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9课《丢丢铜》教案湘艺版
《丢丢铜》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
2、积极参与创编合作,用背景音响材料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
3、在活动中了解台湾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朗诵长沙民谣《月亮粑粑》
设计意图:通过本地民谣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闽南语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A:歌词学习1.解释称词
2.“磅孔”是客家话中隧道的意思。而“丢丢铜”即山顶岩石缝中水滴落的声音“滴滴咚” 3.按节奏朗诵 4.创作背景 B: 歌曲学习
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2、教师一句一句带唱
3、四二拍节奏特点及下滑音讲解
4、学生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
5、提问:哪里体现出台湾风味?(方言、下滑音、称词)
6、初步改变演唱模式 加入齐唱领唱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由来,体会民歌的地域性。通过有节奏的朗诵歌词,使得新歌的学习变容易。结合闽南方言进行教唱,体会原汁原味的宜兰小调风味。
(三)、合唱
1、播放合唱版音乐,学生找出与之前音效相比有何不同 火车汽笛 火车行进 增加了演唱形式(领 齐 轮)
2、解释轮唱并分组练习轮唱
3、学生思考:模仿出以上音效
4、练习火车行进声音(克特克特)
5、练习火车汽笛声(呜~)
6、两声部合唱(行进+呜)
7、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8、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练唱。注意声部之间的配合。
设计意图:提问的形式,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模仿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合唱的魅力、丰富歌曲的表现。
(四)分组创编、练习、合作、表演
小组间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课堂小结:
台湾是我们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归祖**亲的怀抱,但我们坚信,当我们唱起心中的歌谣时,两岸人民的心是紧紧相依的,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母亲的身边,与我们一起舞蹈一起歌唱。
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歌曲,如果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
衬词对音乐来说,通常兼有表情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常用衬词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现;有些衬词用在句子内部作垫字或作落尾字,以加强节奏,加强语气,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在表现劳动气氛的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一般较为短促,常作为两个乐句中的间隔、连接或号子呼应句中的应句;有些衬词和特定的景物连系在一起,通过衬词丰富想象力,又能深化主题;有些衬词和动物鸣叫声连系在一起,这在儿童歌曲中更为多见;衬词有时直接影响歌曲结构。
第二篇:2016年六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丢丢铜仔教案
丢丢铜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
(二)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三)新歌学唱《丢丢铜仔》:
1、听赏《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4、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6、歌曲的完整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四)探究:
对比欣赏不同版本的《丢丢铜仔》,引导学生探讨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
第三篇:2016秋二年级音乐上册第9课《音阶歌》教案湘艺版
音阶歌
教学目标:
1、在学唱歌曲《音阶歌》后,能唱准音阶。
2、提高学生律动和即兴表演的能力。
3、能熟悉七个音符和唱名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地参与音乐律动,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重点:
能熟悉七个音符与唱名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
在学唱歌曲《音阶歌》后,能唱准音阶。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音符
1、师:同学们,大家都有同桌,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音符,那你的同桌就和你同位。那么1234567他们谁和谁同位呢?
师:老师考考大家数字1挨着谁呢?谁来说一说? 生:挨着2。
师:很好。3呢?4,5,6,7呢? 生:举手回答------师:出示阶梯图 1 2 3 4 5 6 7 它们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从低到高
2、师出示音名与唱名图,学生认读。
音名1 2 3 4 5 6 7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教师领学生反复唱音阶
3、师出示阶梯状1 2 3 4 5 6 7 并做手势。学生模仿教师手势感受音的由低到高的排列。(学生一目了然)
三、学习歌曲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音阶歌》大家来听一听好不好? 生:好。
1、教师出示《音阶歌》歌词,并带领学生读歌词
着重唱难点 do’ do’si la sol
fa fa mi mi re do si la sol fa mi re do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si la sol fa mi re do2、初听歌曲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你的眼睛,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个曲子的旋律 生:闭上眼睛------师:这个曲子的旋律优美吗? 生:优美!
3、复听歌曲体会情绪
师:同学们这么优美的曲子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师:好,同学们听完了,我给大家两个答案同学们选一选。
A.悲伤地
B.愉快的 生:B。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啦!
4、再听歌曲轻声跟唱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跟着音乐唱起来吧!
5、教师弹琴教唱 a、教师范唱 b、逐句教唱
c、分组演唱(分男女组)d、对唱(教师学生互换角色)e、齐唱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这个曲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真不错!我们不仅认识了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七个好朋友,还学会了《音阶歌》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小,孩子们回家把美妙的歌声带给爸爸妈妈吧!下课!音阶歌
一、课时 一课时
二、授课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和对音乐音高、节奏的把握。
4、提高学生即兴律动和即兴表演的能力。
三、授课重点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音阶歌》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进行律动创作,在视频回顾时能自我总结和评价。
四、授课难点
学生在掌握《音阶歌》的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能即兴表演。
五、授课过程
(一)导入:活动——《音阶歌》 学生配合音乐做动作。
通过活动的导入,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音阶有关的旋律。
(二)游戏:音排队
1、音阶排队
找八名同学分别扮演1、2、3、4、5、6、7、ⅰ。先把“科尔文手势”教给同学们,使学生学会做音阶手势的动作。接下来老师弹奏音阶,8名同学按照老师弹奏的顺序站好,并分别做出相应的手势。
2、旋律排队
八名同学按照老师弹奏的旋律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准。
(三)学唱《音阶歌》
1、唱儿歌。把《音阶歌》的歌词以儿歌的形式唱出来,节奏要和原歌曲一致。
2、学唱《音阶歌》。
(四)即兴创作表演
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在掌握《音阶歌》的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每组同学即兴的创作动作,进行即兴动作的律动,并在大家面前自信的表演出来。
(五)讨论 师:
1、这样的方式上课,你感兴趣吗?“科尔文手势”学会了吗?
2、对音准的把握更准确了吗?
3、相互学到了那些律动?律动是否需要合作?
4、歌曲节奏和旋律掌握了吗?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阶歌,同学们能不能回顾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呢? 3
第四篇:2016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4课《栗子大丰收》教案湘艺版
《栗子大丰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而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合唱《栗子大丰收》。培养学生准确、均衡、和谐的合唱能力。
2、通过学习演***曲,让学生了解合唱、喜欢合唱。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表现的能力。
3、能从音乐中感受、体验、表现丰收乐。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活泼而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合唱《栗子大丰收》。
2、通过音准、节奏的把握和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来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丰收锣鼓》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要求:气息通畅、跳音“跳”起来,兴奋起来。
三、新授
(一)欣赏导入
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音乐王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第一遍聆听
师:好听吗?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你 们听出来了吗?(生答)合唱,几个声部?(生答)对的,是一个二声部的合***曲。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一首新歌《栗子大丰收》。
(2)再次聆听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遍,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去聆听:
1、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2、歌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或者说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听!
(生答)歌曲情绪是非常欢快、活泼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农民伯伯忙着收栗子的场景。农民伯伯看到栗子大丰收了,心情非常的高兴。那我们呆伙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就要把农民 1 伯伯那种欢快、喜悦的心情给唱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两次聆听。第一次聆听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的演唱形式,能听辨出合唱的两个声部。第二次聆听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整体印象,并检测学生的听辨结果。)
(二)视唱练习,难点突破
师:请同学们,看到歌谱,这首歌曲是一首二声部的合***曲。歌曲中有一个难点,老师将它挑出来,我们一起来先来将它攻破了,大家有没有信心?看到黑板!这里有一个记号,这个叫做下滑音记号。(师范唱)自然滑下来,不要将它唱成附点的节奏。
师:我们先来唱一声部的旋律。(2遍)我们再来唱一唱二声部旋律。(3遍)我们现在分成2个声部,这边同学唱高声部,这边同学唱二声部。(1遍)我们将口风琴拿出来,吹C调。高声部吹一遍。。低声部来。。两个声部一起来。后三排吹口风琴,前面的同学我们来唱,预备走。。把口风琴放下,我们全班一起分声部来。预备,走……(给音)
(三)朗读歌词
1、分析作品
师:非常棒!好,我们来看歌谱。大家看到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生答)有很多“啦“还有几个“嘟噜嘟噜”,这样的词,我们将它叫做“衬词”。(板书:衬词)衬词即“语气词”,衬词的加入可以大大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比如:一长串的“啦”,(师唱)它表现的是什么?像不像是农民伯伯在挑栗子?这一长串的“啦”我们是不是用一口气把它唱完?(不是)谭老师在这里画了换气符号,请大家注意在这几个地方换气。
2、按歌曲节奏,学生朗读低声部歌词,老师朗读高声部歌词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歌曲的歌词按歌曲的节奏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加入歌曲的情绪,我们朗读得欢快一点。老师朗读高声部,你们来朗读低声部。准备好了没有?预备,走。。
3、学生分二声部按歌曲节奏朗读
师:请大家看黑板,我们来看这两处地方,它有渐强记号,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我们来试一试,我高声部你们低声部,走。。
现在,请你们分两个声部一起来朗读一遍。注意朗读时带上歌曲的情绪和力度的处理。预备,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框架、歌曲“对唱”有整体感知)
4、练习“对唱”
师:太棒了!你们在刚刚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高低声部休止的地方,正好交错开来,形成“一问一答”,就好像是两个声部在对话。我们把这几个地方提出来唱一唱。你们二声部来,先唱旋律(1遍),再***词(1遍)
(四)、学旋律
1、跟琴轻唱低声部旋律
师:我们来一起唱一唱低声部旋律
2、跟琴轻唱高声部旋律
师:我们再来唱高声部,注意四拍以后进,预备走。。
3、低声部唱旋律
师:我们现在分声部来,低声部的同学先来一遍
4、高声部唱旋律
师:高声部预备。。
5、二声部合唱旋律(2遍)
师:现在我们两个声部一起来合一下。注意带上情绪,预备。。
(五)学***曲歌词
1、二声部合***词
师:现在我们将歌词加入,“啦啦啦啦”。。
2、歌曲处理
3、合音乐伴奏,完整演唱
师:我们合音乐伴奏来一遍
(六)吹奏口风琴
1、生自由练习吹奏,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把口风琴拿出来,我们分声部吹奏。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先练习一下。
2、全体分声部合奏
师: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了没有?预备,走。。
(六)参与表现
师:最后,我们一起把这首合***曲来唱一遍,请后三排的同学为我们伴奏。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体验了合唱艺术的魅力。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团结协作下,完成了这首合***曲《栗子大丰收》。最后,祝愿我们的农民伯伯每年都有大好收成,也祝愿我们的同学们学业有成!
五、听音乐离开教室
第五篇:2016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课《大中国》教案湘艺版
《大中国》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
(二)欣赏《我的祖国》熟记旋律,回简要地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 B 两段的对
学唱歌曲的A 部分,(注意:情绪,力度,速度)能够辨别《我的祖国》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二、教学内容:学唱《大中国》
三、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四、教学难点:学习演唱歌曲《大中国》,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及结构;能够辨别《我的祖国》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五、教具准备:录音机
(一)、听赏《我的祖国》:
听《我的祖国》,你觉得我们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生:回答
教材分析《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是一首合唱曲。由教师介绍“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提问:这首歌曲听上去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
(二)、学唱《大中国》
歌曲《大中国》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由通俗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曲。曲调吸收了我国 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富有时代气息。高枫作词作曲,朱良镇编合唱。《大中国》的音乐由引子+A+B+A′构成复三部曲式。引子为4/
4、2/4拍,开始在F调上,由主和弦、下属和弦构成的和声来呈述:
这一曲调,造成一个明亮、柔和 的意境。然后转为降E调,由男声用八度和声音程,以豪迈的气势,唱出A段音乐主题的音调,女声则用和声式二部和声,以亲切的语调相呼应,在 1 属音上造成离调结束。紧接着速度加快,两小节间奏之后进入第一部分A段。A段,第一部分。这段为单二部曲式,由一个主题乐段与一个变奏构成,结构为A(a+a′)。a 段主题乐段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其音乐采用东北大秧歌的音调为主题发展而成,以齐唱形式呈示出来,表现出祖国大家庭中热烈、欢快、意气风发的扬景。a′段的第二乐段是a段的第一变奏,以混声合唱形式演唱,使音乐更加热烈、丰满。其中有两个小节和声是用男声哼鸣演唱的,造成一种云雾般背景,似描写在云雾中的长城。B段,第二部分。这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结构为B(b+c)。第一乐段b中的音乐主题音调来自河北民歌,曲调流畅活跃,抒情开朗。在合唱处理上采用了不同手法,先由男高音声部唱出音乐主题,与A段的音乐主题形成对比,男低音声部与女声则以“嗨”的喊声在句尾相呼应,第二句变为四声部演唱,显得丰满,第三句先由男声唱,女声则以轮唱形式模仿演唱,最后以四声部合唱结束这个乐段,使情绪更加活跃。第二乐段c是合唱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 华儿女对祖国的共同心声,在开始的强拍上就用了一个离调和弦(用3 5 7 3构成),使全曲 的情绪达到高潮,第二句开始的强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语气更加肯定,B段在激情中结束。在4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第三部分。A′段,第三部分。这段音乐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与B段中的第二乐段c 的再现结合,其 结构为A′(a2+c)。第三部分中A的主题再现是a段主题的第二变奏,它将a段主题的时值放宽,由男声唱出,女声则作为陪衬声部,以对比活跃的曲调,用衬词“啦”来演唱,这是一个活跃的声部,既是喜悦轻快的歌声,又似轻快的鼓点声。之后女声唱出第三、四句,男声变为陪衬声部,以二部形式用“啦”演唱,在热烈活跃的情绪中结束此段。紧接着,是第二 部分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这时歌声变为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结合形式,造成互相呼应的效果,最后的结束处理是,混声合唱结束在调式主和弦的主音上,而领唱则上行到主 和弦的三音“ ”上结束,这样的结束,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又造成一个言而未尽的浪漫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1、“你们讲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中国很大。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让我们听一听。”
“你们讲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中国很大。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让我们听一听。”
1、欣赏歌曲一遍。(仔细倾听)提问:
(1)从这首歌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呢?(2)歌曲中用了一个比喻,把中国比做一个家,那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弟姐妹指的是什么?(是指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大家庭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
2、欣赏歌曲第二遍(1)你听到歌里唱了哪些美丽景色?
(2)“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什么意思?
(3)我们中国的什么山峰是世界最高山峰?(教师以歌词总结)(4)长城在古代是派什么用处的?(抵御敌人的入侵)(5)歌曲中为什么说“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6)“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是什么意思?(祖国经历了很多磨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
三、布置作业:比一比,这首歌与《我的祖国》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板
书
设计: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第一部分: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
热爱 第二部分:赞美祖国的强大
自豪
五、总结:
这首歌属于通俗音乐范围,在这节课中带领学生重新学习了这首熟悉的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并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