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众公司扣非后净利润计算中的所得税影响
公众公司“扣非后净利润”计算中的所得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4-0019-03
摘要:文章从相关概念和要求出发,将证监会的监管要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三者结合起来,就会计与税法规定是否存在差异及差异类型,分别论述了与非经常性损益事项相关的企业所得税影响,深入解析了企业所得税在“扣非后净利润”计算中的体现形式及金额计算,同时整合梳理了所得税返还或减免、亏损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中的所得税影响、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特殊事项在“扣非后净利润”计算过程中的影响,以帮助会计人员理清思路、解除困惑。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 扣非后净利润 企业所得税影响
一、引言
“归属于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后净利润”)是我国资本市场上使用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投资者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严监管的格局下,证监会将主板、创业板上市及新三板挂牌非上市等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且资本市场上很多政策都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的净利润指标作为判断依据,用来衡量企业是否适用相关政策,故正确计算非经常性损益及“扣非后净利润”,对公众公司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的计算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损益本身,二是所得税影响。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明确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罗列了二十一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并且在第六条中明确指出“公司计算同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财务指标时,如涉及少数股东损益和所得税影响的,应当予以扣除”,说明非经常性损益的所得税影响是计算“扣非后净利润”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且除此之外,未见相关法律法规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所得税影响作出更多、更详尽的解释或说明。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在资本市场中使用较多,在会计准则和税法中都没有相对应且意思表述一致的概念,会计上的核算项目和非经常性损益在特征上不匹配,以及客观存在的税会差异等,造成了在实务中非经常性损益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计算混乱,特别是递延损益相关、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税率发生变化等的所得税影响问题。本文将证监会的监管要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三者结合起来,分类解析企业所得税在“扣非后净利润”计算过程中的影响。
二、从会计与税法差异看企业所得税对“扣非后净利润”计算的影响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的确认上与税法纳税权利义务方面的界定不同,造成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18号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以下从会计与税法规定是否存在差异,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是否一致等方面分别剖析企业所得税在“扣非后净利润”计算中的影响。
第一,会计与税法规定不存在差异,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如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非货币性交换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益性捐赠未超出利润总额12%的部分等,会计准则允许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所得税法允许或是要求在履行相关备案申报手续后当期税前扣除的非经常性损益事项。由于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在会计处理上与税法要求一致,故在计算“扣非后净利润”时直接按照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与适用税率计算的企业所得税金额作为非经常性收益的扣除项或是非经常性损失的抵减项即可。
第二,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但差异仅影响发生当期,对未来期间计税不产生影响,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的,如财政拨款等不征税或是免税收入、已按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并交纳了应纳税额的来源于我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赞助支出、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等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即旧会计准则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时界定的永久性差异,会计准则允许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规定不纳入应纳税所得额或不允许税前扣除。由于新会计准则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故这些业务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是没有差异的,在会计处理上同样不会发生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是净利润的构成部分。故这部分所得税影响在计算“扣非后净利润”时不用考虑税会差异,仅影响当期的非经常性损益。
第三,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暂时性差异,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的,如各类因公允价值变动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损益、与资产相关需要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所得税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上根据会计准则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允许扣除的年度转回,在计算“扣非后净利润”时,发生的当期与以后期间应区别对待,以会计处理上是否确认或冲减了所得税费用为判断依据,而不是以是否在当期交纳税款?榕卸弦谰荩?下面以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为例,详细解析递延收益在发生当期及分摊期间如何确认计算“扣非后净利润”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例:某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16年获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100万元,该补助不属于不征税或是免税收入,该资产于2016年12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按照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1.2016年企业在收款时确认为一项递延收益100万元,由于税法要求在收款的当年应当全额交纳税金,故企业就所得税费用做了两笔会计分录,一是确认所得税费用和应交企业所得税25万元,二是就未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同时冲减企业所得税费用25万元。由于资产于年底达到可使用状态,需下年起计提折旧,故2016年该笔交易的会计处理结束。由于资本市场上非经常性损益的计算强调的是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经分析得出,收到100万元补助时企业分别确认了两项资产和两项负债,即货币资金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及递延收益100万元、应交企业所得税25万元,两笔分录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方向相反、金额相等,对当期损益没有影响,可见2016年该笔政府补助对净利润没有影响,应确认的非经常性损益为0,其中所得税影响金额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