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个温暖的冬天的网络散文
寒冬一别,相见何月,转身之间,留住想念。——题记
日光飞逝,岁月蹉跎。转瞬之间曾经的梦已变得渺远,我脱下唯一挡风的衣衫,即将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奔波徘徊,记忆中的小孩,早已随着那年的春风走远,燕儿南飞,何时再归,岁月唤而不回。
夜幕低垂,夏日的萤火虫存留在记忆中,我独自漫步在宁静的校园,此时的晚自习铃声还未响起,我便随着灯光的方向静默的行走,一阵冰凉的风扫过我的全身,我将手放在嘴边使劲的哈了口气,随即拉了拉围巾下的衣领。心里不禁感慨,今年的冬天,为何这样冷。我又抬起头望了望天空,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浓黑的像被墨水泼过似得,要是没有这些阑珊的灯光,或许我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吧。
在这个寒冬的校园里,在这个冷寂的夜里,我奇怪没有随着它冷清的氛围而情不自禁的想起过去,过往的日子已经默不作声,不会再因一点寂静凄凉而纷至沓来。我所想的,不过只是如今这仅剩不多的校园时光与单薄的青春。曾经我总爱生活在回忆里,生活在那场不现实的美梦里,但当时间缓缓的推移,直到将我的路阻断,我才猛然发觉,原来过去的已经过去很久了,而如今也依然在不停的流逝着,我才发现有些事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有些人又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
可这次的离别,是否我还会同往常一样平静对待。我早已在不知不觉间习惯了在这里的日子,习惯了每日与你们谈笑风生,高谈阔论。我已放下回忆,却再难放下如今。
我凝望着校园外明亮的路灯光,百感交集。铃声已然响起,我才不舍的转身进入这最后的晚自习。
同学们依然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心无旁骛的认真聆听,但对于即将离开的我来说,这些早已见惯的细节也显得如数家珍。于是我没有听课,只是偶尔闭上双眼,静静的享受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声音,我想将你们,悉数寄予脑海,我想永远记住此刻,因为这一别,也许就意味着我将与校园再无交集。
我曾总是期盼着下课,期盼着放学,期盼着早日摆脱校园的束缚。可是当真的到了永别校园的那一天,我们自由了,但不舍却填满了心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会再有和我们一同竞争,一同笑闹,一同吃饭的同学,也不会再有与我们交谈,理解和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走进了社会,便脱离了以往的生活的轨道。我们以后的生活,或许会更加忙碌,我们终将在霓虹满盖的城市心劳日拙,流浪奔波。那些我们曾疯狂过,奔跑过的校园,也只能成为我们最珍贵的回忆,最不舍的留念。
我应当珍惜,这最后一个温暖的冬天。这最后几天。
第二篇:怀念一个冬天散文
喜欢夏天,没有由头。也许因了夏的冗长和热烈,总有美丽的故事留给记忆一些亮点。但冬呢,因寒冷和肃杀,让人从手脚凉到心里。但,如果寒冷的冬天里有一个温暖的怀念,这个冬天也未必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常想起那个冬天,那个冬天的一个夜晚。我们漫步在田野的小路上。雪铺满了大地,皎洁的月光下银装素裹,走上去吱吱的响,正像此时的心情,轻松而喜悦。是啊,谁说只有微风细雨中的漫步才浪漫?空中仍有零星的雪花舞着,这冬的精灵,不比丝雨更有诗意吗?冬的美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领悟的到。
沿着小径,走过田埂,走上河堤。看田野空旷,远处依稀的村庄;听夜色静寂,冷风习习。无需言语,把手放进衣袋,衣链拉到嘴角。月光如华,你明亮的眸子透着清纯,正如洁白的雪,但又清而不寒,秀而不媚。嘴角浅浅的笑勾画了最美的弧线。
什么是幸福,在这寒冷的夜晚,蜗居在暖暖的房子里,依偎在红红的火炉旁,电视的娱乐节目换来家人阵阵的笑声,是多么温馨,多么惬意!但田野别样的景致,又有几人能欣赏的到?踏雪而行的身影融入这幽冥的夜色中,构成一幅多么美的画卷?
正如因一首歌而喜欢一个人,因一个人而爱一个季节。这是多么老套的事情!
岁月像一条河,时间却如一张筛子,滤过粗糙,留下细腻。细腻最能撩拨情感的弦。看过的景无以计数,留给记忆的永远是细枝末节,阅过的人成百上千,温暖心灵的永远是微笑与真诚。
03年的冬天,我独行在北京的街头,迈着匆匆的步履赶往医院为舅舅挂号。那是一个清冷的凌晨,昏黄的路灯下嗖嗖的北风翻卷着黄叶。路旁高大的杨树默默地在寒风中挺立着。奔走在这北方的冬天里,我又一次想起了东北,想起了儿时奔跑在东北雪原上。也是这样的风,但未感到这样的冷。那时寒冷的天地里有一个温暖的小屋,有烧的滚热的火炕。
在医院的大厅里,排着长长的队等着挂号。我的前面是一个清秀的女孩,二十岁出头的样子,浅浅的微笑着。在陌生的城市,在寒冷的凌晨,能说上几句话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我们浅浅的交谈,轻松而愉悦。交谈中得知,她来自石家庄,为卧病在床的父亲问医,偌大的精神压力下,仍保持着乐观和坚强。我忽然想起了百合花,这恰似寒冬里的一株百合花啊!我瞬间被感动了。也真切的记住了那个同样美丽的城市-石家庄。
生命中总应该有几个让人留恋和怀念的片段正如人的一生总应该有几个精彩的瞬间一样。在寒冷的季节里,重温着这逝去的美丽和感动,心中岂不暖意融融?
第三篇:冬天里的温暖散文
离开单位时,看了天气预报,阴转雨,有寒流。回头再看窗外,树枝上,几片残留的叶子,不想落下,依然恋着母体。浑浊的天空泛着青色,看起来不是很冷。
单位的暖气早早就热了,可是家里的暖气却迟送了好几日,这是女儿去省城时告诉我的。即便送了暖气,也不知道屋内是否有春的暖意,这让我更念父亲了。
吃的、喝的自然不能少买,虽说小区什么都有卖的,一旦走进家门,就不想出来。只因不能经常在家,想多多感悟家的温馨,想多陪年迈的父亲一些时光。
和父亲在一起,做晚辈的那种心态很美,在这个世界上,有了他,才有了我。
父亲得的是脑梗,走起路来步履姗姗,很是艰难。见此景,会有黯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也有老的时候,女儿很乖巧,也很懂事,总令人感觉到日后她独自的孤寂和艰难。
省城的人流和车流,只能是大城市的一种象征。她独自走进这大都市,就像一粒尘埃落在了那里,渺小的让人看不见。好在那家诊所的主人还不错,这让我们一家人和我的父亲都很慰藉。
父亲让我叮嘱女儿,好好工作,以心换心。听罢父亲这样的话语,我的心酸了,眼眶也潮湿了。
双休两天,伴着父亲度过。牙齿的脱落,父亲吃饭时愈显得很艰难,只能做一些软和易嚼的饭食。陪父亲聊天,最能令他开心,他会给我讲一些属于他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我听了很多遍,但是,我依然默默地听,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每次都会看见父亲灿烂的笑容。这笑容会荡平因失去我母亲留给他心中的不悦。尽管这种病还带来了语言上的障碍,说话不是很清楚,我还是喜欢听他说话,只要他高兴就好。
今天是周一,我要上班。起来时,父亲已经在客厅沙发上坐着。我懵。打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喜欢睡懒觉。
“你起这么早为啥?”我低声问道,因为妻还在睡着,她很累,我知道。
“这几日,天老是阴着,今天陡然放晴,一定很冷。所以起来告诉你,穿厚点……”
我忙去洗脸,父亲后面说的话,一句都没有听到,毛巾上面一定有我的泪水。
不在家的日子,父亲的生活由她照料,我放心。夫妻不言爱,但谢谢二字我照样会藏在心里。
出了门,走在马路上,空气好清新;冷空气昨夜飘向南方,天空湛蓝。
心好热,浑身上下没有一丝的寒意。
第四篇:温暖的冬天散文
北方的冬天,一场大雪的降临是悄无声息的,如一场盛大的回忆,那样的纷纷扬扬,又是那样的来势汹涌不可阻挡。它充斥在我拉开帷帘的窗外以及我放眼眺望的四野。
位于北方的故乡有着鲜明的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趣味,冬天也不例外。记忆中童年冬日的早晨,窗外还是混沌一片,睡在热乎乎土炕上的我们就会被一些细碎的声音弄醒,那是柴禾在灶膛里发出的哔哔剥剥的欢呼声。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在灶房里忙碌着,锅灶氤氲出来的热腾腾的水蒸气包围着母亲,使这一切看起来温暖而迷离。偶尔,母亲也会走进屋里把手伸进铺在炕上的被褥底下,一边试探一边问:“炕不凉了吧?在被窝里猫着吧,今天外面可是冷,真是滴水成冰呢。”说这话的时候,有一团团的乳白色的雾气从母亲的嘴里随着话语吐出,像在印证外面的寒冷。而对小孩子来说,在这样的早晨,留恋在温暖的被窝里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天儿渐渐亮起来,不得不起床了。当然,不能去外面玩耍也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尽管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小孩子总能随时随地发现值得自己专注的事情。于是,我们趴在炕里的窗台上,盯着玻璃窗上的窗花探究良久。窗花这种事物已经在我的生活里消逝很多年了,那是冬天屋子里的潮气遇到冰冷的玻璃窗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图案。那些图案像一幅幅素简的田园风光画卷,有的疏篱茅舍清晰,疏篱茅舍间又有草径花丛可见。有的人物飞鸟隐约,人物飞鸟之外似是鸡犬之声相闻。这些优美恬静的画面,每一天每一幅都各不相同,大自然才是最高明的艺术家,胸中有着无限的创意,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描摹。那一幅幅窗花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童话故事,那是属于冰天雪地的童话,洁白的霜花是底色,轻描淡写间给了观者遐想的空间。它诞生于北方冬日乡村的夜晚,经过一个晚上的巧妙构思、精心布局。天放亮时,所有的作品均已大功告成,引来孩子们天真好奇的目光久久观望、惊叹。等到太阳升起来,照在玻璃窗上的那一抹抹橘红色的光线,像一块块柔软的抹布轻缓的拭去这些玻璃窗上的杰作,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留恋屋里的热炕头,可以到院子里到大街上去玩耍了。有时,我们不甚满意大自然的创意,也会用纤嫩的手指在窗花上涂上自己稚拙的作品。有时我们又等不及阳光的擦拭,用小嘴哈出一团团热气抢先融化那些窗花。
冬天的户外游戏自有冬日的特色,那时候的冬天真是冷,那时候的雪真是大,每一次的落雪都会积上很长时间。大雪过后,孩子们满街追逐着打雪仗,鞋子里、衣领里都灌进了雪,融化的雪水和打闹出的汗水升腾起热乎乎的水蒸气。也有孩子在堆雪人,你一锨我一铲,再用小手认真塑形,间或会有调皮的孩子过来捣蛋,但是不管怎样,总会有几尊呆头呆脑的雪人矗立在冬日乡村的雪野上以及我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中。安静细致的孩子们有时会从墙头或草垛上取来干净的积雪攥成结实的雪团,轻轻吸吮雪团融化后形成的雪水,清冽甘甜。看着那乳白色的雪团慢慢变成一个剔透的水晶球状的东西,这个过程让我们乐此不疲。
此时,结了冰的河面上也热闹起来了,除了往来穿梭的冰车,抽陀螺也是适合在冬天的冰面上玩耍的游戏,或许是因为那时候农村少有干硬平滑的地面吧,更不要说水泥地面了。在我小的时候,孩子们的玩具多是自己制作的,如沙包、弹弓、陀螺等等,家长很少有时间顾及我们。于是,在冰面上旋转的陀螺有的胖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精细有的粗糙,有人在陀螺上用红墨水点上红点或画上红圈圈,这样,陀螺在旋转的时候就显得生动而俏皮。也有赤手空拳在冰面上滑冰的孩子,那时候的农村是绝没有滑冰鞋这一类的东西,穿着自家的棉鞋也并不妨碍他们灵活的身影在人群中迅疾地穿行。当然,冰面上也会不时出现栽的人仰马翻之人,孩子们的叫喊声夹杂着有人摔倒时发出的惊呼声以及旁观者们放肆的笑声在整个河面上喧腾着,引得觅食的麻雀不时飞起又落下,并时时警惕地观察者冰面上的动静。
没有雪的冬日,我们玩丢沙包,踢毽子,这大多是女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沉醉在游戏中的女孩子们小辫子在脑后甩呀甩的。有时人多势众的我们也会找到一处错落的墙角,以凸出的墙壁作挡头,在凹进去的墙壁那侧一字排开,开始玩挤旮旯的游戏,所有的人齐声吆喝着一起往墙角的方向用力推挤,每个人都得尽力稳固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还要把别人设法挤出队伍去,被挤出来的人,迅速跑到队伍的尾端,再从头挤起来。因为队伍中间位置的人总是最暖和的,所以大家都不想成为末梢上的那个人,于是,拼命挤啊,拼命挤,成半天的挤,挤走了寒冷,只挤得气喘吁吁热火朝天。
当然,如果是在滴水成冰的极寒日子里,我们也可能整半天的偎在家里的土炕上不出屋,这时候,土炕上的火盆给了我们极大的乐趣。火盆似一个仰放的宽沿草帽蹲踞在农家的土炕上,那是一个用铸铁工艺做成的取暖器具,深凹进去的帽头里放着炭火的余烬,四周的宽沿成了我们小孩子的道场,几粒玉米,几颗黄豆,被我们放在火盆的边沿上烘烤着,我们不时用火镰筷子翻动着。奶奶坐在靠近火盆的炕头上,抽着长烟袋,眯缝着眼睛,面露微笑地看护者这半炕的孙男娣女,随着她的吞吐,烟袋锅里的旱烟明明灭灭,那袅袅青烟似祖母记忆中遥远的往事,模糊了有清晰,清晰了又模糊。母亲和婶婶们坐在离火盆稍远的炕梢,一边纳着鞋底或做着其他针线活,一边唠着家常。盆沿上的食物在我们的烧烤、拨弄下,渐渐变得焦黄,诱人的烧烤食物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有时候,我们也会把一小段粉条放在火盆的边上,这是很容易烤熟的食物,我们看着它迅速膨胀卷曲,然后在它变焦之前把它吃掉。所有这些都不是以充饥为目的,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如外星文字,是旁人无法理解的。运气好的话,奶奶也会在火盆上为我们烤几块红薯,这更加令我们兴奋。在那清贫的日子里红薯也是口粮,是不允许小孩子们随便糟蹋的。不得不说,在冬日的农家小院里,烤红薯的香味是霸道的,毫不扭捏作态,直接俘虏了我们的嗅觉。滚烫的烤红薯那糯糯的香甜温暖了我们正在成长的单薄的身体,也长久地温暖了我们的记忆。
在童年农村的冬天里,不得不说的事物还有院子里的那口压水井。不同于其它的季节,在冬天,为了防止压水井在夜里被冻住,晚上睡觉前需要把井水落下去,早晨起来把井里灌上水,利用虹吸原理再把水抽上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没用湿热的舌头去舔舐过那冰凉的铁井把呢?家长们都会告诫孩子,冬天里,不要用湿手去摸丼把,否则会如何如何,这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在某一个干冷的早晨,被派去灌水井的我们会心血来潮地想:试一下吧,看看用舌头舔丼把又如何呢?于是趁人不备,我们小心翼翼的进行尝试,但舌头险些被丼把粘住时的那种慌乱让我们记忆深刻,以后便再也不敢了。
童年时,有那么几年,每到冬天我的手和脚就会生冻疮,尽管早早就被妈妈捂上了新做的棉鞋和棉衣,但是那几年手脚的冻疮还是如期出现。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用一盆滚烫的热水为我烫脚。一开始是用腾腾的热气熏,待热气减弱、水温下降了而我细嫩的皮肤还无法承受水的温度时,母亲就用她那粗糙的双手小心撩起热水敷在我手脚的冻疮处,直到我可以耐受水的热度了,母亲才会把我冻坏的手和脚浸在盆里的热水中。如此几年,我的冻疮竟然完全治愈了。直到今天,我坐在老屋的炕沿上,把腿搭在放在板凳上的热水盆上方,母亲站在地上低头为我烫脚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隔在我与母亲之间的那团雾气有时还会腾腾升起,模糊了我望向母亲的眼眸。
故乡的冬天是干冽清冷的,屋檐下常常悬挂着长长短短的冰凌,有时放在灶间的水缸也会冻上厚厚的冰层,取水时需要用斧头凿开坚冰。但是,身处其中,冬天留给我的印记却是温暖的,在冬天枯瘦素简的底色上,这种温暖的印记清晰而恒久。
第五篇:温暖的冬天优美散文
印象里的冬天,不是漫天飞雪,也不是一树寒梅。故乡的冬天,正是农村一年里最美好的时光。田垅收割了,堆成了整齐的草垛;菜地施肥了,期待来年的丰收。远离了“双抢”时的汗水,总要轻松释放一下。于是,炊烟袅袅,爆竹声声。难得的农闲时光,怎不好好庆贺一番?于是,一家人围着火桶(木制,有靠背的,有坐的,有站的),吃着火锅(往往是连锅端上来,下面是烧得旺旺的小炉子,里面是豆腐和腌菜),喝两口烧酒,其乐融融。饭后,全村不用招呼,都集中在一户人家中,要么是请来讲大鼓书的,要么是村里最擅长“谈文翻古”的,说三国,讲水浒,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的金声玉振,余音绕梁。那时的冬天,和着一屋子的旱烟味,泛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一点儿也没有寒冷的味道。
上学时的冬天,其它的都模糊了,只记得学校的灯,总是熄得特别早。熄灯后,总有几个发奋的同学(当然是成绩最好的同学),点着自制的煤油灯(空墨水瓶,拧上自行车的气门芯,里面用棉线,装上煤油)在秉烛夜读。那时候,特别佩服他们。想想,在严寒的冬夜里,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学习,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现在,每当坐在温暖如春的空调间里无所事事的时候,想起那时候的时光,心里特别惭愧。我想,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即使是漫长的冬夜也不会觉得寒冷。
上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渐渐觉得有境界方成高格。于是,很向往古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滴水成冰、呵气成霜的冬日里,不用去理会那浓重如铅的阴云,也不用附庸风雅,在响晴的冬日盼着下雪,只需一两个谈得来的朋友,啸聚斗室,围着温暖的炭火,把酒言欢,谈天说地,酒酣耳热之时,岂不乐哉?冬天,没有花团锦簇,没有蝶舞蜂忙,但是冬天也能让生命在严寒下涌动,让激情在冰雪里燃烧。不是有诗人这样说吗:“西风啊,你告诉我,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