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有资格玩吗美文
梁实秋先生在世时,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冰糖肘子端上来,他不吃,要吃最后端上来的八宝饭。梁先生笑说:“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我发现许多伟人,都因为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玩,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这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堂则全力以赴。
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统计报告:受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长得多,老来也比较健康。报告分析,一方面因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较优裕;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克制自己,想吃的东西不吃,不想动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运动,所以连老来发胖的比率都比一般人低。可不是吗?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
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家跳到别家公司,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的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能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工人,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照顾,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人的自觉。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的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各位年轻朋友,我们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东西。
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自觉;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谨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念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儿,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或在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记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到头来你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第二篇:你有资格玩吗的阅读答案
【原文】
①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②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③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
④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⑤转眼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时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⑥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玩,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那么好的时候,答案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⑦可不是吗?
⑧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
⑨相反地,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⑩各位年轻朋友,【 】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11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拚命把该念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同时,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12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或在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13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问题】
20.“转眼过去三十多年了”,作者为什么会“时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2分)
21.文中谈到功课表现好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出色的秘诀是什么?(4分)
22.结合第⑩-13段的内容,选择下面一组词语填入文中第⑩段的横线处。(2分)
①“过瘾”与“牺牲”
②“收入”与“付出”
③“计划”与“节制”
【参考答案】
20.因为作者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评分:共2分。
21.①做事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②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并能节制自己。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2分。
22.②
评分:共2分。
注:文字表述题意思对即可,一般不出现0.5分。
第三篇:你有情绪性进食吗美文摘抄
你是否有过在灰暗的一天里,坐在桌旁,吃了巧克力,又接着吃了蛋糕?又或者,在热闹的派对里,你端着一盘满满的食物,和人愉快地交谈着,盘子却在不经意间变得空空如也?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提醒你,你是一位情绪性进食的人。如果你还在期望保持窈窕的体型的话,就请接着阅读:
克制
是的,你的确非常想吃东西,但先克制一下吧。可以试试5分钟策略。在你想吃东西的时候,克制5分钟之后再吃,下一回,克制10分钟,到了你能克制20分钟的时候――你就压根就忘了吃东西这回事。
先喝杯水
拥有水分才拥有美。所以啊,在吃东西前,先喝杯水。这让你能缓解情绪(无论是好的或坏的),而且到肚子饱饱的。
用低热量食物塞饱肚子
冰箱里,储存点低热量的食物,蔬菜和水果是最好的选择。当你非常想吃东西的时候,也只有这些东西可以选择。
出去走一走
无论你是太过高兴或太过难过,出去走走都是个好主意。在漫步中,你能排遣低下的情绪,也能抒发的情感。不过,最重要的就是,你总不能一边走,一边吃东西吧?
运动!
穿上你最爱的运动鞋,开始跑步吧,或者别的物理运动,动动身子,克制了进食,又消耗了热量,何乐而不为呢?
写下来
收藏些书和期刊。它们能帮助你对抗负面的情绪。如果某天真的很糟糕的话,写下你的不快,书写也是一种发泄。然后,你再决定,做些什么能让你高兴的事,但决不能是吃东西!
爱爱你自己
难道你的生活单调到只有吃吗?有很多爱自己的方式。沐浴,按摩,做个头发,或去美容都是爱抚自己的好选择,为什么非得吃呢?而且,这些方式能让你变得更美丽!
说出来!
真正的,可以分享和悲伤。所以,对她们说出来,让她们给你分析为什么悲伤或和你一起。开放的人才能。
第四篇:你有不顾一切的念头吗美文
骄傲是成长的诱饵,成长是心灵的诱饵
曾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为了实现若干年前许下的相见的承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不顾天气恶劣、交通不便,而准时赶到见面地点的故事。文章的题目是《一诺千金》,表现了两个年轻人守信的品质。
当时阅读时,只是觉得两人守信这一点很可贵。时过境迁,再次欣赏,突然被年轻人为达成诺言而不顾一切的念头深深地打动。
我们年幼时有许多天真的想法,为实现它们还不惜付出很多的代价。长大后,变得成熟,变得学会保护自己。我们知道,生命不可能像万花筒似的,每天都有眼花缭乱的巨变,那样的生命虽然花哨艳丽,却极不牢靠。于是,在电闪雷鸣的夜晚,我们躲在家里防止淋雨受凉;在季节更替的时候,注意及时添减衣物;在艰涩棘手的难题面前,理解了如何运筹帷幄;在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里,学会了如何游刃有余;在吹毛求疵的领导面前,懂得了如何尽善尽美。
我们满意今天的练达,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今天的我们长出鲜明的牙鞘已经困难,我们不愿为了什么而不顾一切。我们觉得那样的念头,只会如孤注一掷般成为别人的笑柄,那是幼稚,甚至是可耻。成熟成就了我们的患得患失,要同时权衡的事情太多,我们的心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清莹澄澈。
不宁的心态,使我们掠过楷书直奔行草,于是随处可见烟云满纸,张声作势,仿佛漫漫的艺术长途一夜之间可以走到尽头。只要生活和精神的投射稍有分神,悟道的锋芒就像强弩之末,无力穿透鲁缟了。缘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需要淡泊静味的安宁,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的浮躁。
如今,再擦破手,感觉上比年幼时擦破手还要痛得多。那是因为,现在我们太懂得所谓的保护自我,唯唯诺诺地规矩做人。我们已是一粒粒的卵石,足够圆滑,并且知道如何来避免伤害,所以难得有破皮流血的机会。但是我们又可曾想过,如果事事都不肯放手一搏,人生又何来真实和激情、成败与梦想?始终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有什么用呢?我们非要把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是不是因为我们其实太年轻,只因一身肌肤太完整,就舍不得碰撞,就害怕受创,就摒弃了一个个不顾一切的念头呢?
“游心于物之初”,这在当时只是庄子个人的小小愿望,千年岁月悄然飘逝之后,应该成为我们深切的渴望。不只是淡泊恬静,更有返璞归真的豁达和张弛之间的气度。不顾一切,不是年幼的无知和莽撞,有时恰恰是顾及了人生很多方面后激发的勇气和激情,是一种自我的实现。
人生需要稳扎稳打,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然而适时地闪过几个不顾一切的念头,也未必是幼稚和可笑。老夫尚且聊发少年狂,追梦赶路的人哪,你的自信和勇敢又到哪儿去了呢?
第五篇:你不努力,有什么资格抱怨美文(精选)
你不努力,何谈成功?最近网上热议的华科最年轻教授,谈何不是苦苦煎熬过来的呢?当你自以为很努力时,请看更努力的人;当你觉得命运不公、老板刻薄时,请问你在各方面的能力是否都超越了你竞争对手?如果没有,那一定还有提升空间。
最近,母校一则牛人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许多年轻学弟学妹的敬仰。这位现年28岁的华科本科校友获得了湖南大学的木土工程教授职位。24岁毕业那年,他留美读博,3年后毕业,去了美孚做高级工程师。随后作为国家千人青年计划,回国取得了这份殊胜的成绩。一般来说,国内一流大学(top20)的年轻教授普遍也在35岁至上,不少40岁以上的大学教师还只有副教授职称。这位校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虽然和其在美国留学发表的顶尖学术论文直接相关,但这等实力却有赖于本科的积累和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
他自己在日志中写到:“我把大学时取得的成绩归结于我的努力,现在我都非常肯定地说,我当时花在学习和思考上的时间,比99%的同学都要多。”每天早上7点就去自习室,经常晚上10点才离开自习室,双休日也如此。在华科这样的学生多不多?就我亲身经历来说,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我作为一个拖后腿的校友引以为豪的华工学风!如果各行各业的商界精英、科研专家和学术大师都能秉承这种奋斗刻苦的精神,中国一定会像德国那样永续发展,而不至于因实体经济的空心化最终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乃至于停滞。
结合昨天看的一部华尔街系列电影,在此谈谈感受,也是给我自己的一种反思、教诲和鞭策。成功的人必然有共同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定有勤奋、刻苦;如果不够努力,就不该抱怨。即便你的命运、运气(或者因果上称之为福报)不够好,但如果你足够努力,一定会有所获得。更进一步讲,任何命运多舛的人,都能有这位28岁校友的刻苦精神,你在财富、地位和各方面的收获一定不会差!当你自以为很努力时,请看更努力的人;当你觉得命运不公、老板刻薄时,请问你在各方面的能力是否都超越了你竞争对手?如果没有,那一定还有提升空间。
1、规划比努力更重要
同样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结果很不相同。有些人学习很刻苦,但最终却找了非常普通的工作。反过来,正如昨天电影描述的那样,23岁的本科毕业生在投行能获得年薪25万美金的报酬。这其中除了运气不谈外,规划也很重要。就像我自己来说,我自认为运气还算好的人。在华科,像我这样四年时间里累计自习时间不到10小时的,占比不到3%。70%以上的大学同学,每周至少有10小时的自习时间。一方面是专业性质的问题,一方面是学习态度。但比较幸运的是,我找的这份工作从收入、对职业长远发展来看,在当年毕业的几千人里,应该也排得上前3%。这和个人的规划、方向选择很有关系。如果你的方向错了,所耗费的努力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也是我常常劝导身边同龄人,以及希望为学弟学妹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创办实习联盟等计划的目的。
2、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很刻苦
由于现前项目基本上都是和外资投行合作,渐渐就会感到自己混得很糟糕。正如电影里描述的那般,23岁毕业就年薪25万美金,工作10年250万美金,公司老板作为最高的打工者,年收入往往超过1亿美金。是不是真的?据我了解,我们在香*的那些投行客户,刚毕业的人,如果运气好,做的项目能很快上市,年收入不会低于20万美金。在这种环境下,虽然自己混得很差,但必然会慢慢觉得,什么500强,咨询公司都是浮云。但反过来一想,自己又有何能耐抱怨?别人是全球顶尖高校,并且本科、高中都是最顶尖的,自己只是中国的普通一流高校;别人英语听说读写和美国人一样,自己写的报告却常被律所笑话;别人一周7天,每天至少工作14小时,一周至少工作100小时,偶尔一个月不停加班就感到累;别人冒着今天狂加班,明天就要卷铺盖走人的境遇,自己却还能经常接到猎头电话,考虑哪儿更安稳。虽然投行的人也有许多不足,比如他们根本不懂行业、思路不清、想当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背景实力、刻苦精神、抗压能力都是最好的!任何还在抱怨的年轻人啊,如果你的业余时间和工作上浪费的时间能够像他们这样充分利用起来,我想在25岁时拿到20多万年薪,绝对是轻而易举!
问题是,多少人在和我一样抱怨时,丝毫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多少人把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看电视、连续剧、刷那些大部分没有营养的微博资讯、逛街买那些打折的奢侈品、一下午耗费在淘宝网,更多的男生则通宵达旦的网游。实在讲,大家都活得很累,打游戏、不眠不休看电视剧,也很耗费精神。同样在耗费精神、体力,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还不够努力的我们,还能抱怨什么?
3、珍惜你的福报
在努力、规划之外,确实存在不可思议的决定因素,把这种因素称之为运气、机遇、概率事件等等都行,但没人可以解释这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因为这是超自然的。作为崇尚儒释道文化的人,我深信这就是千古以来历代祖宗所说的福报。香*一代命理前辈陈朗先生,作为李嘉诚的终身顾问和一大批香*富豪的风水顾问,他在早年为李嘉诚算命时,直呼其人的财库是满溢出来的,将来财富不可限量。但即便如此,李嘉诚先生直到今天都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坚持每周至少看1-2本书。试问,我们多少年轻人一年到头看的富有营养的书,超过了10本?我承认,我没有。那不看书也罢,多少年轻人每周至少花5小时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英语?我承认,我没有。因此,今天我能获得这些,我不敢再有什么抱怨。电影中有位28岁MIT动力推进专业的博士,就是他发现了整个公司所有人都没有发现的模型漏洞,引发了次贷危机。一位工作了20年的金融分析师,花费几周时间没有发现的漏洞,被这位MIT导弹学博士在几小时内发现了。这是巧合吗?这就是专业知识。影片中更有意思的情节是,当这些年轻人把问题报告呈现给领导看时,领导腻烦地说自己看不懂。因为不学,因为越往上的人,专业能力越退化。
当然,这世间也有不少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这些好命的年轻人中固然有优秀的,但也有许多败家子。有人说,这是投胎技术,但这也可以归纳为运气、福报。不管福报多大,我相信佛说的“世间福报都是有漏的,总有用完的一天。” 佛陀曾像弟子们现场举例说:“你们看路边那位乞讨的,还有那位坐在挂满璎珞、黄金大象身上的贵族,他们来生的命运正好互相对调。”
运气不会永远那么好!一生好运的人,通常必然具备了成功人士必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