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回声张路
回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3、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1)学生观察。
(2)出示课件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四、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五、实践活动。回家后做实验体会回声。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
第二篇:回兴街道金石路社区2010年综治工作总结
回兴街道金石路社区
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根据回兴街道办事处综治办的工作要求,为做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我社区综治领导班子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研究制定了2010年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完善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责任分工明确,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落实、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对照今年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状,将201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抓好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是关键。社区把平安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计划,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开展教育和学习,坚持不懈。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及文化体育活动,凝聚社区力量。社区党支部认真履行职责,始终把创建平安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听取街道关于创建平安社区的目标工作和签订创建平安社区责任书后,党支部及时建立创建平安社区领导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建立社区巡逻队等工作。社区认真学习和研究社区治安状况及特点和规律,制定对策和措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创建“平安社区”工作的落实,推动了综治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着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管理
社区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结合社区实际,以整体推进的治安防控工作思路。围绕社区复杂的环境,建立群防群治队伍和24小时巡防队的治安防范网络,加强盘查,严密监视外来可疑人员进出情况;社区建立治安护楼队,以楼栋为单位,加强巡逻;社区还开展普法宣传,调解民事纠纷,组织巡防队员看门望锁,加强联户防范。通过构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可防性侵财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矛盾纠纷大量减少。社区偷窃等案件连续下降。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教育,营造社区安定良好氛围 社区把开展民主法制建设和法律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法律法规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倡导居民学法用法。二是开展社区《宪法》、民事诉讼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婚姻法》、《价格法》、《环境保护法》、税法、工会法等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参与面,激发普法对象的学法热情,将普法活动由宣教型向互动型转变。三是开辟法律服务“快车道”,主动应对群众法律需求,确定每月三日为法制宣传日,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服务,让“五五”普法真正植根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加强消防知识宣传,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始终把消防安全作为创建平安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社区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和社区义务消防队,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使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成立了社区义务消防队,每月对辖区内居民住宅楼及居民住户的消防安全检查一次,并组织义务消防员参加消防操作灭火知识培训。在社区设立了消防宣传阵地,消防宣传栏,在居民楼内设有消防警示牌,使居民遵守防火公约、消防警示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安全工作大家谈,定期向居民家庭发放宣传资料。使消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禁赌、禁毒工作
做好禁赌禁毒工作,也是社区工作的首要任务。社区为确保禁赌禁毒工作,禁毒领导小组。要求全体共产党员,要带头做到不赌博、不吸毒、不贩毒、不种毒、不制毒,同时积极投身于禁赌和禁毒这场艰巨的人民战争中。通过黑板报、宣传窗、制作宣传标语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赌博危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多少单亲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通过血的教训教育社区居民群众,大大地减少了社区少数居民聚众赌博的行为,确保了社区温馨和谐。
四、围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抓好两劳帮教、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的预防调解工作
社区居委会以板报、讲座、宣传栏等形式,组织辖区居民全面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普法宣传工作,营造辖区浓厚的法制舆论氛围,开展法制学习12次,学习《信访条例》、“四五普法读本”等,组织普法考试1次,我社区今年悬挂各类法制宣传横幅及海报12条,出各项普法宣传板报5期,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单100余份,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使居民懂得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提高了居民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
截止至今,我社区共有刑释解教人员18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18人,社区结合每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建档登记,社区帮教小组定期走访,了解两劳人员的思想动态,开展经常性的帮教工作,此外,我社区积极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各类矛盾激化”的原则,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今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5次,调委会共接受调解纠纷9起,处理重大突发事件6起,排查率100%,调成率95%。
通过一年的综合治理工作运行,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街道综治办的领导下,结合我们社区的实际,扎扎实实的开展好各项稳定工作,改正存在不足之处,努力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定、繁荣、祥和的生活环境。
金石路社区居委会 2009年12月3日
第三篇:14公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书写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结合文本语境理解“星罗棋布”、“络绎不绝”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同时初步懂得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它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下午,老师要到人民广场办一件事,从哪儿走比较好呢?(出示简要交通图)
2、你们提供的线路可真多呀!老师发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交流(若学生概括有困难,则提示引导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个具体事例,再连接上下文,疏通主要内容。)
三、自主研读第一段,理解题目的表层意思 1.理解“路多”。
师:在风和日丽的一天,父亲带着我来到罗马郊外的一个小镇,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望着整个罗马城。谁来读读描写我看到的情景的句子?
(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到的景象?(学生有困难时,出示广场图,辅助学生说,伺机点拨理解“星罗棋布”、“环抱”。)
师:其实,用更简洁的一句话说,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出路多)师;用古罗马的一句谚语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指导朗读:读出通向广场的路的“多”。
2.父亲带我爬上塔顶,仅仅是让我看通往广场的路吗?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a.说清意思
师:父亲的话包含了丰富的意思,你能做一做父亲的代言人,把意思说得更清楚些吗? b.指导不同语气朗读。(和蔼的;语重心长的;)
四、理性品读二、三段,从事例中深入理解题意 1.提炼概括
师:“我”一直牢记父亲这样的教导。(再次朗读)你知道作者在此后的生活中走的是怎样的路吗?请大家自己默读二、三两段,看看这739个字中,你会选哪个词语来概括?
(与众不同的„„)
预想以这样高举高打的形式让学生提炼出二、三两段的重点词,可能是概括性太强,可能是问题的意义指向不清,学生被“打蒙”了,他们找不出文中的关键词,课堂一度出现较长的冷场状态。
师:联系上下文,再考考你,二、三两段作者所举的事例其实是说通往什么的路不止一条?(梦想;目的地;成功;幸福„„)
2.学习第二段
师:好,就请大家在第二段中找找“我”与众不同的句子和“我”取得了成功的句子。交流
①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出售时装呢?
师:你在问谁呢?你其实是想告诉自己什么呢?就改成刚才的说法好不好?(体会兴奋、激动、惊喜的感觉。)
师:为什么说这是与众不同的呢?为了成为时装设计师,别人怎么做,我想怎么做呢? 小结:难怪我会那么激动、惊喜、兴奋了。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师:读读这句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时装店里怎样的情景?目光移到时装店外,你又看到了什么?
(指导多元朗读)
师:时装像河流一般。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
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师:你认为这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取得成功(或实现梦想)之间还需要什么?请你联系这一段的上下文,仔细思考。
3.学习第三段
师:第三段中也有“我”与众不同的句子和“我”取得了成功的句子。大家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这两段的教学由于预设不够充分,因此对学生即时生成的内容的把握常常不够敏锐,课堂教学的引导、调控有时模糊不清,导致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五、课堂练笔,感悟生活
或许,我们曾经拥有过换一种方式对待困难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或许我们曾经遭遇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悲观失望的无奈;或许我们此时面对困难有自己的想法要诉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心中正想着的这些话吧。
交流,评价。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父亲教导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用自己的成功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以自己的感想证实: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一定深深记住了一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反思
第四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公开课教学实录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主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教导“我”的话,并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从你家里出发来学校,你知道可以走哪条路吗?看来,从家到学校的路不止──(一条)
板书: 路不止一条
越是中心的地方,通向它的路就越──(多)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补充板书: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
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
(1)父亲告诉作者了一个什么道理?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2)作者列举了几件事来说明父亲的教导对自己的帮助。
(两件事:织毛衣、开时装展。)
过渡: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你想不想看个究竟呢?让我们进行下个环节的学习。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课文的1至3自然段,思考:①“我”和父亲在塔顶看到了什么?
②
父亲告诉“我”什么?
③“我”对父亲的话持什么态度? 过渡:父亲的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呢?让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
自学指导三:
默读课文4至11自然段,思考:
这部分写了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的?结局如何?(1)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①理解“大喜过望”的意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词来替换,如“欣喜若狂”、“喜出望外”,让学生积累词语。
(2)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幸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沮丧极了。此时,“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引读父亲的话。)
(3)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看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此时,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亲的教导,“我”怎么会有今天哪!现在,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与同桌交流)
过渡:作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时装店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这多亏了父亲的那句话。可是,生活不会永远是一帆风顺的,作者又遇到什么问题呢?
自学指导四:
齐读课文12、13自然段,思考:“开时装展”这件事和父亲的教导有什么关系?(开时装展之所以成功,也和父亲的教导密不可分,它和“织毛衣”同时印证了父亲的教导是正确的。)
(3)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父亲的教导对“我”的影响,指名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联系实际进行练笔:
通往______的路不止一条,只要你在困难面前______,树立_______,寻找______.你就一定能够到达_______的彼岸。
第五篇:知青岁月:二十九年风和雨 八百里路回武平
二十九年风和雨 八百里路回武平
——厦门老知青重返武平的文献备忘录
郑启五
当年的厦门知青即将重返武平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后,即刻引起省市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多家电视台和报社特派记者全程追踪报道。这么多的新闻界的朋友不畏崎岖,一路风尘,为此次蓝海洋和红土地雄浑的交响谱出了波澜起伏的乐章,使八闽的山山水水留录下难以磨灭的回声…… 当我们老知青的42部大小车辆组成的车队在近三万人的夹道欢迎中抵达锣鼓喧天的武平城关的当夜,武平电视台即刻将这一武平历史上空前的盛况及“情系梁野”文艺欢迎晚会向全县作了报道和实况转播,使梁野山下平川两岸沉浸在一派节日的喜悦和历史的回顾之中。
隔天一早,即1998年10月2日的中共龙岩市委机关报——《闽西日报》,以东道主当仁不让的迅捷,在头版刊发了该报记者和武平报道组联合采写的报道——《别后春风依旧在,二十九载梦今圆》。文中写到:“傍晚时分,贴着‘二十九年风和雨,八百里路回武平’字样的车队驶入县城,人群中顿时热闹欢腾起来。身着盛装的学生敲起了欢快的锣鼓,吹起了响亮的号子,沿途群众燃起了鞭炮,激情的武平人民一路欢呼,把500多名厦门知青迎进了县委大院内……”龙岩电视台也在当日的“龙岩新闻”中推出了这喧腾的镜头,与龙岩的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县的数百万观众一同分享了激情的画面。
10月3日,当我们厦门知青还在武平县城座谈观光,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的“厦广新闻”就及时报道了这批重返第二故乡的厦门儿女在武平受到隆重热烈接待的盛况。紧接着该日的《厦门晚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刊出了王小强发自武平的电讯,引人注目的题目为《昔日眷眷情,今朝拳拳意,五百老知青,国庆回武平》,进一步以生动的晚报文字风格,把记者在武平所见所闻,伴随着墨香融入了厦门的万家灯火。该文言简意赅,在“知青们的车队在暮色中进入武平山城时”,用12个字——“彩旗飘扬,鞭炮轰鸣,欢声如雷”。该文还写到“2日早晨,淳朴的山里人热情地把他们当年的‘房客’接回乡里。大禾乡的几个自然村家家放炮,户户设宴。知青们走进了那被风雨剥蚀的故居,与父老乡亲一起品尝甜醇的米酒,叙离情,话桑麻,动情之处,感慨万千。”
10月4日,声誉日隆的《海峡都市报》在“都市新闻”版的版端刊出了该报特派女记者陈彤采写的《蓝海洋 红土地——五百多名厦门知青重返武平故乡》,“厦门是知青心中的蓝海洋,武平则是他们心中的红土地。“”送了一程又一程,道不尽的亲情。10月3日,500多名厦门知青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武平故乡行。” 尽管活动结束了,正像活动中的人们难以平静的心潮,新闻媒介的宣介之波也远未平息,反而一浪高过一浪,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这一活动的了解欲望。10月6日的《特区工人报》在第一版以较大的版面发表了郑宁《二十九载风雨路,难忘父老乡亲情》的报道。“郑宁”是该报女记者、一中老三届同学郑玲玲的笔名,她以插队武平武东乡袁田村普通老知青的身份加入了这次回乡的队列,因而她的报道不但点面结合,视野广阔,而且开头的一段情感浓烈,用字精到贴切——“‘我们终于回来了!’国庆期间,厦门知青重返武平观光联谊活动如期举行。武平山区沸腾起来了。36万武平父老乡亲热情接待了500多名当年在此插队落户的厦门知青代表。29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早已使武平与厦门结下了深厚的山海情缘。此番厦门知青重返故里,不仅为重温昨日沧桑,更是为了同武平人民携手建设家园,共创美好明天。”啊,“如期举行”四个字长长舒出了多少无私奉献的组织者胸中的那股拼命的欲求!
10月7日的《厦门日报》在第7版“福建新闻”的显著位置登出了温琴光、林佩贤发自武平的稿件——《厦门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并在同版配发了林周邱的报道《武平厦门知青书画摄影联展举行》。隔日又追加刊发了这次返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向武平县图书馆和武平一中赠书的消息。10月7日同天的的《闽西日报》则在第四版《山茶花》副刊上刊出了征辉、琴光、常青写的文坛短波——《武平文联举行厦门武平两地文艺作者联谊座谈会》,介绍了参加“重返武平第二故乡”活动的厦门知青作家、书画家与武平本县的部分文艺作者举行的联谊座谈的情况,并配发了座谈会的彩色照片。同版还刊出了龙岩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征辉整理的《梁野山下厦门作家访谈录:知青与知青文学》。数日之后,这一访谈录在《海峡都市报》的“文化新闻”版上梅开二度。
尤为激动人心的是1998年10月10日星期六,《厦门日报》的《鹭岛周末》以近乎一个版的篇幅,刊出了该报记者陈立荣采写的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的见闻与思考——《山与海的情缘》,并配发了六张照片。整个版面图文辉映,气势恢弘。在一任情感的波潮汹涌澎湃,思绪的浪花恣意怒放之后,作者动情而充满憧憬地写到:“山,立在梦的这头;海立在梦的那头。当山海情缘交融在性格互补的大背景里,它就一定会续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山呼海应,海的呼啸同样在群山中化为悠长的回声:10月14日的《闽西日报》以《共同的家》为题,发表了郑启五同学代表回乡厦门知青在武平“情系梁野”文艺晚会上的讲话全文。10月25日该报又在第一版以《还愿——林春辉的闽西情结》为题,介绍了事业有成的厦门老知青林春辉及陈建成、郑锡平等人为武平的永平乡昭信村捐资兴学的事迹。在厦门与龙岩两地的传媒此起彼伏的和声中,10月16日《福建日报》的《周末特刊》在头版头条推出了温琴光、邱云安、周宪坤、林佩贤合写的长篇通讯《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纪实——岁月不老沧桑情》,标题大字套红,极为醒目!在该文第三节“难忘的岁月、艰苦的环境,给他们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引用了厦门知青、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的诗歌《武平,你给了我什么》。该通讯的笔触点多面广,涉及中堡、象洞、永平、大禾等许多乡的场景,内容上尤为丰实。它在结尾时是这样写的:“正是这份不了的情,这腔不变的爱,才使得铭刻在武平——厦门两地人民之间的血肉亲情永远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淡化。”
作为厦门电视台精品栏目的《看厦门》在特区城乡家喻户晓,这次该节目负责人邹振东谴派精兵强将组成摄制组采访了回乡活动的全过程。11月1日星期天晚上的“黄金时间”该节目推出了精心制作的专题——《回乡——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印象》。编导采用时空交替的蒙太奇手法,企图通过两位知青后代的目光,在展示一图图回乡“印象”与一幅幅都市景观叠显与对比的同时,努力沟通两代人的情感,缩短两代人的“间距”。尽管部分观众感到镜头的组接略显松散与零乱,但这一专题所面对的课题无疑是沉重、巨大而深远的,编导的探索无疑是可贵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么多的老知青带上自己的子女踏上回乡之路(其情其景全国皆然),其实也是在社会剧烈的变迁之中探求弥缝“代沟”的一种尝试。
厦门知青重返永定、上杭、武平的车轮都渐渐一一远去了,但新世纪的舞台上红土地与蓝海洋的交响将是永恒的乐章……
年11月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