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时间:2019-05-15 01: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第一篇: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备课

主备人:周启兰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办法” 为主题,所有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25个字,会写2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小马过河》。

3、能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能用上提供的词语,复述《小马过河》的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5、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句子加上“赶紧”“焦急地”等修饰词语后的好处。

6、背诵从《弟子规》中节选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的不同侧面谈看法,或联系实际,谈生活中类似于寓言中的事例,明辨是非,加深理解,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从故事中的不同侧面发散思考,获得不同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朗读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

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

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本单元3篇课文中的人物和角色,在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时,有的对,有的错;有的先糊涂后清醒,有的先迷惑后醒悟,学生读后应该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本单元引导学生从故事的不同侧面谈看法,或联系实际,谈生活中类似于寓言中的事例,明辨是非,加深理解,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从故事中的不同侧面发散思考,获得不同的感受。“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是继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

本单元人物对话较多,朗读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篆的感受,也为后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教材在《画杨桃》课后提出“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小马过河》课后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的要求,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

五、课时安排:

《寓言二则》 3课时 《画杨桃》 3课时 《小马过河》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3课时

共计

13课时

1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法】引导,感悟。【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亡羊补牢》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1)选择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lóng;kūlong)废窿(lóng long)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三)、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指名尝试读

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2课时 《揠苗助长》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⑴ 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⑵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⑶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1、学习生字:

⑴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⑵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 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⑴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2、交流: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说一说。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第3课时(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画杨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靠、而”等l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9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l0个词语。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朗读实践,发展学生语感。指导学生读懂“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又是怎样画的。接着再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原因。最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把写“我”怎样看的、怎样画的词语圈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在这里的意思,体会“我”的一丝至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看问题或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靠、而”等l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9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l0个词语。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教法】引导,感悟。【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1、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一)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预设:(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意。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五角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②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

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①“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②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

3.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第3课时(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ll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3.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自主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恰当的语气。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遇事不能光听他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干把事情做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ll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3.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法】引导,感悟。【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不但要和大家交朋友,而且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马图片)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小马过河》。

(教师板书课题)齐声将课题读两遍。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学生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指导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8个字。“愿、意、该、刻、突”等字的点画较多,要注意点画的不同方向,还要注意不要漏写。“愿、麦、突”等字,有撇捺的笔画,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位置和轻重,撇捺写舒展些。注意辨析“该、刻”两字的异同,再指导正确书写。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愿 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第二笔竖撇起笔重,收笔轻,包住心字底。下面“心”不宜写大。

意 上中下三部分大小差不多,要写得紧凑。第四笔是小撇。第五笔横写长点儿,盖住下面部分。

麦 上部“ ”,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下面不要超出第四笔横。下部撇挨着第四笔横起笔,撇捺要

该 左右两部分起笔位置比较一致。右边第三笔是撇折,第四笔撇穿插到左边言字旁下面。最后一笔是右点。

伯 注意左右两部分撇画写法的区别。右边的“白”写得稍窄,竖笔压在竖中线上。刻 左宽右窄。最后一笔竖钩最上端比左边高,最下端比左边低。

突 上小下大。穴字头后两笔的撇、点,笔画宜小。下面是“犬”,注意不能少写最后一笔点。撇捺要写舒展。

掉 第五笔横宜短。最后一笔悬针竖,起笔重,收笔轻。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考虑: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协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二)、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考虑: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小马是怎么想的?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考虑: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三)、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中一年级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惊讶地问”,不是一般地问,“惊讶”,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朗读第七自然段

考虑: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他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身动脑筋想一想,在考虑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他人说的,往往只适合他人。他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考虑: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身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四、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2、分角色朗读全文。

3、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一评,讲得怎么样。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第3课时(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图书借阅公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图书,爱惜书本的意识。

2、能与他人进行小组合作。主动发表意见,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会表达,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难点:能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出探究成果。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教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图书角,我们班已经有了上百册的课外书了,为了方便大家每个人都可以看这些书并且保护好我们的图书,我们现在需要制定一个图书借阅公约,让大家有秩序的借书还书。今天,我们的课堂主题就是制定图书借阅公约。(板书:图书借阅公约)

二、合作探究

(一)出示提示:

1、什么时间借阅图书。

2、一次能借几本书。

3、一次借书能借多长时间。

4、翻阅图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设置图书管理员。

6、违规处罚办法。

(二)小组讨论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同学。

2、围绕着给出的提示问题,小组逐一将结论讨论出来,最后统一结果,由组长汇总。

3、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度。(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轮流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他同学认真听)

4、每组组长最后汇总小组讨论结果,最后在全班汇报讨论总结。

5、综合各组讨论结果,把条例逐条列出来,写在黑板上。

6、综合考量,拟定出最终的图书借阅公约。

7、全班齐读公约。

三、课堂小结

在我们共同讨论,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班的图书馆借阅公约,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她。

四、课后完成

将图书借阅公约打印出来,张贴到图书角,方便每个人都能看到,严格遵守。板书设计: 图书借阅公约

一、开放时间:每天中午1:10~1:40。

二、排队取书,轻拿轻放,切忌推、挤、抢。

三、登记后方可借阅,每人每次限借一本。

四、每本图书借阅时间不超过15日,15日内未看完可登记续借。

五、借阅人有责任保存好图书,归还图书时,图书管理员应仔细检查,如出现破损、缺页、随意涂画或图书遗失等情况,借阅人应按所借图书原价赔偿,情节严重者加倍赔偿。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2.理解各种表现笑的词语之间的区别。3.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4.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5.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2.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正音。

3.分两组出示生字卡,请同学们找找这些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偏旁“厂”和“穴”)

4.课件出示古代汉字及相应图片,教师讲解“厂”和“穴”所表示的含义: “厂”是个象形字,本义指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引导理解厂字旁的字常与房屋、处所有关。认识“穴”字,学习穴宝盖。指导观察了解:宝盖表示同上面盖着的东西,一撇一捺表示洞口,让学生感悟“穴”字象形的特点,穴宝盖的字很多与洞穴有关。

二、我的发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教师:“寻找”这个词中的“寻”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寻”和“找”是同义词,它们组成的词“寻找”的意思和它们差不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指导: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词的意思也与它们差不多)3.举例,验证猜想。观察剩下5个词语,验证这个规律。

4.小结:我们学过这种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那么它们组成的词也和它们意思差不多,掌握了这个规律,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第2课时(字词句应用)

一、笑得不一样(第1题)

1.播放剪辑视频。教师:这些都是不同的笑,场合不同时笑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笑都叫什么名字吧!

2.出示9个关于笑的词语,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理解词意。理解每一种笑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一边放一边讲解,一一对应)

4.读一读。教师读词语,全班学生来演一演,看谁反应最快,演得最像。5.请写出几个描写笑的词语。

二、句子朗读(第2题)

1.出示3句带加点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2.加点的部分,应该怎样读出相应的语气呢?(怎样读好加点部分)教师指导:“连蹦带跳”读出欢快、兴奋,声音洪亮,语速较快,可带动作读; “难为情”读出勉强、愧疚的感觉,声音低,语速慢; “和颜悦色”读出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3.指导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第3课时

(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

一、学习《弟子规》

1.播放《弟子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弟子规》的韵律美和节奏美。2.教师简单介绍《弟子规》。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69页《弟子规》节选,把不理解、不会读的地方画出来。

4.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比赛朗读。5.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内容。

6.学生自由背诵《弟子规》。全班齐背《弟子规》。

二、我爱阅读

1.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完思考:这个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段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个短文的故事内容,主要任务、事件有哪些。

4.分角色朗读短文。分四个角色:老奶奶、大儿子、小儿子、老爷爷。

第二篇:2018年部编二下语文课堂练习-第一单元

古诗二首

一、生字注音

拂()

醉()

绦()

裁()

堤()

二、看拼音写词语

ɡǔ shī

cūn jū

ér tónɡ

bì lǜ

huà zhuāng fà sī()()()()()()

jiǎn dāo()

三、按原文填空

咏柳

【唐】()

碧玉()()()()(),()()垂下()()()。()()()()谁裁出,()()()()似剪刀。

村居

【清】高鼎

()()莺飞()()(),扶梯杨柳醉()()。()()()()归来早,()()()()放纸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比比谁的积累最丰富。

四、组词

堤()()

柳()()拂()()

妆()()

五、选字填空

1、妆、装、壮:化()、服()、强()、嫁()、假()

2、诗、寺:()词、()庙、作()、山()找春天

一、生字注音

袄()

羞()

嫩()

解()

触()

二、看拼音写词语

chūn tiān

xún zhǎo

ɡū niánɡ

yě huā

yǎn jīnɡ

()

()

()()()

táo huā

xìnɡ

huā

chōnɡ chū

dànɡ qiū qiān

()

()

()()

liǔ zhī

tù chū

()()

三、加偏旁组词在组词

古____()____()____()兆____()____()____()良____()____()____()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棉袄

()家门

()田野()的小姑娘

()的野花

()的小溪

四、句子

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句,你能把它改写成陈述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这是()句和()句,你知道孩子们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吗?从课文里找一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满鲜花的小路

一、生字注音

裹()

邮()

绚()

漏()

堆()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ān huā

yóu dì yuán

xiān shenɡ

yuán lái

dà shū()()

()

()()

yóu jú

měi hǎo

lǐ wù

yì duī

qù nián()()()()()

dōnɡ xi

tài tai

zuò kè

jīnɡ qí

kuài huó

()()()()()

三、组词

鲜()()()

递()()()局()()()

原()()()

四、仿写句子

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房子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给鼹鼠先生寄来了一个包裹。A 黄狗

B 松鼠太太

C 长颈鹿大叔

2、包裹里面是()A 小颗粒

B 花籽

C 鲜花

3、春天来了,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为什么成了开满鲜花的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邓小平爷爷植树

一、生字注音

茁()

填()

龄()

坛()

勃()

二、看拼音写词语

dènɡ yé ye

zhí shù

bì kōnɡ rú xǐ

wàn lǐ wú yún

()()()

()ɡōnɡ yuán

ɡé wài

yǐn rén zhù mù

hàn zhū

xiū xī()()()

()()bǎi shù

shù miáo

xiǎo xīn

bǐ zhí

mǎn yì()

()

()()()

三、形近字组词

格()

住()

休()阁()

注()

体()

四、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ABCC式:()、()、()描写天空:()、()、()描写大地:()、()、()描写大海:()、()、()

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一共()个自然段。全文围绕()这句话来写。

2、你知道邓爷爷为什么要在1987年4月5日植树吗?3、2、3自然段中共有8个描写邓爷爷植树的动作词,请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一

一、生字注音

咨询()

管理()

餐厅()

宝塔()

二、补充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

()的阳光()的田野

()的微风()的柳条

()的草坪 在春天里,你还能看到什么,写一写。

()的()

()的()()的()

()的()

三、选择题

1、你知道《笋芽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吗?选一选()A 比喻

B 拟人

C 设问

D 反问

2、“底,原”的结构是()“处、递”的结构是()A 右下包围

B 左上包围

C 左下包围

D 右上包围

四、按原文填空

离离()()(),()()()枯荣。野火烧()(),()()()()()。

这首诗选择《

》,是()朝诗人()写的。

五、你还喜欢哪些儿童故事,写几句话介绍一下吧!

第三篇:部编二下语文教案

1.古诗二首

村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法与学法】1.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学用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词语妹妹,相信大家看,她们来了!(幻灯1:杨柳

纸鸢)能叫出它们的名儿吗? 2.齐读两个词语。

3.响亮地喊一声。过渡:不过,这两个小妹妹悄悄地告诉我说它们很担心,怕你们把它们写错了。(幻灯2:杨柳 纸鸢)说说看,它们害怕哪些地方写错? 4.指名说说写加点的字应该注意什么。5.你们会写错吗?那就写写看。(学生书写两个词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6、同学们都写对了,词语妹妹一高兴,把她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幻灯3: 杨柳 纸鸢 黄莺 儿童)来,热情地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黄莺”、“儿童”)

7.嘘!静静地想想:哪首古诗里有这四个词语娃娃?同学们记性可真好,就是《村居》。今天我们就细细品读这首诗,体会高鼎笔下的春天美景。8.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

过渡:小眼睛可真亮!可是孩子们,我们不仅能找、会说,还要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妙,把作者对春天那份浓浓的爱意用我们的读与说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读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诗句,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在旁边。

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自由读一读,写一写诗句的意思。2.交流,引导、评价。

(1)指名将诗句意思串联起来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具体。(2)引导学生尽量用优美的词语说说诗意,体会语言的美妙。

3.配乐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象。过渡:春天的江南小乡村这么美,同学们和作者一样,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这醉人的景色该怎样读呢?(高兴、欢快„„重读“醉”、“忙”两个字)

4.齐读全诗。引导:大家读得太好了,不仅读出了热爱、赞美的情感,还有自己的感受在里面。如果我们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那就是最棒的“读书郎”!听老师读两次,看哪一次读出了 韵味,是怎么读的。

5.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出示幻灯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指名读,师生评价。(2)接读,师生评价。

(3)齐声朗读,学生自评,老师评价。

五、互动拓展,积累好词美句。

1.(出示幻灯5)在《村居》中,诗人用清丽的笔调,把我们带到了明媚的江南小乡村,让我们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感受着在美好的春光里放飞风筝的欢乐。我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学生交流关于春天的词语或古诗,完成“语文天地”的“读一读”。

六、综合实践活动搜集关于春天的诗句、文章,图片,举办“春天的脚步”展览,评选“春天的小使者”。

咏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难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小精 灵 儿童 网站]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2.指名说。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2.背熟古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找春天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点、难点:

2、3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布置学生课前在校园或其他地方寻找春天。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春天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你都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带本课词语的句子。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我们触到了它。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①学生自由读。②指名读句子。(一个学生读一句,读完把生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正音)(2)出示生词。(采取各种形式读)(3)出示生字。(采取各种形式读,并扩词【结合课后找找说说】,引导学生说记字的方法。)

三、答疑、点拨。《找春天》优秀教学设计

(一)自读质疑

师:来,看一看我们的学习要求。(出示:

1、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能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认真思考,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1. 生自读。

2.小组交流收获。3.指名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板书或打在屏幕上。)

★ 问题预设:

1、为什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为什么要仔细地找啊找?

3、(有关比喻句的可能学生会不明白)

4、为什么小朋友们是冲出家门„„

(二)答疑

1、学习1、2自然段

自读,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孩子们的兴奋,从而理解“冲”“奔”)

2、交流一下课前寻找春天的情况。(指名交流)【分析:刚入春不久的春天是不太容易发现的,根据学生的交流入手理解为什么说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为什么害羞?为什么要仔细地找„„】

3、他们找到春天了吗?都找到了什么?(1)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反复读4——7自然段,体会句子的优美从而理解句子。)(2)试背。

4、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自读,找出表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体会句子的写法。)(2)仿照最后一自然段写句子。

四、达成

通过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课后继续寻找春天。

五、课后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

找春天

留心观察 高兴:冲出 奔向 害羞:仔细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写本课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春天》这一课,谁愿意来背一背这篇课文?(指名背诵)

二、指导写字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写本课的生字。(出示生字)师:这些字你觉得那些字最难写呢?还有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于难写的字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三、学生组词并书写。

四、巩固练习

1.词语积累。

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

2.找找说说,看谁组词多。

(1)做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

(2)照样子,填一填。

遮掩 遮遮掩掩 认真

躲藏 躲躲藏藏

3.读读记记。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3)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4.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五、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准备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课上交流。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3.开满鲜花的小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裹、寄”等11个认读字,会写“邮、递、员”等9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邮包、奇怪、懊丧、花朵簇簇、绚丽多彩”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绿化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邮包、奇怪、懊丧、花朵簇簇、绚丽多彩”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义,感受语言的趣味,感受生活的美。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句子,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2.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导入部分:音乐激趣导入活动:

欣赏欢快活泼的音乐《娃哈哈》,让学生感受祖国像花园一样美丽的景色的意境,为学习故事做铺垫。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师引导:“开满鲜花的小路”到底有多美,这些花是谁种下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1.朗读课文我能行。

正确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练读第1-5小节

谁能把这部分读正确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吧!

①学生自读,边读1-5小节,边圈画出本小节的生词并与课件标画的对照。②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③课件出示加拼音的词语,(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丧”是平舌音,“车”是翘舌音,“原、员”读音相同,都是整体认读音节,“黄”是后鼻音。

④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课件出示):

邮递员

黄狗

原来

摩托车

邮局

包裹

寄来

一堆

颗粒

破了

漏洞

懊丧 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⑤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1-5小节,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男女生赛读,个别读,鼓励读好本小节的同学奖励一颗星。(3)练读第6-12小节

①用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学生自由读第2-5小节,边读边圈画出本小节的生字词。②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谁来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籽”是整体认读音节,也是平舌音,“绚”是前鼻音。

③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课件出示)

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④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6-12小节,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分组赛读、指名读。奖励读得好的同学再得一颗星。

2.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3.书写生字我能行。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邮 递 员 原 车 礼 黄 叔 局(1)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准音。(2)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这些字的笔顺(可以动画效果一笔一笔展现)

教师范写相机重点指导 学生描红,练写。(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坐姿图和握笔姿势图。强调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自己对照例字,不满意的再练写一个,教师反馈,写正确,写整洁。

(3)自己采用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练写其余的字。书写《习字册》生字,端正写字姿势,做到正确、整洁。

(4)展示学生书写作品,集体评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照自己的字能做到正确,整洁的就加颗星。)

(三)巩固练习

1.打开新课堂完成读拼音写词语。(自己完成后,同位互改,同位认为写得满意加一颗星。教师展评,鼓励学生写正确,写整洁。)

2.教师小结:小组成员数一数自己得到的星,加起来最多的小组,被评为学习优胜小组。

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情景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每天都要坐车经过这样的一条路来上学(出示图片),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路边开满了这样美丽的鲜花,(出示图片)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就有这样的一条路,从光秃秃的小路变成了开满鲜花的小路,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一起去探个究竟吧。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二)复习旧知,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3.检查读课文朗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学习第1-5自然段

(1)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寄来了什么?

(一个包裹。)(2)包裹里面有什么?

(一堆小颗粒,鼹鼠也不认识。)

(3)鼹鼠把包裹拿给松鼠太太看的路上发生了什么?

(包裹破了,花籽漏在路上了。)(4)从哪里知道的?鼹鼠的心情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松鼠太太拿过来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看来都漏在来时的路上了。

(鼹鼠的心情“很懊丧”。)

“懊丧”是什么意思?(伤心失意,形容震惊失色)

指导朗读:重读“空空的、没有、破了、不见了、漏”,读出花籽漏在路上的过程,更要读出鼹鼠的“懊丧”之情。

2.学习6-12自然段

(1)第二年春天,在鼹鼠家到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

(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样的?你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

(绚丽多彩、五颜六色、花香扑鼻、花朵簇簇)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去说。出示: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

仿写:房子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刺猬太太和狐狸太太看到门前的小路上开满这么美的花,分别是怎么说的?鼹鼠又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

刺猬太太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狐狸太太奇怪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鼹鼠先生回答道:“我不知道!” 指导朗读:用惊喜的语气读出刺猬太太、狐狸太太的赞叹之情,读出铺满鲜花的小路的美。(3)请你猜一猜,这花是谁种的?

(这些鲜花是鼹鼠不经意间种下的。)

(4)去年,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的是什么礼物?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的是一包花籽)

出示:松鼠太太给鼹鼠先生说:“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呀!” 分角色朗读指导: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好6-12自然段,读出花路的美丽、多彩。(学生读到一处,课件出示一处的画面。)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我们周围生活得环境吗?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怎样让我们生活得环境变得更美?怎样做我们的学校变得更美? 2.说说你想为我们的学校做些什么?学生发言。

(五)总结提高

鲜花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和谐。老师相信有了你们这群爱美的天使,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同学们也奉献自己的爱心,关心身边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开满鲜花的小路

花籽

小路上

一堆颗粒

撒落在路上

开满鲜花

带来美好、快乐、和谐

第四篇:部编教材二下语文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第八单元的三篇课文、生字、词语、语文园地八。教学目标:

1、认识32个生字、会写27个汉字。

2、了解课文内容,学会默读课文。

3、背会日积月累。

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会写的生字、词语。会背课文。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本单元的课文。齐读课文。

二、我会背 对子互背课文。指名背诵课文

三、我是识字小能手

开小火车读本单元会认的生字,相机进行纠错。交流本单元易错的生字

四、我会背日积月累 对子互相背 指名背诵 全班背诵

五、填空

舟夜书所见()代

查慎行

()()见渔灯,孤()()()萤。微微()簇浪,散()满()星。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舟夜书所见()代

查慎行

()()见渔灯,孤()()()萤。微微()簇浪,散()满()星。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王舍人张马屯小学 杨纪苇

单元备: 教学内容:

教材75——97页。教材分析:

本组内容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典范。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学习目标:

1、会写1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5、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识鲁迅”,安排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方法措施: 1.灵活多样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体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多读少讲,把朗读和理解结合,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

17、少年闰土

2课时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课时 19*、一面

1课时 20*有的人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五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1课时

17、少年闰土》

教学内容:

教材76——80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由于学生“初识鲁迅”,可安排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2、出示课本75页图,交流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交流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指名朗读。

3、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4、质疑,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2、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了解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

(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替换词语,来说说理解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3、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少年闰土,进一步来了解鲁迅对少年闰土那一份特殊的感情。

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同学们都认为闰土是个可爱的农村少年,课文中的“我”也很喜欢他,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2“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中闰土向“我”讲了几件事?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 什么时间或地点?(两个字)干什么事?(两个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原来学过的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向鲁迅介绍了哪几件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 潮汛看鱼

3、闰土讲了这四件事,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课文中所写的四件事,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外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小组交流,师各组指导。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一)雪地捕鸟

1、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感受到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2、想象雪地捕鸟,请学生演示介绍。

3、指导朗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雪地捕鸟。

4、欣赏一段动画。

5、再读。

师生同读(指导感情):我们沙地上„„

(二)海边拾贝壳

1、提出问题:从“海边拾贝壳”这件事中感受到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2、语找出体现闰土见多识广的词句。

3、出示课件。

4、教师指导朗读,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

(三)瓜地刺猹

1、从“瓜地刺猹”这件事中感受到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的孩子。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互评。

4、出示课件,指名来读: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从这句话中我可以读出闰土很()。教师指导读。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5、师生评价。

6、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闰土有什么特点呢?

7、这课件出示:“看瓜刺猹”动画

(四)潮汛看跳鱼

1、从“潮汛看跳鱼”这件事中感受到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2、画一画。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的跳鱼儿。

三、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闰土心里的四件希奇的事,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2、出示课件: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3、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等等)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做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真()啊!

4、师引:为什么鲁迅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鲁迅为什么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呢?)

5、出示课件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出示课件: 师引读,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我正在(),不知道(海边有如此美丽的贝壳);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把鲁迅与闰土的生活做比较,加深学生对 闰土的见多识广、鲁迅及他的朋友们孤陋寡闻的理解。

四、创设情景,进入“话别”

1、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候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五、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我”和闰土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合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

六、指导写作方法

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描写,还可以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看看这篇作者描写这四件事的时候,哪件事作者写得详细些?哪件事作者写得简单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这样,做到有祥有略,祥略得当,突出重点。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找《故乡》一书读读,课后和同学交流读后感情。

板书设计

少年润土 难舍难分 我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四角的天空

看瓜刺查 羡慕、佩服

潮汛看鱼

(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内容:

教材76——8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学情分析: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为学习理解本课内容作好铺垫。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3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介绍作者.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 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了解作者,为学习理解本课内容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

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数:4

一.复习导入。

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研读重点词句,联系具体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体悟人物品质。三.小组合作,读书释疑。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 第四步,有感情地朗读。

2.在小组里,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

(一)讨论第三段。、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二)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讨论第五段。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方法后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培养了自学能力。

四.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3.讨论交流

五.探究方法,读写结合。

通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总结本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谈碰壁 顽强斗争

深受爱戴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关心女佣 为自己想的少 为别人想的多

19、一面》

课时数:5 教学内容:

教材88——9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然后在细细品味重点语句,不必面面俱到。课前准备

师:鲁迅的照片。

生: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总结全文,拓展写作

1、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板书设计:

19*一面之交 一生影响

《20、有的人》 课时数:6

教学内容: 教材92——93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

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要结合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理解其内容,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课前准备:

教师:

1、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2、鲁迅的诗《自嘲》。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四、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更说明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五、拓展延伸:

1、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2、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设计意图】进行仿写,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内容:

教材95页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讲述留在心里的印象深的人。教学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先是让学生回忆在相处的人中,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再让学生说说当时相见的情景和留给你的印象;最后可以说说后来发生的事,以及对他印象的变化。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习目标 :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么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跟不少的人都打过交道:亲戚、邻居、老师、同学、伙伴„„对他们都会留有一定的印象,或清晰,或模糊。教学时,可以通过聊天、回忆等方式切入话题,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发交际的兴趣。教师主要指导其表达方式。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数:7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独立准备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让学生在听说互动过程中交流,锻炼口语能力。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1、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基本要求,通过合作学习,锻炼口语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四、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五、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数:8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开启思维。

二、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设计意图】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把事情经过和结果设想的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三、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设计意图】明确习作要求,明确重点。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课时数:9

一、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是否有创意; 是否切题。

【设计意图】明确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二、佳作共赏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推出佳作,全班共享。

二、合作批改

1、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2、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身上得到启示,重视习作的修改。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从佳作得到启发,以此为标尺,学会自我完善,使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回顾·拓展五》 课时数:10

教学内容: 教材96——97 教材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包括“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四个部分。此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认识鲁迅,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是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通过前面四篇课文的学习,在这里应该有个小结。日积月累这部分安排的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给予帮助。通过读、背等形式,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鲁迅的认识。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其他名言读读背背。“趣味语文”,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感受少年鲁迅的机智聪慧和博学多才。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5.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总结有关鲁迅的知识,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如名言、小故事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

【设计意图】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设计意图】对本组课文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情况,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三、学习“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设计意图】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四、学习“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载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17《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中国古典文化之旅 教材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

    语文第五单元备课(精选五篇)

    第五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团结、合作力量大”这个主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识字5”选了几......

    部编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

    第五单元检测卷 姓名 成绩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搡(sǎng)霎时(shà)迂回(yū)寒噤(jīn) B.棱角(líng)蠕动(r......

    第五单元作文备课

    1、“鸟的天堂”导游词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 现在你正在目睹的就是这棵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的大榕树,它可是世界上“独木成林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教案 宗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5积累与运用考点梳理卷 (第五单元)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时间:40分钟一、字词句基础。1.[字形]看拼音,写词语。(1)小嘎子自认为是shuāijiāo(   )能手,仗着......

    部编版一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统编本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汇总一、生字扫描1、要求会认的字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多少黄牛只猫边鸭苹果杏桃书包尺作业本笔刀课早校明力尘从众双木林森条心升国旗中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