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史流芳的古代贤德妇女
青史流芳的古代贤德妇女
战国时期,齐国名相田稷辅政期间,政治清明、官吏廉洁。而田稷可成为一代名相,乃来自母亲教育的成功。
母亲节刚过,许多人都在这一天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提到中国古代的母爱事蹟,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孟母三迁、欧母画荻、岳母刺字等故事。事实上,为母者通常也为人妻,中国古代有不少贤慧的妇女,其相夫教子的精神,仍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
妇德之典最贤太姒
谈起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母性代表,莫过于“周朝三母”,而其中又以周文王之妻太姒最为贤德。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情诗里头的君子与淑女,指的就是文王与太姒。为何文王如此钟情太姒,其原因正是淑女之贤慧。
太姒生于有莘国,出身于姒姓之贵族家庭,虽为千金,却没有骄奢的坏习惯,而且认真学习各种女红与家事,平日生活十分节俭,性格仁爱和顺、贤德而深明大义。
文王姬昌爱慕太姒之贤德,到渭水去迎娶她。那时渭水没有桥梁,文王便将小船并排,搭成一座浮桥,到对岸迎娶太姒,可见得文王的重视。
成为文王夫人的太姒,依然保持贤德节俭之性。她效仿文王的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的贤德,继承其高尚德行;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勤勉谨慎、谨守妇道,从未有过失礼之行;同时也奉行孝道,经常回家探望、照顾父母。
太姒生育了十个儿子,一如婆婆太任对教育的注重,太姒对于孩子的德育也相当重视,因此儿子们从小到大从未做过不正之事,从而成就了周武王之武勇、周公之圣德。
“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按:大通太)周朝能有如此盛世,三母功不可没,其中又以太姒最为贤德,因此后人又称之为“文母”。
田母诫子刚正不阿
战国时期,齐国的势力强大,其中名相田稷功不可没,在他辅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官吏廉洁。而田稷可成为一代名相,乃来自母亲教育的成功。
某日,一位大夫因渎职而受罚,便私下送给田稷一大笔金钱,希望他能帮忙关说、让自己受罚轻一些。田稷是个清官,执意不取,但这位大夫不断求情,最后说:“就当做是孝敬田老夫人的,请您收下吧!”田稷是个孝子,拗也拗不过,最后就收下了。田稷回到家中,向母亲问安后,就从袖中掏出百锭金子捧予母亲,说是要孝敬母亲。田母看到这么多钱财,感到怀疑,问道:“你为官多年,俸禄从来不曾如此丰厚,这些钱是哪来的?”田稷心亏,不敢作声,田母见状,又再次询问,田稷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
田母听后,怒道:“接受下属贿赂,乃不诚不义、不忠不孝!士人者,严于修己、洁身自爱,不取苟得之物;坦荡磊落,不做诈伪之事。不义之事不存于心,不仁之财不入于家,言行如一,情貌相符。收受贿赂,必须为其关说脱罪,此乃破坏国家吏治法度的行为,不诚实又失礼义。君王让你做了齐相,享受优厚的俸禄;作为国家的重臣,事事处处应当作群臣之表率,应尽心竭能,忠信不欺,廉洁公正。然而你现在却背离忠义,为臣不忠、即为子不孝,以老母之名收受不义之财,就是陷至亲于不义。如此不孝之子,不配留在这个家,你走吧!”说完,田母就转身回房,看也不看田稷一眼。
被老母如此责骂,田稷满面羞赧、冷汗涔涔。之后立即将金子退还给属下,并于次日,向齐宣王恳求治罪于己、罢免相职。
齐宣王了解事情始末后,对田母刚正不阿的性格称赞不已,说:“有贤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贤如此,何愁齐国吏治不清。”并告诉田母田稷自愿请罪改过的行为,赦免田稷的罪行,恢复相位,并亲自赏赐田母金子和布帛,以表示对她的敬意。从此之后,田稷更加注意自身修为,成为战国一代名相。
明朝马皇后贤德仁厚
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夫人。她出身卑微,原本只是一名帮佣养女,所以没有缠足,时常被势利无知小民笑话消遣,说是“大脚皇后”、“淮西妇人好大脚”等等。无知者只重其表象,若以内涵看来,马皇后可是历史上难得的贤后,是真正美丽的女性。
马氏性格仁厚善良,虽然出身贫穷,但是成为皇后之后却没有骄奢淫逸,反倒是事事简朴,并且好学习历史;她最喜欢那些古代贤后的故事,并学习效仿之。
明朝刚建立时,皇帝朱元璋带着马皇后赏玩宫中的奇珍异宝,皇后一点也不动心,只是淡淡地说:“元朝正因为有这些奇珍异宝而亡国啊。”对马皇后来说,真正的宝物乃是能辅佐治国的贤士,并告诫朱元璋,身为中共建政君王,要防范骄奢安逸之心,否则晚节不保。太祖一听确实有道理,便收起珍宝玩物,专心国事。
某日,马皇后亲自品尝了大臣们平时吃的膳食,发现相当难吃,便向太祖建议:“人主俸宜薄,而养贤宜厚,对大臣应该礼遇,否则如何能留住贤士呢?”明太祖接受意见,下令改善大臣们的膳食。大臣们得知此事,都对马皇后体恤属下、礼贤之心感到佩服与感激。
宅心仁厚的马皇后,时常劝告脾气不好又猜忌心重的明太祖勿乱开杀戒、要礼贤下士等等,使很多明朝中共建政贤士免于被杀、被关的危险。同时,她的生活相当严谨,自奉俭约、粗衣疏食,但是对下人却相当大方,不但照顾他们的家庭,使其衣食无缺,逢年过节也会赠送小礼物。因此在朝臣奴仆的眼中,马皇后是相当亲切随和的,像母亲一般慈祥。五十一岁时,马皇后染上重病,临终前嘱咐朱元璋要“求贤纳谏”,又把子孙叫到床前,对他们说:“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说完后便与世长辞。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从此不再立后,因为在他心目中,没有人可以取代马皇后的位置。
古代妇女的贤德,在现代女性的眼中可能是老古板、被传统束缚等等。然而古代的女性身分虽然卑微,但是她们的作为却是伟大而具有智慧──太姒的贤德、田母之刚正、马后仁厚之心──宏大的情操永垂不朽,值得尊敬与学习。
第二篇:用青史流芳造句
1、向往青史流芳的因素,也会使总统更着重外交。
2、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数个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英名青史流芳,他们的功绩泽润后世。
3、礼堂外,前来哀悼送别的群众,手拿菊花、花圈,打着“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铸神箭,精忠报国青史流芳”等各色标语,传递惜别深情。
4、不过庶妹是严家血脉,咱们严家老祖宗严丘身为天下座师,收的弟子,各个青史流芳。
5、我们阿胶人早已深知,这无形和有形的资产是一笔巨额的财富,是无法用数字来具体估算的,它垂名青史流芳百世的社会经济价值,只能用无尽的文化影响来衡量。
6、据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将来锦书留名,而黄绫在古代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往往用来书写圣旨之类,正是青史流芳的最佳载体,于是黄绫就出现了。
7、也从此赵卫国变成轩辕玺,开始他征战四方,横扫中原、未知领域的开始,也在古代某一个时期的灿烂无比的历史舞台上璀璨登台,青史流芳。
8、中国人注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流芳”。
9、尤其是潘达微,不仅直接参与了广州起义,更以冒死殓葬烈士忠骨而青史流芳。
10、6米的水晶碑上镌刻有“功在民族,德被台湾,文韬武略,青史流芳”碑文。
第三篇:贤德的解释及造句
贤德
【注音】: xian de
【意思】:(1)善良的德行。(2)贤惠。
贤德造句:
1、从此我变得独立和贤德。
2、听到此语的人都赞叹佩服,都说其比李卫公更贤德。
3、长孙皇后不但贤德守礼,学问也非常好,但是她却从不因自己的才学而骄矜炫耀,或越礼干政;
4、你能够成为一位谨严、端庄、贤德的女子,但这事非有诚恳的尽力不行。
5、即使最贤德的萨满也学习了术士的法术,并抛弃了他们曾经信奉的宗教。
6、小孔丘:水鸟在河洲当中欢唱,一位美丽贤德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7、父母憎恶我而我仍然行孝,才是真正的贤德。
8、你可以成为一位谨慎、端庄、贤德的养鸡放羊,但这事非有恳切的努力不行。
9、贤德的妇女是她丈夫的冠冕。
10、然而,要从整个人类大家庭中遴选出同等数量的英明贤德之士绝非易举。
11、贤德的妻子是一份极好的奖赏。
12、长得俊美是福气,但若具贤德的话则更有福气了。
13、前面说到唐太宗有个贤德的长孙皇后,还有个直言敢谏的诤臣魏征。
14、用这种方法,取胜以后,还可以反复运用,因而贤德的人都很重视这种方法。
第四篇:贤德智慧 魅力母亲先进材料
千磨万击还坚劲 贤德智慧女豪杰
——记XX集团XX煤矿XXX 时代把男人和女人推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很多时候,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女人能干的,男人不一定能干。女人是柔弱的,又是坚强的,她们凭借顽强的毅力,用自己纤细的双手为爱人撑起一片天。
XXX,女,蒙古族,1974年出生,中专学历,现为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XX煤矿监控员。1995年从学校毕业后她便来到了XX煤矿做了一名充灯员。告别了城市的繁华与喧闹,鲁彩霞没有任何怨言,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默默奉献。
充灯房的工作是单调的,但是XXX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当时矿山条件艰苦,交通落后,充灯房座落在离井口不远的低洼处,四周再没有其它建筑物。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发放矿灯,把100多盏矿灯全部发放完毕后,她又开始对充灯房的里里外外进行彻底地清扫收拾。最难清洗的是充灯房的灯架,外溢的硫酸洒落在一层层隔板上,呛得她直打喷嚏,好一会才缓过气来。把所有的地方都收拾地明亮澄净,XXX便开始对一盏盏矿灯进行精心维护。她首先用毛巾将它们一一擦净,再查看矿灯是否聚光,充电指示灯是否正常,把需要加硫酸液体的矿灯一一取下,用试管补充标准液。穿梭于灯架之间,一天下来她常常累得腰酸腿痛,可是每当看到矿工兄弟们背着自己维护保养好的矿灯安全升井时,她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让矿工兄弟们在灯房中感受到温暖和温馨,鲁彩霞买了花
盆,在充灯房里养了许多花。不久之后,一束束花儿吐新纳蕊,芳香四溢,使矿工兄弟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她每天在火炉上备好热茶,在桌子上放上针线盒,为矿工兄弟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矿工们亲切的把充灯房称为“温馨的驿站”。
XXX的家就在充灯房隔壁。回到家里,她便开始为女儿准备营养餐,一口一口地将女儿喂饱,然后把剩余的营养餐留给即将升井的丈夫,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
转眼间女儿就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可附近没有学校,她只好自己买了一些图书、玩具,一边工作一边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下班时间她就教孩子识字、画画,给她讲一些名人故事,在她的教育下,孩子非常懂事,有礼貌、有爱心。每当矿工兄弟来取灯时,孩子就主动给他们倒水。那时条件艰苦,工友们都是自己背着炸药到工作点爆破。路过充灯房总要歇一歇,等再背起来的时候非常费力,孩子就用自己微小的力气喊着“
一、二”帮工友们扶炸药,工友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姑娘。
2003年是XXX来到XX集团的第七个年头,然而此时丈夫却被查出了慢性肾炎,需住院治疗。为了不让家庭承受太大的经济压力,丈夫只接受了几个月的治疗就继续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2009年3月19日凌晨三点,丈夫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她急切地敲响了邻居家的门和邻居将丈夫送往XX中心医院。经医生诊断,丈夫由于肾性酸过高,导致呼吸困难,急需抢救,而且必须做血液透析才能缓解症状。通过吸氧丈夫慢慢地苏醒过来,经过血液透
析治疗,丈夫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丈夫治疗期间,公公的哮喘病又犯了。XXX一边呵护着丈夫,一边侍奉着公公。老人家生病后不能起床,她就一口一口地给老人喂饭,帮他翻身、为他擦背,为老人端屎送尿。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的病一天天地好起来,她又用轮椅推着老人家出来散心。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同时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公公以及刚上小学的孩子,鲁彩霞每天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过度的劳累使她身体不堪重负,然而她仍然坚持照顾丈夫和公公。
做了血液透析的丈夫病情只是暂时得到了控制,只有做肾移植手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所需的巨款对于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XX集团工会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2009年9月份她携丈夫到北京解放军医院进行治疗,手术很成功,经过她的精心照顾,丈夫恢复得很好,2010年他们相继走上工作岗位。
经过一番生活的洗礼,她有太多的感悟。她常常怀着一颗祈盼的心,盼望着所有家庭和和美美,人世间永远美好幸福。每年的“博爱一日捐”中她总要比别人多捐一点,听说谁家有困难时,她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
她平时很爱学习,一有时间就拿来相关的书籍进行业务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同事,请教厂家人员研究设备的维护保养、操作。她认真工作、潜心钻研的态度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2010年她被煤矿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XX集团工会
授予“模范妻子”称号。
凭着自己的那一份坚守和执着,她为丈夫和女儿撑起了一片天,女儿学习优异、丈夫体贴入微。在困难面前,她没有被折服,而是靠着女性顽强的毅力做到了工作生活两不误,她的事迹诠释了一位新时代女性爱岗敬业、扎根矿山、甘于奉献、贤德善良、宽广仁厚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第五篇:身边好人妻子贤德孝行事迹
**,女,53岁,**县**村农民。25年前,丈夫在一场意外中瘫痪了,在此后的日子里,她用瘦弱的身躯挑起了整个家庭重担,并同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身患癌症的公公和年迈多病的婆婆,二十几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她的贤德孝行在当地妇孺皆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出生于**村,高中毕业后,这位开朗活泼的姑娘与本村的一位勤劳忠厚的小伙子郭春根恋爱并结婚。有时在邻居的帮助下,她还背起丈夫到外面见见阳光,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乡亲们见此情景,都十分感动,他们逢人就夸郭家有位好媳妇。为了支撑这个家,**整天忙了家务又干农活,沉重的担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一次她在帮丈夫接大小便时,由于过度的劳累,竞昏睡在床边,丈夫不小心将盛大便的瓷盆歪倒在床上,弄得身上、被子、床单都被粪便浸湿,臭气难闻,丈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她惊醒后,赶紧给丈夫换衣裤、床单,并打来一盆热水替丈夫擦身,并责怪丈夫:“为什么不喊醒我?”丈夫说:“你太累了。”说着,夫妻俩禁不住抱头痛哭。
**不仅要服侍好丈夫,还要照料年迈有病的公公、婆婆。公公已患病多年,得了食道癌,婆婆有胃病,儿子郭伟又年幼,全家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年迈的婆婆望着劳累的媳妇,心痛了,也帮媳妇一起去捡些破烂卖几个钱。
丈夫由于长年瘫痪在床,加是旧土房阴暗潮湿,阳光不足,得了褥疮病,疼痛难熬,她总是按时为他翻身,并把家里仅有的几只老母鸡卖掉,换钱请医生为他治褥疮。
自从丈夫瘫痪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除乡里每月困难补助40元外,其余开支主要靠她养些家禽卖几个钱来维持。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读书又要钱用,她只得自己省吃俭用,没日没夜地干活、捡破烂。儿子上学每天要行走10多公里到学校,但懂事的儿子却能吃苦,他知道,家里要买一辆自行车是根本不可能的。
1999年2月,**的公公终因食道癌医治无效病逝,临终前,公公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媳妇啊,我们这个家要不是你,早散了。”
儿子郭伟由于学习刻苦,在学校成绩优秀,从小学到初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后已考**中,但由于家庭贫困,开学以来没再去上学,失学的他感到非常痛苦,因为他那年才15岁,正是上学求知的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