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实践―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周金宇
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组间合作意识,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睛等,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学会交流、分享探究信息
苏霍姆林斯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契机,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生命之源——水》就充分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个牵动心灵的学习氛围。课件播放缺乏水资源的荒芜情景和水源充足的美丽图画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从鲜明的对比中,了解到有了水才有了清澈的河流,湛蓝的海洋。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类。水的重要性一下子牵动了学生的心灵!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策略。传统的学习模式是教师“满堂灌”的“讲解一接受”模式。尽管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机会,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落实。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注重合作式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养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生合作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之一。教师根据活动资料内容,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小组合作。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与人为镜,获得有关实验态度、意志力、操作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种种补益,这样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教学中,潘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是我们最常见、最重要、最美好,也是最神秘的东西了,水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陪伴着我们,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可是我们对水太不珍惜了,许多平白无故把水弄脏,浪费掉,人们没法再用,水本来就不多,现在更紧缺了,甚至形成了水荒。那么,假如没有了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呢?跟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并写到书上。”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用,利用组间合作意识,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睛等,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学会交流、分享探究信息成果。
五、给予广阔的探究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学习,从而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潘老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总的来说,在《生命之源——水》的教学中,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道路,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塑造完美的人格,综合实践活动课还给了学生探究发展的广阔天地,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在开展《节约用水》的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一直非常的浓厚,特别是在操作活动中,孩子对于水的用途、简单的物态变化等知识已经基本了解,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将水洒到外面;在日常生活中洗手或是上厕所的时候,也有孩子会出现忘记关水龙头或水开得太大喷出来的现象。现代社会提倡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孩子从小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而且最近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给孩子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自身内心产生节水意识,活动能让孩子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在督促别人的同时也督促了自己,本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在生活中互相监督,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观念有高。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的限制了孩子的观察、记录的能力,我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让孩子和父母一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也加大了宣传的力度。旱灾图片让孩子真实的接触到他们生活中看不到的画面,激起了孩子们的同情心,让节约用水成为了孩子自愿完成的一种责任,在宣传广告的制作上也特别的积极和认真。遗憾的是,孩子们在涂色的过程中分工合作,互相协作的意识有些欠缺,有时候会为了涂同一个地方的颜色出现争执,需要老师的调节,在今后的活动中,一定注意加强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第三篇: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我努力营建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生活化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
在“节约用水”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本节课设计及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没有把它简单地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也没有把结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造。例如:利用电视、报刊及网络等资源,收集有关淡水资源的信息,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的呈现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感受到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为学生营造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把“节约用水”这个理性的认识贯穿于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中。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淡水资源的资料,观察生活中人们浪费水的现象,动手测量一个滴水龙头1分钟的滴水量,实验探究1滴水的重量。课中,把各人收集的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适时的进行交流,建议学生成立节约用水宣传组,设计节约用水广告。让班级学生发节约用水倡议书,在网络上进行节约用水宣传等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做人,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价值,收获成功。
3、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是启发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学习的素材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如对家庭用水量及每月所付水费的调查对生活中浪费谁现象的观察,以及“全校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浪费的水费能用来做什么”等等,既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生活的数学”。
4、在活动中渗透有关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统计调查结果时借用了统计图表,如淡水资源和用水资源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而学生测量水龙头的滴水时间和滴水量的关系,则选用了统计学,学生从图表中发现:时间越长浪费的水越多,渗透了函数思想,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大数学观。
5、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环境。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感受水是生命之源。然后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贫乏,许多地方如中国、深圳也同样缺水。从情景中,学生自己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题。
6、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计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课堂上,无论是本校用水情况,还是家庭用水情况,始终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问题,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值得自己今后在教学中关注和改进:
1、设计的课堂容量大,牵扯的知识点多,因而导致四十分钟的教学有赶的现象。学生回报材料信息涉及面不够广,小组合作计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完成作业纸上的试题时间吧充足,设计节水广告的时间也太短。
2、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激励作用。
3、应更进一步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学困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第四篇: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教学反思
西河乡中心学校
李朝霞
本次活动围绕着孩子们“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美化我们的家园,造福下一代的实际困惑,层层深入,一步一步递进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意识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在向我们逼来,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在活动中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在选择主题时,应该灵敏地捕捉学生的兴趣,寻找合适的研究主题。水,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就是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深入生活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以前总以为学生年龄还小,还不会制订什么计划,于是一 厢情愿地自作主张,替学生设计出“完美”的计划。现在却发现学生的方案,很新颖,也很实用,让我很受感动,虽然,实施方案还不够详尽,但这是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思考的结果,让人叹服!
第三,小课题研究的指导,以后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定方案,引导学生针对本组的研究课题,组员们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步骤,制订好本组的活动计划。虽然,可能学生制订的研究计划从根本上谈不上是什么计划,但那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具体的行动步骤,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附:班级主题规划表:
主题分类
小组任务
组长
人数
指导教师
活动形式
了解水所起的大作用 信息收集
李婉莹
查阅、上网、采访
调查自己家中、学校、公共场所浪费水的现象 信息收集 郭捷彤
上网、查书查报
地球上存在的水污染、水破坏情况
信息鉴别
上网、采访、如何保护节约、保护水资源
信息整理分析
调查、统计、上网
节水宣传
信息整理分
访问、考察、上网
3.各小组成员讨论实践活动分工,填写好小组成员分工表:
组
员
负责工作
梁梓浩、吴乔森
收集水对人的作用
梁颖斌
收集水与工业的关系
陈维锋
收集水与农业的关系
何洁仪
收集水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篇:《节约用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简单的统计、量的计量等知识,通过调查、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以及水资源的宝贵。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危机,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节约用水的生活典型事例,让学生懂得节水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掌握一些节水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节约用水生活典例分析。树立节约用水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难点:感受水资源紧缺形势。
本节内容要结合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内容设计要以活动为中心,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课前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本节实践活动课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前准备阶段
1、调查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2、通过走访调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3、通过网络、报纸、杂志、走访调查等方式搜集节约用水的资料和方法。
4、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活动计划及记录所用相关表格。
二、学生实践调查活动阶段
活动时间:一周左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内容:
1、各小组根据自主设计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活动,收集信息及数据。
2、各小组汇总并整理获取的信息,以备汇报。
三、信息交流、设计方案阶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激趣,提出问题
1、(教师给出谜面,学生猜谜语)“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展示不同小组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全球以及我国水资源状况(课件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图片)。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而导致水资源缺乏(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降水分布不均;全球97%的水是海水,在海水淡化技术未成熟前根本不能直接利用)。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表的比较(穿插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深刻感受中国水资源的缺乏。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1、小组交流,展示调查研究成果。(在授课前可适当指导学生有序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自制漏水装置测量数据,自制节水装置演示。将数据换算成以天、月、年为时间单位的数据,用大数字让学生意识到浪费的可怕和节约的可贵;还可用全校一天浪费的水可供你家用多长时间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切身体会。)
家庭中节水小窍门
(一)、洗衣节水
第一招:控制适量的洗涤物,避免洗衣机及洗碗机中的洗涤物过多或过少。第二招:选择有自动调节水量的洗衣机,洗衣清洗前先脱水一次,可节省用水及清洗时间。督促家长多使用洗衣机的节水、自动留水功能。
(二)、厨房节水
第一招:勿对着水龙头直冲洗碗、洗菜,应放适量的水在盆内洗净,以減少流失量。控制好洗洁精的用量,避免反复冲洗。
第二招:用洗米水、煮面水、泡茶水洗碗筷,可节省生活用水及減少洗涤剂的污染。这些水还可用来浇花和擦洗地板。
第三招:不要用水冲食物退冰,改用微波炉解冻或及早将食物由冰箱冷冻库中取出,放置于冷藏室內退冰。
(三)、马桶节水
第一招:采用节水型马桶,或将现有的一般型抽水马桶加装二段式沖水配件。第二招:在储水箱里放置饮料瓶,减少总储水量和每次放水量。
第三招:将小便池自动冲水器冲水时间调短。
第四招:请将面纸或杂物投入垃圾桶內而不要丟入马桶中。
(四)、洗澡节水
第一招:安装节水水龙头。
第二招:缩短水龙头开关的时间就能减少水的流失量。
第三招:隨手关紧水龙头,不让水未经使用就流掉,水龙头加装有弹簧的止水阀或可自动关闭水龙头的自动感应器。
(五)、回收节水
第一招:回收生活用水再利用。
(六)节水装置
节水小发明实物制作展示:节水花盆、节水水龙头、集雨器、自动浇花器等。
小结: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大家认真领悟,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展示未来水的情况。引发同学们深思。。。
3、师生互评总结。学生交流感受和体会。
(四)板书设计
节约用水
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 个人节约
节约用水
大量浪费 政府行为
《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生活化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
在“节约用水”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使学生对“节约用水”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本节课设计及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没有把它简单地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也没有把结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造。例如:利用电视、报刊及网络等资源,收集有关淡水资源的信息,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的呈现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感受到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为学生营造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把“节约用水”这个理性的认识贯穿于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中。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观察生活中人们浪费水的现象,动手测量一个滴水龙头1分钟的滴水量,实验探究1滴水的重量。课中,把各人收集的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适时的进行交流,建议学生成立节约用水宣传组,设计节约用水广告。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做人,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价值,收获成功。
3、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是启发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学习的素材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如对家庭用水量及每月所付水费的调查对生活中浪费水现象的观察,以及“全校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浪费的水费能用来做什么”等等,既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生活的数学”。
4、在活动中渗透有关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统计调查结果时借用了统计图表,如淡水资源和用水资源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而学生测量水龙头的滴水时间和滴水量的关系,则选用了统计表,学生从图表中发现:时间越长浪费的水越多,渗透了函数思想,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大数学观。
5、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环境。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感受水是生命之源。然后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贫乏,许多地方如中国、深圳也同样缺水。从情景中,学生自己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题。
6、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计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课堂上,无论是本校用水情况,还是家庭用水情况,始终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问题,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值得自己今后在教学中关注和改进:
1、设计的课堂容量大,牵扯的知识点多,因而导致四十分钟的教学有赶的现象。学生回报材料信息涉及面不够广,小组合作计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完成作业纸上的试题时间不充足,总结节水方法的时间也太短。
2、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和及时。今后应多注意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激励作用。
3、应更进一步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学困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