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 潘志敏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创作背景
导入: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伟人,同时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1925年,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⑴ 指导诵读,分清节奏、韵脚、语速: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⑵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三、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⑴ 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 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研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的运用 :
词中运用多种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⑴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⑵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⑶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⑷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5、比较分析:
⑴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⑵ 分析毛泽东《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景
远眺
万山红遍
中
层林尽染(静)
寓
湘江秋景图近观
漫江碧透
情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仰视
俯瞰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中流击水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 浪遏飞舟
情
中
显
志
(动)
第二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认真领会词的意境,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环节:
(1)以学生质疑互答,步步深入,解决诗歌疑问。(2)力争当堂成诵。
(3)教师引导重点,解决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知人论世、炼字等基本技巧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讨论)
2、《沁园春长沙》诗歌质疑。
3、针对学生疑问,分批梳理。分类板书学生问题。字音、字形 诗歌朗读 教师把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在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大意是:远望群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处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茂盛,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使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
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参考: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教参)
4、赏析诗歌炼字之美。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万)山——红(遍)山之多 红之广(层)林——(尽)染 林之密 染之透(漫)江——碧(透)水之盛 水之清(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击”突出鹰“飞”猛、劲; 鱼——翔浅底。“翔”突出鱼“游”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5、再次齐读感受,提问: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课后思考作业)
6、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习案。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原创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是高中生了,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应该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那老师想请大家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学习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以上这些描写秋天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诗词中的秋天都是悲伤的,萧瑟的,凄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悲秋”,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大多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近代却有一位伟人反其道而行之,赋予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意味,这位伟人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沁园春·长沙》,看看毛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大家注意“气势磅礴”这个词,其实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沁园春·长沙》的一大特点,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老师这里有一段朗诵的录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怎么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播放录音,大家听完录音之后又什么收获啊,怎样才能读出气势磅礴来?语速要快要慢?语调要高要低?声音要大声还是小声?好,那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来。
四、大家读的非常好啊,好,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对整首词进行鉴赏分析,我们先看到前三句,这三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寒秋——时间 橘子洲头——地点 独立——人物,只有作者一个人 这三句开头给出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寒秋,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向北流去。大家能给这三句所描写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
五、那么,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句开头是一个“看”字,这个“看”字统领了哪几句?
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这几句就是描写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番景象的。在分析之前,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文学名词“意象”,大家知道这个吗?
“意象”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写他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就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写,大家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意象的?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提示:抓住意象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
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 → 水之满,江水满溢之状 透 → 水之清,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船之多 争 → 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 有力度,雄鹰矫健翱翔 翔 → 形容鸟,鱼在水中游动轻自如
八、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视:鱼翔浅底(动)红、碧 两种相对的颜色,对比鲜明
总结: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动静交错、对比鲜明
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什么句?
明确:总结句,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十、上片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情感表达和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哪位同学能把这三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
结合写作背景,这里说的是谁来主宰大地的盛衰兴废,实际上是指国家的盛衰兴废,或者说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谁来掌握,当时的毛泽东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这是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内容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的是上文对大自然秋景的描写,启的是下文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十一、最后大家看一下,作者描绘的从“看万山红遍”到“谁主沉浮”这一段可以拟一个什么标题? 明确:湘江秋景图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阙,在上阙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作者有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阙。
二、下阙大家首先来看第二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字,大家认为“忆”这个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上阙中“看”的作用分析。明确:1.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2.由景入情,开始回忆,领起下面七句。
三、接下来的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位同学能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四、这些就是作者在少年时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事,那你们能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同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吗?
明确:蔑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革命情怀和战斗精神。
五、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段内容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峥嵘岁月图。
六、最后三句,谁能来翻译一下?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七、这三句仅仅是在回忆当年作者和同学在江里游泳的场景吗?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明确: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同学们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任,表达了革命青年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豪情。
八、这三句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中流击水图。
九、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词作表现词人形象,可实写也可虚写,实写即直接刻画,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虚写则通过描写景物、事件、情感等来表现词人形象。上阙是实写还是虚写?实写的话具体是什么描写?圈出几个动词 明确:独立——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
看——表现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
怅、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总结:上阙表现了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
下阙是实写还是虚写?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明确:以“忆”字总起,点明下阙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十、赏析作品艺术特色
明确: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主要描写湘江秋景,但在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抒发了作者的志向。下片抒情,但在抒情中也有写景和叙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在写“同学少年”的特点和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斗争精神后描绘出来的。2.巧妙对比,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被压迫的人民——暗比 3.用词精当,语言生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有发现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的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了吗?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的,事实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这种风格的,豪迈大气,斗志昂扬,课后练习这里就有三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十一、拓展延伸
欣赏毛泽东诗词和书法作品 《采桑子·重阳》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第四篇: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3.观看多媒体。4.自由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第五篇:1《沁园春 长沙》教案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教案1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探究这两首词是如何做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1.体会¨《沁园春·长沙》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豪迈的情感的。2.分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如何做到以景传情、景情并茂的。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蒙情礴看重,战地的黄花。”你知道这首诗里所写的诗人是谁吗?(毛泽东!)
赏鉴诗词的方法
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3、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4、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
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
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准字音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
怅寥廓:
苍茫:
携来: 百侣:
峥嵘:
稠:
挥斥方遒:
遏: 朗诵
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请大家推荐一位班上朗读能力最强的同学为我们现场倾情表演。
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人手,理清思路。请同学们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写景述怀)忆、记。(言事抒情)小
结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词主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写法分析 情与景的交融
壮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豪情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志 语言赏析
1、妙字生辉,极富表现力。
例(1)、一“立”一“看”,一“怅”一“问”,一“忆”一“记”,互相联缀,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起承转合,异常自然。
2、映衬对照,形象鲜明。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动作的对照 同学少年-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民被压迫(未点明)——暗比
拓展引申
2、比较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天净沙
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佳作。
•《沁园春 长沙》 形象——物大、量多,色彩绚丽;写景顺序——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思想感情——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寄托了革命豪情;
•《天净沙 秋思》 形象——物小、量少、色彩黯淡;写景顺序——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思想感情——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自选词中一景,发挥想像,画一幅写意图。•
3、收集毛泽东的诗词,诵读体会。《忆秦娥·娄山关》 背景资料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朗读全词,疏通文意 内容解读
1、上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几个意象)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2、诗句赏析:若将首句的“西风”换成“东风”,“长空”换成“天空”,好不好?词中的“雁”与“月”这两个意象的选取有什么意蕴?
不好,“西风”给人以苍凉的感觉,与当进行军的环境相符,”长空“写出了“天空的辽阔”。
雁:作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包含两种含意:一比喻信函,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故乡与团圆的。
3、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肃穆苍凉
紧张凝重
4、这种气氛环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呢?
词中前两句虽然只是景物的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侧面描写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