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读书手抄报素材(写写帮推荐)
真正会读书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能够明辨书中的是非曲直,从书本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下面是关于爱读书手抄报素材的内容,欢迎阅读!
爱读书手抄报
爱读书的作文
我叫马xx,是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因为我打扫卫生比较认真,所以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喜欢踢足球、画画、讲笑话,但我更喜欢读书我最大的缺点就是粗心,每次考试总会把简单的题做错,事后后悔的要死。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争取当个五好学生。
才上学时特贪玩,快速的做完作业就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玩,不喜欢看课外书。玩的开心的时候,常常忘了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吃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害得父母经常要到周围邻居家找我回家。
后来,老师给我们上寓言故事课文,引导我们要多读课外书她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于是,爸爸上街给我买了童话故事书、三字经、还有寓言故事。爸爸每天都让我做完作业时读读这些书。我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读书,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慢慢的我爱上了读书。常常畅游在书海中,担心着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也被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感动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安心读书,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不怕辛苦,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被妈妈苦心震动,开始用心读书,没让妈妈失望,后来成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课余时间多读有益的书,增长更多的知识。最后我要在学校里争做五好生,在家里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上争做好少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讲文明,懂礼貌,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读书的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第二篇:读书快乐手抄报素材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在那些书本匮乏的时代,人们认为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想要读书的人很多,但是书却很少,但是现在书本越来越多,喜欢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下面是关于读书快乐手抄报素材的内容,欢迎阅读!
读书快乐手抄报素材
中国有关读书的名言
1、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2、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0、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11、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1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3、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18、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1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我爱读书作文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家有一个大书柜,里面有很多书。读书让我学到许多知识,使我感到十分快乐。
我最喜欢看侦探书和童话书。有的书我读了很多遍仍不厌倦。我每天晚上都要读一会儿书,要不我就睡不着觉。有时候,我读起书来很入迷,妈妈叫我都没有听见,简直是废寝忘食。
我看过的侦探书有《世界侦探故事全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神探狄仁杰》、《紫丁香庄园》等等,我之所以喜欢看侦探书,是因为侦探书能让我增加逻辑思考和推理能力。有一次,妈妈开车时看见前面有一辆车蒙满了灰尘,上面写着“老沙”两个字,妈妈问我:“你知道这是大人还是小孩写的吗?”我说:“知道。你看,那“老沙”的字迹又歪又扭,明显是小孩写的。”妈妈说:“大人也有可能写歪歪扭扭啊?”我又说:“可是你看那“老沙”下面还有一个脚印,大人闲来无事为什么要在上面印一个脚印呢?大人为什么会写“老沙”二字呢?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吗?”妈妈终于被我问得哑口无言了。我得意地笑着说:“看点侦探书还是有用的,你别想考住我。”
我看过的很多童话书都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比如《不一样的卡梅拉》里面的卡梅拉很执着,最后终于看到了她想看到的大海;我从白雪公主与王后的故事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善良的好人,不要做邪恶的坏人,坏人往往不会有好的下场,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现代童话中我最喜欢看杨红樱老师写的书,我看过她写的《杨红樱童话全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等等。上次我得知她在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我异常兴奋,风一般地赶了过去。我买了她的八九本书,还送给她两瓶香水,跟她合了影,她在我买的书上亲笔签名,其中有两本写着“你真棒—杨红樱”,一本写着“我爱你—杨红樱”,我高兴极了。我自己尝试写了一篇短篇童话故事,叫做“幸福的朋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聪明可爱的狐狸宝儿和它的朋友一起成长的故事,宝儿遇到了一个处处和它做对的狐狸玉儿,后来玉儿被宝儿的真诚善良感动了,最后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这篇故事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我很高兴。
我爱读书,读书使我快乐。我为快乐而活,我是快乐的使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书使我变得更聪明,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伴随我健康成长,享受生活!
第三篇:爱读书的手抄报
对于我们来说,书本是的带给我们知识的东西,是最富有智慧的精灵,而爱好阅读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会跟随着我们的一生,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这就是书本带给我们的财富。下面是关于爱读书的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爱读书的手抄报
读书的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
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读书的好处: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简爱》读书心得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
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第四篇:爱读书手抄报内容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这句话中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书本对于我们来说是不仅仅可以带给我们智慧,还可以带给我们智慧,所以爱好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世界充实的人。下面是关于爱读书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爱读书手抄报
关于读书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的名人故事: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醉书的故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的故事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爱读书还要会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只要多读书会读书,就能才思敏捷,写好文章。
我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平时,只要一有空儿,我就会捧起书来看,哪怕是一小会儿也不放过。有一次,睡觉前我看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没看完就已经到了睡觉的点。姥姥便开始喊我睡觉,而我正看在兴头上。一遍,我没答应;二遍,我说“等会儿”;三遍,我说“马上”;四遍,姥姥就火了,我没办法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谁知,心里一直惦记着那本书,翻来覆去,好长时间没睡着。
以前,我看书可快了,一下午就能读完一本书,而且还能记住很多很多。可是时间一长,就忘得差不多了。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强化记忆。四年级下学期,我开始有所改变。读书时,看到精彩段落,美妙句子,先用笔划上线,回过头来再摘抄到本子上,以后经常见面,经常复习,这样就能记住了。比如,朱自清的《春》、《绿》中的很多美句美段,我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到了五年级,我读书开始为写作着想,并学着引用和运用这些美文美句,给作文增色不少。比如我在写《小台灯》时就巧妙地运用了朱自清《绿》和冰心奶奶《小橘灯》中的美句美段。
我有一个粗浅的体会,那就是爱读书,光快不行,还要会读书,适当地停下记记。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知识,才能不断增长才干,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五篇:爱读书手抄报资料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在那些书本匮乏的时代,人们认为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想要读书的人很多,但是书却很少,但是现在书本越来越多,喜欢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下面是关于爱读书手抄报资料的内容,欢迎阅读!
爱读书手抄报
读书的故事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大诗人写得不无道理,看课外书可以让人了解更多东西,文化知识也能逐渐增长。
记得有一次运动会,晚上没作业,回到家,我就去书房看书,书房里的书各种各样,每本都整整齐齐得排列着。忽然我发现一本冒险的书,就从它看起吧!书里讲起一个小男孩带着一只小狗和他伙伴去找一条九尾猫,看到这我觉得他们一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于是我就越看越感兴趣,根本停不下来!
“这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哪!”听到妈妈在房门外传来,“我儿子看书看到废寝忘食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原来我还没吃晚饭呢,于是赶紧跑去吃晚饭,因为吃晚饭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书上的情节,所以三下五除二就把晚饭吃完了,接着又飞奔到书房去看书了,一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我才在妈妈的催促下准备睡觉。躺着床上,我脑海里还在回味故事书上的场景……
又是一个周末,作业完成之后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都是学校要求必读的书,其中我对《王子与贫儿》这本书特别好奇,所以首先挑了这本书开始看了,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外表和王子长得一模一样的贫儿,有一次无意中和王子一起玩耍,他们觉得互换衣服挺有趣的,两人就各自穿上了对方的衣服,正因为这样两个人的命运也发生了“乾坤大挪移”,王子被人误认为是贫儿,贫儿反被人们认为是王子……王子经历了重重难关,终于和贫儿相遇,才把衣服对换过来,恢复了王子的身份。
看了这两本书之后,我慢慢对读书有了兴趣,记得刘向说过:“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但是看书要选对书,要选择增长知识的书,比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这些书看了可以大概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人物特点等等,我们有时间的话,还是要读的,但是不能沉迷于看一些未成年人不该看的书:比如言情书、游戏书之类的,否则适得其反。
古代读书故事
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