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 大学应该学一些“无用”的知识
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参加了由成都石室中学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对话名校校长特别访谈”,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访谈嘉宾之一。
一、谈教育理念
致力综合素质培养,不希望培养技术精情商低的人
去年3月22日,王恩哥就任北大校长时讲话提到,每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作为北大校长的“北大梦”是什么呢?
王恩哥表示,做学校当然要做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没有标准,也不是说好的学校都是一个标准,但好的学校一定会不一样。“我希望,将来总会有这样一拨北大人,代表这个国家,对人类的文明传承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身为北大校长,王恩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他表示,北大会给学生们提供基本的通识教育。最近他听哲学系的主任说,哲学系的学生要学一年的计算机课程,有学生抱怨,他们学习文史哲,就是不想碰理科的东西,但在北大没有办法,得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反过来,北大许多学理科的学生,也要学习许多人文知识。这也是北大跟很多学校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全方位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北大的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后不一定从事该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多,比如物理学院的学生,比例大概80%,他们最后不一定从事物理专业,但他们依然在各个领域,都会有自己事业的发展。
王恩哥认为,人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北大致力于追求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人才。“至少是我个人的理念,不希望培养技术精专、情商低下的人。既要学有所长,又有很高情商,这样的人才会走得更远,发展更好。”
二、谈大学学习
不要只针对短暂目标,要更多学习感兴趣的事
去年5月,杨振宁和莫言在北大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精彩对话。王恩哥在一次给学生们的演讲中提到,当时他也在对话现场,很受启发。他认为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今年3月,王恩哥鼓励学生们“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等话语在北大学子的微信圈热传。王恩哥笑着表示,这是在一次“学生茶座”上,他与学生们交流时说过的话。他解释说:“有用的是什么?就是有目的性的东西。比如你到食堂,你要拿碗和筷子,很清楚用它们做什么。而无用是相对的,一开始不知道有什么用,但也许将来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物理学中的电子,最先发现它时,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用。但现在,电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里,学生们学习不要只针对眼前的事、短暂的目标,而是要更多地学习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
三、谈校友故事
北大对成功无固定标准,不是官大钱多就是成功
就任北大校长后,王恩哥在一些演讲、讲话和致辞中,多次提到两位校友的故事。通过这两位校友的故事,王恩哥希望向学子们、校友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位校友是北大元培学院2010届毕业生赵贇,他在完成两年全职支教,正计划投入新生活之际,不幸患上重病,贫寒的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这引起了北大人的关注,全球北大校友都向赵贇伸出援手。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件事让他很感动,校友们对于赵贇的帮助完全是自发的,体现了仁爱之心。而北大学子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爱同学,这是北大悠久的历史传统。
另外一位校友,则是前段时间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引起全球学者关注的张益唐。张益唐为破解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作出里程碑式贡献。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数学系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张益唐进入北大。在北大,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对数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但在此后几十年里,张益唐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厄与磨难。他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方向,为此耗费多年心血,却因论文成果未能发表而难以就业。他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最终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大学中谋取了一个助教工作。
对此,王恩哥的解读是:这也许是北大培养人独到的地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什么固定统一的标准,不是挣钱多、当官大,才是成功,北大不会给出这样的标准。像张益唐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多才多艺,文学艺术修养非常高,而且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使是在餐馆送外卖,也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挚爱和对梦想的追求,而且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四、希望能和年轻人,更多一些交流接触
2006年,北大重开“平民学校”,北大的食堂师傅、保安、楼长等,都有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北大校园里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取了大专或本科学历。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北大校门愿为所有优秀的学生、人才敞开,今年,北大又加入了edX项目,即将最优秀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让更多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
王恩哥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这次会到成都,参加石室中学的活动并接受媒体采访?
对此,王恩哥表示,他主要是冲着中学而来。“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时间再忙,也要争取每年走访全国各地的某一所中学,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跟年轻人见见面、更多一些交流接触。如果交流中能给中学生们一些思考和帮助,大家也算是交了朋友吧。”
第二篇:大学应该学什么
大学应该学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转型时期,大学教育乱如麻。社会对大学的期待,混乱;学生学什么,混乱
;大学应该怎样办,依然混乱。
多年“螺丝钉式”的专才教育,使得社会上至今看待大学教育,几如职业学校,恨不得大学的专业设置像中药铺,当归、熟地、大黄,分门别类,按照社会存在的职业,对口安排,学什么的毕业分配就给你放在哪儿。人们不知道,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应该取消的,因为漫说大学教师并不懂如此多的专业,就是懂,也没有操练过。
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的困惑,实际上还在考大学的时候就孕育好了,因为决定他们学什么的家长,也是社会成见的接受者和制造者。一踏进大学的门槛,很多人实际上是打算在他们那点应试式的中学教育的基础上,直接进入专业学习,将自己挤入一个格外窄小的通道。当然,现实的中国有这样的先例和榜样,他们的父辈就大有以狭窄的专业素质而跃升高位的。可惜是,父辈们可以,他们却不行。时代变了,中国不仅窗户开了,门也开了,衡量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质量的尺,不再可能只用那只老古董。
至于我们的大学当局,实际上不知道大学是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嘴上虽然说是通才教育,但在办学和专业设置上,却迎合社会,把大学办成其实很不合格的职业培训中心。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教:冷门专业的老师还算负责,热门专业的老师,则经常连课都不上,出去扒分挣钱。相当多的专业课程,基本上还是一种给定真理式的教学,答案是固定、惟一的,学生想得高分,背就是了。
其实,一提到大学,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培养的是人,不是机器。大学教育,首要的是要使受教者有一个健康的心智和体魄,然后才是能力培养,两者相加,叫做“素质”;至于技能和知识,实际上只是心智和能力培养的载体。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嚷了有年头了,但什么是素质,如何做到通识,都是一笔糊涂账。最可笑的是,大学里安排了一堆音乐、美术和文化的欣赏课,好像听听歌,讲点美术常识就算是素质教育了。其出发点,跟我们民间长盛不衰的钢琴热和美术热一样,不过是小家子有了点闲钱和闲时间,就拼命地在东施效颦上下功夫,而且全然不理会旁观者的眼睛和耳朵有多么难受。
记得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金先生所说的四件事,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教会学生的。一个学生,无论在迈进大学门的时候有多么幼稚,只要在这四件事上有所进益,那么他的大学生涯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实现这四个learn,专业的本身,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为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两个能力非常关键,人们在社会上,无论三百六十行做什么工作,拆解开来,其实就是一项一项的任务,或者说“事”。这些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大学里,即使学到博士阶段,也是不可能完全应付得了的,所以,必须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而尤其需要的是科学地做事能力。
在大学里,学生需要完成许多的课程报告,撰写学年和毕业论文(或者设计),这个过程,必须经过收集资料(包括实地调研),信息处理,确定研究路径(方法),提出方案(提纲),修正方案,最后提交成果这样几个阶段。其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包含了再学习的过程。而在社会上工作面对任务时,实际上也要经过类似的几个阶段,首先收集跟任务相关的信息,然后分析处理,确定路径,定出方案(计划),最后完成。如果大学教育能够在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在能力上下功夫,学生也能够真正认真对付,那么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
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学,学生的学习跟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基本上是脱节的,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最大的收获,不过是学了一门外语,至于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得等到有了工作以后再补课。
第三篇: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钱颖一
亲爱的经管学院2字班的新同学们:
在我们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之时,我首先要衷心地祝贺各位同学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这是多少中国高中生的梦想,今天在你们身上成真。在此时,你们应该感谢你们的父母、感谢你们的老师、也应该祝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当我称呼你们为“2字班”同学时,你们就是一名真正的清华本科生了。因为这是清华赋予本科生班次的一种特殊命名,也许是全国高校中的唯一。今天,在清华经管学院又看到了“2字班”,我非常感慨。正是从十年前的2002年,在上一个“2字班”开始,学院启动了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大平台招生和培养”,即在大一和大二大时不分专业,实行一个平台培养。也正是在那一年,经管学院从海外大学华人教授中招聘了28位特聘教授,兼职来学院开设国际接轨的课程。我是其中的一名特聘教授。也正是从那一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为学院本科一年级新生讲授《经济学原理》,十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十年前的“2字班”是我在清华教过的第一个年级。那个“2字班”的同学们,今天活跃在全国、全球各地,其中有的已经博士毕业,在各高校,包括北美大学任教。
不仅是我,在座的主管本科项目的副院长白重恩教授,也是十年前的特聘教授。正是因为做特聘教授的经历,我们后来辞去了海外大学教职,全时到清华经管学院任教,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之中。这一改革在2007年后加大了力度。在2009年,学校正式确定经管学院为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学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从此,学院更加努力探索,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十年积累,五年奋进,三年突破,到今年,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可。今年4月18日,清华大学刊发了题为“经管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之路:探索中前行”的简报,全面概括了学院的改革历程。4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报道,题目是“培养学生自由生长的„土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改革试点记实”,学院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传播。
我们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既有理念,又有行动。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基于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化本科教育体系。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中生源最优秀的学院,国际化不是选择,而是必须。而我们学院在本科教育上的最大创新则是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理念。“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同学们来清华经管学院要在三个专业之一,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或“经济与金融”
学习专业知识。但是,不管你是哪个专业,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你都要接受与这些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通识教育。我们把通识教育定位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同学们不仅成为专业人士,更要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个性发展”则是融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院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和机会,使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成长。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是我们学院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希望同学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它牢记在心,并用以指导你们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四年本科学习历程。
在行动方面,学院不断完善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在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个性发展、国际化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我将在两周后的“入学导向”中详细介绍这个方案,在这里不详谈。我只想告诉同学们,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提供,我们学院不仅在清华大学各院系中领先,也在全国各高校中领先。领先在哪里呢?就是《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标题所说,我们这里有培养学生成长的自由土壤。同学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吸收人类文明的养分,根据各自不同特点,独立地、自由地发展。我知道今年有不少同学是独自来清华报到的。你们进了经管学院后,将可以自由地发展。
每年的开学典礼上我都会讲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我想从我暑期美国之行的一个片段讲起。我上个星期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访问我当年的博士论文导师马斯金(Eric Maskin)教授。马斯金当年在哈佛大学任教,不仅是我的导师,也是我们学院的白重恩教授、李稻葵教授的导师。从2000年起他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2007年因在机制设计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他还是我们学院的名誉教授,在去年学院开启“陈岱孙经济学纪念讲座”时,他是首讲嘉宾。
上周在我访问马斯金时,他带我参观了他现在住的房子(112 Mercer Street, Princeton),那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近二十年间的住房。他还带我参观了高等研究院的每一栋建筑。在从高等研究院通往著名的“小树林”的小路上,我们谈起了高等研究院的历史,特别是它的创始人、首任院长佛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我们一起谈起他的那篇有名的文章“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memo 1921;Harper Magazine 1939),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正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佛来克斯纳是一位对美国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1885年他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建了一所实验中学,实施他的教育理念,非常成功。191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报告“佛来克斯纳报告”(The Flexner Report)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医学院教育。他在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在1930至1939年期间担任首任院长。在他的领导下,高等
研究院从一开始就聘请了世界顶级学者,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哥德尔(Kurt Godel)等。研究院规模很小,到今天也只有28位常驻教授,分属四所学院:历史研究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学院。这些教授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事看上去“无用”的研究,就是那些在近期,甚至在可遇见的未来都没有用的研究。但这正是佛来克斯纳的远见,也是高等研究院的魅力。
思考一下,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这与时间期限的长短很有关系。让我来举三个例子说明那些短期看上去“无用”的知识在长期的巨大有用性。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理科的,是物理学的例子。这是佛来克斯纳文章中开头讲的例子。当年佛来克斯纳问柯达先生谁是最有用的发明家时,柯达立即回答是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佛来克斯纳反驳说,麦克斯威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虽然麦克斯威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虽然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毫不关心,但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的研究却为后来有用的发明打下了基础,没有他们的工作就没有后来马科尼的发明。正因为那些当时看来“无用”的知识,成为后来有用发明的基础。因此这些“无用”知识是有用的。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文科的,是经济学的例子。这是马斯金教授的“机制设计”理论。这个理论的起源是研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问题,不仅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且本身也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模型,看上去没有什么有用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的有用性。但是后来,机制设计理论有着非常广泛的现实应用,比如它成为研究市场中的拍卖问题的理论基础,为设计有效率的拍卖规则提供了方法。拍卖不仅适用于传统的艺术品,拍卖也适用于诸如无线频谱等产权的拍卖,而这是当前移动通讯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工科的,是计算机工程的例子。这是乔布斯(Steve Jobs)的故事。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的那篇著名演讲中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他读大学第一学期之后辍学之后的经历。他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十年后当他设计第一台麦金塔(Macintosh)个人电脑时,为发明电脑上的可变字体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回忆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就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这三个例子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说第一、二个例子是关于科学研究中的“无用”与“有用”的话,那末第三个例子就说明了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在学习中的“无用”与“有用”。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无用知识最终都是有用的。但是,这些例子说明了,我们过去对知
识的有用性的认识过于狭隘和短视。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更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人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比如在校学生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面试和找工作有用吗?我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就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是有趣的是,当我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却与在校生很不一样: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这种不同反馈的反差正是短期功利主义的一种例证。
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事实上,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同学们的一生受益。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功利性太强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我们的新培养方案中,有一些课程看上去是“无用”的,就是说对你找实习找工作没有什么用,甚至对你今后若干年的工作可能都没有什么用。清华有更多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不仅会帮助你提高品位,帮助你理解人生,而且还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挥意想不到的结果。乔布斯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十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人是不可能向前预测如何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只能回首往事使才能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所以你必须信任在你的未来,这些点将得以连接。”(”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人生哲学。
同学们,当你们踏进清华的大门,进入经管的二门,你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应是名气的炫耀,也不仅是今后工作的跳板,而应该是探索新知识,包括那些“无用”知识的殿堂。佛来克斯纳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结尾中说:“我们不能对我们自己作出许诺,但是我们珍惜那通畅无阻地探索无用知识终会在未来产生结果的希望,就像过去被证实过的一样”(”We make ourselves no promises, but we cherish the hope that the unobstructed pursuit of useless knowledge will prove to have consequences in the future as in the past.”)。当年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也曾这样说过,“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可见这种眼光也是清华的传统之一。虽然有用未必就是唯一的价值判断,因为知识的价值可以是内在的,无需体现在它的工具价值上。但是,理解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有用的知识,对我们正确认识知识的有用性有极大意义。
但愿在几十年后,当同学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们还能记得我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中讲起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注:本文为钱颖一在8月16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http://news.tsinghua.edu.cn)
第四篇:大学应该读的书
大学应该读的书籍
北大推荐书目
一、大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应读书目(30本)
● 《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享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诗经》参读《诗经译注》江阴香编注
● 《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
● 《论语》参读《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 《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
● 《孟子》参读《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 《庄子》参读《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
● 《史记》参读《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 《坛经》参读《坛经校释》郭朋校释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
●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
●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著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
● 《鲁迅选集》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 《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
●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
● 《思想录》帕斯卡尔著 何兆武译
●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 《科学史》[英]丹皮尔著李衍译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著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 张仲实译● 《毛泽东选集》
● 《邓小平文选》
第五篇:市场营销的学生在大学应该干些啥
工商管理---10级市场营销
1)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你做到了吗?
2)怎样去学好该专业课程?
3)从你个人而言什么是市场营销?
4)营销与推销的区别是?
5)你个人做过一次营销策划文案吗?
6)除了对本专业的了解你还准备辅修哪些专业?
7)在大学四年,你认为是多学点知识重要,还是培养个人能力重要?
8)在专业课的学习当中,你对哪几门课程比较感兴趣?
9)大学四年你学会了什么?在人际关系当中你游刃有余吗?
10)对你个人而言,你四年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你还梦想过哪些?你有付出行动吗?
11)你有考研的准备吗?你认为是先出去工作好点,还是继续进修你的专业?
12)你个人有很好的理财能力吗?
13)对会计,财务管理,物流,工商管理你了解多少?
14)毕业后你想从事什么工作?
15)在大学你参加过各类大赛吗?有获奖吗?
16)大学你有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吗?你看过那些类的专业书籍?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书籍有哪些?
17)计算机你能对它很好的利用吗?还只是一味打游戏恶,网聊?
18)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你还有哪些补充的?
19)除了学好外语和汉语外,我觉得我还应该再去学一门外语,如日语,德语,法语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要学一个国家的语言我觉得还必须从了解该国的文化和历史开始。
20)总的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不然就连自己处于什么位置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