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诗歌赏析

时间:2019-05-15 13:3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洞庭》的诗歌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洞庭》的诗歌赏析》。

第一篇:《望洞庭》的诗歌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的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旳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旳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旳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旳融和旳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旳节奏——演漾旳月光与湖水吞吐旳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旳湖面宛如未经磨拭旳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旳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旳视线从广阔旳湖光月色旳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旳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旳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旳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旳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旳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旳妙句。此句旳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旳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旳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旳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旳。把人与自然旳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旳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旳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旳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旳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旳奇思壮采。

第二篇: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5篇)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1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⑴,涵虚混太清⑵。

气蒸云梦泽⑶,波撼岳阳城⑷。

欲济无舟楫⑸,端居耻圣明⑹。

坐观垂钓者⑺,徒有羡鱼情⑻。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译文

译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译文二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诗歌赏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进,曾人京求仕,失意而归。唐时,士人要进人仕途,必须有达官贵人引荐。此诗是诗人写给张九龄的,希望张荐引他。张九龄在唐玄宗时曾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因事徙岳州,孟浩然此时游经岳州,故作此诗。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点出“望洞庭湖”的题意,展示了诗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壮观远景。这时已届八月之秋,湖水涨满,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与太空混而为一;湖上迷蒙,似乎整个洞庭湖都笼罩在云梦泽所蒸发的水汽之中;湖里波翻浪涌,其磅礴的声势,使整个岳阳城都受到震撼。这几句写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空蒙浩瀚的撼动乾坤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心意。先以“欲济”一句承接上文写景,似乎诗人在叹惜没有船可以渡过洞庭,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后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两句意思说:我要进人仕途可是没人引荐,在这圣明的时代闲居独处真是有愧啊。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说独坐着看别人出仕,而自己空有这种愿望,没有这种机会。说得十分委婉,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实际正是要求张九龄为他的出仕出力荐引。

全诗借景抒怀,表现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诗人写此诗匠心独运,与一般干谒诗不同。先从写景人手,写雄伟壮阔的景观,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后以“欲济”一句作为过渡,既承接前面写景,又巧妙地转人抒怀。而在抒怀之中,没有直接说出请求荐引的话,而是运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而请求荐引之意也无须直接表白而自明了。

此诗不仅抒情婉转巧妙,写景也很出色。诗人紧扣诗题,突出湖水,不写其他。用“平”字写出湖水涨满之后,以广阔的太空、云梦泽和雄壮的岳阳城与之映衬,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点染,从而显出了洞庭湖水的雄伟壮观和震撼乾坤的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之成为咏唱洞庭湖的名句。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2

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翻译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注释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际海:岸边与水中。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瞻日月之光。

阅水:阅逝去之水。

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潺湲:水流动貌。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长流夜郎中途获赦,结束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诗人随即乘舟东下,在江汉一带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南游洞庭、潇湘。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一年秋天。

鉴赏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望洞庭

刘禹锡〔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苍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

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一: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赏析二: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4

望洞庭

唐朝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望洞庭》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月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绘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月水宁绘、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月平如山”,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月,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山,月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月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山洞庭月上一颗精美绝楼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月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山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月面,月面平绘无风,犹如铁磨铜山。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月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绘、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月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月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月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山。“山未磨”三字十分形月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绘的景月,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山未磨”以生动形月的比喻补足了“月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月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月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月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月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楼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山、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月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月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赏析二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望洞庭》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5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第三篇:三年级《望洞庭》

校本课程—古诗词诵读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诗中生字,了解其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谈话: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可以说我们每个同学都和诗歌交上了朋友,我知道你们会读会背很多诗歌,谁能来背诵一首?这是谁的诗?你还会背谁的诗?(送别诗、写景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赶快看书是哪位诗人写的?关于刘禹锡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

【出示屏幕搜集】交流的刘禹锡的有关资料

二、学习古诗,感悟诗情

(一)、导入读,解诗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播放图片】【补充洞庭湖资料】师旁白:禹锡贬逐南荒……人生最……

2、从刚才播放的望洞庭图片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释题“望洞庭”

(二)整体读,感知美。

1、自己试读,读准字音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三)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不仅能有节奏的读好,还要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同桌或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5、短短28个字,作者将诺大的洞庭山水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可言志,亦可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什么感情?(1)指名交流

(2)教师小结:喜爱洞庭湖,热爱大自然,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出示另一首《望洞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诵唱诗,深化美。

古诗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浓缩与精华,今天我们领悟到了《望洞庭》这首诗写景如画,借景抒情。其实诗歌的感人魅力还在于它声韵悠扬,以声传情:老师带来了《望洞庭》的歌曲,请同学们用心来听。用你的歌声来表达你对洞庭湖的喜爱。

(六)延伸读,创造美。

今天我们品诗赏画,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传情,诗曲画意,尽在我们心中。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改写古诗)写在笔记上。

(请你根据图画画面,写出你对八百里湖庭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八百里洞庭的美景。)

2、检查学习效果,背一背:古诗及诗意。

(六)自选作业,表现美。

投影映示: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诗词曲画。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可以试着分类收集。

第四篇:《望洞庭》教案

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教师: 刘林洋

编号:

课题:《

1、望洞庭》

一、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激趣引题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

2、引题解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板题,解题)

2、资料交流

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3、介绍诗人

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板书)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

二、初读感悟

1、播放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师范读,配乐)

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

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

8、展示,再齐读诗。

三、理解诗句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

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指导读)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

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图片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读)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

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

四、拓展延伸

游戏:赛诗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五篇:《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品读,感悟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

2、出示洞庭湖图片引入课题。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

2、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3、生再读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播放动画视频,理解诗句中的字“和”,“磨”,“螺”。

3、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分析诗歌

1、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定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3、想一想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四、拓展。(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10分钟)

1、啊!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洞庭湖,好让洞庭湖不受风雨的侵扰。

2、春天,随着春雨的到来,湖水涨了,湖面也慢慢的变宽,湖岸边的小树苗挺直了腰杆小草也悄悄的探出小脑袋。它们就像洞庭湖边绿色的小长城,给湖岸增加了色彩。

3、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唯独浩瀚的洞庭湖从不上冻。宽阔的湖水依旧波光闪烁,显出无比的活力和生机。

4、洞庭湖非常美丽,湖水清澈见底,而且非常静,静得像一面镜子,和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倒映在两边的山色,好像水里长出一座座奇形怪壮的高山,仿佛鱼儿在天上游,鸟儿在水里飞翔。

五、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搜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词、图画等资料。

下载《望洞庭》的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洞庭》的诗歌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1 1、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大自然。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1 一、[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材来源:苏教版第九册《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