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关键词:
外语能力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了外语能力这一概念,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日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但迄今为止对外语能力的内涵的界定仍不统一,在外语能力培养中往往陷入误区。外语能力受制于众多因素,应该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人手,全方位地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能力。
1.引言
自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之后,不少应用语言学家等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对交际能力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进而提出了外语能力这一概念,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Stem4)。但是迄今为止,对外语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笔者认为Baehman&Palmer对外语能力的阐述较为全面,他们认为:外语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两大部分组成,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结构知识指的是构成语句和语篇所需的知识,主要包括语法知识及语篇结构知识。语用知识指的是能够根据交际意图和环境等因素来正确运用语言所具备的知识,它包括语言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goalseting)能力,即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交际者能够认定、选择和决定完成某种语言运用任务的能力;二是估计衡量(assessment)能力,即根据确定的语言运用任务来估计或衡量自己是否具有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能力。三是策划实施(planning)能力,即根据自己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来策划完成语言运用任务的实施方案的能力。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外语能力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外语能力包括知识体系和技能两大内容。知识体系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和交际策略知识等;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是融语法及词汇、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戴曼纯。)。上述有关外语能力界定的阐释对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导外语教学与外语测试等大有裨益。
2.外语能力培养的误区
近20年来,交际语言教学法在我国外语界颇为盛行,专家和外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交际教学法在培养外语能力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探索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和全面性,往往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些原则而忽视其他一些原则。因而导致了外语教学中外语能力培养的某些误区。
(1)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有不同场合能恰当自如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要说外语,即使是本族语,我们的语言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尽管每一个正常人的日常听说没有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流利地即席发言。实际上,我们用汉语游刃有余地从事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场合并不很多。因此错误地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外语方面具有完美的交际能力会给外语教学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制定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导致教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外语教育产生难以企及的期望值,因而损伤教师的外语教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失望的态度。
(2)认为语言交际能力仅指口语交际能力,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运用交际教学法,课堂教学就必须采用小组讨论(groupwork)和对话等形式。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某些见解和主张。他们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教学应当以听说领先,这样势必导致交际能力就是指口语交际能力的较为片面的观点。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书面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除了采用小组讨论、对话等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完成阅读、写作等书面语交际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语交际能力。
(3)认为在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没有必要纠正,可以放任自流。这种误解源于对Chomsky的语言习理论、Spair的“语言共性论”以及对中介语理论等的不恰当理解,认为语言错误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具体表现(李宇明)。受其影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语言错误随着日后的不断学习会自然地消失,没有必要进行纠正。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那些使正常交际中断的错误需要适时指明并加以纠正(张兼中。)。
(4)认为交际教学法对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外语交际能力要求过高,我国目前的外语师资水平难以适应。这种误解源于“理想化的本族语者拥有完美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黄和斌)”。实际上,语言交际存在着层阶性、不平衡性和领域差,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和了解,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外语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并且编写出与之相适应的外语教材,我们有条件、有能力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3.如何培养外语能力
通过对外语能力的认识和界定,尤其是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培养外语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掌握与运用。语言规则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不同层次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基本词汇是目标语言群体中所有成员都接受和使用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语篇构建能力。因此外语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灵活地运用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除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补充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对所学规则举一反
三、运用自如。
(2)强调从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
语言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的实践。不少专家学者,如Hatchlo]、Kmshen…等,特别强调语言交际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当然,在课堂上模拟语言交际活动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但是,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交际活动在外语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的需求和我们的教学目标,坚持让学生在外语交际活动中学会外语交际这条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的效率必定会稳步提高。
(3)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处事方式等等。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应用。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即把国外的先进文化引进到国内,又把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了解目标语文化,同时也要教会学习者如何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多年来,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表达以及用目标语表达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弱点。因此注重文化的了解和表达应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
(4)外语教学应有针对性
尽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外语教学作用的局限,只能培养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交际能力。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过分强调共性和统一,这可能也是导致英语教育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和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目的,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等等,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外语能力。
(5)强化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外语教学的时间与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习之后,就能在各种交际场合用外语进行成功的交际。但社会的需求有时却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都具有相当好的外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社会的需求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工具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和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习惯,使他们具有很快适应不同领域交际需求的能力。
4.结语
外语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它受制于众多的条件,如外语教学的内部因素和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外部社会系统等等。因此,我们应尽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大胆尝试各种新方法,努力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能力。
第二篇:宾馆饭店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论文关键词:外国宾客宾馆饭店机遇与挑战外语能力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宾客纷至沓来,而他们下榻的宾馆饭店正面临着无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餐饮行业员工的外语应用能力正接受新时代的考验。如何通过外语培训来提高宾馆饭店员工的外语能力,成为了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客观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加入了WTO的市场,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迅速接轨,因此国际交流活动频繁,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外国宾客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各大小酒店里,因此对作为其下榻的酒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正是由于这种局面的形成,使得我国酒店、餐饮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推进我国酒店、饭店、餐饮业国际化的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酒店、饭店、餐饮管理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提高其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成为了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因为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才能让那些外国友人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员工对外语的掌握程度也成为了现代社会评定酒店星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河北廊坊,拥有世界上独有的区位优势,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依托发达便捷的交通网带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回顾过去,廊坊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展望未来,我们正在全力打造“科技教育之城、生态环保之城、会展旅游之城”。在开放的今天,宾馆饭店是廊坊对外展示自己的一扇明亮的窗户,它们的窗口作用将会提升到举足轻重的程度。步人新世纪廊坊会展经济逐渐升温,旅游消费成为亮点,拿2004年为例,实现旅游总收入15.8亿元,增加值8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2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6%;国内旅游收入14.3亿元,增长36.6%。接待入境旅游者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国际旅游创汇804.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因此会展旅游经济已成为廊坊的一大特色,而且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延伸范围宽广。
近几年来,全市的宾馆、饭店、度假村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的统计数字)己有星级饭店8家(其中三星级2家,二星级6家),基本具备星级饭店条件的30家,具有接待能力的宾馆、饭店近百家,床位8000多个,各种娱乐健身设施也日臻完备,使接待条件已有了根本性改善,为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坚强的后盾,曾成功地接待了数届河北省“5·18”经贸洽谈会和“9·16”北方农贸洽谈会等等。今后开放的廊坊更会加快多和京津乃至世界接轨的步伐,因此这一切都对提高廊坊市宾馆饭店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目前餐饮行业工作人员外语水平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靠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廊坊旅游会展经济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与创新,摆在面前的问题也随着而来,那就是宾馆饭店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非常令人担忧,有些级别较高的宾馆,其从业人员中只有极少数自费参加一些外语培训机构学习外语,而其他员工在外语这方面还是只会简单的“Goodmorn—ing,thisisadesk,thatisatable.Good—bye.”等等这样极少数而又及其简单话语,根本不能深层次的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所以在一些较为重要的大型会议召开时,不得不在各大高校中招募一些精通外语的人员临时但当翻译,尽管会议能够顺利进行,但在某些环节上,幕后工作做得还是手忙脚乱,特别是在宾馆饭店内,不能和外国友人良好沟通,而致使接待工作留下了种种遗憾。而对于级别稍低的宾馆饭店来说,其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几乎为零,情况更是糟糕,接到有外国客人要光临的通知,提前好长时问就得去社会其他部门寻找一些精通外语的人员暂时应急服务。
那么造成上面局面的原因何在呢?首先,酒店饭店等机构服务外宾的意识缺乏,一般这些机构在员工上岗前只是简单而短暂的举办一些岗前培训,只是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进行,至于员工学的怎么样,并不进行激励与考核,因此员工的外语培训只流于形式,空喊口号,根本不注重培训效果。其次,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尤其是外语水平则更是不乐观,他们的外语基础较差,发音五花八门,口头表达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这些员工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因此学习外语来也存在生理上的障碍,按照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分析,学习外语最好时光是人们13岁之前,因此这些员工的外语学习面临更大的困难。再次,酒店员工工作都比较繁重,工作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还要专心学习,二者之间就出现了尖锐的矛盾。然而外语学习是要求持之以恒lf,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那种临时突击的学习活动是不适合外语学习规律的,而且外语学习还要求要有良好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市场上的外语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缺少规范,暴露出种种弊端:办学条件差,虚假宣传,收费高昂等等。一些机构打出“外教”、专家招牌,但事实上名不副实,只是以此标榜其教学质量,吸引人们的眼球来争取潜在的培训对象,挖掘出这些人口袋里的金钱,因为所谓的外教,只是一些来华的留学生,他们在自己国内并未取得教师资格,因此就不具备教学的素质,更不用说具备授课的基本技能了。
而这些机构招牌中的专家无非在培训课上友情客串,他们到来后也只是之乎者也夸夸其谈一些空洞的学习理念,因此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3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提高的策略
3.1外语培训要教授实用餐饮服务用语内容和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
为提高宾馆饭店员工外语水平,首先,宾馆饭店等单位可以采取送出去的策略,就是把员工派送出去,餐饮机构可以委托有培训资历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外语培训课程,原因之一,这些高校拥有实力强大外语师资包括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专业人才。原因之二,高校能够为这些员工提供优雅的学习氛围,员工能够被这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所感染,因此更能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来。在培训课程的开设上要尽量选取比较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比如大堂服务外语、客房服务外语、餐饮服务外语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外语,包括外语口语的基本会话和场景对话等与宾馆饭店服务息息相关的日常用语。因为这些内容和员工的工作内容紧密相关,因此轻易就能够激发员工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对员工们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联想记忆法、归类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构词法、及时强化法以及较为便捷高效的“情景记忆法”灵活背单词,例如员工可以在布置餐桌的过程中复习、记忆一些常用的餐具器皿等外语单词。有了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外语学习中去。
其次,宾馆饭店采取请进来的策略。正如上面所述,宾馆饭店员工工作比较繁忙,可能很难抽出时间去参加高校开设的外语培训班,那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采取高校与宾馆饭店建立联谊单位。
第一,高校可以把培训班开设到餐饮服务机构,实行上门培训。这样高校选派有资历的经验丰富的外语师资亲自前往宾馆饭店对从业人员进行长期定时的培训,这样员工可以节省外出的宝贵时间,更能协调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培训期间员工向老师说出自己外语学习的需求,同时老师可以根据从业人员的现实情况调整教学,做到因材施教。第二,高校和宾馆饭店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可以在宾馆饭店建立实习基地,由高校输送某些与服务业有关的外语专业学生去宾馆饭店开展实习活动。高校实习学生具备比较雄厚的外语基础,并能熟练表述,但是他们缺乏是“实地作战经验”,而在这方面,宾馆饭店员工具有接待国内宾客实际经验,这样学生们就能够通过现场零距离观看就能把在书本上学到的接待礼仪,特别是接待外宾的礼仪从容不迫的运用客观实际的外宾接待活动中,那么这样一来,就为饭店宾馆员工提供了非常宝贵而又难得的外语使用语境,因此他们就可以反过来向实习学生们在实际的交际中轻松学习接待外语。
3.2宾馆饭店要建立对员工外语学习的监督与激励制度
为了切实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宾馆饭店要对员工的外语学习与他们的工作效率联系起来,特别是从工资待遇上来激励他们的外语学习,也就是对他们的外语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奖惩挂钩。首先,宾馆饭店确实对员工的外语培训进行监督,每堂课都要考勤,对无故旷课员工扣除年终奖部分奖金。其次,宾馆饭店可以把工资待遇划分几个档次,对于那些既能服务国内宾客又能服务外宾的员工工资提升多少百分点,而对于那些在外语方面不求上进的员工不予奖励。再次,宾馆酒店方,要建立外宾对员工工作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要听取外国客人对员工服务的评价,如果对他们工作满意并且评价较高,宾馆饭店方就会提高他们年终奖提高一些百分点。通过设立这样的管理制度,就会让员工们明确只有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才能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样就能够使员工充分意识到参加培训的至关重要性,那就是培训后能够提供给外国客人满意的优质服务是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么反过来就会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动力,因此培训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要提高宾馆饭店从业人员外语水平就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外语培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从而保持稳定的国外客源,使酒店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关于培养阅读能力的体会_英语论文
关于培养阅读能力的体会长沙市十六中 刘芝兰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新世纪使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已成为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它既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高中英语的词汇、语法、写作等教学都应为阅读教学服务,教师通过阅读技巧的指点,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定我们将要阅读的材料正是我们所需要而且应该阅读的,这就要根据标题、首句或首段,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有无必要继续阅读。预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阅读来加以检验,而这种预测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我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如教高二册(B)第十九单元“A freedom 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介绍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回答问题(questions and answers);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作笔记(note-making);填写表格(fill in the form);寻找主题句(topic sentence),归纳大意(main idea);改写(paraphrase);听写(dictation);复述课文(retell)等,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率。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我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英语语感,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我倡导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等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我一定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培养阅读能力的体会
第四篇: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翻译的过程,即理解与表达入手,深入探 讨了学生翻译过程中应理解什么及如何表达的问题。学生应 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思维差异及英汉文化差异三个方面理 解原文.并要注重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表迭更准确。在翻译 作为当今社会一项不可缺少技能的背景下.本文从英汉对比 研究的角度。力求探讨出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方法,使学 生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和翻译水平。
关键词: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能力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能力是当今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大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要件需要翻译,小到一词一句需要翻译: 不仅医学、经贸、科技等领域离不开翻译,El常英语会话也要 用到翻译。可见,有英语的地方就有翻译。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翻译最与众不同。因为翻译是一种综合性 很强的专『】技能。那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英语的翻译能力呢?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思维差异及英汉文化差异三个 方面论述如何理解原文并且归纳了常用翻译技巧,从而更好 体上风格上的统一。而这必然要求译者具有相当的母语水平。此外.从美学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以许渊冲的“三美说” 为代表。更是要求译者在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的基础E,对目的 语潜心琢磨,精雕细刻。这要求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对母 语的措词进行严格的把关。
例:原文:It is popular for the fine view from the summit of the mountain.
译文l:山顶的美丽风景很出名。
译文2:从山顶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这儿风景独好,遐迩闻名。
从字面意义传达的角度,两种译文都完成了任务。然而,译 文1和译文2在读者心中留下的“美”的程度却大大不同。相信对 于大部分中文渎者来说,译文l传达的“美”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该译文没有完成传达原文读者在阅读时得到的美的感受。2.从翻译的过程角度
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译者在理 解母语时通常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而在表达阶段,如果没有 对母语语言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母语语言特征有深刻的 了解,译者就不可能仅靠一些日常用语,将作品翻译到位。以 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为例,她不是仅仅将英文原文一一 对应到中文,这是如今计算机可以轻易做到的。相反,她通常 结合上下文语境,找到意义贴切又符合中文语言习惯的表达。例l:原文:Well。then. 译文:好了,言归正传。例2:原文:She had such akindly,smiling,tender,gentle,gen. erousheat of her own.
译文:她心底厚道。性格温柔可亲,气量又大,为人又乐观。例l中语气词及小词的处理一向是翻译当中的难点.译者
常常绞尽脑汁,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如果此时译者告诉自 己:“没办法了。只能这样了。”好的译文就此流失。相反,如果 译者不轻言放弃,辅以优异的国学修为,传世之作就可能由此 产生。例2中原文用了五个形容词来修饰heart,这在英文里是 合乎语言习惯的,但中文中却很少见到这样的例子,杨必女士 将he叭一词进行分化处理,译作中文中惯有的四字格。中文造 诣可见一斑。
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时。文字润饰即去
除翻译腔是不可或缺的任务。果戈里曾说,译者自己像一块透 明的玻璃,透过它清晰地看到原作,但又注意不到玻璃的存 在。英汉翻译时,去除翻译腔实则要求译者将从外语中迁移过 来不符合母语表达习惯的表达进行修饰,从而使译文以地道 的汉语呈现在译作读者面前。而这时,如果译者本身因为长期 接触外语,忽视母语,以致于混淆了母语和外语的区别,他该 怎样完成这项任务呢? 40
四、结语
假设现有一名翻译硕士,他在近20年学习生涯中。对母语 的系统学习到高中截止.对英语的学习则从初中阶段开始持 续了13年。而且这种学习还在继续,如何保证母语的纯净?如 何保证他在双语转换时不会产生一些错乱?现如今.翻译专业 学生的选拔主要建立在翻译实践能力的考查,是否有必要建 立一定的汉语准入标准?即便在选拔时不宜以汉语作为考查 标准。在培养翻译专业学生时。是否应当适当增加涉及母语语 言体系的相关课程?仅占总学分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比率的母 语课程是不是略显不够? 诚然.现有关于母语与翻译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尚不
多见。本文也并未进行实证研究,而且研究方法不尽完善,但 仍有一些先行者给我们指出了未来可进行研究的方向。合肥 工业大学孙其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汉语水平与翻译能 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关系;汉语水平能解释43.6%的外语翻译 水平的变异。参考文献:
[1]许均,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1.
[2]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0.
[3]唐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对翻译能力的影响[J]. 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2).
[4]武竞,康振国.浅析母语水平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教 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9).
[5]杨佳.母语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6]杨振字.母语水平是翻译的钥匙:读杨必译《名利场)之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张京鱼,薛常明.顺向翻译中二语对母语的影响:二语 效应[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6,(2).
[9]乔平.从中式英语多余词汇翻译问题看母语的干扰[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10]范万军.翻译要顾及母语的纯洁[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1]李长林.母语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6,(4). [12]孙周兴.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J].浙江学刊(双月 刊),1993,(2).
[13]日本翻译老前辈.别官贞德——谈翻译的母语问题.
http://yeyu82 1.blog.hexun.corral2272302 . .2006._dhtml 万方数据
j!;试周刊2009年第33期(上卷)地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翻译水平。
二、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上。(一)词汇层面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义有五种关系:即对应式、涵盖式、交叉 式、替代式和冲突式。所谓对应式.是指可以在双语中找到对应 体。比如:“男子气概”的对应词就是“manliness”;“旁白”就译成 “aside”等。涵盖式,顾名思义指的是该词所指的事物在对方语 言中是有的,但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比如:英语中的 “aunt”一词在汉语中有很多与之对应的词“伯母、叔母、舅母、姑 母”等。交叉式关系则是指双语某一对应的语义场的涵盖面有 重叠部分也有交叉部分。比如:在“粮食”这个语义场中,我们在 翻译与“粮食”有关的词语时就要多加注意、有所甄别,而不能 一概而论。如:“粗粮”就要译成“coarsecereal”:而“军粮”就要译 成“armyprovision”.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语境选择词义。第四种关系是替代式词义关系.即双语在语义匕一致,但在表 达上不同。例如:古汉语中的“青天”。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将其 翻译为“blue sky”,因为“青天”也可以指刚正不阿的判官。因此 “词无定译,故无定泽”。[51(115D最后是冲突式词义关系,也就是 说.源语中的所指在泽语中缺少能指,常见于文化词中。只有了 解J,英汉词汇层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瞄鳓(二)句法层面
英语是形合语言,其词与词、句与句的结合主要凭借词形
变化、关系词、连接词等显性手段。比如:Young men who have reasons to fear that they will be killed in battle may iustifiably feel bitter in the tIlought that they have been cheated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life has to offer.该句的基本结构是:Young men may iustifi. ablvfeelbitterinthethought.而该旬在“Youngmen”后接了一个 定语从句。又在fear后接了一个宾语从旬.最后在thought后又 接了一个同位语从句。可以说这个句子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 子。句巾有许多修饰和限制成分。但其结构严谨,语义关系一 目了然。而汉语则是意合语言,其词与词、句与句主要靠语义 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比如:“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卜开 使着,但是太阳依然不依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 夜。”【2】(n,《嗣城》这句话中每个小句都可独立成句,基本没有 主次关系.因此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汉语句子注重内在关系、隐 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只是依靠意义E的连贯意 合,其间很少用逻辑连接词。这句话中,只有一个逻辑词“但
是”,且并非必不可少。以j二两个例子说明:英语以SV为句子主 干.以动词为焦点.构成严密的空间架构和严谨的逻辑层次,用句法特征来控制格局,外部形态包括很多语义信息,充分体 现了英语的“重形合、重理性”的特点。而汉语句式重意会,以 意统形,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汉语的表意手段十 分灵活丰富,往往不受严格的形态规则所制约。汉语句子以动 词为中心.按逻辑事物或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典型的“流水 向”。因此在翻译时,学生应注意二者的差异,避免错误。
三、英汉思维差异
英汉的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象思维和抽 象思维、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一)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汉语尚象,即崇尚形象思维;而英语则尚思,即重视抽象
思维。这一点在量词的翻译中尤为明显。比如:英语中的a dog 翻译为“一只狗”而非“一狗”;two books翻译为“两本书”而非 “两书”:three lamps翻译为“三盏灯”而非“三灯”。(3)(刚‟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量词很丰富,而英语则只用简单的冠词 和数词就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二)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需和谐统一,追
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一致。人们做事讲究“谋事在人,成 事在天”。中医则是崇尚阴阳五行、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法。而西方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41(P“‟以为人处于支配地位和 改造自然的位置,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如人与自 然、物质和精神、社会与自然等。西医则是从人体解剖人手,采 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冈此,两个民族在语言表达上相差甚远。如:individualism--词,在中国就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因其被 翻译为“个人主义”.而在西方这个词却是一个褒义词。被译为 “个性”。可见,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也深深影响着翻译。(三)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中国人有“人为宇宙主体”的观念.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
人为主语。西方人则强调客观,所以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观 念为主语。故在英语互译时应合理转换汉语的主动结构与英 语的被动结构。如:An kinds ofmeasures are taken to prevent c01TOSion.翻泽成汉语时。就要注意把原文的被动语态转换成 主动语态.这样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说话习惯,否则就 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这句话应译成:人们采用各种措施来 防止腐蚀。此外.汉语句子中的“据说”、“据估计”、“据报道”等 就应译成相应的被动旬.如:“It is said that?~It is estimated tllat?”和“It is reported that?”。这样的翻译才是地道的。
四、英汉文化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
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王佐良先生曾说:“译者处理的不 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 文化人。”就是说。文化时刻制约着翻译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 上说文化是翻译的决定因素,那么文化是如何制约翻译的呢?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海洋环境
中,地域狭小,他们只有靠不断地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才 能求得生存。中国则是封闭式的大陆型地理环境,气候属温 带.以农业为主.农耕文化使人与土地、气候关系密切。两个民 族在地理上的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也不尽相同。比如: 莎翁笔下的名句:ShallI comparetheeto a summer‟Sday?之所 以把thee比作summer‟S day。是因为在英国人眼中。夏天是一 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而在中围夏季给人的感觉只有“骄阳似 火”、“酷暑难耐”了。因此在处理这方面翻译时,建议译者考虑 两国文化差异,尽每找出恰当的译文。
从生活习俗角度看。中外生活习俗差异甚远,从对待动物 的态度。卜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中国人认为猫虽然慵懒但却讨 人怜爱,而在西方文化中.猫是阴险狡诈的象征,常用来比喻 “包藏祸心的女人”。再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 语中与狗有关的语言大都含有贬义成分。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国家中.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
友。因此lucky dog被翻译为“幸运儿”。[6J(P82)如果不了解这样的 文化渊源,就会存在误译的现象。
从宗教信仰方面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截然不
同。由此,翻译时应考虑这一因素。比如,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有两种译文,即译文l:Manproposes,Goddispos. es.译文2: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其中,译文l出自霍克 斯之笔,他考虑到r英美读者的宗教信仰,采用了归化的手法,直接引用英语谚语,而忽视了源语中的宗教信仰,而把原文的 佛教色彩译成了基督教色彩.这样可能会被误解为刘姥姥是一 个基督教信奉者。译文2则出白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之笔,译者 甩heaven代替了God,传达了原文中刘姥姥的宗教背景。
五、翻译技巧 在了解j,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后,我们应如何克服差异,流畅地表达呢?本文提出了常用的七种技巧,即增译法、减译 法、正译法、反译法、拆句法、合并法和转换法。(一)增译法
由于汉语多主动语态,而英语多被动语态,所以在翻译 时就要增译主语。例如:Measures must be t8ken to solve the problem.应翻译成:“人们必须采取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由 于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占,所以在翻译时应注意 增补连词。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应译为: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m down house,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如果没有连接词。句子就 不能成立。(二)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应尽量
删去不符合双语表达习惯的词语。比如: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visit in Beijing.如果翻译为“你在北京访问 期间。你就住在这家饭店里。”就硅得I罗嗦,阗此把第二个“你” 删去就通顺了。再比如:“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篇:论能力培养与道德素质
论能力培养与道德素质
古人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违,即忿然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意思是说,人必须容忍,德行才会大;必必须有忍耐性,事情才能办好。有一点不合自己心意,就勃然大怒;有一事不遂心,就愤然发作,这是没有涵养之力的表现,是薄福之人。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的心胸宽广感化了廉颇,最终成为了生死之交。再如,三国时期,诸葛亮逝世后,任用其蒋琬主持内政。蒋琬有一个属下叫杨戏,他性格孤僻、不爱言语。蒋琬每当与他谈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指责她的不是。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什么是能力?什么是道德?蔺相如,蒋琬就是能力、就是道德。蔺相如用自己的宽容感化了廉颇,蒋琬用自己的理解包容征服了杨戏。他们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进步了,素质退步了。随之而来人类的道德,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