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论文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很高。这是因为妇产科的护理工作相较其他科室来说风险更大,这就对妇产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认为,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有利于改善护理工作的质量,还能为母婴的安全提供保障。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笔者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孕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为对照组孕产妇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孕产妇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两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5月~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孕产妇,我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孕产妇的年龄为24~38岁,平均年龄为(26.2±4.6)岁,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孕产妇有5例,为高中的孕产妇有21例,为大专及以上的孕产妇有4例;观察组30例孕产妇的年龄为23~37岁,平均年龄为(25.6±4.4)岁,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孕产妇有4例,为高中的孕产妇有20例,为大专及以上的孕产妇有6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孕产妇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孕产妇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两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是:①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并加以完善。由科室护士长牵头,组建科室风险管理小组,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开展日常护理工作,同时应查漏补缺,分析产科病区护理工作各环节潜在性风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策略。月末召开科室全员风险管理例会,总结并分析前月风险管理实施效果。②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参与法律知识培训。定期开展《护士条例》、《护理核心制度》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的学习,并就风险理论展开针对性讲解,提高医护人员自我维权意识及工作风险意识,以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系数。③强化培训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技能。应定期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参与业务知识培训与学习,反复锤炼护理人员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确保其能够强化掌握日常护理流程以及各部分操作细节。④严格护理文书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护理记录是医疗记录内容构成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护理文书在护理纠纷中有利于明确医护责任,可有效保护护理人员自身权益,因此,规范护理文书显得尤为重要;妇产科医护人员均应规范书写护理病历,从细节入手,实施有效管理。⑤护理人员应转变自身理念以及护理态度,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不少护理纠纷起因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理态度恶劣等,因此,妇产科护理人员应积极转变护理理念,强化自身风险意识,同时还应转变工作态度,以温和的态度、轻柔的话语与患者沟通交流,从患者角度出发,一切为患者考虑,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尽可能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对比
两组护理满意度,按照文献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①满意:患者评分为80~100分。②一般:患者评分为60~80分。③不满意:患者评分低于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照组30例孕产妇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孕产妇有21例(占孕产妇总数的70.0%),表示一般满意的孕产妇有5例(占孕产妇总数的16.7%),表示不满意的孕产妇有4例(占孕产妇总数的13.3%),总满意度为86.7%;在观察组30例孕产妇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孕产妇有28例(占孕产妇总数的93.3%),表示一般满意的孕产妇有2例(占孕产妇总数的6.7%),表示不满意的孕产妇有0例,总满意度为100.0%。观察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妇产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各操作步骤中均隐藏有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事件,既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损及自身。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通过对本研究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实行风险护理管理制度后,其护理满意度高达93.3%,较常规护理组的70.0%有明显提升,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要想在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而加强护理人员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转变护理观念与护理态度,则有利于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在妇产科护理中,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护士的风险意识得到加强,医患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彼此更加信任,护患关系更为和谐,护理工作也就更容易开展。此外,妇产科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难度以及较大的风险性,其工作过程表现出动态性以及连续性特点,所以,应着眼于护理工作实践,从细节入手,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化解护理风险因素,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同时还应严格护理文书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为提高妇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护理工作的质量,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第二篇:妇产科优秀护理论文
俯卧位与平卧位分娩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作者:郭肖兰1,张宏玉2
作者单位:(1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70000;2 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
【摘要】目的:比较俯卧位分娩与传统平卧位分娩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111例产妇分为两组,实验组(51例)取俯卧位分娩接产,对照组(60例)取传统平卧位接产,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和会阴裂伤等母儿结局。结果:俯卧位比平卧位组,第二产程时间短,有更少的会阴侧切(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比平卧位产后出血增多,但仍在生理范围内。结论:俯卧位缩短第二产程,不增加新生儿窒息,降低会阴损伤,是值得推荐应用的分娩体位。
【关键词】
手膝俯卧位;平卧位;第二产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elivery outcomes between on-hands-and-knees and supine position.Methods: A total of 111 puerpera were assigned into experiment group(n=51 cases)and control group(n=62 cases).The experiment lied on-hands-and-kne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lied on back during labor.Time of labor process,volume of postpartum bleeding,Apgar score,and severity of perineum laceration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experiment group showed shorter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lighter perineum laceration,but larger amount of postpartum bleeding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all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onatal asphyxia.Conclusions: On-hands-and-knees can help to shorten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and decrease perineum laceration without inducing neonatal asphyxia,thus it′s worth for application in large scale.[KEY WORDS]On-hands-and-knees;Supine position;the sencond stage of labor
不同历史时期妇女分娩体位各异,但走动和保持自由的体位(直立体位,包括站立、坐、蹲、走动、跪、俯卧、手膝支持俯卧,并随产妇意愿更换)是共同的特点[1]。截石位分娩是伴随着美国产科技术发展,随着产床和产科操作的开展,为方便医师操作,这种体位逐渐成为产科分娩的主导体位,但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研究数据支持。循证医学的研究不支持平卧位分娩,认为增加胎儿窒息,并妨碍胎儿下降,增加难产和会阴侧切[2],WHO分娩指导禁止使用平卧位(截石位)接产,鼓励采用非平卧位体位分娩,如侧卧、坐、俯卧(on your hands and knees)、蹲等。我国传统采用平卧位分娩,近年来也有应用坐位分娩等的研究[3],但应用俯卧位接产未见报道。本研究尝试进行俯卧位接产的探索,并与同期平卧位接产进行对照,希望对正确应用适当的分娩体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集资料。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1例,无妊娠并发症,自愿参加试验者,告之有2种分娩体位,一种是传统的平卧,另一种是俯卧位,在宫口开全后,按预先的随机抽签号码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年龄分别为(26.73±1.45)、(26.67±1.23)岁,孕周分别为(39.45±0.35)、(39.78±0.45)周,孕1~4次,产1~2次,两组年龄(t=1.243,P=0.216)、孕周(t=2.698,P=0.08)、孕次(χ2=1.844,P=0.764)、产次(χ2=6.347,P=0.5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俯卧位接产,产妇宫口胎头拨露后上产床,把产床调整成床尾低位,床头高位,让产妇俯卧于床尾端。如果持续15~20 min以上,仍未见胎头娩出,或拨露较慢,产妇感到俯卧体力不适,可侧卧休息,等几次宫缩后,再俯卧,用大洞巾盖于产妇臀部铺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卧位接产,产妇宫口开全胎头拨露2~3 cm后平卧产床,铺巾接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和侧切情况。产后出血量采用称重法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2.1 两组母儿结局计量指标比较
两组间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7,P=0.055);俯卧位组比平卧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量多,新生儿体重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043、3.159、2.389,P均<0.05)、;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85、0.709,P分别为0.0116、0.455),两组均顺产分娩,无顺转剖者。俯卧位组中,有2例枕后位病例,在俯卧20~35 min后转为枕前位分娩见表1。表1 两组母儿结局计量指标比较
2.2 两组母儿结局计数指标的比较
两组产后出血>200 mL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会阴裂伤和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组比平卧组,有更多的会阴完整病例,和更多的I度裂伤和Ⅱ度裂伤,侧切率低于平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母儿结局计数资料比较
讨论
分娩为自然现象,分娩体位是动物的本能选择行为。其它动物多采用侧卧、俯卧位完成分娩。而平卧位的引入产科,是人类干涉自然分娩的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论证。在应用多年后,才有学者重新研究评估其合理性。
3.1 体位与胎儿宫内窘迫
卧位对母亲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产科基础理论。Carbonne等测量临产后产妇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不同体位时对平均中动脉血压和胎儿血氧分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左侧卧位显示了最低的平均中动脉血压和最高的胎儿血氧分压。在仰卧位出现了1例低血压综合征伴有胎儿血氧分压的降低,改为左侧卧位后好转。研究证明产妇在临产中保持左侧卧位时,较仰卧位和右侧卧位有更高的血氧分压[4]。这奠定了产科中产妇尤其是晚期妊娠产妇要避免仰卧,和胎儿窘迫抢救中首先要改变产妇体位的生理学基础。
本研究中,俯卧位在1 min时出现2例Ⅰ度窒息,5 min时没有窒息儿,而平卧位组在1 min时无窒息儿,在5 min时却出现了2例Ⅰ度窒息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正常产中,出现胎儿窒息的几率是很低的,不足以说明哪种体位更优,但是平卧位有潜在的导致胎儿窒息的危害,在发现有胎心变化时,仍应首先改变平卧位为侧卧位。
3.2 分娩体位与骨盆
Russell应用X线测量产妇妊娠晚期和产后6周的骨盆,发现妇女在坐位时比仰卧位时骨盆出口更宽。1991年 Gupta 等比较了坐位与蹲位的骨盆入口和出口径线,未发现差异。Michel等研究应用了MR技术测量女性骨盆,发现蹲位和手膝支持俯卧位时,骨盆出口径线(sagittal outlet)和坐骨棘径线(interspinousdiameter)要长于仰卧位,蹲位时骨盆的坐骨结节径线(intertuberous diameter)长于其它体位。认为产妇在蹲位或手膝支持俯卧位时,骨盆增宽,有利于胎儿下降和内旋转。而其它体位如截石位、半坐位可能会妨碍胎儿旋转下降[5]。有研究发现,产程中采用手膝支持俯卧位(hands and knees)有助于枕后位转成枕前位,并且产妇在俯卧位时感到背痛明显减轻[6]。
本研究中有2例枕后位者,采用俯卧体位后转为枕前位分娩,尽管例数较少,但提示俯卧位对于胎儿分娩机转有利,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枕后位、头盆不称、胎头不均倾等情况时,尝试应用俯卧位和产妇活动改变来纠正。
3.3 分娩体位与母儿结局
Gupta等[2]的循证研究结果支持第二产程体位取直立体位和/或侧卧位,与取平卧位和/或截石位比较,前者第二产程时间平均缩短4.28 min(95% CI 2.93~5.63 min),减少助产术(RR 0.80,95% CI 0.69~0.92),会阴侧切率(RR 0.83,95% CI 0.75~0.92),增加Ⅱ度裂伤率(RR 1.23,95% CI 1.09~1.39),增多产后出血量(RR 1.63,95% CI 1.29~2.05),减轻产后疼痛(RR 0.73,95% CI 0.60~0.90),更少的异常胎心变化(RR 0.31,95% CI 0.08~0.98)。本研究发现,俯卧位组与平卧位组比较,第一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产程时间缩短,两组均无阴道助产病例;两组会阴侧切率比较,俯卧组只有1例进行了侧切,而平卧组侧切率为88.3%,俯卧位I度裂伤率为70.6%,Ⅱ度裂伤率为11.8%,并且俯卧位组的新生儿平均体重要高于平卧位组,权衡比较,俯卧位会阴损伤程度远低于平卧位。会阴侧切增加盆底肌肉的损伤,增加产后疼痛,有更多的尿潴留等并发症,产后恢复性生活晚于自然裂伤者[7,8],采用俯卧位分娩降低了会阴损伤的发生。
本研究中发现俯卧位的产后出血量要多于平卧位,但是两组间在出血量>200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发现,取俯卧位时,产后出血更容易排出,故产后短时间内出血较多,但并没有引起大量的产后出血。
综上所述,第二产程取俯卧位分娩接产,与传统的平卧位相比,第二产程时间更短,不增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增加,但仍处于生理范围内,俯卧位接产明显降低会阴侧切的应用,有利于会阴的保护,减轻会阴损伤。提示俯卧位可能更有利于枕后位的旋转成枕前位,是更利于正常分娩的体位,值得在临床应用。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是目前国内收录中文最多最权威医学杂志、医学杂志;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提供免费全文阅读。网站可以实现文章内容的全文检索,可以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阅读、下载以及提供最及时的医学信息,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期刊杂志,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Shermer RH,Raines DA.Positioning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moving back to basics[J].JOGNN,1997,26(6):727-734.Gupta JK,Hofmeyr GJ,Smyth RMD.Posi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ur for women without epidural anaesthesia[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3): CD 002006.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1.Bruno C,Alexandra B,Marie-laure L,et al.Maternal position during labor: effects on fetal oxygen saturation measured by pulse oximetry[J].Obstetrics & Gynecology,1996,88:797-800.Simkin P.Maternal positions and pelves revisited[J].Birth,2003,30(2):130-132.Stremler R,Hodnett E,Petryshen P,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ds-and-knees positioning for occipitoposterior position in labor[J].Birth,2005,32(4):243-251.Roberts J,Hanson L.Best practices in second stage labor care:maternal bearing down and positioning[J].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07,52:238-245.Woolley RJ.Benefits and risks of episiotomy: A review of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since 1980.Part I[J].Obstet Gynecol Survey,1995,50:806-820.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第三篇: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7)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输液反应防范及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 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2)合理用药 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钟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 计划用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 配药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5)操作规范 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患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处理措施
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
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④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⑤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⑥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药物及输液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⑦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
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记录完善各项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保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或减免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用药错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妥善保管药物 药物的放置符合药物存储要求,专柜(专屉)、分类、原包装存放(在使用前不能去掉包装和标签),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留存基数的品种和数量宜少不宜多。
(2)杜绝过期药物,坚持“先进先出”“需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定时清理,及时更换快过期药物,报废过期药物。
(3)杜绝不规范处方与口授处方(非紧急情况下),及时识别和纠正有问题的医嘱,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4)正确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式给药,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5)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坚持“三查八对”,严格检查药品质量。(6)用药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药物,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倾听患者主诉,如有疑问,停止用药,再次查对无误,方可执行。
(7)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临床药学知识,提高用药水平。
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错误或用药对象错误后,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2)发现输液瓶内有异物,絮状物、疑为真菌或其他污染物质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患者血样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真菌、抗感染治疗等。
(3)保存剩余药物备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完善各种记录。采取补救措施过程中,尽量不惊动患者,避免正面冲突影响补救措施的实施。
(5)妥善处理后选择时机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取得理解和配合。
(6)如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剩余液体,及时送检。
(7)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及时讨论、分析,针对事件引发原因进行整改,根据情节和对患者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护士长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应急处理程序
用药错误→停止用药→报告医师、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封存药物送检→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报告。
跌倒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定期检查病房设施,保持设施完好,杜绝安全隐患。(2)病房环境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干燥,特殊情况有防滑警示。(3)对住院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识别跌倒的高危患者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4)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等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跌倒。(5)术后第一次小便,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小便,确实需要起床小便时,应有人在床旁守护,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跌倒。(6)对长期卧床、骨折、截肢等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应有人守护,并告知拐杖等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7)对于躁动不安、意识不清、年老体弱、婴幼儿以及运动障碍等易发生坠床的患者,置护栏等保护装置,对照顾着给予相关指导。处理措施
(1)患者突然跌倒,护士迅速赶到患者身边,同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评估患者意识、受伤部位与伤情、全身状况等,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
(2)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处理。
(3)患者头部跌伤,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时,遵医嘱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4)受伤程度较轻者,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酌情进行检查和治疗。
(5)对于皮肤出现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聚维酮碘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师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6)孕妇发生跌倒,应观察和记录有无阴道流血,流水和宫缩,早期发现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先兆。
(7)了解患者跌倒时情况,分析跌倒原因,加强巡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8)填写跌倒/ 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跌倒→护士立即赶到现场,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必要检查,伤情认定→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伤情及病情记录→详细交班→强化健康教育→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压疮防范与应急处理 措施防范
(1)对高危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对难免压疮患者填写难免压疮申请表(以强迫体位及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或特殊、医嘱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在大小便失禁、高度水肿、极度消瘦3项中的一项或几项可申报难免压疮),护理部指定专人核实、指导、追踪,必要时组织护理会诊。(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护理。
(4)对长期卧床者,定时更换体位,2-3小时翻身1次,按摩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
(5)瘫痪患者或病情不允许翻身的患者,可用多功能按摩床垫,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缓解局部压力。(6)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处理措施 避免或减少导致压疮的因素,根据压疮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1)第Ⅰ期 皮肤完整、发红。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指压不褪色的红斑。
处理措施:避免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减少局部刺激。禁按摩,避免摩擦。可局部使用减压贴或赛肤润等敷料。(2)第Ⅱ期 表皮或真皮受损,但未穿透真皮层。临床表现:疼痛、水泡或破皮。处理措施:避免局部继续受压,定时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妥善处理创面,有条件者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感染。促进上皮组织修复,有条件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
(3)第Ⅲ期 表皮或真皮全部受损,穿入皮下组织,尚未穿透筋膜及肌肉层。
临床表现;有不规则的深凹,伤口基底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深洞,可有坏死组织及渗液,伤口基底部无痛感。处理措施: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必要时清创。使用水凝胶、水胶体、泡沫类或银离子等新型敷料。促进伤口湿性愈合。
(4)第Ⅳ期 全皮层损害,涉及筋膜、肌肉、骨。
临床表现:肌肉或骨暴露,可有坏死组织、潜行、瘘管、渗出液较多。
处理措施: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必要时手术治疗。处理程序
评估压疮高危患者→采取防范措施→根据压疮分期进行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窒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评估患者误吸的高危因素: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障碍,呕吐物不能有效排出,鼻饲管脱出或食物反流,头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小儿、年老、体弱及进食过快者等。(2)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误吸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家属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吸的玩具和食物。
患者呕吐时,应弯腰低头或头偏于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
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进食过程中避免谈笑、责骂、哭泣等情绪波动。
(3)对可能误吸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措施
床旁备抽吸等急救装置。
对意识、吞咽障碍等患者,护士应协助喂食,或遵医嘱管饲流汁,注意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移位、脱出。
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及时抽吸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处理措施
(1)患者发生窒息,护士立即采取解除窒息的措施,同时迅速报告医师,查找窒息原因。
(2)针对导致窒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①误吸: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可采取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患者腹部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勿伤及肋骨)。昏迷倒地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按上法推压冲击脐上部位。通过冲击上腹部,突然增大腹内压力,抬高膈肌,使呼吸道瞬间压力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的同时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驱出,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1次。
幼儿喉部异物:现场人员沉着冷静,迅速抓住幼儿双脚将其倒提,同时用空心拳击拍背部,如异物不能取出,应紧急气管切开或手术取出异物。
咯血导致的窒息:立即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清除呼吸道内的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现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停止,患者出现烦躁、表情恐惧、发绀等窒息先兆时,应立即用吸引器吸出咽喉及支气管血块。
④头颈部手术或气管切开术后窒息:迅速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痰液堵塞导致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4)做好记录并详细交接班。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窒息→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监测病情→护理记录→交接病情。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黏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液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从伤口尽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 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及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作相应处理。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 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试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第四篇: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陪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的决策,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应不断完善护理风险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处置预案,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归纳了临床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导管脱落、跌到、压疮、烫伤、窒息、患者自杀、患者走失、针刺伤等的防范与应急处理。
一、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全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生,并在穿头卡、医嘱单、三测单(体温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要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术。(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7)6小时内完善抢救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生、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博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二、输液反应防范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
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的质量。(2)合理用药
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
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4)环境适宜
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
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患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生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
根据病情轻重你,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1)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2)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3)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体和剩余要也备查。
4)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药物及输液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7)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检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应急处理措施】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封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三、输血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1)血液必须由医务人员领取。
(2)严格执行 “三查八对”制度,发血者和领血者必须共同核对。(3)进行输血治疗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输血前再次由2人核对,确保输血正确无误。
(4)血液领回病房,须尽快输注,不得退回。遇特殊情况咱不能输注者,应立即送回输血科寄存(15分钟内),标明寄存开始时间。切忌用非储存血冰箱存储血液。
(5)对有过敏史的受血者,输血前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6)输血速度适宜。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1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7)加强巡视,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后的30分钟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仔细询问和倾听患者主诉。、【处理措施】
(1)发生输血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报告医生、护士长及科主任,迅速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1)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呈进行发展,应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剩余血液备查。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畏寒、发热时,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2)溶血反应:可疑溶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抽取患者血标本与血袋剩余血一并送输血科检验;密切观察肾区症状及尿液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碱化尿液等对症处理;对尿少、尿闭者,按肾衰竭处理,必要时行透析疗法。
(2)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3)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护理部、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职能部门。
(4)患者家属有异议时,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血液、输血器进行封存、送检。【应急处理程序】
可疑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报告医生、护士长及科主任→遵医嘱采取救治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血袋剩余血与采患者血样送检→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相关部门。
第五篇: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陪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决策,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应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处置预案,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本章归纳了临床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导管脱落、跌倒、压疮、烫伤、窒息、患者自杀、患者走失、针刺伤等的防范与应急处理。
一、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
【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术。(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7)6小时内完善抢救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二、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患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1)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2)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
3)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4)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药物及输液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7)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
(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3)高浓度吸人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封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三、输血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血液必须由医护人员领取。
(2)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发血者和领血者必须共同核对。(3)进行输血治疗时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输血前再次由2人核对,确保输血正确无误。
(4)血液领回病房后,须尽快输注,不得退回。遇特殊情况暂时不能输注者,应立即送回输血科寄存(15分钟内),标明寄存开始时间。切忌用非储血冰箱存储血液。
(5)对有过敏史的受血者,输血前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6)输血速度适宜。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1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可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7)加强巡视,保证输血安全。输注后的30分钟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仔细询问和倾听患者主诉。
【处理措施】
(1)发生输血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报告医师、护士长及科主任,迅速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应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剩余血液备查。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畏寒、发冷时,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2)溶血反应:可疑溶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输注
生理盐水;抽取患者血标本与血袋剩余血一并送输血科检验;密切观察肾区症状及尿液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碱化尿液等对症处理;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必要时行透析疗法。
(2)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3)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护理部、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职能部门。
(4)患者或家属有异议时,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血液、输血器进行封存、送检。
【应急处理程序】
可疑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报告医师、护士长及科主任→遵医嘱采取救治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血袋剩余血与采患者血样送检→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相关部门。
四、用药错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妥善保管药物药物的放置符合药物存储要求,专柜(专屉)、分类、原包装存放(在使用前不能去掉包装和标签);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留存基数的品种和数量宜少不宜多。
(2)杜绝过期药物坚持“先进先出”、“需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定时清理,及时更换快过期药物,报废过期药物。
(3)杜绝不规范处方与口授处方(非紧急情况下),及时识别和纠正有问题的医嘱,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4)正确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式给药,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5)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坚持“三查八对”,严格检查药品质量。(6)用药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药物,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倾听患者主诉,如有疑问,停止用药,再次查对无误,方可执行。
(7)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临床药学知识,提高用药水平。
【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错误或用药对象错误后,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2)发现输液瓶内有异物、絮状物,疑为真菌或其他污染物质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患者血样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抗真菌、抗感染冶疗等。
(3)保存剩余药物备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完善各种记录。采取补救措施过程中,尽量不惊动患者,避免正面冲突影响补救措施的实施。
(5)妥善处理后选择时机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取得
理解和配合。
(6)如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剩余液体,及时送检。
(7)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及时讨论、分析,针对事件引发原因进行整改,根据情节和对患者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护士长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护理部等职能部门。
【应急处理程序】
用药错误→停止用药→报告医师、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封存药物送检→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报告。
五、导管脱落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所有管道必须妥善固定,由置管者做好标记,详细记录管道名称、留置时间、部位、长度,观察和记录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加强对高危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有拔管史、依从性差的患者)的观察,作为重点交接班内容详细交接。
(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其防范意识及管道自护能力。
(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治疗、护理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脱落。
(5)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导管脱出移位的风险意识。如PICC置管,穿刺时尽量避开肘窝,以透明敷料固定体外导管,也可使用固定翼加强导管固定;更换敷料时,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处理措施】根据脱落导管的类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和交接班,防止再次脱管。
(1)伤口引流管脱落立即报告医师,将脱出的引流管交医师查看是否完整,如有管道断裂在体内,须进一步处理;观察伤V1渗出情况,需要再次置管时,协助医师做好相关准备。
(2)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夹闭引流管并更换引流装置;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3)“T”管脱落立即报告医师,密切观察腹痛情况,告知患者暂禁食禁饮,必要时协助医师重新插管。
(4)胃管脱落观察患者有无窒息表现,是否腹胀;如病情需要,遵医嘱重新置管。
(5)导尿管脱落观察患者有无尿道损伤征象,是否存在尿急、尿痛、血尿等现象;评估患者膀胱充盈度、是否能自行排尿,必要时遵医嘱重新置管。
(6)气管导管脱落对气管切开患者立即用止血钳撑开气管切开处,确保呼吸道畅通,同时报告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7)PICC置管/深静脉置管脱落
1)导管部分脱出:观察导管脱出的长度,用无菌注射器抽回血,如无回血,报告医师,遵医嘱用肝素钠液或尿激酶通管,如导管不通畅则拔管;如有回血,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通畅,重新固定,严禁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导管完全脱出: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评估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及渗血,用无菌棉签压迫穿刺部位,直到完全止血;消毒穿刺点,用无菌敷贴覆盖;评估渗出液性状、量;根据需要重新置管。
3)导管断裂:如为体外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如为体内部分断裂,,立即报告医师并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如导管尖端已漂移至心室,应制动患者,协助医师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以介入手术取出导管。
(8)自控镇痛泵(PcA)导管脱落:立即检查导管末端是否完整,报告医师及麻醉师进行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脱管→应急处理并报告医师→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重新置管→密切观察病隋变化→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及交接班→防止再次脱管。
六、跌倒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定期检查病房设施,保持设施完好,杜绝安全隐患。(2)病房环境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干燥,特殊情况有防滑警示牌。(3)对住院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识别跌倒的高危患者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4)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等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跌倒。
(5)术后第1次小便,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小便,确实需要起床小便时,应有人在床旁守护,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致跌倒。
(6)对长期卧床、骨折、截肢等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应有人守护,并告知拐杖等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7)对于躁动不安、意识不清、年老体弱、婴幼儿以及运动障碍等易发生坠床的患者,置护栏等保护装置,对照顾者给予相关指导。
【处理措施】
(1)患者突然跌倒,护士迅速赶到患者身边,同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评估患者意识、受伤部位与伤情、全身状况等,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
(2)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处理。
(3)患者头部跌伤,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时,遵医嘱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受伤程度较轻者,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酌情进行检查和治疗。
(5)对于皮肤出现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聚维酮碘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师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6)孕妇发生跌倒,应观察和记录有无阴道流血、流水和宫缩,早期发现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先兆。
(7)了解患者跌倒时情况,分析跌倒原因,加强巡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8)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跌倒→护士立即赶到现场,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必要检查,伤情认定→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伤情及病情记录啊+详细交班→强化健康教育→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七、压疮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对高危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2)对难免压疮患者填写难免压疮申报表(以强迫体位及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或特殊,医嘱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在大小便失禁、高度水肿、极度消瘦3项中的1项或几项可申报难免压疮),护理部指定专人核实、指导、追踪,必要时组织护理会诊。
(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护理。
(4)对长期卧床者,定时更换体位,2~3小时翻身l次,按摩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
(5)瘫痪患者或病情不允许翻身的患者,可用多功能按摩床垫,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缓解局部压力。
(6)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处理措施】 避免或减少导致压疮的因素,根据压疮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1)第1期皮肤完整、发红。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指压不褪色的红斑。
处理措施:避免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减少局部刺激。禁按摩,避免摩擦。可局部使用减压贴或赛肤润等敷料。
(2)第11期表皮或真皮受损,但尚未穿透真皮层。临床表现:疼痛、水疱或破皮。
处理措施:①避免局部继续受压,定时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②妥善处理创面,有条件者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感染。③促进上皮组织修复,有条件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
(3)第111期表皮或真皮全部受损,穿入皮下组织,尚未穿透筋膜及肌肉层。
临床表现:有不规则的深凹,伤口基底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深洞,可有坏死组织及渗液,伤口基底部基本无痛感。
处理措施: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必要时清创。使用水凝胶、水胶体、泡沫类或银离子等新型敷料,促进伤口湿性愈
合。
(4)第Ⅳ期全皮层损害,涉及筋膜、肌肉、骨。
临床表现:肌肉或骨暴露,可有坏死组织、潜行、瘘管,渗出液较多。
处理措施: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必要时手术治疗。
【处理程序】
评估压疮高危患者→采取防范措施→根据压疮分期进行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八、烫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设立醒目的标识(如热水、开水等)。
(2)及时、准确评估患者情况,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烫伤的健康教育,强化对儿童和老人的安全宣教。
(3)保暖引起的烫伤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保暖用具:使用热水袋时用布套或厚毛巾包裹,不直接接触皮肤,经常查看热水袋的位置及是否漏水;热水袋温度成人不超过60。C,婴幼儿、老年人、术后麻醉未醒、感觉迟钝、末梢循环不良、昏迷等患者低于50℃。
(4)新生儿烫伤严禁直接使用热水袋为新生儿复温;新生儿沐浴时必须经过两次试温,严禁戴手套为新生儿沐浴,因隔离需要必须戴手套操作时,只能选择盆浴,并测好水温后方可进行操作。
(5)电器灼伤安全使用各类医疗电器,防止因局部潮湿(汗水、血液等)导致电灼伤。使用温疗仪时,护士应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密切监测温度变化,观察治疗部位的局部情况,告知患者和家属不随意调节仪器。
(6)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生活设施调节水温时,先开冷水开关,再开热水开关;使用完毕,先关热水开关,再关冷水开关。热水瓶放置在固定且不易触碰的地方。
【处理措施】
(1)脱离热源,采取冷疗法。立即用洁净冷水或冰水冲洗,浸泡或冷敷烫伤部位30~60分钟,终止热力对组织的继续损害,有效减轻损伤程度和疼痛。
(2)报告医师和护士长,根据烫伤程度、面积大小给予适当处理。1)1度烫伤:属于表皮烫伤,皮肤有发红、疼痛的现象。处理措施:冷敷,可用水胶体敷料(如透明贴)或湿润烧伤膏等。
2)II度烫伤:浅Il度烫伤伤及表皮和真皮浅层,产生水泡,色素沉着。深Il度烫伤伤及表皮下方的真皮层。
处理措施:正确处理水疱,避免小水疱破损,大水疱可在无菌操作下低位刺破放出水疱液;已破的水疱或污染较重者,应彻底消毒、清洗创面,外敷水胶体敷料或湿润烧伤膏。
3)III度烫伤:烫伤直达皮下组织,皮肤有发硬、发白或发黑的现象,虽然疼痛感并不明显,但却是非常严重的烫伤。
处理措施:立即请烧伤科医师会诊,进行清创处理、指导治疗。
(3)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烫伤→立即脱离热源,迅速用洁净冷水或冰水冲洗,浸泡或冷敷烫伤部位30~60分钟→正确处理创面→遵医嘱用药→寻找原因→及时整改。
九、窒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评估患者误吸的高危因素: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障碍,呕吐物不能有效排出,鼻饲管脱出或食物反流,头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小儿、年老、体弱及进食过快者等。
(2)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误吸的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属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吸的玩具和食物。2)患者呕吐时,应弯腰低头或头偏于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3)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进食过程中避免谈笑、责骂、哭泣等情绪波动。
(3)对可能误吸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措施 1)床旁备抽吸等急救装置。
2)对意识、吞咽障碍等患者,护士应协助喂食,或遵医嘱管饲流汁,注意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移位、脱出。
3)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及时抽吸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处理措施】
(1)患者发生窒息,护士立即采取解除窒息的措施,同时迅速报告医师,查找窒息原因。
(2)针对导致窒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1)误吸: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可采用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勿伤及肋骨)。昏迷倒地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按上法推压冲击脐上部位。通过冲击上腹部,突然增大腹内压力,抬高膈肌,使呼吸道瞬间压力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的同时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驱出。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l次。
2)幼儿喉部异物:现场人员沉着冷静,迅速抓住幼儿双脚将其倒提,同时用空心掌击拍背部,如异物不能取出,应紧急气管切开或手术取出异物。
3)咯血导致的窒息:立即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清除呼吸道内的血液,保持呼吸道畅通。若发现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停止,患者出现烦躁、表情恐惧、发绀等窒息先兆时,应立即用吸引器吸出咽喉及支气管血块。
4)头颈部手术或气管切开术后窒息:迅速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因痰液堵塞导致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
(4)做好记录并详细交接班。【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窒息→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监测病情→护理记录→交接病情。
十、患者自杀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巡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并及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进行重点交接班。
(2)及时与家属沟通,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情绪变化.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告知家属需24小时陪伴。
(3)检查患者室内环境、用物,清除不安全的器具和药品。必要时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约束。
【处理措施】
(1)发现患者自杀,立即判断患者相关情况,就地抢救;同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值班医师、科主任。
(2)保护现场,清理无关人员,减少不良影响。保存自杀用具,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取证。
(3)对死亡者做好尸体料理。无家属在场时,需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清理患者遗物并签名,暂由护士长保存。
(4)做好家属的联络和安抚工作。【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自杀→就地抢救、逐级上报→协助取证→清理死亡患者遗物→安抚家属。
十一、患者走失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做好人院告知对新入院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入院须知。特殊情况外出前需征得经管医师和护士长同意方可离开。
(2)加强巡视和交接班,对有走失危险的高危患者(如精神、智能障碍者、无陪幼儿、老年患者等),及时与家属沟通。
(3)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对于精神、心理、智能障碍患者,要求家属24小时陪伴。
【处理措施】
(1)发现患者走失,及时寻找。了解患者走失前状况、有无异常表现,查看患者物件(留言、信件等),寻找有帮助价值的线索。
(2)确认患者走失,立即报告医师、护士长及保卫部(晚夜班报告总值班)等,与家属尽快联系,共同寻找。
(3)分析患者走失原因,进行相关处理。【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走失→了解情况,联系家属→确认走失→报告备案→共同寻找→分析走失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十二、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液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及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l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作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叶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