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竞赛模拟试卷
一、按要求默写。(6分)
1、,恨别鸟惊心。
2、山河破碎风飘絮。
3、李煜《相见欢》形象描写愁绪的诗句是:。
4、老师要准备布置教室,打算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教育学生读书立志的条幅,请你写出有关这些内容的教育条幅的名言警句三句来。
(1)
(2)
(3)
二、语文知识及其运用。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2分)
A 攥着zuàn 跳蚤zhǎo 社稷jì 攒聚cuán
B 娇娆ráo 嶙峋líng 秕谷bǐ 折本shé
C 恣睢zì 牡蛎lì 千仞rèn 拟定lǐ
D 楹联yíng 寒噤jìn 瑰宝guī 褴褛lǚ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
B.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C.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终于明白了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有价值?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8、转眼间,同学九年的我们即将分别,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是啊,这九年的时光过得太快,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请你用成语来概括时光的飞逝,至少写出四个来,写出七个奖一分。(2分)
9、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刘翔在赛前成为了人们的一大看点,可由于腿伤,刘翔被迫在赛前退出了比赛,观众当时是议论纷纷。厦门市两个网友针对此事的回帖,读后,你是否同意他妈的看法,如果让你回帖,你将针对谁回帖,请写出你的网名和回贴的内容。
【甲】 网名:一笑而过
留言板:他带伤去跑或许会更让人感动!!
【乙】 网名:龙行天下
留言板: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男人就该去战斗,可惜他是小白脸!!
我的回帖 网名:
回帖:
10、口语交际。
小明今年就读九年级,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想出外到父亲打工的地方去打工。父亲并不知道这一情形。这时,她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听到了父亲询问女儿考试的情形,女儿百感交集,此时她冷静地说:
。父亲听了女儿的意思后开导说:。
11、阅读下列短文,答题。
每年中考,总有很多遗憾。多少辛辛学子因为十几分、几分,乃至一分之差而落傍。他的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可能不少学子有这样的假设:假如仔细审好每道题目,假如每个字都认认真真写好,假如利用最后的时间开始复查一遍……总之,是事后诸葛,无济于事,再说些什么也没有用了,多么遗憾。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制造欢乐,一方面制造遗憾。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文中有多出语病,请找出三处并加以修改。
三、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文,答问。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第二篇:语文试卷模拟
2012——2013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注音/看拼音写汉字
1、机
杼
2、可
汗
3、粲
然
4、chou chang
()
()
()
()
5、羸
弱
6、毋
宁
7、gao qing
8、凛
冽()()
()
()
9、tun shi
10、犁
铧
11、虫
豸
12、shai kang()()
()
()
13、硌 着
14、pin cu
15、乙
醚
16、剽
悍
()()
()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
(地方)作家
(名字),代表作品有、。
2、《伤仲永》的作者
,(朝代)
家,家,家。
3、《木兰诗》又名《
》《
》,选自《
》。
4、《孙权劝学》选自 《
》,这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5、《社戏》是一篇,作者
,原名,浙江绍兴人。
家
家
家。其父亲名叫。
6、《安塞腰鼓》作者,人。
7、《观舞记》作者
,现代
家,家。原名
,福建人。
8、《伟大的悲剧》一文的作者是,(国)作家。
9、《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10、《猫》的作者是,是现代
。
11、《斑羚飞渡》一文选自《
》,作者是,原名。
他的作品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被誉为“
”。
12、《狼》的作者
,字
,号,世称,代杰出的家。
三、各类解词
1、投以骨的“以”
2、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
3、恐前后受其敌的“敌”
4、盖以诱敌的“盖”
5、宾客意少舒的“舒”
6、其父呓语的“呓”
7、道渴而死的“渴”
8、关山度若飞的“度”
9、万里赴戎机的“戎”
10、出门看火伴的“火”
四、背诵默写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
3、未几,夫齁声起。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4、饮于河,;河、渭不足。未至。
5、独怜幽草涧边生。
6、,崔九堂前几度闻。
7、有约不来过夜半。
8、,弹琴复长啸。
9、此夜曲中闻折柳。
10、,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课内现代文/文言文阅读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 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 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 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嗑,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一 只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 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铺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 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 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选文第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从文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
3、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为什么说山“踊跃”
4、第②段加线的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 ”比喻“连山”以“ ” 形容“淡黑”,以“ ”形容“起伏”,绘形烩色,以动写,把静态的山作 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的前进。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氺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怒而触不周之山
<3>天柱折,地维绝
2、翻译句子
<1>故故日月星辰移焉
3、从全文看,本文从神话角度解说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4、从文中看,造成日月星辰移动,江河奔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5、试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本文所揭示的自然现象。
六、作文
提示:爱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的品质。同样的感情,不同的表达,但都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以《祖国,让我轻轻的告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感情真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竞赛试卷
六年级语文竞赛试卷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共12分,每小题3分)
1、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提高认识
价钱便宜
生活简朴
保卫公物 B、反映情况
身体强大
发扬风格
灌溉稻田 C、发现问题
远大理想
参观演出
改正错误 D、改善生活
天空晴朗
安排工作
工作认真
2、下列各组中相同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着火
着急
着凉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B.勉强
强词夺理
强大
倔强 C.血泊
梁山泊
湖泊
泊舟 D.尽头
尽管
尽职
无穷无尽
3、下列带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身临其境(来到)临危不惧(遇到)临终关怀(将要)居高临下(对着)B.喜出望外(期盼)望子成龙(看)德高望重(名望、声誉)望尘莫及(拜访)C.瓜熟蒂落(成熟)熟能生巧(熟悉)深思熟虑(经常)熟视无睹(程度深)D.举世瞩目(全)举国欢庆(推选)举棋不定(向上抬,托)高举义旗(提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育馆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期待着世界冠军的精彩表演。B、象牙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巧夺天公。
C、天空中炸开的礼花光华四射,连天上的星月也暗然失色。D、骄傲自满的人,往往就是浅簿无知的人。
二、填一填(11分)
1、()然()()
有()无()
贼()()贼
()然()()
有()无()
防()()防
()然()()
有()无()
神()()神
2、“兜”字第七笔是(),查音序是()。
三、将下列各题补充完整(12分)
1、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会想起这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唱起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沉”字组词,再选词填空。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面前()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进行无声地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害,人们万分()。
4、夏天你去赏荷花,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的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来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把这种美的感受表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姐姐对我说:“我在我们学校借的《红楼梦》先借给你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有岐义,请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种意思 她妈妈的衣服做得很漂亮。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闽西南和赣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万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
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诗人用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声势,用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9分)
登山人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了,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用“||”把短文分成两大段,并概括段意。(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找出这篇文章的过渡句写在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4分)
近义词:()—()反义词:()—()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想到了哪句名言,请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把短文中的山比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请你按短文中三个人的做法选择这三个人对待难题的态度,填序号。(6分)
A、先积极解题,发现难题太难,进行多次尝试终于解答出来。
B、先积极解题,但难题太难,觉得自己解不出来,就去请家长帮忙。
C、先积极解题,但难题太难所以空着。
D、先积极解题,发现难题太难,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不再努力。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
第三个人:()
六、作文(30分)
题目:__________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四篇: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阜南一中2016级高一语文竞赛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计30分)
1.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2.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哪一项?()A、亥——兔C、酉——马 D、申——鸡 D、寅——虎
3.“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一句是对谁的评论?()A、孙膑B、文天祥 C、项羽 D、岳飞
4.成语“趋之若鹜”中的“鹜”是指哪一种动物?()A、马 B、乌鸦 C、野鸭 D、老鹰 5.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是?()A、茅盾的《子夜》 B、胡适的《尝试集》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巴金的《家》
6.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配对错误的是哪一项?()A、按图索骥——孙阳 B、病入膏肓——扁鹊 C、梦笔生花——李白 D、白云苍狗——杜甫
7.无人打扫的教室有很多垃圾,你进去之后也不由自主乱丢垃圾,这是什么效应()A、马太效应 B、破窗效应 C、洼地效应 D、蝴蝶效应 8.下列四组人物绝无可能见面的是哪一组?()A、李白和杜甫 B、关汉卿和但丁 C、陶渊明和谢灵运 D、欧阳修和辛弃疾
9.曾使“洛阳纸贵”的是下列哪一部作品?()A、司马相如《子虚赋》 B、曹植《洛神赋》 C、左思《三都赋》 D、张衡《归田赋》
10.欧洲文学史上有一个人物叫冉·阿让,请问他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A、《雾都孤儿》 B、《悲惨世界》 C、《红与黑》 D、《百年孤独》
1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二十四桥”在今天的哪里?()A、镇江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12.下列故事不属于同一个人的是()
A、大闹飞云浦 B、血溅鸳鸯楼 C、除恶蜈蚣岭D、怒杀阎婆惜
13.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其分别是在什么考试中取得的?()A、院试、乡试、殿试 B、院试、会试、殿试 C、县试、会试、殿试 D、乡试、会试、殿试
14.以下哪个作品不属于明代四大奇书()
A.《水浒传》 B.《西游记》 C.《金瓶梅》 D.《喻世明言》 15.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书院与地点不对应的是()A.岳麓书院 湖北武汉B.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 C.应天书院 河南商丘D.嵩阳书院 河南嵩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泳)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16.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是()A.秋稔(rěn)冬祥 意蕴 B.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撰写 D.镌刻 锒锒上口
17.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18.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19.下列不属于阜阳特有小吃的一项是()
A.枕头馍 B.格拉条 C.热干面
D.撒汤
20.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立春、惊蛰、雨水、春分B、清明、小满、谷雨、立夏 C、处暑、立秋、白露、秋分D、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21.“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洛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洛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洛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洛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洛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22.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唐诗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众多,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称为“诗魔”、“诗鬼”、“诗佛”、“诗仙”、“诗圣”、“诗豪”的诗人分别是:()A、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 B、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 C、白居易、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 D、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王维 23.下列有关音乐的典故来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流水:传说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描绘出琴声所表现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景象。
B.十面埋伏: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了楚军,项羽自刎乌江。
C.胡茄十八拍:东汉末年蔡琰(蔡文姬)用胡笳十八拍的音调翻入古琴中而创作的的乐曲,反映的主题是“昭君出塞”。
D.阳春白雪:相传是春秋时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生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2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太学”“国子监”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
B.古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荆人”“荆室”“荆妇”“拙荆”,以示敬重。C.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都城,又有“金陵”“建康”“江都”“石头城”等别称。D.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卒”,大夫死称“甍”。25.与其他三句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A.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B.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山青花欲燃,江碧鸟欲白。26.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27.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④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A.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28.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部学术专著,使李教授花了多年心血,处心积虑....写出来的。B、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C、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厝火积薪....,后果不堪设想。D、学习上他从不满足,总是得陇望蜀....,不断探索新的领域。2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
不住那满园的春色。30.下列有四首李白的诗歌,哪一处吟咏的风景不在安徽境内?()A.《望天门山》 B.《赠汪伦》
C.《独坐敬亭山》 D.《梦印天姥吟留别》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计13分)
31.《三国演义》中“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如涂脂”,描写的是 32.“星期五”是英国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形象。33.“郊寒岛瘦”分别是指唐代诗人 和
34.《离骚》中能表现屈原即使死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两句:。
35.战国时期的四君子是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平原君赵胜。36.“破釜沉舟”成语来历出自于(填战争名称)37.中国古乐五个基本音阶:宫、商、角、、羽 38.“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指那种字体 39.被称为“梅妻鹤子”的宋代诗人是
40.在干支纪年中,排在“乙酉”后面的干支是。41.“朕”成为皇帝专有第一人称代词是在 之后。三.文言文阅读(17分)
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也。性至孝,善候父母颜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其师林公宽勉应乡贡。既入院,门卒有儒士衣索扶书者,乃叹曰:“是岂士所以致身之意邪?”遂趋出,不复就试。隐居教授,资弟子束修以为养。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少多病,其亲忧之,后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奉其兄训尤极友爱,训字师敬,尝为盐运司史,以廉能称。
常熟东始人范某,延君与居,教其子。家东始者十年,弟子信从益众。及范君没,而所教之子亦卒,因还吴城。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吾与子翼约,其可食言乎?”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文章非古道不苟作。
至正丙申,师敬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谒告还吴。适外兵薄城甚急,俄闻城陷,即呼其妻并与君诀曰:“吾虽位卑,尝为主臣,义不可辱,吾不可出。弟处士耳,宜往避。”语讫,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兵入,胁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众以君儒冠,掖之于门,复求入,见其兄已殪,伏尸号恸,因并见害,悉投于河。而广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桥下,兄弟犹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为异。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竞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节选自《稗史集传》)
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资弟子束修以为养 束修..: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礼物 B.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 瞿然:吃惊的样子 C.适外兵薄城甚急 薄.:迫近D.君翼蔽之 翼.:翅膀 4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B.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C.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D.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无论双亲在世还是去世,他都谨遵为人子之孝道。B.常熟东始一个姓范的人,在陈谦的家里住了十年,陈谦教范氏的儿子读书。C.陈谦是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曾经答应帮助孙子翼,一定坚持兑现承诺。D.陈谦与兄长陈训极为友爱,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惊异。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45.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4分)
46.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4分)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9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刘禹锡:中唐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变法,失败后被贬远郡。此诗是晚年于被贬地所做。47.这首诗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48.简析颈联中 “动”和“开”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 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4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50.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51.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7分)
52.图文转换(4分)
下图是安徽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的会徽,请写出除文字之外会徽的含义。
53.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六年级模拟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jìngxīnshǎngyōuměi
1我和妈妈在()的小路上散步,()着()的风景Kělíanjuǎnsūoqiángjiǎobēicǎnshìjìe 2()的小女孩()在(),()地离开了这个()。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顾: 相顾一笑()三顾茅庐()顾客盈门()奋不顾身()A、前来购买东西的B、拜访C、看D、注意;照管
2、素: 银装素裹()素质教育()素不相识()衣着素净()
A、颜色单纯;不艳丽B、本色;白色C、本来的;原有的D、素来;向来
三按要求写成语。
1、礼堂的人真多!一看,我的脑海中便想起、、、等成语。
2、到了好朋友家,我一点也不受拘束,可用、这两个成语来形容。
3、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六年的小学生生活快要结束了,真是、。
4、将用错的广告词恢复原貌,将正确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
四根据“大方”的不同意思造句。
A.不小气
B.不拘束
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只要……就……因为……所以…… 无论……都……
如果……就……不但……而且…… 不是……就是……
1.()刮风下雨,刘老师()早早地唠叨学校。
2.()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无法承担祖国大业。
3.()《国旗的故事》这本书写的生动感人,()我看了好几遍。
4.树苗栽不活()条件不好,()栽的方法有问题。
5.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形态各异。
六古人写诗常常“借月抒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你也写出两句这样的“借月抒怀”诗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读过四大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喜欢读《》,我喜欢书中的人物(),我知道他(她)()的故事
八本学期中我们认识了()的李大钊,()的居里夫人,还从一些名言警句中懂得了一些道理,如从(1)中懂得了()。
九根据情景写对话。
5月1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送给破案神速的北京市公安局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撼
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不难发现,这十个字中有一个明显的错别字,“撼卫”不符合规范。
我们小学生都知道不应该写“撼”而应当写“捍”,但堂堂故宫怎么会有错别字呢?这立即
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我:
爸爸:
妈妈:
我:
爸爸:
妈妈:
十阅读理解
萤火虫
萤火虫最有趣的特点是()尾部发光和猎食的方法。萤火虫发出两点萤火,来源不简
单。雌萤的发光器生在腹部最后三节前()两节在腹面,构成阔带形,第三节的发光部分
比较小,像两个小点子。雄萤只有尾部末节两个小点。萤火虫是怎样来发光的?它表皮下面
能够发光的细胞含有萤光素和萤光酶两种成分,萤光素和含有能量的物质结合,有氧气时,受到萤光酶的催化作用,就产生光亮。萤火虫常常一闪一闪地发光。随意把光放大收小,或
者熄灭,这说明它能够控制对发光细胞的氧气供应。
1.在两个()内填上的标点。
2.上文是说明萤火虫具有()特点。
3.萤火虫能发光是因为()受到了催化作用。
A.氧气和含有能量的物质B.含有能量的物质和萤光素
C.萤光酶、氧气D.萤光素、萤光酶
4.“萤火虫能随意把光放大收小或者熄灭,这说明它能够控制对发光细胞的氧气供应。”
(1)“这”指的是()
(2)句中与“控制”相照应的词语是()。
5.第一句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离别的礼物
一个初秋的晚上,清风徐徐吹来,夜色迷人。11岁的彼得和爷爷在院子里,却没心思
欣赏这明净的秋夜景色,一个劲儿地直想着屋里那床毛毯。他没想到爸爸真的会把爷爷送走。
现在,事情已经明摆着了,爸爸给爷爷买了离别的礼物——一床大毛毯。
今晚,是他和爷爷相处的最后一夜了。爷爷看出他的心思,说:“我去把口琴拿来,吹
一支古老的曲子给你听听!”
然而,爷爷从屋里拿出来的不是口琴,而是毛毯!
“啊,这毯子真好!”老人抚摩着毯子说,“你爸是个好人,这要花不少钱呢!寒冬到了,有了这床毛毯,在那地方就不愁冷了。那儿不会有这么漂亮的毛毯的!”爷爷总是把事情说
得那么轻松。每当彼得提到离别,爷爷就说是他自己的主意。
可彼得想:“一个孤老头,离开自己的亲人,到政府盖的那幢楼房——孤老院里,和别的老头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吗!他真不相信爸爸会做出这种事来。彼得难过得真想哭,但
他忍住了,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他走进屋子拿来了爷爷的口琴。
爷爷吹起一支欢乐的曲子。彼得听不进去,他呆呆地凝望着峡谷。
忽然传来两个人的脚步声,那是爸爸和那个脸蛋光得有点刺眼,活像个洋娃娃的女人回
来了。口琴声戛然而止。爸爸没有说一句话。那女人走过来娇声娇气地对爷爷说:“明天,我就不送您啦!我是来向您道别的。”
“您的心地太好啦!”爷爷说着,低下头,望着地面,望着他脚边的毛毯。然后,他弯下
腰,拿起毯子说:“请你看看这个,我儿子送给我一条多好的毛毯做离别的礼物。”
“嗯,”姑娘摸了摸毛毯说:“这毛毯真不错。”她忽然转身向爸爸,冷冷地说:“肯定花了
不少钱!”爸爸清了清喉咙,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我想给爸爸买一床最好的……”姑娘好像
被钉在那里,两眼没离开过那床毯子,半晌,终于开腔了:“哟,还是一床双层的啊!”“是的,”爷爷说,“是双层的,一床漂亮的毯子,给我老头做纪念!”
爸爸默默地进屋去了,那女人马上跟进去,喋喋不休地说那毯子太昂贵。爸爸像往常一
样,逼得没法只好发火了。她一转身要走,正好遇到想进屋的彼得。她又转身嚷道;“不管
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爸爸望着彼得,眼里露出了尴尬的神情。
彼得忍不住了,对爸爸说道:“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爸爸和那个女人都愣住了。
“爸爸,听我说,剪成两半,一半给爷爷,另一半保存起来。”
“这个主意不坏。”爷爷温和地说,“我不需要这么大的毯子。”
“是的,”彼得又说,“一层毯子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用得着的。”大家
都沉默了。
好半天,爸爸走到爷爷面前呆呆地,没有一句话。爷爷望着儿子喃喃地说:“没关系,孩子,我知道你不是这么想的……我知道……”
这时,彼得哭了,但没什么,因为爷爷、爸爸都哭了,哭成了一团……
问题:
1.与亲人离别是痛苦的,爷爷为何在此时还吹起一支欢乐的曲子?
2.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用一句话表述。
3.本文很感人,请指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并说说理由。
十一作文
题目:我得到了________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2.选择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层次清楚。
3.400字左右,并建议你写好文章后修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