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共)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养龟人
养龟人不以追求金钱为最高目标,而以探寻龟的自然密码为最大快乐。
养龟人崇尚科学,遵循自然法则,为龟创造最佳生存环境。
养龟人致力于研究龟的本能的最高表现,研究龟的体力、智力、运动、栖息、食性、生长、婚恋、繁育、疾病、死亡......养龟人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龟的世界与人的世界。
养龟人从龟的奇异的生命历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养龟人敬畏生命,善待生灵,迷恋生命的美丽而创造了美丽。养龟人心清如水,忍耐清贫、寂寞和辛劳,为龟的种群的繁衍,为保护濒危物种,作出微薄的贡献。
不论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养龟人不变的是心中的那份执著。
那生生不已的龟的生命,是养龟人生命的延续。
——张景春《养龟日记》
第二篇: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5·12”这三个完全不同的数字深深地烙刻在了中国人的脑海里、鹤童人的心中。生命因为救护而伟大、生命因为祭奠而永存„„在这一天,鹤童人集聚,一起以生命祭奠生命,为汶川祈福。
敬畏自然,’敬”是心怀对高山流水的虔诚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恭维;”畏”是灵魂深处的震颤而不是软弱的恐惧。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家,也雕琢不出喜马拉雅的雄峻,亚马逊河的奔腾婉转;最有威信的政治家,也统治不了阴晴圆缺与繁星璀璨。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对自然表现出集体性的狂妄和疯狂掠夺时,科学家们——即那些离真理最近的人,更多地选择了谦逊。牛顿在后半生已无心致力于科学,而是在神灵的世界里潜心。这说明了什么?也许在宇宙深处,科学和神灵本就是一体的。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就是自然界的神灵,就是自然界一条条精妙绝伦的定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就是对自然的一次成功模仿。那么,我们又怎能不去敬畏这一位赐予我们生命,教会我们发展的智者?我一直深信,是自然的伟力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我们无知时教给我们它运作的定律,当我们错误地滥用了这些定律时,它用灾难的方式给我们以警示。
只有敬畏自然,在敬畏的基础上获取自然的赠予,我们才能以最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相处。不得不感叹东方哲学的玄妙——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应该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利用最智慧的结合。
如今,汶川地震已过去七年,长照联盟也走过了七个年头,先后历经“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8.03”鲁甸地震,加上“4.25”尼泊尔地震,七年,五次救援行动,救灾范围从国内跨越到国际!鹤童人的实力与大爱在抗震救灾照护中彰显,5月12日鹤童尼泊尔救援团队将再次出征。奉献人道主义大爱,为在尼泊尔地震中罹难的万千灾区孤老孤残提供志愿照护服务。
第三篇:尊崇自然 敬畏生命
尊崇自然 敬畏生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选择手帕茶杯。人类离不开花草,就像婴儿离不开母亲的怀抱。
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环境最直接的办法。每人每天少用一张纸巾,全国每天就可以保护4万棵10岁左右的大树。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组员:毛文君 夏怡雯 李秀珊
第四篇:教育,是让人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教育,是让人能懂得尊重生命,学会敬畏自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祝全体同学在家学习的日子能心有所想,行有所获,也祝全家幸福安康!春天来了,冬天过去了,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好的明天吧!
疫情肆虐,我们的生活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的严重疫情而变得灰暗。即使是春节期间,也没有了热闹,有的只是冷清。面对疫情,很多同学做到了不走访不聚会不传谣,特殊情况外出也能做好防护。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负责。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心中有纲,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亲爱的同学们,疫情当前,请敬畏大自然之道。要知道,疫情的出现不是意外。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今天的新型冠状肺炎,这些都不是意外,而是大自然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警告人类:自然环境破坏了,我们将无法生活;社会环境毁了,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健康活着,自由出行显得如此的珍贵。来势汹汹的疫情在用一种我们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方式唤醒我们的敬畏之心:对天道的敬畏,对地道的敬畏,对人道的敬畏,对世道的敬畏。心存敬畏,方能行远。“敬畏”是指既敬重又害怕。现在很多人与“敬畏”可谓是渐行渐远,很多问题的发生也是因为少了“敬畏”二字。一个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更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品德、增长自己的智慧。
亲爱的同学们,疫情当前,请敬畏英雄。他告诉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义无返顾的奔赴武汉前线。他是因为新型肺炎疫情“出山再战”的战士,84岁的钟南山院士。她说:“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她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她的除夕之夜在飞机上度过。武汉金银潭医院,抗争肺炎的最前线,院长张定宇一瘸一拐地走在院外。已经三十多天了,他凌晨两点刚睡,四点又要爬起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他知道,他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他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但少有人知道,他身患渐冻症,双腿肌肉已经萎缩。而他那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已经被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另一家医院隔离。他说:“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但他也说:“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国家需要,他们从没犹豫过......“妈妈是军人,有需要就要上!”“不能陪我看雪,那你答应一定要平安回来。”这是一位要出征武汉的军医与女儿的对话,话里有她对国家的承诺,也有女儿希望她能兑现的承诺。除夕夜,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刘丽随队支援武汉当天,她准备去外地看女儿,在机场过了安检被紧急召回后,当晚就登上去武汉的飞机。
疫战需要,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火神山医院建设者说:哪有什么定点,一天只能吃两餐。“年前想去换个发型,结果还真‘如愿’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女护士剃了光头。几天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后,女护士的脸上布满勒痕。得知同行好友感染病危,他泣不成声。好友倒下了,工作还得继续,因为他是医生。与病毒厮杀了一天,一群医务人员合衣就地而睡,这是最美的睡姿。那些白衣天使,其实也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与前辈们并肩,跟死神抢人,这是最有力量的青春。“我自愿报名,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要求上抗疫一线的人。
疫魔面前,他们是最美的人儿……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因为疫情的缘故,河南省教育厅已经决定推迟开学的时间。希望同学们不会因为这个非常时期的非常安排而变得懈怠与慵懒。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基于我经历过2003年非典疫情。当时学校也停课了,很多学校连期中考试也取消了。于是,很多同学因此放松了学习,那一年高考中,很多同学就因此影响了成绩,错过理想的学府。
作为一名教师,我得提醒你们,疫情过去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头审视今天的自己。希望那时的你们没有太多的遗憾。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最大遗憾之事:我本可以,只是没有好好坚持与努力。慎独,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独处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么样最能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自我管理与时间管理决定非常时期的学习效果。你的未来你做主,你的未来你负责。疫情过后,你的生活是否能春暖花开,终究要看你今天的自律与努力。
以往父母老师不准你们触碰的手机电脑将成为你“停课不停学”的必备硬件,教育局、学校与老师们已经竭尽所能为全体同学提供最好的网上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并在不断的优化中。初三2月8日,其他年级2月10日也启动线上教学,如果屏幕那端的你,人在心不在心不静,学习浮躁不投入,甚至见缝插针聊天、看八卦、打游戏,或是穿着睡衣,躲在被窝里、瘫躺在沙发椅上,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拿着手机进行所谓的“网上学习”。这样的学习只是应付,这样的应付会让你的未来也充满未知的“疫情”。所以,疫情当前,请珍惜吧。
亲爱的同学们,疫情当前,请珍惜生命。从大年初一走上疫情防控一线,到大年初六倒在工作现场,从发病到离世,仅仅67分钟,山东淄博48岁的干部于正洲走得太匆忙。抗击疫情连续工作15天,56岁的湖南省卫监局局长张辉突发心梗去世了。“一定要守好卡点!”,这是新疆乌恰县公安局年仅37岁民警苏莱曼·巴马丁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们,是累死的。因为疫情累死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北京首例新冠肺炎患者,21日到医院就诊,22日确诊,27日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从确诊到死亡,仅仅隔了五天。在旁人的眼中,今年50岁的他根本就不属于易感染人群。2020新年的第一天,他在北京某运动场发文称:“操场跑道。动起来,不负韶华。”而他生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是1月6日,北京的第一场初雪并赋七绝一首,名为《桃花雪》。他被确诊后,有朋友与其联络。他还安慰说,相信自己会慢慢好起来。就在他病逝的当天中午,有人致电于他,他说自己已在康复中。谁知,晚间就病逝了。他,是病死的。因为疫情病死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看,人生如此无常,生命如此脆弱。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努力做好我们应该做的、能做的每一件事。
亲爱的同学们,疫情当前,请珍惜在家学习的机会。相比那些在疫魔面前累死的、病死的,我们主动多做点不算什么、我们主动多学点不算什么、我们主动多付出点不算什么。非常时期、非常事件前面,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优秀。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他日长大,若遇国家有需时,我们也能成竹在胸,像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那样,有足够的本事为国做贡献。疫情凶猛,但黑夜里总有温暖的星光。那是白衣天使们的铿锵誓言,是无数逆行者伟大的背影。我们还是学生,暂不需要冲在一线,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更要珍惜“停课不停学”的日子,真正静下心来学习。
希望每一个学子把书房变成课堂,把客厅变成运动场、把厨房变成劳动园。停课不停学,延期不延学,让我们做学习的主人,以网络同步教学的上课时间为作息基本标准,早晚适当增加休息与自学的时间。网上学习时,做到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收听收看方式,要集中精力,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会归纳整理。每天要结合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复习,集中开学后学校将组织假期学习效果的检测。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已如期而至。心动马上行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0的开篇,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意外。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美国乙型流感、东非蝗灾、土耳其地震、阿富汗坠机、科比意外去世、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命运不可测,请敬畏请珍惜,在这长短不一的人生中,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心存敬畏,行必珍惜。我们坚信,所有的努力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加油、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我们坚信,未来会更好、武汉会更好、中国会更好!
第五篇:主题八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专题八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
【真题回放】
(2013江苏卷)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审题提示】
(一)探险者
1.要学会尊重和体察自然、别人;敬畏生命。
2.哪怕是无心之举,也可能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3.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仅仅图自己的一时之快。
(二)蝴蝶
1.要学会保护自己/退缩(很多时候,并非一味进取才正确,退缩有度,退缩适时也是一种智慧。)
2.避开纷扰喧哗,退回深处(适合自己的地方)
注意:受本次主题限制,主要从“探险者”角度为大家选择了部分素材及优秀例文。【名人名言】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3.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孙子
4.我们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了它。—— 1979年,联合国颁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
5.地利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司马光《资治通鉴》
6.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白居易 7.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8.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事实素材】
1、我国已经成为一次性筷子生产大国。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次性筷子年出口量一直在14万吨至16.4万吨之间。其中,每年向日、韩出口的一次性筷子就达150亿双以上。
日本有居世界前列、高达69%的森林覆盖率,但每年消耗的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且他们还把用过的筷子回收制成纸浆。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却”吝啬”到全靠进口解决一次性筷子生产的程度;而森林资源紧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排世界第121位)的国家,却大量砍伐林木生产一次性筷子换取外汇,这实在值得反思。
2、雾都之痛——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大片雾云降临伦敦。雾云在城市上空悬浮了5天,逐步变得更脏和更有毒。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强了10倍。烟雾使数千受害者患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最后,到12月10日烟雾散去时,估计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年长者,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轻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优秀例文】
何必惊扰美丽
“纷纷花自落”,“春来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你我更无须惊扰。
洞穴里的蝴蝶被惊扰后悄悄远去,水中熠熠的石头被捡拾到海滩后黯然失色,谷中幽兰被移植到盆栽中不复冰洁本色。
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莫不如此。学者钱钟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多少学者、记者、读者闻风而来,失望而归。钱钟书总是深居简出,潜心於学,几乎与世隔绝。他曾这样幽默地回绝别人,“既然你觉得那些蛋很好,又何必要见下蛋的母鸡呢?”也正如那句话“寂寞出学问”,钱钟书的《管锥篇》《谈艺录》,无一不是字字珠玑。
有时,想象中火树银花、烟霞满天的美丽,却被自己轻易破坏。传闻中的百花深处,姹紫嫣红,只是一条寻常的巷道﹔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是貌不惊人的石头,却骗走无数三生三世的誓言。
有人说,太美的地方不必去,放在心里。武陵胜景,烟波浩渺,竹西佳处,通通放在心里,不要去。现实往往不如想象中美好,所谓幻灭,就是希冀过大,败兴而归。倒不如在想象中,在心里,促使那份美的可能,让美不受惊扰,永远留存。
美丽的物,美丽的人,美丽的地方,只可远观,不可靠近。有时会惊扰了它,美丽也不复存在。
有徘句“一期一会”,翠绿的肥叶上欲滚落的露珠,天际间掠过的一只飞鸿,从你眼前鸿鸿而过的白衣少女,无一不是美,你又何必惊扰,安静享受这一瞬间的恬美宁静。
何必惊扰美丽,“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万物皆有本心,而本色最美。懂得的人,一定不会去惊扰这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保存心间的美丽。
安然相对不惊飞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大家视角】
那些美丽的禁忌
王开岭
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
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
惜爱草木,古即倡之。天人合一的儒家,早早流露出对植被的体恤。孟子道:“斧斤以时入山林。”也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滥为。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月令》正告: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无伐桑柘……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斩伐……
以上“时忌”,主要源于惜佑之德,类似如今的“休渔期”,旨在让草木休养生息。但不难判断,这些竹简之言虽语气严正,但精神威慑力和伦理契约性都很弱,行为强制力几乎没有,“劝言”而已。
民间对树的尊崇和仰望,要等到草木图腾和相关禁忌文化生成之后。植物有灵的说法,先秦有之,有位树神叫“句芒”。至于大规模的树膜拜何时开始、能量如何,我没细考,但在华夏的犄角旮旯里,随处可闻“树精”“树神”“树怪”的传说。
我客居山东济宁时,窗外有条古槐路,街心有铁栏,护着一株数百岁的嶙峋老槐,每天清早,枝丫上都会新添一缕缕的红绸布,皆是夜里缠上的,用意不外乎祈福驱灾。这条路扩了许多回,树也从路边到了中央,可谁也不敢去伤它。甚至,为让老树享怡孙之乐,整条路全补种了新槐。
从前,凡去一个村子,村口总会遇一棵沧桑大树,北方以槐、榆、柳居多,南方以樟、榕、橡为主。该树往往地位显赫、待遇优厚,一打听,保准跳出一大堆灵异故事。
汉族社会的树崇拜,大概俗气些,总要从树家族中选出最特别的来供奉,其余则随意处置了。硕者为王、老者为寿、怪者为奇,一棵树若具备这几样特征,被景仰的可能性即有了。
相对于北方,南方乡民对树的感情和构思更丰富些,除“树精”“树怪”这些非凡个体,还把范围扩大到了族群:“风水林”。广东鹤山雅瑶镇昆东村后的小冈上,有一片风水林,相传从南洋带回的种子。该树叫格木,为亚热带珍贵树种,其大龄者已逾200岁,上世纪60年代,某造船厂许以两台拖拉机换这片木材,被村民一口拒绝。且不说经济实惠,那个高音喇叭天天喊这喊那的年代,敢拒绝尔等要求,足见“风水林”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了。风水林,让“青山绿水”的比率和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从单株神树到成片的风水林,人的敬畏范围和禁忌力度在放扩,受惠面积和获益程度也在增长。
较之汉族社会,少数民族的树神崇拜,情感上更天真,纪律上更严格,行动上更彻底。贵州的苗、侗两族,自古崇拜草木,在其眼里,树等于神灵和福祉。每年春,族人都要过“树秧节”,人人种苗造林,连未婚男女的信物也是一棵树苗。还有个风俗:谁家婴儿降生,全寨老小要齐力替之栽种100棵杉苗。
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因这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神林。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林供为“神林”“龙林”——在那,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伐木、狩猎、开垦,不允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连枯枝落果也不得捡拾。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600余处,近10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200余种。
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
如今,很多事都应了那句老话:礼失而求诸野。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
害怕,有时候是美丽的。怕久了,入了骨,便成爱。上苍佑之,必使之有所忌,有所敬,有所自缚和不为……如此,其身心才是安全、舒适的,像一盘有序、有逻辑和对手的棋。
【考题链接】
1、(2014 全国新课标乙卷)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008全国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