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镜成像教学简案
《平面镜》教学设计简案
淮海中学 卢克松
【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传播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本还安排了牙医和舞蹈演员等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2.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教学器材】
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电池2节、平面镜一面、透明平板玻璃一块、架子(支架)2只、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在实验室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想看吗? 学生:想!
教师:给你们看一下视频吧!
(播放视频:不灭的蜡烛,待播放到水已经漫过烛焰,但烛焰还在燃烧时,按下暂停)
教师:神奇吗?
学生:神奇!
教师:想知其奥秘吗? 学生:想!
教师:眼睛不要眨哦!
(视频镜头拉远,现出平面镜)学生:(露出揭开谜底的喜悦)教师:哦,原来这是什么造成的呀?
学生:镜子(有的会说玻璃,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会说是平面镜)教师:镜子在物理上我们称为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习近平面镜!(板书:平面镜)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随时在黑板最右侧写下学生的猜想)
教师:我们平常哪些地方会用到平面镜呢? 学生回答
教师:在照镜子过程中,镜前的物体统称为物,镜中所成的称为像,根据经验,你觉得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给出猜想尽量引导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像是“近大远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若猜想很多可做如下处理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同学们看看
这些猜想有没有一眼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排除一些猜想)
2.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学会确定像的位置,突破难点 2)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和像的大小
注: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若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桌上有2个一样大小的电池,你们有想到怎么利用它们吗?”,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
3)学生实验 教师提醒,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重做2遍,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另外,为了更好的收集证据,便于后续的分析与论证,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要留下痕迹 ;例如将白纸垫在下面,标出像和物以及平面镜的位置。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如需要,教师在适当做以下提醒:
教师:你们可以再把物和像对应点用笔连接,观察一下和平面镜是什么关系呢?
得到结论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通过做游戏:照镜子,让学生明白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四: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小结: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不对称)的。5.实验反馈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让解决的呢?若困难还没解决正好说出来让大家帮忙解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注:若没有学生回答,可做以下引导,1、平面镜要垂直于桌面的问题;
2、像不清楚的问题;
6、巩固练习
7.情景再现:为什么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8.平面镜应用
四、魔术大揭秘(课件显示)
储币魔箱
从储币箱前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箱子内部的空间。
从箱顶的投币口投入钱币,但看不到钱币落入箱内,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告诉你,箱内有一块平面镜,你能解释刚才的现象吗?
第二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课,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成绩一般,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但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差。
4、学生不能将看到的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学习兴趣不浓。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为什么?
生:平静的水面能起到镜子作用,水面不平的话不能起到镜子作用。
师: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注意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
生:不是,还有我国古代的铜镜,还有平静的水面,还有光亮的金属表面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平静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中的奥秘!【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观察并提出猜想
师: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平面镜,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同学纷纷拿起镜子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结论:
(1)我看到的像和我长得一样。(2)我靠近镜子,像也靠近。(3)我的像总在我的正前方。师: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 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意见产生分歧。
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
师:现在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的实验部分,并思考:为什么要用透明玻璃板作平面镜?怎么确定像的位置?
生:这样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平面镜的后面。
生: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像的位置。
师:下面请大家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完成这个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结束后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师:根据实验数据,请大家讨论:(1)物体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2)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3)物体与像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学生讨论并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演示虚像
(1)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2)拿一张纸放在蜡烛像的位置,却不能在纸上看到蜡烛的像,说明在像的位置没有真实的光线。
师:这些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立即被这奇怪的情景吸引,议论纷纷。(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生:虚像
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讲授】平面镜成像原理
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就通过镜子看到了点S,但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所以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活动】平面镜的应用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生:练功房中的平面镜、潜望镜、牙医用的小平面镜等。
师: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练习】课堂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手中的习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好。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作业】课后作业
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潜望镜。
第三篇: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
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
H2O 1
八年级物理 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H2O 2
八年级物理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摘自毅屋子网站
H2O 3
第四篇: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白依拉嘎乡中学 刘红艳
一、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
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平面镜提出了许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平面镜?课堂上说实话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思教学之过: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出示演示,虽演示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在“二平面镜成虚像原理、三平面镜的应用”不敢放得开,约只用了15分钟,特别对“虚像”这一难点没有板书,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略,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可能不利。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四、想教法之变: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第五篇: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反思
曲阜书院街道中学
张爱梅
今天有幸参加了济宁市教研室举办的“送客下乡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本节课从老师演示的魔术箱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继而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拓展到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感觉有很多不满意处理不好的环节,现做出如下思考。
1.在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这种熟悉现象还不能较为准确清晰的说出观点。甚至个别同学都不知从哪个角度去说。还有的同学直接从课本上去找答案,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引导不到位,缺乏较合理的启发性语言。所以我想下次在学生猜想前给学生出示一组平面镜成像的图片进行铺垫后,再让学生进行猜想,应该会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描述不清晰可能会有所改善。同时观察细心的学生看第二张图片时或许能为后面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提供思路。
2.在讨论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后没有顺势让学生说出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的好处,使得学生对玻璃板相比平面镜的优点在脑子里面不够深入。
3.在讨论得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及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方法后,没有让学生针对老师限定的实验目的先设计实验而是直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造成一部分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去做,造成最终一部分学生没完成实验或是实验数据错误,为下一步得到有用的结论所收集信息比较少。即我在处理这一块时放的太大,没有让学生先设计并展示实验如何操作后再进行实验。造成学生全员参与的少一点,且浪费了时间。以后在处理时我打算先让学生设计并展示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4.在分析与论证时没有用实物投影仪一目了然地投出学生的实验数据,而是直接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一地读出数据,这样就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同时不能真正起到培养锻炼分析的能力。
5.本节虚像的得出是关键和难点,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从而让一些知识能在学生的脑子里深入且扎根。
6.在交流与评估时,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交流,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初学物理,还不太知道怎样进行交流与评估。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所以下次准备从以下角度引导:①为何同学们做实验时都不约而同的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②为何实验时要三组数据?③方格纸的还有什么用途?(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④使用跳棋在实验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及改进措施?
7.在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回归到初始引入课堂时的魔术箱上面。既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运用,又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身边现象,及电视电脑中的一些“离奇”现象,学会用科学来解释身边事,不迷信不盲从,这部分处理还不到位,需用剪刀拆开箱子拿出平面镜以便让学生知道平面镜的放置位置并且能很好的理解魔术箱的原理。
8.在进行回顾总结质疑反思时,学生仅仅只会简单的对知识总结,还不会总结方法,更不会进行质疑与反思。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引导:①总结需包括知识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会总结)②像的大小由物体的大小来决定,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质疑)③做实验时选用的玻璃板为何是墨色而不是全透明。(反思)以便能让学生学会对实验器材观察分析;学会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来对比分析。
总之,本次活动收获很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