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端午散文5篇

时间:2019-05-15 12: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也说端午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也说端午散文》。

第一篇:也说端午散文

上午,老伴买菜回来,顺带捎了一把艾叶,说是时候该挂上门楣上了。这才意识到今年的端午又快到了。坐下来,打开电脑,便有点想说些什么的欲望。那就顺时应景说说端午吧。

端午的由来除了普遍认为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外,另有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等几个版本。究竟哪个版本正确或更接近正确答案,史学界已争论了许多许多年,至今几乎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就难下定论了。我们自己民族的节日,自己都没弄清它的由来和定义,听起来几乎有点可笑。但韩国人却在我们的糊涂中,意志坚定地说,端午节发源于韩国,是韩国人的节日。倒让我惊讶万分。不论端午属于哪种版本,但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吃粽子、划龙舟了,是有据可查具铁性的事实。那时的韩国还只不过是一片蛮荒的烂泥沼泽,连最低码需求本能的动物都难以生存,哪来的人类活动痕迹?没有人类活动痕迹,哪来的吃粽子、划龙舟习俗?所以,韩国人的扯,可见一斑。

说到端午,脑海里立即会浮现二件事。一是吃粽子。二是看划龙舟。

关于吃粽子,在今天几乎并不稀奇了。现在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是在超市、餐馆,甚至大街小巷的流动小摊上,随时都可以看到粽子的身影。而且品种丰富、外观形美、包装精致。不知怎么回事,现在吃粽子是方便了,但怎么吃也再吃不出“粽子”的味道。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端午前,母亲就开始忙碌着筹备包粽子的原材料。比如,粽叶,母亲不会随便买街上出售的粽叶,而会提前几天自己回乡下老家去采摘家乡老宅后面竹林里最新鲜的嫩竹笋壳叶,这种叶因幼嫩又还没到抽出竹绒的时候,所以不会有竹笋的涩味。采摘回来用井水浸泡一二天左右,将竹笋的醒味除去。然后,再用老家的糯米,拌上春节腌制后一直挂在厨房梁上任土灶烟火长久熏染的腊肉丁、用灶火余温纹焦脆后的花生末,及芝麻、青花椒末、豆末等,在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包好,用温火慢慢地煮上一整夜。到端午早上,我们一觉醒来,便闻到浓浓的粽香,然后围着灶台,恨不得连粽叶也一起咀嚼下肚里。那时候的粽子,才叫那个真正的香。剥开粽叶,竹笋的清香扑鼻而来。细细的咬上一口,糯米的粘腻、腊肉的熏香、花生、芝麻、椒末、豆末的滋味交相生辉,直刺激着味觉翻江倒海,便有一种舍不得吞下的留念。

再说划龙舟。在我的记忆里,端午看划龙舟,简至可以与春节放鞭炮比美。龙舟从高滩嘴出发,顺江向白滩渡口划去。龙舟上的青壮汉子赤着上身,尽情地展示着男性雄健的肌体,头上分别缠着用以区分参赛队伍的包巾。划舟动作刚劲有力,荡浆挥舞整齐划一,鼓劲的呐喊声铿锵豪放。配合着龙舟头上巨鼓敲出的震天声响,沿途观众人山人海,或鼓掌加油,或喜笑颜开。我们一帮孩子也顾不了是不是会被江水打湿了鞋,追逐着如飞的龙舟在江滩边狂奔,一路嬉笑,便象打破了一罐蜜汁。

记得,有一年,我们学校新来了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姓陈,我们都叫他陈老师。陈老师具体姓名,现在已经想不起了。因为陈老师年轻,我们一帮平常调皮捣蛋惯了的孩子,根本没将他放在眼里。还经常在该他上课的时候,偷偷往讲台的抽盒里放进一只小老鼠,待他讲课从抽盒里拿粉笔,老鼠就会跑出来。陈老师虽是男的,但却非常怕老鼠。每当老鼠从抽盒跑出,陈老师便会被吓得不敢动弹。我们则非常开心地哈哈大笑。就是这个胆小的陈老师,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参加了划龙舟,而且在龙舟戏鸭中,一人独抢了三只戏鸭,夺得了头冠。从此,我们再也不敢小瞧陈老师,而且还慢慢地喜欢上了他。我的语文成绩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好转,并逐步得到提高的。

“文革”之后几乎不怎么划龙舟了。倒是这些年又开始兴起划龙舟来了,且一年比一年规模大气派大,但却多了不少商业元素,怎么看着怎么别扭。例如,好好的一个龙舟赛,龙舟舟身上涂满了广告、划舟队员服饰上印着广告、赛场四周更是广告林立,让人弄不清是来看龙舟比赛,还是在逛商品展销会。更令人诧异的是,赛段显著地点都搭架起五颜六色富丽堂皇的“观礼台”,坐上一大群官吏商贾。然后在台后数米远的地方用橡皮绳子拉出一条隔离带,禁止平民百姓越界。如此,老百姓就只能远远地站在台后,不是看龙舟,而是看着官吏商贾们的后脑勺。当然,你要不愿意看别人后脑勺,也尽可登上“观礼台”觅得一只塑料小凳,不过,这个小凳几乎不那么好坐,据说,每只小凳的价格通常会高达三五百元。

一年一岁一端午。一个民族历经了几千年沧桑,必然会有他自身的文化沉淀。传统节日的延绵,是古老文明的积淀,也是现代科学发展基石。尊重民族习俗,弘杨民族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让传统节日恢复本来面目,少一些人为附加的铜臭味,民族节日或许重现光彩。

第二篇:也说父爱网络亲情散文

人们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拥有了父爱,就拥有了做人的自尊,就能活出做人的伟岸。”可我的一生,恰恰所缺失的就是父爱。

清晰的记忆里,爸爸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爸爸,自小到大,没有给予我任何疼爱,之所以能给于我的爱就是“棍棒和皮带”。也许爸爸施以我的爱就是与众不同吧?当然,我每次回报他的也无非就是那长长的一跪。大概这就是我能给予爸爸唯一的“孝”?直到我已经长大成人,有的时候我们还时常这样交换着。

小时候,爸爸对家庭很不负责任,大丈夫主义思想浓厚,经常打骂奴役妈妈,我很看不惯,亦有些许怨恨,尤其是他一辈子得罪了很多人,以致于成了众矢之的,文革时期,人们群起而攻之,往死里整他,也让老婆孩子在人前背后抬不起头,为这,父子坐在一起总是谈不拢,久而久之,由不理解慢慢地竟然转化为一种怨恨。

爸爸五十一岁就早早故去了,算算距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虽然已是时过境迁,可那一幕幕往事多咱想起来都像过电影般在我的眼前闪过。

如今,我已从一个意气风发且又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一个儿孙绕膝的花甲老人,对爸爸的怨恨,早已被流逝的时光而稀释。所沉淀下来的也只有爱。不管爸爸是不是爱我,这么多年没有爸爸可叫了,可心目中爸爸的位置一直留着呢。有时也在想,假如爸爸还活着,我们之间的多年怨恨是不是早该化解?这个家庭,应该是一个父慈子孝孙贤的大家庭吧。从而,演绎人间真爱,享受人间天伦之乐。

爸爸埋在故乡的山坡上,每次回到故乡,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上坟,每到这时,心里总是有一种地不老天不荒的踏实。虽然相互不能对话,可思想却极尽开阔的辽远。也很想扑上去亲切地叫一声爸爸,找回那种生命中原始投靠的感觉。

爷爷奶奶只生了爸爸和姑姑兄妹俩,到爸爸这辈上,我们家已是四世单传,所以,祖爷爷祖奶奶特别娇宠爸爸。那时候家庭经济条件好,虽算不上纨绔子弟,和一般家庭的孩子相比确是优越了很多。直到二十几岁上还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养成一种游手好闲的恶习。爷爷奶奶去世后,爸爸也着实苦了一阵子,可靠着家里仅有的房产、土地和早年些许积蓄,不用劳动,倒也维持了一阵子。

爸爸小的时候读了几年书,土地改革时期,被农会吸收为会员,自打土改一直到一九五七年的十年间,一直在村里当干部,几乎没参加几天农业劳动,还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起,爸爸就得了肺气肿病,因此在我的记忆中,爸爸这辈子没干过几天农活儿。

爸爸大丈夫主义思想严重,妈妈自结婚那天起,就成了爸爸的奴隶。一辈子奴打奴做,忠实地伺候着爸爸,稍不如意,非打即骂。

妈妈总是每天早早起来,点着油灯做好早饭,然后去生产队里出工干活儿。中午收工,人们都回家吃饭的时候,妈妈还要到山上捡一捆干柴回来。等做好了饭刚要吃的时候,出工的笛声又响了,总是嘴嚼着饭走出家门。每到夜晚,又要守着煤油灯一针一线地给我们缝补衣裳,又当爸爸又当妈妈。而这些,爸爸非但不满足,还经常和妈妈吵架,而每次吵架都是把妈妈打得头破血流,并且还要以妈妈屈服而告终。我们姐弟几个最怕爸爸妈妈吵架,每当爸爸在家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最乖,都老老实实地不作声,大气都不敢出,唯恐惹爸爸生气。而妈妈也很少和爸爸说话,我们都尽量不惹他发脾气。

爸爸管教孩子从来不讲究方式方法,他的理论依据是:“棍棒出孝子”。我们虽然在生活上得不到爸爸的任何关怀,可一旦我们在外面闯了祸或做错了什么事,从来不用语言解释,也从来不吝惜他的大巴掌,更不心疼他的皮带和我们的屁股,按倒就是一顿胖揍。打够了,打累了,嗷唠一声:“跪下”,你立马就的跪下。而这长长的一跪,少则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他啥时候想起来或者他啥时候高兴便啥时候让你起来。

爸爸一辈子得罪了很多人,乡里乡亲中很多人对爸爸印象都不好,甚至个别人认为爸爸这个人很坏。

爸爸早些年,在村里当干部,思想激进,爱出风头,干起工作来,左的不能再左,总是站在与大多数人对立的立场上去工作,犯了众怒,成了众矢之的。以致于在文革时期个别人公报私仇,不依不饶地往死里整他。给自己埋下祸根,一次次地自吞苦果,直到丢了身家性命。

由于爸爸屡屡得罪人,也屡屡被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爸爸被造反派们冠以牛鬼蛇神之罪名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零年被揪斗长达三年六个月,一直到爸爸长眠于地下,他的罪名仍被写在他的坟头上。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武斗的现场,爸爸被五花大绑吊在会场(生产队会议室)梁坨上,会议刚刚开始,一个造反派头头一个飞脚踢在爸爸的左脸腮上,爸爸顿时口吐鲜血,一时间,人们群起而攻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武斗中,爸爸的勉强认罪声、咳嗽声和他那歇斯底里的哀嚎声,一次次被造反派们的吼声所淹没。

爸爸很坚强,在三年六个月的斗争中,类似这样的武斗,大概有十几次。那时候,爸爸的肺气肿病正值高峰期,每次批斗会下来,都要吐很多的血,很长时间里,我很担心爸爸会吃不消的,唯恐他熬不过这场大劫难,每当爸爸从容地走向批斗现场,我的心就一直在颤抖,总是为他捏着一把汗。而每次他都是那么从容地面对。

爸爸有他自己的原则。尽管已是四面楚歌,而他除了在批斗会上勉强的认罪,生活中,从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说一声后悔,而对他的政敌越发憎恶。

爸爸成了牛鬼蛇神,家里人除了不被揪斗外,其政治和经济待遇和爸爸是一样的。也成了爸爸麾下的黑帮分子。

大概是由于爸爸的政治问题吧,本来一向学习最好的我,那年,我没考上中学。十五岁我就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年龄很小,刚下地干活儿,有些农活儿干起来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每当铲田抱垄的时候,总是要顶一个人的。

最不公平的是“大寨评工法”,是要以阶级成分,政治地位,所谓的思想觉悟,劳动质量评定的。

一等工分,都是那些贫下中农且又思想先进,阶级觉悟高的人,当然,只有生产队长、贫协主任、文革组长、会计、出纳以及造反派骨干们才有资格挣得一等工分。其余人等,你就是干的再好,充其量也就是二等工分,稍微有一点毛病的,三等、四等、五等。

最让人憋气的是,同样铲一条垄的地,我居然评在第五等。更可气的,和我一同下地干活儿的小伙伴至少都挣到三等工分以上,甚至有的都拿一等工分。从一九六七年夏到一九六九年底的近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始终是五等劳动力,然而在出义务工的时候,依然要按一等劳动力扣工分。我和妈妈一年到头很少误工,可总是挣不到多少工分的。每年都要欠下生产队一大堆债务。家里每年都喂上两口大肥猪,而一到了年底,全被生产队赶去顶了债务还不够,以致于债台高筑,成了生产队里欠债大户。

妈妈很能干,生产队的活儿从不耽误,家里活儿抽空也要做好,每年自留地里的菜早早就下来了,为这爸爸还在斗私批修会上挨了一次披斗。说是资产阶级苗长的太高,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黑五类家属、子弟统统打入另册。生产队开较重要的大会要与贫下中农严格地分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几乎被剥夺。只有老老实实参加劳动,一句错话都不能说,稍有不慎,就有被揪斗的危险。

自小就和爸爸合不来,好像从心底里就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并非是在他那棍棒的淫威和我那长长的一跪的屈辱下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相反,是在爸爸的棍棒下,才使我板板正正地长大成人。在这一点上我倒要认真地感谢爸爸才对。而对爸爸那种对家庭从不负责、自私自利、大丈夫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他奴役妈妈、打骂妈妈的做法就是看不惯,甚至是憎恨。小的时候,慑予他那棍棒的淫威,敢怒不敢言,稍大一点的时候,每次他和妈妈吵架,我们都站在妈妈一边,甚至还要和他理论理论。每当这时,爸爸会感到十分孤立,在理短词穷的窘境下只好作罢。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和爸爸的人生观不同。尤其是爸爸屡屡得罪人,人们总是用鄙视的眼光、挖苦的语言奚落着你。让孩子老婆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为这,父子坐在一起总是说不到一起,每次都是不欢而散。作为儿子,总会屈服的,管他对不对,必定他是爸爸,不去理论就是了。而爸爸则不是这样,他会不依不饶地和你争论,甚至是骂着打着让你屈服,违心地在他面前承认“错误”。自己没读几天书,还断章取义地套用儒家、道家理论来说服我。为了一件事,他要反复几十遍地教训你。

说实在的,爸爸有病,有时候很想关心他一下,问问他的病,其结果总是被他一顿臭骂而不欢而散。父子相处十几年竟成了冤家对头,直到最后,竟把一肚子的怨恨带进了土里。

爸爸故去快四十个年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在打磨着我这颗滴血的心。继而产生一种负疚感、负罪感,总有一种忤逆不孝的感觉。我在想,无论他对妈妈怎样;也尽管他对家庭是那么地不负责任;虽然他曾经得罪过很多人,应该说,这些是他一辈子的为人方式,只能说明,我们之间的为人处事方式不同。因为他必定是我的爸爸,正是他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才让我在这美好的人世间走一遭,理当感恩戴德。尽管我们的人生观不同,相互不能沟通,所走的路也不同,然而,每次教训我的话,也无非是在教我做人,其最初的出发点总是正确的。假如,父子间能换一种方式沟通,或者哪一方能做一些妥协、让步,我们之间根本不会有这种不愉快的结局,以致于让我的一生不安。

爸爸,不要着急,如今,我也年逾花甲,走在生命的最边缘处,很快就和你一道回归自然。这一回我将陪你和妈妈一同到地老天荒。不过,我想通了,我肯定不会再和你顶嘴,更不会再和你吵翻,你可以把你生前死后所有的怨恨一股脑地释放,也许我这一颗负罪的心也能一同被释放。

第三篇:端午颂散文

碧青的苇叶包裹着皎洁的糯米相约而来。红白黄绿蓝缠绵起一缕斑斓的吉祥,为这素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艳丽的希冀。艾草的芬芳将驱散掉今后岁月里所有不幸的偷袭。我沉浸在这个千年沿袭的节日,敞开我驿动的思想去怀念那位遥远的老者。

你我虽相隔两千多年的时空,我总喜欢在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遥想你那惨淡悲悯的岁月。我坚定执着的相信在这个专属你的节日里,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都在为你搭起崇高的祭台。我会用华丽的文字为你奉上虔诚的贡品,以表达我对你的追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你继承了华夏尊贵的血统,流淌着一腔忠贞纯洁的热血,曾为那个垂垂欲坠的帝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天不如愿,尘世无常,最终你却换来了帝国残酷无情的回报,颠沛流离,悲催潦倒的生活,没有催毁你坚定的人生信念。在那个腐烂不堪的帝国大厦倾倒之时,你用宁死不屈的忠诚壮举与大厦同亡共死,日月可鉴天地共鸣。功过是非,那滔滔不绝的汨罗江水就是你满腔爱国热血的见证。我为你玉洁冰清般的忠贞骄傲,我被你博广无边的胸襟所折服。在此穿越千年历史的今天,普天之下都在为你讴歌,为你颂赞。

你在那个僵尸般的时代,“前无来者,后无古人”的用渊博精深的学识,精湛绝伦的笔墨精心的雕琢起了那座缤纷的浪漫,恒久的屹立在历史长河之源,为浪慢奠定起了不朽的丰碑;为浪漫开创了伟岸的先河。《离骚》是你煅铸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华章,你用磅薄跌宕锦绣豪华的笔墨,谱写了你沧海桑田的人生。我像蚍蜉般在你脚下高山仰止;我像蝼蚁般在你神圣的文字巅峰下不敢攀观。你的所有华章,以我卑微的笔力实在是无能去装裱,我只能在这个属于你的节日里,默默地为你惊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无比自豪的铭记你的衷言,我们将矢志不渝地把你的精神世代相延。

素未平生的汨罗江啊!我听到了你愤懑涌动的暗流;我看到了你亘古豪壮的滔波;我知道你此时也在忠贞的与我们一起泣颂那位才华横溢,光耀天地的老者——屈原。

第四篇:端午往事散文

外祖母很会做吃食,她总是精确地计算着一年的时令,然后做出符合当下时节的食物来。这是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几乎都具备的能力。比如说,十月中旬收了新鲜玉米,然后就动员一大家人围着簸箕剥玉米粒。新鲜的玉米粒蕊黄而多浆,从石磨的小孔中投下,转动石磨手柄,玉米的浆汁便由石磨的中缝处溢出,浓稠而清香。入锅蒸熟,很快就变成了玉米粑这种民间美食,在水青色的玉米壳里包着。这种从土里摘下的新鲜食材,经过人工的巧妙处理,然后幻化成朴素而美味的食物的过程,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临近端午,包粽子更是这样。

我们这里包粽子一般都是用箬叶,箬叶的果实形似蜘蛛卵,所以也叫蜘蛛抱蛋。这个名字太俗,不如另外一个叫一叶兰的有诗意。箬叶两端尖峭中间鼓胀,线条柔软圆润,叶形很美,又终年翠绿,但不够宽大。用它来包粽子,小巧精致,常引人关注。但这是现在,以前我们是用竹箨!

外祖母就是用竹箨!

竹箨就是笋壳,外祖母用的笋壳都不是新鲜笋壳,是陈年笋壳。今年端午用了,在清水里洗净,然后自然晾干,又存放在房上的阁楼里。阁楼里堆放了很多家什,很杂乱,我有一次还见到一张蜕掉的蛇皮。外祖母就是从这里把那些笋壳取出,又在清水里用丝瓜瓤擦拭着每个角落,洗净后晾干,用它来包这年端午的新鲜粽子。老瓶装新酒,外祖母很懂生活。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我们这里俗称酒米。酒米本是酿造黄酒的,但我们这里没有黄酒,黄酒在绍兴。我们都是直接食用。酒米淀粉多,不透明,有大理石的光泽,煮熟后很绵软,用来包粽子很合适。新鲜酒米头天夜里就要浸泡在水里,外祖母用的是一个很大的搪瓷盆,外面绘有青花。白米青花,一切都那么动人。除了酒米,外祖母会准备好花生,绿豆,有时会有几粒枣。这些都在水里泡。

对于食材我们是可以帮忙备好,但真正包粽子便只能是外祖母了。在屋檐下晾干的笋壳被取下,多年地使用让笋壳色调暗淡,近似酱色,笋壳上的黑色斑点也有些漫漶。包粽子是要技术的,外祖母深谙个中道理。笋壳在外祖母手里跳跃,对折,成漏斗状,将由酒米、绿豆、花生和红枣混合而成的主料舀出一些装入漏斗里,用竹筷戳,使之压紧,然后封口,再用事前撕下的笋壳长条捆绑扎紧,一只笋壳粽子就被放在一旁以备入锅。粽子多棱角,中国文学里描写旧时妇女的裹脚,便常常用粽子来形容,这多少叫人心里不舒服。粽子和裹脚,这算什么回事!

包好的生粽子放入大铁锅中煮,水大开,粽子在里面翻滚。煮好取出,用剪刀剪断笋条,慢慢打开笋壳,粽子熟黄如同一枚寿山石,有笋壳味。用竹筷夹一口粽子,在有白糖的细瓷碟里翻几下,吃到嘴里糍糯绵软,淡香甜润。我们看着外祖母,她在灶台的雾气里笑。

端午这天,我们那里不吃咸鸭蛋,不喝雄黄酒,也没处看龙舟。只有吃粽子。吃了粽子,才算过了端午。吃了外祖母包的粽子,才算过完整无缺的端午。这也是以前,外祖母不在了!

今年又要过端午了,街上卖的都是青箬叶包的粽子,他们把箬叶泡在水盆里,一边包一边卖,以示食材的新鲜,可惜没有笋壳。里面包的也只是酒米。这样粽子吃起来总让人寂寞,现在我只能吃这些。

一切杳若黄鹤,我很怀念用笋壳包的粽子。

第五篇:端午江南散文

如果说现在集市上最畅销的食品,那一定是粽子!不错,现在已临近端午,各种相关的物品也已经摆满货架。

说起端午,首先想到的便是“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娥皇和女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端午的起源如何,端午的习俗却是约定俗成,千百年都未曾改变;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划龙舟……

也许是端午节发源于江南发展在江南!所以,选择在江南体验端午的热闹氛围,一定是一个睿智的选择!

江南的女子心灵手巧;简简单单的五根彩色丝线,随便的几个穿针引线,就能编制出精巧别致的香囊、荷包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小配饰!制作香甜可口的粽子,也是江南女子的拿手技艺!从艾叶的选取到棕陷的调配,除了要遵循一些传统的方法,更需要这些江南女子的勤劳;选择包粽子的艾叶必须采摘早晨略带露水的新鲜艾草;然后棕陷也要头天晚上早早做好,晾上一夜……

当然,说起端午节粽子,一部分人会一下子想到集市中出售的琳琅满目又包装精美的成品!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缠身,到市场超市买一些成品的端午粽子回家:既简单又实用,所以他们选择……另一些人恰恰相反,正是平日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他们才选择在端午节亲自下手:选艾叶、装糯米、加入各种时令的果脯,虽然形状各异、包装略显丑陋,但融入其中,亲身参与制作的过程,以及食用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其乐融融,这也绝对是一种释放压力不错的方法!“这其中也不乏平日‘不沾阳春水,不碰锅碗盆’的男士,甚至是来这里旅游的老外”!

端午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习俗,就是“饮雄黄酒”!说起“雄黄酒”,不能不提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端午佳节,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倒许仙。白娘子不顾性命危险,上天庭,盗仙草;入地府,追魂魄……相信这个故事也是江南端午最美丽动人的一笔!据说饮雄黄酒可以驱邪避害,带来好运!俗语说道,“饮了雄黄酒,厄运都远走”、“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端午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南的不少地区还盛行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虽然大部分风俗习惯缺乏科学理论,但能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这个季节想必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晶莹剔透的果肉一定会招惹不少食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在这里一定不会“快马加鞭,扬起滚滚尘土”,只为那一口新鲜的荔枝。多雨江南是荔枝生长的乐园,随处都可找寻大片的荔枝林,信手便可摘食。据说,荔枝有养颜的功效,因为江南的女子经常采吃新鲜荔枝,所以日久天长,自身的面容也会像荔枝一样——细腻水灵!

与豪迈粗犷的北方相比,江南多了一份细雨无声的缠绵;多了一份小桥流水的幽静;多了一份才子佳人的柔情……江南更懂得浪漫!身着花红柳绿的江南女子:风姿绰约、步履轻盈,撑着油纸伞,轻摇团扇,静静地站在江旁岸边,嘴角微绽,皓齿轻启,含情脉脉的注视着江中的“弄潮儿”此时,即使岸边的江南女子默不作声,对水中的健儿,也会是最有力的呐喊、加油……哪个木讷的小伙还不用力展现?

“划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也许是这里多江多湖,纵横交错,到处是水,满眼是河;也许在这个热闹的节日,江南的男子也不能“袖手旁观”,他们也要参加进来!一条条“水龙”在眼前疾驰,像一支支离弦的快箭,呼啸而过!在这里,可以看到温婉静谧江南展现出的另一面。“万帆竞技,百舸争流”,那些年轻英俊的小伙正在用力的划动船桨,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一刻,他们可以尽情释放激情!

在参与“划龙舟”的队伍中,并没有所谓的“会划与否”: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稚嫩的顽童、以致一些上些年纪的老叟……大家重在参与,可以亲身融入其间!平时大家都生活在压力从中,身心的疲惫很难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如今,恰逢端午,“划龙舟”绝对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释放压力,又可以在不觉间增强体质,还有,重要的是——在这炎炎的夏日,燥热的肌肤可以与水亲密接触,冰爽一夏!

端午的江南,让人迷醉!这里不仅有妙趣横生、亲自参与的娱乐活动,更有香甜可口的果品佳肴。在这里体验端午的“味道”,一定会感到不虚此行!江南多水,夏日世人喜欢戏水,端午的活动更少不了水……凡此种种,端午选择了江南;江南也包纳了端午!所以,江南的端午更显风韵!有时候,仿佛只有到了江南,体验一回江南端午,才可算得上真正过了回端午节,江南端午,最有“味道”!

端午节如果少了江南的滋养,一定会丧失活力;江南如果没有了端午的装扮,也一定少了份生机。江南的端午,是这个季节绽放的奇葩,美丽妖娆;是炎炎夏日刮起的一缕清风,舒爽怡人;是一次忙绿心境的短暂休憩;温馨体贴……

端午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了延续历史、继承传统,更是为整日工作、学习之余寻找一个放松的理由!

感受江南的端午,是一次身心的享受!

下载也说端午散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也说端午散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端午三日散文

    端午三日的假期,转瞬即逝。一切如常,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三天假期不算长,可对于一个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已经无所谓假不假了。然而,惯常的思维还是没有转换过来,假期的概念一......

    也说金融危机

    也说金融危机 好像全世界都在议论FinancialCrisis..... 其实很多信息都是网上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想我也不会写下一下的感受。很多人说,西方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实说到底还......

    也说经济危机

    也说经济危机又到了给学生讲罗斯福新政的时了,其中牵涉到的关于经济危机的问题尤令我头痛。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几十年,一向不得其解。看教科书,却越看越糊涂。以己之昏昏,怎能让人......

    也说节约

    也说节约眼下,“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话题讨论正浓,反思过去,我们需要做的确实很多。关掉长明不用的灯,关掉白白流淌的水;吃尽碗里最后一粒米,喝尽瓶里最后一滴水„„常......

    也说学雷锋

    也说学雷锋又到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连日来,各类媒体相继深入报道了学习的活动和先进事迹。20年累计献血6万毫升,各类捐款12万元,资助180名特困生,新时代......

    说散文

    散文点滴 慧兰 小时候听老师讲“散文要神散而形不散”,始终不明白。如今看来就好比一个人,再怎么不修边幅,他终究是一个人。 小时后印象最深的散文是佩弦先生的《春》——“盼......

    端午琐忆散文

    孩子们天生对各种节日有种热烈的期盼,端午节的种种乐趣,都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中。——题记家乡端午节的序曲是从麦梢泛黄开始的,俗谚有“大麦上场,女儿看娘”的讲究,凡是出嫁的闺女......

    端午纪事的散文

    正是立夏之日,正是屈大夫奋而投江之日,艾叶飘香,龙舟竞度,却也大雨滂沱,难道是上天在垂念屈子?不巧,我正忙碌着,穿行在大雨中……感受着朋友们创业的艰难,感受到他们当领导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