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9: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第一篇: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了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同时,影片中所展现的很多内容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这样层层递进,渗透着大众文化。

关键字:电影文化 大众文化 关系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具体到中国,由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的复杂性以及“一国两制”国体模式的独特性,中国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共存的局面。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属于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它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电影的也通过大众文化发展壮大。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

在今天的生活电影制作中,电影制作者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大众生活和认知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出来,这些共同的大众生活特点其实就是大众文化在某个方面的缩写和投射。比如说现在的房价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在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电影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电影导演把握了大众心理,把这一共同问题表现在电影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容易通过自生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再么个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呼应,一种虚拟的“相互理解”。他们就会通过更多的同类电影来寻找这种情感的宣泄。这样就支持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电影实现了其商业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

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分化,虽然没有完全线性对应于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大众文化的分层结构,但“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性”电影的话语核心,仍然潜在暗合了“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内在本质——“三权分立”的话语实践,将电影生产/消费/市场积累一并纳入多重主题形式的文化运动之中,一方面解构了80年代中国电影“政治/道德”象征符号系统的稳定性,在多重文化话语的权力极限处,延伸出超越纯粹“政治/道德”文化价值实践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又在具体“解构”中激化了电影的“形象”(“影像”)叙事能力,使中国电影在90年代文化语境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对于各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不同隐喻——“隐喻的意识形态效果便既要捕捉又要扩充,即产生一种‘想象的’等同,但却是通过掺杂能指来做到这一点的。这样,意义变得更为充实、稳固,但也多少有点退行”[1] ——从而在社会整体“观影期待”上分割出多种可能性的文化满足。其实,90年代以来,曾经以同样活跃的艺术“精英”姿态在80年代中国银幕上编织了一个个“电影英雄”传奇、且又同整个“政治激进主义”文化运动休戚与共的“反思/批判电影”文化形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黑炮事件》、《绝响》、《一个和八个》、《老井》、《黄土地》、《本命年》、《晚钟》、《盗马贼》,等等)的消失与不复重返,便已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化经验的巨大裂隙中,向80年代文化及其所体认的主流与“精英”共享的“政治/道德一体化”价值模式的告别仪式,已在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新的分化之初,便完成了它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一幕;紧接而来的,则是当代中国电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接二连三地“与往事干杯”。

特别是,90年代中国“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性”电影文化形态的不断确立,在更为潜在的意义上,也揭示出“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内在运动规律:主流文化话语、知识分子“边缘性”话语及大众文化话语的分化,因相互之间意识形态利益的不同联系,往往产生出不同的运动/组合关系。主流文化话语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统权力实践,始终一贯地坚守了“政治/道德”秩序的上层统治地位:其与大众文化话语间的关系,建立在制度化的“正统性”与非制度化的“民间性”的天然差别之上。因此,就主流文化话语而言,“三权分立”语境虽然突出了大众文化话语的意识形态权力,但它却又无力完全彻底替代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叙事要求:“主流”依旧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只是它的“自为性”却被破坏了)。如果我们暂不考虑90年代中国电影的编码形式,仅仅分析电影的主题叙事能力,那么,“主旋律”在《大决战》、《百色起义》、《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炮兵少校》、《凤凰琴》、《蒋筑英》等影片中所实现的,应该说仍然是某种对于政治的忠诚、道德的敬仰、全部主流文化制度的表达。而“大众性”电影的话语魅力,却无疑提供了另一种主题叙事的可能性,即知识分子“边缘性”话语与大众文化话语“合谋”利益的视觉/心理形式——《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二嫫》、《三毛从军记》、《大撒把》、《背靠背,脸对脸》、《狂吻俄罗斯》、《股疯》、《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头发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往事干杯》等等,不但是一连串有滋有味的电影镜像运动,而且更大意义上还代表了一种与主流文化话语相“疏离”的文化承诺方式、一种自我放逐于主流体制之外的“他者”话语。

于是,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体系在“主旋律”与“大众性”上的分化,终究暗合了当代中国“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潜在规定,在“审美的”意识形态中完成了电影对于90年代中国文化经验的自觉书写。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民众,不仅需要新的娱乐形式,而且也需要表达这一阶层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2]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关于大众文化与电影文化的关系,电影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电影文化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电影文化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电影,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电影文化。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电影文化分析》 王德胜 著 [2]《现代大众传播学》 张国良 著

第二篇:大众文化与畅销书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畅销书的关系

------市场营销0901班彭小琳 《明朝那些事儿》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而且至今《明朝那些事》系列文在畅销书排行版上一直居高不下。

《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是在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作者当年明月,本命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首先,《明》的成功在于其“白话历史”的平民特色,非常符合时代新人们对历史文化解读的新需求,有专家称它为“流行文化经典”。从《明》的成功,我们也不难发现他是大众对历史文化一种阅读趋势的体现。

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而《明》作为一本畅销书,以电子传媒为起点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大众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是在大众文化筹划下运作的产物。因此,大众文化与畅销书得关系既是高度统一又是相互依存的,畅销书是大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大众文化下的产物。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如今,当物质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精神,从而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物质以至于全民共享的精神。做为大众文化的引领标签之一的畅销榜似乎可以更有作为,各大书店如能根据自身特点由专家学者、试读者等评议后得出不一样的推荐榜单,对读者的阅读方向更加宽广、许多尚未被挖掘的好书的浮出水面会大有益处。而《明》在畅销书排

行版上的优人成绩,很透彻的向大众展现了他引领大众文化的作用以及实力。换句话说,畅销书说的畅销是大众文化传播的最佳传播工具,大众文化总是依赖畅销书而被跟多的人所认知,渗透。

最后,从《明》出版后以及未出版被大众所认知的情况下来看。《明》在网络引领风潮的时候点击率过百万,但却仅仅限于有时间在网络上泡的人们,而且其数字还包括了重复点击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在出版后,销售数量远远超过了点击率,而且其数据更具有可靠性。

《明》从形式上毫无疑问地摆脱了精英与大众的简单二元对立的模式,包含了商业利润和文化内涵双重的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畅销书是大众文化里面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资源之一。

综合以上所诉,大众文化与畅销书是相依相存的,高度集中和统一的。在社会元素多元化得情况,下畅销书可以说是解读和分析大众文化的一个合适的文本视角。大众文化的特性在畅销书中能得到较高程度的反映,而畅销书也能最直接的表现大众文化形态。

第三篇: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大众文化的特点:

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 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8.类型性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中国21世纪大众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1、人文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纵观其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进化和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纪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和反映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人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2、科学化发展方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文化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要跟上时代步伐、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科学知识、运用先进科学方法和整合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发展方向。否则,就有可能是虚妄和病态的,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

3、国际化发展方向

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广泛、及时地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具体到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的大众文化来说,它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创新其表现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民族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应当是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即,不适应嘈杂的物质社会,它是人们内心渴求却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驱逐时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们静心思索或遭遇物质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时才冉冉上升。

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

按他们的解释,精英文化当是知识分子及其精英们创造及传播的文化。现代以来,我国出现过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文化精英为主导的精英文化,其后也出现过以政治精英为主导的精英文化,现在初见端倪的则当是经济精英主导的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思考:

社会学家李德顺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对文化之“雅”和 “俗”的两种不同理解:

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说一种文化现象是“雅”还是“俗”,与它“是谁的文化”不同,而是适用于一切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判断。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为上,以“雅”为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蒙昧、落后和野蛮。比如:我们把精美的艺术成果、深刻的学术著作、文化品位极高的行为和思想、崇高的社会人生理想等称为“高雅”和“优秀”,而把与之相反的判断为“庸俗”和“低俗”。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总之一句话:是“好”还是“差”,意味着褒贬评价。这也就回答了划分的意义问题,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建设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因此必须旗帜鲜明扶持高雅文化,反对庸俗文化。

这种理解,应该说是“雅俗”概念的本义。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以下的另一种含义。即是取它们的主体性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贵族文化”、“君子风度”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其中并不包含(至少在我们看来,也不应该包含)褒贬的含义,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上述两种含义是不应该混淆的。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不大注意对“雅”和“俗”的两种含义加以区别,由此造成了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例如在某些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等等。在这些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实际上是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他们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作了唯一的标准,无形中已经预先地包含着脱离现实、轻视群众的成分,从而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

从我们的现代观点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文化世俗化”的现象应有冷静的思考

“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而在涉及根本文化立场的问题上,我们更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主体论的马克思主义宗旨。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精英文化”却在市场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每一个不把自己同大众对立起来的人,都不应该视之为“危机”和“失落”,而应视之为一种“归位”和“落实”。因为多年来,为我国广大群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和活动并不丰富、并不充分,实际上是太简单、太贫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则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传媒表征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了WTO,全球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张力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随即人文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化表现取向成为广受注目的焦点。大众文化传播所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让人们关注当下的生活,在参与或接受大众文化传播时获得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而非冷静的反思。精英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它始终执行着分析现实、探索未来的功能,引导人们走向更

加人性化、合理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精英文化传播的主导文化精神。本文在分析这两种文化的关系定位后,从表达方式、内容取向及社会影响三方面进行在传媒的表现分析,最终得出精英文化“大众化”或者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兼容乃至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 大众 精英 文化 差别

一、本文背景

文化,在《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定位与读者定位是紧密相联的。文化层次越高,文化沟坎就越高,适应读者的面就越窄;文化层次越低,文化沟坎就越低,适应读者的面也越宽。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将社会的文化分为两大类:诗、乐、书、春秋、易、礼,为上层社会的“雅”文化;而百姓的唱歌、看戏、看小说、听说书、信占卜、祀神鬼,为下层民间的“俗”文化。由此,文化也很自然的有了“俗”、“雅”之分,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大众”是因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出现而形成的,泛指住在城市的本国公民。所谓大众文化,便是指城市的大众文化,是城市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而“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有解释说:“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与一般天才和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因其散布于各行各业,从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宋代大文人苏轼在《乞校正奏议札子》中写到:“聚古今之精英,鉴治乱之龟鉴”,把“精英”释为“精华”。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而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单从字面解释来看,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就是有着较为对立却又纷繁复杂的关系。的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代汉治者、封经士大夫对两者划定了严格的界限,他们推崇精英雅文比,贬损大众文化,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极大压制甚至迫害大众文化;同样过去在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大都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其降低了社会的欣赏层次、损害了文明的平衡。甚至设想,如果没有大众文化的存在,人们的格调将会高雅得多。显然,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实事上,历史上许多由国家发动的对大众文化的打击、提倡所谓官方的精英文化或高级文化,成功者寥寥无几。

其实,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虽性质各异,然而它们的不同因素又被整合进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因而简单的划分难以包容如此复杂的文化内涵。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大众”和“精英”的含义也随之游离。交响乐就是欧洲当时的流行乐,经过几百年的流传,现在它被奉为经典音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文艺复兴时期属于通俗文化,到了现在则被尊为经典之作;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中国,报刊杂志和其他传播工具是精英文化,然在今天却是大众文化;意大利歌剧在如今美国和中国都是精英文化,然在意大利却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也不断地改变着其角色,并大有“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互结合的演变之势。精英文化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是老百姓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大众文化在人民大众之中有着深厚的产生与发展的沃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如果说精英文化是父亲的文化,那么大众文化就是母亲的文化,它是母体,是民族的根,因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对立也仅是相对的,下面分别从叙事差异、内容取向、审美诉求、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

二、叙事方式,“随大流的叙事胶囊”比对“有见地的权威批判”

所谓叙事(narrative),在修辞意义上,是指某人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向某人讲述某事的发生。显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处处都充斥着叙事。我们正是通过叙事去“理解”世界,也正是通过叙事来“讲述”世界。换言之,叙事其实就是讲故事。简单来概括,大众所趋同的大众文化和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文化在传媒的叙事差异就在于“随大流的言论胶囊”和“有见地的权威批判”。

大众文化在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性、随意性和具有趣味性的价值取向。大众文化扎根于生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商店市场、公汽巴士中的大众,它贴近于大众生活,易与大众亲和,也便于在大众中传播。正因为俗,精英文化认为其流于肤浅,缺乏深刻性。大众文化在平面传媒的表现形式就是“大众小报”,比如在南京报业市场上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江南时报”、“金陵晚报”等等,作为同质化的平面媒体往往将生活平面化了,缺少厚度与深度。报纸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标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掀起你的盖头来”„„诸如此类,还有这样的句子:“会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等等,也是曝光率极高的。在“大众小报”中看不到独到的观点,经典的分析,没有精华的内容而随大流。大众小报的缺陷一是“马路新闻”太多,其中也有大量的社会新闻,但马路新闻不等于社会新闻,它关键是用马路边大众“闲聊”、“消遣”的兴趣来看待和报道新闻,把一些重大新闻也“马路化”了,分散甚至扭曲公众对重大事件的关注。二是仅限于“言论胶囊”。大众报的言论强调要照顾“大众喜爱”的角度和方式,往往是时评、杂文和随笔的混合。严肃的言论不受欢迎,引人思考的、使人烦恼和头疼的问题探讨也难得登上小报。“言论胶囊”虽然读来轻松,容易消化,但也丧失了话语的权威性,大众小报的言论再也不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它们更多只能以一种中性的、浅显的、顺从的态度去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这样做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来说都是比较保险的。但是这种做法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对于广大受众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将造成受众批判精神的丧失,使他们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这两个缺陷,使其难以满足中上层读者的需求。

和此类“大众小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见解敏锐、独到的“综合性大报”。这里的“大”并不仅仅是指版面多,信息量大,更为关键的是叙事姿态的严肃性、精准性和思辨性、学理性,内容要求的重要性和分析的权威性。譬如,一些“大众小报”对“三无人员”等城市边缘人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可能惯于从城市主人的角度进行低贬,不由自主地从另一面来看这些报道。在记者的笔下,那些小摊贩以及在城市的缝隙处寻找立足点的“三无人员”是现代都市的伤疤,有碍观瞻,必欲驱之而后快。但是精英世界反而不会唾弃他们,精英文化更多地从人本主义以及人文关怀的角度认为他们也是中国的合法公民,他们的尊严并不低于任何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传媒不应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这并不是自认清高或是硬往精英上靠,城市有关执法者的做法当然无可厚非,社会需要秩序,但我们的传媒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综合性大报”就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格局,开辟出相关言论版面,把言论空间大大拓宽,使其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发表心声的一个平台,让批判精神这面旗帜又重新扬起。作为“综合性大报”的代表,《南方周末》所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即是精英思维下的传播表征。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之时,中国内地的许多大学生走上街头,纷纷抗议美国的暴行,创刊不久的《河南青年报·特周刊》就没有仅停留在愤怒、抗议这一表层新闻的报道上,而是在深思熟虑后推出了“起来,为祖国捐建一艘航空母舰”的新闻策划。该刊通过新闻报道,包括发倡议书、记者和发行员一起走上街头义卖报纸募捐、接受社会捐赠、向国防工办转赠等等一系列举动,尤其是后来众多新闻媒体的不断传播,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关注基层民众的命运,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应是传媒的重要功课之一。

三、内容取向,“平民性与通俗性”的需求比对“精英性与学术性”的量度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便开始在中国的文化理论界进行讨论。但“大众文化”的概念过于混乱,使人无所适从。有的将之定义为“民众喜欢的文化”,有的将之定义为“商业消费文化”,有的将之定义为“来自人民的文化”,有的将之定义为“工业文化”,还有的将之定义为“剩余的文化”等等。大众文化的主题就是大众日常生活,是大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视角和触觉伸到大众生活中去,关注大众的喜乐哀愁,关注大众和身边小事,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平民性”。今天,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人们的娱乐方式、文化活动,更多的是在歌舞厅、网吧、游戏厅、电影院内和电视机旁,VCD、MP3、数码相机等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活动方式。

精英文化的主题是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人,是这个知识经济社会形成的“知识群体”,充分体现这部分人的“精英追求”。《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该报告划分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根据这幅“中国阶层地图”,可以大致描绘大众与精英两类传媒的读者分布,大众小报的核心读者层是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及产业工人阶层。与之相对,大报的核心读者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再部分延伸到经理人员阶层——据调查,《北京日报》的读者,有行政职务者和厂长、经理占42%——再部分延伸到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这便显示出两种文化在传媒内容趋向上的“平民性与精英性”。

大众文化,讲求的就是通俗。以金陵晚报在某天A6版上的一则新闻标题为例:“一男子上了女厕所,”其文章内容显而易见。又例如,在某天扬子晚报C4版的“社会新闻”中,《美眉“抢眼”,民工伤脚》说的是一民工为一睹美眉芳容,忘了手中的乙烯割枪,结果右脚被灼伤。而就在第二天A7版的“社会生活”中又有题为《贪看美眉,的哥撞树》一文。此外类似“股市牛了”、“泼妇”等词也经常见诸报端,这种表述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不故作高雅,可让普通大众欣然接受。相反的是,精英文化是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讲究“雅”,体现了精英文化创造者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信都会给人们以启发。例如在我国就有各种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包括理工、农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学术性内容的刊物,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值得思考的学术性语言和回味无穷的学术性观点。它们就不会像大众小报或一些时尚类杂志那样在明星绯闻、儿女情长、风花雪月这些或是庸俗低下,或是过于琐碎细小的事上去花什么功夫,相反却是在要求惩治官员腐败、整顿市场秩序、改革教育体制、关注弱势群体、研究社会各面这些深刻触及现实,同时又不乏新意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从而也就摆脱了当前很多媒体普遍存在的猎奇、炒作等不良倾向,自觉地向深远、深刻和人文关怀上靠拢。

当然,某些传媒如果定位模糊,或者在“平民性与精英性”定位之间左右摇摆的,会带来相当不良的后果。下面通过两个同类的国内著名谈话电视节目的走向做一个实证检验,一是《实话实说》,一是《对话》。以前者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曾经风靡全国好几个年头,可最近节目开始求大求全,话题鱼龙混杂,虽想尽力令所有人满意,但最终却众口难调,模糊了最终目标群,陷入了一个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不看的尴尬境地。相反,作为脱胎于上海的《财富论坛》的《对话》登录央视二套,自开播至今创下了两个零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在晚11点后收视率基本为零的状况;另一个就是突破了广告收入在这个时段为零的记录。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都归功于它的精英情结。在《对话》这样一个侧重经济的栏目中,首先明确与参加对话的是怎样的一群人,经济界名人的到来为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意识,满足了大家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愿望。此外,《对话》的每一位观众都是细心挑选出来的,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现场,在观众席上安排一些与嘉宾同样重量级的人物,这里的观众已经远远超出了充场面、出掌声的功用,他们已经成为了《对话》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英嘉宾与精英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节目主持人的无形压力。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以及处变不惊的能力,都是一位优秀主持人所必须的素质。他成为嘉宾与现场观众沟通的桥梁,他的好坏决定了节目的水准。精英主持人与嘉宾的对等交流带动了大家的情绪,促进了谈话节目现场互动模式的形成。《对话》请到的大都是重量级嘉宾,挑选现场观众以高层次、高素质为一条重要原则,整个节目显示出一种精英主义情结。

四、审美诉求,“娱乐性与事件性”的价值比对“严谨性与社会性”的意义

大众文化由它的平民性出发,广大普通百姓不可能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他们要的是轻松、活泼、娱悦的“快餐文化”,而不是文人墨客小圈子里的“阳春白雪”。因此大众文化在传媒的体现就不是那么庄重严肃深沉,幽默轻松、休闲愉快是它的文化主调。它是大众真实生活的回味,是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也是紧张工作之余的轻松。正因为有这种娱乐性,生活在激烈竞争中、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城市大众方得以轻松,才能抑制现代城市人的一些隔膜、孤独、陌生,营造出彼此的和睦和亲善。

大众文化,就整体而言,因为文化层次浅,更善于形象思维,而难于抽象思维。因为大众的个体视野,更注重于微观,而忽略宏观。这就决定了向大众传播的新闻要具体、实在。目前市面的相当一部份传媒为了兼容尽可能多的读者群,它们在报道内容上只能偏重那些较为软化的话题,同时对新闻的挖掘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简单地报道上,大众文化在传媒关注的在结果,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它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而只是把这些事件直白地宣示给人们,其目的不是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批判现实,而是引起人们的娱乐和消遣,让人们关注当下的生活,社会大众在参与或接受大众文化传播时,所获得的只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而非冷静的反思。即便把某些作品进行了改造,加入了些精英文化的内容,也失去原来的意义,更多地仍然是为了消闲。

而精英文化注定了它们的受众群较为高端,不是那些需要简单资讯的普通受众,而是精英群体。与对新闻的处理更多表现在浅层的信息发布上相反,精英文化更看重的是深层的信息挖掘,不但要告诉读者“What”和“When”,还得告诉他们“How”和“Why”。它对内容做一些提升,把大量的深度报道加入其中,以小见大,不仅不会引起目标公众的反感,相反,这还更适合他们的品味,因为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社会化程度提高,而造成的人们“文化地图”大面积失效所带来困扰。它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满足、不合理现象,并把它们揭示、展示、暴露出来,并发掘这些事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使社会主体在思考、震颤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并试图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前面所提到的《对话》所体现出的精英情绪实际正是精英文化的一种反映,知识分子的参与提高了谈话节目的文化底蕴,《对话》正是创造性地越过目前已经重复堆积的谈话节目层面,抢占了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心理需求市场。从更广阔的角度、更全面的构思来看待传播的人和事,更深层次地分析它们背后的故事,以至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出对整个社会的思考。

现在的传媒也越来越明白了文化的娱乐功能,什么类型的节目只要掺一点娱乐的元素,就会多一些观众,从而多一些市场、多一些广告。播新闻的时候让漂亮的主持人穿得少一点,报天气预报搭配着笑话和音乐,综艺节目更是少不了插科打诨的噱头。90年代中后期,湖南卫视精心制作的一道开心大菜“快乐大本营”火爆后,类似的娱乐节目像一阵旋风刮遍各地电视频道。据统计,“快乐大本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最高峰时全国各省市都维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引来了众多的仿效者:江苏台的“非常周末”、浙江台的“假日总动员”、山东台的“快乐星期天”、广东台的“欢乐有约”、云南台的“快乐周末”„纷纷登场。每逢周末,普通大众家庭的几乎都会锁定这类频道,看着五六个人在台上表演,卖力地吆喝,相互之间耍贫嘴,各类游戏、抽奖活动很对大众味口。也正因为有此娱乐性,才有大众的参与,集体的共享。但这种消遣和娱乐只是一种精神的松弛、释放,而不是精神的追求。大众可在其中放弃什么,却不能得到什么。因此,有人认为现在的娱乐节目是“千人一面”:现场人员组成无非是漂亮主持+当红明星+捧场观众,节目形式不离搞笑+贫嘴+起哄。正所谓,一个典型站起来,无数个“克隆”倒下去。

精英文化在传媒的体现相比而言就显得严谨一些。比如说在西方可以作为一个主题频道来播出的记实类节目。他们不同于那些无聊透顶、乱哄哄的综艺游戏,那些戏说历史、不负责任的清宫戏,那些耍嘴皮子、拿人开涮的脱口秀„„人文类的纪录片具有很高的重播价值和很高的教育价值。例如稍加改编就可以成为教育节目播出。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节目,因为它有故事性。“沙漠”和“海岛”一直是记实类创作者感兴趣的地方。《沙与海》的作者康健宁和高国栋尝试在一个片子里描述两种在地缘上完全不同亦鲜为人知的人与自然的故事。《沙与海》表现了居住在藤格里沙漠的牧民刘泽远和黄海井蛙岛渔民刘丕成两户人家不同的生活状况。西部一望无垠的沙漠和东部茫茫大海中的小岛是孤独的两家人栖身的地域环境,未加斧凿的真人真事,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述更使观者对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的人们平添几分敬意。人们欣赏它并不是图一时之快,看看了之。这种文化强调内容严谨、思想创见、情感深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它在拓展人们的思维与想象空间、培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与审美趣味方面意义殊深,它是一种精神追求。

五、社会影响,“迎合的建构”比对“引导的解构”

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努力迎合大众需求,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使他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在这些轻松的节目和娱乐中得到松弛。这种满足的结果使传播大众文化的大众通俗刊物发行量迅速飙升。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的《故事会》发行量达650万份,湖北的《今古传奇》发行量达200万份,北京的《啄木鸟》达175万份,山西的《民间文学》达100万份。这些巨大的发行量标志着这些通俗文学有庞大的支持群体,它是对大众文化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礼赞,标志着文化节日的到来,也是对适应市场经济者昌逆市场经济者亡的市场经济规律的无言求证。在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之下,许多报刊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质与量的变化。许多报刊由过去的4版增加到8个版面甚至数十版、一百版或更多。这增加的版面多是增加了表现大众文化的娱乐版和生活时尚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有趣或是讽刺现象是严肃文学的节节败退和向通俗文学的靠拢。有资料显示,安徽的《江淮文艺》改名为《通俗文学》、天津的《新港》改名为《文娱世界》、北京的《评论选刊》改名为《热点文学》。报刊结构、内容数量的变化演绎在说明大众文化的巨大解构力、浸染力和吞噬力,它无所不有,无处不在。王朔的痞子文学、周星驰的无厘头、金庸的江湖侠义„„这些文化都曾影响了一批人,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大众为他们倾倒,为他们狂欢,为他们落泪。他们甚至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道路,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众文化在现代人中大行其道。然而大众文化受市场化的商品本性和商业原则的制约和操纵,主动逢迎和取媚消费社会,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而降低自身的文化品位,逃避崇高,追求娱乐,把严肃的精神活动变成滑稽的游戏。所以,现代传媒对大众文化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娱乐功能的发挥使得两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它的商业性使得传媒和大众逐渐变得物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这些欲望刺激产生的文化垃圾无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严重地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

与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获得短期经济效益的大众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和哪个国度,精英文化总是充分发挥着指路人的角色,积极发挥传播先进信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功能,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更具特别的价值和意义。鲁迅、钱钟书、巴金、老舍等等,他们都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深刻犀利,以及他们文学上的成就带给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诸多媒体选择更名改姓的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坚持精英文化,推崇精英文化的人。大众文化和大众永远是多数,精英文化和精英永远是少数。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大众文化的形成,精英文化满足了社会知识群体的心理需求,虽然它相比大众文化而言,市场普及率不高,受众群也不广,但精英文化注重精神意义的价值追求,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们是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传媒应该有文化的使命感,决不能忽视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宣传和导向上应高扬时代主旋律,不能不顾宣传效果地追求所谓的“点击率”,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毋庸讳言,科技就是生产力,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精英文化族的不朽奉献。

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媒表征的综合比对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传媒表征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表现内容、关注的侧重等方面。如下图所示。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以批评的方式以批判的方式由具体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注重事件本身注重事件的属性(事理)关注个体或者小集体问题关注群体和大集体问题关注短期的、单个层面利益关注长期的、社会层面利益关注结果的合理关注过程(程序)的合理关注效率关注公正敌视权贵,并敬而远之尊敬权贵,并向其看齐

首先,大众文化在传递信息、阐述情况一般采用的是批评的方式,表达内容多为简单的事实,关注的是事件本身,通常只是就事论事,而真正成功的精英文化,绝不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承载着人类的良知,它要承担起社会关切的重任,它要歌颂崇高的,它要批判丑恶的,像鲁迅的《呐喊》、《彷徨》,形象地展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唤起人们的注意,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关切和社会批判效果。批判的目的便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他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与此同时,那种只有快感而无责任感与使命感、只管当下不管长远、只关心物质利益而不关心人文精神的文化,常常消解大众直面现实人生困境的勇气,冷却大众行使自己历史使命的热情。

其次,世界上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对世界塞入意义,一种是对世界取出意义。精英和大众的区分也正在于此。精英文化,总是要借鉴总结前人的形式创造的经验,破除一些陈腐的形式,带着一种原创冲动去探索一个时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而往往在创造形式的时候,在从事社会关切的时候,总是要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有时候他的话是不合时宜的,他要针砭现实,所以他需要经历一个让人们适应的过程。他要承担起社会的风险,他要完成良知所给予他的任务,他在探索新形式、为世界塞入新意义的道路上更加看重文化在传媒发展中的过程,是从大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其三,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快餐式”,集中体现在1、随处可见:便捷;

2、可调众口:普及;

3、快进快出;迅速。大众文化虽然仍然没有脱离流行文化的范畴,不能成就深刻的思想,更不用说能影响历史进程,但凭借他从众便利的巨大浸染力,不仅无形中解构了过去一体化的文化专制,而且通过传播得到充分发挥,即演绎世俗生活并把它演绎得无可抗拒。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大众文化非常在意活动的效率,最好能够象快餐似的立竿见影。而精英文化为了延续他历史的使命,摆在第一位的往往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一种公正、公平的文化创造环境,一种合理、有序的文化创作氛围。最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差异无形中将传媒受众也分成了两大阵营。由于精英文化内容的个性化,他的传受双方通常是处于社会较高层面的人群,因此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上层的变化与发展,并努力试图向更高层面看齐。反之,大众文化内容的市民性就决定了他传受双方关注的层次高低,特别是对于权贵方面,多是不予关心,甚至敬而远之。

总之,不论怎样,科学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文化传播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人,在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理念下,精英与大众的“一统”,正是人的真与美意志结合的最佳体现。随着我国国民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将明显改善,学习能力可望迅速增强,精英文化则会被更多的民众接受和认同,精英文化“大众化”或精英文化教育与大众文化兼容乃至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们要努力改造人类自身的素质,拋弃原来使用的“道德义愤或虔诚义愤”的管理方法,要在文化传播中使大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精英文化,追寻美德与崇高,排斥假、恶、丑,实现人的意识延伸。传媒要充分发挥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能够剔除大众文化的糟粕,保存大众文化中合理的方面,同时,要重视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位,建构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引导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得到精神文化需求的充分满足,实现人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目标。

第四篇:电影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精选)

电影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电影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功能:电影本身即具有教育、认知、娱乐和宣泄等功能,加之电影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受众接受的直接性,使电影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代传播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

影像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电视、广告、摄影、网络、动漫、游戏等电子媒介交汇激荡,创造出层出不穷的影像或图像,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随着数码技术、媒介技术、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新的视觉方式和产品正在不断被炮制出来,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与此同时,我们的日常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我们的生存也越来越依赖于我们的视觉行为。比如: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电影、电视剧来了解古典名著;甚至通过照片、可视电话、电子图像来进行人际交往。从横向来看,由照片到影视再到广告,图像艺术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来看,由图腾到图像再到拟像,图像艺术演绎出一个越来越逼真眩惑地影像世界,直逼现实人生。一言以蔽之,“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

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他指出:“目前,一种新发现,或者说一种新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这种机器就是电影摄影机。”并进而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发表了重要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指出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机械复制时代”,尤其是摄影、电影的出现将带来传统艺术的大崩溃。(更多最新电影 新剧尽在)加拿大传媒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也认为,“如果说17世纪从一种视觉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种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话,今天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似乎正在从一种抽象的书籍文化进入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即视觉文化。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世俗的、消费主义的文化日益兴起。在这种文化中,大众媒介的广泛渗透与消费主义的结盟构成了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化景观。视觉文化从这个景观中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化主因。毫无疑问,视觉文化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视觉并非是一种纯感性的经验形式,它也有选择、抽象、概括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他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具体来说,“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揭示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关于这一点,西方众多理论家都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只是没有以“视觉思维”名之。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任何感知都会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的修正。视觉域生成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它来自不断变化的光影结构,而从这些光影结构出发,我们创造自己的视觉世界。” 因此,他认为视觉形象的生成过程是“理性引导和渗入感性知觉;知觉中的思维因素和思维中的知觉因素是互补性成分。”

电影艺术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作为当今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和提升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和文化娱乐方式展开对外宣传,承载文化、传播文化,让受众在审

美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所特有的气质和精神,接受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传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二、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阐释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1990年3月在《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之后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 “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紧密相连。” 他把国家的软实力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我们常说的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与硬实力相比较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抽象性,软实力无法像硬实力诸如经济水平、军事水平那样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指标来量化考察,而是通过一种抽象思维方式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长期性,软实力的提升和发挥功效,无法取得像硬实力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水滴石穿地慢慢渗透,因此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时间;第三,潜移默化性,软实力无法如硬实力那样通过国家、政府与机构的强制手段来传达到民众理念之中,形成一种事实认同,而是通过吸引、感召、同化受众,从而获得受众的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服从这种文化价值理念。

当今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发展程度。文化软实力是诸多软实力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素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文化创作相互结合。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能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人说美国文化是通过“三片”来传播的,这“三片”就是薯片(快餐文化)、大片(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的美国电影)、芯片(高科技)。由此可见,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被重视,已经成为传播价值观念及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成为体现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三、电影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品所呈现的文化,能否满足受众与社会需求,能否凸显地域文化并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是电影艺术面对的重要课题。

“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 “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

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这本书中阐述到:“美国软实力就是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并为美国价值观服务的,具体表现为美国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时装、主题公园等。而所有这些都是以美国雄霸全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来实现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每年创造着几千亿美元的产值”。并认定“好莱坞电影无与伦比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效地提升了美国人所标榜的‘美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示了美国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世界产生吸引力,以至于每年成千上万人愿意背井

离乡移民美国的原因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魅力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世界,用文化软实力征服了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全世界的观众,改变了他们的头脑和心灵。”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已经将电影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手段,并通过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来传播其文化价值观。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有专家预测,中国在十年内将发展成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软资源”,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及对内凝聚力之所在。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产量与质量,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国力。通过电影所揭示的当代人的精神活动,让我们深刻地感受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活力与能量。

我们已经意识到电影对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用,就应充分利用电影这把利剑,在提升软实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中国电影界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此进行了探索。

当前我们需要创作大量高质量的电影作品,通过电影媒体承载我们的文化进而使其传播,以此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大批优秀的、能代表中国文化发展主流的电影的大批涌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会有长足的提高。就像认识到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某种文化自觉一样,将电影的创作水平提高视为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同样正是文化的自觉,电影文化的一种自觉。正如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一项战略发展来提出,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自觉。”

第五篇:毕业论文--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3

1.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3 2.历史文化、习语和典故。....................................................................................................4 3.宗教文化................................................................................................................................5

二、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5

1.称呼语....................................................................................................................................6 2.致谢和答词.........................................................................................................................6 3.思维方式................................................................................................................................7 4.语言表达习惯........................................................................................................................7

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8

四、学习英语文化背景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9

1.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9 2.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9 3.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记单词..............................................................................10 4.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10

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才能了解文化差异汇中较多的隐形因素。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灵活性。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对异国文化的了解,采取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来学习文化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能力,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掌握精准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知识的学习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及其准确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化 理解学习综合能力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the two are inseparable.Language is not just a symbol system, one form of speech by language but also to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 community(community)of the customs, lifestyle, behavior,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religion,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and other constraints and impact.Therefore, learning a language, not only to master the language structure, but also focus on students of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of the stealth factor in the exchange.While student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olerance and flexibility.To help student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cultures, to understand, respect, tolerance attitude to learning and cultural knowledge.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tudents the flexibility to adjust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so that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which requir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ecise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refor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accurate application.Keywords: English language-learning ability to understand culture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且相互依存的。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 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英语学习和阅读。因此,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1.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如姓名、称呼和问候之类。在汉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 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 Smith”等,初学者 应当注意。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里对亲属的称谓很少,•如 “•Aunt,•Ancle, Cousin”等。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汉语把亲属间的关系分得极 细,既能分别性别、大小又能分出与称者的关系。这种差异说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小辈直呼长辈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讳。家庭成员之间即使是长辈也常对小辈说“Thank you”。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 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自古以来中国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 见惯。吃是人们谈话常见话题。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 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 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 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2.历史文化、习语和典故。

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和典故习语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对文 章的理解。“Black•”一词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对遭受种族歧视和压 迫的黑人的称呼,甚至称黑人为“Black Slave”。而随着黑人争取民族解放、平等、民主、自由运动的兴起,白人就借一个外来词“Negro”来称黑人。•当黑 人运动逐步地胜利后,黑人以“Black”而自豪。•美国著名黑人杰克逊则认为应 当称美国黑人为“An American of African descent”才适当得体。这说明随着 历史的发展,语言作为其交际工具,随时都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文化是属于说这种语言的宝贵遗产,它们经常在日常交际和各种阅读材料中出现,值得倍加注意。如西方人说“He is a Shylock”,•不了解情况的学生没 法理解此句的含义,因为“Shylock”这一词很明显是一个人名。而如果你知道 “Shylock”是莎翁笔下的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时,•此句就很容易理解为他是一个 守财奴。又如“Castle in spain”我们译为“西班牙城堡”,•而其真正的含义 是幻想或梦想。就相当于汉语中的空中楼阁之类的意思。英语习语是学英语者最为头痛的事,需逐步地和经常地积累。“Pull •one'sleg ”是指开玩笑而不是拖后腿。“Child's play”是简单容易不是视同儿。因为习语是该国文化在特定的场合内形成的,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It's Greek to me”,英国人一般都不懂希腊语,因而此句意为“我不知道”。“Take French leave”是指用法国式的方式告别,•英国人借用十七世纪法国流行的风俗习惯离开客厅时无需向主人或女主人告别,引深为不经同意和通知而做什么事情。

中西文在各自领域内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不同,便有了各自绚丽多彩的习语、谚语和俗语而流传于世,但由于人类大脑生理机能相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着相同 的规律,其语言所表达有很多相同之处。如“Seeing is believing•”即汉语中 的“眼见为实”,“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与中文的“人不可 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相同,“Pour oil on the •flame•”意为“火上加油”,“Walls have ears”是汉语的“隔墙有耳”的含义。诸如此类的谚语和俗语,说明中西文化许多相同点。3.宗教文化

英语中所涉及到的宗教词语数目庞大,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在英国基督教为 主要的宗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有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应特别 注意。“Break the fast”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一词组时无法理解“fast”的含义。其实这里“fast•” 是指基督教徒的斋戒和禁食(•期)•,••其意即我们常说的“Breakfast”。又如“Wise as Solomon”“He is no Solomon”这里所指的所罗门是《圣经》里的一位思想精深、学识广博,以智慧盛名远扬的人物。人们用 所罗门来形容有智慧的人。“at the eleventh hour”意为在最后的时刻、刚好 来得及“beat the air”是白费气力、劳而无功的意思,这些都来自于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宗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交际的各种读物和材料中频 频出现。

由于现代英语教材和读物中已大量地深入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融入各种情景之中,使学生感到外语的特殊氛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产生各种阻力。教师应深刻领悟这一特点,重视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总结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另外还有称呼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

在中国,习惯上有“赵同志”“黄经理”“李老师”等称呼,以示尊重对方,如我们的学生常常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这并不符合英语称呼表达习惯,在英语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的。笔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语教材第三册Lesson 14中见过有“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表达,而事实上“comrade” 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明其妙,这一点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又如该书Lesson34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称呼习惯套用英语的现象,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人称“Uncle Smith”“Aunt Bush”,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一般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致谢和答词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这样听起来会觉得相互关系比较生疏,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英语国家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常常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如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说:“哪里,哪里。”(“where?where”)或“过奖了”(“You are over praising me”),而此时英语国家人常常会感到你在质疑他的判断力而感到十分尴尬。又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常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It is my duty.I ought to do that”),英语国家人听了会认为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心,只是鉴于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3.思维方式

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说“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又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语国家人说:“You eat s1owly,eat slowly.”他会感到莫明其妙。又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而西方人都忌讳“老”,也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所以在英语中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How are you?”但在英语中,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这样问一个英语国家人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决不会回答“Yes或No”。

4.语言表达习惯

在征求对方意见时,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正好相反,例如中国学生常说:“Do you think so?”而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英语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isn’t it?You like coffee,don’t you?It’s a 1ively day,isn’t it?”又如英语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而英语的正确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slap sb in the face;hit sb on the nose;lead sb by the arm”。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写地址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是从小到大的。

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融入英语的文化环境中。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比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其次要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利用报刊、杂志、电影等多种渠道,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语言习惯,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英语国家的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对方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因中西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

再者浓厚的兴趣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英语学习领域。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小学教材5A M4 Unit2时,因为本文讲的是蝴蝶的生长过程,于是我选了英文歌曲《Shoo,fly》作为导入,并鼓励学生用英文对fly进行描述,从而拓展到对其他昆虫的描述,最后重点请同学们说说“关于蝴蝶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出蝴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出了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描述事物。同时学生们也在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又如教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时,在学生了解其基本用法后,我就叫学生上台来比赛画画,比谁画得快,谁画得好,让其他同学用英语进行评价诸如“I think Wang Fang’s drawing is the best”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并巩固了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四、学习英语文化背景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

1.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英语要先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Easter egg)的游戏。Halloween,万圣节(Hallowmas)前夕,10月31日,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jack-o-lantern),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骨骼面具(mask),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 or 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点心就走。4月1日愚人节(April Fool),这一天大家在以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尽情玩闹,可以捉弄人。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加拿大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Santa Claus)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Christmas Present),实际上是爸爸妈妈送的,把这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介绍给学生,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2.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如果不知道John是俚语,指代厕所,则很难正确翻译。如果你在阅读理解中看到高速公路上有一辆奔驰的小轿车上写着:“stolen from„„Dealer”,你千万别翻译成这部车是偷来的,而是指这部从„„Dealer那儿买来的车,价格低廉,便宜得象偷来的一样。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Dealer那儿买车。

3.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记单词

如万圣节(Hallowmas)、圣诞节(Christmas Day)单词都比较长,不好记。如果教师讲一讲文化背景,如万圣节化装舞会,南瓜灯,圣诞节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送礼物等,则能引起学生兴趣,变学英语为快乐学习,有助于记住这些单词。如一周的每一天,Sunday(星期日)太阳神之日,它是从Sun’s day 演变而来的,其意为“日神之日”。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它是从Moon’s day 演变来的,意为“月神之日”。Tuesday(星期二)战神之日,它是从Tiw’s day 演变来的,意为“战神之日”。Wednesday(星期三)是由Woden’s day 演变来的。传说Woden 是战神Tiw的父亲,他是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之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其名字命名Wednesday.Thursday(星期四)雷神之日。它是由Thor’s day 演变而来的。北欧神话里,传说Thor是掌管雷电的神。Friday(星期五)在古英语里,是以Frigg(掌握婚姻的女神)的名字命名的,意即the day of Frigg.Saturday(星期六)农神之日。根据农神的名字Saturn而得名。这样就把一星期的每一天在愉快的学习中就记住了。

4.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向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要注意以下几点:不问对方收入(income)、不问体重(weight)、不问年龄(age)、不问宗教信仰(religion)、不问婚姻状况(marriage)、不问“去哪儿”(where)、不问“吃了吗?”(meal),不问财产状况、服饰价格等。而“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It’s a fine day, isn’t it ?”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总之,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1994年。

[2]程世英《English背景知识ABC》、《卡通英语大王》,2005年7-8月。[3]崔明《Holiday》、《卡通英语大王》,2005年第5期第8页。[4]刘会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5]胡蓉、郭振海、《星期趣味多》、《卡通英语大王》,2004年第6期第7页。[6]吴洪英《形形色色的礼仪与禁忌》,中央民族出版社。

[7]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1999:1.

[8]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27.[9]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3:30.[10]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76.[11]霍 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28.转 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下载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中,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当今所说的大众文化 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

    电影与文化讲义

    英美影视欣赏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英美影视欣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英语08、09级本、专科学生 开课学期:二、三年级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夏欣 教学目的: 英语影视课......

    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的关系

    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的关系 [摘要]文化软实力作为流行关键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领土、军事、武力、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它是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而中国梦......

    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

    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涂可国 ! 山东社会科学院 儒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 摘 要! 从内涵上说 ! 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 中 最 深......

    论组织文化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论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

    论文化与经济

    论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 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哈里森)》有感 第一节 亨廷顿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是如......

    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