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核电的利弊的总结报告
利
1核电的环保性。核电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核能發電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因此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核能發電不會產生加重地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
2消耗资源也少。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幾百萬倍。核能要比化学能大得多,所以核电站所消耗的核燃料比同样功率的火电厂所消耗的化石燃料要少得多。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核电站一年仅需补充30吨核燃料而火电厂却要消耗300万吨原煤
3核能電廠所使用的燃料體積小,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萬瓦的核能電廠一年只需30公噸的鈾燃料,一航次的飛機就可以完成運送。4核能發電的成本較不易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故發電成本較其他發電方法為穩定等優點
弊
1熱污染較嚴重。
核能發電廠熱效率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電廠排放更多廢熱到環境裏,故核能電廠的熱污染較嚴重。
5拆除它却要花费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建造的费用。拆除核电站要将整座核电站用特殊的工具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小砖头,然后一块一块地用特殊仪器检测,未发现含有过量核辐射的才可以运走。若发现其含有超量核辐射的则要按核废料处理 2核废料处置成本大 技术要求高。
核廢料具有極強烈的放射性,能傷害人類和環境,而且其半衰期長達數千年、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所以如何安全、永久地處理核廢料是科學家們一個重大的課題。安全、永久地處理核廢料需要
首先要安全、永久地將核廢料封閉在一個容器裏,並保證數萬年內不洩露出放射性。科學家們為達到這個目的,曾經設想將核廢料封在陶瓷容器裏面,或者封在厚厚的玻璃容器裏面。但科學實驗證明,這些容器存入核廢料在100年以內效果還是很理想。但100年以後,容器就經受不住放射線的猛烈轟擊而發生爆裂,到那時,放射線就會散發到周圍環境中,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要尋找一處安全、永久存放核廢料的地點。這個地點要求物理環境特別穩定,長久地不受水和空氣的侵蝕,並能經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衝擊。隨著我國核電站數量的增加,但這些核電站在發電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核廢料。目前我國核電站每年產生150噸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廢料,預計到2010年這些核廢料的積存量將達到1000噸。但中国仅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在运行,还没有高放射处置库。
而建造一个中、低放处置场,大约需要2亿元的资金。一座高放处置库必须确保至少10万年内安全,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大量资金。
中国核电站大多位于东南沿海,核电站与核废料处置库之间相隔数千公里,运输耗时较长。这种核电站与核废料处置库分置的布局特点,使得核废料处理过程中隐藏了更大的风险 3核電廠的反應器內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如果在事故中釋放到外界環境,會對生態及民眾造成傷害。1986年4月26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这次事故直接导致50人死亡,300多人因受到严重辐射先后被送入医院抢救,有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污染。恶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交界的地区受到严重污染。而核污染的云层随风扩散,覆盖了西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在受到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事故发生时还是青少年的5000多人现在已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参加清理现场行动的工作人员、被撤离疏散者和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以及乌克兰被污染地区的居民当中可能已有9000人死于恶性肿瘤。
事故发生后,当局用钢筋混凝土,把4号反应堆彻底封闭起来,这里被称为石棺。如今数十万吨的放射性核物质被封存在那里。石棺为中心的30公里以内,还是隔离区。但是大量的核废料依然没有处理掉,石棺也需要不断加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又出现多处裂缝面临倒塌危险,石棺倒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数量惊人的放射性尘埃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欧洲将会再次经历新一轮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专家称,再过5年石棺将无法能阻止核物质外泄,如今面对重建石棺问题
2011年3月,里氏9.0级地震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2]3月14日地震后发生爆炸。在爆炸后,辐射性物质进入风中,通过风传播到中国大陆,台湾,俄罗斯等一些地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核能很好的缓解了这个问题。所以可以适量发展。但我想中国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不断对老旧电站进行安全性升级
是要采用最先进技术确保安全
不要过分依赖核电,发展核电的同时 要发展水电和火电等其他能源,防止核电站发生故障时避免经济瘫痪。
做好核废料的善后处理工作,完善放射处置库。
对操作核电站的人员严格培训,提高核电站的管理水平。加强人员风险管理和应急培训管理。高风险行业一定要有更高质量管理
建造核电站时注意地质结构问题。避开自然灾害频发地区。
合理安全的使用核电 发挥核电这把双刃剑的长处 为中国所用
定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二篇:毕业论文--中国核电发展
核科学概论论文 中国核电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核工四班
学号:201020401419
姓名:苏冠豪
2012.5.17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电、核能发展 前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规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一、核能的概念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
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
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二、核能的发展应用历史
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7年 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了全世界对核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 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 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四.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 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于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五.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1、发电原理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2、核电简史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3.核电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我国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核电机组共13台,年发电量为610亿千瓦时。它们主要位于广东、浙江和江苏:
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开始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目前拥有1台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
秦山二期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于2002年投入使用,设计寿命40年,总投资148亿人民币,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进行3号、4号机组的建设。
秦山三期核电站:2台机组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属于重水堆核电站,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设计寿命40年。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是一座压水堆核电站,共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00亿千瓦时。
岭澳核电站:该核电站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为压水堆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45亿千瓦时。
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田湾,拥有2台压水堆机组,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作,年发电量140亿千瓦时。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六.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 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结论: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要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1、2、3、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第三篇: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
利好齐聚核电板块 大单围猎龙头股
2014年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将于7月29至7月31日举行,同期还将召开2014年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第二,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首次会议提出,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6月中旬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要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第四,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推出的164项行业标准中,涉及核电达81项。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日前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将投资380亿元建设两个核电站,分别为两台125万千瓦大型堆以及两台10万千瓦小型堆项目。
第五,核电出口将迎来高峰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阿根廷期间,中阿联合发表声明称,在阿根廷合作共建重水堆核电站。此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期间,中法双方签订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较强的“旗舰项目”。中国核电技术对外输出,将加速国内核电重启,倒逼国内核电发展,加快示范堆型建设进度。
在国内核电项目启动,以及海外市场出口的推动下,核电设备市场迎来快速发展。今年新增项目数相比2013年,增幅有望达到100%至200%,设备投资需求近700亿元,行业迎来发展拐点。按照2020年5800万千瓦商运和30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划,核电设备投资总需求有望接近4800亿元。核电、常规岛和辅助设备市场,均将获得实质性订单支撑。
个股配置方面,受国家能源局批准81项核电标准消息刺激,核电板块的受关注度提高,积极的投资者可适当参与具有较高业绩弹性的个股。推荐标的:东方电气。
第四篇: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发展大事记
核电大事记2 1978年12月4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法国外贸部长后宣布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后定点广东深圳,开启了大亚湾核电站筹建的步伐。1979年9月,广东省核电站选址工作组成立。
1980年12月21日,广东电力工业总公司和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共同完成《在广东省合营核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1982年12月13日,国家批准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1985年1月18日,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1月19日,邓小平会见了参加签字仪式的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爵。
1986年8月18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核岛负挖开工。
1986年9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主设备供应、工程服务顾问合同和贷款协议签字。1987年8月7日,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
1989年9月21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完成核反应堆厂房穹顶吊装。
1993年7月28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临界成功。
1994年2月5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5月6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1994年2月5日,在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之际,国务院第23次总理办公会议在深圳召开,决定成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按照“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发展核电。1995年8月17日,国家批准岭澳核电站一期项目建议书。
1995年10月25日,岭澳核电站一期设备供应、工程顾问合同和贷款协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字。
1996年8月29日,大亚湾核电站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成为我国第一张核电站运行许可证。
1996年12月17日,大亚湾核电站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1997年5月15日,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7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提前两年实现自主运营。
1999年4月26日,大亚湾核电站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我国核工业系统和电力系统第一家获得该项认证的单位。
2000年7月13日,岭澳核电站一期2号机组国产核岛蒸汽发生器运抵施工现场。2001年12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四台机组实施群堆运营管理。2002年5月28日,岭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提前48天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2003年1月8日,岭澳核电站一期2号机组提前66天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工程总投资比国家批准预算节约近10%。
2003年3月31日,我国核电行业第一家专业化的核电运行管理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共享运营经验,掌握核电机组运营核心能力。
2004年2月20日,我国核电行业首家专业化的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成立,目的是实现核电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推进核电自主化发展。2004年7月16日,岭澳核电站一期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2004年7月21日,国家批准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
2004年9月2日,国务院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同意阳江核电站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5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核电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发展核电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200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贾庆林主席对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核电建设和运营管理上取得的成绩,为我国电力事业,尤其是核电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以肯定。他指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是发展我国核电事业的有生力量,是种子选手,一定要抓住机遇,多做贡献。
2005年3月16日,国家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自主化建设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岭澳核电站二期将成为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这标志着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5年5月18日,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该公司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共同出资组建,是国内唯一拥有核工程设计甲级资质与电力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的核电工程设计院,目的是推进核电工程设计自主化,全面掌握核电技术标准和规范。
2005年9月10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学院在苏州热工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2005年10月22日,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视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
2005年12月15日,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岭澳核电站二期开工做出重要批示:祝贺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这标志我国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制造、自主运营”又跨出一大步。广核电有人才、有经验,相信一定会为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6年3月23日,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共同投资设立,负责福建宁德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2006年5月13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较原计划提前12.94天完成第一次十年大修,成为我国在运行核电站中首个走过设计寿期内除退役外所有关键路径的核电站。
2006年7月18日,为贯彻落实国家“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针,宣传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成就,普及核电知识,展示核电发展前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科普巡回展”第一站在辽宁省大连市开幕,并在福建宁德、广东台山、广东陆丰、广西南宁、安徽芜湖和湖南常德等地连续举办。
2006年8月28日,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大连建设投资公司共同投资设立,负责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
2006年10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法联合声明并共同出席了两国相关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在胡锦涛主席、希拉克总统的见证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智民与法国电力公司董事长嘉德奈代表双方签署了关于核电生产、建设与项目开发的总体协议。
2006年11月8日,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联合出资组建,作为核电技术研发机构,致力于提高核电技术服务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
2006年12月1日,为了加强核电公众宣传工作,增进公众对核电作为安全、清洁、经济、可靠能源的了解,普及核电知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正式启动大亚湾核电基地工业旅游项目。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大亚湾核电基地,体验一次融高科技与生态为一体的“科技之旅、生态之旅”,走近核电、了解核电、认识核电。2006年12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表彰暨经验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表彰了在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中涌现出来的117个先进集体,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光荣入选,并成为6家中央企业总部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
2007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同意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调整建设规模,一期工程按建设4台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展前期工作。
2007年2月7日,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证书》(甲级),业务范围包括电力行业[火力发电(核电)]甲级和核工业行业[反应堆工程(含核电站反应堆)甲级]。2007年3月2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四川省射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开发涪江射洪段柳树水电站项目框架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又获得了涪江射洪段柳树水电站的项目开发权,使公司在四川涪江遂宁段共拥有三级、13.8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开发权。
2007年4月28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员工周创彬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继2001年下属单位广东核电合营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后,获得的又一光荣称号,也是公司历史上,员工首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8月18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工仪式。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是国家首次一次同意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核电项目,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核电项目,工程采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
2007年11月26日,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法国总统萨科奇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智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法国阿海珐集团首席执行官罗薇中、法国电力集团董事长嘉德奈分别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广东台山核电项目1、2号机组的总体协议》、《中广核集团公司和阿海珐关于铀矿的投资协议》和《中广核集团公司与法国电力公司合资经营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合同》。标志着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开始迈向三代核电建设的新起点。
2007年12月17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吉林省大安市大岗子风电场一次并网成功。2008年2月18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福建宁德核电站正式开工,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工仪式。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次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采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福建宁德核电站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后开工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是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
2008年3月4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开发湖北核电项目协议。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湖北核电项目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有关方面共同开发我国内陆第一座核电站――湖北咸宁大畈核电项目以及湖北省其他核电项目。
2008年4月5日,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完成第六次大修,大修实际工期25.92天,创历史最好纪录。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重创汶川。灾难发生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先后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人民币,履行了中央企业的重要使命,表现出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2008年7月4日,大亚湾核电站完成全部基建贷款本息共56.74亿美元。
2008年9月6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白俄罗斯能源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关于核电合作的合作意向书》。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核工业系统第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008年10月16日,国家核安全局向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设计许可证》。
2008年11月7日,国家商务部正式授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燃料进出口专营资质。
2008年12月16日,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原委员长李鹏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广东阳江核电站开工。阳江核电站是国家首次一次同意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核电项目,是目前我国在建核电工程中单位千瓦造价最低的核电项目,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核准建设的国家大型重点工程之一,项目采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
2008年12月20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站项目前期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期工程采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是我国北部湾地区首个核电项目,它的建设为全面落实国家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早日把北部湾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沿海经济新一极,实现广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2月28日,“与改革开放同行——大亚湾核电站30年”座谈会在大亚湾核电基地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作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原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回顾了大亚湾核电站3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实现了我国大型商用核电站“零”的突破,推进了核电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品牌,有力地支持了粤港地区经济发展;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是一项英明的决策,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也是我国新兴产业实现后发追赶、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意义不仅在于大亚湾,它的成功是对中国核电事业的贡献,是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道路的贡献,是对改革开放大业的贡献。
2008年12月31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安全生产业绩创历史最好记录,全年上网电量300.5亿千瓦时,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无非计划停堆安全运行2355天,创造了国内核电机组最高记录,在与法国同类机组的比较中排名第二。
2009年1月3日至1月10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承担的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系统研建863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担杆岛可再生独立能源系统成功试运行达168小时,各项调试结果均达到了设计指标,试运行成功。200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同志视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阳江核电基地,希望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今后要更多地承担全国核电发展的任务。
2009年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指出,核电是清洁能源,在保障电力供给的同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切实把安全工作做好;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要确保核电安全。
2009年3月7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3号机组开工。至此,红沿河核电站成为国内同时开工建设核电机组最多的核电项目。
2009年3月28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韶关核电筹建处揭牌成立。韶关核电筹建处的成立是韶关核电新项目的重要一步,标志着韶关核电项目的筹建工作迈出关键步伐,即将进入项目开发前期准备阶段。
2009年3月31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了核电及相关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四川核电项目一期工程筹建处正式揭牌,标志着四川省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能源合作全面展开。
2009年4月2日,在巴黎举行的法国电力公司(EDF)2008安全业绩挑战赛颁奖仪式上,运营公司在参加的五项评比中,获得了“工业安全”、“厂房管理”和“能力因子”三项第一名、“辐射防护(900MWe组别)”第二名、“自动停堆”第三名的好成绩。据统计,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已在EDF安全业绩挑战赛中累计获得19项次第一名。2009年4月18日,我国首家由企业发起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产业基金——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募集协议在北京签署,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揭牌。
2009年4月29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和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工业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铀资源合资开发企业——谢米兹拜伊铀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外铀资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9年4月30日,岭湾核电有限公司在深圳注册成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再添新成员。岭湾核电有限公司是岭澳核电站三期工程的业主公司,其成立标志着岭澳核电站三期核电项目筹建工作迈出关键步伐。2009年5月10日,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四台机组商运后累计上网电量达到3000亿千瓦时。其中,大亚湾核电站上网电量2051.98亿千瓦时,供香港1401.50亿千瓦时;岭澳核电站上网电量948.02亿千瓦时。
2009年6月14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广东揭阳核电筹建处揭牌成立。广东揭阳核电厂址位于揭阳市惠来县仙庵镇东北约6公里的乌屿沿海,规划总装机容量为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2009年6月23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属企业能源公司中标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也是目前批准的国内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2009年7月23日,国资委网站正式公布了2008年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首次进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A级企业行列,并在上榜的全部32家企业中位列第 28。
2009年7月31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有关AP1000合作协议和湖北省政府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关于进一步推进湖北核电及核电产业发展等相关事项会谈纪要的签字仪式在武汉举行。根据签署的协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将以湖北咸宁核电项目向国家申请建设AP1000内陆首个核电项目,以湖北为集团发展的第二基地,积极推进湖北核电及核电产业发展。2009年8月7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风电装机突破100万千瓦,完成762台风机吊装。
2009年8月15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穹顶成功吊装,4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这标志着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红沿河核电站以在建四台机组的规模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同一基地同时在建机组最多的核电站。2009年8月28日,我国第一个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在甘肃敦煌奠基。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也是目前获得批准的国内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标志着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从此迈出了进军太阳能产业领域的新步伐。
2009年8月30日,国家能源局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和试验中心、国家能源局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发中心落户大亚湾核电基地。
2009年8月27日,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投资、总承包、设计、采购、建造、运营;太阳能发电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和研发,包括光伏和光热发电技术、独岛蓄能、调峰、建筑光伏;太阳能产业链的产业技术的研发的投资等业务。
2009年9月23日,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核岛主回路水压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1号机组核岛安装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核岛各系统的联合调试高峰和设计、设备、安装的验证阶段。
200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延长合营期合同签字仪式。根据签署的合同,大亚湾核电站首个合营期在2014年结束后,双方合营期限延长20年至2034年5月6日。
2009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共同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两国企业合作签约仪式。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智民与比利时羿飞集团(Enfinity)董事长GINO VAN NEER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10月14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哈萨克斯坦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基金(简称国家基金)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哈萨克斯坦国家基金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将研究设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哈萨克斯坦南部和中部地区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以及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建设水电项目。
2009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见证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哈萨克斯坦萨姆努克-卡泽纳基金开展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签字仪式。
2009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法国总理菲永出席台山核电站开工暨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成立仪式。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台山核电站是中法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对于中法推进先进核能的技术利用,对深化两国经贸关系,对于促进双边关系发展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009年12月24日,大亚湾、岭澳核电站上网电量累计达300亿千瓦时,提前完成2009年300亿千瓦时的上网电量目标。其中,大亚湾核电站已于2009年12月24日01时40分达到153亿千瓦时(上网电量目标)。
2010年1月6日,在公布的我国首批16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名单中,中广核集团获“国家能源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发中心”两大核电研发中心席位。
2010年1月8日,中广核集团宁德核电站3号机组开工建设,标志着宁德核电站全面进入3台机组同步施工的新阶段。
2010年3月25日,中广核集团运营公司获得2009法国电力公司(EDF)安全业绩挑战赛“能力因子”、“工业安全”两项第一名。自参加该项挑战赛以来,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已累计获得21项次第一名。2010年4月15日,台山核电站2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台山核电项目建设中又一重要里程碑。2010年4月19日,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首兆瓦组件一次并网成功。敦煌10兆瓦光伏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此次首兆瓦的成功并网标志着中广核集团光伏并网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2010年5月3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获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红沿河核电站二期使中广核集团在建和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机组规模从2544万千瓦增加到2760万千瓦。2010年7月6日,由中广核集团参股的我国第一个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
2010年7月23日,在国家能源局批准设立的第二批共22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中,中广核集团再中三元。分别是:国家能源核电站寿命评价与管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先进核燃料元件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核电工程建设技术研发(实验)中心。至此,中广核集团共承担了五个国家级能源研发中心的建设任务。
2010年7月30日,防城港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为工程开工作出批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防城港核电站一期工程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工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
2010年9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陪同下考察中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胡锦涛强调,我们国家核电工业起步较晚,但目前发展很快、形势很好。他殷切希望集团广大干部员工把握有利时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尤其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0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调研宁德核电基地。习近平指出,能源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能源建设要解决好结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角度都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2010年9月20日,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投产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投产做重要批示。随着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投产,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9亿千瓦,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0年9月29日,宁德核电站4号机组核岛主体工程开工,标志着宁德核电站进入了一期工程四台机组同时施工的阶段,成为继红沿河核电站之后国内第二个四台机组同时在建的核电项目。
2010年11月8日,中广核集团正式成功收购美亚电力。凭借美亚电力多个境外在运项目及其开发计划和投资机会,中广核集团将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步伐。
2010年11月10日,中广核太阳能公司锡铁山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中广核太阳能公司首个、青海省第一个正式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更是全国第一个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兆瓦级正式并网大型光伏发电项目。
2010年11月4日,在中法两国元首胡锦涛、萨科齐的见证下中广核集团与阿海珐集团签订天然铀长期供应合同,标志着中广核集团与阿海珐集团在天然铀供应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
2010年11月15日,阳江核电站3号机组核岛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阳江核电站3号机组和后续机组采用的CPR1000+ 技术方案,是中广核集团在CPR1000核电技术的基础上,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技术成果。2010年12月9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安全运行3000天,创造国内核电站单机组连续安全运行最高纪录。这是自2002年1月12日以来,该机组已连续六个燃料循环无非计划停堆,目前该纪录仍在延续。2010年12月19日,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提前12天实现四台机组2010年上网电量目标,2010上网电量累计达294.1亿千瓦时。
2010年12月22日,青海锡铁山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竣工,二期30兆瓦项目正式开工。锡铁山一期10兆瓦项目是青海省第一个正式并网的光伏发电项目,二期30兆瓦项目建成投产后,锡铁山光伏电站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电站。
2010年12月27日,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正式投产。敦煌光伏电站是全国第一个特许权招标示范项目,同时也是太阳能公司在甘肃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光伏项目。
2010年12月27日,陆丰核电一期工程正式获准开展前期工作。至此,中广核集团获国家核准和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项目总数再次被刷新,总规模达到25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800多万千瓦。2010年12月28日,防城港核电站一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建设。防城港一期工程两台机组的顺利开工为防城港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12月31日,大亚湾、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取得优异生产业绩。大亚湾核电站全年实现上网电量150.15亿千瓦时,能力因子为90.94%;岭澳核电站一期全年实现上网电量152.20亿千瓦时,能力因子为92.42%。与2009年WANO PWR 9项业绩指标一年值标杆比较,大亚湾核电站1、2号机组各有5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岭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有5项、2号机组有4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五篇:科技发展的利弊
科技发展的利弊
现在发展迅速,对我们人类带来便利,可是在发展中,会伤害到许多事物。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然而,不止这一点,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还有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 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不仅仅是如此,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 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再次我就要再次阐述一下我的观点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这个辩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列举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坏处,因为如果你的眼睛只是盯着坏处的话,那么对方就很可能抓住这一点攻击你们:对方辩友,你 们总是列举科技的种种坏处,似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你对于辩题的理解,这个理解的精髓在于:我们为什么要找出科技给人带来的坏处。这才是你方观点的关键,为什么呢?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 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
观点确立之后,一些必要的例子自然是要有的,其实例子很好举: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具体数据请你自己上网搜索),化学的发 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 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总之,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弊端危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否则我们人类可能最终会毁灭于自己的手中。