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什么是生活教育有感
当我翻开《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时候,我快速浏览了一下目录,真心感叹陶行知先生看过的书真多啊。我再三翻看目录,首先吸引我的就是《什么是生活教育》这篇文章。因为我们平时总说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自己的生活。作为美术老师,我们也时常跟学生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教育与生活,生活教育,到底又要怎么理解呢?读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生活教育这个名词是被误解了。”我很好奇。“它所以被误解的缘故,是因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混在里面,令人看不清楚。这理论告诉我们说:学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我想了想,难道不是吗?我们平时美术课学习的时候,比如画一朵花,我们都习惯要么是花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展示大量的生活中的花海多么美丽,然后向大自然学习开始动手制作。怎么啦?“这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眷顾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做伴。小鸟是比较的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所可怪的是养鸟者偏偏爱说鸟笼是鸟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煞,不加承认。”我反复琢磨、回忆。是呀,《快乐的节日》我展示了节日里舞狮舞龙、扭秧歌、放烟花的场景;《小扇子》我就是搜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扇子:团扇、折扇、羽毛扇、蒲扇、塑料扇等等进行欣赏分析。那么孩子具体有什么认识?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又有什么样的体会?我突然发现我好像真的是“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为孩子了解的真全面。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原来,教育与生活是“生活即教育”而不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简单的搬进“生活”。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在相应的节日中学习《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展示自己是怎么过节日、有什么活动;《小扇子》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己家的扇子,在扇子展会中了解扇子。
第二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近日里,我再一次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再次聆听这位伟人的教诲。每一次的阅读,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随着他的教育思想不停地跳跃着,感觉那是和他在进行着心与心交流。每次阅读到陶公的教育思想,就感觉那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假期里细细地阅读着这本书籍,细细的品味着陶公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从字里行间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
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 “以后还会不会这样?” “不会了。” “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 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教师没有爱,教学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都要大”,陶公亲切地称学生为他的“爱人”。心中有学生,心中就会有爱,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地亲切、和谐;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的美,那样地能吸引老师和孩子。民主的爱,智慧的爱,公平的爱,会让教师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从小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他以后给予人家的也是爱。只有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成长;只有爱的教育,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与公正、赏识。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第三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_110511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对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
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先生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
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先生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
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先生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生活即教育
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先生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先生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第四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续,我读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后,感想颇多。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中国的实际,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是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不难发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新课改下,学的环节、教的环节也需要树立生活教育观,作为教学工作者,树立生活教育观就成为急中之急。生活教育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围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
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李艳能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教育观点的产生依靠他的教育实践。陶先生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产生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是他教育观点产生的必经过程,所以他说要“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事实是我唯一的指针,我要建造在活的事实上。”从他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教育观点,都是建立在行动事实的基础之上。行动是人存在的基础。理论只是为了更好的行动。而理论的产生则诞生于行动。所以像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一样,先有行动,后有知识。我们教给孩子的知识,是他对生活有了足够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前人的一些经验。在他认识之后也要更好地指导他的行动,如此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比如他教育中主张应该让孩子玩科学的把戏。他本是认为自己的书呆子气就中毒很深,然后他要剥掉这层书呆子壳。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此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了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作为教师,我们要像陶先生那样,注意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不能再是单一的传授,要多一些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大自然,在活动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探索世界,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作为校长,我更要践行知行合一的理论。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我要处处走在教师的前面,为教师和学生做“行”的表率。
二、生活即教育
1927年陶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来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陶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在陶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能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必要,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新课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究。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故而教育事业也应该体现出全面性。其实生活处处是教育的契机,如果肯留心,处处可以发现教育孩子的机会,希望我和我的团队都能有一双慧眼。
三、爱满天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对此我深有感触。
爱自己的事业是爱的基础,教育事业又不同于其它事业,因为它是培养人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是造人育人的伟业。教师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不但应具备育人的技能,更应具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用爱去铺就事业成功之路,用爱去浇铸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的人,是最需要用爱心去滋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的心?”所以我们应该以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来勉励自己,用爱来贯串事业的全过程。让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爱心。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让我们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学生,让爱充满校园。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我领略到的谈到的还只是皮毛而已。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当以此书为伴,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