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中年走进智慧》的读后感
中年是一个人生的重大危机点。
人到中年,不论事业有成还是默默无闻,都会遇到困惑和挑战。近30年的工作经历,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也平平安安地过来了,从一个无知的青年,成长为一名高级电测仪表工,基本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客户服务好。所里开展的“一岗多能”的培训,给我们这些进入中年的人敲响了警钟,以前的计划经济正逐步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我们直接面临的是有时活多得来不及做,要加班加点;有时干脆没活可干,而这时兄弟班组却在加班加点;由于工种的不同,我们只能袖手旁观。面临这样的危机我们将作何选择?
中年是一个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我们的职业已经达到了顶峰,开始慢慢失去了成就感,该如何寻求新的生活和工作的目标;我们的身体在走下坡路,容颜衰退,力不从心,该如何寻求内心的宁静,焕发出中年人的光彩。面对市场经济的重重挑战,我们不是让市场来适应我们,我们应首先去适应市场。面对挑战,自己要做好应战的准备,如果需要“一岗多能”的培训,我也会义不容辞的参加,接受市场的挑战。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干一行,爱一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我觉得,无论干什么工作,心态一定要摆正,是要我做好工作,还是我要做好工作,主观上分清做好工作是为了谁?目的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自我,那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什么工作,无论什么人去做,都一定能做好。因此,无论把我放在哪个岗位,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首先要态度端正,这次做得不好,那是我的技术不到家,我会去钻研、去请教、去探索,找出技术不到家的症结所在,以便下次改进,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中年是一个人生的重大变化点。
我们的子女渐渐长大,不再那么依恋父母了,该如何摆脱忙忙碌碌的状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人到中年,我们要审视内心的宁静,心灵变得开放自由,让安宁的感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接受衰老这一现实,展现自己在经历岁月的磨练之后思想和心灵的成熟,展现内在的美;接受生活中失去和改变,不要悲伤,有失就有得;找到表达自己创造力的方式,摆脱以往的束搏从而进入真正的自我。面对市场的挑战和生理的变化,我们要深入生活的真谛,坚定地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对生活经历所蕴含的精神领悟以及我们对智慧的渴求,逐渐形成中年人的智慧,展现中年人的智慧。
面对这些中年时期的危机、转折和变化,面对中年时期的失去和改变,我们将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珍惜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珍惜体制改革给予我们的机遇。
第二篇: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参加“全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3月29日——30日,我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一线教师,共一千余人。主讲的老师有5位,他们分别是管建刚(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吴勇(江苏省特级教师,“童话作文”倡导者)、何绮华(台湾阅读剧场团长及作坊培训讲师)、张祖庆(江苏省特级教师)、何捷(福建青年名师作家)。
课堂上,教师们幽默风趣、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老师们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成功之路,让我们明白了作文教学的路子该怎么走。下面我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一、从学生想象入手,还作文以灵性。
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和特长。在新作文课堂上,不少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一天性,放飞学生想象,让学生心中活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比如: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光听这名字感觉很陌生,不知所然,但是一节课下来,我终于知道张老师的创意写作,其实就和我们平时的想象作文差不多。在创意写作时,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老师在执教时得注意,不能否定孩子的想法,也不要及时评价,这是创意写作的原则。
整堂课在“猜测——视屏揭秘----大胆想象——小组交流-----个人发言”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再加上教师文学素养好,课堂上机智幽默,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充满灵性,教学效果好,让人印象深刻。
二、做有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何绮华老师和张祖庆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个示范,何老师在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张老师在有趣的视频中,播放了荷兰某图书馆的智能借阅卡,让学生一片哗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了当天的习作内容。我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也能多下功夫,成功也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三、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打开思路也许并不难,但是一但要从思想变为文字,就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困难。管建刚老师在他的习作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的课题是《一次争吵(争论、讨论、辩论)》,首先让大家解决作文字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做到“人物勤开口,人物会说话”(人物多对几次话,说话的内容较多)就可以了。其次,还要让作文辞意兼美,他出示例文前后对比,把文中开始的“说”了换成其他表达说的词语,再在提示语前用上逗号,这样句子就优美起来了。
四、新名词“101行动”
在何捷老师这堂课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101行动,所谓的“101行动”,是由美国小朋友发起的贴“话”活动,征集101句小伙伴们最希望听到的或最不希望听到的话,任意贴在家中,家人能看到并能常说或避免说的,在教学中,何老师从句到段,逐步引导学生先写一句话,然后写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进而就成了一篇文章,这让我们看起来,习作教学其实不是那么难,也让学生感
觉能说出心中的话而开心。我想,作文教学之“新”字的诠释就如此吧。
永和完小:江书珍
2014年4月2日
第三篇: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
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
我对遥远逝去的童年知之有限所以我将允许儿童来教导我
我不是圣人有时也会犯错所以我将容忍孩子的错失之举
我并非全知所以我无需强求孩子如此
我需要爱与被爱所以我将对无邪的孩子开放自己
我喜欢被表扬的滋味所以我会肯定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
我需要安全的庇护所以我也要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晴空
我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我认
可孩子们一切个性张扬的举动我害怕孤独无助所以我将以善良亲和温柔之心
轻触弱势儿童的内心世界
我是成熟的大人常渴望童真再现所以我会永保一颗不老的童心
与其同行
走近孩子走进童心
一起感受阳光的明媚
一起承受风雨的侵袭
孩子伴着爱成长
我携着童心相随
第四篇: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
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思想纵横)
罗建军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0日 07 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基层群众反映:党员干部的身影见得多了,干部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但也有群众表示:自己与党员干部还是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这启发我们深入思考“走近”群众与“走进”群众的内涵与差别。
深入基层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作风、更好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深入基层,首先需要“走近”群众。如果连“走近”群众都做不到,深入基层就成了一句空话。但“走近”群众并不等于“走进”群众,如果下基层仅停留于前者而做不到后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走近”群众而没有“走进”群众,有种种表现。比如,有的领导者虽然走出了机关、来到了基层,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身入心不入,身子在下面,心还在上面;有的工作部署到了下面,但工作重心还在上面;等等。这样一来,干部群众之间还是存在隔膜,工作很难深入下去,也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如果说“走近”更多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的话,那么,“走进”则更具有心理学内涵。“走近”群众,也许只意味着干部与群众空间距离的拉近;“走进”群众,则往往意味着干部与群众心理距离的拉近,甚至是亲密无间、水乳交融。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与人之间只有注重心灵的沟通,加强情感的交汇与交流,才能心心相印。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走进”群众呢?概括地说,需要与群众实现“三通”。一是语言相通。善于掌握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洁形象的群众语言,把它们提炼、吸收到自己的讲话中,以达到群 1 众喜闻乐见的效果;对群众讲实话、不讲空话,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管用的“小”话、不讲虚幻的大话,避免无的放矢、无病呻吟,真正与群众对得上话。二是情感相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进”群众,自然要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真情实意对待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搞好与群众的情感对接。三是心灵相通。时时刻刻心中装有群众,把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真正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努力做到与群众心贴心,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真正让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气”、赢得民心。
第五篇:走进高层工地 走近建筑工人
走进高层工地 走近建筑工人
本台讯(记者徐念东 通讯员曹小军)在以往的采访中,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加关注的可能是项目的建设进度。而此次近距离走进建筑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也让我有了别样的感受。10月25日,我走进工地,走近建筑工人。
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来到师军垦花苑高层住宅项目工程工地,只见建筑工人们正加紧浇注混凝土,捆扎钢筋,运送砂料,高大的塔吊在工人的操作下来往穿梭,一幢幢高层建筑正拔地而起,整个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劳动场面。
目前,农四师在建的14幢高层住宅小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6亿元,属师集资建房工程项目,可惠及1000多户家庭。工程均由宏远公司承建。在一幢正在建设中的小高层,工程技术人员将我带到了8楼。进去一看,这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家都有条不紊地忙碌工作着。来自宏远公司六分公司的泥工秦师傅成了青年工人的带教老师,带着腼腆的笑容,他开始指导青年工人如何为刚砌好的墙面用水泥抹灰。
这样的工作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工序,同样的动作,可即使如此,很快,我们就有些吃不消,仅仅半个小时,一直举着托板的左手觉得有些酸痛,原来小小3千克的水泥竟是如此沉重。再看看秦师傅,已经工作近5个小时,依然动作迅速,丈量尺寸、墙面抹灰,一丝不苟地操作着。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承建保障性住房任务重,工期紧的情况下,宏远公司以建筑管理年活动为抓手,成立工地指挥部及工程管理部,加快施工进度。
在工地上,记者还了解到秦师傅的女儿今年9月份考上了大学,为了不误工期,他都没有回老家为女儿送行。说到女儿,秦师傅感到很对不起女儿,心中充满了愧疚。他告诉记者,从18岁做学徒到现在,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工地讲究多劳多得,每多抹一平方的墙面,工资就会多一些,他一月下来工资能有6000多元,为了让刚上大学的女儿在学校里生活宽裕一些,秦师傅总想着多做一点,多赚一点,干活也就更卖力了。
中午2点,结束了一个上午的忙碌工作,秦师傅收拾好工具,招呼着工友们一起去打饭,大家说说笑笑,享受着短暂的休息时间。来到食堂,和工友们一起吃起了大锅饭,捧着饭菜,坐在宿舍里,一边吃饭一边和工友聊天,望望窗外,想着上学的女儿,李师傅觉得很满足。
据了解,今年,宏远公司在建各类建设工程标段247个,建筑工人约2000多人,他们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劳动者,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他们挥洒着汗水,为伊犁垦区建设和宏远公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相关管理部门或是施工企业都越来越关心这个群体,农民工工资从未拖欠,公司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文体活动走进工地慰问,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里,也衷心地希望,他们能在建设一线快乐地工作,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