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汤圆.教学反思
《卖汤圆》教学反思
陈世吟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实施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的直接聆听、感受、体验、参与、表现等方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歌曲,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这堂课的特点是通过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多种途径,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实现教学目标的从开头的导入,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到学习歌曲,听中想,音乐是靠听觉,因此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次聆听的方式,如听歌曲的情绪、歌曲的内容。听中说,说出听到歌曲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能够用音乐的语言去表述所感受的情景,还会运用歌曲风格去描述内容情景。听中找,自己找出歌曲的难点进行练习。听中读,采用按节奏朗读歌词,让学生感受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起到很大的作用。听中学,由浅入深,知识层层深入,重点让学生学会歌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很快就学会歌曲。表现歌曲,利用学生资源,采用独奏、小组奏、合奏的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使学生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同时运用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因人施教,本节课中的几个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回答问题,老师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让大家学他们一样,学习他的勇敢、自信,因利势导,在同中求异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扼杀了学生的勇敢自信行为,对一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师来说都是很悲哀的事。作为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启发和带动其他同学的勇敢、自信的热情。“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人者、有以德行人者”,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是任何教学中要首当其冲。通过这次视导,在学校领导及本科组老师们的指导下,让自己感觉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帮助和提升。教研员特别欣赏学生的回答问题,突出师生课堂互动,做到目标明确,从易到难,渗透重难点,体现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反思不足之处,加强学生学习惯培养,在前面的节奏游戏担心多了,一便又一遍麽及耽误了时间。另外我选择了打击乐器活动,合奏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不看老师的指挥,节奏不够一致,有差距,很难组合,只顾自己干自己的,又难以控制课堂,今后重点培养学生音乐良好的演奏习惯,要做到一切听从指挥。希望能提出宝贵意见。
今后要朝这方面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篇:四年级音乐教学案例《卖汤圆》
四年级音乐教学案例《卖汤圆》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民间习俗。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感受歌曲诙谐有趣的气氛。2.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验愉快的心情。
3、感受台湾民歌《卖汤圆》诙谐有趣的风格和气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正确表达歌词的语气。
三、活动准备
1.图片、报纸、橡皮泥
2.歌曲《卖汤圆》的多媒体教学光盘
3、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1、播放《卖汤圆》MTV视频,激发活动兴趣:讲故事“汤圆的来历”,使用橡皮泥搓汤圆。
汤圆是什么形状?有什么馅的?你认为该怎么样卖汤圆呢?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好听、热闹、有趣)播放课件,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愉快、诙谐有趣的气氛
3、理解歌词,复听歌曲
跟随教师有节奏朗读歌词,自敲乐器或敲击其他声源伴奏。尝试将歌词填入到旋律中,说唱歌词,要求念出风趣的语调。
4、学唱歌曲。
第一遍轻声跟唱歌曲《卖汤圆》。
①歌曲里唱了些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②你觉得哪一句不太懂或比较难记? 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你很快地记住歌词?
第二遍一边打节拍一边跟唱歌曲。
5、分析歌曲
①我们从歌词表达的内容、歌曲的旋律可以把歌曲分为几句? 段落反复记号是如何反复的?
请学生用图画、英文字母表示乐句∣∣:●■▲△ :∣∣ 或∣∣:a b c c’ :∣∣
②使用怎样的声音演唱?(音色:清脆、悦耳、轻快地)③用怎样的语气来演唱呢?
a句用轻快的陈述语气表现卖主告诉过往的行人自己要卖的东西。
b句用谱中标出的连线、断奏唱出卖主风趣地语气。卖汤圆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快乐、兴奋、)
c 句唱出吆喝叫卖的肯定语气(夸耀自己的手艺独特、功夫到家,汤圆味美价廉)。过渡句唱出吆喝声,理解波音记号并运用。(声音宏亮具有穿透力,大街小巷都能听清楚)。
c’句是c 句的重复再现,要唱出再次吆喝叫卖的肯定语气。演唱指导:汤圆汤圆卖汤圆,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
6、表现音乐:
①设计伴奏型并选择合适的一种给歌曲伴奏。
②用报纸制作一套小二哥的服饰(口罩、围裙、头巾、帽子等)。
五、教学结束
我们不仅仅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唱家乡的歌,还要爱祖国的宝岛—台湾,希望大家也爱唱这首台湾民歌—《卖汤圆》。
第三篇: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梁稳娣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刚刚过去,幼儿园、教室里到处都还呈现着
一派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
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同时
也学会了运用揉,搓,团圆,包馅技能,制作不同口味的元宵,体验
劳动的快乐!并从活动中感受自己动手做元宵、自己尝元宵的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把糯米粉变成了面团,再搓
成小圆子,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只等着我的一声令下。瞧!他们一个个搓得多认真、多带劲呀,一粒
粒的小圆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晶莹剔透,手艺一点也不比我们
成人差。
在品尝元宵时,孩子们更展示了他们大方可爱的一面,有礼貌地
邀请老师共享劳动成果,使孩子感受和体验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祥和、快乐的气氛,感受了与同伴、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自然地萌
发喜欢幼儿园这一温暖的大家庭的情感。
第四篇: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梁稳娣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刚刚过去,幼儿园、教室里到处都还呈现着一派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同时也学会了运用揉,搓,团圆,包馅技能,制作不同口味的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并从活动中感受自己动手做元宵、自己尝元宵的快乐。
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把糯米粉变成了面团,再搓成小圆子,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只等着我的一声令下。瞧!他们一个个搓得多认真、多带劲呀,一粒粒的小圆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晶莹剔透,手艺一点也不比我们成人差。
在品尝元宵时,孩子们更展示了他们大方可爱的一面,有礼貌地邀请老师共享劳动成果,使孩子感受和体验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祥和、快乐的气氛,感受了与同伴、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自然地萌发喜欢幼儿园这一温暖的大家庭的情感。
第五篇:卖木雕的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堂《卖木雕的少年》,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上完课后,我发现:
一、教学设计流程清晰,但内容过多。以至于还有一些环节没有上完。第一课时,我本是想安排生字学习及部分成语的理解及了解课文大意。然后第二块内容是学习2—9自然段,这是精读课文,这部分内容要掌握五个成语,其中四个是形容木雕的。课堂上,在设计初,对学情不够了解,本以为很快能过去的内定,学生竟然答非所问。后来静下心来思考,发现是我教学时不够注意教师语言的引导,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回答什么?我觉得以后教学的时候,问题设计要简洁,语言要干练。
二、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出示瀑布的画面,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那样掌握的词语便更深刻。还有,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中非交往的资料外,我还制作一个短片来增进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制作匠心独运,每一张幻灯片都是图文并茂:“穷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缠身、食不果腹„„”,学生在看图感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词汇的积累。
为了节省时间,我就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课前谈话的时候进行。
“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学习完这些内容,我还设计小练笔,也来写一写木雕,并学习课本中的方法。
三、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
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游人如织”一词,我通过让学生看织布机,让学生对织字更了解。从而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进入三年级,每篇课文掌握的生字就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生字,我让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一换,而学习生字有法,但无定法,有很多生字可以用几种方法的时候,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记忆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也重视学生方法的指导,以前学习的段意串联法,还有问题解答法,还有事件要素汇总法,根据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学习找关键词“木雕”。本文学会可以分四部分,想买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然后添加一些词语把这些词串联起来,便成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添字,我也有法,比如说,谁想买木雕,为什么要放弃木雕,谁赠送木雕等,这样就更完整了。
四、谈谈小组合作。
这节课共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同桌合作学习生字,了解学习生字的情况,这次合作学习成效显著。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都有所收获。第二次合作是在学习2—9小节时,出示了三个问题,这次合作,不仅从学生交流中,还是汇报会,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首先,我没有把合作要求讲清楚明白,就让学生草率地合作,学生自然是动不起来,其次,在汇报时,学生因为紧张,汇报得并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