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时间:2019-05-15 06: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第一篇:《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的一生,就这样注定要以恢复周礼,以礼经济天下为己任了。为了实现此道,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正与后世玄奘取经所费时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孔子之道终不为天下容,最终只好回到鲁国,研《诗》,读《易》,著《春秋》。

我读《孔子世家》尤感佩于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陈蔡之厄,却能弦歌不断,安之若素。非有对道之坚守,对命之不疑,焉能如此!

姑举一例。孔子遇陈蔡之厄,以同一问先后令子路、子贡、颜回作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子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是说,老师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为什么不把这道变小一点,而让天下能够接受呢?孔子说,一个好农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种,却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一个好工匠技艺高超,也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都令人满意,君子该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这道能否被天下接纳,子贡你不修道,而是谋求道被接纳,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一个令人为之肃然的道理:道不可弃,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因为那是天命。而芸芸众生,乐道的却是另外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殊不知,有多少曾经壮志凌云之人,就是因为这句颇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实邪恶无比的句子,最后变得低头,弯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后,干脆萎缩到地面之下了!

古往今来的圣贤,无一不是道的坚守者,甚至殉道者。《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齐兄弟俩。往汨罗江里纵身一跃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闾大夫。濮水边上持竿不顾,拒绝楚王以国事相累的,是自由独立之道的坚守者庄周。例子多得很,往前,还有对尧以天下相托毫无兴趣的许由,往后,至少到民国,例子多得不是这篇小文装得下的。我是东坡的铁粉,就说说东坡吧。

对于前面孔子的那个问题,颜回说,天下不容,才显现出君子的品格。孔子非常高兴,开玩笑说:“回啊,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来给你做管家吧。”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关键还是看他困厄之时是如何说的,怎么做的。时穷节乃现嘛。

东坡的的倒霉,从乌台诗案开始,到海南岛上遇徽宗之赦,他自己用“黄州惠州儋州”来概括。在黄州,给秦观的信中说,说好听点是节俭,其实不过是悭罢了,每个月的俸禄平均分成三十份,小袋子装好,挂在房梁上,每日限用一袋,如有剩余,别置之竹筒中,朋友来访,以尽当日一袋和竹筒中所有为限。试想,苏东坡,大文豪,大名士,大书法家,文与可墨竹画法的继承与发扬者,他会穷吗?会的。因为他不卖!哪怕不亲自出面卖,也不屑于卖。大不了我少用一点,做人的`品格,绝对不能降低。不卖,当然也就不会买。只需按照芸芸众生的思维,用一点买卖之道,东坡的仕途自然风生水起,平步青云。然而,君子不齿。在道德上、节操上,君子无一不是有洁癖之人。

至惠州贬所,必经大庾岭,岭道崎岖坎坷,道旁不时有白骨入目。东坡将这些白骨收拾在一处,安葬好,写了祝文,祈求亡魂安息。在惠州,从一个道士口中得知,广州城内百姓大多只能饮咸苦水,喝不到淡水,只有官员和富人才能喝到刘王山的井水,东坡当即给好友广州官员写信,教之以大竹竿从刘王山引井水到广州城,让百姓喝上井水,甚至连竹竿检修和更换,都叮咛得仔仔细细。最爱的侍妾朝云病逝之后,朝廷敕令又到,儋州。将赴儋州,听说儋州染瘴致病的百姓不少,而治疗此病仅需姜、葱、豉,浓煮趁热喝下即可,可是儋州没有黑豆,百姓也不懂制豉,于是又写信给,让他代购黑豆三石,带到儋州制药以散病者。到了儋州,发现当地黎汉两族互存偏见,东坡提出了“兹尔黎汉,皆是一家”的民族平等主张。又创办了东坡书院,海南岛因而走出了一个破天荒的举人姜唐佐。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东坡在自己人生最困窘的时期依然心系黎庶,造福地方呢?当然是道的力量,是道之坚守,命之不疑使然。东坡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这样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好一个“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这便是道之坚守。好一个“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便是天命之不疑。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元芳对如燕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是非观念的,不是人,是禽兽;明知是错,还要去做的,那就是禽兽不如。”这话对芸芸众生来讲,是重了点,且把它当作一味发汗药吧。对于人生的大是非,如何选择?我们从来就有圣贤给出的答案,它是孟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和“守拙归园田”,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杜子美漂泊潦倒时的一饭不忘家国,是于谦的“碎骨焚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太多的人只会抱怨而表示无奈:“不是我不想,而是现实如何如何,而是生活如何如何。”孔子说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想说什么了,话多如水。最后引一首放翁当年给他儿子们看的小诗,诸君共勉之吧,即便不能做到道之坚守,命之不疑,起码也该心向往之罢。

第三篇:《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②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③堕④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fá):大盾。③堕:毁坏;拆毁。④三都: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必具官以从 具:具备,具有

C.为坛位,土阶三等 等:台阶的层级

D.齐有司趋而进曰 趋:跑,疾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齐有司趋而进曰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 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

D敛赀财以送其行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孔子在夹谷扬礼节的一组是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孔子任宰相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惧怕而省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之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众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扰。

D.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第四篇:《史记》选读教案 孔子世

孔子世家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

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

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课时:

孔子被困陈蔡之间: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

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课时:

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述《春秋》等活动

1、孔子整理文献: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的分类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风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第五篇:《孔子世家》教案

江苏四中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实词“息、斥、益、固、绳、赞、服”等,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特点。

2、了解孔子的伟大人格。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世家》(节选)的学习,对孔子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读音,能顺利朗读全文。

2、整理文中通假字:匪、知、盖、监,指出古今异义词,掌握文言句式。

三、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⑴畜蕃息()⑵中诸侯之疾()⑶匪兕匪虎()⑷能稼而不能为穑()⑸始作翕如()⑹没世而名不称()⑺孔子冢()⑻景行行止()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⑴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⑵已而去鲁,斥乎齐()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⑷师襄子曰:“可以益矣”()⑸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⑹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⑺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⑻推此类以绳当世()⑼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⑽弟子皆服三年()

3、指出句中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⑴几然而长,眼如望羊。通 ⑵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通 ⑶意者我未知也? 通 ⑷夫子盖少贬焉? 通 ⑸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 通 ⑹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通 ⑺约其文辞而指博。通 ⑻虽不能至,然心乡望之 通

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⑵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⑶人之不我信也。()⑷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⑵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⑶约其文辞而指博。

四、讨论:课文重点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活动? 明确:课文分六个部分记述。

第一部分(1、2两段)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文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

第二部分(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三段,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第三部分(6—11段)叙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第四部分(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文章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第五部分(20—21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末段)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五、探讨以下问题

1、作者在文末说:“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读了这篇传记,你认为文中突出了孔子为人的哪些品格?

2、选文对孔子“厄于陈蔡”的描述很详细,这对刻画孔子有哪些作用?

3、作者在文末借《诗经》中的诗句引出自己的议论,表达了他对孔子人格的高度景仰,你是否同意他的评价?为什么?(答案参见《教学参考书》)

六、小结: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七、课后练笔:《孔子小传》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hù zhòng sì sè xī mò zhǒng hang

2、生长、增多 排斥 演奏 增加 技艺 安定 丰富 规范 佐助 穿丧服、守丧

3、“几”通“颀” “匪”通“非” “知”通“智” “盖”通“盍”

“缪”通“穆” “监”通“鉴” “指”通“旨” “乡”通“向”

4、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5、孔子是贤能之人,他所批评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病。君子担心自己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

文字十分简约,但含义十分广博。

下载《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 第一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

    史记之孔子世家读后感(大全五篇)

    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

    孔子世家赞教案

    《孔子世家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读书、......

    《史记》选读 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史记》选读-教学教案

    一、导入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

    《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

    《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