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电对电力线适配器性能的影响
家电对电力线适配器性能的影响
前文已经介绍过家用电器会对TL-PA201电力线适配器的性能造成影响,那么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我们通过一个插线板来进行实际测试。
如图所示,我们把TL-PA201和电脑、音箱、路由器、台灯、笔记本、打印机的电源全部插在一个插线板上,看看TL-PA201的性能变化。(测试地点依然是书房中的A、B两点)
小结:影响显著
相比使用独立的插座,TL-PA201与电器设备共用插座后的实际测试性能降低了20Mbps,降幅达到了25%。可见家用电器对电力线适配器的性能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建议大家在使用TL-PA201时,应尽量选择独立的电源插座,以便获得更好的性能。
在TL-PA201的使用说明中,明确写到TL-PA201应远离充电器等设备使用。那么充电器对TL-PA201的影响会有多大呢?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测试。
我们把手机充电器和TL-PA201共同插在一个插线板上,测试地点同样是书房中的A、B两点,测试结果如下:
小结:请远离充电器
相比使用独立的插座,TL-PA201与充电器共用插座后的实际测试性能降低了15Mbps,降幅接近20%,可见 充电器对TL-PA201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充电器的电磁屏蔽效果较差,电磁波对“电力线”的通信产生了干扰,致使数据 传输性能下降。因此,为了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请不要吧TL-PA201和充电器放在一个插座上使用。
优、劣质电线对电力线适配器性能的影响
考虑到优、劣质电线的不好区分,以及实际测试的不方便性,我们选择了两个质量不同的插线板来替代优、劣质电线,看看它们对TL-PA201的性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结:对比差距明显
结果非常明显,优质插线板的测试成绩领先劣质插线板23M,领先幅度非常明显。因此用户在使用TL-PA201时,如果必须要配合插线板使用,请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而且不要选择带有滤波功能的插线板哦。
通过对TL-PA201电力线适配器的全面测试,我们的疑问也已全部解开。首先,TL-PA201非常安全,用户大可 放心使用;其次,TL-PA201的性能大约是百兆网线的一半,完全可以满足现代家庭对网络带宽的需求;而TL-PA201的性能和稳定性相比300M无 线网络则要高出不少,因此更加适合作为家庭现有网络的有效补充;最后,TL-PA201“怕”很多东西,用户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电力猫”最怕以下几样东西:
1、滤波产品。无论是电表、还是滤波插座,TL-PA201均无法正常使用。
2、电源适配器。无论是哪种电器的电源适配器,在其使用过程中均会对TL-PA201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不建议大家把TL-PA201和电源适配器共用。
3、充电器。充电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会严重影响TL-PA201的实际性能,因此用户需注意远离其使用。
4、劣质电线或插线板。
综合来看,TP-Link TL-PA201电力线适配器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它的性能处于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之间,但它的灵活性远胜有线网络,而稳定性相比无线网络也更加出色。因此用户只要是在同一个电表下使用,并且尽量做到每台TL-PA201单独使用一个插座,那么你将获得非常出色的“第三类”网络体验,享受到完全不逊于有 线网络的“新生活”。
更多常见问题解答:
1、用电力线适配器还需要用传统Modem吗?
答:需要,电力线适配器只是在家庭内部构建局域网使用,如果需要接入互联网还是需要通过小区宽带或传统的ADSL Modem 等方式。
2、电力线适配器单个可以使用吗?
答:不可以,至少需要两个才能使用,1个连接ADSL Modem 或路由器LAN 口,1个连接电脑。如有两台电脑,则需要3个,三台电脑,则需要4个,依此类推。
3、家庭空气开关会影响电力线适配器使用吗?
答:电力线适配器可以跨越大多数空气开关或漏电保护开关。
4、TL-PA101与TL-PA201可以相互通信么?
答:TL-PA101与TL-PA201采用不同的标准协议,因此是不可以互通的。现市场上PLC 产品大多依循统一标准协议,85M产品可与85M产品互通,200M产品可与200M产品互通。
第二篇:电力线适配器典型应用
家中已有无线路由器,但由于墙体等障碍物的影响,楼上房间无线信号较弱,需要扩展网络,实现在各个房间都能稳定上网。
家中已有SOHO宽带路由器,有部分房间已经布设网线,但部分房间未拉网线,需要扩展网络又不想再布设网线。
使用我的e家网络服务,网络接口在书房,而IPTV在客厅;希望可以不用复杂布线即可实现IPTV及稳定点播高清电视节目。
第三篇:【钢铁知识】合金元素对钢铁性能的影响
【钢铁知识】合金元素对钢铁性能的影响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
溶入铁素体、奥氏体和马氏体中,以固溶体的溶质形式存在形成强化相,如溶入渗碳体形成合金渗碳体,形成特殊碳化物或者金属间化合物
形成非金属夹杂,如合金元素与O、N、S形成氧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
有些元素如Pb、Ag等游离态存在。
一、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奥氏体形成元素)
使A4点上升,A3点下降,导致奥氏体稳定区域扩大
无限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Ni, Mn, Co 有限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C, Cu, N 2.缩小奥氏体区的元素(铁素体形成元素)
使A4点下降,A3点上升,导致奥氏体稳定区域缩小
完全封闭奥氏体区的元素: Cr, Ti, V, W, Mo, Al, Si 缩小奥氏体区,但不使之封闭的元素:B, Nb, Zr
二、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
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主要包括:B, N, Ni, Cu, Co, Al, Si等
它们不能与碳元素形成化合物,但可以固溶于铁中形成固溶体
这些元素都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的右边
2.碳化物形成元素
主要包括Ti, Zr, Nb, V, W, Mo, Cr, Mn, Fe 这些元素都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的左边
它们都可与碳元素形成化合物,但形成的碳化物的性质差别很大
Fe-C相图是研究钢中相变和对碳钢进行热处理时 选择加热温度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合金元素对Fe-C相图的影响。
钢中有三个基本的相变过程: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冷却时过冷奥氏体的分解以及淬火马氏体回火时的转变。
合金元素对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减小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Ti、V、Zr、Nb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烈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
W、Mo、Cr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中等。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u、Co等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轻微。
Mn、P有助于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分解过程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除Co)外都使C-曲线向右移动,即减慢珠光体类型转变产物的形成速度。除Co、Al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马氏体转变温度下降。
提高淬透性的元素主要有
Cr、Mn、Mo、Si、Ni、B 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
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使回火过程各个阶段的转变速度大大减慢,将其推向更高的温度。
对合金钢的回火稳定性影响比较显著的为:钒、钨、钛、铬、钼、钴、硅等元素;影响不明显的为:铝、锰、镍等元素
一、合金元素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1.溶解于铁起固溶强化作用
几乎所有合金元素均能不同程度地溶于铁素体、奥氏体中形成固溶体,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但塑性韧性有所下降,使钢具有强韧性的良好配合。
2.形成碳化物,起第二相强化、硬化作用
按照与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常用的合金元素分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和碳化物形成元素两大类。碳化物形成元素包括Ti、Nb、V、W、Mo、Cr、Mn等,它们在钢中能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如TiC、VC、WC等,这些碳化物一般都具有高的硬度、高的熔点和稳定性,如果它们颗粒细小并在钢中均匀分布时,则显着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3.使结构钢中珠光体增加,起强化的作用
合金元素的加入,使Fe-Fe3C相图中的共析点左移,因而,与相同含碳量的碳钢相比,亚共析成分的结构钢(一般结构钢为亚共析钢)含碳量更接近于共析成分,组织中珠光体的数量,使合金钢的强度提高。
二、合金元素对钢工艺性能的影响
1.对热处理的影响
(1)对加热过程奥氏体化的影响 :合金钢热处理可适当提高加热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
合金钢中的合金渗碳体、合金碳化物稳定性高,不易溶入奥氏体;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扩散很缓慢,因此合金钢的奥氏体化速度比碳钢慢,为加速奥氏体化,要求将合金钢(锰钢除外)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和保温较长的时间。除Mn外的所有合金元素都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尤其是Ti、V等强碳化物形成的合金碳化物稳定性高,残存在奥氏体晶界上,显着地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因此奥氏体化的晶粒一般比碳钢细。
(2)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 :合金钢淬透性更好,可减小淬火冷速,减小淬火变形。但残余奥氏体增多
除Co外,所有溶于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都使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使C曲线右移,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减小,淬透性提高。这使得合金钢利用较小的冷却速度即能淬成马氏体组织,可减小淬火变形。因此大尺寸、形状复杂或要求精度高的重要零件需要用合金钢制作。除Co、Al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使Ms点降低,使合金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量比碳钢多,这将对零件的淬火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
(3)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合金钢耐回火性好,回火后强韧性配合更好,有些钢可产生“二次硬化”
合金钢回火时马氏体不易分解,抗软化能力强,即提高了钢的耐回火性,回火后能有更好的强韧性配合。合金元素能提高马氏体分解温度,对于含有较多Cr、Mo、W、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当加热至500~600℃回火时,直接由马氏体中析出合金碳化物,这些碳化物颗粒细小,分布弥散,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但有些合金钢应避免“回火脆性”的产生。
2.对焊接性能的影响
淬透性良好的合金钢在焊接时,容易在接头处出现淬硬组织,使该处脆性增大,容易出现焊接裂纹;焊接时合金元素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物夹杂,使焊接质量下降,例如,在焊接不锈钢时,形成Cr2O3夹杂,使焊缝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铬的损失,不锈钢的耐腐蚀性下降,所以高合金钢最好采用保护作用好的氩弧焊。
3.对锻造性能的影响
由于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使变形抗力增加,使塑性变形困难,合金钢锻造需要施加更大的压力吨位;同时合金元素使钢的导热性降低、脆性加大,增大了合金钢锻造时和锻后冷却中出现变形、开裂的倾向,因此合金钢锻后一般应控制终锻温度和冷却速度。
三、各种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目前在合金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铬(Cr),锰(Mn),镍(Ni),硅(Si),硼(B),钨(W),钼(Mo),钒(V),钛(Ti)和稀土元素(Re)等。五大元素:硅、锰、碳、磷、硫。五大杂质元素:氧、氮、磷、硫、氢。
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硅可提高强度、高温疲劳强度、耐热性及耐H2S等介质的腐蚀性。硅含量增高会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锰可提高钢的强度,增加锰含量对提高低温冲击韧性有好处。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铬是合金结构钢主加元素之一,在化学性能方面它不仅能提高金属耐腐蚀性能,也能提高抗氧化性能。当其含量达到13%时,能使钢的耐腐蚀能力显著提高,并增加钢的热强性。铬能提高钢的淬透性,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它使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7、镍(Ni):镍能提高钢的强度,而又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镍对酸碱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在高温下有防锈和耐热能力。但由于镍是较稀缺的资源,故应尽量采用其他合金元素代用镍铬钢。镍钢铁性能有良好的作用。它能提高淬透性,使钢具有很高的强度,而又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镍能提高耐腐蚀性和低温冲击韧性。镍基合金具有更高的热强性能。镍被广泛应用于不锈耐酸钢和耐热钢中。
8、钼(Mo):钼能使钢的晶粒细化,提高淬透性和热强性能,在高温时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抗蠕变能力(长期在高温下受到应力,发生变形,称蠕变)。结构钢中加入钼,能提高机械性能。还可以抑制合金钢由于火而引起的脆性。在工具钢中可提高红性。钼能提高钢的高温强度、硬度、细化晶粒、防止回火脆性。钼能抗氢腐蚀。
9、钛(Ti):钛是钢中强脱氧剂。它能使钢的内部组织致密,细化晶粒力;降低时效敏感性和冷脆性。改善焊接性能。在铬18镍9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适当的钛,可避免晶间腐蚀。可提高强度、细化晶粒,提高韧性,减小铸锭缩孔和焊缝裂纹等倾向。在不锈钢中起稳定碳的作用,减少铬与碳化合的机会,防止晶间腐蚀,还可提高耐热性。
10、钒(V):钒是钢的优良脱氧剂。钢中加0.5%的钒可细化组织晶粒,提高强度和韧性。钒与碳形成的碳化物,在高温高压下可提高抗氢腐蚀能力。钒用于固溶体中可提高钢的高温强度,细化晶粒,提高淬透性。铬钢中加少量钒,在保持钢的强度情况下,能改善钢的塑性。
11、钨(W):钨熔点高,比重大,是贵生的合金元素。钨与碳形成碳化钨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在工具钢加钨,可显著提高红硬性和热强性,作切削工具及锻模具用。
12、铌(Nb):铌能细化晶粒和降低钢的过热敏感性及回火脆性,提高强度,但塑性和韧性有所下降。在普通低合金钢中加铌,可提高抗大气腐蚀及高温下抗氢、氮、氨腐蚀能力。铌可改善焊接性能。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加铌,可防止晶间腐蚀现象。
13、钴(Co):钴是稀有的贵重金属,多用于特殊钢和合金中,如热强钢和磁性材料。
14、铜(Cu):武钢用大冶矿石所炼的钢,往往含有铜。铜能提高强度和韧性,特别是大气腐蚀性能。缺点是在热加工时容易产生热脆,铜含量超过0.5%塑性显著降低。当铜含量小于0.50%对焊接性无影响。
15、铝(Al):铝是钢中常用的脱氧剂。钢中加入少量的铝,可细化晶粒,提高冲击韧性,如作深冲薄板的08Al钢。铝还具有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能,铝与铬、硅合用,可显著提高钢的高温不起皮性能和耐高温腐蚀的能力,降低冷脆性。铝还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热性,对抵抗H2S介质腐蚀有良好作用。铝的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在耐热合金钢中常以它来代替铬……铝的缺点是影响钢的热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
16、硼(B):钢中加入微量的硼就可改善钢的致密性和热轧性能,提高强度。
17、氮(N):氮能提高钢的强度,低温韧性和焊接性,增加时效敏感性。
18、稀土(Xt):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71的15个镧系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但他们的氧化物很象“土”,所以习惯上称稀土。钢中加入稀土,可以改变钢中夹杂物的组成、形态、分布和性质,从而改善了钢的各种性能,如韧性、焊接性,冷加工性能。在犁铧钢中加入稀土,可提高耐磨性。稀土元素可提高强度,改善塑性、低温脆性、耐腐蚀性及焊接性能。
表1 主要合金元素对钢性能影响的有关说明(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第四篇:反应温度对聚羧酸性能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聚羧酸性能的影响
本聚合反应是吸热反应,聚合温度影响了反应的进程及产物的性能。如果温度选择过低,则引发剂的半衰期过长,在一般的聚合时间内,引发剂残留分率大,单体的转化率就底;而温度过高,则半衰期过短,早期即有大量分解,聚合后期将无足够的引发剂来保持适当的聚合速率,造成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不均匀。同时温度愈高,聚合速率愈大,同时聚合物分子量愈低[ 2 ]。聚合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如表1所示。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泥净浆分散性先增大,后随之降低,100℃时所合成的减水剂对水泥净浆分散性最差。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温度升高,分子量减小,从而影响它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保持,另一方面,主链上的侧链因为是酯类化合物,在高温下发生可逆反应,部分侧链发生脱落从而造成分散性保持的降低。3.2 反应时间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随着反应的进行,单体浓度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则相应提高,延长反应时间主要是为了提高转化率,对产物性能的影响较小。反应时间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性能的影响如表2。如果聚合时反应时间较短,则共聚体系中单体的转化率较低,溶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单体,这对于水泥净浆流动度的保持不利。反应的时间越长,侧链脱落的数目就越多,以致于难以“屏蔽”主链上的发挥减水作用的功能基团如羧基、磺酸基,从而引起水泥净浆流动度保持能力的下降。
3.3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引发剂用量对产物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分布和单体的转化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子量分布影响着减水率和混凝土的保坍性能单体;而单体转化率关系到聚羧酸聚合物的产率和有效含量。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引发剂用量在2.5%时,净浆流动度达到最大值,同时其经时损失最小。
为,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能力除了静电斥力外,主要是通过其梳形结构提供了空间位阻效应,即水泥颗粒的表面被一种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分散剂所稳定,以防发生无规凝聚,同时聚羧酸分子中的羟基、羧基吸附在水化物的晶核上,延缓了结晶、水化硬化的速度,从而有利于混凝土的保坍性能[ 3 ]。
为了进一步比较合成产物的性能,将所合成的聚羧酸与国外的p s1聚羧酸减水剂、国内p s2聚羧酸减水剂进行了混凝土性能试验。
注:混凝土配合比/kg, C(水泥): S(砂子): G(石子)= 1: 2.04: 2.6通过混凝土试验,自制的聚羧酸减水剂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已经到达或优于国内合成聚羧酸的水平,但比起国外的聚羧酸减水剂,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以上的试验分析,我们得出了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4 结论
⑴当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h,引发剂用量2.5%时,合成出的聚羧酸具有最佳的使用效果。
⑵根据混凝土试验,自制的聚羧酸减水剂已经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且部分性能已经优于国内大多聚羧酸的水平。
⑶减水剂在水溶液下生产,工艺条件温和、无污染,符合环保发展方向,将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第五篇: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村家电消费,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但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本文在分析该政策正负效应的基础上,从农户、企业、政府等方面提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家电消费对策。
关键词:家电下乡 家电消费 农村可持续发展
家电下乡政策,是国家利用财税手段扩大消费需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2009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3450万件,销售金额647亿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5.4亿元,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但同时,家电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只有采取积极对策扬长避短,才能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家电下乡政策的积极效应
1.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一切需求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依靠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良性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消费则处于疲软状态。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过高的出口率导致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生态环境恶化。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我国有近60%的人在农村,但其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却不到30%。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相对饱和、消费市场比例缺乏热点的情况下,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是启动内需的关键。“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有效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2.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典型的“葫芦型”,农民和普通城市居民具有强烈的消费倾向,而消费能力却十分有限。“家电下乡”通过对农民购买家电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家电消费能力,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名牌家电产品,使农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比如,家电下乡使彩电和手机在农村得到推广,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农民及时掌握所需信息,实现增产增收,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家电下乡政策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农村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为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家电下乡政策可能的负面效应
“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有力拉动了农村消费,使农民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福利,扩大了国内需求。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可能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和思考。
1.“挤出效应”: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还是弗里德曼和莫迪利亚尼的“持久收入假说”,都明确地指出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需求的增长依赖于收入的增长。在经济学上,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活性消费是纯粹的耗尽性消费,生产性消费则是再生型消费,具有“造血功能”,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在一定时期内,农民的收入是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是此消彼长的,过度增加“家电”这种生活性消费会对生产性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威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耐用消费品往往单价较高。在大多数农民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刺激农民购买下乡家电,意味着农民不仅要动用以前的储蓄,甚
至会出现“寅吃卯粮”。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2.“分配效应”:影响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隐含着农村内部的公平发展。政府为家电下乡提供13%的财政补贴,增加了农村社会的总福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公平性。一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农民收入预期的不稳定强化;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住房、教育、医疗制度等改革明显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成为多数居民无法回避的现实负担,使得相当多的中低收入户出现储蓄偏好,放弃对下乡家电的购买。因此,购买下乡家电的多是农村收入较高的群体,高收入群体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而中低收入群体却未享受到,补贴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扩大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影响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3.“邻居效应”: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强调合理的消费、科学的消费,“邻居效应”使消费建立在攀比的基础上,失去了消费的合理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农村社区范围广阔,知识的欠缺和消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农民消费的示范性非常强。往往出现许多村民购买同一类产品的现象,即“邻居效应”,形成乡村特有的“消费亚文化圈”。比如,一些地方出现了“长虹电视村”、“海尔冰箱村”、“东风摩托村”等。在下乡家电的购买上同样如此,农村的高收入者成为“意见领袖”,其购买的家电品牌型号成了其他人追逐的“标杆”,许多人宁肯借款也要达到邻居的消费标准。在从众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习惯的作用下,有些农民往往购买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下乡家电,严重影响了生产性投入等其他消费的支出,制约了家庭经济的健康发展,多个家庭经济的非健康发展最终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环境污染效应”:抑制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家电下乡固然可以改善民生,使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但是操作不良可能给农村带来新型污染,从而抑制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家电本身的污染,如细菌污染、辐射污染、噪音污染和新家电的有害气体污染等;二是废旧家电可能导致的固体垃圾污染和拆解电器带来的化学污染。虽然电脑等家电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还很低,但是电视、移动电话等普及率已相当高。2008年底,我国每百户农户拥有彩色电视99.22台,移动电话96.13部。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有许多家电进入弃旧换新的行列,大量废旧家电的出现可能带来化学污染;三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村庄缺乏健全的排污设施,农村热水器、洗衣机等使用会带来污水污染。
三、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家电消费对策
“家电下乡”政策的初衷是农民获益、企业促销和政府扩大内需的“三方共赢”,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如何扬长避短,实现家电下乡政策的良好初衷,需要构建农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家电下乡系统工程。
1.引导农民理性消费家电,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分刺激农民进行家电消费,势必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树立理性消费理念,引导农民理性、适度消费家电产品。其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一,引导农民重视生产消费。生活性消费是一种“耗竭性”消费,在全球资源尤其是我国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反对浪费性生活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生产性消费是一种具有“造血”功能的消费,具有可持续性,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生活消费的增加不应以牺牲生产消费为代价。其二,引导农民注重精神消费。在物质消费提升的同时,更要强调精神消费的提升,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更是文明社会建设的要件。
2.优化家电下乡政策,实现家电公平消费。家电下乡的补贴具有福利性。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及同区域内农民富裕程度不同,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实行“一刀切”的补贴政策,不
仅会影响农户家电的公平消费,也会弱化政策绩效。因此,应制定差别化补贴政策,确保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策的好处。其一,实施区域差别化补贴。我国地域广阔,补贴对东部来说是“锦上添花”,中西部农村相对收入水平低,补贴对他们犹如“雪中送炭”。因此,家电补贴应实行差别化区域,适当向中西部倾斜。其二,区域内差别化补贴。同区域内农民贫富比较悬殊,富裕家庭考虑的是家电更新换代问题,补贴对他们来说效用不大,而贫困家庭买不起家电,补贴对他们意义重大。因此,要对贫困家庭特别是无家电的家庭给予补贴,实现公平的家电消费。
3.相关企业应加强管理,确保家电质优价低。家电生产营销企业与农户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优质、低价和节能环保的家电产品,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其一,企业应紧紧把握农村居民的家电需求结构、需求层次和消费特点,生产不同档次、价格适宜的产品,满足不同农村消费者对家电的需求。同时,企业应加强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安装、调试、维修、包退、包换等售后服务,特别是要解决好购买难、维修更难的问题。其二,企业应优化供应链,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供应到农村的消费品的成本高低,进而影响价格的高低。企业只有优化供应链,建立集成物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才能降低流通成本,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其三,企业应开发节能环保的家电产品,确保家电使用的低能耗和低污染。节能环保的家电产品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更能减少农民的使用成本,减轻其经济负担。在充分贯彻“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前提下,生产企业应努力开发节能环保的家电产品,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
4.正确定位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农民家电消费提供相关保障。其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比如,要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实现城乡用电同价,有效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现代家用电器类商品在农村销售。其二,整顿农村市场秩序,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可以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购买机会,减少交易成本。要重视对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保护职能机构,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其三,建立健全农村相关制度,提供农民消费的政策保障。主要有:完善农村社保制度,降低农民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统筹可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提供其生产生活所急需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