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点评: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段内容,为学生充分感受小红军崇高形象奠定了基础。]
[点评:故没悬念,激活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第二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片断与评析-教学教案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看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点评: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段内容,为学生充分感受小红军崇高形象奠定了基础。]
[点评:故没悬念,激活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仅供参考)
第三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深情”,表明陈赓同志讲这件事时很动感情,对讲到的这个人十分怀念。第二段(第二-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只好自己朝前走去。第三段(第十一-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仍不放心,再回来找时小红军已昏倒,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事情发生在深秋的一天,陈赓因饥饿、疲惫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惫。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陈赓同志首先想到这个小鬼一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接着,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陈赓同志无可奈何”,就是陈赓同志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没有办法和小红军一块走。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在长征路上,每人随身带的干粮很少,人小鬼一些干粮,他就可以少挨一点饿。但小红军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之后出现的情况。陈赓同志原来认为小红军走不动了,没干粮了,想方设法要帮助他,小红军用种种理由拒绝,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
陈赓同志之所以终于被说服,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3.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说不能同陈赓同志一起走;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赓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足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任何人见了小鬼这些举动,都会觉得小鬼心情好,不然怎么还会笑?小鬼体力强,不然怎么还要和马赛跑?小鬼还有干粮,不然干粮袋怎么“鼓鼓的”?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陈赓同志猛然醒悟过来的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小鬼的言行神情,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赓同志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全明白了”,指的是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走,为什么不拖累别人。陈赓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赓。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勇敢倔强。“狠狠”“怎么对得起”,都说明了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十分悲痛。教法建议
2.教学本课要注意,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红军,但应该看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赓同志不顾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坚持要帮助小红军,才有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对方的倔强表现,从陈赓同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热爱阶级兄弟而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中,我们小仅感到小红军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而且感受到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深切的关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3.课后思考.练习1主要从小红军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小红军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突出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这样倔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4.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也可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做示范,并加强指导。
5.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倔强”读juã jiàng,不读“juâ qiáng,要指导学生读准。“稞”是禾苗旁。
“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指导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造句。教师注意表扬造得好的,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6.建议本课教3课时。难句解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小红军在革命征途中经受了锻炼,成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当他遇到陈赓同志时,一眼看出陈赓也是由于疲惫和饥饿掉队的,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所以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是指明白了小鬼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牺牲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陈赓同志一旦明白过来后,小鬼已经牺牲了,他为自己的疏忽,没及时救小鬼而深深后悔和悲痛。这表现了党的领导者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热爱阶级兄弟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回顾起自己革命时的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至10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关心小红军,小红军倔强地不肯接受的情景。
第三段(第11至15自然段):讲陈赓同志返回来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停止了呼吸,陈赓无限自责。写作特点
本文按“忆小红军——遇小红军——救小红军”的顺序来记叙的,通过小红军外貌、动作、语言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红军聪明而坚强的特点。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乏牺牲在路上的故事,表现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3 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
第四篇: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25.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了解人物的内心。
3、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
2、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红军的高贵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l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括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篇课文。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来针对这篇课文提出两个你认为重要的问题。
2.下发导学案。要求做完并在小组内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长征不仅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途中,面对艰苦的环境,面对恶劣的条件,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患难与共,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但也有一部分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进那个年代,走进红军战士高尚的心灵。(板题)《倔强的小红军》。同学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再现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自己所做的批注,梳理回答问题的思路。
2、组内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问题一: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倔强地拒绝陈赓的帮助的?
1、小组代表回答。
2、从课文的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对话,请注意体会人物相应的语气。(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3、小组班内展示朗读。
4、现场采访。问题预设:A、你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骗陈赓?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干粮袋?)B、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问题二:他为什么要这样倔强?
1、过渡:小红军又冷又饿,还这么疲惫,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倔强地拒绝陈赓的帮助?
预设:(1)他看出陈赓也很累(第二自然段的描写)
(2)他不想拖累陈赓。(在战争时期,有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聪明机智,懂事,不怕苦,不怕累,即使遇到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
2、过渡:为了不拖累陈赓,小红军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一次次地拒绝陈赓的帮助,陈赓终于被说服了。
(出示句子:陈赓同志被这个小鬼说服了,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用心读,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终于”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只好”是不得不这样的意思。用了“终于”,表明小鬼说服陈赓同志是费了周折的;用了“只好”,表明陈赓同志不管怎样想帮助小鬼,小鬼也有理由拒绝,没办法,不得不离开他。这两个词,这里用了它们,把陈赓同志一心想帮助小鬼,而小鬼又想方设法拒绝帮助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3.帮助是因为爱。拒绝也是因为爱。阅读了这一段,我们进一步地理解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的疼爱和关怀,感受到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这份浓浓的爱。问题三
1、过渡:小红军费尽周折,终于说服了陈赓,所以陈赓“只好骑上马朝前走去”。可是心情却____,为什么?
2、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因为一个只有十一二岁,而且____的孩子,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独自行走,怎么能不出意外呢?)
3.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浮现”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包括接触过的人,再次在脑海里显现,换句话说就是想起来的意思。“出现”,是实在地显现出来,所以不能用。)
4.当陈赓同志不放心小鬼,于是想起一连串各地的穷孩子。这时,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为什么想起过去一连串的穷孩子就觉得自己受骗了?
(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遇到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特点,联想到刚才的红小鬼的言行、神情,跟这些孩子是一样的。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
5.于是,陈赓同志“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为什么要狠踢马肚子奔跑起来?
(陈赓同志意识到小鬼有因疲乏饥饿而牺牲的危险。)
6、.结果,当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指的是小鬼倔强地不肯骑马,倔强地不肯和陈赓同志一起走,不肯承受陈赓同志的青棵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
这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是一种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7、.小鬼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心情?(反映了陈赓同志对革命的下一代和接班人的深切爱护和关怀。这几个词语说明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救护小鬼而深深悔恨,十分悲痛。)
8.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心情?(师范读)
(三)总结
只要你用心读课文,谁都可以把课文读好。当你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时,不仅证明你读懂了,而且证明你能把课文的感情表达出来。当你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你说话就会正确流畅,你的作文就会正确、流利。所以你不能满足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把课文读好。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红军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自由说。注意引导从不同方面来评价---年龄:十一二岁;外貌:面黄肌瘦„;性格:倔强、坚强、善良„;思想: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连累别人)
是啊,多么令人尊敬的一个孩子啊。在长征路上,有太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有太多这样令我们震撼的红军战士。他们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正是他们的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一心想着别人的高尚品质,才使我们的革命取得了胜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一曲献给英雄的赞歌!板书设计
25.倔强的小红军
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强多了 骑一段路
同马比赛 一块儿走
等同伴 把它吃了
比你的还多
第五篇: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3、训练在了解课文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2、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理解并基本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长征》这部电视剧吗?那知道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点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内容)红军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了许多艰险,牺牲了很多同志。陈赓同志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回顾自己革命经历时,曾经深情的谈起他在过草地时的一件往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件什么事。
二、范读课文
三、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把陈赓和小红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把这些对话读几遍。
四、组织交流。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二、学习生字、新词
陈赓: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教师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
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倔强:刚强不屈。
终于: 副词。到底;终究;毕竟:试验终于成功了|终于回来了|终于,我们又见面了。
荒无人烟:荒凉而无人居住。
满不在乎: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教师讲解:联系课文情节讲解)
注:以上几个词仅做简单讲解,在阅读课文时再做进一步训练。
香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青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一二年生草本。成熟后稃壳容易脱落。种子可供食用或,也可作饲料。(教师讲解:看图讲解)
硬邦邦:形容坚硬结实。
(教师讲解:联系课文情节和生活实际讲解)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如学生觉得回答有困难,则改为“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3、在黑板上划出自己还没弄懂的字、词、句。
有学生懂的,则由该学生讲解:
都不懂的,属于常识性的内容,也在本节课给予答案:
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留到下堂课解决。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新词
曾经 荒无人烟 无可奈何 青稞面 香港 硬邦邦
二、讲读课文
(一)自渎课文,思考:
1、陈赓同志遇见的那个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分析:
陈赓同志因为饥饿、疲劳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见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非常虚弱。
2、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分析: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首先想到这个小鬼肯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
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我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
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鬼,好让他充饥,但小红军却拍拍自己的干粮袋,说:“你看,鼓鼓的,我比你还多呢”,再一次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就这样,陈赓同志被小红军说服了。(二)、对话练习:
点名反复朗读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
三、作业
1、抄写课文一遍
2、熟读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回答:
小红军说服陈赓同志的四点理由是什么?
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
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
3、要等他的同伴。
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
二、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陈赓同志为什么说“我受骗了”? 分析: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他担心小红军,小鬼的体力真的很好吗?小鬼真有那么多干粮吗?“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醒悟过来,他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了一连串的孩子,这些穷苦的孩子积极参加革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身上又想到小红军的言行、神态,这才醒悟过来。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给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起一件往事。第二段(第二至第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了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说服,只好朝前走去。第三段(第十一至第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再回来时,小红军已经昏倒,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四、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三、作业:
背诵课文第4-10自然段。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就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二、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第7题。理清句子的顺序,并填写序号。6、3、2、5、1、4)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