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川地震、心灵重建、欢迎下载】《坚强》观后感__何烨林风_文&华西都市报社 招聘 题
《坚强》观后感
荷叶琳蜂/文
《坚强》这部电影讲述了512灾区一群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在绝望中组织幸福婚姻的故事,劫后余生努力活好的故事。
影片中的严庆元是当地(茶林村)的建筑专家,儿子严大民在地震时因为救援规划局的科长张芸的女儿朵朵,双腿截肢„„
512地震三年后的北川,有多少兄弟姐妹同胞失去了亲人,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如同严庆元和他的队伍那样,我们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是一样的实干的队伍。把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北川丰富的高山农业资源结合,实实在在让老百姓感受到收入的增加,生活品质的提升。
我,作为512地震后家里遭遇一些变故心灵崩溃而倒下的人们的其中一个。如今也坚强的选择了改变自己的心态付诸行动努力好好生活,选择了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心。我们的民族,有一种不朽的精神,支撑着鼓舞着我们从心灵的废墟中走出,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只有坚强面对所谓绝境,我们才可能让自己让亲人幸福。只有坚强重建垮掉崩溃掉的心灵家园,我们才有可能活得更好。
华西都市报 报社 招聘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95年,《华西都市报》在客观报道四川孩子被拐卖到河南的消息以后,又发起援救行动,从报道方式来看,这属于()
A.集中式报道 B.组合式报道
C.读者参与式报道 D.报纸介入式报道
2.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产生报道选题的前提是()
A.了解新闻背景 B.收集专家意见
C.调查读者需求 D.发现新闻线索
3.新闻稿件在反映某一变动时,对变动发生的时间缺少清楚的交代,会使人感到缺少()
A.寓意 B.涵义
C.意义 D.新意
4.在新闻稿件中把某一变动同与其相类似的变动进行比较,称为()
A.正向比较 B.反向比较
C.纵向比较 D.横向比较
5.在压缩稿件时,对稿件中过载或非重要的内容进行删削,使之主题鲜明、信息精炼,这是()
A.删段 B.删意
C.删句 D.删字
6.稿件内容很重要,涉及方面较多,篇幅也长,又不便全文刊载,对此可进行()
A.综合 B.改写
C.分篇 D.校正
7.新闻标题与通讯标题的最大区别在于:()
A.说理是否准确 B.是否有情感的抒发
C.是否有含蓄的提示 D.是否标出新闻事实
8.新闻标题《本市商业服务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引题)抓好“黑白绿”搞好“细小杂”(主题)》的缺点是:()
A.评价事实不准确 B.运用文字不准确
C.主题、引题配置不当 D.标题的态度不鲜明
9.在报纸版面中自成格局,由若干具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组成的集合形式是(A.专页 B.专版
C.专栏 D.专稿
10.标题两端或右端有非整栏文字,这种横题形式叫()
A.串文题 B.眉心题
C.对角题 D.文包题
11.标题只有一部分盖住正文,另一部分盖住其他稿件,这种横题形式叫(A.串文题 B.眉心题
C.旗式题 D.文包题
12.我国对开报纸版面普遍采用()
A.六栏制 B.七栏制
C.八栏制 D.九栏制
13.报纸稿件的正文在版面中越过一栏进入另一栏叫做()
A.逆转 B.跳栏
C.并题 D.通栏))
14.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副刊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副刊 B.上海《字体沪报》的附张《消闲报》
C.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 D.《京报》副刊
15.最早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副刊是()
A.《京报》 B.《民国日报》
C.《晨报》 D.《新华日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日报的日班编辑的主要职能是()
A.设计版面 B.策划报道
C.拟订编辑方针 D.布置采访、联系作者
E.处理、修改和提供稿件
17.编辑方针主要规定了报纸的()
A.读者对象 B.传播内容
C.报纸价格与发行范围 D.报纸水准
E.报纸风格特色
18.在报纸策划的预备阶段,为收集信息而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A.外出走访调查 B.读者抽样调查
C.召开座谈会 D.公开征集意见与建议
E.内部个别交谈
19.判断稿件所写的内容与读者利益相关性大小的尺度包括()
A.相关的时间 B.相关的地点
C.相关的数字 D.相关的人数
E.相关的程度
20.选择稿件时要注意报道平衡,包括的方面主要有()A.报道重点与报道面的平衡 B.选材领域的平衡
C.专业的平衡 D.报道对象的平衡
E.稿件质量的平衡
21.稿件中常见的在思想上、观点上的一些差错,主要表现有(A.偏离政策 B.片面看法
C.媚俗倾向 D.忽视保密及报纸审判
E.言词过激
22.压缩稿件时,编辑应掌握的原则主要是()A.与新闻价值相适应 B.顾及报纸的风格、特色
C.主要通过改变结构或角度来压缩 D.有删也要有增
E.消除累赘但不损伤原意
23.压缩稿件时,突出主题的方法是()A.取局部而舍其余 B.取概要而舍详情
C.取要点而舍说明 D.删削多余的现实材料
E.删削多余的背景材料
24.下面关于引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引题也叫肩题、眉题、下辅题
B.引题的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
C.引题文字宜简洁,否则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D.交代相关背景、原因、意义、目的、结果等是引题的常见形式
E.引题可以先交代部分事实以引出主题
25.为了使标题言简意明,可以在标题中删去可有可无的部分,具体做法包括()
A.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
B.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
C.省略消息来源
D.省略不必要的议论
E.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
26.标题要求言简意明的原因是()
A.短标题能突出新闻中的精华
B.短标题能体现出编辑的文字水平
C.短标题更方便广告编排
D.标题太长不易被读者感知和理解
E.短标题更容易抓住读者
27.线条在版面编排中除具有强势作用外,还具有(A.区分作用 B.说明作用
C.结合作用 D.表情作用
E.美化作用
28.报纸版面的变化主要包括()
A.体裁的变化 B.栏的变化
C.标题的变化 D.图形的变化)
E.空间的变化
29.就一个版面来说,特别要注意的比例关系是()A.标题的主题与辅题的字号大小要适当
B.标题的厚度与文的厚度要适当
C.框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要适当
D.标题的装饰要适当
E.框、辟栏的大小与整个版面的大小比例要适当
30.专、副刊是对新闻版内容的延伸主要表现在()A.静态的延伸 B.事实的延伸
C.理论的延伸 D.体裁的延伸
E.知识的延伸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31.报纸
32.读者参与式报道
33.新闻稿件的强迫性选择
34.稿件修改的综合法
35.稿件压缩
36.报眉
37.综合性副刊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8.编辑分析稿件时,在考虑稿件遵守新闻道德方面应注意哪几点?
39.为了使读者具有新鲜感,专、副刊版面选用稿件的主要由头有哪几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0.根据编辑工作的特点,报纸编辑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哪几方面的业务能力?
41.新闻报道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六、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2.指出下列报道内容中的差错,原句上不必修改。
故宫国宝先后在多个国家展出,尤其是在香港、新加坡展览时,清晨一开馆,参观的人就像潮水一样,堵住展览馆的大门。为此,每天的展览都延长到晚上11点才结束。
43.下面一则短消息刊登在报纸上有无问题,如有,请指出。
本报讯 我国第一本专门讨论方法问题的杂志《方法》已在最近出刊。
《方法》杂志提倡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论,分析智愚巧拙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探求学聪明的途径。
七、制作标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4.为下列新闻制作标题。
本报讯 本市卫生部门通报日前对市内15个监测点的办公室和居室空气监测结果:甲醛全部超标,最高达到85倍。室内空气污染令人心惊。
市环卫处的吴老先生仅仅在即将竣工的装修房间里呆了15分钟,不料就此落下了哮喘的病根。据介绍,这是典型的由于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过高引起的急性损害。
市工行合工大分理处装潢已有15个月,可两间办公室一直弥漫着“异味”,职工也多次反映有流眼泪、喉咙疼痛、胸闷等症状。监测结果发现,该办公室甲醛超标45倍。
据介绍,甲醛作为化学溶剂,广泛应用于人造板材、塑料地板、化纤材料、涂料和黏合剂中。这种气体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为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致癌物之一。
45.为下列新闻制作复合式标题。
本报讯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99年4月8日21时10分(北京时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汪清一带(震中位于北纬43.4度,东经130.3度)发生7.0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540公里。虽然相隔甚远,本市仍有明显震感,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初步了解,珲春-汪清一带震感不明显,而距震区较远的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辽宁省沈阳市、丹东市、铁岭市、鞍山市、锦州市等较大范围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震感。目前尚未了解到破坏情况。
八、配置评论(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46.给下列新闻配一篇编后(要有题目),正文在150至200字之间,含标点符号。
本报讯 3月6日这天,济南军区某旅三营七连的干部们说啥也没想到,刚下连半个月的新战士陈东竟不服从连队干部的命令,拒不写读书笔记。如此“刺头”的兵还不严肃处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知道情况后的旅领导不仅没有责怪小陈,反而对他进行了通报表彰。与此同时,七连的干部却受到了批评。这是为何呢?
原来,这个连听说上级要来检查战士的读书笔记,连队干部赶紧把战士们的笔记收上来提前检查。令干部们大为恼火的是,战士们的笔记有的十分破旧,有的字迹潦草,还有的仅写了三篇。
这还了得。万一让上能领导看到,岂不砸了连队的“锅”。连队干部一商量,当即决定统一购买笔记本,不管采取什么办法,每人必须在五天内补写20篇读书笔记,并且每篇不少于1500字,字迹要工整,统一用碳素墨水。
规定一宣布,战士们虽然心里叫苦,但为了连队的荣誉,还是四处找资料、报纸,东抄西看。
就在大伙儿忙碌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只字未写,他就是陈东。凡事认死理的小陈找到排长说,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咱们这样做不是明摆着糊弄人吗?听罢此言,排长直骂小陈没有集体荣誉感,并责令他马上按要求写笔记。小陈的犟劲儿上来了,他说:“这样的笔记我不写。”小陈不服从命令的消息很快在连队传开。战士们对此议论纷纷。
没有不透风的墙。小陈的事不久就被到基层检查教育情况的政治部孙主任知道了。关于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问题,旅里曾严厉查处过,可这样的事缘何屡禁不止呢?孙主任把问题带到了旅党委会上,党委决定,首先在全旅通报表彰陈东敢于向弄虚作假较真儿的精神,并对七连干部的做法进行批评教育。
接着,该旅党委围绕自身找原因,废除了7项对基层不符合实际的硬性规定,取消了8个有关基层建设的统计、登记本。
该旅的这一系列举措受到了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
3月22日
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考试重点及答案 我国新闻法的制定及三部新闻法草案 我国新闻法的制定工作开始于1984年。1984年全国人大决定由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起草新闻法,在1988年共形成了三部新闻法草案。三部草案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上海新闻界起草小组、国务院新闻出版署新闻法起草小组起草。
三部文稿主要不同在于:谁可以办报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理念1644年由约翰·弥尔顿最早提出,其代表作是《论出版自由》。其基本观点:在多元的信息中认识真理。他的观点直到18世界法国大革命前夕,被米拉波翻译成法文后,才得到普及。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59年出版的《论自由》一书,总结出:衡量言论自由实现的标准是看少数人的意见是否能够得到发表。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联合国1966年制定,1976年生效,其中第19条全面论述了表达自由问题。
1、人人有权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
2、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面的或者是印刷的,还是采取艺术形式,或者是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媒介
3、行使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可以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这些限制应有法律所规定并为下列所必需。
a)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
b)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所谓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是大众传播工作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行一般社会公德和本行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我们常说的职业道德(自律)的内容应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职业规范(即“应该如何做”的技术性要求),另一部分是职业道德标准(即“不能做”的道德责任)。
一般的说,国际社会的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包括以下原则性内容:
1、维护新闻自由,具有独立精神
2、献身正义、人道,为公众利益服务
3、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工作标准
4、为新闻来源保密
5、不诽谤、侮辱他人
6、不侵犯普通公民的隐私
7、拒绝收取馈赠和贿赂,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客观报道的酬谢
8、不参与商业和广告活动
诽谤与侮辱
诽谤:是指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其重要条件有三条:
1、陈述虚假事件,而且这样的事实社会评价为绝对否定性的。
2、虚假的事实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3、虚假的程度判断:严重失实或基本失实,而损害当事人的名誉,属于诽谤。诽谤:可能用词“文明”且规范,有的行为上似乎很“理性”
侮辱:是指通过信息传播,泛泛的詈骂别人的行为,侮辱的结果主要是贬损他人的人格和人格尊严。
侮辱:肯定是采用粗卑、下流的词句或图像加于特定的人,通常没有特定的事实,表现为不讲道理。
大清报律
《大清报律》是我们历史上最现代化的新闻法,于1908年3月颁布。
在此之前,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实行的是出版批准制,1908年《大清报律》颁布以后,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同时规定了样报在开印前送官衙,随时核查,这是检查制度的表现,但实际上没有实行。1911年1月修订时改为事后样报送官衙存档制。禁载中除了现代新闻法的通常禁载内容以外,还有关于“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的非现代意识。
除了样报送审(2年后删除)、禁载的部分内容,以及保证金制尚带有不够现代的色彩外,其他各项条款,基本是现代新闻法的特点。
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起完整的传媒诽谤案
1987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起完整的新闻官司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记者沈涯夫、牟春林的“二十年疯女之谜”一文侵犯杜融名誉权官司。两记者被判诽谤罪。
文革中典型的“国家诽谤”事件
1967年《红旗》杂志1967年第5期刊登的戚本禹批判刘少奇同志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这属于典型的“国家诽谤”事件。
其特点是:
1、由国家发动,不仅是被诽谤者的消除肉体,还要消除被诽谤者的影响,即彻底毁掉被诽谤者的名誉。
2、媒介审判
3、有罪推定
4、不可辨、不可诉
传媒报道庭审要求(十条)
1、案件判决前不做定罪、定性报道
2、对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言行不做倾向性的评论
3、对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的权益予以特别关切
4、不宜详细报道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的案件
5、不对法庭审判活动暗访
6、不做诉讼一方的代言人
7、评论一般在判决后进行
8、判决前发表质疑和批评限于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
9、批评性评论应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学识
10、不再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自己涉诉的报道和评论
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目前世界上存在有两大法系: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
海洋法系也叫英美法系,它容纳了较多的不成文的习惯法、案例法。属于这一法律体系的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有新闻法的概念,指的是各种法律中有关新闻传播的条文,以及公认的新闻传播方面的典型案例。
大陆法系也叫法兰西法系、罗马法系,他一般使用成文法,法律尽可能涵盖所有问题,其新闻法是具体的和成文的法律。
凡是法治国家都有新闻传播法,只是法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不能说海洋法系的国家就没有新闻法。
新闻传播法内容的法律依据
1、国际条约和公约。例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
2、宪法。例如:宪法第22条,第23条第三款,第35条,第41条,第47条等。
3、基本法和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统计法、著作权法、广告法等。
4、法规
5、行政规章
新闻法的“四权”理念
1、公众对权利组织的“知晓权”
知晓权最早于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使用这个概念,指公众通过传媒享有了解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
2、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1890年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蒂斯和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缪尔·沃伦共同发表了一篇《隐私权》的文章,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创立,在我国各种法律中,很多都涉及隐私的内容。例如:名誉权、肖像权、住宅不受侵犯等,关于诽谤、侮辱等罪名涉及的内容,也有一部分属于隐私。
3、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匿权”
4、“更正与答辩权”
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征,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提出的传媒对工作负责任的法律要求。
沙利文案原则和雷诺兹特权案原则的区别
首先,对于特别保护的对象,沙利文原则是以报道对象(即诽谤案原告)是否属于公众人物作为标准,而雷诺兹特权则以报道的内容是否与公众利益有关、是否公众有权知悉为转移,所以,沙利文原则又被称为“公众人物抗辩”,雷诺兹特权被称为“公众利益特权”。
其次,对于特别保护的底线,沙利文原则是以媒体具有“实际恶意”为底线,而雷诺兹特权则以媒体行为是否专业和负责作为标准。
再次,从两者的法律依据看,沙利文原则直接引用宪法,所以又被称为“宪法性抗辩”,雷诺兹特权则是从传统的特权抗辩发展、扩充而来。
新闻职业道德在社会中应处的地位
传媒的社会公器定位既有别于政治上所要求的党的喉舌,又不同于市场经济中的纯粹竞争主体。一般而论,报纸通过重复性的社会运动——传播信息与知识,从而显现其工作规范、价值取向,建立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它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在社会中形成的声望、影响力,取决于独立于政治要求和市场要求的职业意识的建立。这种独立的职业意识,不可能依托政治权力的强势而获得,也不会因取得一时的经济势力而自然具备。
记者具备新闻职业意识的前提条件
1、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分的人充分到位。
2、记者和编辑、经营部门和编辑部门都是不同的。
3、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这是记者产生“道德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以利益作为决定作为与否的标准,传媒便完全丧失了基本职能,因而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的程序做,是合理的选择。
传媒假事件的5个特征
1、消息来源于报道者重合
2、隐藏着形式上的宣传动机、公关动机或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3、制造并推动事件的发展(导演事件)
4、将事件媒介化
5、暧昧的真实
传媒从业者职业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
传媒的社会职责包括:向公众及时而充分地报道涉及公共事务的新闻;充当公众意见与批评的论坛;真实、平衡地报道社会团体事务,促进相互了解;形成基本的社会伦理标准,教育大众等。这些责任在落实到新闻从业者的过程中可以分解为:个人职责、组织(传媒)职责、专业职责、社会职责。它们的关系是逐层递进的:社会职责是一种通过职业行为实现社会公正、推动人类文明的理想,这是一个新闻从业者首先应意识到并时时用以警醒、自我反思的标尺;专业职责则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在专业训练中养成的监测社会服务公众的专业追求,是新闻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基础;组织(传媒)职责则是具体的传媒单位所担负的职责,不同传媒组织会因其规模、地域、属性等不同而承载不同的职责;个人职责指新闻从业者对其从属的具体媒体单位(如一个报社)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组织,这种职责由于其成员所处的位置不同而赋予了不同的职责要求,如新闻从业者考虑层面和传媒领导者考虑层面的差别。这几种职责在出发点上是一致的,只是存在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差异,可以用如下的新闻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表示:
第二篇:【免费下载】《坚强》观后感by 【何烨林风】
《坚强》观后感
荷叶琳蜂/文
《坚强》这部电影讲述了512灾区一群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在绝望中组织幸福婚姻的故事,劫后余生努力活好的故事。
影片中的严庆元是当地(茶林村)的建筑专家,儿子严大民在地震时因为救援规划局的科长张芸的女儿朵朵,双腿截肢……
512地震三年后的北川,有多少兄弟姐妹同胞失去了亲人,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如同严庆元和他的队伍那样,我们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是一样的实干的队伍。把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北川丰富的高山农业资源结合,实实在在让老百姓感受到收入的增加,生活品质的提升。
我,作为512地震后家里遭遇一些变故心灵崩溃而倒下的人们的其中一个。如今也坚强的选择了改变自己的心态付诸行动努力好好生活,选择了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心。我们的民族,有一种不朽的精神,支撑着鼓舞着我们从心灵的废墟中走出,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只有坚强面对所谓绝境,我们才可能让自己让亲人幸福。只有坚强重建垮掉崩溃掉的心灵家园,我们才有可能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