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种灭绝的人为原因及对策[范文模版]
物种灭绝的人为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污染及改变,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受损,生物物种大量灭绝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生物物种的大量灭绝对人类生产、生活构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对人类生存都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研究物种灭绝的主要人为原因和机制,从控制人类的活动出发防止物种大量灭绝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种灭绝,原因,对策
一 物种灭绝的原因 1.物种灭绝的分类
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而物种本身缺乏合适的变异来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由于其他物种的竞争与排挤,该物种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能适应,就会导致灭绝。[1] 从对物种保护程度的不同认识,可把灭绝分为以下五类:(1)正常灭绝:在正常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某个生物类群因不能适应或者来不及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逐渐衰落,直至全部死亡,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更替的一种正常的现象.(Nitecki,1984)。(2)集群灭绝: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生态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导致的生物大规模灭绝现象。(3)野外灭绝:如果一分类单元一直仅是在人为控制状况下存活,而野生个体不存在,就可认为是野外灭绝。(4)局部性灭绝:一个种若在生活过的某栖息地不再存在,仅在其他地方有发现,则称为局部性灭绝。(5)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的其他成员不足以产生影响时。可算作是生态灭绝。[2]
从以上对灭绝的分类可以看出,物种灭绝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正常灭绝、集群灭绝属于自然界正常现象,人类无法控制和影响,而野外灭绝、局部性灭绝和生态灭绝则大多由人类活动造成。2.造成生物灭绝的人为原因
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主导者,人类的行为对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其他物种的影响大的多。人类活动对生命化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绝大改变。一些大型动物由于被人类的带杀戮而绝种,更多的植物种类主要由于人类改变环境而灭绝。[3] 2.1直接原因
(1)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曾经物产丰饶的繁盛景象只能以文字的形式曾现在人们面前时,人类开始意识到,也许我们向大自然索取得太多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严格到位的法律管理,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毫无意识的开发身边的宝贵自然资源,破坏者周围的生态环境,直接导致很多珍稀数量的急剧减少和灭绝。据统计,收到灭亡威胁的脊椎动物的40%是由于国际贸易而猎杀:蓝鲸、犀牛、老虎、大褐熊等。[4]
(2)建设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劣化和切割
对栖息地的破坏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人类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公路、铁路蜘蛛网般的无限扩张,水利工程、电网工程等大型工程的迅速发展,工业、住宅、农业用地面积的急剧增加,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当地植被的大肆破坏,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沙化,人类的各种活动正一点一点削减着野外自然生态的面积,破坏着动植物的栖息地。生存范围的隔离使物种由于数量过少缺乏竞争而逐渐失去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它们的适应性逐渐减弱直至最终的灭绝。生存的环境的破坏使很多野生动植物的生活范围减少,动物觅食困难,加剧了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减少了物种的数量,从而导致很多物种无法适应而走向灭绝。(3)化学制品的滥用
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地方便,但同时也产生很多人类还没来得及控制的负面影响。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按自己的意愿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新材料,而由于这些新材料无法被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安全问题。而农药除了可以杀死害虫和杂草外,也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的生物,从而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4)共业污染的随意排放
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已成为全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酸雨就是一个全球性的工业污染的例子。酸雨能使斯堪的纳维亚和北美的湖泊内生物灭绝,使整个欧洲的的森林受到损害,其他的污染物也能以其他的方式危害到自然界的不同物种,促进它们的灭绝。(5)农业的集约化及转基因作物 大面积种植高产杂交农作物并统一管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回报,因此这种集约耕作不但由于其对农药的依赖而污染环境,直接危害到其他生物,也因为其对低产的传统本地品种农作物的排斥而对当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威胁,很多原有优良动植物品种由于不受重视而又失去生存之地而走向灭绝。而含有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植物的普遍种植,也因为其花粉、叶片等部位含有的抗虫毒素而使很多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6)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物种的生存依赖于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而其他物种数量的改变影响了一个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一个物种数量的增大和消亡,会导致其他相关物种数量上的大变化,如夏威夷蜜鸟(Hawaiian Honeycreepers)的灭绝导致了依靠该鸟传粉的夏威夷本地特有植物Hibis cadelphus属的灭绝,这意味着协同
[5]作用促使了物种的灭绝。因此,人类不仅可以导致其直接影响到的物种的灭亡,也能通过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作用而把灭绝范围扩大。(7)生物入侵
人类有意或无意将一种生物引进到其非自然分布的地区,这样的物种由于缺少天敌,没有种内竞争的威胁等原因,很容易逐步立足,入侵,将原生物种淘汰,占领新环境。随着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世界贸易、观光和货运的加速成长,外来物种产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物入侵带来巨大破坏的例子数不胜数。1970年 代有30多种外来鱼被引进云南滇池,不到20年,滇池的原生鱼种就从25种跌到了8种。[6]因此,外来入侵种也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很多物种的迅速灭绝。(8)气候变化
大量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大幅上升,导致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的开花、结果时间,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减少了冰原生物的生存空间。而变幻莫测的反常气候可能会带来干旱,雪灾,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给很多生物带来灭顶之灾。因此,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幅生物灭绝。2.2间接原因(1)人口增长
人口压力是人们大力开发自然资源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因此是导致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2)不适应的经济、法律体系
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体制没有足够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因素。因而国家没有指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使得资源开发利用没有限制。决策者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控制政策的放松,相应法律的缺少,也使得很多人趁有利可图不顾后果的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环境。(3)保护知识、资金的不足
很多贫穷落后国家的环境污染程度和对资源开采利用的程度都比发达国家的严重。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决策者,科技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政策上的宽松,原因之二是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限制开采、保护物种的理想很难实现。二 解决对策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物种的大量灭绝正一步一步削减着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价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都将通过气候变化,洋流变化和物质循环变化给全球带来灾难。[7]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全球生物的多样性,防止物种大灭绝。(1)制定严格、完善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
很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乱排“工业三废”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国家法律要求的不足和执法力度的不到位。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无数珍稀动植物被捕杀者赶尽杀绝。工业三废也因其大量的处理费用而被直接排到自然界。因此,加大国家环保法律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开采过度的问题,防治进一步的环境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2)加大建立保护区的力度
很多珍惜的自然生态系统因为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而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逐渐破坏,导致一些珍稀动植物的灭亡。加大保护区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对人们所知道的珍贵物种进行就地保护,防止人们直接的干扰和破坏。(3)采用多种保护方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矛盾
在国家重要工程建设中遇到与环境保护对象相冲突的问题时,人们既不能放弃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建设,也不能忽视建设工程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研究出更多的保护方法,将对保护对象的影响降到最低。如迁地保护,修建大坝时建鱼梯、鱼道,建工路、铁路时采用高架桥,选择对生物影响较小的建设工程设施等。
(4)加大环境知识教育,加强物种保护的科学研究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公众对环保的重视,将环保理念通过学校教育传输给学生,平时多组织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活动等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社会形成环保氛围,减少人们的无意识环境破坏行为。(5)谨慎对待转基因物种
转基因物种由于其良好的基因而受到农民的喜爱,要控制转基因物种的影响,必须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因此,国家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的投入使用严格把关,充分考虑物种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控制其种植范围。(6)严格控制外来物种
国家应严格海关等的检查程序,严格控制非境内物种的扩散,防止生物入侵事件的发生。
(7)合理规划资源利用
国家制定长远的资源利用规划,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开发环境友好新能源等方式减少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三 结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很多活动却一点一点地威胁着其他生物的生存,破坏着生物多样性。为了防止生物大灭绝的人为引发,为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放慢脚步,用长远的目光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并采取相关的补救防治措施,防止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7]沈银柱,黄占景.进化生物学[W].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第二版 [2][5]刁雯雯,颜忠诚.物种灭绝机制[J].生物学通报.2007年第42卷第2期
[3]李俊清,李景文,崔国发.保护生物学[W].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8月 [4][法]莱韦克著.邱举良译.生物多样性[W].科学出版社,2005 [6]赵荣台.生命聚宝盆[W].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第二篇:客户对策(人为原因)
“如果是人为操作失误,该如何回答客户的8D报告呢?例如外观缺陷、标签贴错、数量短缺、漏加工步骤、错发料等问题。客户很不喜欢我们写‘操作失误、人员培训、质量意识提升’等整改措施,可是又能怎么写呢?总不可能什么都上防错吧?”
其实首先我也想说,不仅是你的客户不喜欢这样的8D报告,我也不喜欢人家写整改措施动不动就写“操作工质量意识不强,加强培训”,“处罚当事人300块”等等。我在企业做质量负责人的时候,无论是我的供应商还是内部生产工程除了类似的问题,如果我SQE或过程质量工程师把这样的改进报告交给我,必然会得到我的一顿狠批。因为把质量问题的责任推卸给操作工,要么是不负责任的应付,要么就是不懂质量管理。因为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所接触到的操作工,大多都是很朴实的工人。确实有刁钻耍滑的,但是少之又少。所以上述例子中的问题,无不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方法上查找原因。
首先说说外观缺陷。一般说来,外观缺陷都是需要百分之百目测检验的,确实容易造成漏检的情况。但是还是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查找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的。
——外观检验标准是否具体、是否清晰、是否和顾客达成了一致。有些企业的外观标准上仅简单写了“无飞边毛刺、无磕碰伤”。但是在现场操作时,操作工和生产管理人员又认为“无磕碰伤是不可能的”,因而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掌握一个模糊的标准。规范的做法是,把产品按照功能面,逐一根据可能的缺陷确定可以接受的标准和不能接受的标准。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清楚。标准应清晰、易懂、没有歧义,而且是现实可行的。杜绝模糊的“外观标准参见限度样件”。如果有限度样件,也要有文字说明,限度样件是哪个方面哪个缺陷的限度样件,是缺陷样件还是合格样件,缺陷和合格的判定条件是什么,一定要说明清楚。
——外观标准是否已经清晰、明确地培训传达到员工。杜绝笼统地说培训不到位,而仅仅就事论事在这个缺陷上培训这个员工,而同类的事情下次在另一个工位就另外一个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如果是员工培训方面整改,一定从培训方法、培训流程、培训后考核方法、新员工上岗初期的互检和师傅陪伴等角度,在工作方法上和流程制度上找原因,加以整改,杜绝下次类似的事情发生。例如针对外观缺陷的培训,除了给新员工讲解外观标准或作业指导书,还应该结合大量的缺陷实物样件进行培训,让新员工做些缺陷判断的练习。在员工上岗初期,在标准界限附近的零件要请师傅或质量人员帮忙判断。要建立关键岗位管理和顶岗人员培训制度,杜绝新员工临时培训匆忙上岗。
——岗位工作策划是否合理。例如有外观检验要求的工位的光源的光照度是否合适?外观检验工作台的高度是否合适工件翻动和作业观察?员工外观检验的观察作业的次序是否有策划并固化下来了?也就是说,员工检验零件外观时,眼睛要看到哪几个面哪几个点,工件翻转次序和眼睛的行走路径是否是固定的?外观检验和生产操作是否能够在限定的节拍内完成?
——常出现的外观缺陷是否张贴了质量警示卡,提醒员工特别注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否在源头上查找原因,致力于减少和杜绝外观缺陷?例如针对磕碰伤问题,流水线上的产品运输辊道是否会磕碰零件?产品和产品之间是否会发生磕碰?物流周转工装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工件堆叠?员工操作过程、工件摆放过程是否存在磕碰风险?
第二个问题,标签贴错。标签贴错在很多主机厂客户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有些客户那里如果发生标签贴错两次就可能直接导致受控发运。标签贴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改进。
——现场打印,随用随打印,禁止事先打印标签。一般来说要求严格的主机厂会要求供应商在生产线的包装工位设置标签打印机。如果企业有多条生产线就应该在每条线边的下线包装工位设置独立的标签打印机。杜绝在办公室里打印了一堆的标签。有些企业有各种不同产品的,也可能有不同批次的,喜欢在办公室统一打印一堆标签,然后一堆标签拿到生产线边,包装时再从一堆标签里翻找出来贴上。或者先包装后,很多的包装箱堆叠在一起,然后一起贴标签。甚至有的企业在包装后放置几天,发运前再贴标签。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如果客户没有独立打印机的明确要求,而且企业一时还不能做到独立标签打印机,也可以采用换型防错的方法来保证标签正确。换型防错的方法,我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写文章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在多种产品共线生产的情况下,当准备切换加工某一种型号产品时,把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工装、刀具、工具、辅具、各种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表、包装材料,包括设备里面调用的程序和工艺参数,当然也包括标签,统统切换成准备生产的产品型号相一致的。而不一致的,确保从生产线上,从操作者可以拿到的范围内撤离或者封盖起来。使得误拿误用成为不可能,这就叫换型防错。在换型时,操作工利用《换型防错点检表》点检并记录所有的软硬件的切换得到了落实,班组长互检。
第三个,数量短缺问题。我也不赞同增加人员互检,因为效率很低。那么除了采用计数器之外,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改进:
——如果是规则的产品,应该整齐摆放。一个包装盒或者一个料箱固定几排几列几层,这样点检数量就转换成了对排列形状的外观检查,数量确认就变得很直观。
——如果同时在防护磕碰、挤压方面有要求,那就考虑定制成型吸塑盒、或带有分隔板的料盒来摆放产品,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没填满,缺件了,就是数量不够。
——称重法。但是在零件数量很多,每个件的重量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就可能导致称重判定数量时的不准确。这时可以考虑在大包装内设置若干的小包装,而小包装的数量设置要考虑到总重量的波动范围的西格玛小于一个零件重量的六分之一。
第四个问题,漏加工。除了设置连续的生产线,设置过程防错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进:
——增加自检和互检,在每道序放行之前,操作者检验自行检验本道序加工的内容是否完成,检验后放行或者再放入料架料盒。下道序在加工前检验上道序的加工或装配内容是否完成。
——定置管理,定位存放。如果是单机作业,每个单机工位待加工件和已加工件一定要分开摆放,定置摆放。一般地,左手边是待加工件,右手边是已加工件。严禁混放,严禁待加工已加工件放置在同一料架或料盒。在在制品周转区,整料箱的在制品也要各个不同工序状态的产品分区摆放,且做好明显标识。
——悬挂工序随行卡。针对单机作业的生产线,料架或料车要悬挂随行卡,在随行卡上标明工序状态。
第五个问题,发错料。最常见的错误是一个大包装多数正确的产品里面混进来一两只不同型号的产品。一般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把这些方面改掉了,也就基本杜绝了混料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好换型防错。在生产工位、在生产线边存在不同型号的产成品、在制品同时存在的现象。
——或者在包装区、检验区,不同型号的产品同时存在,散放、混放。所以定置管理、5S,还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干净整齐的而已。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被供应商常常使用的原因,就是“调试件被混在了合格件里报交”。这也是被我和很多主机厂的SQE们所深恶痛绝的一个说法。我们常常会追问,你怎么确定那个件就是调试件的?零件上有追溯号吗?调试件的检验记录和追溯号相对应吗?即使真的是调试件被混入合格品的话,企业也需要在不合格品定置摆放和标识、调试品定置摆放和标识、开机前检查确认、首件确认,等几个方面的管理方法加以原因分析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认为操作失误。
补充:
1,需要固定外观检察人员,同时需要有同班组的替换人员,由于外观检查岗位的照度要高于其他操作岗位(一般情况下),所以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最好有替换人员;
2,外观检查仅仅是“堵” 应该更重视,工序的防磕碰的防护工作必须加强,该防护的地方要不断梳理减少磕碰造成的外观不良几率;
3,还要定期进行毒蛋糕测试以强化外观检查人员的警惕心
第三篇: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一)奥陶纪物种大灭绝
在距今4.39亿年左右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全球气侯变冷,大量结冰,地球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据信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另有一种说法是距离地球6000光年的一颗衰老恒星发生爆炸,强烈的电磁幅射杀死或说致死了绝大多数的浮游生物,食物链因此断裂,因此许多食物链上层物种灭绝
(二)泥盆纪物种大灭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晚泥盆纪至早石炭纪之间,据信是中太平洋地函柱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和温室气体,使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剧变,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约82%的海洋物种灭绝。而海洋生物的大灭绝,却使两栖类生物得以大量发展。
(三)三)二叠纪物种大灭绝
距今约2.5亿年前,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科学家认为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变暖、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四)三叠纪物种大灭绝
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许多海洋生物消失。
(五)白垩纪物种大灭绝
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二大的一次物种大灭绝,约75%--80%的物种灭绝,宣告了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的消失。
据信是一颗十公里宽的小行星碎片抵达地球,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温度极高,亮度远远超越太阳。地球表面在其强烈冲击下,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遮天蔽日,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植物因没有阳光大量死亡,几乎所有的大型生物都灭亡了
第四篇: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你认为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哪一种?
陨星碰撞说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1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2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3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4物种争斗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5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海鱼手机加瓦站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6物种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7外星人把恐龙全部杀死了
恐龙绝对不是灭绝于6500万前的彗星撞地球,根本就不用想也会知道。不知道最早是什么科学家提出恐龙死于彗星撞地球的,那人根本就没有长脑子,或者大脑是由土和泥巴构成的外星生物...就是这样滑稽的假说还骗得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楞一楞的 都是些吧吃、哈巴..很简单 若恐龙真是那样灭绝的那为什么和恐龙同时代生活在地球陆地上的无数的动物没死?不管是食草的还是食肉的,为什么猿人或猴子没有死掉 因为人类还在,若说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难道真他妈的邪了,灾难专和恐龙过不去吗?显然是放屁...像那种全球性的灾难来说就如同地震中人要死、猪要死、马牛羊都要死的 是不具有选择性的..而撞击仅仅在6500万年前 那时有生活着更早的比恐龙更先形成的地球生命 为什么生命能延续至今 而恐龙却偏偏要死绝 无一幸免? 就现在看来恐龙显然不是死于自然灾难,包括地震、火山、气候等等 因为自然灾难是不具有选择性的 不会只杀恐龙不杀其他的生物和人类的雏形...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过广州番禹的长隆欢乐世界 看过那里亚洲最大的四维电影 恐龙天劫 是讲外星人灭绝了恐龙...现在唯一的可能就是: 1 恐龙并没灭绝 至于是演变成了其他生物还是被外星人囚禁于时间监狱里或是带到了其他的星球就不得而知咯...2 外星人把恐龙全部杀死了,因为他们接到使命 要选择和帮助更加进步的生命在地球上进化...这个可以作参考
(可以证明,外来高级生物已在数亿年前就来过地球)关于恐龙的灭绝说法有很多种,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是外星人把恐龙给消灭的。在美国某个大峡谷发现了成群的恐龙骨骼化石,其中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按照常理应该会互相捕食,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每只恐龙头上都有一个小圆孔,圆孔的边缘很光滑,像是被某种利器击穿。这样的话应该是被某种生物给消灭的,可是当时地球上最厉害的就是恐龙了,而当时的人类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所以有人就认为是外星人用飞碟把恐龙赶到这个大峡谷,然后在用类似激光之类的武器将其消灭。到底是不是真的外星人将恐龙消灭的?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证据2 据报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竟然发现了一个怀疑是外星人的头盖骨。当时,出土了一个1亿1千万年前的大型长颈龙的化石,据推断这只长颈龙有18米高。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它的腹部竟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头盖骨。
这个头盖骨的形状与人类十分相似,不过相当小,而且头顶部也比人类的往外突出了许多,眼窝呈杏仁状。
当然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长颈龙兴旺的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的事实。这样一来,这个神秘的头盖骨就必然是一个类似人类而并非人类的生物的了。
据说这个头盖骨因此被送到了华盛顿德比特·波斯比博士的研究所里以供调查研究。据流传出来的消息说,这个头盖骨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个个子比人类小,拥有足以与现代人匹敌的高智能生物。
难道说,外星人的史前就已经访问过地球了?另外,迄今为止普遍都认为长颈龙是草食恐龙,但在这次的发现中,却发现它也有可能是食肉或是杂食恐龙。这个头盖骨的发现,不但外星人的存在学说,就连与恐龙有关的一些定论说不定也会因它而改变。
第五篇:皮带机常见故障原因及对策
皮带机常见故障原因及对策
皮带输送机是煤炭运输、提升的重要工具。随着煤矿工业的迅猛发展,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能力的增大,皮带输送机使用量也日益增加,一条龙的煤炭输送、提升系统的矿井已屡见不鲜。由于矿井环境条件恶劣,生产管理不妥善,导致皮带机在实际运行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下面针对皮带机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采取对策进行分析。
一、电机故障
这种故障表现在电机不能起动,电机起动时间过长,或者电动机温度过高或者冒烟。其原因及对策如下:
1、电机不能起动
(1)
电源发生故障,应检查电源和开关。
(2)
输送带严重松驰,应检查拉紧装置和输送带有无断裂并处理。
(3)
液力联轴器严重漏油,应按规定油量加油。
2、起动时间过长
(1)
液力联轴器油量不足或过多,应按规定加油。
(2)
输送带未拉紧,应拉紧输送带。
(3)
负荷过大,应减轻负荷。
3、电机温度高
(1)
单相运转,应检查开关和线路并处理。
(2)
输送带负荷过大,应减轻负荷。
二、皮带故障
这种故障通常表现为输送带打滑,输送带跑偏,输送带边缘磨损,输送带承载面划伤,断带等几种形式。
1、输送带打滑
打滑的原因是输送带与传动滚筒之间摩擦系数减小,主要表现在:
(1)
传动滚筒有水煤,应处理水煤,并防止进入传动装置。
(2)
输送带上煤量过多,应控制煤量,防止过载。
(3)
输送带过松,应拉紧输送带。
2、输送带跑偏
(1)
装煤点不在输送带中线,应调整煤流位置。
(2)
输送带有重物掉落抗压输送带一侧,应搬掉重物。
(3)
机头、尾滚筒与输送带间有煤等脏物,应及时清理。
(4)
输送带未拉紧,应拉紧输送带。
(5)
输送带接头不正,应重新接头。
(6)
上托辊或下托辊一端位移,应调整托辊。
3、输送带边缘磨损
(1)
输送带跑偏磨支撑架,应调整跑偏。
(2)
硬物抗压在输送带边缘上,应检查清除。
4、输送带承载面划伤
(1)
有固定金属物刮割皮带,应检查处理。
(2)
机头、尾浮煤中有矸石等硬物,应清除浮煤和矸石等。
5、断带
(1)
输送带长期使用强度变差,应及时更换破损或老化输送带。
(2)
输送带接头质量不佳,局部开裂,未及时修复或重打,应对接头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传动装置有异响
1、输送带张紧力不够,应张紧输送带。
2、减速器或传动滚筒轴承齿轮损坏,应检查处理或更换损坏零件。
可见,皮带机在运行中故障种类很多。有些故障现象虽然很相似,但产生的原因却不大一样,因此,只有深刻理解和体会皮带机发生故障真实原因,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对策排除皮带机的故障,提高煤炭运输效率,促进煤炭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