可能比采用哪一类特定药物更为重要,许多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才能控制血压。

根据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领域中的临床研究结果,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来选择降压药物。在美国的高血压指南(JNC7)中,提出了考虑优先使用某些类别降压药物的六种强适应证,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高危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和预防脑卒中再发;ACEI是适用于全部六种强适应证的惟一的降压药物。

(一)循证医学证据

第二次瑞典老年高血压试验(STOP-2)平均随访5年。结果显示,与传统药物组相比,ACEI组各项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钙拮抗剂组相比,ACEI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降低。卡托普利预防研究(CAPPP)和ALLHAT试验也显示,ACEI、利尿剂或钙拮抗剂长期治疗能同等程度地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和死亡率。

第二次澳大利亚血压研究(ANBP-2)入选60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那普利治疗平均4.1年后死亡或心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比利尿剂组降低11%。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PROGRESS)入选6105例有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培哚普利和吲达帕胺的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的汇总分析共列入29项试验16234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了不同类别降压药物对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影响。与安慰剂组相比,ACEI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28%、冠心病事件减少20%、心力衰竭减少18%、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减少22%、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70%、总死亡率降低18%,差别均非常显著。以ACEI、钙拮抗剂或利尿剂、ß受体阻滞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最近发表的一项汇总分析提示,ACEI预防脑卒中的效益不如利尿剂/ß受体阻滞剂,相对危险增加10%。另有作者汇总分析78项试验179112例患者的资料,发现ACEI预防冠心病事件的效益优于钙拮抗剂,而钙拮抗剂预防脑卒中优于ACEI。但是,降低血压仍然是减少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的关键。

(二)ACEI与钙拮抗剂合用问题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至少两种降压药物的联合治疗,因此,选择疗效好而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组合具有临床意义。盎格鲁-斯堪地那维亚心脏结果试验的降压部分研究(ASCOT-BPLA)显示,与阿替洛尔-苄氟噻嗪组合相比,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组合虽然末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冠心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可使总死亡率降低11%,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4%,脑卒中减少23%,新发糖尿病减少30%。在国际维拉帕米-群多普利研究(INVEST)中,与单用阿替洛尔相比,单用维拉帕米、加用群多普利2mg/d和4mg/d的患者新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分别为0.95、0.86和0.77,表明维拉帕米-群多普利组合能减少新发糖尿病。这些研究提示,ACEI和钙拮抗剂合用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降压药物联用方案。

ACEI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建议: I类适应证:(1)控制血压(证据水平A)。

(2)伴有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病史、或冠心病高危患者(证据水平A)。

顾问:方 祈 诸骏仁

撰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虹 刘国仗 刘国树 朱文玲 林善炎 施仲伟 胡大一 高润霖 徐成斌 黄德嘉 戚文航 潘长玉 戴闺柱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长生 马 虹 马爱群 方 全 宁田海 刘国仗 刘国树 朱文玲 张 运 沈卫峰 林善炎 林曙光 施仲伟 柯元南 胡大一 徐成斌 高润霖 戚文航 黄从新 黄 岚 黄 峻 黄德嘉 葛均波 韩雅玲 潘长玉 霍 勇 戴闺柱 利益冲突声明: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赞助了会议 参考文献(略)

全文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2月35卷2期97-106页

第二篇:精细化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我们从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评估、制定实施措施、有效落实、护士长跟踪评价,然后进行总结分析,再制定整改措施,采取PDCA管理循环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结果 护理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满意提高。结论 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病房管理规范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减少了,护士工作热情增高了,患者及家属更加满意了。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在病房;应用

精细化护理管理就是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用到护理管理上,不仅要突出细而且要注重精,从具体工作出发,优化程序,细化流程,统一标准,充分发挥管理对技术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科学发展。我科病房护理工作通过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这四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践效果显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病房管理规范化,护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护理不良事件减少。

1护理精细化管理方法

1.1护理管理精细化 是根据医院管理的目标、依据护理工作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护理系统的要素和运行过程,加以指导、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护理质量而采取的护理措施。

1.1.1人员精细化管理

1.1.1.1医护人员的管理 为了将病房工作能正常运转。首先必须将病房医、护、工各类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排班,使各项工作紧密配合,有分工、有合作;其次是医护人员行为举止方面,严格按照院里规章制度进行,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各项诊疗护理工作标准等管理;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我们采取“相约星期五”集中培训学习与自学两种方式,晨间提问考核,做到定时检查学习效果。科室还购买了一批专科书籍供大家学习。

1.1.1.2患者的管理 对患者实行双全管理,包括全人管理及全程管理两方面,全人管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进行护理;全程管理从患者入院接诊、基础护理、用药指导 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出院随访等6个维度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1.1.3陪护及探视人员的管理 1例患者只留1名陪护,患者及陪护不准在医院吸烟、饮酒、打牌,大声喧哗,乱窜病房,不准违章用电,不损坏公物,手机调成振动状态。给住院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1.1.2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

1.1.2.1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维护及管理,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做到定期培训,使护士能够熟练的进行操作,并能够独立的解决及排除各种故障的处理能力。

1.1.2.2抢救仪器设专人管理 固定放置、每台仪器上标有责任者、序号、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说明,每周定期清洁与保养,每月进行检测仪器的运行情况,定时进行充电及放电,这样能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并做好登记,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1.2.3抢救车的管理 做到“五定”管理,即定期消毒、定位放置、定时检查、定人管理、定数量投放物品。除此之外,我们科对抢救车的管理进行了改进。抢救药品按有效期远近使用,做到右手边取药左手边放药的使用原则。近1个月过期的药品,在抢救车药品登记本上用红色重点号标注。

1.1.3环境精细化管理 包括办公区域的管理、病房的管理、公共区域的管理。

1.1.3.1办公区域的管理 办公区域的管理落实责任人,护士长进行早晚2次/d检查。

1.1.3.2病房的管理 有值班护士、责任护士、护理员、保洁员协同管理。采用“五常管理法”、“四统一、一归位”、“六个一”定位管理。护士每班进行管理,并设每周三为科室大扫除日。五常管理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四统一、一归位:即床品统一,病房物品统一,患者服统一,清洁时间统一,输液架用后归位。六个一定位管理法:即一床、一桌、一椅、一架、一盆、一鞋定位放置。

1.1.3.3公共区域的管理 走廊地面平整干净,无水迹,无障碍物,各种警示牌放置合理、字迹清楚。

1.1.4流程精细化管理 心血管内科的工作比较繁琐、风险性高、常会遗漏一些事情,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制定了工作流程,如护士床头交接班流程、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观察流程、行挠动脉穿刺介入术后观察流程、多巴胺用药观察流程、可达龙用药观察流程、静脉输液观察流程等,从而使护理工作由复杂的事简单化,使简单的事规范化,使规范的事流程化。

1.1.5安全精细化管理 安全管理虽然不是护理工作的核心,但是没有安全保障就失去了一切。

1.1.5.1对存在安全风险的患者建立安全警示标识 如防跌倒,防脱管,防压疮,防坠床,小心烫伤,输液慎用糖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设施做了警示和改进:如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垫,走廊放上防滑警示牌,有门槛处贴有“小心门槛”警示;病室设备带电源贴有“设备带电,禁止使用”;床尾摇手上面贴有“小心绊倒”;微波炉旁挂有防热手套;微量泵架上标有上第一个微量泵的标识;这些警示和措施有效防范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1.1.5.2加强科室风险管理 风险项目是一种管理程序,它是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价及处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对患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痛苦。科室提出五项风险项目如药液外渗、静脉炎、三通脱管、股动脉鞘管脱管、给药错误,并制定了预防措施及紧急处理方法,采取专人负责,专项跟踪及评价,原因分析,再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1.2护理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工作,医院深化精细化管理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护理工作的科学发展,还能使我们形成完美的工作习惯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实施了护士日自控、互控;护理组长周自控、互控;护士长周自控及护士长每天深入病房1~2 h,检查护士的工作情况、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及建议、检查科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我科建立了完善的考评标准和细则,采取PDCA管理循环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并将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护士奖金的依据。还制定了护士奖励激励措施,岗位职责,落实责任到人,将工作量、工作质量、护士能级、满意度纳入护士考核评价中。现在自控成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1.3护理技术精细化管理 由于我科专业技术难度大,用药复杂,病情变化快,患者情绪不稳定,心理负担重,针对此问题,对护理过程中易出现的纠纷、缺陷的环节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经过集体共同讨论重新制定、细化各项技能操作流程及标准,如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快速测量血糖方法、如何正规测量血压、改进留置导尿的患者留取尿标本的方法、更正静脉采血时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改进胰岛素的注射部位等。我们对这些常见的技能操作进行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规避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差错纠纷,确保护理安全。

1.4护理服务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护理服务落实在小事上,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中。我们科推行以下精细化护理服务:

1.4.1健康教育分时段,改变了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包干制,避免了责任护士不在班时中断健康教育。上午治疗处置时做药物指导,下午核对床头卡时做饮食指导,夜班护士告知次日标本留取方法等,将健康教育穿插于工作中,使大块的教育内容分解化,方便患者掌握。

1.4.2健康教育具体化,我们准备了2 g盐勺,为糖尿病患者准备了厨房电子秤,在走廊地面标识了30 m距离,用于做6MWT(6 min步行实验)等,为患者做宣教及活动指导。我们创建了“爱心家园” QQ群,定期上传健康教育内容,将护理服务延伸到院外,更好地满足出院患者的需要。

1.4.3护理用具精细化,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准备了床边坐便椅、拐杖;将指甲刀进行改良,在指甲刀两侧贴上胶布,这样剪下的指甲全粘在胶布上,避免落在病床上成为碎屑;肥胖患者监测血压常常撑开袖带,我们制作了外捆的袖带;超声科人员反应到床旁做超声时光线亮,看不清,我科制作了避光套,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科室拥有27块石英钟,因石英钟差异,走时不一致,导致护理服务时间不精准,综合班护士每周一按北京时间进行校准;还为患者准备了老花镜、吸水管、捣药器、纸杯、体位垫、护栏套、图书及报刊等。

通过追求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实效,从细节打动患者,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提高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对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制定了实施措施、有效落实、护士长跟踪评价,采取PDCA管理循环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满意不断提高。

3结论

病房应用了精细化护理管理后,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病房管理规范化,护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护理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篇: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导与应用(精)

·适宜技能 ·

“ 双心医学 ” 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导与应用 袁 雪云 , 王 营

作者单位 :250014山东省济南市 , 山东中医药大学(袁雪云;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营

通讯作者 :王营 , 250001山东省济南市 ,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 属医院;E -mail :zmy05010657@163.com 【 摘要 】

临床上 心 血 管疾病常常 伴 有 复 杂 的心 理 社 会 因素 , 具有 较 高的 精神 心 理 障碍 发 病 率 , 因此 防 治 和 治疗

这 类 心 血 管病 就 要 从 心 脏、心 理 两方 面 着 手。双 心 医 学 模 式 突 破 了传 统 的 “ 生 物 -社 会 ” 模 式 , 要 求 临床 医 务 人 员 在 重 视 药 物等 临床治疗 的 基 础 上 , 还 要 对 患者的心 理 状况 采用 个 体 化心 理 干 预 , 本文 对临床上 常 见 的心 理 障碍 及 影响 因 素 做 了阐述 , 提出 了 不同的心 理 干 预 措施 , 并 对 双 心 模 式 的 意义 做 了 展 望。

【 关键词 】

双 心 医 学 模 式;心 血 管疾病;心 理 干 预 【 中图分类号 】 R 5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08-5971(2012 10-1705-02

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常伴有明显或隐匿的心理症状 , 因此 “ 双心医学 ” 的概念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 , 它是研究心血管疾 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新学科。胡大一等心血管病专家提倡的双 心医学模式是指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 对患者伴有的心理 障碍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双心医学真正体现 了疾病诊治过程中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 , 实现了传统医学模 式向 “ 生物 -心理 -社会 ” 新模式的转变 , 在临床治疗中达 到 “ 身心同治 ”。1 双心医学模式的必要性

医学专家发现 , 很多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 关 , 在心血管疾病中这种关联尤为突出 , 有些患者反复胸闷、胸痛、心悸等心脏病的症状 , 但经客观检查后无明显缺血症 状 , 这时就要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 , 另外像高血压、冠状动脉 痉挛、神经源性心绞痛、心内科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血管疾病都可归于身心疾病的 范畴

[2] , 合并心理障碍可降低患者依从性 , 引发不良医学行 为等 , 从而可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因此 如何识别、诊断和治疗这些患者可能需要跳出生物医学的模 式 , 从身心疾病的理念来认识。2心内科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 2.1 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较高 的发病率 , 比较突出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失眠 等 , 其中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 种重要危险因素。而冠心病又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 这种关联 在更年期女性中尤为明显 , 危害可能更大 , 此外老年人的抑郁 表现不是很典型 , 可能只表现为持续性疲乏、消瘦及睡眠差 , 容易被忽视 , 而且患抑郁症的多数患者只认为是原有疾病的加 重 , 不认同抑郁症的诊断 , 抗抑郁治疗依从性差 , 从而加重了 病情

[3]。2.2 影响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 ,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逐渐

被我们所关注 , 同时因为生理功能的退化及工作环境的变化使 老年人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 影响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 :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衰

退会产生情绪低沉、消极、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 , 而负面情 绪反过来又可加剧衰老并影响原有疾病的疗效及预后;(2 疾病 :老年人常多种慢性疾病并存 , 病程长、康复慢 , 而且易 复发 , 反复住院及疾病本身的不适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及 行动 , 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 ,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3 家庭 :老年人的心理较

为敏感 ,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和睦与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 很大 , 另外老年人的应激能力降低 , 对丧偶或家庭其他成员的 死亡接受能力差 , 从而导致抑郁、寂寞等不良情绪

[5];(4

离退休 :老年人离退休以后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都发生了重大 改变 , 尤其是原来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年人 , 感觉无所事事、度 日如年 , 极易产生失落、抑郁、多疑等心理问题

[6];(5 个

性特征 :有些老年人性格内向、孤僻 , 不善于交流 , 对疾病及 外界环境特别敏感 , 对任何事情都特别小心 , 稍有不适就特别 紧张 , 这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忧虑;(6 医疗、经济及养

老问题 :老年人由于多种疾病并存 , 治疗花费比较大 , 如果患 者单位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 以及子女经济状况不好 , 养老得 不到保障 , 就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经济负担 , 从而导致患者态度 消极 , 依从性差 , 影响治疗效果。

总体来看 ,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 衰老 是基础 , 疾病是主要因素 , 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有其特 殊性 [7]。

3常用的心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卫生常识宣教

医院可定期组织患者教育讲座 , 讲

解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生及预后 , 用药的目的 , 药物的治疗作 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及饮食与疾病 的关系及正确的膳食方法等 , 从而使患者对其病情、治疗及护 理心中有数 , 使患者密切配合治疗 , 从而增强患者依从性。3.2

加强对家属的宣教

嘱咐家属不要把焦虑、抑郁、恐惧、担忧、紧张等情感随意表达出来 , 注意家属之间的沟通 , 保持 ·

5071·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 10月第 20卷第 10期

和谐的家庭氛围 , 避免家庭内部矛盾产生的消极影响。子女对 老年人的唠叨、啰嗦应耐心倾听 , 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并及 时与医师沟通 , 经常给予老年人关心、照顾和温暖 , 增加老年 人幸福感。3.3 适度运动 , 陶冶情操

运动可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 , 患

者可根据自己的活动耐力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 例如爬山、爬 楼梯、慢跑、散步、逛公园等。这样既可以增强体质 , 又极大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患者可以培养其他的兴趣爱 好 , 比如种花、插花、养鱼、绘画、练习书法等 , 既可减轻心 理压力 , 又可陶冶性情 [8]。3.4 音乐疗法

可适当倾听一些旋律优美、声音和谐的音乐 , 音量以患者感觉最佳为宜 , 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 减少对疾病 和手术产生的恐惧心理 , 焦虑、抑郁情绪。另外对于合并更年 期女性抑郁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要及时普及更年期的知识 , 使她们对自身出现的症状有正确的认识 , 在进行适当心理干预 的同时配合抗抑郁治疗 , 从而改善预后。4 双心医学模式的意义

华佗的 《 青囊秘录 》 就曾指出 “ 善医者先医其心 , 而后 医其身 , 其次则医其病 ”

。现在 , “ 双心 ” 的概念已经被医学 界所接受 , 它预示着今后 “ 生物 -心理 -社会 ” 的崭新医学 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 因人制宜 , 辅以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 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基础 疾病的康复 , 更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从而使临床获 益更多 , 双心模式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参考文献

1胡大一 , 于欣.双心医学 [M ].武汉 :华中科技出版社 , 2008.2区丽明 , 耿庆山.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J ].岭南心血管杂志 , 2008(6 :444.

3陈巾 , 陈健.更年期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 [J ].中国城乡企 业卫生 , 2011,(5 :49.

4邵艳奇 , 邵艳肖.关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J ].医 学综述 , 2009(5 :729.

5翁峰 , 林珊 , 金芸.浅谈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与保健措施 [J ].中 国老年学杂志 , 2003, 23(12 :857.

6吴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 [J ].中国老年 学杂志 , 2003, 23(12 :799.

7笪素娟.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干预措施 [J ].中国 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 2006, 20(4 :64-65. 夏萍 , 唐丽群.冠心病患者的 “ 双心 ” 护理 [J ].当代护士 , 2009(8 :66.(收稿日期 :2012-04-20 ·适宜技能 ·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52例疗效分析 闭 豪 伟 , 覃 重 桥

作者单位 :537121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闭豪 伟;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覃重桥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小 骨 窗 开 颅 术 治疗 高 血压 脑 出 血(HICH 的 疗效。方法 回顾 性 分 析 2006年 5月 — 2011 年 6月我院 采用 小 骨 窗 开 颅 微 创 术 治疗 的 52例 HICH 患者的 临床资料。结果 本 组 52例 患者 , 死 亡 率为 13.5%(7/ 52 , 死 因 主要 为 术 后 再 出 血、大 面 积 脑梗 死、肾 衰竭 及 严 重 并 发症 如 肺 部 感染、并 发 消化 道 大 出 血 等;存 活 45例 , 术 后 根 据 日 常 生 活活 动能力(ADL 分 级 , Ⅰ 级 14例、Ⅱ 级 17例、Ⅲ 级 9例、Ⅳ 级 3例、Ⅴ 级 2例。结论 小 骨 窗

开 颅 术具有 创 伤 小、耗 时 短、恢 复 快 等 优 点 , 疗效 确 切 , 是治疗 HICH 较 理 想 的 方式。

【 关键词 】

颅 内 出 血 , 高 血压 性;小 骨 窗 开 颅 术;治疗 结 果 【 中图分类号 】 R 743.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08-5971(2012 10-1706-02 高 血 压 脑 出 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HICH 是一种具有高血压特性的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 , 具有 起病急、病情危重及死亡率和病残率高的特点

[1]。HICH 的损

害来自原发性出血及继发性血肿占位效应和毒性作用 , 施行外 科手术是为了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恢复受压神经细胞功能 及防止或减轻继发病理变化 , 消除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 最终 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小骨窗开颅术是在 传统开颅基础上进行改进 , 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 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 5月 — 2011年 6月采用小骨窗开颅微创术治疗 HICH 患者 52例 , 疗效满意 ,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6年 5月 — 2011年 6月在我院采用小

骨窗开颅微创术治疗的 HICH 患者 52例 , 其中男 33例 , 女 19例;年龄 39 75岁 ,平均 59.7岁。出血部位在基底核区 36例 , 丘脑 7例 , 皮质下 9例;其中破入脑室 11例。术前格拉 斯哥昏迷评分(GCS :13 15分者 10例 , 8 12分 19例 , 3 7分

者 23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 30 105ml , 其中 30 50ml 者 35例 , 50 80ml 者 11例 , 80ml 以上者 6例。所有 ·6071·PJCCPVD October 2012, Vol , 20No.10

第四篇:(2012)中国颅脑手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抗癫痫协会专家组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751-754

癫痫发作是颅脑疾病较常见的伴随症状,在颅脑外科手术后,3-40%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如何在颅脑疾病手术 前后应用抗癫痫药物,避免癫痫发作的产生或使发作得到有 效控制,将癫痫发作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要责任,由于术后患者也会就诊于神经内科 或儿科,所以从事癫痫专业的神经内科和儿科医师,也需注 意此问题。2010年由中国抗癫痫协会主持发表了《癫痫手 术前后抗癫痫药物应用共识》,为从事癫痫手术的临床医生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但该《共识》未能涵盖其他颅脑疾病手术后抗癫痫药物规范化应用问题,为此,中 国抗痗痫协会再次组织国内从事瘭痫专业的神经外科及神 经内科和儿科专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复习和分析总结,参照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抗癫痫药物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据、药 物特性、国内已批准的适应症等因素,对各种颅脑疾病、特别 是术前未诊断“癫痫”的患者手术后抗癫痫药物的应用达成如下共识,相信会对从事各类颅脑疾病诊治的神经外科及内 科、儿科医生的相关临床医疗实践有所裨益。

一、颅脑疾病术后癫痫发作

颅脑外科手术后的癫痫发作,根据发生时间分为即刻(≤24小时)、早期(>24小时,≤2周)和晚期癫痫发作(>2 周)三类。手术后的癫痫发作通常发生在幕上开颅手术后,而幕下开颅手术(牵拉或血管原因造成大脑损伤者除外)术 后癫痫发作出现率很低。术后出现癫痫发作,是否诊断为 “癫痫”,应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以下简称《指 南》)的相关诊断标准做出。颅脑疾病手术后如有癫痫发作,可能产生颅内出血、脑水肿等诸多危害,而抗癫痫药物也存 在高敏反应、肝功损害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潜在风险,所以 应当有甄别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癫痫药物,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如果癫痫发作反复或频繁出现,可以 确定“癫痫“诊断者,则应按照《指南》进行积极治疗。

二、对术前无癫痫发作的颅脑疾病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的规则。

(一)术后预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者

1、病例选择(通常指幕上手术)

有癫痫易感性者或遇下列情况,可以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1)颅脑外伤手术后,有以下情况者可以考虑应用抗癫痫药。A.改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Scale, GCS)<10; B.广泛脑挫伤或颅骨凹陷性骨折;

C.颅内血肿(包括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 D.开放性颅脑损伤;

E.外伤后长时间(>24小时)的昏迷或记忆缺失

(2)幕上脑肿瘤术后,不建议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 物,但有下列情况者可以综合评估后,考虑应用抗癫痫药物:

A.颞叶病灶 B.神经节细胞瘤、胚胎残基肿瘤 C.手术时间长(皮质暴露时间>4小时)D.恶性肿瘤手术局部放置缓释化疗药物

E.病灶侵犯皮质或手术切除过程中损伤皮质严重者 F.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并损伤皮质严重者

G.术中损伤引流静脉或皮质供血动脉,预期会有明显 脑水肿或皮质脑梗死

(3)幕上血管性病变术后,不建议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但有下列情况者可以综合评估后,考虑应用抗癫痫药物:

A.近皮质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颞叶)B.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C.自发性脑内血肿

D.术中损伤引流静脉或皮质供血动脉,预期会有明显脑水肿或皮质脑梗死

(4)其他颅脑外科手术,有下列情况可以考虑应用抗癫痫药物:

【注:按此规则用药能否有效预防术后癫痫发作的出 现,尚尤确切证据,是根据目前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可以在 今后做进一步观察、研究。】

A.颅骨缺损成形术后

B.脑脓肿或颅内寄生虫(尤其是病灶位于颞、顶叶或开颅手术引起广泛脑皮质损伤者)

2、抗癫痫药物应用的时机

抗癫痫药物应当在麻醉药物停止时开始应用.以防止即 刻癫痫发作;由于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抗癫痫药物可以减少晚 期癫痫发作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通常应当在手术后2周后逐渐停止使用。如果出现即刻或早期癫痫发作者 参见下节《术后出现癫痫发作时的药物应用》处理;出现颅内 感染或术后形成脑内血肿者,可以适当延长抗癫痫药物应用 时间。

3、抗癫痫药物的用法

(1)选药原则:对意识影响较小、副作用少、起效较快、药 物间相互作用小。后期用药可与初始静脉用药相同或者 不间。

(2)方法:首先应用静脉注射抗癫痫药物,恢复胃肠道进 食后,改为口服抗癫痫药物,换药过程中有12-24小时的时 间重叠,应注意药物过量及中毒问题:预防件应用抗癫痫药 物需达到治疗剂最,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常用药物:静脉注射药物可选:丙戊酸钠、苯巴比妥 钠;口服药物可选: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

(二)术后出现癫痫发作时的抗癫痫药物应用

1.适应证

对颅脑疾病手术后已经出现癫痫发作,除对原疾病的治疗外,应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正规治疗。

2.用药时间

术后早期(2周内)出现癫痫发作(视具体情况,尚未确 定“癫痫”诊断)者,如已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应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加大药物用量,或选择添加其他药物治疗; 如果无预防性用药,则应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选择抗癫痫药物治疗。如正规服用抗瘫痫药后再无癫痫发作,建议结 合脑电图等相关证据3个月后停药。

如果手术2周后癫痫发作未得到有效控制或2周后出现反复的癫痫发作,结合其它诊断依据,可以确定“癫痫”的 诊断,应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如果2周后出现 单次发作,首先选择单药治疗,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治 疗剂量。由于颅脑外科的病种及手术切除的程度等因素差异较大,此类患者在正规治疗下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后,何时减药或停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慎重做出决定。

3.药物选择

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癫痫分类并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术后常用抗癍痫药物:卡马西平(CBZ)、奥卡西平(OXC)、左乙拉西坦(LEV)、丙戊酸钠(VPA)、拉莫三嗪(LTG)和托吡酯(TPM)。

三、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原则

(一)适应症:

这里主要指的是神经外科临床经常遇到的下列情况: 1.患者因其它颅脑疾病就诊,术前有过癫痫发作,但没有诊断“癫痫”,或者此次就医才追问出癫痫发作史;而此次 颅脑手术,是作为治疗其它颅脑疾病的手段,并非以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为目的。

2、术前有与病灶相关的癫痫发作,手术目的是行病灶切 除术者。3.术前虽已诊断“癫痫”,但此次手术目的与癫痫灶切除 无直接关系。

(二)药物应用与调整原则

1、术前的药物应用

(1)手术前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诊疔过程.病史 询问应该既包括对癫痫病史的询问,也包括对原发病的病史 询问如有无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2)对于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全面了解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服药是否规律、对各种抗癫痫药物 的反应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对于服药后无发作的患者建议 术前继续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服药后仍有发作的患 者,建议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调整药物种类.选择对患者疗 效最确切的药物;尽量选择起效快、服用方法简单的药物;尽 可能单药治疗;如对于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药物 调整的时候可选择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

(3)对于手术前服药不正规或未服药的患者,可根据《指南》选择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

(4)术前需要接受EEG等电生理学检査,调整抗癫痫药 物方法,参照“癫痫手术前后抗癫痫药应用共识”。

2、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方法与调整,参照“癫痫手术前后抗癫痫药物应用的共识”。

3、术后抗癫痫药物的减量和停药:

(1)此次手术为与癫痫尤关的手术时,术后应当继续进行药物的治疗,停药根据《指南》进行;

(2)此次手术为癫痫相关病灶切除时,一般认为手术后 2年(含)以上无发作(包括无先兆发作)可考虑在医生指导 下逐渐减少及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建议停药前复査长程 脑电图,作为评估停药后复发风险的参考,当脑电图仍有明显的痫样放电时,不建议停药。单药治疗者减药过程持续6 个月或更长时间;多药治疗者每次只减停种药物,每种药 物的减药过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3)此次手术为癫痫相关病灶全切除,且术前廉痫病程少于6个月,癫痫发作次数较少(<5次),且病灶不是恶性 肿瘤者;由于其作为病因的器质性病变去除,多数患者癫痫 发作可能在术后得以完全控制。如果术后6个月无癫痫发作,则可以考虑减、停药物,减药过程为6个月。当然,还应 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慎重决定。

(4)有以下情况者需要延长服药时间:

①如脑电图仍有明显的痫样放电者,停药要慎重。

②海绵状血管瘤体积较大,病史超过1年,手术未完全 切除周围的含铁血黄索沉积组织。③良性病变或低级别肿瘤.如患者的病程较长,术前 EEG上存在远隔部位的痫样放电,术前抗癫痫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病灶未达到全切除或术后出现术区明显水肿。

④恶性肿瘤或肿瘤复发者。

4、复发的处理:

在减、停抗癫痫药物的过程中或停药后 短期内出现癫痫复发,应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杳,明确有无原 发病的复发。复发一次,如为非诱因发作,即应恢复药物治疗和随访。

5、颅脑疾病手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流程(图1)。

四、颅脑外科手术后癫痫发作的紧急处理

1.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发作

颅脑外科术后出现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发作时,应 首先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发作过程中应保持头 部向一侧偏斜,维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室息及误吸。必要时行相关辅助检査,排除低血糖及低血钙等非癫痫性发作。如 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按“癫痫持续状态”处理。发作终止后应根据原发病变性质、部位,选择行头颅 CT、MRI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査,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出血、梗 死、水肿加重等诱发癫痫样发作的因素存在,如有以上情况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以惊厥性持续状态后果最为严重,需要紧 急处理,处理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终止发怍;对症处理;寻找 病因(急诊检查)。

第五篇: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近些年,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目前达2.85亿。糖尿病已成为人们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胰岛素作为其重要治疗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密切结合我国疾病特点和国情,召集多位专家讨论制定了《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其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发布,这也正响应了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

共识摘录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健康与生活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但我国控制状况不容乐观,纵向比较血糖控制情况无显著改善。2011年公布现状调查显示,85%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未达标(≥7.0%),糖尿病相关治疗费用中约80%用于并发症治疗。

众所周知,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恶化。因此,为取得血糖良好控制,大部分T2DM患者最终需胰岛素治疗。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胰岛素使用不足和使用过度的情况在我国同时并存。因此,规范胰岛素治疗对改善糖尿病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应用的胰岛素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其中,人胰岛素具有免疫原性低、长期使用安全可靠、效价比高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在T2DM血糖管理中作用突出。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变人胰岛素结构从而改变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因作用时间不同,胰岛素类似物有其各自特点,但使用和剂量调整原则与人胰岛素基本相同。

1.合理选择胰岛素治疗时机

对于T2DM患者而言,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尽快纠正高血糖状态,迅速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甚至逆转残存β细胞功能。对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有所不同(详见表1)。

表1 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

多项研究表明,亚裔人群不仅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储备能力较西方白种人低,糖脂毒性及氧化应激等对β细胞毒害作用亦更显著。因此,中国T2DM患者更需适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本共识建议:对于T2DM患者,以下情况不考虑口服药,应给予胰岛素治疗:①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②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中等大小以上手术等);③ 严重合并症,肝肾功能不全;④ 妊娠期间。以下情况可给予胰岛素单药治疗,亦可给予口服药和胰岛素联合应用:① 新诊断T2DM患者,HbA1c≥9.0%且糖尿病症状明显;② 在采用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次大剂量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HbA1c≥7.0%)的患者;③ 病程中出现无确切诱因的体重下降。

2.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生在制定胰岛素方案、剂量调整和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外,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因此,应根据病理生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和起始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进行临床评价,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有每天1次或2次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每天2次或3次预混胰岛素方案、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各种方案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情况(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能力、生活方式和血糖表现做出选择,详见表2 患者选择

表2 患者选择方案

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何种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更优,各权威学术组织推荐的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和地区推荐起始使用基础胰岛素。若血糖控制不达标,可加用餐时胰岛素。

总体而言,预混胰岛素治疗达标率更高,基础胰岛素治疗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低。亚裔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更常见,餐后血糖在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更显著。《中国T2DM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指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3.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目前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由于潜在免疫原性等问题,动物胰岛素在大多数地区使用逐渐减少,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使用逐渐增多。人胰岛素与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而改变胰岛素药代动力学特性。短期研究表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HbA1c的能力相似,但使用更方便,在减少低血糖发生的潜在危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尚缺乏胰岛素类似物对患者长期终点事件如死亡率、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的证据。多项荟萃分析及临床研究显示,在T2DM患者中,胰岛素类似物在HbA1c达标率、胰岛素剂量、体重、日间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和副作用方面与人胰岛素相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对夜间低血糖的改善优于中性鱼精蛋白锌(NPH)胰岛素。

药物经济学已经成为评价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选择T2DM的治疗方案时,应当综合考虑控制医疗费用、患者病情及其支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相对匮乏,且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增长迅猛,在为T2DM患者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时更应当考虑以上诸多因素。人胰岛素经济、安全、有效,在T2DM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基于成本效益比的基础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亦对胰岛素的选择做出规定(详见表3)。

表3 保险药品目录相关规定

4.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积极使用胰岛素的同时,应合理使用胰岛素,避免过度应用。对于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2]的患者,应在口服药充分治疗的基础上起始胰岛素治疗。

2.合理的联合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和叠加。单独使用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推荐采用胰岛素/口服药联合方案,以增加降糖疗效,同时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发生危险。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用可以减少体重增加,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用量。α糖苷酶抑制剂与胰岛素联用在有效改善血糖的同时,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降低体重增加的幅度和趋势。因此,在无禁忌证的T2DM患者中均可联用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与胰岛素一致,均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因此,除基础胰岛素之外,不建议其他种类胰岛素和促泌剂联合使用。

3.对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的T2DM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策略可能产生潜在的风险,进而抵消或掩盖其潜在的心血管获益。由于脑组织代谢的特殊性,卒中患者对于低血糖的耐受性更低,在使用胰岛素时,应当采取相对宽松的降糖治疗策略与目标值,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肾功能不全和终末期肾病时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明显减少,同时胰岛素排出速率下降,胰岛素可能在体内蓄积,应根据血糖及时减少和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血糖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胰岛素应优先选择短效、速效剂型,也可选择中效或预混剂型。

5.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多学科的专业合作,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6.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具体可参考《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推荐意见

1.合理把握胰岛素启动治疗时机。新诊断T2DM患者HbA1c≥9.0%同时合并明显临床症状,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或两种及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次大剂量治疗3个月后仍不达标者(HbA1c≥7.0%),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2.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3.应结合患者病情、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对血糖控制的风险与益处、成本与效益和可行性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08-11 C10循环

下载2007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心电学会危急值专家工作组近几年,心电图危急值(Critical Value)及报告制度正逐步引入中国心电学领域,尽管目前还处于有限的起步阶段,但......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字表......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妇女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欧美国家人群发病率占孕妇的6%~10%。我国人群发病率与之相似,为孕妇的5.6%-9.4%。妊娠......

    2016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5篇

    2016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发布 一、分娩镇痛原则 分娩镇痛遵循自愿、安全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妇产痛,最小程度地影响母婴结局为目的。 分娩镇痛首选椎管内分娩......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 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word版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用药安......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02-15 MediEndo周讯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 mmol/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

    情景模拟在心血管介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情景模拟在心血管介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的带教方式与传统带教方式相比在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将进入导管室实习的54名护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