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五人墓碑记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指南录后序》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 1
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五人墓碑记》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复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五人墓碑记》(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前,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
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三、背诵《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复习目标】
1、默写《醉翁亭记》。
2、掌握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复习过程】
第三四课时
一、默写: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2013届徐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选自《苏洵集附录》)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没:失去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⑤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说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3分)
答:(2)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3分)
答:(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答:
附录: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D(没:同“殁”,死)6.(3分)A(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读书识义⑥写其善良助人)7.(3分)B(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8.(1)(3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何为”、“独„„乎”各1分)(2)(3分)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死直道”、“戚”各1分)(3)(4分)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穷”、定语后置句式、“振”各1分)
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
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第二篇:五人墓碑记 复习教案 优秀实用
白塔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主备人:
编号:
上课时间:
《五人墓碑记》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3、理解古人的生死观,学习正方对比的论证方式。【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止” 同“只”,不过 2.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同“资”,资财,钱财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曷”同“何”
4.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少”同“稍”,一点儿,稍稍 6.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同“搢”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自己人,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脸色 今:颜料或染料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异乎寻常 今:副词,十分,很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头颅 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8.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痛恨 今:极度伤心
9.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古:发泄愤怒 今:决心努力
10.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 今:大方,不吝啬 1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古:神情 今:意志气概,志趣性格 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形容词用为名词,伸张
4、缇骑按剑而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8、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9、不敢复有株治 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0、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1、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12、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隶那样。
13、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14、亦以明死生之大 形容用如动词,表明 ;形容作名词,重大意义
一词多义
发 发五十金 拿出,动词。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动词。发其志士之悲 抒发,动词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 2
白塔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主备人:
编号:
上课时间:
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名词。
敛赀财以送其行 出行,动词。
其辱人贱行 行为,名词。固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真是,副词。
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2句)1.谁为哀者?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按“为谁哀者?”顺序译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之”是提宾标志,按“捕钩党于天下遍”顺序译
(二)定语后置(2句)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应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顺序翻译 2.四海之大
(三)介词结构后置(11句)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8.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9.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不能容于远近
(四)判断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断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6.斯固百世之遇也 固,副词表判断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7.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4.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文公,孟长姚公也。
(五)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不能容于远近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六)省略句 1.谁为哀者 3.激昂大义 2.断头置城上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翻译重要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2
第三篇:必修3:五人墓碑记(苏教版))
《五人墓碑记》一课一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蓼州liǎo
逡巡jūn
湮没yān
社稷jì
B.赠谥yì
缇骑tí
溷藩hùn
傫然lěi
C.詈之lì
大堤dī
废祠sī
佯狂yáng
D.猝发cù
赀财zī
户牖yǒu
皦皦jiǎo
2.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动词,发动 ③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 B.当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介词,在……的时候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动词,掌握 ③然五人之当刑也 动词,判罪 C.于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介词,向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介词,在 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 D.以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把,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至城上,颜色不少变 ....C.哭声震动天地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没有同类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E.不能容于远近
F.亦以明死生之大
G.人皆得以隶使之
H.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I.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
A.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谁为哀者 6.填空
①《五人墓碑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明末文学家。崇祯时,与同乡张采等组织____,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②《五人墓碑记》在文体上属于___,它除了记事之外,尤重____。本文所议论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的话作答)。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中的“缙绅”原指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间,文中指做官的人,这是采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
二、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顺昌,字景文,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福州推官。捕治税监高寀爪牙,不少贷。寀激民变,劫辱巡抚袁一骥,质其二子,并质副使吕纯如。或议以顺昌代,顺昌不可,纯如以此衔顺昌。擢吏部稽勋主事。天启中,历文选员外郎,署选事。力杜请寄①,抑侥幸②,清操皭然。乞假归。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顺昌为文送之,指斥无所讳。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因戟手③呼忠贤名,骂不绝口。旗尉归,以告忠贤。御史倪文焕者,忠贤义子也,诬劾同官夏之令,致之死。顺昌尝语人,他日倪御史当偿夏御史命。文焕大恚,遂承忠贤指,劾顺昌与罪人婚,且诬以赃贿,忠贤即矫旨削夺。先所忤副使吕纯如,顺昌同郡人,以京卿家居,挟前恨,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已,实追论周起元,遂诬顺昌请嘱,有所乾没④,与起元等并逮。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⑤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⑥,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顺昌至京师,下诏狱。许显纯锻炼,坐赃三千,五日一酷掠,每掠治,必大骂忠贤。显纯椎落其齿,自起问曰:“复能骂魏上公否?”顺昌噀血⑦唾其面,骂益厉。遂于夜中潜毙之。时六年六月十有七日也。
明年,庄烈帝即位,文焕伏诛,实下吏,一鹭、吉坐建忠贤祠,纯如坐颂珰,并丽逆案。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给事中瞿式耜讼诸臣冤,称顺昌及杨涟、魏大中清忠尤著,诏谥忠介。
(选自《明史 • 列传一百三十三》)
注:①请寄:请托。以私事相托;走门路,通关节。②侥幸:求利不止,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不幸。③戟手:用食指中指指点,其形如戟(古兵器)。形容怒骂时情状。④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⑤东厂:明代特种侦察机关,为宦官所掌握,从事特务活动,以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凡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⑥糟舟:水道运官家的粮食和军粮的船。⑦噀(xùn)血:血含在口中而喷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
忠贤即矫旨削夺 ..A.zèn 诬陷
jiǎо
伪造 B.jiān 诬陷
jiǎо
改换 C.zèn 说谎话
jiāо
伪造 D.jiān 说谎话
jiáо
假托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如以此衔顺昌
衔:怀恨 .B.许以女聘大中孙
聘:嫁 .C.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国:国家 .D.一鹭、吉坐建忠贤祠
坐:定罪 .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旗尉屡趣行
B.时六年六月十有七日也 C.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余负重伤,逾垣走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显纯椎落其齿 .A.劫辱巡抚袁一骥,质其二子
B.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C.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D.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 ..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了周顺昌反对阉党、同情人民,因而得到人民支持的历史事实。B.本文提到周顺昌“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当高寀激起“民变”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副使吕纯如,而周顺昌坚决不肯,说明反对阉党和同情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C.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D.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E.虽然本文和《五人墓碑记》的体裁不同,一是传记,一是墓碑记;两文突出的重点也不同,本文是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的感戴,而《五人墓碑记》是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难的经过。但两文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记叙为主。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1.D.(逡:音qūn; 谥:音shì;祠:音cí)2.A.(B③“面对”,C③“被”,D②“凭……身份”)3.C.(行为:行,道德品行;为,成为。颜色:面容,脸色。首领:头颅)
4.G.(G,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AD,名词活用作动词。墓,修墓;函,用木匣子装。BE,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先,表率;远近,远近的人。CH,使动用法。屈,使……屈身;仆,使……倒下。FI,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表明;乱,作乱)
5.C.(C和例句都是被动句,C直接用“被”表示被动,例句用“于”表示被动。A,判断句,B,反问句,D,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提前)
6.①《七录斋集》 张溥 复社 ②碑文 议论 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借代
二、1、A.
2、C(“国”是指“国都、都城”而不是指“国家”)
3、D(A.“趣”通“促”,催促;B.“有”通“又”;C.“曷”通“何”)
4、C(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椎,用椎;蜂,像蜂一样。A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质”;B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感激”;D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授官”)
5、BE(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高寀做税监去平息“民变”,而不是代替副使吕纯如,所以B项错。本文是以记叙为主,而《五人墓碑记》则是以议论为主,两文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差别,所以E项错)
6、①百姓有了冤屈及有关郡中重大利害之事,周顺昌总要向有关官府陈说。②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一向得民心,这时婉转疏导劝谕,集会的士民才散开。
第四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复习教案(一)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复习教案
(一)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
(一)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文学常识
1.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人. 2.《指南录》,是 宋文天祥的诗集。“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序,文体名称,亦称“叙”。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写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有作者自己写的,大都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指南录后序》属于这一种。
二.难读字注音(见课本)三.通假字
⑴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副词 全 都 ⑵层见错出 “见”通“现”,动词 出现 四.古今异义
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无依无靠;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表示没什么可做 ⑵ 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了;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表语意上的转折 ⑶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意气激昂 今义:大方 ⑷ 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者东西(5)几彷徨死
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道往哪里好 五.词类活用
⑴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⑵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⑶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在露水中)⑷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⑸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⑹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⑺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命名)⑻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上前)⑼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六.一词多义 及
①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②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至,动词)使
①会使辙交驰(使者)②使北营(出使)③使来者读之(让)辞
①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②抗辞慷慨(言语)间
①得间奔真州(机会)②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③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④中间崩倒之声(夹杂)⑤扁鹊立有间(一会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重要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学生识记并整理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
(二)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虚词整理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③将焉取之(哪里)则
①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表示承接,就)②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连词,表示转折,却)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② 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②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
⑤挟匕首以备不测(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二、重点语句翻译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③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
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⑤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三、练习巩固 见《三维设计》
四、总结
特殊句式:
1、予羁縻不得还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4、而幸生也何为
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谗于后
学生到黑板翻译
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第五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2
课题
《五人墓碑记》
(二)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2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难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参考
语文教材 语文教参 网络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检测
二、知识梳理 实词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通“又,”用于整 数与零数之间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钱财
3、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古今异义
1、慷慨得志之徒(慷慨 古义: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不吝啬)
2、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泛指颜料或染料)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 古义:不同于一般的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 古义:头和脖子 今义:领导、领袖)
5、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义:同
分组写在黑板上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倒装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党 今义:个人的)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
2、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患疾病)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担任巡抚)
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用木匣装起来)B.形容词用作动词 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C.形容词用作名词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大作用)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D.名词用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象对奴隶那样)E.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使„„倒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使„„屈身)
3.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不能容于远近。4.省略句
激昂大义(省略介词“于”,激昂于大义)
断头置城上(“置”,后省略介词“于”,即“置于于城上”)
共同订正理解识记
三、练习巩固见学案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课题
《五人墓碑记》
(三)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参考
语文教材 语文教参 网络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易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变换《愚公移山》 2、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改变《察今》)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本课)
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容易《李朔雪夜入蔡州》)发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放射《卖油翁》)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琵琶行》)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4、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拿出,)5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6、野芳发而幽香(生长,开放《醉翁亭记》)
二、课文分析
1、梳理文章结构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做学案并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1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首句笼罩全篇扣五人。次句扣墓碑。句末感慨,引出议论。2段通过对比,突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第二部分: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慷慨就义。
第三部分: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
第6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第四部分: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 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2、写作手法
A、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B、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之皎皎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死得重于泰山、令豪杰扼腕墓道对比。讨论文章的结构并回答
指出手法并作具体回答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