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亡人逸事》的教案
教学思路:
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侧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侧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著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
——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
——真是比吝音鬼还要吝音……
——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
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吝音鬼的形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为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音鬼进
——夸张。
对。是用了夸张的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在哪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呢?
——一根灯草。
●很好,就是这一根灯草带来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正是今天我们在《亡人逸事》一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板书课题:亡人逸事】
【推进新课】
●投影:
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人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一下概括。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人家的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大家概括得非常好,准确全面,能突出重点。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怀念妻子的悼亡之作,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情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
——在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代,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妻子见面时的情景。
为什么这个情景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呢?
——这是第一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一眼”这样一个细节。
所以作者在多年之后对这李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一!但我们再想想,仅止于此吗?
——我觉得这么多年后作者仍记得这个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的一种表现。多年来,这一情景或许不止一次引起作者的美好回忆.
——我认为“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一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根据下文来看、这、情景在作者印象中之所以如此深刻还和他们多年来经常提到这件事有关。
几位同学的分析都不错,要么能人情人理,要么能结合上下文,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综合一下大家的意思,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一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二是这个情景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直率性格。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永远留在了作者印象里。这个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的一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有着礼教观念的旧式妇女。
●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的缺陷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吃苦耐劳。比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为了学会这些,她都付出了怎么样的辛苦?
——“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好的,这又是一个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
——“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集卖。”而且“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这说明在生活中她变得越来越——
——坚强。
——还有她拉扯孩子的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为了家庭的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慎怪的二“盯,’,还是那,双因为推机杆而变了形的手、在多年以后都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的回忆;接不来请大家阅读第四部分、看一看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学生阅读课文。
讨论。
——是借一位老朋友、老邻居之口来表现的,“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来写小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的第二源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对作者影响很大,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的一个原因。
——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的对于妻子的感情。
——我觉得最后提到的一个细节最为感人,在妻子临终之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
——因为作者为她做的事太少了,所以她一直记得这件事.
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愧疚与不安。
【拓展阅读】
●是的.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此真情,曾经吟咏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的激昂澎湃的苏轼,也都抒写过对妻子的真情。
●投影。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家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的妻子形象?
——《月夜》里“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的妻子形象,似乎是为什么事而悲愁。
——《江城子》里“小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的。
●是的。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刻画妻子的形象.不同的是,《月夜》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作品,此时,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忆长安”的情景。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里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优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优;如今呢,妻子“独看”都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是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的挂念。
而苏轼的《江城子》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思量,自难忘歼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而产生的想象。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悼念。
【课堂小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刚才看过的这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文章要力求写出对读者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天作之合逸事真情
痛定思痛
教后小结:
《亡人逸事》
孙犁
教学思路:
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侧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侧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著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
——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
——真是比吝音鬼还要吝音……
——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
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吝音鬼的形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为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音鬼进
——夸张。
对。是用了夸张的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在哪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呢?
——一根灯草。
●很好,就是这一根灯草带来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正是今天我们在《亡人逸事》一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板书课题:亡人逸事】
【推进新课】
●投影:
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人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一下概括。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人家的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大家概括得非常好,准确全面,能突出重点。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怀念妻子的悼亡之作,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情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
——在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代,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妻子见面时的情景。
为什么这个情景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呢?
——这是第一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一眼”这样一个细节。
所以作者在多年之后对这李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一!但我们再想想,仅止于此吗?
——我觉得这么多年后作者仍记得这个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的一种表现。多年来,这一情景或许不止一次引起作者的美好回忆.
——我认为“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一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根据下文来看、这、情景在作者印象中之所以如此深刻还和他们多年来经常提到这件事有关。
几位同学的分析都不错,要么能人情人理,要么能结合上下文,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综合一下大家的意思,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一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二是这个情景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直率性格。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永远留在了作者印象里。这个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的一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有着礼教观念的旧式妇女。
●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的缺陷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吃苦耐劳。比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为了学会这些,她都付出了怎么样的辛苦?
——“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好的,这又是一个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
——“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集卖。”而且“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这说明在生活中她变得越来越——
——坚强。
——还有她拉扯孩子的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为了家庭的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慎怪的二“盯,’,还是那,双因为推机杆而变了形的手、在多年以后都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的回忆;接不来请大家阅读第四部分、看一看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学生阅读课文。
讨论。
——是借一位老朋友、老邻居之口来表现的,“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来写小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的第二源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对作者影响很大,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的一个原因。
——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的对于妻子的感情。
——我觉得最后提到的一个细节最为感人,在妻子临终之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
——因为作者为她做的事太少了,所以她一直记得这件事.
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愧疚与不安。
【拓展阅读】
●是的.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此真情,曾经吟咏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的激昂澎湃的苏轼,也都抒写过对妻子的真情。
●投影。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家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的妻子形象?
——《月夜》里“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的妻子形象,似乎是为什么事而悲愁。
——《江城子》里“小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的。
●是的。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刻画妻子的形象.不同的是,《月夜》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作品,此时,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忆长安”的情景。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里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优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优;如今呢,妻子“独看”都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是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的挂念。
而苏轼的《江城子》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思量,自难忘歼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而产生的想象。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悼念。
【课堂小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刚才看过的这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文章要力求写出对读者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天作之合逸事真情
痛定思痛
教后小结:
第二篇: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平常写作中。
二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三
教学难点
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将其迁移到课外写作中。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吟咏的篇章。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啊?(学生回答)好,老师这里有几句非常经典的爱情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每个人都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琼瑶式的电视剧情节却非常少,大多数人每天过的还是柴米油盐,平凡无奇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犁,走进他的那份平淡中的刻骨铭心。
(二)介绍作者
我们也许对孙犁这个作家还不大了解,首先要知道他是位现代作家。他有几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作品集。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发现,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简练,那他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一批作家,这一批作家就被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也自然地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三)整体感知 这张是孙犁和他夫人的生活照,本文的题目叫《亡人逸事》,“亡人”是指谁?指亡妻,很明显。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逸事”是什么意思?
明确: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写了哪几件“亡人逸事”?你从中感觉到孙犁的亡妻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天作之合初次见面
叫车接她
回家哭诉
背瓜摔跤
学习织布
卖线卖布
夜抱病儿
临终问布
妻子:贤妻良母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这里用一个词“贤妻良母”来概括,我想这个词语也是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最高评价。读到这里,我来问一问,孙犁在他的文章中对他的夫人直接赞美了吗?他说“啊!我的夫人如何如何勤劳,如何如何拥有爱心了吗?”没有,那他是怎样刻画这位女性形象的啊?
我们看一下,他抓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描写。我们平常一直在提,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能有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清楚,什么事细节描写?那我们首先来搞清楚这个问题。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时,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或叙述语言,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根据这段文字,你来总结一下,进行细节描写时,哪些是比较重要的? 明确:典型情节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让文章细致感人。
(四)局部研读 那我们就根据黑板上的这些信息,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 示例:首先,我来谈谈我找到的一处,刚才说了,细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那我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在第一部分末尾,妻子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明确:这句话是语言细节描写,大凡人们感谢上天时,都是因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妻子也是如此。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妻子对婚后生活的满意,表现了两人婚姻生活的美满,寄予了作者对妻子浓浓的思念。
大家觉得我这样的分析可行吗?好,大家可以参考我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四人为小组,找出描写亡妻的细节,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讨论)
明确:①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②“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猛”,说明她没有经验,因为狼狈的形象,所以“哭”了,这一“哭”,将妻子刚嫁过来时的“娇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妻子本来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为了解决孩子的穿衣问题,自己学织布。作者通过几个形容词,将妻子的吃苦耐劳的性格展示出来。
④文章最后一小节
作者为什么要把花布寄到她娘家去才能让妻子做衣服方便呀? 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怎好“有了媳妇忘了娘”,妻子在婆家收到布,也理当先为公婆裁衣,怎可一人独自享用?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引起不必要的不快,婆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出了什么问题,婆婆往往会从媳妇身上找原因。作者把花布寄到娘家,就可免去许多妻子不必要的麻烦。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具有伟大母爱的女性形象,抒写了自己与亡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浓浓真情。虽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别的悼亡文中的肝肠寸断,只是淡淡写来,清新自然,简练质朴,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与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感情上的比较】
(五)课内外比较
本文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哪篇文章中的细节让你动容的? 明确:《背影》PPT展示 我们把《亡人逸事》中的细节和《背影》中的细节摆在一起,来看一下,《亡人逸事》中的细节表现了亡人腼腆羞涩,吃苦耐劳,伟大母爱。《背影》中的细节通过平凡小事,表现父爱。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到了细节之中刻人物,平凡之中见真情。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六)方法指导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通过刚才所有细节描写的分析,你觉得一篇文章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要从哪几方面着手?
明确:1 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抓住对象特征,不可泛泛而谈。
精心锤炼词语,务求生动传神逼真。
准确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生动性。
(七)课外练笔
还剩下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昨天我让大家回去写了一篇小短文,为你的一位高中老师画塑像,我看了一下,大家都写得非常认真。那么,通过我们这堂课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你来把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一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位老师。
(八)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好地运用到作文中。
第三篇: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并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和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与内容:
(多媒体1)照片导入:从他们脸上我们看不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我们看不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这张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那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我们看到他们嘴角有一丝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是半世的磨合、半世的相濡以沫,也许爱到了极处便成了平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每一对夫妻共同的愿望。但是,人间多有遗憾,当身边的她离开自己而去的时候,照片中的男主人公孙犁先生他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时隔多年,他那双苍老的双眼又将会找寻怎样的过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情感世界,走进他的《亡人逸事》。(多媒体2)展示课题
二、解题和理清基本结构
(多媒体3)展示
亡人:指作者已故的妻子;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小事情。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写的是关于亡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文章一般由片断构成,那这篇文章作者写到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断呢?快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一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多媒体4)明确:文中一共选取了亡妻一生中的四个横断面来写。
1、天作之合(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2、初次见面(初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3、勤劳持家(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4、临终痛别(临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多媒体5)板书: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三、如果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一个女子的人生,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显得苍白和单调呢?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生活中的情和爱来自于每一个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这些点点滴滴呢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丰满的人生。那什么叫做细节呢?(多媒体6)
明确: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和环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那我们来看看在本文中又有哪些细节呢? 请找出你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细节表现了妻子怎样的性格呢?(多媒体7)
生2:亡妻是个勤劳、善于学习的女性。文章第三部分写到她出嫁前“娇惯一些,从小只会 做些针线活;”出嫁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师:关于她勤于针线活的细节描写有吗?
生3:有。“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这是什么细节描写?表现什么? 生3: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学作纺布的辛劳和付出。
师:孙犁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齐答):对比的手法。
师:第三部分中还有哪些关于亡妻的描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 生 4:妻子以前“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后来“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有时和大女 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表现了妻子的勤劳肯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二斗高粱”有多重吗?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斤的重量呀!
生5:初嫁过来时,“她颇以为苦。”后来是“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师:这两个“苦”的对比表现了什么?
生5:表现妻子从一个娇惯的女孩到后来成为勤劳能干肯吃苦的家庭妇女的反差之大!
师:第三部分中有关于妻子成长过程中努力付出的描写吗?
生6:有。她背北瓜,因为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她站起来哭了。师:你读了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感受?
生6:表现一个娇惯的小闺女努力成长为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的艰辛的过程。
师:妻子持家之所以辛苦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 生7:有。当时“闹日本”,家境不好,“我”又不在家,她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
师:文中还表现了亡妻怎样的形象?大家继续谈。
生8:爱孩子。“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师:大家知道吗,亡妻不懂医学,她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他们一个有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家中的长子十二岁时不幸病故,大家想想,一个如此疼爱孩子的母亲遇到这样的 噩耗该有多么痛苦啊!可是妻子仍然为这个家操持着。
生(齐答):这是个坚强的女性!
师:除了第三部分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亡妻的性格的?
生 9:第二部分,表现亡妻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 着你走。”
师:很好。不过,要你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亡妻这种观念的强烈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10:“严肃”。这个形象让人觉得忍俊不禁。
生11:第二部分中还有一处妻子的细节描写也很生动。当她看到“我”时的动作描写。
师:请你抓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说说? 生11:“用力盯”,“跳”,“钻”。表现了妻子羞涩质朴而直爽的个性。
师:“羞涩质朴”我们都能理解,可“直爽”的个性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1:当时的农村女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未婚夫应该是非常腼腆的,甚至都不敢正眼看,顶多偷偷瞄一眼,可孙犁的妻子是“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人是她要一辈子跟的人,第一次见当然难免会新奇,可见她的直爽天真。
师:非常好,这位女生观察细腻,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有道理。好!
师:文中还刻画了亡妻怎样的形象?
生12:文章的第四部分关于亡妻临终时的肖像描写,表现出亡妻易于满足的性格。
师:请展开分析。
生 12:丈夫把买来的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娘家,是为妻子做衣方便考虑的。这对于作者来 说是件很小的事,可妻子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师:是啊,大家想啊,一个人在临终前念挂的该是多么重大的事啊!妻子患病十年,临终前没有说自己一生的辛劳,却记着丈夫的点滴关爱。这是多么感人的一瞬啊!
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文中细节刻画了亡妻“辛劳一生,知足安命,安于淡素,善良质朴又不乏坚强”的形象。(幻灯片8)
3、师:同学们,我注意到文章第四部分有这样一处文字很奇怪。当一位老朋友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时,“我却唯唯,一直拖延着没有写。”大家看板书,本文写于妻子去世后的第十二个年头。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感情这么深,为何迟迟不写?是他不能写,还是不想写,还是不愿写呢?(幻灯片8)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齐读第四部分第三段)
生13:是作者不愿面对,对妻子感情的过于深厚。
师:作者对妻子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14:愧疚、感激。
师:哪里看出来?
生 14:文中提到“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这表明作者觉得妻子多家庭付出太多,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生15:“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作者现在年老体衰,更觉孤苦凄凉,自然对亡妻更加眷恋。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我这里有两段材料,大家读读。(出示幻灯片9)抗日战争改变了孙犁的人生道路。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孙犁离开家乡投笔从戎。1956 年初夏,孙犁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 年的时间不能正 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自我病后,她伴我至公园,至古董店、书店,顺我之素好,期有助我病速愈。当我疗养期间,她只身数度往返于小汤山、青岛。她系农村家庭妇女,并不识字,幼年教养,婚后感情,有以致之。我于她有惭德。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
师:正是因为妻子对自己、对家庭的忘我付出,使孙犁对亡妻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感激、愧疚之情!(板书)
情到深处,情何以堪!不愿面对,不愿提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悼亡他的妻子王弗的一首词《江城子》,(出示幻灯片10)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词。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来表现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
师:孙犁在文中说,悼亡妻子,“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来写,而且,语言极其平淡。这样有没有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呢?(学生齐答没有)
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
生16:因为细节的真实。师:说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第二部分写亡妻礼教观念重是缺点还是优点?(学生 齐答“缺点”)
师:那为何还要把亡妻的缺点也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作品中呢? 生17:因为人无完人,有时候缺点反而更能表现人的真实!
师:讲得太好了!(板书:真实 刻骨铭心的细节)
结课感悟: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明确:细节美和人性美 师: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套用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的结尾:(出示幻灯片12)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亡妻啊!
六、作业:(1)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你拥有的或曾经拥有的一段亲情或友情。
第四篇:亡人逸事新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品读作品细节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朴素大美。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啊,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永恒而沉重的主题。中国自古就有悼亡的传统,从《诗经》的“天冷衣单念亡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把亡妻比成沧海、巫山,无人能超越,表达出深广的思念之情,最有名的要数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了,能背一背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可以说,悼亡是文学的一个审美点。今天让我们走近孙犁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题解
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不为世人所知的事迹。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全文,概括地讲记述了那些逸事?
明确:缘定、初识、持家、临终。
预测:学生可能说“天作之合,看戏相亲,勤劳持家,临终话别。
三、切入正题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但是早在19720年作者的妻子因为糖尿病去世了,12年才写这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呢?书上有没有交代。请同学读一读。
明确:因为老朋友的多次建议,自己魂牵梦绕,不思量,自难忘。同学们通过找作者生活的一个细节,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出于对亡妻的怀念。说到细节(板书),..我们课文后面有对它的阐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师:①对,细节凸现真、善、美。
②是的,细节再现生活图景,其实文章的内容——“缘定”、“初识”、“持家、”“临终”这四个部分,都是通过细节再现的生活图景,展示了亡妻一生的轨迹。
③对,细节具有暗示性,是空白的艺术,富有神韵。(板书)....④是的,细节表现思想情感。(板书)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个心..理活动等。
小结以细节描写的价值。
刚才我们找到的是一个生活场景,这是一个细节,文章其它地方也有细节描写。
四、品读第一部分(分组品读)
读文,问这一部分,你最欣赏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小结:[妻]庆幸、感到幸福。[我]温暖、也感到满意。这里描绘出小夫妻和谐、美满、恩爱图。
五、品读第二部分
“那姑娘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点拨:[妻]慌张、腼腆、害羞。“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一直感到妻的真纯,她的真纯永远荡漾在心间。这里描绘出趣味相亲相爱图。
六、品读第三部分(分角色)
读“回到娘家„„让我多睡了会儿哩!„„应该记着。”
点拨:
妻:娇贵、坚强、慈爱。我:怜惜、心痛、感激。这一部分写出了撒娇图、背瓜图、纺织图、下地赶集图、爱子图。妻子从一个娇贵的女儿转变为一个坚强、质朴的妻子再到一个慈爱的母亲。
七、品读第四部分
“临终之前„„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点拨:[妻]知足乐命、质朴一生。[我]无尽哀思、伤痛,自责、愧疚。写出了一幅厚重的恩爱图。
附:为什么不把布寄到自家。不让妻为难,因为还有孩子、母亲。表现我的细心对妻的爱。
八、对比阅读
同为怀念亡妻,与巴金的《怀念萧珊》比较两篇文章有何不同?同学谈感受。明确:一则平淡如水,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表现是痛定思痛后的无限哀思。铁凝:当我重读了他的作品,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他的作品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新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
一则字字皆是血,句句都是泪,全文悲痛惨绝,不忍卒读,悲痛浓得化不开。
亡悼主题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永恒魅力。
第五篇:《亡人逸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教学重点: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教学难点:
1.在写作中学会借鉴运用细节描写.2.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思念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孙犁来说,是彻痛彻悲,永志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妻子因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永远的离开了他。四十多年的恩爱夫妻,一朝竟成永世之别,这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每当静下来时,如烟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妻子故去五年后才用零星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点滴的回忆,又过了七年才写下悼亡文字,那就是亡人逸事,为什么?
明确:不堪回首
第四部分相关内容.二.研读课文
(1)作者说:自己只是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的.请问:这些断片在文中具体指哪些事情?(借此来展现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的)(快速阅读全文,思考概括)
概括前三部分的内容,整体感知她的形象
(2)作者记述的这些断片,其中哪一个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从大家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她是怎样一个伟大的女性,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妻子她都是成功的.可能有同学至此还在疑惑,作者对他妻子如何?
可提示:(上文有一个让她很感动的事情),为何把那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娘家?
其间教师通过幻灯片补充相关资料.如文革期间的共患难及作者写下的点滴的怀念文字.(4)但就是这样,作者在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令一种强烈的情感?
愧疚,自责,引导:第四部分第4小节.第3小节.更突显出妻子的伟大。
(5)他们无一不触动我们的心灵,扣动我们的心弦.为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震撼力(令人潸然的回甘余韵的情致)呢?
张显魅力的法宝就是细节.(5)什么叫细节?
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得当,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正如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6)从你读过的作品中举一个令你至今难忘的细节描写,当然,也可以是你自己的写作中动人的细节描写.教师可提示例举:
像山那样思考中狼一家在一起嬉戏的场景以及被猎杀后临死时那的眼神.我与地坛中,母亲为了找我时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那缓缓离去的背影,那茫然又急迫的步履.三.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有的可能只是真,美二字,以一份真心地写的真景象,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的美的情思.而翻开尘封的历史,不独孙犁如此情真,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澎湃激昂的苏轼,也抒写过对亡妻的追忆.四,补充苏轼江城子
五.全文小结
郁达夫所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刚刚读过的这两篇文章,这里是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六.推荐阅读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
七.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