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

时间:2019-05-15 15:5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

第一篇: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不知道的下面来了解下!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一两年里。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浪潮正在国内汹涌澎湃。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击和破坏;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一切新事物则受到了自觉的热烈的追求。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

《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它正反映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持的彻底革命的、而非改良的态度。

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

郭沫若学诗、写诗都是自发的,无师自通的,他在日本学医时,接触到了海涅、雪莱、歌德等大诗人的作品,他的诗作受了他们的影响,同时也融进了自己的诗情。1916年,郭沫若与日本少女安娜恋爱并结合。这期间,他创作了《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离别》等爱情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居异邦的他,思想上受到了这股突起狂飙的猛烈冲击。6月,他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组织“夏社”。9月,他的诗作在国内《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发表了。《学灯》的责任编辑宗白华为发现了“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而高兴。他是这样评价的:“郭沫若的诗大胆、奔放,充满火山爆发式的激情,深深打动了我。我认为他是一个抒情的天才,一个诗的天才。”

新诗的发表,极大的刺激了郭沫若的创作欲望,从此他写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在《学灯》上发表了数十首诗歌,其中包括《立在地球边上怒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晨安》、《天狗》、《心灯》、《炉中煤》等名篇。

从此,在郭沫若的生命史上,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机。这些创作归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第一部具有独到特色、影响深远的新诗集。也正是《女神》,确立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

拓展: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人物生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不久拜见汪精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第二篇: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生平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原名开贞,字鼎堂。5岁入学家塾,喜读唐诗。1906年进入乐山高等小学。1907年升入嘉定府中学堂,后因参加**被开除,转入成都府中学分设中学,又因领导罢课于1910年被校方开除。这期间他除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庄子》、《楚辞》、《史记》等之外,也爱读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崇拜秋瑾、徐锡麟、邹容等革命家。辛亥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在失望苦闷中为寻求真理,于1913年赴北京,年底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10年。其间他在泰戈尔、惠特曼、歌德等人的诗歌影响下,开始写一些新诗。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先后爆发,激起了郭沫若反帝反封建的强烈革命要求,使他进入“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产生了《凤凰涅槃》、《匪徒颂》、《晨安》、《天狗》等著名诗篇。郭沫若从此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奠基人。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的出版,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从1919年秋开始,郭沫若尝试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写诗剧,先后创作了《女神三部曲》(《女神的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和《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縈》)等一批诗剧片断和诗剧。

1921年夏,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

1923年春,郭沫若结束在日本的学习,回国在上海定居。他一方面参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一方面研读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参加社会调查。1924年夏,他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同年初冬又去宜兴调查了浙江齐燮元与卢永祥之间的军阀之战。这使郭沫若从理论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实践上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与阶级状况。1925年,郭沫若目睹“五卅”惨案,于激愤中写出《为五卅惨案怒吼》一文,号召国人外察仇国内察当局,并在“五卅”惨案的抗议高潮中,改写《棠棣之花》为《聂縈》,突出了反抗暴政,勇于牺牲的精神。他自述这出戏是“一个血淋淋的纪念品”。

在这个时期的理论研讨和与社会接触中,郭沫若实现了从泛神论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他对自己和创造社前期的“纯文学”思想也进行了批判,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主张“这种文艺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1926年3月郭沫若离沪赴粤,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与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共产党人时常接触,深受影响。同年7月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由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升为中将军衔的政治部副主任,从广州打到武昌城卞,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也敏锐地觉察到革命潜在的危机,即中共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身为总司令的蒋介石的叛逆。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及时揭露了“三·二三”安庆惨案的真相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两面派,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预见性和坚定性。“宁汉”合流后,郭抹若毅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并在革命军南征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为躲避国民党的通缉,于1928年2月携眷旅居日本10年,其间从事古史考证和金文甲骨研究,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石鼓文研究》等10多部专著出版,对中国史学和古文字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秘密逃离日本,于7月 27日抵上海,并赋诗明志,一时广为传诵。他的民族气节和文化艺术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使他成为文艺和学术界的抗日救亡领袖。“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他为抗日救亡奔走于江浙前线和后方,领导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开展抗日宣传及慰问工作,并接受中国共产党委托,筹办《救亡日报》,自任社长。

1938年郭沫若赴武汉,任国共二次合作后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他团结文艺界知名人土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共赴国难,组织了抗敌演剧队和战地文化服务站,动员后方,慰问前方,使武汉三镇一时成为抗日宣传的大本营。

1940年政治部改组,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为主任。

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为了反击逆流,郭沫若以历史剧为武器,连续写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等6部话剧。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才思敏捷,气势磅礴,是继《女神》诗集之后的又一次“火山爆发期”。1944年,郭沫若发表了总结农民起义历史教训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延安读到此文后,指定为中共党员必读的“整风文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积极领导、参加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为此曾遭特务殴打。1946年5月回到上海,同年7月民主斗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特务暗杀,郭沫若奋笔疾书《祭李闻》一诗,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行为,歌颂李、闻二公“为人民作前驱的精神”。

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地下组织护送郭沫若去香港,1948年底离港赴解放区,后进入北平。

1949年7月,郭沫若在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同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副主席,中共中央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在政务、外事活动浩繁的情况下,郭沫若继续从事文艺创作,其中写有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戏剧创作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有诗剧、话剧,除一个剧目是现代题材外,均为历史剧。他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诗剧 共有10多部。是一些篇幅比较短小的诗剧。诗剧片断和对话形式的诗,如《女神的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女神的再生》取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其主题是创造光明、让残暴与黑暗同归于尽。后两部诗剧分别取材于屈原的身世和刺客聂政的故事,40年代创作的多幕剧《屈原》、《棠棣之花》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收集在《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卓文君》、《王昭君》和《聂縈》。《卓文君》描写汉代孀居才女卓文君不从父命,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歌颂卓文君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精神。《王昭君》根据历史上汉代女子王昭君被选入宫,后又遣嫁匈奴的身世写成。但作者将王昭君的“命运的悲剧”改写成“性格的悲剧”。王昭君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敢于冒犯帝王淫威,自愿出嫁匈奴。这两部剧作写于1923年,曾多次在女子学校上演。《聂縈》着重表现聂縈、聂政姐弟舍身除暴的侠义精神。此剧是郭沫若于“五卅”运动中在《棠棣之花》基础上写成,7月1日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公演。这3部诗剧,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也初步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豪放、热情、诗情进发的恃点。

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是郭沫若戏剧创作的高峰。他在1941年冬到1943年春的一年多时间里,连续写了6部剧作,不仅产量惊人,而且,以《屈原》为标志,思想艺术也达到了他戏剧创作的顶峰。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又是历史学家,他在历史剧的创作上,使史与戏、戏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的历史剧在内容上以古鉴今,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则发挥激越的诗情和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出巨大的感染力量。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郭沫若认为:“……现实,最迫切地,要求文艺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力而发挥它的作用。”于是重新加工几经改动的《棠棣之花》,突出了“主张集合反对分裂的主题”。此剧于1941年11月20日为“纪念郭沫若诞辰 50周年和创作25周年”在重庆首演,由石凌鹤导演、舒绣文、张瑞芳、周峰、江村、孙坚白主演,影响很大。一时,以历史剧形式参与现实斗争的剧目活跃于大后方的舞台,形成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1942年1月,郭沫若继《棠棣之花》之后,以10天时间完成了他的杰作《屈原》。《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事迹,但剧本并未拘泥于实事,而是把屈原与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内,以南后对屈原的引诱不成,阴谋陷害为主线,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变节攀附权贵,而侍女婵娟却代屈原误饮毒酒而死为陪衬,生动地表现出伟大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的悲愤呼号“雷电颂”,作为“道义美的化身”和“诗的魂”的婵娟之死,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引起当时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光辉一页。1942年4月,中华剧艺杜在重庆国泰大剧院演出此剧,由陈鲤庭导演,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张瑞芳饰婵娟,顾而己、孙坚白,施超等人都参加了演出,引起轰动。其后,《屈原》曾多次演出。1953年9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新上演《屈原》,仍由陈鲤庭导演,赵丹饰屈原,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屈原》曾在日本,苏联上演。1979年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 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1942年2月,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虎符》,通过信陵君和如姬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了维护正义和团结、反对侵略和投降的信陵君以及为了求得“人”的权利、“不惜杀身以成仁”的如姬。1943年,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抗建堂演出了《虎符》,导演王瑞麟,由舒绣文、江村、孙坚白等主演。

1942年6月17日,郭沫若完成了历史剧《高渐离》。此剧以《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的故事为题材,抨击了专制主义者的凶狠残暴,表现了反抗者舍身取义的英勇无畏精神。

1942年9月和1943年3月,郭沫若又相继完成了描写元代大理总管段功与梁王女儿阿盖相爱的悲剧《孔雀胆》和以明末青年爱国诗人夏完淳慷慨殉国事迹为题材的《南冠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剧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担负着繁重的政治和文化领导工作。同时,他开始着手武则天和蔡文姬的艺术形象塑造。对于如何表现这两个历史人物,他早在20年代就曾经酝酿,几十年的丰富经历使作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当她们再现于舞台上时,已不同于原先的设想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剧作也有了新的主题。作者在《蔡文姬》序中声明:“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着重歌颂曹操的爱惜人才。”同时,作者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曾说:蔡文姬“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与他1937年回国时的“别妇抛雏断藕丝。的感情是相通的。1959年5月2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蔡文姬》,导演焦菊隐,朱琳饰蔡文姬,刁光覃饰曹操,蓝天野饰董祀,朱旭饰左贤王。

1960年初,创作了剧本《武则天》。写武则天“最成熟的时代——即60岁前后的6年”,以平息徐敬业策动叛变作为剧情的中心,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度、才识过人的女政治家形象。《武则天》是郭沫若最后的一部剧作,1962年7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公演,导演焦菊隐、梅阡,朱琳饰武则天,郑榕饰裴炎,童超饰太子贤,郭莘华饰上官婉儿。

郭沫若一生创作了10多部历史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就是为革命服务。《棠棣之花》3次随形势需要进行修改,是其典型。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获。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剧作者与被描写对象的融合。从20年代始,他的剧作都是他的感情迸发的产物,都有他自己的声音。而《屈原》更是主客一体、高度融合的代表。他的剧作是作者作为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三位一体的产物,有他独特的个性与特点,是自成一派的历史剧作家。参考书目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郭沫若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1982~1983。卜庆华:《郭沫若评传》(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6。龚洛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82~1983。

第三篇:诗集

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僧游。一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你的窗

开向太阳,开想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

那些寂寞的足迹,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

带给你我的怀想吧,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而我,如一个陌生客,默默地,走向你窗前。

空漠锁住你的窗,遮住我的阳光,重帘遮断了凝望; 留下晚风如故人,幽咽在屋上。

远去了,你带着 照彻我阴影的 你的明灯; 我独自迷失于 无尽的黄昏。

我有不安的睡梦 与严寒的隆冬; 而我的窗

开向黑夜

开向无言的星空。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论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默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他还是我正被他裹挟。他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浮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但是时间呢?

谁感受到他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

有过一位诗人妄图正是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

还有一位也是诗人曾经试图接近他,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看见月亮?月亮是什么时候看见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时间是空的。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唯一的裁判,如神;

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它操纵着生命而又似乎被人操纵。

它掌管了生杀予夺之权而又隐形无声。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它是谁?

它是钟表里的刻度,是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是黄转绿暗暗突出春天的一支看不见的手,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是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是一切生命的杀手。谁能画出他的肖像呢?

在我们的想象力的铁塔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他叫“日子”。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作“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

漏、晷、钟、表。

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它而设的夹子和陷进。人们以为捉住了他,紧紧的把她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松鼠。

在这种儿童游戏里面,它是宽容的。他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他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男女、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

第四篇:07第四讲 五四时期 郭沫若 朱光潜

Lecture 4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s

around May Fourth Period(Continued)

Guo Moruo 郭沫若(1892-1978),a writer, poet, and translator.His translation career bega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Goethe’s Faust in 1919 and lasted about 30 years.Famous translations:

Selected Poems of Shelley;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The Jungle;War and Peace;Selected Poems by Heine;Selected Poems by Tagor, etc.《雪莱诗选》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海涅诗选》 《 屠场》 《战争与和平》《泰戈尔诗选》等 Translation ideas: 1.Translation is creation

Translation is no parroting, but a creative work.Good translation is no inferior to and even surpasses creative composition.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同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2.Translating “the graceful charm”

风韵译

“我始终相信,译诗于直译意译之外,还有一种风韵译。字面、意义、风韵,三者均能兼顾,自是上乘。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尚不失为佳品。若是纯粹的直译死译,那只好屏诸艺坛之外了。”(陈福康,2011:219)

3.The theory of “resonance” “共鸣”说

“Resonance” is the spiritual interaction of the translator with the poet or the merging of the translator and the poet into one.“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王秉钦,2005:150)

From the 1930s to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ranslation in China entered a lull(沉寂期)with fewer achievements both in practice and in theory, compar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Leading figures in this period were 林语堂、朱生豪,朱光潜 etc.Lin Yutang 林语堂(1895-1976)

A world famous Writer, translator, and a linguist, who wrote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Famous translations: 《浮生六记》《 老残游记》

《中国之智慧》 《印度之智慧》

编译《孔子哲言》 In 1933, he issued On Translation《论翻译》, a long treatise which included his most systematic and fam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marks on many translation problems.Translation ideas:

1.Three conditions for a translator——the aesthetic subject(审美主体): In On Translation, he set down three conditions for a translator——the aesthetic subject(审美主体): “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相当的见解”。2.Three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Thereupon, he put forward thre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the criterion of faithfulness, the criterion of smoothness, and the criterion of artistic beauty.提出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

3.Thre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ranslator:

He interpreted the three criteria as the three responsibilities on the part of the translator.The criterion of faithfulness refers to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to the author, the criterion of smoothness,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to the Chinese reader, and the criterion of artistic beauty,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to art.三重标准又是译者的三种责任: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对艺术的责任。

4.Conveying both the meaning and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翻译必须 “达意传神”

He argued that translation must reproduce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And according to him, one needs to heed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o achieve faithfulness.(即 忠实有四义):

“忠实的第一结论就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 “所谓字义,不能看作死的,固定的,分立的,须当作活的,有连贯的,不可强为分裂的东西。”

“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

“论忠实的第三义,就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完全同时译出。”

“通顺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译者一方面对原著负责任,然既为本国人译出,当然亦有对本国读者之责,此则翻译与著述相同之点” ”(王炳钦,2009:197-198)。5.Translation is an art He was the first in China to declare in unequivocal terms that translation was an art.“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6.Favoring sentence-by-sentence translation over “word-by-word” translation

He strongly opposed “word-by-word” translation but advocated fervently sentence-by-sentence translation, saying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can only be sentences instead of individual words.坚决反对字译,提倡句译,指出,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其对于译文方面,是取一种态度,先把原文整句得意义明白准确的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达出来„„(陈福康,2005:328)His reputation and achievements outlive him.他虽已去世,当名望和成就犹存。

“若此总意义在本国文不能用同样之辞字表出,就不妨牺牲此零字,而别求相当的,或最近的表示方法。倘或一成语,在本国语中果为最准确翻译原义的,就是不与原文所用的相同,也可不顾;与其求守原文逐字意义,毋宁求达原文语意,这就是字译与句译的区别”。(ibid)She has beauty still, and, if it be not in its heyday, it is not yet in its autumn.她依然很美,如果不是风华正茂,也还不到迟暮之年。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树倒猢狲散。

Zhu Guangqian朱光潜,Prominent aesthetician and translator who received a doctor’s degree in 1933 with a mastery of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Famous translations: 《美学原理》(by Croce);《美学》(by Hegel)

His translations are all masterpieces because he followed the principle that what one translates should be what one studies and specializes in.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指导原则,因此他的译作既忠实又传神,成为译事的典范。Translation ideas: 1.Translation can only be approximate to the original.Absolute faithfulness is just an ideal.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

In 1944,he issued On Translation《谈翻译》, putting “Xin” above everything else and saying that “Xin” includes “Da” and “Ya” since a work of literary value must be an organic whole with message and style in perfect harmony.If the original is not “Da” and “Ya” and the translation is, or vice versa, then the translation can not be regarded as “Xin”.一文,提出“信”是第一位的,“信”里包含“达”、“雅”,力主一个“信”字,而非“信达雅”并列或对等。

That is, 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ion shall be faithful to the whol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cluding the idea, the meaning, the style, the mood and so on.But absolute fidelity is only an ideal.2.Ideal translation is literal translation in smooth target language.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3 Translation is an art.The highest realm for all forms of arts, including the art of translation, is “Following the desires of one’s own heart without 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of rules.”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是朱光潜翻译艺术论的核心。

He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creation and by no means simple rewriting or imitation.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echanical or dead translation.Since translation is creative work, it should not only resemble the original in appearance but in spirit.A translator should deliver the essence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in languages favored by the target readers.翻译带有创造性,不但要貌合,而且要神似,要把原著的精神实质,忠实地用本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五篇: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简介

生平(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文化界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学术界和政治界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台湾威权时代领导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甲骨文字学成就: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甲骨文字成就成就: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著作集锦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天上的街市》等等;

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

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盘

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回忆录《洪波曲》

评论集《雄鸡集》

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下载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

    郭沫若诗歌集

    郭沫若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诗歌集,欢迎参考阅读!天上的街市远远的......

    郭沫若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郭沫若诗两》导学案 NO:27-1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新课标)-教学教案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

    爱国诗集

    爱国诗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

    经典诗集

    经典诗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

    儿童诗集

    事半功倍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诗集 新月篇 我会化作一缕清风爱抚着你:我将变作水中的阵阵涟漪,当你沐浴时,一遍又一遍的亲吻你。 在起风的夜里,雨滴嗒嗒地敲打着树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低语,而我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