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地理《等温线》学案分析
高三地理《等温线》学案分析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等温线分布规律,根据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篇:高三地理等温线的复习说课稿(最终版)
课型分析:本课是在地图、大气的知识基础上延伸的知识点。为新授课。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
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创设情境)。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反馈)。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 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下面举例均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比热容)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 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 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等温线分布规律,根据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初中地理等高线等温线总结
专题一 等高线
山顶:
盆地: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
等高线数值凸向低值(海拔低处)
鞍部
两山顶之间空白处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山谷
等高线数值凸向高值(海拔高处)
陡崖
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 1
1.图中A点海拔是_____米, B点海拔是_____米;它们之间相对高度是_____米 2.从地形部位看, 甲是_____;乙是_____;丙是_____;丁是_____。3.若某游客打算从M、N两条路线登山, 哪条路线更容易? 为什么?
4.甲、乙、丙、丁四个地方,可能有河流(小溪)经过的是? 为什么?
5.若海拔400米处的气温17.4℃,则海拔600米处的气温为_________℃。
专题二
等温线
1、认识等温线
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2、据等温线递变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3、判断某地的气温值: 【例题1】(1)从“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可读出,A地的气温为℃,E地的气温约为℃。
(2)上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半球。
(3)据此可以判断,上图所示的区域处在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夏季陆地气温海洋,等温线在大陆向纬凸出,在海洋向纬凸出;冬季则相反。【例题2】
右图为某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若该图为等温线图,E所在区域为陆地;F所在区域为海洋,则该图表示()A.北半球一月等温线 B.北半球七月等温线
C.南半球一月等温线 D.南半球七月等温线 【例题3】
下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4、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5、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据等温线形态判断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东西向延伸。
2)海陆位置:①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例题】
造成右图等温线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季风因素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②海陆分布:等温线发生弯曲,同纬度大陆最冷月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向高纬度凸出,最热月相反。
3)地形地势:等温线呈闭合曲线地区,数值里大外小的为盆地,里小外大的为山地。
例题1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A
.
山
地、盆
地
B.盆地、山地
C.河谷、山地 D.山地、高原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1000m~1667mB.1333m~2000mC.1333m~1667mD.1667m~2000m
第四篇:2018年高考地理必背等温线-文档资料
高考地理必背等温线
高考地理必背等温线
高考地理必背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第五篇: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案01
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案01(800字)
第一部分:区域地理
第一讲:地球与地图(第一课时)
主备人:沈洪波 审核: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高考考纲要求】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思考:由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什么?
二、地球仪
2.经度和纬度
1.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
第1页
②比例尺的意义。
请你思考比例尺的大小与图示范围和图示内容之间的关系。(2)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中的▲属于,“珠穆朗玛峰”和“8844.43米”为。
经纬网的主要应用
1.经纬网图的类型
(1)侧视经纬网图(2)极地经纬网图(3)方格状经纬网图
2.经纬网图的应用(1)定“方向”: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方格状经纬网图: a.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b.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第2页
如下图中:若图中A、B两点经度差<180°时,A在B的西北方向;若图中A、B两点经度差>180°时,A在B的东北方向。
②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a.如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东方。
b.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南方。c.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2)定“距离”:
①根据纬度差定经线上两点之间距离: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圆的周长除以360),如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根据经度差定纬线上两点之间距离: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 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3)定“最短航线”: ①确定最短距离:
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可分两个步骤进行: a. 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
面与球面的交线,如图所示:
a′.在地球仪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图A.赤道 图B.经线圈 图C.晨昏圈
b′.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 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 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b.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180°,如图D中PQ间的劣弧为上侧一段弧,P′Q′间的劣弧为下侧一段弧。②沿劣弧的行进方向即为最短航线。(4)定“范围”:
①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②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③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A>B。当A、B两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A
补充:球面上对称点的确定方法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典型例题】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为挪威的朗伊尔城,它是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位于78°14′N上,据此回答1~2题。
1.朗伊尔城与北极点的实际距离约为()第3页
A.1000千米 B.1300千米 C.1600千米 D.1800千米 2.假设某游客夏至日到该地参观,则正午时看到房屋影子朝向为()A.西南 B.正南 C.正北 D.西北 读下面的四幅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的东南方向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4.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比例尺甲大于乙 B.比例尺乙大于甲 C.甲表示的实际范围大 D.乙图表示内容更详细 6.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1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1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7、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的北京、新加坡、纽约和巴西利亚四个城市中位置完全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三个条件的是()A.北京
B.纽约
C.新加坡 D.巴西利亚
(2)图中的北京(39°54′N,116°23′E)位于纽约(40°43′N,74°W)的()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3)新加坡(1°22′N,103°45′E)与我国北京南北相距约为()A.4 300千米 B.1 500千米 C.4 500千米 D.2 800千米
人们通常以经度0°,北纬38°为极点,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如图,P点为“陆半球”的极点,阴影代表“陆半球”)。据此回答8~9题。
8.“水半球”的极点应为()A.北极点 B.(0°,38°S)C.南极点 D.(180°,38°S)9.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 经度范围是()A.经度0°向西至20°W B.20°W向西至90°W C.90°W向东至90°E D.20°W向东至90°E 10.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 B.5° C.8° D.10°
11.(2011·成都期中)根据图中经纬网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1)经纬度位置:甲,丙。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位于寒带的是,位于温带的是。
(3)甲位于乙的 方向,丙位于甲的 方向,某飞机由甲飞往乙,沿最短路线,合适的航向为,其最短距离应(小于、等于、大于)2 222.2千米。(4)丙、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
12.读甲、乙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岛屿:甲是,乙是。
(2)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其所示区域范围较,图示内容较。
(3)图甲区域位于图乙区域的 方向。(4)图甲国家南北距离大约是()A.290 千米 B.190 千米 C.400 千米 D.600 千米 第4页
荐高一地理教案荐初中地理教案荐初一
地
理
教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1000
[1000
(精选字]
字字字
文]
]
])
范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