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专题

时间:2019-05-15 14:4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专题》。

第一篇: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专题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白鹿洞诗》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5、《读书》

清·法式善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6、《读山海经》

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7、《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10、《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第二篇:古诗十首

古诗十首——四首和夏日有关的诗,两首和七夕节有关的诗,两首刘禹锡的诗,一首李白的诗和一首王维的诗。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秋浦歌

李白

白 发 三 千 丈,缘 愁 似 个 长。不 知 明 镜 里,何 处 得 秋 霜。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三篇:古诗八十首

古诗八十首

· 惠崇春江晓景· 望湖楼群醉书· 江南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早发白帝城· 寻隐者不遇· 游园不值· 出塞

· 四时田园杂兴· 滁州西涧· 望洞庭· 别董大

· 塞下曲· 从军行· 敕勒歌· 寒食

· 登鹳雀楼· 枫桥夜泊· 芙蓉楼送辛渐· 古朗月行(节选)

· 梅花· 山行· 悯农1· 咏鹅

· 鹿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望天门山· 枫桥夜泊

· 绝句(两个黄鹂)· 静夜思· 江雪· 江畔独步寻花

· 绝句· 咏柳· 望庐山瀑布·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小池· 夏日绝句· 题西林壁·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赠花卿· 乌衣巷· 闻军收河南河北· 闻军收河南河北

· 七步诗· 菩萨蛮· 浪淘沙· 已亥杂诗

· 乐游园· 竹枝词· 竹里馆· 竹石

· 赠汪伦· 渔歌子· 元日· 江南逢李龟年

· 石灰吟· 示儿· 商山早行· 秋浦歌

· 清明· 墨梅· 悯农2· 忆江南

· 泊船瓜洲· 回乡偶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独坐敬亭山

· 春日· 游子吟· 长歌行· 送元二使安西

· 宿建德江· 朝天子·咏喇叭· 题临安邸

·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四篇:古诗二十首

春日偶成①

程颢(hào),北宋

云淡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③过前川。

时人④不识余心乐,将谓⑤偷闲学少年。

注释:

①偶成:不经意写成的诗。

②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

③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④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⑤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译文: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还以为我在偷闲学那热衷于寻花问柳的少年呢。

初春小雨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①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②胜③烟柳满皇都。注释:

①润:滋润 ;②绝:绝对 ;③胜:超过。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海棠

苏轼,北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东风轻拂着海棠,花透出美妙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回廊。夜很深了,因为担心海棠会像人一样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蜡烛,照耀着海棠。

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社日 王驾,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春社日,稻梁已肥。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小猪。栅:猪圈。

醉人:祭神后分享祭品庆祝,都喝醉了。

豚栅鸡栖对掩扉:这句的意思是说,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扉,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社的聚宴已经散了。译文: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4、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6、楼台:指寺庙。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烟雾笼罩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绝句 僧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僧:和尚。僧志南:志南和尚。

2、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3、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4、杏花雨:早春的雨。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相同。杨柳风:早春的风。译文:

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莺梭

刘克庄,南宋

掷柳迁乔太有情①,交交时作弄机声②。洛阳三月花如锦③,多少工夫织得成④。

注释:

①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②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④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yú jiá)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不久归:将结束。

2、杨花:指柳絮

3、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4、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有约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③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④有约:即邀约友人。

⑤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初夏睡起 杨万里,南宋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2、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意,情绪。

译文:

这是一首关于夏天的诗。大意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田家

范成大,南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村居即事 翁卷,南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河流。

3、子规:杜鹃鸟。

4、如:好像。

5、才了:刚刚结束。了:结束。

6、桑蚕:种桑养蚕。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只为了更多的收成。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离乌衣巷很近。

2、王谢:指东晋大臣王导和谢安。

3、寻常:平常,普通。译文:

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秋夕

杜牧,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⑸卧看:卧着朝天看,“卧看”另一版本为“坐看”。译文: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中秋月

苏轼,北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即银河。

2、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泊秦淮①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②秦淮近酒家。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注释:

①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lì)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一说即歌女在酒楼与船坊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④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译文: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小舟白沙,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正在唱歌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依然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

观书有感 朱熹,南宋

其一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问渠④那⑤得清如许?为⑥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⑦巨舰一毛轻。向来⑧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⑨自在行。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⑤“那”通“哪”。

⑥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⑦“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⑧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⑨中流:江心。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

黄鹤楼

崔颢(hào),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江村

杜甫,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1、清江:指浣花溪。

2、抱:围绕。

3、长夏:盛夏。

4、幽:幽静,安静,闲适。

5、故人供禄米:此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

6、“但有故人供禄米”也有作“多病所须惟药物”,意思为“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

7、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是诗人自谦的说法。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只要有亲朋老友接济禄米,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梅花

林逋,北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释:

1、梅花:也作《山园小梅》。逋:bū(音“不”)。

2、众芳:百花。

3、摇落:凋零,零落。

4、暄妍:形容丽日下的花格外鲜艳、美好。

5、疏影横斜:指疏疏落落的梅花投影子在水中的样子。

6、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空中飘散的样子。

7、月黄昏:月色朦胧昏暗。

8、霜禽:冬天的飞鸟,寒雀。

9、偷眼:偷看。

10、合:应该。

11、断魂:形容神往到了极点。

12、微吟:小声吟咏。

13、相狎(xiá):相亲,亲近。

14、檀(tán)板:歌舞时打拍子用的檀木拍板。

15、共:和,与。

16、金樽:精美的酒杯。译文:

在这百花凋零的季节,惟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容颜的占尽了小园的风光。稀疏的倒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芳香在黄昏的月光之中悠悠地飘散。寒雀想飞落下来时,都要先偷偷地看一看;想必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香艳,一定会销魂蚀骨,流连忘返。幸好我能低声吟诵几句小诗,与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也不用手执金杯饮酒来赏玩。

第五篇:古诗十首赏析

一.春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二.寒食 作者: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赏析一】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读者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窗体顶端。[4]

【赏析二】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5] 三.山亭夏日(或山居夏日

【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注释】:

1、题原作“夏”,据《全唐诗》改。

2、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四.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译文]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注释](1)可怜:可惜。(2)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绛:大红色。

五月的石榴花开得耀眼,枝条间已经可以看到初结的果实。可怜这石榴花,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是没有人专程乘车骑马而来欣赏它们的,大红色的花朵落在青苔上,混淆了那青绿的颜色。

五月是石榴的花期,石榴花开得绚烂璀璨,枝丫间可以看到初结的小石榴。可怜这石榴花没有人欣赏,这里是不会有车马载来游客的,那大红色的花瓣落在青苔上,红色夹杂在青绿色中,苔色被花色错乱。小小赏析:

朱熹,理学家,文学家,二程学派继承人。二程即程颢,程颐。二陈的师傅即周敦颐。理学家和宋时司马光的见解差不多,反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二程学说后来被朱熹发扬光大,世称“程朱学派”。朱熹也中过进士,中榜后直至去世之间长达五十多年,但因为他特立独行,竟然时常辞官不做,所以在职仅仅九年,而在京都任职仅四十天。他所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后来科举考试中举子们作答的依据之一。因为朱熹的才华和贡献,他死后封谥徽国文公。(义理学说赞成唯心主义,反对唯物主义。)

我的理解这首诗有两层意思:一是欣赏鲜艳灿烂的石榴花,二是叹息自己没有知音。其间诗人的“颠倒苍苔落绛英”既是怜花之句也是想表露一种落寞的心情。首句没有用色彩直白描写花的盛开,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耀”,将花朵旺盛的颜色表达了出来,既然写了花朵,似乎不写果实还难以表达对石榴花的赞美,于是加上了枝间的小石榴,应了开花结果的道理。后一句中有“可怜”这个词,这里其实想说明的是美好的事物没有被更多的人所发现,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更不会乘车骑马而来这里看花赏花。这样想,诗人应该是在感怀时局,叹息没有伯乐将他这匹千里马发现,他的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罢了。

奇景美景一般在险处,在偏僻地方,人们不费一番功夫是很难遇见的。这首诗里的石榴花固然美丽异常,但是因为这里并不是达官贵人们乘车驾马所经过的繁华所在,因此它们美丽的花朵直道落地凋谢也少有人来欣赏。这或许就是诗人真实生活的缩影,自己虽有经世之才却没有机会施展,最后顶多和苔藓一样平庸的人处事。这里的苔藓一样的人,我猜并非下层劳动者,因为诗人本身是出身上层阶级的,当然他这样的人家是不会常有白丁出入的,所以他所指苔藓样人应该是那些寄生门客,庸常文人,投机小人,钻营之徒等等混迹于官场的人们。这样推想,作者的慨叹也就有了一个适当的理由:花固然是艳丽脱俗,人固然能经国济世,但可惜世上少有张良。伯乐能相马,人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人才和识才之人都不可少。五.霜月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秋意。

秋天,草木摇落,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内烁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高标绝俗、耿介不随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这诗的艺术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统一。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此诗可见一斑。

六.雪梅(1)

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注释](1)精神:神采,韵味。(2)俗了人:使人俗气,不高雅。

[译文]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雪 梅(2)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对吗? 附:《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 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七.《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注释】 1.不久归:将结束。2.杨花:指柳絮 3.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4.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八.《冬景》 【宋】 苏轼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派别被称为“苏辛”词派,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孝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九.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③?悠悠④。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东南战未休⑥。天下英雄谁敌手⑦?曹刘⑧。生子当如孙仲谋⑨。[1]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②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⑤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休:停止。⑦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⑧曹刘:指曹操、刘备。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2]

作品评析: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3]

下载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读书的古诗十首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2年清明节古诗十首

    2022年清明节古诗十首清明节古诗(一)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

    古诗四十首(精选)

    古诗四十首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40首诗词2018-02-24 汉字书法大字帖中华民族在那远去的岁月里,每一段时空节点上的文化风采,都化作精彩的诗词,升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

    古诗八十首[五篇]

    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六年级总复习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

    写母亲的十首古诗

    写母亲的十首古诗 1.《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

    古诗欣赏二十首[精选]

    1《雨后池上》 【作者】 (北)宋代刘攽 【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磨:打磨。淡磨:轻磨拂拭②檐楹(y......

    中国古代十首经典送别古诗

    中国古代十首经典送别古诗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2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

    长歌行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ã zã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

    小学必背古诗八十首

    小 学 必 背 古 诗 八 十 首 1.敕勒歌 北朝民歌2.咏鹅 骆宾王敕勒川, 阴山下。鹅, 鹅, 鹅,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曲项向天歌。 天苍苍, 野茫茫。白毛浮绿水, 风吹草低见牛羊。 红掌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