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物理电压教案3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一、教学要求
1. 会用电压表测量一节或几节干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并得出串联后的总电压与每节干电池电压间的关系;
2. 会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理解串联电路的两端总电压与各串联部分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3. 会用电压表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理解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并联支路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 本节课的重点是电压表的实际使用;
2. 本节课的难点是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a. 电压的作用是什么?其单位及其符号又是什么?109V=______MV=_______K b. 怎样区分电压表与电流表?
c. 比较电压表与电流表在使用上的异同之处。
(一)相同点
使用前都必须校零;
接入电路时都必须使电流从“+”接线信流进,否则可能损坏电表; 使用时,所测值勤均不得超过电表的量程,否则会损坏电表; 都必须采用从大至小的试触法来选择量程,且尽可能选用小量程;
读数时都必须按所选量程正确读数,眼睛正视表盘与指针,且尽可能地读出估计值;
(二)不同点 构造不同。
电流表内阻很小,所以分析电路时相当于导线;
电压表内阻很大,所以分析电路时相当于断路。 接入电路的方法不同。
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电压表必须并联在待测电路的两端。
禁止不经过用电器,将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否则会烧毁电流表和整个电路;而电压表却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即为电源电压。
d.下图两个空白的圆圈表示接入的电表,请标出哪个为电压表,哪个是电流表,且必须使电路合理,并标出它们的正负接线柱.
2.新课讲解(1)引入课题
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电压表的使用,这一节我们将利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及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所遵循的规律.我们仍然用实验来进行研究.
(2)[实验1]: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的电压
分别按P26页16—24连接电路,并分别测出三节干电池的电压值,U1、U2、U3及三节干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U,最后可以得出U=U1+U2+U3。
板书:串联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3)[实验2]:用电压表测串联灯泡两端的电压
分别按P26页1625连接电路,并分别闭合S,得到数据U1、U2、U。发现: U=U1+U2。
板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实验3]:用电压表测并联灯泡两端的电压
分别按课本P27页图16—26连接电路,并分别闭合S,得到数据U1、U2、U。发现: U=U1=U2。
板书: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课堂练习:
如图:V1的示数为6V,V的示数为9V,则L1和L2两端的电压各为多少?
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作业:P28页,作业5
第二篇:高二物理电流教案3
二、电流表
用电流表测电流(2课时)
第一课时
电流表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电流表的符号和用途;(2)知道电流表的正确读数方法;(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电学实验的初步技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电流表是初中生学习的第一个电学测量仪表.学好这一内容,对后续学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是一个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比较陌生,因而也就形成了一个难点内容.
三、教具
大型演示电流表1台,课本66页图5-5三种电流表各一台.双量程学生电流表刻度盘投影幻灯片一幅(附投影幻灯及银幕).电流表读数示教板一块.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示教板各一块(附电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1.提问:表示电流的字母是什么?电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的换算关系怎样?
2.讲述:电流有大小,而且电流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要测量各种用电器的电流,可以用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板书)
二、电流表
1.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1)用途:测量电流的大小.(2)符号:—○A—
2.出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尤其让学生注意看学生电流表. 演示:将学生电流表刻度盘的投影幻灯片用投影幻灯投在屏幕上.(没有投影幻灯也可用事先画在小黑板上的放大图代替)讲述:为什么表盘上有两排刻度,为什么有三个接线柱,什么叫做量程.
教给学生读数的方法,然后利用电流表读数示教板让学生分别读取几个不同的读数. 板图:图5-2-1.
提问:若要测通过L1的电流,应如何连接电流表? 3.(板书)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并做讨论,然后教师演示.(电流表与L1并联、与L2并联、与L1L2并联三种情况)
4.(板书)结论: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出示串联电路示教板. 提问:要测灯L1的电流,应如何做?要测灯L2的电流,应如何做? 要测干路中电流,应如何做?
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演示用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有何区别?老师在实验时让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哪个接线柱流出?
5.提问:如果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行不行?(演示:碰接)结论:②接线柱的接法要“+”进“-”出. 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电路中标出接线柱的极性. 6.演示:用不同量程测同一个灯泡电流.
让学生观察指针偏转角度不同,说明量程小,表盘每小格表示的电流较小,测量较精确,但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板书)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量程.
说明:如果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约数值,可以用试触的办法,然后再确定量程. 提问:能不能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演示: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可串一根保险丝)
(板书)结论: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三)课堂小结
1.小结本课:让学生记住使用电流表的“三要、一不、两看清”. 2.指导学生看课本67页图5-8、5-9、5-10.
3.提问:若被测电流值分别为200mA、600mA、600mA、2.5A应选择哪个量程? 第二课时
用电流表测电流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2)了解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2.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方法; 3.在实验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验技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2.难点是用电流表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三、教具
学生用:两节干电池(或其他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三要、一不、两看清”是什么? 2.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如何确定量程?
(二)宣布本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2.实验要求:让学生看课本69~70页.
(1)耍根据课本提出的任务,依次先测串联电路的电流,再测并联电路的电流.(2)实验前要对所用器材进行检查,实验后将器材按原样整理好.(3)正确选择量程,正确读取电流表的读数,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4)每个同学都要既动手又动脑. 3.注意事项.
(1)应按电流的流向依次连接电路.(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是断开的.(3)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电路图不同于实物连接)(4)实验中出现故障(如开关闭合后灯不亮),应设法自己排除,实在解决不了,再向老师举手示意.(5)爱护公物.
(三)开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实验结果讨论
提问1:通过测串联电路的电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值相等.)提问2: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关系?(干路电流值等于各支路电流值之和.)
提问3:在并联电路中,某一支路中的电流会不会大于或等于干路中的电流?(不会.)讨论后,教师可视学生实验情况表扬实验认真,效果好的组.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
(五)练习
课本70页“想想议论”
(六)布置作业
课本71页习题5、6.
五、说明
1.本节内容可灵活掌握,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工作.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将两节安排一大节来上,或一课时,或两课时均可.
2.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学好做好本实验,为以后的电学测量打好基础,希望老师把课程安排好.
(黄村五申
穆丽萍)
第三篇:初中物理电压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学过程:
新课: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教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确定量程„„选择示数
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选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
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
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最好要提示一下。
第四篇: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案3
第三节 电阻定律(2)
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
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现 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
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现 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
R=ρL/S„„„„„„(1)
(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 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ρ=RS/L„„„„„„(2)
注意: ⑴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但电阻率并不由R S和L决定.⑵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 思考: 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 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②电阻率相差悬殊各有什么用途? 电阻率小用作导电材料,电阻率大的用作绝缘材料.0③表中说明“几种材料在20C时的电阻率”,这意味着什么? 材料的电阻率跟温度有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a,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这一特点可制成电阻温度计(金属铂).b,康铜,锰铜等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很小,故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c,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综上所述可知:电阻率与材料种类和温度有关.(对某种材料而言,只有温度不变时ρ才是定值,故(1)式成立的条件是温度不变)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巩固新课:
提出问题1:改变导体的电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回 答:改变电阻可以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横截面积或是更换导体材料等途径。最简 单的方法是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来达到改变电阻的目的。(以P31(5)题为例介绍滑线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2:有一个长方体的铜块,边长分别为4米,2米,1米(如图所示),求它的电阻是多大?(铜的-8电阻率为1.7×10欧米).通过本例注意: R=ρL/S 中S和L及在长度L中, 导体的粗细应该是均匀的.提出问题3:一个标有“220V,60W”的白炽灯泡,加上的电压U是由0逐渐增大到220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在下图中的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ACD)
提出问题4: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当加2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强度为4A。现把此电阻丝均匀拉长,然后加1V的电压,这时电流强度为0.5A.求此时电阻丝拉长后的长度应原来长度的几倍?(2倍)
-6提出问题5:一立方体金属块,每边长2cm,具有5×10欧的电阻,现在将其拉伸为100米长的均匀导线,求它的电阻?(125欧)
作 业:1.高二物理课本P30(1)~(4)2.《基础训练》第三节电阻定律
第五篇:九下物理电压电阻教案
§电压电阻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电压的作用、单位,电源的作用;电阻的概念、单位;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性关系。
2.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限于两个用电器(包括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可以外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要求会运用4个接线柱;节点用加粗黑点表示;开关为单刀单掷。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电压表测电压值;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性关系;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4个接线柱);
2.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三级实验)。3.通过实验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实验:(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
(2)探究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 设计电路、规律应用 教学准备
指导书、听写卷、检测卷 教学过程
一、双基听写(另案)
二、整(P58——知识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识点(亦可通过实物投影)
重点强调:电压电阻概念、影响电阻因素、电压测量、规律
分1:电压
划考基要点1(强调“电流的形成条件”)、2、电压表的使用 反馈练习:P59——1、2、3、4
分2: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实验过程 反馈练习:P61—1.2.3.分3:电阻。强调:(1)电阻的定义、单位及符号;电阻的影响因素。
(2)探究实验(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反馈练习:P63—1、2、3、4 分4:变阻器。强调(1)原理;
(2)缺点列举法
(3)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符号、作用、使用方法(4个接线柱)
反馈练习:P64——1、2、3、4 反馈练习:P17 合:通过知识树,再次串合
补:1.补充练习P65——1、4、5、6、7、、8、9、10、11.13 测:(另案)
三、作业:1.纠错;2.背§3考基要点,准备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