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8: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美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美开课教案》。

第一篇:论美开课教案

《论美》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观点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2.通过制作格言卡等形式,品味文章的语言。

3.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媒体展示两幅画像,组织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提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娼妇》)

预设,估计多数的学生都会欣赏蒙娜丽莎,老师就要提醒他们区分外貌美和丑很容易,可也片面,内在的美却容易受到忽视。

相信同学们已经从蒙娜丽莎直观而迷人的微笑中感受到了美的吸引?,但另一幅雕塑相形之下就显得有点乏善可陈了,画面上的老妇人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美在哪里呢?其实,“老娼妇”,是罗丹又一代表作。罗丹的主张就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娼妇是一件恒世的佳美之作。它塑造了一位为生活所迫被迫卖身而痛苦一生的妓女形象。罗丹将这位悲剧形象的老妓女的灵魂和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使人不忍目睹,不仅没有歧视之意,反而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并为其社会所造成的苦难感叹不已„„原来美丽的蒙娜丽莎是美的,外表丑陋的“老娼妇”雕塑也是美的,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看看他是怎么论述这个问题的。

二、与哲学家培根相识

弗兰西斯 · 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弗兰西斯 · 培根的名言

三、整体感知,提炼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相信同学们对上述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其实,在课后探究练习一就给我们提供了四个相关选项,下面让我们来共同解答。

【课件显示】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但这句话观点十分鲜明,)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在逻辑上,祈使句是不表达观点的,它只是抒发了一种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蕴涵了某种观点。)

四、梳理结构

那作者又是如何来论述这一观点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

预设可能提到的:

1、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明确: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颜色之美指纯的外在;形体之美是加入了些主观意志;行为之美是指内在的素养。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

4、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如果单指外表的美,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6、“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7、“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明确: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六、就你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写一首关于美的小诗,或者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

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就你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写一首关于美的小诗,或者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时间不多了,你可以即兴发言。(屏幕显示:

一句格言 一首小诗 一段随笔)

生1:美无处不在,只要用我们的心灵去体会,去感受,我们就能领略无穷无尽的美:春天,小草破土而出,那是一种生命萌动的美;冬季,白雪覆盖大地,那是一种素净纯朴的美。

生2:美源自自然,美源自生活,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你一定会找到美。

生3:美无处不在,它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发现和感悟。

生4:山川河流之美,夕阳西下之美,生命勃发之美,花开花谢之美,和睦家庭之美,都能让人感到美的存在。

生5:妈妈的唠叨是美,爸爸的叮嘱是美,老师的安慰是美,同学的提醒是美。

生6:如花美玉也抵不过似水流年,但落花的刹那,也是叹息的微笑。

第二篇:论美教案

《论美》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感知美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句)

(三)品味美

1、初步了解了培根的观点以后,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请你从这些句子中,选取你觉得最精彩的一句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如果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我们这里没有摘录出来,你还可以到课文中去寻找。(屏幕显示:美的格言卡)

(生品读、交流)

通过对关键句的寻找和品析,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初步领略到了培根的观点,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把这些句子再来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么多关键句里面提到了很多的美,有颜色美、状貌美,有优雅的动作之美,以及那种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的德行美。作者在对这些“美”的论述中,最看重的是什么美?

德行美。

师:容貌美、状貌美、优雅动作之美都属于外形美,德行美却是属于一种内在的美。在作者眼里,什么样的美才是最理想的美?

生:内在美与外形美结合。

师:非常好。内在的德行美胜于外形美,而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这是培根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板书: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

2、培根的《论美》写于四百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观点,你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吗?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四)表达美。

1、运用观点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第三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走进课文

(1)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讨论下列问题:

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的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

明确:人的美 【板书:人的美】

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板书:】

3、对这些美,作者有什么观点?(刚才读课文时所画的句子)明确:观点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4、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欣赏美德,文章中心观点是:美德最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板书:美德最美】

5、我们看本文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语言都非常的精辟,有的比喻也很形象,如果教你编写一篇“论美语录”,你会摘录哪些句子?并谈谈个人的理解。(课后探究练习上的第二题已经列出不少了,也可以再做一些补充。)总结归纳: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明确: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正所谓上帝给予我们是有限的,给了你美貌,就可能少了些智慧,给了你智慧,就可能少了些容貌,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拥有美貌又拥有智慧和高贵的气质。

③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④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因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内在精神气质,品德抽象的一面,它是不能订制规范的,不能画出来的。

⑤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⑦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举例:《巴黎圣母院》

四、课文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确: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其实不矛盾。(结合时代背景)

五、课文小节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愿同学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德行,做一个美的人。

六、课后作业

第四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的最高境界。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认识并正确理解作者“美”的观点,形成个人对于“美”的独特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并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个人美德。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学要点

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作者观点,感悟精美语言,发表个人见解,激发赏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究竟什么是美?究竟什么是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听听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是怎么说的。

二、课堂活动

活动

一、走近作者,积累常识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

活动

二、细心听读,提炼主旨

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字里行间圈点培根关于美的主要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

培根在本文的主要观点(可参看“探究·练习”一)如下: 1.美德最美。

2.行为之美最美,形体之美次之,颜色之美又次之。3.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4.形貌美+德行美=真美。

可见,美德最美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

三、梳理结构,分析论证

“美德最美”这一观点是怎么被作者展示出来的?又是怎样被论述的? 培根是哲学家,本文是杂感,他的论说常常是断想式的,有跳跃性,看上去似乎是不连贯的,因而在梳理结构时会感到很困难,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第三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活动

四、引领探究,理解文本

本文共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分别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属概括实例,直接说明不要一味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2.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属具体实例,用来与“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的人形成对比,论述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为下文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作铺垫。3.两位画家——阿皮雷斯、丢勒认为几何作画可得最美人像。属具体实例,用来类比论证“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

4.朴素的老人作风优雅而可敬,一些美貌的年轻人因缺乏修养而不可爱。属概括实例,对比论证,进一步说明唯有美德最美。

活动五、七嘴八舌,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杂感,这就决定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一方面,作者重在谈“感”,论述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既然是杂感,写作时又是比较自由灵活,语言更能彰显作者的个性。

1.请学生以个人喜欢的方式美读课文,细心体会语言的妙处所在,并随手圈画出自己认为特别精妙之处。2.再读自己画出的精妙佳句,选择一处加以欣赏。(可结合“探究·练习”二进行)如: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这句话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在朴素的衬托下会更显高贵。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不同的美,突出了内在美的意义。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作者借“造物”之说,幽默地指出,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作为”“美德”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作者用谚语为喻说明某些老人美在优雅。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面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句话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外在美“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特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5.“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飞才能。”“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但这话也不全对。” “并不都有”“也不全对”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论述的严密。

最后小结:本文语言准确,论述严密,而且精练、隽永、形象。善用比喻,善引谚语,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

六、迁移拓展,放飞思想 《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今天离培根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了三四百年,我们用新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能否受到启迪? 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 “才德与美貌”可以和谐地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作者列举的六个人物中有五个国王,另一个还是古希腊著名的美男子,是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实现“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的完美统一呢?你怎么看电视剧《丑女无敌》受热捧这一现象?(反映了草根情结:凡人也渴望成功;丑女也希望成才)2.作者再强调“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还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难道说外貌美有罪吗?你对“人造美女”怎么看?(开心自己,愉悦别人,无可厚非;费钱误事担风险,得不偿失;与其费时费钱耽误事,不如充实内心,美化内在)3.日本一项调研报告认为美女不容易成才,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你认为美女怎样才能成才?(甘于平淡,耐住寂寞,注重内美,不断充实自己)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外在的美是靠不住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纯真、成熟、永恒的美。它越是经受风雨的考验,越能光彩夺目。愿我们都拥有真正的美——美德,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

四、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或自拟关于美的言论,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五篇:论美 教案

论美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虽有所提高,但基础文化、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的心理素质、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未得到有效的同步提高,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论美》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围绕“美”字来做文章,设计了“谈谈美”、“读懂美”、“欣赏美”和“完善美”这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以朗读贯穿始终,旨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美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发现美,创造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悟美的真谛,让学生展示美丽,获得成功体验的语文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3.联系实际或相关知识,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检查自学情况

主体活动:①课前学生通过百度词典,搜索讲学稿上要求注音的字词,并了解词语的意思。②学生自主上黑板板书讲学稿课前自学内容,其他学生检查板书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学生帮忙改正。

2.导入新课,谈谈美

想一想,你认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 主体活动:①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寻求答案。

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0542.htm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3360.htm?fromenter=%CA%AB%A1%A4%CE%C0%B7%E7%A1%A4%CB%B6%C8%CB ②学生交流分享。3.整体感知,读懂美

①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

②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主体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简要阐述论证过程。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回答时可择取自己能够独立阐述的小节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可自由补充,教师只在所有学生回答完毕后帮助理清全文思路。4.精读课文,欣赏美

我欣赏的句子是: 给我的启示是: 主体活动:学生默读课文,在讲学稿上写下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以及这个句子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完后组内交流,由小组进行推荐,全班进行交流。5.再读课文,完善美

我想将事例放在第 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主体活动:

①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每小节阐述的主要观点,补充论据,让文章论证更有力,组内展示,讨论,评价,小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②教师出示一个事例,学生通过视频具体感受“美的德行”的要义所在。最后齐读课文,升华对美的感悟。

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NDA2NDA=.html 片段一:

师:同学们能为课文锦上添花,为文章丰富一个事实论据,更加有力地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吗? 生:我想将事例放在第2段,例子是居里夫人是个很漂亮的女子,但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更多的而是她的内在美,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永恒的美。我的理由是第2小节论述的中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我举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师:老师也为课文准备了一个论据,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老人——白芳礼。(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很多学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师:白芳礼老人美吗? 生:美!(异口同声)

师:老师被老人深深感动着,老师也看到许多同学泪流满面,你们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课文中吗?

生:白芳礼老人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可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他的美好品德就像朴素背景下熠熠生辉的宝石。生:老人把房子卖了,承包了一个小售货亭,作为“白芳礼支教公司”,可他依旧过着蹬三轮的生活,并且在售货亭旁搭了个铁皮棚子,寒来暑往,他在里面住了五年,这种“坚持”不是人人都能经受的,可老人把好事做到了生命的尽头,虽然老人没有让人羡慕的外表,可他用他的言行,他的善举告诉我什么叫做真正的美丽。

生:白芳礼老人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蹬着三轮把他每天积累的500元钱放在饭盒里,交给学校 的老师时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这个细节我特别感动,老人不是天生富有的,他的钱也是一毛,两毛省下来的,可他并没有哀怨生活的清贫,而是把生活的全部奉献给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折射了人性的大美,这种美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 【反思和分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课堂上活跃着一种氛围叫“快乐”,学生学得快乐,我也被快乐感染着,为什么师生都有收获并且能够相互促进呢?思考良久,我想是因为我把课堂尽可能地归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是成功教育一次成功实践。

1.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 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所以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我就确定了让学生做主课堂的教学构想,因为想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唯一的评价标准,出发点便是让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并且都能够有话说,其中穿插的课前网络搜索更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内驱力得到了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

2.成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景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问题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参与意识,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我在设计问题时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在开始让学生自由谈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这时候学生通过搜索得到的结论多为外在的易显的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内涵之美,最终通过增加事实论据这一环节思辨体会文章所倡导的内在的品德之美,理解美的本质。如“片段二”呈现的例子,学生可以迅速的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作为文章观点有力的支撑,并经过教师视频的引导,对“美”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这种自主参与的过程性的学习领悟是其他教学环节取代不了的,学生正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才会成功到达成功的彼岸。

3.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在这堂课上,我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课堂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师生互动互学,一起探索真理,共同开发,使整个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

在这堂课上,没有了“师道尊严”的框架约束,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之美”,“表达之美”,“合作之美”,“自信之美”,看到学生投入、积极地参与,听到学生智慧、灵动的感悟,我因他们在课堂上绽放的美丽,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快乐,学生也因为主体地位的体现感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下载论美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美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明祖陵中学张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制作格言卡来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3......

    论美教案

    一、提炼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找观点属理解性阅读的层次,有一定的标准,不要用“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文章的观点”特别是文中表观点的句子,与“作者的观......

    《论美》的教案

    《论美》的教案 《论美》的教案1 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

    1《论美》教案

    第十二课论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3.结合课文,联系生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论美教案用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

    开课教案

    中班语言领域活动:文学活动——《想飞的小象》中二班 蔡碧华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专心倾听故事,对有生活哲理的趣味童话感兴趣。 2、知道人有各自的本事,别小看自己......

    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1、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2、知道洗澡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干净和舒服,能体验到洗澡带来的乐趣3、阅读绘本,讲述小动物洗澡的故事 活动准备:1、《肥皂泡泡》绘本(大小各一)2......

    开课陶罐教案

    一、 揭题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出示陶罐图片) 生:陶罐。 师: 有谁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 生:它是陶做的。 生:它是陶瓷。 生:它是用土烧制而成的? 师:你家里像这样的还有吗? 生:碗、烟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