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龙门中学
何第雄
试题演练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试题解析
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通读全段,理清文段的思路,把握内容的要点。例如,这个文段开头提出观点“交友之道难矣”;接着从“当意气相得时”与“至事变势穷”两个方面论述观点;然后递进“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引出对杜环事迹的评价。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段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确定词在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语序句式。比如“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之间有较多的对称句式,“事变势穷”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至„„”即“到了„„时候”,故“至事变势穷”应该断开;“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中的“不能”后所带的是并列关系的宾语,则不可随意断开,这些文言对称结构的特点,都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揣摩、自觉归纳并逐步形成语感才能掌握。第三,借助常用的虚词断句。如文段中的“难矣”、“多矣”、“养其亲乎”等带虚词的词语,就是断句的语言标志。
参考答案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考点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有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为什么要对“小”的方面学习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读不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解题思路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考点演练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近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2005年辽宁卷)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参考答案:
1、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3、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属于2013年四川高考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之“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教学难点及突破】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突破的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迁移巩固—深入质疑。【教学资源】
1、《2013年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
2、配套学案
3、课件
4、相关高考试题 【教学时间、内容、过程】
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故事激趣
1、相传明代的书画家祝枝山,在某一年的除夕,应邀给一家财主写了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
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2、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还有答案: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二.明确学习目标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高考考点:阅读浅易的古诗文,理解文本内容(断句、翻译)本节课学习目标: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三、高考链接,获取信息
回访高考题:2012年重庆卷(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行之/以蓄成其得。-----翻译:人要蕴蓄才德,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行才能成其大。从圣贤伟大的事迹,以观其利用之道;藉圣贤不朽的言论,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识古圣先贤的言行而实得之,并融会贯通,以蓄成其善德。
学生讲断句的依据,师解析:这里有虚词、句式
(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而”“以”等字。
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四、自主做学案,自主探讨断句方法,师强调
板书:1.找主干 2.找虚词 3.找对引 4.找句式
5、找顶真 6.找排偶 7.找反复 8.找总分
五、课堂强化训练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写出方法。
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点拨] 触忤:亦作“触迕”,迕,逆,不顺从。
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太宗曾罢朝/(语法结构-动宾)怒曰/(对话标志词)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句首标志-对象词)(对话标志词)谁触忤陛下/(句首标志-疑问代词)(帝曰/(对话标志词)岂过魏征/(句首标志-疑问代词)每廷争辱/我使常不自得/(句首标志-人称代词)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对话标志词)(句首标志-对象词)皇后何为若是/(句尾标志词-复音虚词)对曰/(对话标志词)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句首标志-疑问词)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2、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答案点拨] 臣闻齐桓公之郭/(语法结构-动宾)问父老曰/(对话标志语)郭何故亡/(疑问代词)曰/(对话标志语)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句尾标志词)公曰/(对话标志语)若子之言/乃贤君也/(句尾标志词)何至于亡/(句首标志-疑问代词)父老曰/(对话标志语)不然/(语法结构)郭君善善不能用/(修辞-对仗)恶恶不能去/所以亡(句首标志-复音虚词)(章法结构-分说总承)
翻译:我曾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当地百姓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百姓们说:„因为国君喜欢好人但是厌恶恶人的缘故。‟桓公说:„向你们所说,他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啊,怎么会被别人所灭呢?‟乡亲们说:„不是那样的,郭国国君喜欢好人但是不加以任用,厌恶恶人但不能除去他们,所以就亡国了。
3、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答案点拨]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修辞-对仗并列)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故以孝事君则忠/(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修辞-对仗并列)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翻译:(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P119的“跟进练习”(1-3)板书设计
找方法 理步骤
1、找主干(名词)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看虚词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察对话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辨句式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5、据修辞
6、依总分
课后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自评等级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全体学生达成度高。ABCD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教学反思: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授课时间】12月8日 【授课班级】高三A20班
【授课教师】宋全龙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文言文断句步骤,熟悉文言文断句方法。
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三、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教学重点】明确文言文断句的步骤。
【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解题
文言文断句的概念
三、方法指津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检验全文,通顺合理。学以致用:
(2016全国2卷)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四、合作探究:
1.找名词 2.找虚词 3.找对话标志4.找句式
5、找修辞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1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三)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例1:湖 阳 公 主 新 寡 帝 与 共 论 朝 臣 微 观 其 意
例
2、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2.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例3: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近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也。
例4: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3.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5: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例
6、上 常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4.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7:学 而 时习之 不 亦 说 乎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 乎 人 不 知 而 不愠 不 亦 君 子 乎例
8:呜 呼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 非 其 真 邪?
例9:子 墨 子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何 故 则 冠 履 不 若 手 足 之 贵 也 又 曰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天下 不 若 身 之 贵 也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
5.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①顶真:例10:具 告 沛 公 沛 公 大 惊
例11: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秦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②排比、对偶: 例12:积 善 多 者 虽 有 一 恶 是 为 过 失 未 足 以 亡 积 恶 多 者 虽 有 一 善 是 为误 中 未 足 以 存 人 君 闻 此 可 以 悚 惧 布 衣 闻 此 可 以 改 容。例13:君 子 之 言 寡 而 实 小 人之 言 多 而 虚 君 子 之 学 也 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及 也。
③反复:例1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6.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15: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 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 乐 骄 乐 乐佚 游 乐 宴 乐 损矣。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巩固练习: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 庐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峰 曰 香 炉 峰 北 寺 曰 遗 爱 寺 介 峰 寺 间 其 境 胜 绝 又 甲 庐山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为 国 计 者 过 矣。”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考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尠有屈焉 屈:屈辱。B.鸠率僧旅 鸠:聚合。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D.遗其珍物 遗: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2.(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天之道 损 有 馀 而补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圣 人 为 而不恃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2008年高考题
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曰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之千 金 乃 於 邑 曰其是 吾 弟 与 嗟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者果政也
(《史记·刺客列传》)3(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处士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2010年模拟题
1.(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综合试题)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 史 氏 曰 壮 士 志 酬 必 不 生 返 此 千 古 所 悼 恨 也 借人之 杀以为生 仙 人 之 术 亦 神 哉 然 天 下 事 足 发 指 者 多 矣 使 怨 者 常为人 恨 不 令 暂 作 虎(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答: ②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答: 2.(广东省高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断句与翻译。(1)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1届高三11月月考)断句 用“/”给下面的语段断句。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4(浙江省湖州部分地区201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断句题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
5(2010年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高中高三第四次模拟)用“/”给下列文段断句。过 误 之 失 常 人 所 容 若 以 懈 慢 为 愆 则 臣 位 大 罪 重 郎 位 小 罪 轻咎皆在 臣 臣
当 先 坐
6.(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给下面句子用“/”断句。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答案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解析17.A 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8. 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19.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09高考
1.(09年广东卷)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年北京卷)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
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2008年高考题 1.(08北京)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
2.(08浙江)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解析 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
3(08江苏)答案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2010年模拟题 1,答案(1)异史氏曰 / 壮士志酬 / 必不生返 / 此千古所悼恨也 / 借人之杀以为生 / 仙人之术亦神哉 / 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 / 使怨者常为人 / 恨不令暂作虎(2)①在这之前,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是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
②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2,答案(1)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2)①(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②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恐怕不行吧?
3,答案(1)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4,答案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 来归,5,答案 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
6,答案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第五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说课稿 一、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 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 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图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导入。
(二)具体过程 1.考纲简介近几年,考题看重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2014年全国有八套试题考查了断句,其中包含全国课标卷两套试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问题(学生思考)
你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一般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要求:
1、各小组充分交流,将得出的方法写在小卡片上;
2、各组派出一名 发言人公布;
3、限时2分钟。
学生在公布时,教师:(板书“断句方法”)3.讲解几种断句方法: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同时,穿插采用识记、诵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课学知识的积极性)4.习题训练:(运用以上断句方法解决习题)选取课内文段,以让学生 熟悉,激 起兴趣:
(一)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课外片段训练,以提升:
(三)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韩非子•说林下》)高考题目训练,以强化:
(四)(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5.总结断句方法。
(回顾3.几种断句方法)
6.2014高考真题演练(巩固方法):(2014湖北卷)
13.请用斜线(/)给下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7.小结。
附: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近年高考考题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考点。下面我将从考纲考点、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考点及考题:
文言文阅读是高 考考纲里明文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而断句就是考题考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进而提高学 生断句能力,成了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 志。
2014年在全国十七、八套试题中,有八套试题中考查了文言断
句,分值都在3—5分,其中包含全国新课标 卷两套,大多以选择题呈现,很少是让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划分。
二、说学情: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文言知 识功底薄弱,文言文阅读能
力更是低下。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害怕做文言文习题,对于文言断句习题更是无法下手,大多学生采用“蒙”、“猜”、“碰”的随意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 1.三维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断句,进行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 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
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 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种。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情,并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讲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规律性,经过分析归纳找出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 一步:导课
由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想到“断句”(PPT打出“文言断句”)。第二步:考纲考题简介
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想出高中学习文言文以来遇到的断句方法都有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断句方法)有几种,教 师板书几种。第三步:习题演练探究
教师选取课本上学过的文言篇目中的段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断句划分,进行巩固,比较容易,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给学生选取一些课外的文言片段,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从中再找出其它的断句方法? 教师提示:简单讲解(PPT上打出其它的断句方法作为补充)。(断句的方法可以采取诵读方式记忆:口诀、固定句式)第四步:高 考真题 实战(2014年)第五步:小结。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