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鹬蚌相争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
三、自主读识
(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快乐大转盘谁来转
四、快乐大转盘——字词认读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大家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
曝 喙 箝
师:读的声音洪亮,语音标准。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写
师:大家写
蚌 曝 鹬 喙 译
同桌对改。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读 ?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课文。
同学们第一步你们掌握的太棒了,你们非常有能力,那就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吗?请看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五、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1、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2、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组里有感情的朗读。
4、选出代表准备汇报。
注意:一定先自己学,时间为6分钟。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力强。
六、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过渡:各位小队员,代表选好了吗,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组代表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师: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读完后请后边一组作评价。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
一组比一组读的话,哪个小组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前两项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理清课文。
3、归纳条理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我们知道围绕“争”来讲的。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以“我知道《鹬蚌相争》------是------,从课文这句话知道------”的句式说一说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
生回答
(1)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原因:为利害相关又各不相让。从课文这句话知道鹬啄蚌, 蚌夹鹬
(2)生: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过程: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师:你知道鹬和蚌为什么会这样说吗?
生: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师:你们了解了鹬蚌的知识,真是个注重积累的同学。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生读
男生齐读。(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我好想看到了两者相争的情景)
(3)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结果:它们俩都被渔夫捉走了。从课文这句话知道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小结:鹬想啄出蚌的肉,却被蚌夹住;蚌如果放开,就会被鹬吃掉,不敢放开。各自的处境也让他们发生了冲突,结果是二者捆绑在一起,这给渔翁一个好机会,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斩获一蚌一鹬。
4、看着大屏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评价事物,感悟道理
1、对于渔翁来说大有收获,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从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让,结果谁也没有得上,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
(2)、那你们认为鹬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鹬和蚌之间彼此争斗,不可调和;鹬和蚌各自的愿望与各自的处境互相冲突,无法解决。
2、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受到教训鹬与蚌。
鹬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把你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生:鹬放开蚌的肉,蚌放开鹬的嘴。
生: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故此失比,让他人钻了空子。
生: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
师:这叫做把书读活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大家完全读懂了。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以总结出: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好少年。
4、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课文。全体朗读‘
上一节我们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语和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这则语言的矛盾指的是什么呢?
这节课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过渡:故事我们学完了,哪一组能把故事复述下来,给你1分钟时间小组准备。
小组叙述故事。
小组表演
师;两个小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仅把故事完整的再现,鹬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
八、请同学们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苏代讲完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后,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你知道苏代用什么办法让赵惠文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九、课堂检测
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2)班的孩子也 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别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让我们把这个教训继续流传,警示所有的人。我们一起来背课文。我们一起填一填
十、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们都会====权衡得失、互相谦让。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同学们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给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鹬
互不相让
蚌
权衡得失,相互谦让
第二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弱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主讲教师:黄婷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玉蚌相争中受到的启
发。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自探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介绍鹬和蚌。
2、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3、导:《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鹬蚌相争》。
4、学生自读课文链接部分的文言文。
(二)绕题质疑
1、齐读课题,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鹬鸟和河蚌为什么相争?(2)、它们相争的过程是怎样的?(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自学提示:
(1)阳光明媚的时候鹬和蚌在干什么?(2)时间慢慢溜走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3)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时它们怎么了?(4)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2)做好批注,在问题的答案后面标上问题的序号。
(3)第4个问题可与同桌交流交流,可将体会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二、解疑合探:
(一)感悟鹬蚌相争的原因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上你找的词语说一说?
(生找出“阳光明媚”、“心旷神怡”等词语)
1、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指名读,评价,再读)
2、这么安逸的环境让人陶醉,河蚌感受到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河蚌的“心旷神怡”?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贝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生读,评读,齐读)
3、美景让河蚌忘乎所以,但鹬鸟和它不一样,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从“一嘴”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用家当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鹬鸟的心理?
(生读,师评价,再读)
请用“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这三个词语来概括故事的起因?(生回答)
(二)感悟“鹬蚌相争”的经过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
1、鹬鸟的嘴那么长,河蚌是怎么做的让它无计可施?
河蚌正在做美梦,一阵钻心的疼,那他是怎么想的?
一切徒劳之后,鹬鸟会怎样?河蚌会怎样?
出示: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生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的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只河蚌。
2、鹬鸟无计可施,一番挣扎再加上好久没有吃东西,它已经饥肠辘辘,同时又
暗自得意,为什么?
假如你是鹬鸟,你会对河蚌说什么?
挖苦的语气: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河蚌肉吃。威胁的语气: 得意的语气:
河蚌是如何反驳的呢? 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3、河蚌和鹬鸟就这样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请三位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
4、请看大屏幕,你能用上面的这些成语来概括故事的经过吗?(生说并评价)
(三)故事的结果如何
你想用哪个词语说出故事的结果? 轻而易举
(四)体会故事的寓意
你有什么启示?
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前面提出的问题你都 解决了吗?
四、运用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送你们一副对联
上联:忍一时风平浪静
下联:退一步海阔天空
横批:宽容谦让
课堂小结: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教训牢记在心间,“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凡事“以和为贵”。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吃蚌肉
蚌夹鹬嘴
渔人得利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懂得“鹬蚌相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鹬蚌相争”的实际意义。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学生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4.通过初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问题的答案,真了不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啄、弱”这两个生词,读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2)“弱”是生字,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可双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3)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了这些词,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4)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左边一串词,你们读右边的。交换读。
现在我们将词放回课文中,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呢?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刚才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看到鹬怎样想吃到河蚌的肉?(猛地)河蚌怎么做的?(急忙、紧紧地)为什么这样做?
3.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注意这些词,让我们把这一小节完整地读一读。4.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把它们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待会儿老师要采访大家的。2.出示2、3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一组读,其余同学读旁白。老师来采访你了:你这只鹬,你被河蚌夹住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你心里怎么想的?
4.还有哪一组来读?请问你这只鹬,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它威胁你,你害怕吗?你怎么想呢?
5.那其他的鹬,其他的蚌,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6.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鹬和蚌的对话。
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对话,指名读。
你们觉得这只鹬和蚌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感觉他们争得怎样?下面老师请男同
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再一起来争一争吧。7.听了鹬和蚌的争斗,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8.如果鹬和蚌就这样互不相让,一直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鹬会怎样?蚌会怎样?)
这就叫(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9.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出示第4小节,引读。最后它们都被渔夫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板书)
2.齐读,读好这八字成语。
3.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4.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渔夫此时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在渔夫的鱼篓里,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我们劝劝它们吧。
6.揭示寓意: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教师讲述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发现鹬和蚌的影子?赵王为什么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谁是鹬和蚌?谁是渔夫?
3.《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短小,却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阅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
自由朗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六、课后乐园
1、把《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说给家长听。
2、阅读丛书1第147-198页的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啄)(和上 夹住)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鹬”、“蚌”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故事导入
师: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师: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学生自由发言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己练习朗读。
两人一组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对话练习
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小组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回顾历史故事。
师: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自由发言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5、拓展延伸: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
四、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1、小组交流、全班自由发言
五、贴近生活,拓展练习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 ↙
(毫不示弱)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材料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力求把语文课上得厚实丰满,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促进语言感悟,获得实践能力。
2、教师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力求使学生在盎然的情与趣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课文不长,孩子读起来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读准确,进而能把课文读下来,有一少部分学生能根据课下注解简单了解这则寓言的含义,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们真正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趣索然,机械谈寓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对阅读这样生动的故事的兴趣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
2、明白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本故事所讲的寓意。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本课寓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本课生字,因此,本节课我先安排了听写生字的环节,以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听故事,了解内容
复习过字词以后,教师带领学生直接进入课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鹬蚌相争》”,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举起手,跟老师书空练习书写“鹬”“蚌”二字。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有限,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鹬、蚌是什么,因此,教师课前准备好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鹬、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就是鹬、蚌,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此时学生会很感兴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鹬和蚌的故事。接着老师给学生讲故事——范读。读之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注意停一停鹬和蚌的故事,记住故事主演讲了什么,看看谁听得最认真,记得最清楚。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得去倾听。老师讲完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说得不完整可以补充。因为这篇寓言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这里的安排没有什么难度。可以锻炼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安排了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问题。”学生读后可以把自己的收获或者疑问交流一下,看有没有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通过学习课文,师生共同解决。
(三)朗读感悟
重点朗读鹬和蚌的话,在读中感悟什么是“毫不示弱”。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因素进行。教师可以问学生:“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学生会找到文章的开头,指名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了这样的事,它们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找一找鹬和蚌的话,并试着读一读。”学生找相关的句子很容易,但是朗读出合适的语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不容易。这时,应该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孩子在朗读中感悟词句的意思。先借助课件出示鹬的话(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指名朗读这句话,如果语气读得不到位,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生气了”。“鹬为什么生气?”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那怎样把鹬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呢?”再指名读一读。通过对学生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读出语气。接着教师提示学生:“鹬这样生气,并且说出了这样的话,河蚌一定作出了让步吧?”学生通过读课文,已经知道河蚌并没有示弱。“是吗?河蚌居然没有让步,它是怎么说的?”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蚌的话(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河蚌的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后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能够说出原因,就可以说明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此时引导学生理解“毫不示弱”“你们是怎么理解毫不示弱的?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内容解释一下。”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后,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样安排可以巩固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下面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话。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鹬和蚌这样争持不下,结果怎样呢?”指名读一读最后两句话。“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鹬和蚌这样做的后果吗?”让学生理解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得利的道理。学习完整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再整体的读一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阐述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写你最想说的话。
1、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2、你想对鹬和蚌说点什么?
给学生时间构思、写话,写完以后全班交流。这样安排既锻炼了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家长或朋友听。
五、教学效果评价
1、读句子。
2、课堂表现,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的检查。
3、读写结合训练,考察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本节课的特点
1.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与感悟结合更具实效性。
2、训练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因素对课文进行分析。
3.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
二0一四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