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又呈吴郎 唐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放言五首
(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朝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红梅(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资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唐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草书屏风 唐 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读山海经 东晋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 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第二篇:七年级上古诗词默写练习
七年级古诗词默写练习1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盈缩之期,不但在天。______________,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6.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7.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_。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
8.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9._______________,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
11.______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观书有感》)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
1.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奉献内容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哲理诗句简析部分: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考例: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第三篇:九上古诗词总结
九上古诗词赏析汇总
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主张抗金北伐,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诬陷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
【思想感情】本词通过对梦境中战斗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对友人的激励慰勉之情。【具体解析】
1.“醉里挑灯看剑(酒醉之后挑亮灯火端详宝剑)”
表明词人为国抗敌的愿望非常迫切,同时也塑造了一个落魄英雄的形象。2.“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了响着号角声的军营)”
本句由实转虚,“梦回”二字表明了之后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的旧梦重温。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形(视觉)、声(听觉)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精神,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4.“沙场秋点兵(战场上正在进行秋季大阅兵)”
“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又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本句形象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点兵”二字也透露出激战即将开始。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惊险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将军形象。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想要完成君王收复河山的心事,赢得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这两句直抒胸臆,交代了作战的目的——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也是词人的理想,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使词的情感上升到最高点。7.“可怜白发生(只可惜两鬓早已白发丛生)”
本句一方面由虚入实,表明了前画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虚幻的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已经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怜”二字表达了词人空有凌云壮志却无法实现的悲哀和无奈之情,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
二、《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
【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体解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
“田家少闲月„„小麦覆陇黄”,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文麦收的忙碌和痛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第二层:
“妇姑荷箪食„„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蒸”和“灼”形象地将劳动人民忍受酷热的炙烤,辛苦劳作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矛盾心情,突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笫三层: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画面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
“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一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此时的北宋王朝国贫兵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当年七月,辽主曾胁迫宋廷割地数百里。这年十月,苏轼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以抒怀。【思想感情】通过对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的描写,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具体解析】
1.“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人的豪情壮志)”
本句中,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雄健豪放之气。
2.“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袍)”
描写了一位善于打猎的武士奋发的英姿和气势。3.“千骑卷平冈(千骑驰骋,席卷山冈)”
“卷”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形容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随同太守前去观猎的热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让诸位再看看当初孙郎的风姿)”
“看孙郎”一句运用典故,表明作者要像孙权一样亲自挽弓射虎,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与上文的“少年狂”相照应。
5.“酒酣胸胆尚开张(酒兴正浓,胸怀和胆气更加豪壮)” 6.“鬓微霜,又何妨!(鬓发白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鬓微霜”与上文的“老夫”照应,“又何妨”展现了词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抒发了词人壮志未已,仍欲建功立业的心情。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来到云中[给魏尚复职]?)”
这两句词运用用典的手法,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派人来赦免他,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疆抵御外敌入侵。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定将把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这三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射天狼”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
四、《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本词便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思想感情】本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具体解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的秋日风景十分奇异,飞往衡阳的大雁毫无留恋之意)”
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从侧面反映了西北边塞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2.“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的边声随之而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层层山峰的环抱里,长烟雾霭,夕阳西下,这座孤城的城门紧紧关闭。)”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中原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下这杯浊酒聊以解忧,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一杯”和“万里”悬殊对比,诉说杯酒难消乡愁。“燕然未勒”运用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归乡无期。这句话揭示了征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思念家乡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5.“羌管悠悠霜满地(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
借景抒情,表达凄清悲凉之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加重征人的愁思。天气的寒冷表现戍守将士的艰辛。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深了,将士们不能安睡。将军和战士们须发都变白,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运用互文手法,表达了将士久陷疆场,头发花白战争都没有结束,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思乡忧国之情;隐含对朝廷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第四篇:九年级上古诗词考点[推荐]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填空
1、《沁园春
雪》中描写雪后群山、高原壮观景象,化静为动的对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陵春》中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
秋思》中正面揭示征夫们思家却又无法回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劳动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6、写出与“雨”有关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辛弃疾《破阵子》中描写战场上拼杀场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点睛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民生”一直是中国古代有良知诗人的关注主题。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描写刈麦者顶着烈日割麦的情景;王磐在《朝天子
咏喇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出腐败官吏逼得老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况。
10、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陈涉世家》有两句陈胜的豪言壮语:一句是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们常用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13、古诗词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江城子》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表达了作者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写出边塞的悲凉,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江城子》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雁门太守行》中表达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曹刿论战》中取信于民具体是指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写出连续两句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沪教版七年级古诗
七年级古诗文(上册)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P16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松
(唐)杜荀鹤
P17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杂诗
(唐)王维
P4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P43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石壕吏
(唐)杜甫
P44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又呈吴郎(唐)杜甫
P45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登岳阳楼(唐)杜甫
P4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 P48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卖炭翁(唐)白居易 P49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P52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P5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无题(唐)李商隐
P5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P61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P6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P75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P76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红梅(宋)王十朋
P92
桃李莫向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P93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P109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人怜故乡水,万里送归舟。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霄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唐)李商隐
P110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唐)P92
(唐)P92
(宋)P17
移舟泊烟渚
(宋)P76移舟泊烟渚(宋)P76(宋)P76(宋)P76(宋)P76(宋)P76(宋)
(宋)
(宋)
(宋)
(宋)(宋)(宋)(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