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课教案——秋季养生
秋季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秋季气候特点。以及秋季常见疾患。
2、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秋季养生常识。教学重点:学会秋季如何养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年有四个季节,现在已经到了秋季,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秋季的景色
出示幻灯秋季图片,提问学生:秋季给人什么感觉?秋季是什么颜色的? 生回答
师: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瓜果飘香,天高气爽,秋季的确是个好季节。但是每种食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秋季也不例外,我们到医院去看看。
出示秋季常患疾病图片 提问学生自己有无疾患
师,秋季易出现两眼发红,鼻干口渴,咽喉疼痛,便秘,腹泻,老年人的血管病,感冒等因此有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为顺利度过多事之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秋季如何养生(板书:秋季养生)二:新授
1、提问秋季气候特征
生回答:“昼夜温差大”“燥”(板书:燥)
师:秋分以来,天气由热变凉,人体内的阴阳之气随之转换,“燥”成为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特征。像前面提到的鼻干口渴,咽喉疼痛,便秘等多是由于干燥引起的。
2、讲解肺脏有关常识
师:在学习五行与五脏关系时,学习过秋季对应人体的那个脏器? 生回答
秋季养生养的就是肺部 幻灯出示人体肺部图,师:肺为华盖,为人体其他脏器挡风遮雨,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通过口鼻与外界联系,是人体吐故纳新,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
“肺为较脏,喜润恶干,司呼吸,主皮毛”而秋季气候干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肺阴,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以滋阴润燥为主。(板书:滋阴润肺)
师:人离不开吃饭睡觉,这节课我们着重从饮食起居方面学习如何养生。俗话说“---------” 提问学生周六周日几点起床?
师:“秋三月,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季之应,养收之道也。”晚上9—11点是人体肺部最弱的时间,适合早卧收敛肺气,早杀那个7-9点肺部功能最强,适合锻炼,增强肺部功能。所以秋季起居适宜早睡早起。(板书:早睡早起)
“春捂秋冻”秋季不要过早加衣服,增加耐寒能力。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大家都离不开吃。饮食最重要,要学会健康饮食(板书健康饮食)问问大家都喜欢吃什么? 生回答
这些食物是否适合秋季食用?是否对人体健康?下面我们小组讨论一下,看你喜欢的这些食物是否适合秋季食用? 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这些饮食是否健康,出示幻灯,健康的饮食注意四个方面 幻灯出示
1、少辛多酸多饮水 师:什么意思?我们看一下视频
师:秋季少辛多酸,以收敛肺气,要多喝水,以防止秋燥 现在对照讨论结果,看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 依次出示幻灯2、3、4 学习了饮食养生,我们以后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防止病从口入。下次课我们将从其他方面学习如何养生。
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季养生的两个方面,你都学到了什么? 最后养生歌结束今天的课程 学生读一读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浅谈中医养生与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学 号: 201420050138
姓 名: 李阳靖
班 级: 1420501Z 专 业: 测绘工程 课程名称:中医与野外作业生活保健
指导老师:赵宝贵
2016年12月 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承魂宝,它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防病,在当今,它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养生长寿优势。就老师于课堂所讲、个人于课堂所学,现以“养生之道”“养生之法”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段论述,最后浅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期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医药,来运用中医药,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一、养生之道
想要健康,必赖养生。何谓养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传承三千余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养生保健理论,如善循此道,则天命可期。
养生之道,贵在有术,现将中医养生之道总括如下:
(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张景岳云:然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这讲述的就是“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天人相应,就像水中的鱼,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天地有所变化就会影响到人,因此,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养生准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天6个枣,长生永不老”„„
“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如“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弹琴练字,可以养指;逍遥步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骨。”
(二)调畅情志,厚德载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又有“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此皆情志变化会导致人体产生各种反应,如“喜则气散,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因此,有医论曰“百病皆生于气”。
调畅情志需和喜怒、去忧愁,节思虑、防惊恐。正如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因此,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养生始于养德。大圣孔子曰:“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行其寿。”《黄帝内经》亦云:“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孙思邈曰:“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养生重养德,德高者长寿的理论已被现代人考证,故善养生者应“勿汲汲于所欲”,“旦起欲专言善事”„„
(三)饮食有节,药饵有功
脾胃者后天之本。《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则易致人体多病早衰,例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咸则脉凝气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之论。故慎和五味以养五脏。医圣药王孙思邈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宜忌,以助养生延年。如“食不可饱,务令皆少”“常宜温食”“常宜清轻甜淡之物”,故科学的饮食有节乃养生的保证。
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并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早春饮食取温避凉,适合吃春笋、香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仲春饮食宜辛甘,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尽量少吃酸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寒、肥腻之物。
在起居方面,可引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一句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得,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应当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另外,春季传染病多发,消灭传染源,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二)夏季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当暑邪侵入人体,人会多汗,导致体液减少,耗气伤津,即见气短口渴、心烦、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烦等症。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
在情志方面,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要重视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癿情绪,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此为养生的境界。
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可选择的锻炼方式有瑜伽、晨运、游泳等,注意要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也要注意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在饮食方面,夏季出汗较多,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宜适食酸味及咸凉食品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咸凉属寒,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饮食宜清淡——夏季属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芹菜、小白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可以清热解暑,消除疲劳,预防肠道疾病。饮食宜补气——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热解暑为主,因此不宜多食温补、肥腻厚味之品。另外,多喝水并不意味着大量补水,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
在起居方面,夏季睡时最短,提倡“夜卧早起”,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阳气的沐浴;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合理安排午休时间。
(三)秋季养生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保养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身心健康。所谓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变化,“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我们应当在了解和掌握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顺应阴阳的变化,以中医养生的理论,顺阴阳而调摄机体,以维持天人相谐,阴阳两衡,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三、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并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不少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法。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故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吃出那么多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此外,中医养生中提倡多做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从而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
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适当正确的坚持对气功的练习对中医养生养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功的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强化锻炼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故我认为在我们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气功的学习和锻炼。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且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此期间需要我们的努力坚持,并且在生活,处事,心态等方面时时保持好的习惯。比如,在膳食营养方面,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太过沉溺于肯德基,麦当劳等一些垃圾食
第三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例如经过测试和比较,我发现自身倾向于阳虚体质,此时我就应当多食用一些温和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例如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从果蔬上来说,刀豆、荔枝、龙眼、樱桃、杏、核桃、栗子、韭菜、茴香、洋葱、香菜、胡萝卜、山药、生姜、蜡烛等。此外,阳虚体质不宜多食生冷、苦寒之物,如田螺、螃蟹、西瓜、柿子、梨、黄瓜、苦瓜、丝瓜、冬瓜、芹菜、绿豆、蚕豆、绿茶、冷饮等等。通过对应体质的饮食搭配和注意,体质也会相应地产生好转。通过饮食调整自己的体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就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维护身体的健康。
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冬季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
最后,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需求来划分,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五色是指赤青黄白黑,可以滋补心肝脾肺肾。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五色和身体调和并顺应五态,就可以调整人的容颜和身体。
红滋心。红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脏非常有益处,如红苹果、山楂、红枣、西瓜、胡萝卜等,都能有效地起到补血补心的作用。
青养肝。青色食品包括绿色蔬菜和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对于清理肠胃、促进肝脏的排毒是十分有效的。
黄益脾。如南瓜、柑橘、香蕉、黄豆、玉米等黄色食品,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促进排毒,延缓器官衰老。
白润肺。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冬瓜、竹笋、山药等,对于养肺的功效是显著的。对于肺脏的保健,还应该注意少吃辛辣辛味,宜淡食少盐忌咸;饮食切勿过寒过热,尤其是寒凉饮冷。
黑补肾。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黑色食品都能为肾脏的健康出一份力。
经过一个学期对于中医养生之道的初步学习和探索,我感觉获益良多。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不曾注意的饮食细节和习惯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掌握所学并运用所学于实际,我相信这对于身体健康和调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这都归功于我的选修老师。
第四篇: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总论
第一节
人类寿命和衰老变化
一、人类的寿命
二、人体的衰老
三、影响衰老的主要因素
四、衰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医对老年保健的认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未病先防的沿革
三、中医养生贵在培植精气
第三节
老年人“虚弱”和“瘀阻”的生理病理特点
(略)
第四节
老年人的调养
一、精神的调养
二、起居生活的养生
三、饮食的调理
第五节
运动与健康
一、老年人运动的益处
二、老年人运动健身的原则
三、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选择
第六节
一、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用药的对策
四、如何正确使用滋补药
老年人的用药
中医养生各论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老年人肺炎
老年人感冒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老年人肺结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六节
老年人肺气肿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七节
呼吸衰竭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八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一节
食管癌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慢性胃炎
第四节
脂肪肝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第六节
肝硬化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八节
胃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九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节
大肠癌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绞痛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心肌梗死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心律失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六节第七节
心功能不全
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一节
脑动脉硬化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三节
脑出血
第四节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辩证分型)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震颤麻痹
第六节
老年性痴呆
第七节
老年抑郁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章 老年骨关节系统疾病
第一节
骨关节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老年骨质疏松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节
颈椎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五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六节
肩周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章
老年病的康复护理
一、老年人中医护理和特点
二、老年人的皮肤护理
三、老年人便秘的护理
四、老年人睡眠的护理
五、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第五篇:中医养生标语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养生保健以不伤为本。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李谷一的养生之道:一是每天都喝足够的水,二是保证充足的睡眠。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常乐常笑,益寿之道。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心情舒畅,菜甜饭香。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不偏食,不挑食,饮食习惯要培养。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冬病夏治,重在预防。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
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健康名言: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食不语,寝不言。
养成清洁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一顿吃伤,十顿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