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的论文
[摘要]一提到体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育动作,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如痴如醉。由此看来,在“四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四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谈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美育教育
在当今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中,实施素质教育才是真正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审美观点也大有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提到体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育动作,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如痴如醉。由此看来,在“四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针对学生爱美的天性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发现有的同学对美的标准认识不清、单纯追求穿戴、粉饰,渴望纤细、娇柔的形体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明确指出塑造人体美的关键是拥有优美的形体姿态。优美的形体姿态既能展示个人的才华与修养,又能掩饰相貌平平,甚至身体缺陷,更能弥补体形上的先天不足,同时还能体现出高雅的气质风度。另外,优美的身体姿态不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例如:健美操和韵律操的形体锻炼正是培养身体美的有效手段。真正的人体美要包括健康的体魄,比例适当的体形,优美的形体姿势和高雅的气质风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追求健康的美、心灵美。
二、利用体育活动美化学生的心灵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中学的体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有些学生拿器材或收器材时,不爱护器材、不合理使用器材。每当我们发现此类现象时,总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爱护集体财物、爱护国家财产,就是心灵美的表现。
在富有对抗竞争性的游戏比赛或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在接力赛跑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烈,为了本班或本组取得胜利,有的同学故意抢跑、有的同学故意干扰对方。对这类现象,我们则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他们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力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就培植自己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利用体育教学健美学生的体魄
体育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还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健美体魄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幻灯、图片资料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健美”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训练学生坐、立、走的正确姿势。(1)站姿。抬头,双目向前方平视,面带微笑,挺胸收腹,立腰。(2)坐姿。入座时要轻要稳,面带微笑,上身自然挺直,微靠背椅,双腿并拢。(3)步姿。双目平视,面带微笑,上身挺直,两脚内侧落地时的轨迹近于一条直线。除此之外,在我们掷实心球教学时,课前首先要画好场地,在场地设置了几幅不同的人像靶,在练习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绪,真正做到了远、准。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有的同学情绪不高,于是我们就利用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耐心进行技术指导,鼓励多练习从而达到目标,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
健美的体魄离不开健美的体格,也离不开健美的精神气质。为此,我们不仅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更注重锤炼学生顽强的毅力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抗御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健美的体魄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四、寓教于乐美化学生的情操
在教学中,事先在场地划上各种粉线清晰、形式新颖的图案,先用直觉唤起学生的美感,然后在教师洪亮清晰的口号或节奏欢快的音乐指挥与伴奏下,进行练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和美感,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动作,特别是在课的结束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学生做意念放松和舞蹈放松,可以使学生在生理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心理上获得美的启迪与享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五、用教师的言行美化学生的感受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简短的表扬性的语言肯定成绩,既鼓励优秀学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多用“这个学生做的真棒!”这样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排除了练习时的心理压力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教师的言行和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平时上课时,教师的穿着要美观大方,精神饱满,口令洪亮,教态热情,面容和蔼可亲,语言生动形象,以此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得体,熟练优美,轻松自如,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一跃而过的决心,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增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在多彩的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可能,而且可以借助美感的心理力量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体验,从而调动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本文章阐述了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采用灵活的方法,用美的仪表,美的教态来吸引感召学生,并用相应的美的教学方法、手段、场地环境等有利条件。激发起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从中感到愉悦。
关键词:体育;美育;教学
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被用来改变人体及其形象特征,也是人类增长审美能力的重要的领域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于他们的道德修养,知识的长进,美好心灵的培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体育教学中美感教育,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它既不同于政治理论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更不同于其它方面的美学理论教育,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行为示范,语言交谈,传授知识。使学生对形体美、艺术美、仪表美、健康美等得到直接的观察、感受、认识和理解。从而感到愉悦,并在愉悦中从心灵和身体上受到美的教育。
本文仅对体育教学实施美育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情感美教育
要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运动,教师要对每一个练习投入较大的热情,如在球类比赛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呼喊欢乐的投入运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在保护帮助时,教师要热情地一个接一个保护学生,并随时对每个学生动作优缺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评讲,注意表扬鼓励。如:跨栏练习时,有的学生胆小,一到栏前就停住了。对此教师要从感情上和学生在一起,一个一个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加强学生自信心,当学生感到教师的感情和他们一致时。又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情绪就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情感上与学生格格不入,本身情绪不高,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会很好。
二、语言美教育
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这门艺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美感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应,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语言作为人类学习知识的第二信号,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艺术得使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调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语言美,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确切、口齿清楚、口令清晰,而且语言要文雅、和气、谦虚,带有启发性,鼓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请×××同学出列为大家做一下示范”,就比说“你出来做一下,让大家看一下是什么样子”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会使他感到你是尊重他的。学生做完示范动作后说“谢谢,请归队,”比“你回去吧”要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使用正诱导语言,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存在的缺点,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更加积极的去进行练习。而使用副诱导语言,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讨厌练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每句话,都应该充满信任和鼓励,即使是对那些不能按要求完成动作的同学,也应使用带有肯定进步和鼓励的词语,决不能话中带刺,恶语伤人。如:对完成动作好时应使用:“对”,“好”,“漂亮”,“不错”,“可以”“就这样做”,“更快一点”“更高一点”等等。对未能完成动作要求的同学也不能说:“不对”“不行”“真笨”“傻瓜”“你别做了”“你完了”等等,而应该指出应该怎样去做,比如说:“你应该再快点,再高点”“放轻松”“别紧张”告诉学生“你该怎样去做”或“再努力一下你肯定会完成的”而不该说:“你不应该怎么做”。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并没有因自己动作失败而嫌弃自己,从而会更加努力的进行练习。
“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不论是在讲解动作要领,要求,还是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都应该避免叠叠不休口若悬何的长篇大论,应以精练的语言,做到声情并茂,对某些专业术语要加以解释,归纳,编写成口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学生易学易掌握。如:排球双手垫球技术要领可归结三句:“一夹、二插、三抬”。
三、形态美教育
形态美(仪表美和教态美)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审美教育。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上课时,衣冠不整,形体粗俗,举止笨拙,生见其师容,顿失之恭敬,导致厌烦承教。所以,教师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举止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服饰打扮得体,待人接物廉逊大方,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成为学生精神美的典范
体育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而是通过其形象,优雅,和谐,准确有力的示范动作,使学生的知觉,意向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通过欣赏→羡慕→向往→实践,从而获得审美教育的效果。
和谐,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中特殊的统一。把“不协调的东西协调一致”。示范动作的和谐,也应该表现为把各个动作有机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把不协调的动作做得协调,美观。不仅要做得正确,准确,而且要做的具有美感,轻松熟练,协调有力。如果教师的动作马马虎虎,无精打采,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就必然会使学生也提不起精神。产生畏难情绪,激发不起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就难以掌握正确动作,也就更谈不到美的享受了。但也不能故弄玄虚随意加大动作幅度、难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技术水平,来做出恰如其分的示范动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上一年级学生的双杠课时的支撑摆动,就应同二年级的示范动作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参加紧张的高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文化课上,拼搏了一年甚至几年,加之刚入校不久,身体素质尚在恢复阶段,如果示范动作做得幅度过大,对他们要求提的过高,就会使他们在赞叹之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做也往往会因力量不足而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对他们的支撑摆动只要求两腿并拢伸直,脚尖绷紧,前后摆出杠面即可。二年级学生因在校已经一年,身体素质等均比一年级好,就应提出稍高的要求,即前摆和后摆,均应摆至水平位置。这样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的动作就可和谐了,“美即和谐”,动作和谐了美也就在其中了。当然,每一项运动都有其本身的美,如果把体操中的绷足,挺胸用在篮球的三步上篮中去,就会给人以“抬头,挺胸,绷脚背”之感。显得不伦不类,就失去了篮球上篮的那种快速有力的美感,从根本上违背了篮球运动动作的规律。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教学,是塑造学生正确形态,姿态,行为能力的课堂之一。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鉴别、欣赏人体美,正确的常态美,让学生知道站立时的探头、歪脖、抠胸、耸肩、驼背、塌腰、撅臀等,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也是不美的。让学生消除对人体美的各种误解,例如把肥胖当成丰满的一种误会,把纤弱当成苗条的一种错误,把粗野当成勇敢是一种颠倒,把无病当成健康则是一种无知。使学生舍弃自己的偏见,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美,因为人体的形态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的身体不失去人类的常态,就可根据人体美的规律去追求适合于自身体态特点的美,即瘦长的人苗条而不纤细;体胖的人丰满而不臃肿;身材高大的人魁梧而不单薄;矮小的人灵巧而不瘦小;就会使学生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正确的去追求就会得到的。
四、环境美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状态中感知,回忆某些情景的引起,也随情景场合的改变,由一种心理状态缓慢地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所谓“心随境迁”,就是心理状态的情景场合性。体育课教学对环境美的处境,对学生进行锻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直的跑道,清晰的线条,明显的标记,图形的新颖醒目,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技能,技巧进行回忆再现,增强他们对新内容的兴趣,达到使其自觉进行锻炼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内容和教法上去进行钻研,探讨,而且也应该注意课堂中所使用的器械的排列,周围颜色的使用,音乐的选择等去加以考虑,使学生来到运动场后顿感“心旷神怡”,使之“荣辱皆忘”,一心一意的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锻炼的效果。
在器械布置上,不仅可使用上课所用的器材、设备,还可以使用某些辅助器材来改变环境,如:在上短跑课时,用呼啦圈按等距离直线放在跑道上,即美化了课堂环境,还可使学生按要求来限制步幅或提高步长,让学生做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跑,等,每步都落在相应的圈内。
音乐走进体育课堂,是当今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向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里指的音乐走进课堂,不光是指艺术体操教学,而是指在所有的体育课内,广泛使用音乐来辅助教学。如:在课的准备活动中选用一些明快,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来代替体育教师的口令或哨声,不仅把教师从费力的口令叫喊中解脱出来,随节奏同学生一起做出准确的镜面示范,加深学生对体育正确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对其审美对象(教师),随音乐节奏做出的动作节奏,符合于他们生理的自然节奏,他们就会感到和谐和愉悦,在形体和心灵上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一些平缓,轻松的音乐来做放松活动,可使学生从高度兴奋和伴有疲劳感中平静下来,促进疲劳感的消除。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为丰富,它对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作用和魅力,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大力提倡体育与美育的相结合,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蔡元培先生、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强调德,智,体,美相结合,目的在于达到身心既善且美,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运用美学理论来指导教学,不仅对学生心灵的陶冶,行为的完善,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对体育教学的效果,都将起到不可轻估的作用和影响。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就一定会使体育教学成为发展学生形态美,创造学生心灵美的广阔课堂,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皆全的人才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铺锦叠锈。
参考文献:
[1]金雁群主编.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第一版,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803-820
[2]吴兆翔主编.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第一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60-65
第三篇:美育教学论文
谈化学中的美育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对学习化学缺乏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对化学药品有畏惧心理。本文提倡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之美,从而热爱化学学科,以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美育;全面发展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德、智、体、美全而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索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当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已渐渐深入各中小学校,以暴制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智育”从某种形式上可以认为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体育”已然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活动了,离开了体育,身体上的健康就无从谈起,没有强健的体魄,也就失去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垫脚石;然而,“美育”一词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带领整个社会走向繁荣的先行者,故“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便成了当今教育的重头戏。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想先谈一谈美育教学对于化学教学 的 意义。
一、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化学中的美是一种科学之美,它具有严谨、和谐的学科逻辑结构,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相互联系的、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自然美是化学美的基础。化学知识来自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蕴藏着美,化学自然美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反映出来,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跟自然界物质相联系,具有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等特征的形态美。第二,通过化学物质所特有的运动、变化表现出来的动态美。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第三,来自化学工业的人工美,例如,现代化工合成的各种新型材料将人们的生活装扮的缤纷多彩。科学美是化学美的本质内容。化学学科中大量美妙的符号,严谨的概念和规律,结构严密、统一和谐的化学知识体系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美的丰富内容;表现在元素周期表里,又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化学自然美和科学美,通过教师的教言、教态、情感、板书,加上中外化学家们的理想、毅力和智慧。构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多彩的美。
二、化学教学中美育因素的运用
(一)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塑造美丽心灵
学生在学校所受的熏陶对于学生心灵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本身在校园文化上要注重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接受美育熏陶的主动性,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美丽心灵。在学习“常见的盐”时,可以结合纯碱知识的学习,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实业家侯德榜先生在一战期间,为了打破洋人对纯碱的垄断,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于1921年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祖国,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资助下,全身心扑在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并改进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并将他摸索出来的制碱方法写成专著公之于世,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二)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观中学化学教材,一幅幅与教材内容衔接紧密、色彩纷呈的彩图,极具对称美、色彩美和周期美的元素周期表,中间正文里分布着上百幅精美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在内容编排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实验、基本理论知识交错出现。教材的这种结构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科学性,也符合美学原则,具有美观性。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以文释图,以图识文,图文并茂,通俗、形象、直观、易懂,令人赏心悦目。教师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教材的这种结构美,使学生形成化学是美的这一初步印象,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化学中实施美育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进行化学教学,从而为通常被视为理性的化学学科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美的翅膀,当作为学习和审美主体的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发现化学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时,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中,加深对化学科学价值的理解,得到情感升华,从而自觉地去发现、欣赏和创造化学中的美。本文试图从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
1、化学教师应该以爱育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尤其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会感觉没人关心,没人疼爱,这样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冷漠的性格,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就不是思维的深度,二十民族的灵魂。
2、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消除学生对化学的误解,可以从学生步入化学世界的第一天起,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体现化学美,使学生在化学美陶冶之中,唤起他探究化学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美促思、启迪思维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展开想象,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获得知识。
4、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来展示化学美,如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录像、实习、参观等,强化与美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美的存在。
5、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实施和开展美育化学中的美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化学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美育的内容、要求及步骤,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从九年级到高三结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全程培养。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因素化学实验美。
化学是以实验基础的科学,因此化学实验美也是化学美育内容的基础,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实验仪器美
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大部分是一些玻璃器皿,这些仪器往往构造简单、质地清洁,因而易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清新和愉悦的美感,具有简洁美的特征,而玻璃仪器在形体上的对称和比例协调,表现仪器的和谐美。
②实验操作美
师生在实验中正确、规范地进行基本操作,灵活、熟练、准确地运用基本操作,合理简捷地安排操作顺序,舒坦大方的演示,这些都表现了化学技能美和表演美。
③实验现象美
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奇观、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扑朔迷离的生命奥秘、悬而未解的自然之谜等,都是化学现象美的体现。
(2)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对化学物质世界的简要概括、统一的解释和说明,因此具有统一、简洁、和谐的美的特征。
(3)物质结构美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结构从微观到宏观都渗透着一种对称的、和谐的美,对这种对称的研究又为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现着方法的最优化。
(4)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使杂乱无章的物质及其变化变得有序规范、一目了然,它使繁琐生僻的书写变得简洁又清晰,充分体现了简洁和谐美的特征。
(5)化学家的心灵美
化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百折不挠、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及团结共事、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忠心爱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化学家的心灵美。
总之,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化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打开一道通往美丽的化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不仅是化学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美育作为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诱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开阔思路,丰富想象,陶冶审美情操,提高人生志趣,健全人格,培养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到以爱育爱,就定能做到以美育美,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2] 改进美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4] 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5] 浅谈化学课堂中的美育教学
[6] 李平锋.校本教材系列之七.如何构建学校文化,2015
第四篇:论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
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芬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牡丹江路1211号安信广场D区306室,陈广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自然美 意境美 人格美 智慧美 摘 要: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诸如自然美、意境美、人格美、智慧美等等。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收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我认为,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的目的。
那么,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哪些美的内容呢?
一、自然美
古代山水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渊源久远,如东晋的陶潜,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到清代的李渔等,都留下很多这样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被历代文人奉若至宝。其中描写的自然美景,会让读者心灵沉醉,情操受到陶冶。在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了不少这样的名篇。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姚鼐的《登泰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水,飞花溅玉,多么富有生机!如此美景,真可谓“足以及视听之娱”。
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作者描写道:“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那青色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通明的银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回眸鸟瞰,古老的泰城、大汶河、徂徕山恬静地沉浸在夕阳的照射之中,真是红妆素裹,交相辉映;而半山腰萦绕着的云雾宛如飘带一样,朦朦胧胧,似动非动,别具风采。白雪、青山、落日、城郭、河流、云雾,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谐,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
教这类文章,教师除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字义、词义、句义和篇章的能力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熟记。朱子曰:“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在吟哦品味这些作品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领略古人游山玩水的情趣,而且要带领他们深入考察我们先辈是怎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美化自然、描写自然的,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山川自然美的领会和享受,来加深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文言文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所有,也为文言文所有。
什么是意境呢?“意”,情思也;境,形象也。宗白华这样说道:“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
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那么,什么又叫有意境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又说:“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选入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很多文言文,可谓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作者的哲理情思,从而创造出一种非凡的意境之美。
苏轼的《赤壁赋》艺术成就很高,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营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其浓烈的清新自然的意境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泛舟于月夜的秋江,天上一片银光倾泻,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渺渺中,只见一苇扁舟,顺波而流。„„随着作者任意挥洒的彩笔,读者只觉得眼前一片秋色,深深感受到无比的美,不能不为之陶醉。与此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作者飘渺的思绪,通过放怀的长吟,催人泪落的洞箫声,主客间吊古伤今的悲叹感慨,和看来超脱实为虚无的对话,层出不穷地渲染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美,激起读者思绪的起伏,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鉴赏文言文的意境美,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
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深邃的哲理、绵长的情思。
三、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人的思想品格、理想情操等方面的美的素质。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屈原的《离骚》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首先,追求仪表美,是屈原追求人格美的表现。屈原非常注重仪表修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的仪表美,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表现出他那至善至美的人格,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似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挠。
其次,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屈原人格美的基础,也是其人格美的最高体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正因为屈原崇高的人格美,所以后人崇敬他,效法他,把他的高洁志行视同日月。今天,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屈原的人格美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民族魂,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四、智慧美
智慧是生命的生存本质,同时,智慧又是生命等级的唯一标志,人类智慧本身就是一种纯真的美,诸葛亮的形象就是公认的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文言文中许多篇目之所以能千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智慧光芒。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雄辩才能为主要内容。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智慧光芒。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入选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
触龙说赵太后,迂回达理,环环相扣,不动声色。从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说起,而避开长安君作人质这一让赵太后头疼反感的事情。触龙用形体语言为自己的开场白先做了铺垫,使得谈话既自然又为后来的话题埋下伏笔。伏笔就是虽有脚疾,但为了自己儿子的长远打算,还是要一瘸一拐地来见赵太后;为自己的儿子做打算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自然过渡到赵太后也疼爱自己的子女话题的伏笔。话题展开,触龙用了借古喻今,类比说理的方法,点入正题,点到为止,令人顿悟。
《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评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就这样,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惊涛骇浪到风平浪静,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一个智者的风采,给我国文学艺术走廊上增加了一个智慧美的形象,也给后人带来一种智慧美的享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小及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最终让齐王广开言路。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
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邹忌由于自己的智慧,才得以进谏成功;由于自己的智慧,才得以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有远见的政治家。
生活的大海丰富多彩又波光诡谲,做一个驾驭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高手,就必须拥有超人的智慧。而超人的智慧往往孕育在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目光和美好的情怀之中,它能使月光生暖,使岩石唱歌,使凶险咆哮的恶浪化为一江春水,使阴暗潮湿的环境变得色彩明亮。
中学文言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很多,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中的美,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达到通过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真正收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要善于使美德具有吸引力》
2、元·四明程氏辑《朱子读书法》
3、宗白华《美学散步》
4、王国维《人间词话》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6、歌德《歌德谈话录》
7、清代吴楚材、吴调候选编《古文观止》
第五篇: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那就是要通过塑造初中生健美的身体这个核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体育追求身心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也是对健康的审美教育。因此,让初中生了解和认识作为基础的身体美,并进而认识更高层次的运动美或技艺美,是初中体育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对于审美教育的定义,学术界的说法不一。蔡元培认为审美教育即情感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强调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作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审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审美教育指人们所进行的并在其中受到影响和熏陶的一切审美活动;而狭义的审美教育是指以艺术和其他审美形式为具体教育手段,通过展示、感受审美现象的丰富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渐进式地构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体育课渗透美育的途径
2.1 结合教材特点渗透美育
体育与健康课目标引领内容,同一目标下选择内容的余地很广。教材一词广义上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说明教材具有灵活多样性。在体育课实践中,如练习广播操,武术操等内容时要求学生必须符合动作节拍的一致件与流畅性。又如练习中出现队伍参差不齐,节奏快慢不―的现象,教师可在理论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参与教材和自身动作的欣赏与对比学习,最后师生之间再展开分析与总地。欣赏过后的互动更为重要,互动环节通过教师一步步的语言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2 结合教师特点渗透美育
体育课内容的多样性,也使运动风格体现各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服装。当我们进行充满艺术气息的健美操与舞蹈的练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身着能体现曲线美的服饰。毕竟大部分初中生对形体美的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女生。她们一味的追求瘦并以骨感为美,其至一些学生因为出现青春期第二性征的生理现象而对运动出现恐惧心理。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现在的学生缺乏正确形体美的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在体育课中要多渗透一些关于体育美学的知识,慢慢地让学生渗透拥有健康体魄的曲线美才是形体美的思想,让学生用这种健康的思想指引自己的发展。
2.3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渗透美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他们开始对美的事物有了追求,非常注重同伴的看法和评价。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心境中,消极成分占有很大的比例。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及升学的竞争压力,很容易使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靠美育来培养。教师应该多在课的队列队形练习部分强调快、静、齐,创造简洁、对称与和谐的形式美。体育课的分组练习时需要强调团队中个体之间的一种协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胸襟广阔、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新人,将和谐之美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3.1 言行感染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我们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加重要。身为师者,我们自身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带着可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去感染、教育学生。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3.2 案例教学法
捕捉现实生活的片断,利用案例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使学生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广播操的教学中,因为教法缺乏手段,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体会不到它的韵律美、节奏美等,这时教师将学生日常活动中喜爱的“健身舞”游戏引进课堂,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动作其中的美感,使教师质量也得到提高。
3.3 竞赛激励法
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竞赛方法进行教学,一般结合语言激励法、榜样法等手段来调动初中生的好胜心及积极性。我们在运用这种竞赛激励法时,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为先,使学生牢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例如在巩固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内容换一种形式来讲授,即采取比赛的方式来展开。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队,成一路纵队站在端线外。各队第一名队员手持篮球,当教师发令后立即向标志物方向运球,绕过四个标志物后,立即返回继续绕过标志物,运至传球区内将球传给本队第二名队员然后按同样方法运球,依次进行。最后一人做完传球后,原排头队员接球立即举球过头表示结束。哪个队的排头队员先把球举起则名次在前。通过这样的竞赛,学生不仅攻固了篮球的运球、传球技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团结一心的协作美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美。结语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更要重视美育实施的具体效果。要让美育更好的实施,教师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及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等再深入教学,使美育书面化、抽象化的内容趋于可操作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美育的熏陶、感染中使自身的精神不断地得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确保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了适应21世纪这种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是一种必要,而且也是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