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概况导游词

时间:2019-05-15 05: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概况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概况导游词》。

第一篇:甘肃概况导游词

甘肃概况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我能担任本次之旅的导游员,希望我们相处的开心,也希望各位团友玩的开心,吃得舒心。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甘肃概况,大家知道“甘肃”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现在由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甘肃”一词来自元代成立的甘肃行省。其实,“甘肃”一词是在西夏时出现的。西夏立国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设立了军事指挥机——甘肃军司。1028年,党项族占领河西,张掖遂为西夏统治,西夏人在甘州设立了甘肃军司、在甘州成立了“甘肃军司”,统领兵力达3万余人,其重点是保卫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安全。之所以把今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称之为甘肃,是因为甘肃军司所管辖的两个重要的地区甘州和肃州二州,故此人们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个州的首字而命名为“甘肃”。

今天的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6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庆阳、平凉、陇南、定西、张掖、酒泉6个地区;共有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2个市辖区。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边界线长为8700公里,最窄处仅有25公里。: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克满等10个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成份。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甘肃现有5种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数不多。

甘肃不仅历史悠久而去文化博大精深。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由于甘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就是汉文化和兄弟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丝绸之路文化在甘肃遗存最多而且珍贵。由此甘肃的石窟文化璀璨闪烁,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甘肃的文化丰富且多样,有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伏羲文化等等,甘肃之旅会给你一个“惊心”的旅程,让你感受甘肃的魅力,让你不虚此行。

肚子饿了想吃撒?可多了!兰州的牛肉面,张掖的小饭,天水的瓜瓜,白银静宁的烧鸡,靖远的羊羔肉,定西岷县的点心,平凉的羊肉泡馍,每走一处都有惊喜,诸多的美食让你大饱口福。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愿大家玩的开心!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

黄河风情线呢,可谓我们金城兰州最出彩的旅游线路之一了。大家都知道,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惟有兰州得天独厚,被黄河穿流而过,所以这里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独特与惊喜。

风情线上首屈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跨在黄河上,桥长233.33米,宽7.5米,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俗称“黄河铁桥”。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可被黄河险阻给害惨了,他曾打算请外商帮忙修造一座跨河铁桥无奈洋人索价过高,就没能实现。到了公元1907年,兰州道台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铁桥的建议,这次清政府批准了。于是乎一项由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满宝本负责施工,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天津人刘永起负责工地操作的浩浩荡荡的工程开始了。黄河铁桥的修筑总共花费30万6891两8钱9分4毫,精确吧。别说钢材水泥了,连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从美国或是德国进口的。这座桥梁落成之初叫“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桥”了。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会儿您就可以领略它的风采。

那么下一处美景又是什么呢?对了,就是白塔山。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在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接下来就是“黄河母亲”雕塑了,这个雕塑是花岗岩质地,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量达40余吨,是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还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黄河雕塑运用了母亲和婴儿两个形象,说到这里请大家猜一下,那个婴儿是男是女呢?听出当初构思的时候何鄂女士就犹豫了很长时间,后来灵机一动,就塑造了一个匍匐在母亲胸前的婴儿,让人无法分辨是男是女。不过一般都认为是男孩。黄河母亲,母亲面含微笑,神态慈祥,婴儿天真烂漫,顽皮可爱。整个雕塑和谐流畅,还寓意深刻: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也永远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纹和鱼纹,来自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真是一绝,拍照的可不要错过啦。介绍完上面的这些美景,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了,这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由于时间关系,就先给大家讲到这,到达景点再给大家细讲,大家也可自己亲临境地的细细品味兰州独有的风韵!

南北石窟寺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甘肃庆阳北石窟寺观光旅游!我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满足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在中国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地区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据史料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初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美的艺术瑰宝。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新中国成立,1959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陇东进行文物普查,重新发现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对这一佛教文化古迹开始清理保护。寺院现有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题记150余方。其窟龛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窟院南北长125米,宽40米,面积为

5000平方米。窟龛分布的岩石断面南北长120米、高20米,大小相间,可分三层雕凿,造像均为高浮雕和圆雕,形象逼真,风格各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区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该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覆斗式顶,距地面高14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为长方形,面积340多平方米。窟内东(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大唇厚,体魄雄建,褒衣博带袈裟,施无畏手印。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象。关于七佛图和七佛造像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出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后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这说明北石窟寺在陇东古代是一处非常正统的佛教圣地。而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东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惜血汗来雕凿如此宏伟、众多的七佛像,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愿望。

第二篇:甘肃农业概况

全省农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09.7万吨,肉类产量92.3万吨,禽蛋产量11.4万吨,奶类产量53.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5.3万亩,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2279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了中级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7元。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特色优势作物面积28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同时,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大幅增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果菜外调,特产出口。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09.7万吨,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产品不仅数量越来越充足,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我省销往省外的马铃薯、高原夏菜、果品、牛羊肉、小杂粮等农产品超过1200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9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758万亩。全省规模养殖有了长足发展,规模养殖、集中发展、整县推进已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农业形态和功能得到明显拓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等农业形态应运而生。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不断拓展和深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现。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粮、经、饲“三元”结构基本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苜蓿草等5个产业和产品面积

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瓜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油橄榄、酿酒葡萄、山羊绒、白牦牛、鲑鳟鱼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前五位,高原夏菜、“纹党”、“岷归”、“花牛”苹果、白耗牛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省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正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法制化建设正在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正在加快,地方农业法规正在完善,依法兴农、依法管理农业生产秩序、依法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农业合作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成为大市场与小农户对接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成功探索。

——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重大农业科技的探索成功,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效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们找到了解决全省粮食问题的突破口,并形成了北方新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得以更新换代,畜禽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集成推广了旱作节水、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苹果套袋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推广了组培快繁、太空育种、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兴建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转移就业。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加有力。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旱作农业工程、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1000万亩脱毒马铃薯全覆盖工程和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出台了草食畜、中药材、苹果、蔬菜、龙头企业发展等扶持办法,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和企业得到了实惠。

榆中县农业概况

来源:甘肃省农牧厅办公室|添加时间:2014年03月21日 15:53:50

一、人口耕地情况

榆中县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9万人。全县总面积3301平方公里,现有草原180.47万亩,耕地105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山旱地77万亩。

二、农业生产情况

201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2.71万亩,粮食面积78.63万亩,粮食总产量16.5万吨。全县蔬菜面积30万亩,蔬菜总产量71万吨。中药材、油料、花卉、瓜类面积分别为6.79万亩、6.92万亩、0.17万亩、0.2万亩。全县肉蛋奶鱼总产量3560万公斤,其中:肉类1679.7万公斤,蛋类525.3万公斤,奶类1058万公斤。

2012年,全县各类动物存栏139.35万头只,出栏184.9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存栏4.35万头、出栏0.45万头,生猪存栏13万头、出栏18万头,羊存栏27万只、出栏14.45万只,蛋禽存栏41万只、出栏25万只,肉禽存栏14万只、出栏98万只,家禽存栏40万只、出栏29万只。现有养殖水面面积2180亩,水产品产量200吨。

201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8.36万千瓦,农机保有量8831台。

三、农村经济情况

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1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3元。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固定资产总额8.4亿元,产值15.2亿元,粮食加工转化率90%,马铃薯加工转化率12.59%,油料加工转化率36%,肉类加工转化率13%,奶制品加工转化率98%;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80个;累计流转土地11.4万亩,土地流转率为10.86%。

第三篇: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是我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横贯全省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通道。共有14个地、州、市,86个 县、市、区,总人口约25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00万人。全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 复杂多样,资源比较丰富,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 七位,大体是“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分田”,其中耕地5200万亩。全省干旱缺雨,日照充 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资源丰富。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7亿公斤,农业增加值2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按经济发育程度,全省大体分为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部干旱缺粮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河西及沿黄灌溉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好,科技和单产水平高,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产品总量充足,商品率较高,目前正率先向市场农业迈进,特别是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制种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玉米杂交种、瓜菜制种基地之一。中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制约大,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产品的区域自给问题。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土地肥沃,是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3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750万亩左右,其它作物500万亩左右。小麦、玉米、洋芋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6%。近年来,优质专用型小麦、高油玉米、双低油菜、加工型马铃薯、酿酒葡萄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呈方兴未艾发展之势。目前,全省粮食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人均占有量345公斤。河西及沿黄灌区已有22个县(市、区)、197个乡(镇)、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建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及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和9万亩日光温室及18万亩塑料大棚,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年蔬菜外销量已达80多万吨。生产出了一大批名优新特农产品,如河西的啤酒大麦、啤酒花,民乐苹果梨,民勤黑瓜籽,兰州百合,陇东小杂粮、梨枣、黄花菜,天水花牛苹果,中部的蚕豆、豌豆、扁豆、脱毒洋芋、早酥梨,陇南的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首创了地膜小麦穴播技术,地膜粮食面积已超过千万亩。全省现有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704个,农技推广人员1.1万人,农民技术骨干10万多人,科技示范户51.3万多个,每万亩耕地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达到2.11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3%。探索出了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搞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靠天为主动抗旱的农业发展新途径。目前,我省农业正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十一世纪甘肃农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第四篇:甘肃动物资源 概况

甘肃省动物资源概况

主要畜品种

马品种

有河曲马(产地玛曲、碌曲、夏河),山丹马(产地山丹县),岔口驿马(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庆阳驴(产地庆阳、宁县、政权宁等县),凉州驴(产地武威);

牛品种

有早胜牛(产地宁县早胜塬、庆阳董志塬、镇原屯子塬),客观存在西牛(产地安西、玉门、敦煌、金塔等县),黑白花奶牛(产地兰州、河西三地区、陇东、陇南),甘肃牦牛(产地甘南藏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牦牛(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骆驼(产地河西走廊);羊品种

有藏羊(产地甘南州、武都、宕昌、岷县、临夏、天祝等县市),滩羊(产地环县、靖远、景泰、白银、皋兰等县市),黑裘皮羊(产地岷县),高山细毛羊(产地天祝、肃南自治县),沙山羊(产地景泰、靖远、皋兰),绒山羊(产地肃北、肃南自治县),黑山羊(产地华池、环县、合水县);

猪品种

有八眉猪(产地灵台、华亭、泾川、华池、平凉、庄浪、庆阳、合水等县),蕨麻猪(产地岷县闾井镇、夏河县合作镇、扎曲、博拉、阿木去乎、佳木乡)。

主要禽品种

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洛岛红、科尼什、新汉、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北京鸭、麻鸭、中国白鹅、灰鹅和狮头鹅等品种。

野生动物资源

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的24种,二类保护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第五篇:甘肃嘉峪关导游词

甘肃嘉峪关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话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巍巍雄关耀中华,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又过了11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 1506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当时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堂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又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清末因禁烟而被贬赴伊犁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经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风光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其中一首写道: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入驻马蹄。

飞阁造连秦树直,综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苍茫人望迷。

谁道堵函千古险,目看只见一九泥。

一生酷爱古诗词和书法艺术的毛泽东同志曾手书过这首著名的诗篇。

雄关关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如果敌兵来犯,可确保万无一夫。

嘉峪关建关六百多年以来,由于风雨侵蚀,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伟大号召,倡导各界人士捐款集资,恢复关城。当时,嘉峪关按照国家文物局杨烈等同志指示“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经过多方努力,嘉峪关楼终于又屹立于雄伟的关城之上,站在嘉峪关楼上看着关外,由于岁月侵蚀而变的沧桑的丝路古道,诸多感慨涌上。回头,曾有这样一幅对联记载关楼的沧桑历史:

历明清经民国毁于风雨岁月空留遗址、静观世事沧桑:

爱中华修长城建在升平年代恢复原貌、再睹华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也诗兴大发;口占七绝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墙台高峙气萧森

雄关天下今谁主,游客登楼话古今。是的,雄关本身的防御意义早已成为了过去,而今登上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人们不仅为它的气势、它的雄壮、为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寻找。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这座关城焕发出无比的生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己吹绿了关城内外。大开发的春风为关城的建设推波助澜。使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是固守着祖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而满足于现状,还是积极探索、寻找差距、开拓进取?事实是最好的口答;关城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地被授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雄关又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找差距、定措施,这些都意味着关城人正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赋予关城以新的意义。

嘉峪关人更是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发展战略指引下,为关城未来的发展设计了新的蓝图,在这个新的定位中,创新是灵魂、墨守成规意味着被淘汰,关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海内外人士的磁石,要让这颗磁石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让关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更加雄伟的风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巍巍雄关耀中华。登临长城,凭吊嘉峪关曾经的繁华,我们将继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优秀传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开拓未来,创造明天。

下载甘肃概况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概况导游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嘉峪关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话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

    甘肃旅游导游词

    甘肃旅游导游词 甘肃旅游导游词1 本次旅行的目的地是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

    甘肃嘉峪关导游词

    嘉峪关,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城市。她就像一个女神,浑身上下无不散发着惊人夺目的光彩。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甘肃嘉峪关导游词,希望能帮到你!甘肃嘉峪关导游词(1)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

    香港概况导游词

    各位朋友:香港位于中国大陆南端珠江口东侧,南海之滨,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河之南,距广州约一百四十千米,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附近岛屿,面积约一零九二平方千米。古时因主......

    曲阜概况导游词

    各位团友们,今天早上我们要离开泰安市到曲阜,行程七十公里,大约一小时。那么我们今天去看的曲阜呢,到底是去参观什么呢?香港出版的《中国旅游》杂志在192期上用四个“天下第一”......

    导游词(山东概况)

    O 历史 山东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最早的三皇五帝的传说有多人停留于山东。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 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

    扬州概况导游词

    扬州概况导游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各位游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也曾将数百首歌颂扬州风光的诗歌留给了后人。......

    新疆概况导游词

    新疆概况导游词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游览中,新疆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