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推荐阅读)(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8: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第一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第17课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①生紫烟②,遥看③瀑布挂④前川⑤。飞流直下三千尺⑥,疑是银河⑦落九天⑧。

注释

①香炉:指香炉峰。

②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③遥看:从远处看。④挂:悬挂。

⑤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⑥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⑦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⑧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chóu

huǎnɡhū

juàn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诗中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地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了香炉、紫烟、瀑布,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jī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④,唯见长江天际流⑤。

注释

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③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④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⑤天际流:流向天边。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

tìtǎnɡ

bānbó

hàohànfèiyī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无限依恋(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zhì

第二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5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课件展示)

三、教师范读古诗,画出停顿。(课件展示)

四、学生自学古诗。(课件展示)1.老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2.诗题:望天门山。望:观看,欣赏。望天门山: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五、交流反馈。(课件展示)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诗人为这些山川景物抹上了怎样的色彩? 2.如果你看到这沿江的风景,会用怎样的词语或语句来描述看到的景象?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热爱祖国山河 望天门山

山出帆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题意。

1.指名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导入新课。

2.解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诗人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检查预习。(课件展示)1.学生自主汇报预习时朗读古诗的情况。2.认识生字“亦”“宜”等。3.理解“湖、潋滟、空蒙”的词意。

三、品读、感悟诗境。(课件展示)1.让学生再读这首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晴方好”“雨亦奇”“总相宜”引导学生体会西湖之美。

2(1)谁能来描述一下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景象?(水光潋滟)(2)雨天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山色空蒙)(3)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理解诗意。

(4)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景象,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的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5)让我们一起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学习古诗《望洞庭》。

1.结合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古诗。(课件展示)(1)出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2)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交流反馈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词及诗歌朗读情况。(2)交流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五、拓展延情。

像这样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朗诵。(课件展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并默写《望天门山》。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三首诗的共同点:都通过写看到的景象,抒发诗人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即借景抒情。另外,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巧用比喻。如《望天门山》一诗中,诗人展开大胆的联想,仿佛是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其成为东西两座山,展现了长江水的恢宏壮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出了西湖的美妙无比。《望洞庭》将月下的洞庭湖比作未打磨的铜镜和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作一枚青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美丽的夜景。

课后习题答案

第2题:(1)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2)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满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第四篇:主题备课资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

——《望天门山》《望洞庭》+图书《题君山》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拓展阅读《题君山》,帮助理解《望洞庭》。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复习导入

指生朗读《望天门山》,点评停顿和韵味。

(二)精读悟法,学习《望天门山》

1.默读质疑。(呈现古诗)

(1)默读古诗,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结合注释,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反馈。

景物:天门山(青山)

楚江

孤帆

哪些字、词无法理解?(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孤帆:单独一只船。)

3.结合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1)了解山的雄奇:“天门”这个名称让你想象到、感受到什么?

(2)感悟动词“断、开、回”表现出的长江的磅礴气势;看图片,感受“至此回”的画面。

(3)师范读古诗,学生结合景物闭眼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4.诗画对照,理解古诗。

老师说画面,学生说对应的诗句。

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1.同桌互助学习《望洞庭》。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接下来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出示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想象画面,说说景物美在哪里。

2.全班交流。

(1)重点品味“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作者赏景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2)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感受艺术之美。

3.补充阅读图书《题君山》(《旖旎风光》第32页)。

结合译文,体会作者巧妙的比喻。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注意读帖:断——左高右低,左右各占一半。

楚——上下结构,上下各占一半;上面两个“木”字左低右高。

2.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3.搜集有关西施的资料,整理成人物简介。

三、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望洞庭

镜未磨

结合注释

白银盘

想象画面

青螺

第五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第一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下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推荐阅读)(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推荐阅读)(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

    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习作(优质教案)

    习作《这儿真美》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按照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运用比喻、先总述后分述等写作手法把......

    部编新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作业单

    《古诗三首》练习一、理解诗词内容并填空。我们的祖国富饶美丽、山美水美,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着李白感受到了________的气势恢宏;我们跟着苏轼游览了__......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卡

    第六单元复习卡一、听两遍朗读录音,并回答下列问题。1.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A.《见字如面》B.《朗读者》C.《开讲啦》2.《开讲啦》节目在年播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系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单元内容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习作教学指导

    第六单元习作教学指导第1课时激情导入1.出示一些景点的图片,提问:谁去过这些地方?你觉得这些地方美吗?2.观看“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里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